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60课
2016年10月20日
前面讲到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得到了五种平等,接下来讲一地菩萨在利益众生方面非常稀有的一些特点。
见无彼等性,解脱诸见断,
是故决定说,彼时得见道。
了知无空性,如是有空性,
自性空性故,是名解空者。
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是“见无彼等性”,即见道的菩萨没有能取和所取的执著。“解脱诸见断”: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后的成就是获得圆成实,这样的菩萨断除了一切见断。
按照《大乘阿毗达摩》的观点,获得见道一共有一百一十二种见断,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有八十八种见断,当然小乘见道并不是成为一地菩萨。大乘获得一地菩萨就灭除了所有的见断,见道菩萨具有非常多的功德。
下面讲到见道菩萨已经了知三种空性。三种空性你们要专注一下。《辩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及《大乘经庄严论》,弥勒菩萨都是用唯识宗的观点宣讲的,因为整个框架是属于大乘唯识宗的法。有时候如果按照大乘中观来讲会比较直接,但意思都是相同的。
这里说,见道菩萨见谛的时候了知三种空性,是哪三种空性呢?即“无有空性”“如是有空性”和“自性空性”。
第一是通达遍计法的空性。大家知道遍计法是在凡夫众生面前显现的根本不存在东西,就像把花色的绳索误认为毒蛇一样,这叫作无有空性。比如二月的显现真正去观察是没有的,但凡夫众生认为是有的。遍计法叫作无有的空性。因为遍计法是无有的,见道菩萨通达了无有的空性,遍计法的空性也就通达了。
第二是通达依他起的空性。凡夫众生面前虽然有能取所取的无欺显现,但依他起的二取显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的现基,也就是我们的心识或阿赖耶识是存在的。一些唯识宗观点认为有一个明清的心的本体是存在的、不空的。所以,在这个心体上,依他起幻化的部分是空的,但是心的本体不空,这叫作有的空性。一地菩萨既通达了无有的空性,也通达了具有的空性。具有空性就是依他起的空性,就是说现基是存在的,但是现基上显现的二取部分是不存在的。
第三个是通达自性空性。所谓的圆成实本来像虚空一样非常清净,远离能取所取的自性。到一地菩萨已经完全通达了圆成实,这叫作自性空性。所谓的见道,就是见到了三自性的空性。遍计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自性的空性。
我觉得这样有点儿转弯,不过这很“好玩”,以后如果有人问唯识宗有什么特殊的观点,我们就可以说一地菩萨通达三种空性:无的空性、有的空性、自性空性。不懂唯识宗的人,一听这些特殊的术语就蒙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也是很有意义的。
宣讲空性、如幻确实很有意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没有智慧的人会因为外面的幻现法而迷惑。经过长期闻思和正规修学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像一地菩萨那样通达三种空性,但可能不会轻易被现实生活中幻化的法所迷惑。“如人作幻化,迷惑于愚人。智者终不迷,知幻不实故。”幻化的法只会迷惑一些愚者,有智慧的人始终都不会被迷惑,因为他了知这是无实有的。
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因为现在的人没有世间智慧,也没有出世间智慧,往往会受到欺骗。但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上当受骗,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包括现实当中的钱财、美色、美酒以及各种让心迷醉的外境等等。有智慧的人自己有一种把握,至少明白人生中的底线——比如佛法戒律的底线、国家法律的底线,做人的道德底线。然而现在有很多完全超越底线、让人上当的现象,大城市里没有智慧的人经常受骗,如果自己有一些世间智慧就不会上当。如果我们有出世间的智慧,尤其是有一定闻思修的人,别人怎么说也不容易轻信,自己有自知之明和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虽然没有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也没有了知三空性,但在理论上也可以明白。能取所取在名言当中是没有的,但是现基——如来藏是存在的,它的光明是不空的,这是有的空性。但在这个上面,就像《宝性论》讲的一样,一些染污法已经没有了,自性空性是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的,大空性就是圆成实的空性。我们用密法的方式来解释唯识宗的观点比较容易,也可以这样来理解。
三解脱门就是本体空性、因无相和果无愿,以上已经讲了本体空性,现在讲因无相和果无愿。
无相之基者,分别真实灭,
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
佛子随觉分,一切种种相,
恒见之彼道,承许俱同得。
无相等持的所缘或基是什么呢?就是心和心所、外面的色声香味乃至涅槃之间的所有法,在胜义实相中观察没有任何相。“无相之基者”的意思是:无相等持的所缘或修法——心和外境所摄的一切万法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虽然在分别念看来暂时是有相状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相实际上是没有的,最终所有的相都会灭掉。《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见到诸相其实不是相,这就是见到如来。所谓的如来不一定是有面有臂的。
我以前听过一盘磁带,说曲恰堪布跟一位堪布在石渠辩论,那个堪布说:“你所谓的如来是不是有眼有鼻的?”曲恰堪布说:“对,我承认是有眼有鼻的,你所谓的如来是不是没有眼睛、鼻子,什么都没有?”从了义和不了义、现相和实相当中观察的话,实际上有眼有鼻在究竟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当然堪布曲恰是站在另一个角度讲:那你所谓的佛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东西?他们两位一边故意开玩笑,一边辩论。
真正的如来,实际上是见到一切相不是相或没有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究竟意义也是这样,这就是真正的相。灭相的方法在《摄对法论》中也有。相以什么方法来灭?用道谛灭。灭什么呢?灭分别念。灭后现前什么呢?现前真如等等。
对相的执著在世俗中也不是很好,凡夫人对人的相貌、食物的相状等等都会执著。修行人对禅定光明相、无念相的执著也是要灭掉的。因此,达到第一地菩萨境界的时候,所有的相和执著相的有境——分别念,全部都会灭掉,这是第一个颂词。
第二个颂词是“无愿之彼者,非真分别念”。无愿等持的基或所缘,实际上是不清净的依他起,即非真实的分别念。非真实的分别念是乃至佛果之前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依处,是轮回当中生老死病等所有痛苦的来源,不是所愿之处,所以我们要远离这样的所愿。在究竟意义上,这些所有的愿都要去掉。“愿”有羡慕、想得到的意思,比如我们希望得到一些东西、实现一些梦想,比如去商店里这件衣服想买,那件衣服也想买;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就想我也有该多好;看见别人的房屋舒适,就想我也要买……心里的欲望很大,但所有这些欲望都是要灭掉的。
一地菩萨在世俗显现当中有度化众生的意愿,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愿。到最后的胜义境界当中,所有愿的等持相也是没有的,这叫没有非真实的分别念,是一地菩萨的一种境界。
下面讲一地菩萨随着三十七道品的觉分——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菩提分等种种相,在见道的时候,可以承许同时得到所有三十七道品的功德。在有些论典中,三十七道品是与资粮道到佛果之间对应的,但是这里讲获得第一地菩萨境界时也可以得到同分的功德。
作为佛子获得见道时,其他功德分全部都会同时得到。见道的时候有十六刹那,《现观庄严论》中讲“忍智十六刹那”。获得见道是一刹那间,当你一刹那间获得了所有不同次第的功德和认知时,所有三十七道品的功德分也同时得到,没有先后次第。
慧行知有为,无我苦唯增,
断实无我见,得大见大义。
现在讲的全是一地菩萨的功德。我们这里有没有一地菩萨?如果没有,听者比较可怜,讲者更可怜。我们没有一地菩萨的境界,讲一地菩萨有点盲人摸象,但是也没办法,以前也没有规定讲课和听课的人非要得到一地菩萨的果位。一地菩萨一般是不用来听的,但有些连资粮道都没有得到的人却很傲慢不来听课。
获得一地菩萨果位的具智慧和行为的智者,他知道有为法的本体当中没有法我和人我,但在没有了解这个真相的众生面前,一直有造作性的、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显现。获得一地的智行菩萨完全通达三界有为法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
不说一地菩萨吧,因为我们的年龄、我们的经历、我们的学历,不管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还是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包括痛苦、无常、还有一些开心不开心等等,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得很清楚。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是很深,如果被别人攻击、说坏话就特别伤心。但稍微有所修行的人,不说有什么出世间的境界,也基本上明白世间的状况、变化就是这样。有为法的状况和本体一旦要被揭开,会发现不是什么可靠的,就像水泡一样。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不要特别耽著——“我的身体怎么会生病啊?发现了一个黑点。啊!是恶性肿瘤还是良性的?喇嘛钦!我放心了,听说不是恶性的,把我吓得——”所以,对有为法的本体没有了知的人,被医院误诊或检查出什么病就会特别害怕。
进一步说明:尽管人我和法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很多众生因为自己的业力和烦恼现前,在三界中增长的痛苦非常非常多,如苦苦、变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等等。虽然菩萨发现在有为法的本体中无二我,什么都没有,但在没有了解真相的众生面前,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断实无我见”:一地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实际上不存在而众生迷乱为有我的我见。意思是说,断除了实际上无有而众生迷乱执为有的我见。众生都有萨迦耶见,有些论典讲此见是摧毁众生的见,不仅摧毁自己还摧毁其他众生。因为有了我见,我们经常会害众生、做很多坏事。
一地菩萨完全断除了实际上不存在而众生在迷惑当中认为是存在的我见,他获得了两个特别好的见解:“大见”和“大义”。大见就是见到了众生和自己完全平等——前面讲过五种平等,五种平等你们一定要记得。一地菩萨得到的这五种平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得到没有?我们不能平等也情有可原,因为还没有得到五种平等。不要说五种平等,五分之一都没有得到,五分之一的五分之一也没有得到。
获得自他平等的大见解之后,菩萨会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即获得大义。智行菩萨不仅通达了自他有为法的本性,也看到没有证悟的人因我见而引生的各种痛苦呼唤——这个我们也看得出来,非常清楚。菩萨看到实际上我是不存在的,但众生往往认为我是存在的。菩萨自己通达了众生平等、自他平等,然后去利益众生。这种境界非常伟大,我们非常羡慕。
《大宝积经》中云:“以爱众生慧,饶益诸世间,通达于方便,被甲善安住。”菩萨以爱众生的智慧时时刻刻饶益众生,通达种种饶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经常安住于利益众生的披甲精进当中,而不是懒惰的或别有目的。第一地菩萨的特点,我们也要了解。
无我见见我,无苦成极苦,
如自于利己,利生不求报。
获得一地菩萨有什么特点呢?他没有我见。不像我们,天天都是说“我我我”,发信息的时候,第一个字就是“我”。凡夫众生的我见是很厉害、根深蒂固的。
但作为一地菩萨,他无我见。我和我所见在加行道末尾开始断除,到一地就已经断除了我见。但在众生面前,也需要菩萨显得还有我见,如佛陀在众生面前也示现过“我头痛”。不然,一个无我见的菩萨到有我见的众生当中去度化他们,众生不一定会接受。所以,即使菩萨自己没有我见,但在众生面前也示现有我见。因为菩萨没有二我执,而所有痛苦都是依靠我执产生,如果没有对我的执著,痛苦是没有的,所以菩萨无苦,但在众生面前也可以示现或代受众生的痛苦。
菩萨确实没有任何痛苦。因为获得一地菩萨就已远离了五种畏惧:无有维生方面的畏惧;无有别人对我赞叹或不赞叹的畏惧;无有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畏惧;也无有对眷属邪行、他人诽谤或攻击的畏惧——世间人特别害怕别人攻击,但一地菩萨就没有这些担心;最后是无有死亡的畏惧。远离五种畏惧前面讲过,大家要记住。
菩萨远离了一切畏惧、没有痛苦,众生的痛苦就是他的痛苦。我们可以有二种解释:菩萨是没有我的,但是他把众生当作我,所以他还是有我执;菩萨本身没有痛苦,但他把众生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就像母亲看到独子生病会非常痛苦一样,所以他也有痛苦。
菩萨利益众生是“如自于利己”,就像自己利益自己一样,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不会求任何回报。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很有意思。我们想一想:比如我们自己生病吃药、自己为自己做事情,应该是从来没有想过回报,但一般人为别人做事情还是求个回报。作为一地菩萨的话,为别人做事情好像利益自己一样,完全是无条件的。
现在世间当中有很多人的确是想帮助众生,从来没有想过从中获取利益,这种精神可以说是菩萨精神。只要能利益众生,菩萨甚至愿意到地狱中去。《涅槃经》中讲:“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菩萨摩诃萨本来是不会以业力转生到地狱的,但只要那里有度化众生的因缘,为了利益众生,他会想一切办法转生到地狱里。
包括世间中有些没怎么学过大乘佛法的志愿者,他们好像也带有一种大乘佛教的精神,比如到非洲、中东或某个地方去,他不求任何回报,只是想真正利益那里的众生。这种精神我觉得非常可嘉,也特别羡慕和向往。
我们每个人,在将来的生活当中不要整天都是为自己而哭,从小到大我们不知流过多少泪,但是这当中为众生的有多少?为了求得上师三宝的加持,以这样的信心而流的泪有多少?我们要计算一下。
解胜心解脱,缚无尽久缚,
虽不见苦际,尽行而行持。
获得一地菩萨的解脱者,因为他获得了殊胜的大乘证悟和智慧的境界,因此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痛苦都已解脱。因为他断除了一切见惑,获得了一地菩萨的解脱,自心没有什么痛苦,不像凡夫人被各种业和烦恼紧紧束缚。但是他有另外一种束缚,即“缚无尽久缚”,意思是:他有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誓愿,在众生没有度尽之前,很长时间中他一直被这个誓愿束缚着。
虽然菩萨自己的心里没有痛苦,但是看到众生特别痛苦,他就许下了度化众生的承诺,这个承诺的束缚是非常坚固的。有些世间人可能自身没有无吃无穿的痛苦,但是他始终担心其他众生的痛苦,这种担心的束缚一直跟随着他。
实际上这是讲菩萨的功德非常稀有。有些讲义中说:菩萨没有我见,他有我见很稀有;菩萨自己没有痛苦,他有痛苦很稀有;菩萨不求自己的利益和回报,利益众生就像利益自己一样,也很稀有。这里也是如此,一地菩萨早已解脱,没有什么束缚,但还有一种束缚是什么呢?就是度众生的誓愿。
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吃穿方面都没什么痛苦。那天有一位发心道友说:“其他都很好,我就害怕我们部门的工作做不好,晚上睡都睡不好。”其实这应该算是一种利他的心。有些老师也是这样,自己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高的要求,就是担心学生的成绩上不去,或者这些学生很可怜,如果到了毕业考不上,自己好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里经常担忧,慢慢人都变瘦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好的束缚。菩萨一方面是没有自利的束缚,但另一方面是有他利的束缚。
菩萨虽然见不到众生痛苦的尽头,因为业和烦恼无边无际,众生无边无际,众生的痛苦也无边无际,但是即使见不到尽头,他也不会间断精进和努力。“虽不见苦际,尽行而行持”:虽然不见苦的边际,但是他会不断地行持度众生的行为。《华严经》里讲:“欲令一切众,究竟得解脱,无际生死中,精勤不厌倦。”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究竟的解脱,在无边无际的生死海中,菩萨一直精进不懈,不生厌倦心。这是很重要的。
有些发心的人经常说:“这里好累、好苦啊,我都发心一年了、两年了。”天天都是数时间: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原来有一个发愿吃素一年的人,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数日子:“再过十一个月我就可以吃肉了!”有些发心人员也这样,刚发心就开始数日子。其实,真正的菩萨,在轮回未空之前,度化众生不会间断,他的“苦”也不会间断,因为他是度众生者——如《普贤行愿品》所讲,众生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在发心度化众生和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经常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被其束缚。很多人因为自心被束缚、不开心,得了抑郁症,最后自杀。很多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自理,最后走到生命的边缘,这种人非常可怜。有些人虽然没有走到那种边缘,但是不愿度众生,整天想我要过快乐的生活,目标就是这样。我们最好不要被自我的烦恼整天束缚着,如果天天不开心、愁眉苦脸的,你跟别人讲话,别人也烦恼。但这些都是自身的烦恼,我们应该守护着诸佛菩萨交给我们的大誓愿,哪怕是度化一个众生、利益一根毫毛也可以。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很高——像一地菩萨那样,一刹那中度化多少众生,做到这个可能很困难,但利他的行为哪怕暂时有一点一滴也可以。
有的人开始是默默无闻地发心和做事,做了一段时间因为谁也没发现自己的存在,就站出来宣称:我要走了!我发心了很长时间,但是谁都不理我,我要看看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如何如何。所以,有些发心人员随时要发现他们的存在,不然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是独来独去的。有这种想法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希望跟领导亲近,希望被领导重视或重用……在如此复杂的教育和心态中成长的人,难免会有这种情绪。
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无论别人看得见、看不见,只要能解除众生的痛苦,这就是我的责任。在我们的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刹那间,虽然还不是第一地菩萨那样的菩提心,但我们跟一地菩萨已有相同之处——生于如来家族中。
昨天讲的是一地菩萨,今天我们把要求降低一点。我们每天都会念诵:“香且森窍仁波切,玛基巴南洁杰结,基巴年巴美巴扬,恭内恭德培瓦效”,有些人念的时候还闭着眼睛特别专心:祈祷我的心相续能够生起菩提心如意宝!但是念完出去穿鞋的时候,跟别人稍微碰到就“哼!”刚才还说自己有幸生于如来家族,从现在开始诸佛菩萨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可是才出经堂就生嗔心了,诸佛菩萨肯定不会被碰一下就不高兴。
一世自痛苦,尚且不能忍,
况累世他苦,菩萨与之反。
世间人的一生有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比如生病的痛苦、生活上、感情上、情绪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连自己一生的痛苦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说代受无量世界、无量众生无量劫的痛苦呢?虽然我们是这样发愿的,但我们怎么忍受得了呢?不要说多生累劫无量众生的痛苦,可能连一个众生一生一世的痛苦落在自己身上都会受不了。因为自己的身心很脆弱,对自己的痛苦都没办法接受。一会儿抑郁,一会儿这痛苦、那痛苦,连自己走路的勇气都没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也没有,这种人怎么能代受众生的痛苦呢?这是自不量力、脱离现实的事情。作为菩萨恰恰与凡夫相反,菩萨不但自己没什么痛苦,而且还可以代受无量众生的痛苦。众生非常可怜,自己一天两天或一生一世的痛苦都难以承受,如果个人的痛苦都没办法承受,承受其他人的痛苦就更没办法了。
《大宝积经》中说:“菩萨能决定,自利及利他。以善精进力,坚固无退转。”菩萨不管是利益自己还是利益他众,都有一种善住精进力。他的精进很厉害,依靠这种精进力,誓愿非常坚固、不会退转。而我们的精进力则不那么坚固——今天我要好好闻思,我一定要背诵,背了二、三品,精进力就退转了,不坚固了,背不下去了。我以前背诵有些论典也是刚开始很有信心,但背着背着,到中间就没办法坚持了。我们的坚固力还是差一点,如果到了一地菩萨的境界,在多生累劫中度化众生都不会怕的。
有些人是很坚强的。我们佛学院中有个别法师,身体再不好也一直挺着,在讲经说法方面从来没有松懈过。有些人可能没有法师的地位,但在闻思修行上从来没有退转过,这样的境界可以说是“以善精进力,坚固无退转”。
在学会听课的人当中,我也发现有很多人从开始到现在,对每部法的学习都非常认真,个别人不但自己修得很好,而且人际关系搞得也很好。其实人际关系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和精进力,我自己觉得我在这方面还可以,跟上上下下——下面的乞丐也好,上面的上师、领导也好,包括跟我的同事、堪布、学友等等关系都很好。我的朋友当中有精通中观和密法的大修行人,也有不承认前世后世的一些世间人,但我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和睦相处的。良好的人际环境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力量。
有些人修行很不错,但身上好像长了刺一样谁都不能碰,一碰就让人很怕他。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以利他心对待众生,不管对方是什么人,都是我们的所化众生。虽然有些人的显现特别恶劣,经常以各种方式威胁攻击你,但我们还是要把这当作一种机会来看待。这就是大乘菩萨的一个特点。其他世间人一点痛苦都不能接受,但是菩萨愿意把众生多生累劫的痛苦全部集中起来自己承受,愿意和众生一起分享快乐。
这次我们学习《大乘经庄严论》,我想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真正的思想应该非常清楚。本论从方方面面论述了利他菩提心的修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利他。为什么菩萨那么伟大?为什么前辈高僧大德有无数人对他们尊重敬佩?人们的恭敬和喜欢是有原因的,正因大德们有这种菩萨的精神。一个真正无有自私自利的菩萨,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加持力,依靠这种加持力让无数人不得不感动,这也是一种因缘和缘起。
佛子于众生,喜慈行无厌,
世间大稀有,平等非稀有。
总而言之,作为第一地菩萨,他对所有众生有着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欢喜心,这种欢喜心不是表面上、口头上说说:“我很喜欢你,我很开心,随喜功德。”不论什么众生,富裕的人他不会有嫉妒心,可怜的人他没有轻蔑心,平等的人他没有竞争心,他发自内心对所有众生有欢喜之心、慈爱之心,而且在实际行为当中他会真正去利益众生,在利益的过程中无有疲厌。
所以,如果我们有了大乘菩提心、利他心,利益众生不会有困难,住在任何众生的群体当中也不会有困难。如果证悟了空性也不会有困难。《菩提心释》中讲:“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真正修持利他的瑜伽士(瑜伽士是修行人的意思),如果他修行了空性,因为通达一切万法完全是空性的,依靠缘起力自然而然他会想去利益众生,想利益众生的话,他发自内心会有一种欢喜心,有这种欢喜心去利益众生就不会困难。
但是有些人说:我本来想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但现在不顺利、遇到障碍了,有人对我制造违缘,所以我要先报仇,报完仇再去利益众生,你一定要加持我,把他们全部消灭。这是一种什么心?我们的心还是比较复杂的。
菩萨利益众生是一种欢喜心、慈爱心、无有厌倦心。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会觉得很稀有:素不相识的人,无缘无故我凭什么利益他们?包括我们放生有些人都觉得很可惜,觉得是把钱扔到海里。我原来有个亲戚对我特别不满,原因是我资助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的大学生,而没有给跟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他特别恨我,说是:“我是你真正的亲戚啊,你不要糊涂啊!某某家以前对你也不好,他们跟我们是有怨的,凭什么你还资助他们家的大学生?”他现在已经死了,很早以前狠狠地教训过我。
世间的原则是亲怨分明,如果我们无条件地去帮助素不相识的人或旁生,世间人会觉得特别稀有。但是,作为菩萨已经跟众生完全平等了,他觉得帮助众生一点都不稀有。如果没有去帮助和利益众生,这才是稀有。为什么明明可以帮助他而不去帮助他?这是非常稀有的。
《大般涅槃经》里讲了三种不可思议:众生在三界当中受苦,但菩萨利益他们毫不厌倦,是不可思议的;菩萨转生到地狱中度众生,地狱痛苦在他的感觉中犹如第三禅定的快乐,是不可思议的;菩萨肯定会去救苦海中的众生,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大般涅槃经》里面有很多比喻,比如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悲悯,即使孩子反抗,父母也毫无害心,为孩子付出一切不求回报。不过现在的一些父母还是要求孩子报恩,尤其西方人比较重视,“我现在养你,以后你一定要养我、照顾我。”听说有些父母跟孩子签协议,要求孩子写承诺书,还到公证处去公证——我现在供你学费,你以后一定要给我养老。公证的人觉得有点为难,以前没有这种情况,现在怎么办呢?他们说:看样子这些孩子以后不一定会报答我们,所以现在要做准备。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不管怎样,今天所讲的内容,大家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菩萨度众生,世间人感到很稀有,但是作为菩萨来讲是不稀有的。对度化众生,一地菩萨是发自内心地欢喜、无有厌倦心——我们可能还做不到。不去利益众生,菩萨觉得非常稀有,但如果自己和众生真正平等了,去利益众生就不会觉得稀有了。我原来学习的时候,就记得《经庄严论》里面有很多稀有、不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