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8课
2016年10月13日
现在讲的是第十五品教授品。前面讲了以思维作意,今天讲以修行作意,修行作意主要是讲修禅定。九种住心在《大幻化网光明藏论》等论典中都讲过,今天再次介绍。
庚二、以修行作意: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修行的功德和不修行的过患前面已经讲了。修行最初应制服欲界心,但长期以来根本没观过自心的凡夫人很难控制自心,虽然每个人都有心,但这颗心就是没办法安住。《宝积经》中讲:“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心就像流水、闪电一样片刻不停,我们刚开始修学时的确难以控制心。如果不能调服自心,不要说修行,就连世间的行为都很难做好,生活也很难支持。如能调服自心,对于世间一切万法都可获得自在。《大般若经》中说:“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如果能调服心,则所有众法都已制服。我们要知道心像闪电和流水一样刹那不停,如心能调服,则成办其他法都很容易。
今天我们先讲九种住心法。这个偈颂包括三种住心:安住、相续住、数数住。这几种住心法或寂止法我在其他地方也讲过,好像是在耶鲁还是哪所学校,当时我用人调服大象的图做过介绍,藏传佛教中有很多这种唐卡和修行方法。你们有兴趣可上网找,应该有吧。
有时我感到在佛学院讲课不如外面讲得好。外面主要是针对学校、企业、监狱或劳教所,在这些地方讲课我觉得有点意义,讲一点世间法也有点人间佛教的味道。在佛学院讲课基本上是按照前辈大德的注疏、讲义和一些上师的讲法,自己没有很多发挥,这样的讲法对于专门研究佛学的人比较合适,但对于大多数普罗大众,还是出去的讲法方式更合适。
从人数上看,可能是在佛学院比较成功:一是现场听众比较多;二是网上听课的人也很多。但从效果上看,有时还是出去讲好一点。虽然每次听的人不多,可能是几百人甚至几十人,但他们有一种新鲜感,我也有一种新鲜感,大家都不是“老油条”。我看他们的新面孔也比较积极,他们看我这个新面孔也有一点感觉。一是当时的感觉比较新鲜,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佛法的思维和理解也不同,所以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这些文化背景不同的所化者,我会讲一些世间的比喻和故事。一般我会有一个侧重点,比如我今天去汉地某所学校或监狱讲课,我会想:这堂课要把某个问题推出来,不管这个问题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新的,我就去研究、思考、翻阅一些资料;如果是旧的,我会反复思考我以前是怎么想的。我是通过这种方式给外面的人讲课。
有些道友对我在佛学院里讲的课比较重视,对外面讲的课就觉得不想听——这是给企业讲的,我不是企业家;这是给学校讲的,我不是学生;这是给监狱讲的,我没被关在监狱里。但在某种意义上,我自己觉得在外面讲的课可能加持更大、更有意义——尤其是你们将来要进行修学和研究的话。
我以前用藏传佛教中驯象的比喻讲过住心法,今天我们用汉传佛教禅宗的方法讲。宋朝有一位禅宗的普明禅师(他的生存年代不是很详细,但在宋朝人写的资料中出现过他画的“牧牛图”或“十牛图”)。这幅图画得很好,用牧童调服牛比喻修行人调服心。今天就对应此图讲住心法。《阿含经》中也有用牧童的比喻讲住心。
下面从九个方面讲。
第一是安住,即“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指心一缘专注于任何一个所缘,比如佛像、明点或什么都不想安住在空性中。刚开始的这个阶段叫安住。安住是很难的,因为心刹那不停,特别野蛮像狂象一样。十牛图中第一幅是一个牧童在拼命追赶一头黑色的疯牛,但是根本追不到。图中的牛刚开始全身都是黑色,后来渐渐变成白色。心并没有颜色,黑色是比喻最初心没有寂止,变成白色是指经过慢慢调伏后,心最后完全调柔和堪能。
第二步叫相续住。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如果心刹那不停,杂念时不时跳出来、妄念纷飞,这时你要发现它,这叫相续住。“莫散彼相续”:心不要散于外境,尽可能用正知正念让相续安住下来。相当于图中牧童已经抓住了穿牛鼻的绳索,但牛还是特别不顺从。
第三个叫数数住,即“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心不能安住一直在外面散动,你能迅速发现:“哦,现在又跑出去了。”本来想在一个小时内好好坐禅,结果五分钟心就跑出去了。这时就想办法把心叫回来数数地安住。“数数”是指心每隔一会儿就到外面去,然后又一次次地回来安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实在是生起厌烦心,中间也可以休息一下。刚开始安住,次数需要多一点,每次安住的时间短一点,这是一个窍诀。这时就像图中的牧童已经用绳索拉住牛,牛一跑开用绳子轻轻一拉就可以拉回来。
下面还有六个安住,基本上一个偈颂两个。(有些身体不安住、心也不安住的人都出去了。今天“课前提醒”没有放吧?前几天好像起到了作用,听课途中不要走动。不要说心,身体连一个小时都坐不住,好可怜啊!身体安住一个小时不会很困难,心安住一个小时是很难的。走就走吧,可能是他们的时间不够吧。)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第四个叫近住,具有智慧的人让心越来越有进步——“向上”。虽然心一直不能安住,但作为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想办法慢慢让它安住,然后心会越来越有进步、越来越向上。外散的时候就尽量向内收,最后让它在所缘境当中安住,这时心就基本上比较听话了。就像图中的牛不再往外面跑,完全听从牧童的使唤。牧童基本上不用拉绳索,稍微指示一下就可以,牛的颜色也在慢慢变白。
第五个叫调伏住,是指见到心安住的功德。心安住的人有很多功德,心寂静的人特别快乐,无论生病或在生活中遇到特别大的事情,心完全都是调柔的。因为看到安住的功德而特别喜欢等持,使自己的心极其调柔。这时心已经很调柔,就像图中牛跟在牧童后面走着,因为牛已经驯服了,即使没有绳索拴着也特别乖,不会往外跑。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
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第六个是寂静住。心不安住的过患特别多,心不安住就像盗贼可将我们的善法全部夺走。《入行论》中讲“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心意涣散的人就像住在烦恼的獠牙间一样特别危险。如果心一直涣散、沉掉而无法控制,就会处于很危险的状态。因为知道心散动的过失,不想随它转,就可以止息散动的因——即不喜欢等持的心,而一定会喜欢寂静、安住,精勤于等持。此时,图中牧童基本上不用鞭子和其他办法管牛,自己去吹笛子、玩耍都比较放心,牛会一直待在那里。
第七个叫寂灭住,即“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修行者通过不断努力,但仍偶尔会对悦意的对境生贪心,对不悦意的对境生嗔心,如对财物或人产生贪恋心,对敌人产生嗔心等等。在烦恼心起现的时候,如果知道烦恼的严重过失和寂静的功德,就完全可以对治烦恼。这时就像图中的牧童对牛完全放任不管,去睡觉都可以,牛已经特别乖,自然而然能自己找到主人。
以前我放牛也经常骑牦牛,我跟弟弟有两头牛,他骑一头、我骑一头。刚开始驯服牦牛是很难的,尤其是它有牛角的话,不高兴就用牛角来顶人,比较危险。有一些牦牛天生没有角,那种就好欺负(众笑),我们一般就骑这种牛。我们两人骑的牛是固定的,有一次他出去我骑了他的牛,他特别不高兴:“你今天骑了我的牛,我不回去!”我求他、打他都不行,后来我发誓“以后再也不骑你的牛!”他才肯跟我一起回去。去年我想,自己到国外不懂外语,年轻时如果学过外语多好,放牛的时间如果用来学一些知识现在也不会这样,但那时没有读书的机会,天天都是在山上浪费时间。当时学的有些知识现在也用不上,如果在大学里让我讲驯服牦牛的技术肯定超过一些教授。因为这是从小知道的知识,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怎么抓牦牛、骑牦牛,怎么拉绳索、打鞭子,都有一套窍诀,但是现在你们用不上、我也用不上。到佛学院出家后我再也没有骑过牦牛,以前是经常骑在牛背上的牧童。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第八种有行住:作为精勤守持戒律者,不管修什么法,肯定要有一个戒律来守护,连一个戒都没有的话,心根本不会调柔。受持清净的戒律者,为了获得上面所讲的这些功德,他一定会很精勤地修行,修行过程中他会有一些勤作,让安住的心不因各种妄念而中断。他是以有勤作的方式安住,也能安住很长时间不产生分别念。十牛图到了第八幅,牛已经飞走了、完全不见了。意思是,我们的心到了有行安住时,黑牛已经变成了特别调柔的白牛,白牛渐渐安住在法界当中,原来分别念的黑牛就不见了。
第九种无行住:通过长期持续修行,最后安住变得特别容易,自然而然不需任何勤作就能安住。我去泰国时研究了一下南传佛教的安住,他们不叫九种住心,他们的安住有二十六种心、五十一种心等不同的方法。泰国很多长老安住得特别好,很多老修行人看起来威仪很寂静,讲禅修时谁也不看,上座以后就好像安住了,总之很寂静。这时图中只剩下牧童很悠闲自在。
到第十幅图,牧童也不见了,只是一个白色的圈,里面什么都没有,应该是五蕴皆空、一切都没有的状态。我不是特别清楚最后禅宗表示的是什么,但从图中来看是什么都没有。
以前南怀瑾等人也讲解过十牛图,这种安住方法可以对应修行,是显宗和密宗共同的。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结合其他一些大德的教言,自己也可以安住,最后能完全安住。能长期这样安住的话,就像《光明藏论》所讲,最后可达到“欲界一心”或“一缘安住”,很长时间安住在一个境界当中。有些禅师一种坐式可以安住一天或几个月。《藏密佛教史》中记载的一些藏地瑜伽士,闭关时头发长得很长,里面都有很多老鼠做窝,但仍如如不动地安住,不像我们一看到老鼠就跑。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
经过九种调心后获得了寂静,我们的身体和心就可以得到轻安——身体会比较轻巧、舒服,没什么疾病,修任何法都堪能。有些人身体不堪能,本来自己想好好修行,但是身体坐不住或生病,身体不堪能对修行人来讲还是很麻烦。有些人说“我心里想修行,但是身体不配合,没办法”,所以身体不配合的话也没办法。
还有一些人是心不堪能,虽然身体能安住,但是心容易受影响,信这个、信那个,甚至佛学院有些女众以前闻思过,但后来跟着假活佛跑了;有些是心比较昏沉、不清明、不澄清;有些是修法的意乐生不起来,一修行心里就痛苦、烦恼、忧愁、焦虑或特别浮躁,一听课就打瞌睡或心情不好——平时心情还比较不错,一说辅导、修行,就开始紧张、恐慌等等。禅定安住修得比较好就不会这样。
《诸法集要经》里说:“善修习诸定,引生于轻安。”修行禅定的人容易引生轻安,轻安相应纯洁的业能超出三有。轻安很重要,得到轻安时,“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他会知道有“寂相作意”和“粗相作意”。比如欲界的心很粗大,而色界的心很寂静,他一直想得到寂静的相。到色界的时候,第一禅的心又是较粗大的,二禅的心是很寂静的。《俱舍论》里面叫“细粗相”或“寂粗相”,细相也可以说寂相。这样修持会越来越有进步,比如断除欲界上、中、下的烦恼后,获得上上界的寂静、细微,到色界又不断往上修、一直增上。从欲界到色界是一种“远行”,即远离了下地、下界的粗相而上行,最后安住于上界的“正行”,能获得很多功德。
修行也需要修功德。《华严经》中讲:“修行诸功德,远离一切恶,安住于正法,广行菩萨道。”修行的功德能远离一切恶,安住在正法当中,利益众生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对功德的认识、对恶的认识,安住正法也很难,利益众生也很难。不论是成佛的意乐或是发心的意乐,修行人有一点感觉很好。刚才课前一个发心人员说:“我考试不是很好,要不要放弃发心?”当时我有点不高兴就批评他,其实他说的有些道理,实际上有这种意乐也不错。如果对考得好不好都无所谓,认为考试是一个假数字,考好了有什么用,这就是没有任何感觉。应该想:虽然我考得不好,但是发心还是很重要。我们佛学院有些发心人员,放弃了自己世间的高技术职业在这里发心,也很不容易。但有些技术好一点的人也经常威胁我们:“那我就放弃吧!”我有时也看不惯。因为他知道他放弃的话,我们一下子找不到人就会有损失。他认为“我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一旦失去我的话,看看这个团体会不会变化。”我们对功德有一些意乐和执著是可以的,这一点我是承认的。
“彼住正行得”:最后他住在正行当中获得真正的寂静相,远离了粗相。从禅定的层面来讲,这对真正的修行人是很重要的。修行要有这种越来越想进步的心——乃至菩提果之间功德越来越增上。我们不要认为:我已经学了十年、二十年,反正就这么回事,就这样过下去吧——这种心态不是很好。藏地有一种说法:修行哪怕有刀尖那么大一点进步,也算有意义。
下面讲如何修行。如果我们的心堪能,一切修行都可成功。尤其是我们获得了欲界一心后慢慢增上,不断达到色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会更加堪能,特别是像前面讲的,在获得大资粮道的法相续等持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可得到很多功德。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
获得第四禅时,希求神通的人获得了真正的精华,那时一般的爱、见、怀疑的烦恼都可清净,心完全可以最胜堪能。“净彼最胜”的“净”指的是到四禅或一定境界的时候(有些说是到达一地,但这里没有这么分),这时他清净了一般的爱、见、怀疑的烦恼,心得到堪能,在静虑中获得五种神通。“真实成就彼”:获得这些神通就已经成就了、心堪能了。我们现在心不堪能,还没有成就、没有神通,做事情就有一定的困难。得到最殊胜的堪能后,为了圆满福德资粮,他可以在无量佛面前做供养,为了获得智慧资粮,他可在无量世界、无量佛前听闻正法。用供品供佛是福德资粮的因,汉地很多人也喜欢在佛堂里面供水果、供鲜花。智慧资粮一定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是很重要的。
这个发心者菩萨在无量世界的无量佛前闻法和供佛,而且时间不是所谓的三个阿僧祇劫,而是超越数目的无数劫。他在诸佛菩萨面前边承侍边闻法,所承侍的佛无量无边。这些超世的功德是怎么得到的?心堪能而得。我们心堪能时,在资粮道就可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于无量诸佛菩萨面前得到这些功德。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德都曾前往净土。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此类净现中的法门和传记,记载大德们前往清净刹土或去地狱度众生。我原来翻译《印度大成就者奇传》时,也很想翻译大乐洲德钦朗巴去莲师刹土的游记,但后来人的心态会变化、时间也有限,就没有译成。
汉地憨山大师的传记里记载,他证悟后曾在梦中到了兜率内院,见到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对他讲了心和智的差别:心是分别的,智慧是无分别的;轮回叫不清净、染污的,涅槃叫清净的。他得到这些教言后就醒了,后来也着重弘扬。大圆满当中关于心和智差别的教言也比较多。汉地也有很多大德是在开悟后或在开悟过程中,于净现中在诸佛菩萨面前获得了无量无边的教授,包括亲近诸佛、做种种供养、唱道歌等等,甚至把在清净刹土中得到的宝珠拿回人间与弟子分享,这些现象都是有的。
当然,不相信超越世间和出世间殊胜功德的人,也许会认为这些都是天方夜谭,是不现实的美梦。实际上,我们自己通过精勤修行也会得到这些功德。比如在一段时间中很好地闭关、念咒语,心态完全不被烦恼染污,在梦境和感觉中就有很多佛菩萨赐予加持,自己也好像跟以往大不相同,诸如开智慧等很多功德都可呈现。
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处于心烦意乱的状态中,今天跟这个关系不好、明天跟那个关系不好,有时产生贪心,有时产生嗔恨、嫉妒、傲慢等等,这样不要说去清净的刹土,可能连自己所在的发心部门也觉得全是坏人。有些人讲:“我看这里有很多问题,不是很好的群体。”其实这是自己着魔,不是其他原因。世间的许多团体都不一定是不好的,尤其对于佛教团体,如果自己觉得这个团体的人全部有问题,都是骗子——这时就应反省自己。大家知道,心不清净,世界就不清净。佛看世界上都是佛,凡夫看世界上都是凡夫,有不同的境界。
诸菩萨、圣者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在无量佛前听闻佛法、获得教言,有很多殊胜的境界。我们只是在一个几十人、上百人的小圈子里,如果自己除了一两个人之外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好,说明自己的心不清净。为什么佛经或密法里讲尊重金刚道友?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群体当中跟别人志同道合是很重要的,道友一定要和合,如果没有和合,说明你个人修法不成功,并不是你跟金刚道友不团结,外在的整个世界都有问题,这跟你个人的修行有关。《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当中,一个是对金刚上师,一个是对金刚道友,对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以前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每次灌顶和讲密法,都要先看看与金刚道友的关系有没有破裂,如果有非常严重的矛盾、互相不说话,连灌顶的场合和密法的坛城都不让进,佛学院到目前为止也是这个传统。所以,哪怕是跟一个人的关系不好,他的成就也会受影响。
从世间来讲这是一种人际关系管理学,现在很多人不善巧人际关系、不会做人。人际关系不好的话,你周围的世界都是坏人。学会里个别修行不好的人,这个组长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不行,这一群人都有问题,我要到另一群去!”换到这里又觉得:“这里更糟。”然后再换:“这里也不行,我还是自己安住。”自己安住也是烦恼深重,最后就像牧童的牛一样很想飞上天去,但也没办法,有漏的身体是很重的。
心堪能的话,世界都是美好的,心不堪能的话,世界确实是丑恶的。心堪能的人,觉得身边都是很好的金刚道友、金刚兄弟。如果心不堪能,身边的每个面孔都是獠牙毕露、很可怕的相。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心调顺。如果心堪能,即使在敌人的群体中也完全能接受,可以当作一种修行。这一点很多人应该反观自己,有时是自己毁坏自己的功德,不一定是别人,因为自己的心出问题,外境也会出问题。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
身心遍轻安,了悟诸法光,
不断真实相,未察尽得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
教授随教品从开始到现在的内容,全是讲信解地即资粮道和加行道到一地菩萨之间的修行。第一地菩萨以上的修行下一堂课讲。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在没有得一地菩萨之前,作为一个信解地的菩萨,也就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或修九种住心的菩萨来讲,他能获得五种功德。关于这五种功德,安慧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两种分法。
五种功德是哪些呢?“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这是第一个功德;“身心遍轻安”是第二个功德;“了悟诸法光不断”是第三个功德;“真实相未察尽得见”是第四个功德;最后的偈颂是第五个功德,这是麦彭仁波切的分法。
按照安慧论师的分法,最后一个偈颂:“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是总结文,前面的颂词当中有五个功德,“身心遍轻安”分两个功德——身轻安和心轻安,其他几个和麦彭仁波切的分法一样,总共有五种功德。
加行道和资粮道的菩萨通过修前面讲的九种心,或者通过修行十一种作意和六种心,会获得五种功德。
第一个,“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中的“成最无上”,就是超越了声闻、缘觉以及凡夫的智慧,成为大乘菩萨不共慈悲和智慧的法器。因为是大乘菩萨的法器,通过修行后,能在每一刹那间当中,将如猴子、流水、闪电一样不清净的心一一灭尽。身体方面的疾病、沉重等也可以在一刹那当中灭尽。这里的“身”只是就身体而言,实际上“粗重”也是一个专用词,也有烦恼的意思。意思是,如果我们成为无上法器,身体不舒服及心不堪能的粗重烦恼,在每一个刹那都可灭尽。
比如说我真正成为法器的话,我的身体和心灵的不适之处每个刹那当中都能遣除,闻法的人都会有感受。我有时候很开心,我们每天下课后有很多小组在辅导,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为什么?因为大乘佛法的交流是无忧无虑的,以前我们年轻时也这样,心一直专注于大乘佛法,没有世间人的烦恼、眼泪、哭声、焦虑,没有痛苦的挣扎,很平静、轻松地在大乘佛法中遨游。每一个刹那中,我们身体不适和心灵不适的烦恼都会灭掉。作为大乘法器,这是第一个功德。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如果身体和心得到轻安,粗重的烦恼已灭。在一切时包括吃饭、走路、上班、下班身体都是很轻快的,不用别人帮你拿东西、推行李——有些人是摆架子,有些人是特别懒。一般来讲自己穿衣服、自己拿东西很好,没必要让人帮忙。如果身体确实不好也没办法,如果不是这样,身体轻安的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心也是这样,不需要靠别人。我那天说玻璃心要变成金刚心,原来是玻璃,通过加工变得越来越坚强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今天很开心、明天又不行了。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化不定,就是心不轻安。心在任何时候,甚至面对一些特别大的违缘和痛苦还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心态,这叫作心轻安。身心轻安是第二个功德。
第三个功德,就像用洗衣粉或肥皂洗干净衣服上的污垢一样,同理,用寂止的水把身心不调顺的地方洗净后,就能以智慧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这种智慧的光是不间断的。意思是用智慧净除身心的不清净。如果没有智慧,光是别人说:“你不要痛苦”“好,我现在不痛苦”——但这样也不可能真正消除痛苦。如果自己没有智慧,完全靠别人是很困难的。《萨迦格言》里天鹅和乌龟的故事大家会讲吧?总是靠别人的话,最终会堕落的。
第四个功德即“真实相未察尽得见”,在获得一地之前、加行道的时候,会提前得到登地的很多瑞相,比如身上不再有虱子,各种梦全部变成光明梦境,获得授记等等,这些相未经刻意观察自然而然会得到。
第五个功德,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分法,前面两者是胜观,后面为了圆满法身而清净二障,获得断证功德。具有这个智慧的话,入定也好、出定也好,不断地积累、摄持这种因,也就是不断地修行断证的因,这是第五个功德。麦彭仁波切是按照《摄乘论》来讲的。
按照安慧论师的分法,第一个是灭尽身心的粗重(颂词里面说是身粗重,安慧论师讲的是身心粗重);第二个是身体遍布轻安之乐;第三个是心遍布轻安之乐;第四个是发光不间断,意思是证悟了法相,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证悟光芒不间断;第五个是见到真实相,虽然还没有得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但那个时候已有验相,各种真实的相提前得到了。以上是获得了五种功德。
我们都希望将来能获得圆满法身。一般来讲,一地到十地之间都有圆满法身的不同程度的报身现相,这也叫圆满法身。佛地的时候,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及习气最终得到清净。为获得从一地到佛地之间的果断证圆满,具有智慧的人会恒常地去修行,去创造因。因是什么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可以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