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7课
2016年10月12日
下面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今天讲第十五品,十五品讲完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今年12月份或明年1月份之前有希望完成。第十五品是教授随教品,主要的内容是:我们对佛法有了信心后,然后去求法、修法,修法后就要给别人教授、讲窍诀。“教授”一般指给别人讲教言,或者自己得受的法要再次以窍诀的方式给别人传讲。什么是窍诀呢?就是通过特别简略的文字来表达所有甚深意义的方法,窍诀也叫教言。《般若经》中经常有教授和随教的说法,“随教”即随着教授再三地给别人讲教言。就像密法当中先讲修行,后面讲后行和后要,即后面的修行要点。教授随教品主要是讲这方面的内容。前面第十四品是讲修行,修行后一定要给有缘众生进行教诫,是这个意思。
戊五(教授随教品)分四: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二、如理作意教授;三、经行地道之理;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
无数劫定生,信解得增上,
如水入大海,善法真圆满。
信解地一般来讲是资粮道和加行道。在信解地积累一个大阿僧祇劫的资粮才能生起出世间一地菩萨的智慧,“定生”是决定能生。在生起一地菩萨的智慧之前,要对大乘佛法增上信解。比如对于加行道的暖、顶、忍、世间第一法来说,暖位时是对如梦如幻的名称生起信解;顶位时是对如梦如幻的意义生起定解;忍位时是对所取境空性生起信解;到世间第一法时,是对能取无有自性生起信解。在暖、顶、忍、世间第一法四个阶段中产生不同的信解,信解程度越来越增上。
这个越来越增上的信心,就像四面八方的河流入于大海一般,融入大海后就没有增减了。一地菩萨以上的慧海,融汇了凡夫地和胜解行地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能够真正圆满无为法的善法,自相续再也不会入于世间之地,所以在此之前要积累资粮。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讲:沙子不会出酥油,只有搅拌乳汁才会出酥油,同样,没有积累资粮也不会生起胜道的功德和境界,积累资粮之后才会生起真正的定解。
在座的道友!努力修学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每天不好好闻思、修学,也不好好念咒、做善事,什么都不做的话,虽然你很想让出世间和世间的功德在自相续中全部生起,但决定会有困难,这是一种因缘关系。学得很好的人也许是即生特别努力,也许是前世特别努力。信心和大悲心也是这样,《经庄严论》后面会讲:大悲心有自性的大悲心,前世串习的大悲心及其他大悲心。有些人的智慧是俱生的,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每个人都要会善于积累资粮。
有个说法是:富贵的人在方方面面积累财富,贫穷的人却无所谓,能混上一顿饭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精进。道友中有些精进的、智慧比较不错的人都非常珍惜时间,在发心过程当中也抽出时间尽量学习。为僧众发心也会拿着念珠,有时间就念咒语,或者拿一本书有空时看,这样很好。我看佛学院的一些门卫都是年轻人,就对他们说:“你坐着的时候还是看看书吧!”一方面可以做事,一方面也可以每天看书,这也是积累资粮,很重要的。
下面的这个教证在很多论典里都会引用。
如是积资粮,佛子原清净,
善知心善修,即是妙加行。
彼时法相续,佛前得寂止,
广大智慧故,获得广教授。
“佛子”是一地菩萨,一地菩萨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积累了一个阿僧劫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相续得以清净,远超凡夫,并且受持了菩萨的三种戒:禁止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的三种戒律也得以清净。
“善知”:一地菩萨对大乘佛法广闻博学,有善巧的了知。“心善修”:心远离五障。《俱舍论》讲见道时远离五种障碍:贪心、害心、昏沉、掉举、怀疑。五障障碍精通三学:贪心和害心障碍戒学,掉举和昏沉障碍定学,怀疑障碍慧学。因为昏沉和掉举对修禅有障碍,产生怀疑对智慧有障碍,贪心和害心对戒律有障碍。《智者入门》中有远离五障,到底五障是哪几个?我以前学习时一直找不到资料,藏汉词典里面也没有,后来发现《俱舍论》等经论中有。
心修善就叫“妙加行”,获得一地菩萨之前一定有这样的加行,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资粮,同时能生起一定的证悟。
妙加行具体是什么呢?这里讲到大资粮道的法相续,“彼时法相续”:这时他获得了法相续的等持。所谓的法相续等持是什么?获得大资粮道时,菩萨可依靠等持力在很多佛前接受教言,得到一缘安住的寂止法门、广大圆满的胜观智慧及无量广大教授,在乃至十方如来面前得到特别多的教言,不是像我们在某位上师那里只得到一个灌顶或传承。大资粮道菩萨在短短的时间中就能积累很多功德。
以前常啼菩萨到法胜菩萨处求法,他等了七年法胜菩萨才从禅定中出来给他传授波罗蜜多法,当时他自然而然获得了六百万等持和禅定法门,开启了无量无边智慧,后来连在梦中也经常亲见十方如来,达到这种境界。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的故事在《大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中都有提及。
大资粮道以上还有很多境界。我有时看一些前译派伏藏大师的传记,天法派与乔美仁波切同时的有位大德叫作不变金刚,他特别了不起,我去年一直看他的传记。他十二岁时苏醒了前世伏藏有关的习气,造了十三函论著,有二函是教言部的,其他全是伏藏,白玉派的很多念诵都是他造的,二十四岁就示现圆寂了。这些大德的传记里经常讲他们在某种境界中或者梦中到了哪里,比如在清净的显现中亲自到了莲花生大士的刹土,在那里获得了什么教授和教言后又返回人间,这样的过程的确非常不可思议。
为了生起信心,我们很有必要读诵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或者印度前辈大德们的传记。如果你懂巴利文,南传佛教大德的传记也要看,或者看已翻译过来的。虽然每个教派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都是解脱的捷径,但是有的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有的则不一定。如今学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要学藏传就要懂得藏传佛教的教义,否则光是对藏传佛教有好感也不够。
昨天我跟斯坦福的一个西方学者交流,他说:我们西方现在学藏传佛教的人特别多。我说:我出去他们也经常让我讲为什么藏传佛教具有吸引力,最后我好像都没办法讲了,因为每个地方的主题都是要么讲喇荣佛学院,要么讲藏传佛教的吸引力。他说:是的、是的,现在藏传佛教对西方人的吸引力,就像美女对男人的吸引力一样(众笑)——他给我举的例子是这样。
汉地也一样,虽然很多人对藏传佛教有好感,但可能只是喜欢藏地的蓝天白云或优美风景,这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可能觉得藏传佛教的红色僧袍非常有吸引力、加持力,但世间很多女性也经常穿红色。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藏传佛教中大乘佛法的教义和传承一直没有衰败,可以说一直极其兴盛,我相信这是很多有智慧的人的主要关注点。
学习藏传佛教的人,不只是会拿个转经轮或会供个酥油灯就可以了,这不是我们的特点。我们的特点应该是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密乘等净无二的见解,现在我们学到了一些藏传佛教的教义,将来也有必要给别人传讲。
刚才是讲资粮道时的法相续。法相续是一个专用名词,一般来讲,获得法相续是一种等持,藏传佛教很多经论中经常会讲到,大家一定要记住。(我觉得中间念个藏文传承挺好的,心稍微散一点又开始专注了。对有些人,中间没有打一个广告是不行的,我在中间念几个藏文的传承,虽然你们不懂,但是心里会比较舒服。)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分二:一、以思维作意;二、以修行作意。
思维作意讲得比较多,有六种心,十一种作意。修行作意有九种住心法,下一节课讲。
庚一、以思维作意:
彼初勤戒者,辨别经等法,
以及不二义,心住经等名。
这里讲到六种心。
第一个叫根本心。根本心就是对任何一个法的名称有一种执著的心。在我们自己闻思学习和弘扬佛法的时候,有根本心很重要,没有根本心就没有这个概念,有概念性的心态很重要。比如说:作为精勤持戒的菩萨在获得教授之后,应该会辨别三藏十二部经论等类别——比如中观有《中观六论》,因明有《因明七论》;佛经有三藏十二部;净土有五经一论;禅宗有某某经典等等,这是从佛经和论典的分类而言。学习《中观庄严论》之前也有五个方面,要了解作者是谁,此法属于哪一乘,学了有什么利益等等。首先要知道此法的类别;然后要了解此法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比如是远离二取,不二的真如;最后要知道我们的心安住在什么经的名称上。比如这部经叫《十地经》,这部经叫《楞严经》,这部经叫《月灯三昧经》等等,明白名称的意义叫作根本心。思维法义时根本心是很重要的,做事情也需要根本心。
藏地有一种说法:“认识一百个人不如认识一个人的名字好。”因为说这个认识,那个也认识,但是不知道名字也没办法用,知道人的名字,就可以叫出来。我对名字的概念比较差,很多人对我不满——“我的名字你到底知不知道?你看看我,你认识我的话,我叫什么名字?”经常这样考我,有时候我就答不出来,这是比较难的题。“你认识我吗?”“我认识你”“那我叫什么名字?”“……”有些法师很不错,知道自己班里所有人的名字。但我可能是人太多了——成绩最好的、比较有吸引力的我认识;最调皮的、最坏的我也熟悉;中等的、比较听话的有时就叫不出名字。
根本心就是认识名称,对人、对法都是这样。如果不知道法的名称,只说“有一部经典、那部经典”,这样大家可能都没办法了知。
尔后彼依次,伺察词句类,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
第二个是随行心。知道名称后应该明白整部经的词句。比如从《十地经》的“如是我闻”一直到最后的“天龙、夜叉、鸠槃茶等欢喜赞叹、信受奉行”之间,从文字和词句上要明白这部经有多少品、多少颂词、多少文字、有什么观点。“尔后彼依次”即依次对它的词句、类别等等进行观察或伺察,这样的作意很重要。藏传佛教学习经典一般首先要知道经的名称是什么,然后对经的名称进行分析,分析之后下面是总科判,即初义、论义、末义,然后是论义中有多少品。我们讲《中观庄严论》等论典就是这样。一种归纳性的文字上的了解就叫随行心。
第三个叫观察心。“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我们可以如理分析经典包含的所有词句、文字及内涵。按照安慧论师的《广释》可从四个方面分析:
一是计数,比如此论共有多少品,或者对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数字性的名词要明白。有些闻思很不错的人对数字记得特别清楚。
二是知衡量,意思是明白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就像《现观庄严论》中讲的定数一样,为什么这样规定数字?为何五蕴只能是五蕴而不是四蕴、六蕴?在相关定数中已讲了。
三是思择,也就是讲原因,比如讲某个法为什么安立为色蕴等等。
四是妙观察,对这个法进行具体归纳,对它所表达的总相和自相进行具体分类。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闻思对法义进行分析,很多人通过闻思应该会明白。因为闻思一方面是所讲的道理在自相续当中获得,这种获得是对经论的一种熟悉,还有,在闻思过程中,你的智慧全部专注于理论,专注时自相续不会有其他的过失。《诸法要集经》中讲:“若人闻正法,闻已悉明了,法生于善根,远离诸过咎。”如果有人听闻正法后明了其中的意思,所闻的法义显现于心,就会远离怀疑、贪嗔等过失。平时爱闻思的修行人,在闻法或思维的过程当中自相续的贪嗔痴等过患会慢慢减少。有时不一定马上看得出来,但实际上是在减少。修行人有渐悟者和顿悟者,渐悟者是次第增进的,不是立竿见影:今天修一个法,啊!我没有贪嗔痴了,什么烦恼都消失了!也不一定。但随着对法义的不断分析和了解,也会逐渐获得这种境界。
认定彼等义,复次总结法,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
第四个是认定心,即“认定彼等义”。如以智慧观察,对《十地经》《大乘经庄严论》等经论的道理基本已明白;对中观的空性意义已完全确定,不是空性毫无是处。用自己的智慧已无误确定词句的意义、数目、分类、法相等等,有一种确定性。我们经常说你确定吗?真的确定吗?确定,确定!真正用你自己的智慧观察,对经典和论典所讲的内容是不是很确定?有些人不管什么经典都学得很好,可能跟前世有关系,认定心应该很好。“若得决定解,则能入佛境”:如果我们得到了决定的定解,一定能入于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境界。自己产生定解很重要,《定解宝灯论》讲如果生起一个好的定解就能断除邪知邪见。
第五叫摄集心。“复次总结法”就是认定之后再做一个总结。比如《十地经》从头到尾讲了十地相关的概念,《现观庄严论》的八品归纳起来是说什么。有些讲义说,摄集心最后还是归集于它的名称和根本心。这部法到底讲了什么?从初义、略、广到最后的摄义,不论什么内容,最后还是有一个总结归纳。演讲也好,讲一部论典也好,最后有个总结很好。特别善巧演讲的人一开始是开门见山,有一个引子,然后中间广说,最后做一个总结,直接引申前面的意义。摄集心也是这样。
六种心就像我们给别人弘扬一部经典的过程,一部经典应该怎么认识?首先是从名称上认识;然后分析整个词句,对它的意义有一种确定性;最后做一个很清楚的总结。而不是模糊不清:“这一品怎么分我也不知道,是中观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别人一听,“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讲什么”,这是认定心不够。
第六个是愿心。如果对这个经论没有任何怀疑,有真正能生起定解的智慧,你就会发愿:希望我能通达里面所讲的意义。愿心在《大疏》里面讲了很多,比如我是一个修禅定的人,这次讲到禅定法门我就发愿所讲的内容能修出来。如果是讲理论性较强的《十地经》或其他经典,也发愿自己能修成,不仅是我一个人修成,而且一切众生都能修成。
这次我们一起学习《大乘经庄严论》,我自己收获很大,一直数数地生起欢喜心,我无数次对自己说:如果这几年翻译、宣讲能够圆满,人生也有意义。翻译和宣讲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们听一堂课不容易,我讲一堂课压力更大、更不容易。如果已有法本,讲课还可以轻松一点,翻译是更不容易的,要花很多心思。现在各方面因缘成熟,这么多人能够共同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真是非常殊胜。我本人也一直在发愿,这个愿心是有的。如《修心七要》所讲,我们要经常这样发愿:但愿这部经典所讲的境界和功德,有朝一日能在我的相续中生起来。看到前辈大德们弘扬佛法和修行特别成功,我们发自内心默默发愿:虽然我现在做不到,但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修行和弘扬佛法。作为修行者要有一种很猛厉的发愿,这种发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福盖正行所集经》中云:“亲近法师,如理思惟,心生觉悟,当知是人,能于生死长夜之中,秉大智炬,入涅槃城。”如果亲近善知识,对佛法如理作意,虽然我们是凡夫人,但是心中仍然可以产生觉悟,这样的人手里已经拿着智慧的灯炬,在轮回的漫漫长夜中为众生带路,最后令自他都趋入涅槃之城。我们修行和发愿首先不能离开善知识的引导和提醒,然后要靠自己如理思维,通过思维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觉悟,有些是大彻大悟,有些是中彻中悟,有些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小树、小根、小茎、小枝、小叶”——是小彻小悟。
以上讲了六种心,通过这六种心抉择妙法的意义,总共有十一种作意:
意诠持续寻,各自而思择,
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
此处的作意跟修色界的禅定有一定关系。
第一个叫有寻有伺的作意。颂词里的“意诠”指的是分别念,分别念以名、义混合的方式寻伺,认为这是柱子、瓶子、什么等等,寻伺对粗大部分和细微部分都有分开的叙述。这种有寻有伺的作意是什么呢?除了现有的世间分别念,还包括未到第一禅的欲界寂静心,叫作欲心一境,一禅的近分未至定,一禅以上到达正行静虑的粗分正禅。这些定都是有寻有伺的。
第二个是无寻有伺的作意,也就是所谓的中禅——第一静虑殊胜正禅与第二禅各自不同的这些心都没有寻,只有细微的伺。《俱舍论》《智者入门》讲过很多次。
第三个是无寻无伺的作意,获得第三禅和四禅正行的静虑时,寻伺二者都没有,即“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后面的伺察也可以这样分析、观察,并不是说这个禅定还有寻伺分别念。
以上是三种不同的作意,当然作意还有很多。一般来讲,色界无色界的作意,我们去观想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前辈大德讲过:闻思是所有作意中最殊胜的,在闻思期间不会有杂念和散乱心;修行也是最好的一种作意,不管观修本尊还是念咒语,心都会缘于正法。《诸法集要经》中云:“心起善思惟,则不生诸染,愚者无正法,则堕于险道。”心如果很好地去思维就不会产生任何染污,愚者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思维而经常堕落。特别是有些出家人不学戒律,有些居士不好好闻思,心像狂象一样粗暴,行为非常野蛮。如果好好闻思,心变得调柔,做事也会如理如法。心善思维很重要,作为修行人,每天都要一点一滴地努力,虽然跟烦恼的怨敌作战很困难,但依靠自己的善缘和福报,也可以转化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
颂词有三个作意:寂止作意、胜观作意、止观双运作意。
第四个作意是寂止作意。前面所讲的根本心等六种心当中,有一个是专门专注于名称,其实六种心归根结底还是专注于名称。名称里面包括了它的词句和意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心专注,因此叫作寂止作意。
很多老堪布对法义很重视,还在不断思维年轻时背诵过的论典。我们佛学院有一位老堪布,走路都很困难了,每次都拄着一个拐杖,但他回到自己的宿舍,还经常拿一本长长的五部大论法本来看。有些年轻堪布说:“您现在应该修行了,五部大论这么长。”他说:“思维一下很舒服的。”这真的很值得随喜,这个叫作寂止。
我们平时讲的寂止是指修止观时心安住,什么都不想;在世尊修法里,寂止是指一缘专注观想佛陀的身体,但此处寂止是指:比如闻思修行的人每天都是想着“明天背什么论典”,俱舍也好,因明也好,包括做梦心里都会对法义有一些思索,对法的名称有一种总结性的作意。比如知道这是《十地经》、这是《经庄严论》,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平时在生活当中经常去作意,经常去想,这叫作是寂止作意。
这种作意很多人都应该有,观得比较深我也说不上。但我不管到哪里经常带一些法本,以前带的法本特别多,现在有电脑比较方便,有多少法本都可以下载在电脑里。但电脑对眼睛不太好,最近我的眼睛也有点不好,可能看多了,但又舍不得放弃。以前每次出国都拿一本书,本来计划要看完,结果一页都没有翻,经常是带着法本转了很多地方。
第五个是胜观作意,是指以计数、衡量、思择、妙观察四种方式分析经义。比如说一部论典有多少品?内容是什么?词句是什么?怎样分类?从头到尾详详细细对所有内容不断作意,这叫作胜观作意。刚才总结性的作意叫寂止作意,而对所有内容、词句、意义都展开思维、观想是胜观作意。
第六个是止观双运的作意,就是既有总结性的思维,也有对意义、名称、结构、词句等展开性的思维,二者结合就叫作止观双运。
这三种作意不仅是弘扬佛法的窍诀,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有些人经常说:“虽然我有每天闻思的习惯,但是我修得不好。”其实我们好好闻思就是一种寂止和胜观,修行可以全部归纳于寂止和胜观中。我们先思维法义然后思维词句——先总结,后展开,再结合,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止观双运的修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座的人修行应该很不错,不要对自己太没有信心——“我现在惭愧得很,一点都修不起”,也不能太自卑了。
沉心极摄持,掉举亦可寂,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
下面讲寂止相作意、胜观相作意、等舍相作意。
第七个作意是寂止相作意。“掉举亦可寂”:如果我们的心在修行过程中特别散乱、掉举,虽然人在听法的行列中,但是一直心不在焉,心像野马一样在外面奔波。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思维轮回的过患,因为无始以来我都是这样在轮回中流转的,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要想办法把心收回来,安住于一缘的境界中,这叫作寂止相作意。
第八个作意是胜观相作意。“沉心极摄持”:如果我们的心很昏沉,特别想打瞌睡,无法振作,这时应该作意胜观相,即观想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或法的自相和共相,包括等持的功德等等,让心情高昂,离开昏昧。有时也要调整身体,如昏沉时头不能太低了,法师也不知道你是睡着了还是怎样。有些人做笔记时头低得好像眼睛都碰到纸了,如果视力不好也没办法,要注意调整。所以昏沉时要多想佛的功德,多看佛像,其实观佛像也是胜观,这是很重要的。
《大宝积经》里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位光明如来出世转法轮,之后示现涅槃。当时有一位大精进菩萨,他是婆罗门种姓,非常年轻、相貌庄严,小时候就拥有美誉。光明佛教法下有一些比丘住在寂静的地方,他们知足少欲、威仪清净。其中有一位比丘特别善于画佛像,他用白布画了一尊特别庄严的彩色佛像供养大精进菩萨,菩萨看到后特别欢喜,他以前没有见过真正的如来,他想佛陀的身相是那么庄严,如果真正获得佛的果位多么好啊,他生起极大的信心,发愿一定要好好修行,要成佛、做佛。因为以在家身份修行琐事比较多,他就跟家里申请:“我已经十六岁,该出家了,我要当出家人。”他父母也不像现在有些人的父母,孩子出家后会伤心十年、二十年,或者觉得自己的头都抬不起来,好像孩子死了一样。当时他的父母善根还比较不错,最后就答应了。
出家后他带着佛像到了寂静的地方思维,虽然佛像很庄严,但他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观佛。此时森林里的林神告诉他:“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意思是:你想观佛就观画像,观画像实际上跟观如来不异,“是名观佛”。这句话我希望大家记住,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想观佛就要观画像,观画像跟观真正的如来没有什么差别,这叫作是观佛。林神还告诉大精进菩萨:“如是观者,名为善观。”
我特别喜欢请一些佛的唐卡,我们看到庄严的佛像自然会生起信心。我们这个经堂还缺一些唐卡,我要求他们再多请一些不同样式的过来。现在我们后面只有两尊度母,为了让白度母、绿度母不孤独,我们也再请一些佛像。
当时佛说:实际上大精进菩萨就是我的前世。在《大宝积经》里,佛陀完全认可我们观佛像、观唐卡就是观佛,这个缘起不可思议。有些人说我不会观佛,那就按照唐卡里的庄严身相去观,观文殊菩萨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观佛像就是观佛,这样能真正与佛相应。所以《大宝积经》当中也有与生起次第相同的观佛像的教言。密宗当中是刚开始把佛像观在前面,最后把自己观为相应的佛。显宗当中把自己观成佛是比较少的、隐藏性的,但是把佛像观想在前面的修法是有的。
因此大家昏沉、有点打瞌睡的时候就要观佛像、念咒语,也可以用因明的方法观察诸法的总相、自相等等。
第九个作意是等舍相作意。如果没有掉举也没有昏沉,在一个比较平庸、平等的状态下,你应该安住在远离一切戏论的等持相当中,安住在摄一切相的诸法实相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窍诀。
最后两个是恭敬心作意和恒常心作意,这两个作意可以加在前面的每个作意上,比如用恭敬心观胜观相作意,用恒常心观胜观相作意等等。
什么是恭敬心作意?就是对自己所修的法非常虔诚和恭敬,对法、对佛、对善知识都特别恭敬。正如印光法师所说:有了恭敬心才能得到法的真正利益和加持。对人、对老师也是这样,如果你对某位上师特别有恭敬心和欢喜心,他的教言就会对你有利。
在这一点上我看不惯西方的有些做法,有时老师来上课,下面一些的人态度有失恭敬。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不同,我们也管不了,他们有他们的接受方法,但总的来讲,我给你传递知识,你是接受者——比如施主给乞丐一个东西,乞丐至少也应该规规矩矩地接受才对。但西方往往是老师很虔诚、很恭敬地在上面讲,下面的学生以各种坐式随随便便地听,我在那边讲课就一边修安忍一边想:这是西方、这是西方,我要修安忍。如果是在这边讲课我就会说:你们坐好!不要这样!不同地方的老师和学生上课差别还是比较大。西方很多人对恭敬心及儒家的孝文化都很反感,你们慢慢会知道。
最后一个作意是恒常心作意,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应该恒常做有意义的事情,恒常为利益众生而修持善法。《华严经》讲:“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藏地有些不认识字的老阿婆(阿姆),她们口里经常说“为一切众生”,真正发自内心想让所有众生永远获得快乐,现在闻思修行的年轻人有没有这种心态呢?虽然我们也念《普贤行愿品》、念《大圆满愿词》,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想让所有众生长期获得利益?这种心是很重要的。
以上讲了十一种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