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5课
2016年10月5日
下面我们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现在讲的是《修法品》。前面的科判有总说、别说、摄义,别说中分为修行的顺缘、修行的本体、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昨天已经讲了修行的顺缘,今天开始讲修行的本体,分为略说和广说。广说当中主要讲智慧和慈悲,略说分二。
庚二(修行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二、宣说舍弃众生独自趋入寂灭与大乘修行相违。
这个科判很重要,大家理解时,如果连科判的道理都不明白,对颂词、讲义也不会明白。这个总的框架、范围很重要——要明白现在到底在讲什么。
壬一、宣说不视轮回为过患刻意断除烦恼之无缘智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诸佛之密意,以贪离贪等。
大多数小乘人认为烦恼是有自性的,依靠修道断除烦恼,最后可以获得清净的涅槃。这就把轮回耽著为是有过患的,涅槃耽著为是有功德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依靠智慧断除烦恼、舍弃轮回,最后趋入清净的涅槃。然而从大乘的善巧方便而言,烦恼根本没有自性,只要具足无分别的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断除的方式就是认识烦恼的本性。这个道理在《般若十万颂》讲得比较多,“除贪外出离贪我未宣说”:除贪以外没有去贪的方法,这是如来宣说的。意思是:用认识贪心来断除贪心,用认识嗔心来断除嗔心,用认识痴心来断除痴心。大多数人认为贪心需要依靠另外一种东西来断除,这是小乘的说法而已,按照真正大乘和密乘的说法,除了贪心、嗔心的本体以外,没有断除贪嗔的其他方法。
为什么“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除了法界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名言中我们把贪嗔痴叫作三毒三烦恼,是很不好的。但不管是贪心、嗔心还是痴心,它的本体实际上是现空无二的法界,除了本来清净的法界以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心和心所的法,也找不到任何无情法。从本体清净的层面讲,所谓的贪心非常清净,本来是自解脱的。对于诸佛的密意,佛陀在不同经典中宣说的方式各不相同,宣说了很多。有些经典中说:烦恼有自己的本性,依靠无缘的智慧断除;有些经典中则直接说佛陀真正的密意:除了贪心以外,没有离贪的其他方式。“等”字指包括其他烦恼也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维摩诘经》当中说:没有去大海就得不到宝珠,同理,没有入烦恼的大海,也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宝珠。意思是:如果想获得佛果,一定要从烦恼上下手,并不是把烦恼的本体完全舍弃,再去找另外一种东西。
禅宗公案中,道信禅师拜见三祖时,他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解脱的法门?”禅师对他说:“你想求所谓的解脱,是不是有人束缚着你、捆绑着你呢?”他说:“没有人束缚我。”师父说:“如果没有人束缚你,为什么要解脱?”他听到这句话就获得了证悟。离开世间时,他留下一个很著名的偈颂:“一切诸法,悉皆解脱”,一切诸法本来都是解脱的,没有什么束缚,这个道理很重要。我们应该清楚,用贪心的方法断除贪心的道理在密宗当中更多,比如密宗当中的《真实名经》《时轮金刚》,还有一些外续部和玛哈瑜伽的续部都提到很多。无上大圆满是依靠窍诀的方式来认识本性。
是除法界外,无有他法故,
宣说染污法,具慧密意许。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
从彼得解脱,依彼离彼等。
此处前二句颂词跟前面的颂词一模一样。烦恼的自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烦恼的自性真正存在,我们也可以想办法,但是谁也没办法——因为就如《中观庄严论释》所说:万法不可能是实法,如果是实法,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实有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改变。显宗讲烦恼本性自解脱的比较少,但究竟的显宗经典也会讲到。密宗《喜金刚》中说:“决定一切法,清净真如性。”这是很著名的一个颂词,一切法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相当于大圆满讲的本来清净,这个很重要。通过这种观察方式,除了清净的法界、显空双运、大空性以外,在整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其他的法。佛陀说:染污、烦恼或者无明的自性与菩提的本体没有什么差别。《六祖坛经》中经常讲烦恼即菩提——染污法就是菩提。具有智慧的菩萨能够了知佛陀的甚深密意,而凡夫人不知道,包括声闻缘觉也认为有一个自相的烦恼一定要舍弃,而究竟的大乘不这么认为。《维摩诘经》中说:佛在具有增上慢的人面前,说远离淫怒痴烦恼(淫怒痴即贪嗔痴);在无有增上慢的人面前,说淫怒痴的本性就是解脱。“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句话很出名。贪嗔痴的本性本身是解脱的,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人问:“怎么你们密宗认为贪嗔痴是可以转化的?贪嗔痴都是菩提?”其实一些显宗经典也有这样的内容,《维摩诘经》也叫作《说无垢称经》,是大家共称的显宗经典,里面也有这种说法。
以后因缘成熟,也可以讲一讲《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跟很多密宗的观点比较相同。讲了《维摩诘经》后,会知道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在显宗的经典中也有,显宗跟密宗根本不相违,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一般具慧菩萨会了知佛陀的密意,因为佛经当中说烦恼即菩提之基,烦恼的本性就是菩提,我们也经常讲烦恼即菩提,如果认为要在烦恼以外寻找菩提,是错误的。
以前有一个叫张拙的秀才,他到石霜禅师那里求法。禅师问他:“你的名字叫什么?”他说:“我叫张拙。”禅师说:“连巧都找不到,哪有拙呢?”意思是智慧都找不到,哪有笨拙?他听到这句话就开悟了,他开悟后写了一个著名的偈颂:“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意思是:如果刻意断除烦恼,就是让我们重新生病,最好不要断烦恼;如果我们执著趋向真如,也是一个邪道。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禅师看到后,认为应该改,他改为:“断除烦恼方无病,趋入真如不是邪。”但后来他自己也完全明白了。“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也好,生死轮回也好,实际上和空中的花没有什么差别。我们懂得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一些出家人、在家人对现世的生活特别执著,但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没有什么可执著的。
这就像有些人——虽然会讲法,但是自己从来没有修过。我会不会变成这样呢?自己也觉得:现实生活当中的荣华富贵,包括自己的身体、心态,都没有什么可靠的。我们可以看看古代历史,当时有些人曾如是执著,到今天变成了什么。我们从小到现在,对每个阶段的经历都如此执著和贪恋。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跟昨天的梦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真正的诸佛密意就是用贪著来断除贪著,或者说认识贪嗔痴的本性会让我们真正获得解脱。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修,跟随着业力深重、著相的凡夫人去贪著,是始终不会得到安康、快乐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经历,不要对世间的事情特别执著,包括自己的住处、现在获得的财物、地位、名声,还有自己的身体、亲朋好友等等,虽然我们需要遵循世间的真理——该怎么报恩、孝顺、交往,这些世间如梦如幻的规则是不能放弃的,但是如果我们特别执著,认为它是实有的,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在修行过程当中,刚开始要多听闻无实执的功德和耽著的过失,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行持。有些人因缘成熟,可能依靠三言两语、几个比较简单的词,就会有很大的启发,马上能心开意解;有些人可能只是暂时播下一个种子、敲一个警钟,然后在修行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过去我曾听过佛经中的某个教言,当时没有什么感受,现在确实很有体会。在人生当中,随着年龄的成熟,智慧、经验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幼年时根本得不到的,甚至用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是故于贪等,如理而趋入。”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如理地趋入贪。怎么趋入呢?可能有人讲:“如果用贪心来断除贪心,三界众生没有贪心的很少,他们有的是这个资源,所以不需要其他的修行,他只要依靠自己的贪心来断除贪心就可以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众生并没有认识到贪嗔痴等所有烦恼的本性。作为菩萨能如理如实地了知:贪心等的本体就是现空无二。虽然每个人的相续当中,可能经常生起平庸的贪心等烦恼,但是依靠贪心、嗔心和痴心来观察,的确没有所谓的实质。
去年讲《现观庄严论》讲到“吾以彼为奇”。小乘和其他宗派认为除了所知万法外,还有一个实有的东西需要断除,弥勒菩萨说这是非常稀有的。无著菩萨在《摄大乘论》中也说“具足大方便,烦恼菩提支”:有了大方便,烦恼就是菩提的本体、菩提的支分。这里的“支”,有时是支分的意思,有时是本体的意思。我们应该懂得依靠智慧来认识烦恼的本性,依靠智慧趋入烦恼,趋入烦恼能够真正获得解脱,怎么解脱?依靠认识烦恼获得解脱。
比如说耳朵里面进水,通过水可以引出水,这是古代医学的一种窍诀,用其他方式去除是非常困难的。在密法当中,比如说当你生起贪心、痴心等其他烦恼时,用自己的智慧观它的本体或者来源、去处、住处等等,或者观察贪嗔痴本性的颜色、形状、体性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会了解到烦恼即菩提并不是一个神话故事或传说。
我们在自己实际的心念当中,在学声闻乘的时候,都觉得烦恼特别可怕。到了大乘佛教的层面,尤其是有了一些密宗的窍诀后,当你随时观察它、认识它的本性时,除了五种智慧以外,根本没有五毒,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特点。
如今世界上有很多学佛的团体,很多法师、讲师经常在不同场合中讲一些精彩的佛教课——可是对于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的窍诀,自己的内心能够认识,不但认识了,而且还去串习并获得了证悟,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我经常感到:在短暂的人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的窍诀的确非常稀有、非常欢喜。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了解——有些是环境的原因,有些是老师的原因,有些是自己根基的原因,很多人对大乘法都不是很懂。从比较深一点的窍诀层面来讲,烦恼即菩提非常有意义,这是大乘不共的说法。
“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这是坚慧论师在《入大乘论》中所讲,意思是说:菩提不是从空中出现的,也不是从地中产生的,就是从烦恼当中产生的。这个很重要。有些人讲:你们密宗怎么行持烦恼?怎么有双运像?其实这是一种表示。一些汉传佛教的显宗论典,如北凉道泰翻译的《入大乘论》,也讲菩提是从烦恼中出现的。
如果从烦恼中出现菩提,那烦恼是什么?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嫉妒等等,就是从这些当中产生菩提,这和一般显宗的观点有点不同,可能很多人没办法理解——“怎么烦恼当中产生菩提,不会吧?说错了吧?你是不是有问题?昨天没有睡好吧?晚上咖啡喝多了?”但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也提到过,很多道理表面上是相违的,实际上不相违。这是很多印藏圣者的究竟密意,非常有意义。
“依彼离彼等”:就是依靠贪心等,离开贪心等。很多人说:“怎么依彼离彼?也许密宗有这个说法,显宗里面没有吧?”实际上是有的,弥勒菩萨在显宗的《经庄严论》中就这样讲,佛经中也有千千万万的教证。
对于大乘佛教的关键意义,不仅要在理论上懂得,在自己的内心中也要明白。如果光是天天看文字,内心当中什么体会都没有,也不太好。讲考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一直看着书,如果自己能讲,最好是装在肚子里:一会儿一个教证、一会儿一个理证、一会儿一个公案……可以随时蹦出来。不能连字面上都不会读——有些人讲考时,本来比较紧张,最后越来越紧张,好像连字都不敢读,有这样的情况。考试很重要,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没有考试的压力,否则不会很踏实。有些人认为:“我不用看书,听就可以了。”如果有考试的压力,就会想:“等会儿抽到我怎么办?我还是认真一点。”上课就会比较专注。
下面讲不舍众生,好像科判稍微有一点差别。
壬二、宣说不舍众生之方便是获得大菩提之方便:
为众住地狱,苦剧非害彼,
有寂视过功,入下乘念害。
具慧住地狱,不障大菩提,
余乘凉利己,极乐亦障彼。
《大乘经庄严论》属于特别大的一部论典,讲完需要勇气和毅力。我是这样,你们也是这样。我想只要大家努力,总有一天会完成,完成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庆祝。
“为众”就是为众生,意思是大菩萨为了众生不会舍弃慈悲心。菩萨经常住在三界当中,如人间、天界、饿鬼界、旁生界,最可怕的就是地狱界——具有寒冷、炽热的剧苦。地狱的苦对凡夫人肯定是很可怕的,但对菩萨来讲不会有害。人间极苦的地方就是监狱,还有身体上的疾病折磨等痛苦,但为了众生,菩萨根本不会在乎这些苦。对菩萨唯一的危害,就是入于小乘的意念——把轮回看作过失,而把寂灭看作功德,这对菩萨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会障碍菩提。如果入于灭尽定,不但在很长时间中没办法度众生,而且对众生无法产生悲心,也没有一地到十地菩萨之间对空性的修行。
作为菩萨,住地狱、住监狱都不会害怕,在人间受到一些痛苦折磨也不害怕,最害怕的就是入于一种空的寂灭当中,或者处于害怕轮回、不想接触众生的状态。有些人特别害怕接触人,闭关不是真正在修行,而是害怕和人接触产生烦恼,这是发菩提心不成功的表现,如果发菩提心很成功不会这样。而具慧菩萨即使住于地狱,也不会障碍他的菩提。作为佛子,在地狱里面被燃烧肯定非常痛苦,但因为他对如梦如幻的众生生起悲愍之心,在地狱也可以很好地修行,不会产生障碍。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讲,匝哦之女因为踢母亲的头而堕入地狱,但他对众生生起悲心而最后获得解脱。世尊因地变成迦布西达在地狱里拉车时,因为对同伴生起悲愍之心而脱离地狱,成就了初发心的功德。
具慧菩萨在人生当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我希望很多人能把人生的灾难、痛苦看作是一种机遇,当作一种修行。一方面想:可能是我前世造的业今生成熟;另一方面想:依靠这些痛苦,我也会发现其他众生的痛苦。比如自己今天变得特别贫穷,原来富有的时候就不知道众生贫穷的痛苦,因为现在很痛苦,才能完全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比如有些人在医院里住院,以前身体健康时根本不知道病苦,住院后才知道生病是非常痛苦的。有些人的生意倒闭了、有些人的亲人死了——以前根本看不到、感觉不到的苦,现在都感受到了。
其实,人经历一些苦难,对身心很有磨炼的作用。我前一段时间去学校,有些老师问我:“您不累吗?我们跟您一起去的,为什么觉得特别累?”我说:“可能我小时候受过苦吧。”放牛是很累的,小时候我跟其他孩子不同,很多孩子放的牦牛比较少,我放的牦牛特别多,而且我们家没有什么依靠,在山谷里生活都是靠自己。后来去读书,实际上也很锻炼人。来到喇荣后,法王如意宝在世的那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很苦行的,根本没有想过吃的、穿的这些方面,住的也很简陋。所有经历一直都在锻炼自己的心和身体。
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很苦、很累、很可怜等等,虽然他们对我发悲心,但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和以前在山上光脚放牛比较起来,现在至少也有鞋穿,应该没有什么苦。人生当中的有些苦,表面上看来好像很可怜——这个人连穿的鞋都没有,其实这些苦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也是很珍贵的一种财富。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不可能什么都是顺顺利利的,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烦恼、痛苦,遇见各种不同的事情。噶当派的《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一些商人上路时遇到下大雪,大多数商人都认为:今天下大雪了,过路那么困难怎么办?而有智慧的商人知道下雪对马蹄有利:今天下雪很好,如果天气特别干燥,马蹄就会特别干,最后马就没法走路,而下雪大地湿润,骑马会很容易。苦难其实对我们很有意义,痛苦有它的益处。
颂词说,在其他乘当中自己希求清凉、快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获得的快乐实际上反而成了菩提的障碍。《大宝积经》中讲:“以爱众生慧,饶益诸世间。”以爱众生的智慧饶益诸世间。菩萨爱众生,不像世间中所谓的爱,世间的爱对自他都会带来一些痛苦。菩萨的爱是一种智慧,真正是爱众生,这种智慧能够饶益一切世间。我们特别希望每个人都有爱众生的智慧,有了爱众生的智慧,既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这种心间接成熟的话就是菩提的顺缘,不会成为菩提的障碍。否则,连声闻缘觉的寂灭都会成为大菩提的障碍,更何况说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在自私心当中都是痛苦,“为什么我今天痛苦?”来源就是自私。自私真的很可怕,大家应该清楚。
上面已经讲完了略说,略说讲了两个方面。下面的广说是宣说无缘智慧和大悲心。
《大乘经庄严论》真是很好。有智慧的人,尤其是以前比较傲慢的人——“佛教里面没有什么不懂的,都很简单。”其实不是这样,比如本论此处的智慧、逻辑以及语言的层次——一层层是多么微妙,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我发现有很多在世间读过各种大学的人,到这里后,都能发现佛法跟其他的智慧有点不同,自己深入有一定的空间,大家是知道的。
下面用四个偈颂宣讲无缘的智慧。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无缘智慧;二、宣说大悲。
壬一、宣说无缘智慧:
当知无有法,可得无染净,
犹如幻术等,如是如虚空。
得无缘的智慧要修什么法呢?主要是修持空性法门和大悲心。别人问:“你不是在听《经庄严论》吗?到底是讲什么?”“现在正在讲《修法品》。”“《修法品》讲什么?”“大悲心和空性。”——这样回答就没有错。如果答:“《经庄严论》主要讲供曼茶罗”——这样可能不行。我们要修的法的本体是智慧和大悲。
第一个是智慧,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可得的,而在显现和名言当中都是可得的。
“有”和“无”,在取相的凡夫看来是非常相违的。很多人都很害怕:怎么有会是无?他们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完全不合理。实际上万法在胜义当中确实没有,怎么找也找不到,包括连“我”都找不到,但在世俗当中万法是无欺存在的。烦恼杂染法在本性当中是没有的,但客尘清净也是存在的。烦恼在本体当中没有,在显现当中有。本来无有垢染和客尘清净这二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二种清净)。很多人这样认为:“自性清净的话,哪有什么垢染呢?”实际上这是合理的,虽然本性清净,但是上面有垢染,就像虚空是清净的,而虚空中可以有云雾的客尘。
“无染净”,一般的凡夫人也接受不了,觉得不可能,要么清净,要么不清净。其实无染净是合理的,怎么合理呢?在真实义当中是不存在的,而名言当中也不是实有存在。因此中观应成派认为,名言当中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胜义当中观察的时候如虚空,当然虚空只是一个不成立的比喻而已,实际上虚空不能代表离四边八戏的本体,但暂时来讲是合理的。如梦如幻的显现,跟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如虚空般的空性是双运的。《现观庄严论》经常讲万法在胜义当中如虚空一样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以显现不灭的方式存在,这是一个很深的窍诀。
《华严经》中讲:“观察一切法,虚妄犹如幻,烦恼业力故,生死常轮转。”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的确如此。原来讲《三休息》时,稍做观察,便会了达显现的如梦如幻。再观察时,连如梦如幻的本体都没有。这一点菩萨通过修行完全可以了知。
对于得和不得、染和净、如幻和如虚空,一般凡夫人都觉得是相违的,特别害怕。《大疏》里面有三种不害怕:得和不得,染和净,还有如幻和如虚空。凡夫人觉得这三者都是相违的,实际上不相违。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前面二个是它的立宗,后面是讲道理。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显现许是无欺而存在的,就像梦幻一样,胜义当中都是不可得的,这个道理讲得很好,这是如梦如幻的比喻。我觉得佛教中的这些比喻真是很有意义。
犹如如理画,本无现高低,
非真分别前,恒无二现二。
比如有些画家的手艺特别好,可以如理如实地绘画。虽然画上不可能有高低不平,只是笔对颜色进行组合,但因为画家的工夫特别好,画面特别逼真。比如我们看一些十八阿罗汉或者印度的二圣六庄严的画像,跟真人一模一样,非常生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孩子也画得挺好——其实人有很多的潜力,主要是没有环境和因缘,如果有还是可以发挥出来。我原来也画过一只孔雀,你们也知道(众笑)。
同理,在没有证悟的、非真实的分别念前,表面上有能取所取二执著,包括外境和内心,有二种法会显现的。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能所二取的本体无有实义、不成立,究竟意义上二现也不可能存在。
《辩中边论》讲:“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不是没有染污,暂时的染污还是有;不是真正有染污,因为本体上没有染污;不是不清净的,因为本体是清净的;也不是没有不清净,最后成佛的时候会获得最清净的境界——就是这种方式。汉地说《辩中边论》是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翻译的。汉地对弥勒五论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是世亲论师著的;有些说是弥勒菩萨造的(如法尊法师);有些认为是无著菩萨造的。
如水混浊清,澄清非彼生,
彼离彼垢已,如是心同理。
下面用浊水、清水的比喻,说明离开垢染可以显露本来清净。混浊是因为水里面有泥土等不干净的东西,水变澄清后,实际上这个清并不是从混浊中产生的,水的本体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暂时有混浊。如果我们通过净水剂来清理,或者让泥沙等沉淀,水就会慢慢清净。就像禅修、安住的时候,分别念、浊染的部分慢慢清净一样。如果没有胜观,只能暂时把垢染压伏;如果要去掉垢染,必须有胜观的智慧。
不管怎样,并不是以前是不澄清的东西,后来才出现了澄清,“彼离彼垢已”——只不过是让暂时的垢染离开而已。同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心本身像虚空一般,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和水的垢染一样,只不过是暂时出现的,通过修行完全可以让它清净。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可能始终认为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现在有很多修行人自暴自弃,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这不太好。本来我们每天的修行也算比较不错,都用了一定的时间。有的人只是犯了一点错误,却觉得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什么希望了,修行不好,还是让我死了好一点,烦恼太深重了。”许多修行者好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感觉良好的不多。我接触到一些学会的道友:“你学了没有?”“很惭愧、很惭愧!学是学了,一直没有退下去,但是,别提了、别提了!”很多人也没有必要这么悲观,可能我们要求比较严一点,但你还坚持在学会里待着,也算有坚强的生命力。
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可能比较负面。我原来在《苦才是人生》的前言里写过,比如悲观的人看到半杯水觉得很伤心:“一半都没有了,怎么办呢?”如果是乐观的人会觉得:“哦,还有一半的水。”虽然是同样的半杯水,但是乐观的人觉得还是有希望,我觉得这样好一点。不然,很多学会的道友好像不太乐观。佛学院的出家人好一点,有些居士来了都有一种感觉:“哇,我们认为自己在城市里修行很好,和师父们比起来真惭愧,师父们那么早起来背书,那么用功,我们真有点不好意思。”——这个我相信,出家人没有很多生活上的压力,可以把心放在闻思修上面,还有佛学院的闻思修气氛和城市不同,这方面可能有点优势。佛学院里面我经常遇到一些师父,问他怎么样——“不错,我现在学得差不多了,五论班马上毕业了,以前在世间当中很烦恼,现在还不错。”自己还是要有一点信心,这样会好一点。
心性恒光明,是以客尘染,
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
心的本性、实相,本来是没有任何垢染的、光明的。贪嗔等烦恼只不过是突然出现的客尘,并不是真实的烦恼的自性,这些非理作意都是暂时的客尘。除了心的本性光明以外,实际上没有其他的自性。也就是说,除了法界本性清净光明的心以外,没有其他的非光明事物。或者说除了光明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我们的心的本体即是光明、即是空性,这是无二无别的。《赞法界论》中讲:“法界理清净,贪嗔痴本无,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法界的本体本来都是清净的,贪嗔痴本来都是没有的,众生的迷乱和诸佛菩萨的觉悟全是从心而起,所谓的三毒只是假名而已,没有真实的本体。《赞法界论》是龙猛菩萨著、宋朝的施护译的,很重要,你们以后方便的时候要看一下。《释量论》中讲:“心性即光明,诸垢客尘性。”心性本来是光明的,只不过暂时被一些客尘染污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