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9课
2016年10月19日
下面我们接着讲教授品。
我们先是对法有信心,然后去听法,听法后去修法,修法后自己真正通达了所修的法就能够利益众生。通达的过程就是从资粮道到无学地的整个过程,前面已经讲了资粮道的修行过程,今天接着讲加行道和见道。
己三、经行地道之理:
尔后成如是,菩萨以入定,
除非意诠外,不见诸外境。
为增法光明,精进坚稳行,
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
前面已经讲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大资粮道讲到得到法相续等持时,可获得在诸佛菩萨面前闻法的境界。今天接着讲加行道的暖、顶、忍、胜法位四个不同的加行位。
资粮道之后进入了加行道,那时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寂止和胜观修圆满之后入于三摩定等持,在等持中他发现除了自己的心外,也就是除了心的言诠、心的创造、心的表示或分别念之外,整个世界的里里外外根本见不到任何法的存在。《十地经》及唯识相关论典都讲了“一切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即“不见诸外境”,但这样的道理,要到加行道的第一位——暖位的明得定才可以现见。
除心的显现外没有其他的法,这样的境界叫作法光明。为了使法光明越来越增上,坚稳菩萨非常精进——精进是发菩提心的加行道菩萨的行持和行为,这时就到了第二位:随增顶位。随着法光明不断增上,菩萨明白在显现中没有真正的外境,一切诸法都安住于心——万法唯心造。也就是通过长期修行之后,菩萨在暖位和顶位完全通达了一切内外诸法都是自己的心,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法。
《大乘密严经》中说:“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长期观心能通达内外世界全是自己的心所现。《大乘密严经》是很有功德的一部经典,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我们需要长期修学,不是只听一两堂课、学一两部论典或学一两年就够了,这只能叫暂时的修行,根本不叫长期的修学。如果没有长期修学,我们就无法能“善通达”。
长期修行的人,自相续一定会有所转变。不过这跟福报也有关系,比如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长期闻思和讲经说法的机会也是一种福报。一般世间人参加演讲会很高兴地说:“我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其实,这样的机会不一定特别值得高兴,也不一定是福报很大,但长期修学的机会真的很难得。有些人因为福报不够,闻思修断断续续,有些人因为自己心散乱,里里外外的违缘不断出现。刚开始你可能想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好好学习佛法,但在实际行动中,因为琐事缠缚、内心散乱、外缘魔障等种种原因而无法坚持,无法面对违缘障碍。
安慧论师的讲义中说:为了利益众生和修行佛法,精进菩萨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任何时候都不会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一个人很闲说明他的修行不是很好。修行人应该非常忙碌,这种忙碌不是忙于无意义的琐事,而是忙于闻思修行、利益众生——包括对待家庭、工作的态度都非常积极,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直很闲,就像机器可能会“生锈”,最后修行不一定成功。
精进很重要。《大乘宝云经》中有一个公案:佛在因地时非常精进,名为金刚精进菩萨。当菩萨以不能被摧破的金刚精进将要现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魔王波旬非常不高兴,就化现为一个修行人出现在菩萨面前,故意说:我以前也是特别精进的修行人,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效果,无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应该去修声闻、辟支佛乘,这样就可以现前觉悟。菩萨知道此人为魔王的化现,这些说法都是魔语,就坚决地回答说:我的精进是不会退的,而你这样做只能在生死长夜中感受痛苦。魔王发现自己的真面目被揭穿了,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这个公案说明:我们在精进的过程中,很可能也会有魔王波旬化现的人来劝你不要精进。比如现在有些人正在学习藏传佛教、学习密法,就有人以散逸者的形象来说:“啊,我以前也学过,没啥感觉,你就不用学了!”或者有些人在学净土法门,也会有魔王波旬的化身、“活佛”来跟你讲:“这样修没有什么意义,你最好退出。”有些表面上是一种善意的关心,实际上障碍了你的菩提之道和利众事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要认识此为魔的化身,只要下定决心:我绝不可能后退!我的精进不可退转!这样的话所有违缘自然消除,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窍诀。《上师心滴》也讲过:在我们发起精进或行持有意义的事情的过程中,有人可能会劝你不要精进。我们不一定能亲眼看到魔王波旬,假如有一个特别恐怖的众生显现在面前,我们可能会马上警觉:“魔王来了!我不能听他的!”但魔的化身不一定是凶相毕露的形象,也有可能是以金刚道友或其他形象出现,用非常柔和的表情和甜言蜜语来劝导你,很多人不认识就会上当受骗,最后退失道心。对付此魔障最主要的窍诀就是揭穿其本面。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知道这是自己发菩提心的违缘、障碍,这时所有违缘都会消除。
所以,一是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最好不要闲着,有些人觉得忙碌很痛苦,但为了利益众生和修行而忙,这样的忙碌是非常有意义的;二是在修行过程中有一些违缘出现自己要能认识。
还有,在加行道暖顶位时,现见一切万法都没有外在的显现,这就是唯识宗“万法唯心”的道理。如果你已真正通达此理,生死轮回都可灭尽。《华严经》讲:“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心如果灭了,生死都会灭尽,因为生死轮回全是心所造,万法唯心造。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认识到心的本性,生死轮回就可以灭尽——先将万法抉择为心,最后将心抉择为空性,心抉择为空性时,轮回的河流马上就干涸了。这是很重要的。
复次诸现境,尽觉是自心,
彼时即断除,所取之散动。
到达加行道的初二位之后,我们发现所显现的一切外境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一种心的自现、幻相而已,即万法唯心。这时就可以断除“所取之散动”。
对凡夫来讲,有外境的所取和内心的能取两个层面。真正通达一切万法是心的幻化,除心之外没有任何依靠时,就先断除了所取的境——所取的散动。所谓散动,就是散乱、起心动念。
“种种诸识境,皆从心所变,瓶衣等众物,如是性皆无。”所有意识中显现的外境都是心造的,包括我们看到的瓶子、衣服、柱子、房子、山河大地等等,一切我们认为实实在在的外在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就像梦里的显现一样自性不成立,是无有的、空性的,没有真实的存在。
我们先知道万法唯心造,最后这个心也要去掉。原来我们不知道万法唯心,认为瓶子、柱子等所取是真正存在的,现在认识到瓶子柱子等是心显现的,就断除了所取的散动,最后再逐渐把能取的心也去掉。
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动,
彼时速触及,无间之等持。
之后修行人只剩下认为能取存在的分别念,对所取的执著全部断除,这样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忍位真如等持。因为能取所取观待而产生,如果所取不存在,显然能取也不存在。就像这边不存在,那边就不存在,左边不存在,右边也不存在,它们是互相观待的,正因为互相观待,如果所取能取都不存在,很快就可觉悟到无间等持,也就是胜法位。为什么叫作无间等持?虽然胜法位在世间中最高,但实际上是很短暂的,到胜法位后将很快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成为见谛菩萨。那时具有不堕三恶趣等很多功德。得到忍位就不会堕入恶趣,获得胜法位的境界更高。
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学到万法唯心造的道理。
虽然我们有很多修行方法,如祈祷、念咒语等等,但对于只依靠一种方法的人我比较担心。有些人只是一味参禅,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当然这样的好处是能专心致志、一门深入,有深度地修学,但还有一个弊端是:如果自己修错了或者修得不成功有点可惜。因为除此之外一辈子都没有做其他修行,万一这方面不成功就可惜了。
但是方方面面都去做的话,有时候心也会比较乱。一会儿念一百遍莲师心咒——“这个念完我要再念一百遍文殊心咒”,然后拿一个念珠——“还有度母也要念。度母放在这里,金刚萨埵放在这里,释迦牟尼佛是教主,应该放中间。还有莲花生大士,把莲花生大士放外面他会不会生气?应该放过来吧,这要移动度母的位置,她会不会不高兴?没事吧,度母您还是原谅我吧!我最近跟莲花生大士的关系比较不错。”(众笑)很多人有这样的分别念。表面上修了很多法,但是心有点乱。但也有好的地方:如果这个没修好,还有那个;那个修不好,还有这个。比如有人只有一个朋友,所有心思都专注在此人身上,一旦这个关系破裂就变成世界末日。如果他有很多朋友,一个不靠谱,还有其他的。修行也是这样,通过很多方面修行是很重要的。
汉地《宗境录》有一个公案:有一个修行人没怎么修行,也不持戒,后来他生病死了,当时阎罗狱卒押着他去地府,他非常恐慌,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路上他看到一个出家人,就问“您是谁?”出家人说:“我是地藏王菩萨。”他就向菩萨求救,菩萨教了他一个摧毁地狱的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马上记住了。见到中阴阎罗法王时法王问他:“你在人间做过什么善事?”他说:“我没做过什么善事,只会背一个偈颂。”他把偈颂背了出来,结果当下很多地狱众生因此获得了解脱,阎罗王很高兴,说“你很有福报,做了这么大的善事”。三天后他醒来,发现这句偈颂是出自《华严经》第一品,意思是佛和一切万法都是由心造的,地狱也是心造的。如果在地狱中能忆念起这个偈颂,就可摧毁地狱。我原来也引用过这个教证。(我们高级讲考班出的题可能太深了,我都有点不知怎么回答——光是在书里面切一段——题是堪布、堪姆们出的,应该没有大的问题。但也可以出一些不是书上的题——比如:摧毁地狱的偈颂是什么?看看谁当天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讲。)
如是彼末际,断能取散动,
此等依次第,当知是暖等。
依靠无有所取的道理,忍位的末尾能断除能取的散动。暖位、顶位是万法唯心,只有能取的心,到忍位能取的心也断掉。加行道从暖、顶、忍位次第就到了胜法位——这个世间中最后的心可引申出见道的境界,也就是第一地菩萨的境界。按照《经庄严论》,能取和所取断完就显现出第一地菩萨的境界。《宗镜录》中讲,如果虚妄的心和幻化的境都已经空了,一地菩萨的真心会自然显现。
一地菩萨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了达虚妄的能取心和幻化的所取境空性时,自然而然现前的一颗真心。这颗心有不同的名称,禅宗叫真心,有时我们也叫无分别智、自然本智、觉智、觉性等等。就像云开雾散阳光自然显露出来一样,这是一种自然的缘起。
接下来讲一地菩萨。
尔后彼获得,出世无分别,
无垢离二取,无上之智慧。
彼此之转依,承许是一地,
彼此无量劫,成为极清净。
资粮道、加行道之后,会获得出世间无分别、无垢、离二取的无上智慧。出世间是指已远离了世间的凡夫位、资粮道和加行道。出世间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得不到,世间的心根本没办法触及出世间。“无分别”是指超胜声闻缘觉,无有能取所取、执著。“无垢”是指没有烦恼,所断烦恼全部断除。“离二取”:一地菩萨远离了资粮道、加行道的能取和所取。“无上之智慧”是世间和声闻缘觉都无法获得的智慧。这时是一种最好的转依。前面讲过,真正阿赖耶细微的转依是在八地,而在一地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转依。一地菩萨的境界多长时间才能得到呢?资粮道和加行道加起来需要一个阿僧祇劫,也就是一个无量劫。获得一地后不会再流转轮回,会得到非常清净的境界。
按照月称论师的观点,从一地菩萨开始才是真正生于如来家族,按照寂天论师的观点,发了菩提心就可以叫生于如来家族,实际上真正入于如来家族是再也不会退转的。《华严经》讲:“生在如来家,种族无瑕玷,与佛共平等,决成无上觉。”意思是:我们生在如来非常清净的家族中,没有任何烦恼和染污,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与佛是平等的。总而言之,获得第一地菩萨果位会有这种境界。
现量得彻证,法界等性时,
恒得诸众生,与己平等心。
众生同无我,痛苦行利益,
不求报心平,与余佛子同。
一地菩萨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现量彻证了法界平等性,即凡夫众生的法性和佛菩萨的法性没有什么差别。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这样的境界,而一地菩萨现量彻证了一切凡夫圣者的法性究竟平等。“恒时诸众生,与己平等心”:在一切时当中,众生跟自己都没有任何差别,得到了平等心。一地菩萨见到了万法最深处的本性,通达了一切众生的法性没有差别。还有一个是通达了众生跟自己完全平等。这种境界一地菩萨可以通达,现在我们还得不到。
一地菩萨得到了五种平等的境界。哪五种平等?无我平等、痛苦平等、行为平等、不求回报平等、与其他菩萨的境界平等。五种平等在其他经论中也会碰到。我们现在对众生还不能像一地菩萨那样产生平等心,五种平等心是怎么讲的呢?
第一个,无我平等。一地菩萨会证悟众生与自己在无我方面是平等的。因为一地菩萨知道五蕴皆空,无有我和我所,证悟了法无我和人无我,自他众生都一样无我。
第二个,痛苦平等。菩萨证悟了自他痛苦平等。众生有五蕴的执著,有五蕴的愚昧感受就有痛苦,众生因有我执和蕴执产生了痛苦。菩萨认为:以前自己有我执而引起痛苦与现在众生有我执而产生痛苦是一样的,众生的痛苦通过修行无我也完全可以灭掉,原因是自他的苦都属于苦谛,苦谛可用无我来摄持,就像无常可摄持于空性一样。所有众生的痛苦都是依蕴执而产生,所以完全相同。
第三个,行为平等。痛苦的来源是集谛,要通过修行才能断除众生的业和烦恼,这是行为上的。一地菩萨曾为了断除自己相续中痛苦的根源而精进行持,同样,一切众生为了断除集谛痛苦,所采取的行为也是同等的。
第四个,不求报平等。菩萨通过修行道谛现前灭谛之后,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希求回报。同样,通过修道证悟灭谛的其他众生也不会求回报,这个是平等的。
第五个,与其他菩萨的断证境界平等。菩萨认为:不仅我获得了一地菩萨的断证功德,而且还有很多一地菩萨也证悟了这样的境界。
三界有为法,非真分别念,
彼以极清净,无二义智见。
一地菩萨通达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有为法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幻的,全是心和心所的分别念。菩萨已通达欲界和色界的五蕴是唯心所造,无色界只有四蕴,也是心造的,三界中的有为法除了心和心所的分别念以外没有什么真实的法。
《十地经》中说“奇哉佛子,此等三界唯心。”意思是:非常稀有,三界都是唯心造的,好像《入中论自释》也引用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正用智慧观察,暂时来讲,除了心的幻现没有其他的法,究竟来讲,心的幻现也不存在。
三界唯心的道理用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呢?即菩萨非常清净、无有二取和烦恼障碍的智慧。《华严经》里讲:“菩萨方便解,一切法如梦,梦性无真实,非一亦非异。”菩萨以方便了解——实际上诸法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在胜义当中不一不异、远离四边八戏。在座各位在凡夫地也可得到比较相似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讲过:入定时,连自他唯心的所缘也是没有的,就像虚空一般清净,远离能取所取,什么都没有。在出定时的后得位,万法除了自己的心以外也没有,可用如梦如幻来比喻,这在《现观庄严论》中讲过。好像堪布根霍还是哪位大德说过:这是中观应成派最究竟、最甚深的一个观点。
这样的境界,我们以闻思的方式也可以产生定解。闻思是通过很多推理得到定解,比如中观应成派、自续派的各种观察方法。或者以密法一些特殊的安住修行也可产生定解。胜义谛理论的观察相应于入定的智慧,入定的智慧是从实修的层面来了解万法的真相,而胜义谛的理论观察是通过最究竟的观察方法来了解万法的真相。这时一切万法都如虚空一般,连万法唯心造都不缘,什么都没有。就像《入行论》所言:“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有实无实法都不住心前,所有的缘和相都不住。在后得位或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万法唯心造、如梦如幻、如泡影等等。我们讲《现观庄严论》《入中论》,包括讲声闻乘的别解脱戒、嘎达亚那的教言等都会讲到幻化八喻,也会讲五蕴用五种幻化比喻进行抉择,最后一切都不缘。
所谓“一切都不缘”,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就是到人无我空性为止,但用中观的推理方法,就是摧毁所有的边执;通过密法的修行不用那么多推理,只需直接安住在如如不动的境界中,即可认识本来面目。实际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百川入大海,不同的窍诀、不同的教言、不同的上师、不同的书里所讲到的万法的本性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的观察心比较锐利,通过中观的方式就会明白;有些人通过汉地、藏地的参禅方法或南传佛教的禅修心就会得到轻安。当然光得到轻安、寂止还不够,一定要有突破。突破什么呢?就是明白心的觉性。认识觉性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密法的直断。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因缘,就按刚才所讲菩萨的方便解修行。
一切法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确实如此。我们可以观察:现在所做的事情难道不是梦吗?谁都说不出不是梦的理由。之前发生的事跟梦没有什么差别,以后发生的事跟梦也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当下的一切也跟梦没什么差别。对于这样恍恍惚惚、梦一般的显现,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地观察它的本性,就发现它是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万法的本性都是这样。三界当中漂泊的众生整天一直忙忙碌碌,却始终找不到真正的本性,因此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