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4课
2016年9月29日
最近课堂上的纪律还可以,课前的提示起到了作用,这样的方式比较好,很多人是利根者,所以讲课时基本上没有中间离开的。《经庄严论》内容比较多,可能会超十分钟左右,最多十五分钟左右,总共一个小时多一点。我总觉得上课有规律好一点,很多人从小在学校里面都是四十五分钟一堂课,如果时间太长了,可能会生起厌烦心,所以我比较赞叹一个多小时的方式。讲《大乘经庄严论》《妙法莲华经》可能会超一点点,你们也不要特别执著,超一点点就看着我的脸,意思是“时间到了”。现在有些人也像以前的美国人一样,过了二三分钟——“哎,时间到了”,下面就开始举手;如果还有二三分钟,“啊,还有二三分钟,你再给我们讲一点,我们已经付了道场钱”,有这种说法,这样不太好。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今天开始讲第十四品:修法品。首先要对法有信心,有信心后听闻,听闻后给别人说法。说法之前,自己要修行,如果自己没有修,也很难利益自他。或者说,自己修行,这是自利;同时也让别人修行,这是他利。我们只会讲但是没有修的话,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
鸟窠禅师跟诗人白居易的辩论说明了这个问题,我在《做才是得到》的序言里也引用了这个公案。鸟窠禅师的茅棚搭在寂静山里的树上,他像鸟一样住在上面,白居易说:你这样很危险,万一掉下来怎么办?禅师说:你更危险,因为你是当官的,掉下来怎么办?白居易问:佛法的大意是什么?法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太简单了,三岁的孩子都懂。法师说:虽然三岁的孩子都懂,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也很难行持。的确,“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谁都会说,但真正去做的话,出家多年的人也好,学佛多年的佛教徒也好,真正行持一切善法、断除一切恶法可能都没做到,有时我们是明知故犯,有时虽然不是明知故犯,但是因为烦恼深重、无明等等不由自主会犯。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修行,否则虽然知道很多法,也会给别人讲,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点修行,到离开世间或者遇到一些痛苦的时候,只会与没有修过法的人一模一样,甚至有些没有修过法的人反而很坚强,而我们这些给别人讲经说法或者听闻多年佛法的人却很脆弱。
《经庄严论》每天讲的颂词不多,只有七八个,但是所讲的内容非常细致,有智慧的人都比较喜欢,因为他们喜欢有点深度的。本论对六度四摄等的分析特别细致。我特别佩服弥勒菩萨,他将来是我们的本师弥勒佛,我应该很有希望——现在搞好关系,万一我在释尊的教法内没有成就,下一次就要看他了,有时人还是需要关系,对吧(众笑)。
戊四(修法品)分三:一、总说;二、别说;三、摄义。
己一、总说:
具慧于二者,断除邪与真,
以三遍了知,人法二无我。
下面主要是从“遍知义、遍知法、随法修法、顺入法、行同法”五个方面分析佛法的修行。
首先,遍知义是指在闻思修行中产生的闻慧。“具慧”是指信解行的菩萨。“二者”指的是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遍计不存在而依他起和圆成实存在的道理,其实这两种解释是一个意思。本论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解释的,如果按照中观的观点可能我们更精通。他们在二谛当中断除“邪与真”,然后通过“三遍了知”——三种等持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在观察胜义和世俗的时候,通过断除“邪与真”——不住邪的边,也不住真的边,以三种等持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听闻佛法时要抉择的意思。信解行菩萨是在听闻胜义世俗二谛之义后断除了真与邪。比如信解行菩萨证悟二无我,实际上是以总相的方式认识相似的真如,观待世间的心而言它不是颠倒的,因为有一定的证悟;但是观待出世间一地菩萨的智慧而言,实际上它不是真实的、是颠倒的。所以这里以断除颠倒和断除非颠倒二种方式了解,怎么了解?用三种等持,就是空性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
首先以空性等持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我实际上是名、相、文字、表示等假立的,究竟意义上只是一个遍计法而已,所谓的我、能取所取,真正观察是没有的。所谓的法我,就是能取所取二种方式所摄的色声香味触等。依靠空性的等持,遍计法上人我和法我二者都是得不到的,就像兔角一样。遍计法是在名言当中也不存在的法。
第二是无愿等持,通过无愿等持证悟依他起存在。依他起是怎么存在的呢?实际上所谓的依他起是心和心所的轮回也好、涅槃也好、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凡是依靠依他起在轮回中显现的无欺之法,在显现上谁也没办法否认,决定会是存在的。
但是你真正去观察时,也没有什么可值得羡慕和可得的。轮回和清净当中的这些法虽然在名言当中无欺存在——依他起的显现是存在的,但在轮回中也没有什么值得求的,所以是以无愿等持的方式来了达。
最后是以无相等持来了知,在圆成实的境界中,能取所取的法都像虚空一般,实际上是空性。但这样的空性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认为是存在的,虽然它存在,但用智慧观察也得不到,所以就用无相等持来了解。所有这些能取所取空的圆成实的光明分也好,显现也好,到最后一切都是无相的。
中观认为名言当中如梦如幻的法是存在的,但胜义当中不存在。而唯识宗有特殊的观点,认为胜义当中圆成实是存在的,名言当中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遍计法,与中观的观察方式有点不同。但实际上也一样——因为唯识宗所谓的存在也并不是真正有相的东西,所谓的不存在,实际上是连名言中也不存在的法。
因此,作为信解行菩萨,也就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他们通过观察断除了邪与真,以三种等持完全知道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华严经》中讲:“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意思是说:作为智者如果去观察,就知道一切三有的法都是无常的,一切万法都是空的、无我的、无相的。无愿的等持、空性的等持、无相的等持,在《华严经》中也有涉及,永离一切相是无相等持,空就是苦空无我中的空性,无常实际上是无愿,世界万物都是无常的话,哪有什么可向往的?可得到的?没有。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知道无常的道理,如果知道无常,其实世界上所有的色声香味,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可得的,即使你得到也是梦幻泡影式的,暂时恍恍惚惚地存在,它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即使得到又能维持多久?世间的财富、相貌及荣华富贵能维持多长时间?而我的生命不一定长久,外在的法也不一定长久。正因为不懂这些,三界众生以四种颠倒而迷惑、陶醉,最后在痛苦当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法,这是非常可怜的。
接下来讲遍知法,也就是思维的智慧,闻思修里面的思。
知义即了悟,诸法如航船,
断以闻满足,故名遍知法。
下面讲遍知法。什么是遍知法呢?比如我们了知经教的一些意义,是依靠名称、词句、文字等能诠的法让我们通达,但最究竟来讲也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就像我们知道这个法的意义之后——所谓能诠的法就像航船一样,过河之前很需要航船,正在过河也需要,但过河后就可以放弃了。同理,我们暂时可以依靠词句和文字等能诠来了达法的意义,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也是不需要的。
我们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听闻佛法,但听完后能不能就此满足呢?不能,应该断除以闻而满足的想法,通过甚深思维通达法的意义。如果要通达法的意义,有时光听一遍是不够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当中讲:“若人得闻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万亿义。”我们听了一句法,需要能够解释其中千万的意义。比如今天所讲的闻思修,所谓的“闻”也有不同角度的意思。我们只用一个教证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即便是一个教证,如果很多高僧大德、善知识要宣讲——比如有些大德讲一部经,光是经名就讲了几个月,这肯定有甚深的意义。我们要学会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否则我们虽然了知个别法,但是不知其中深义。还有一些法、文字和词句是接引我们了解法义的,实际上只靠它并不能完全知道意义。《金刚经》里讲:“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把所说的法比喻为航船,到证悟的时候,一切所谓词句的法船都不需要了,这些都不需要的话,非法更是要舍弃的。我们闻法后要会学会思维。
下面就是讲随法修法,修是闻思修里面的修,也就是修行。
异生之智慧,如是证悟二,
为圆彼智慧,随法尽修行。
异生指的是信解行菩萨,即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这些菩萨的智慧,是以总相或者共相的方式来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与前面所讲通过断除真假二种方式来证悟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还不能像菩萨一样完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但我们通过观察和实修也能认识法无我和人无我。为了圆满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我们还要不断地修——比如资粮道有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加行道有暖、顶、忍、世间胜法,这四个过程中我们不断上进,最后会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所以,我们应该随着法尽心尽力地修行。修行很重要,如果你没有修行,很多法光留在表面上、词句上,就不能了知其中的意义。首先,没有听法就不能了知法的意义;即使你听了,但是没有去思维的话,也不能断除怀疑和邪见;即使思维了但没有修行,可能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华严经》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这是第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河里干渴而死;“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这是第二个比喻,一个人虽然给别人开的药都很好,但是自己得病时,因为从来没有实践经验,所以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比喻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无修行,多闻亦如是。”此处颂词有三种比喻:一个是溺水的比喻,一个是治病的比喻,还有一个是看护别人的珠宝、无法解决自己贫穷的比喻,这三种比喻对修行人来讲真的很重要。有些不修行的人就像比喻所讲:一是一直在佛法的大海里,最后却渴死了,死的时候很可怜;二是一个很善巧的医生,最后自己得了病也没办法,到处去求医——很多医生自己生病时就像根本不懂医学的人一样,也很可怜;还有天天数别人的钱、保护别人宝藏的人,最后也是贫穷而死,也是很可怜的。我们不修法也是如此。
下面讲随入修行。
菩萨于一地,与得彼本性,
一切皆平等,出世无上智。
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最后得到第一地菩萨——欢喜地的果位,一地菩萨是获得见道,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本体同为一体。得到这种境界时一切都平等,比如一地菩萨一刹那间能震动一百个世界,度化一百个众生等等,所有一地菩萨的身语意功德都是平等的。一地菩萨有出世和无上的智慧。出世是什么呢?以前是资粮道和加行道,包括根本没有入道的凡夫人的智慧,但是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些世间的智慧。所谓无上,已经超越了声闻缘觉,获得了无上出世间的智慧,无上是无有分别的智慧。获得一地菩萨时,世间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根本没办法与之相比。
《法苑珠林》里有一个比喻:“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诸地疾当成。”竹子刚刚出生时,第一个节很难突破,一旦突破了,后面的节很容易长出来。同样,初地菩萨真正的智慧刚开始很难现前,但是得到之后,其他菩萨地的功德很快就能得到。一般来讲,我们在凡夫位要熬很长时间,到了加行道忍位才不会堕落,得了一地菩萨后才会对法真正产生不可退转的定解。最关键是我们在凡夫地没办法突破,很多众生淹没在轮回中没办法出头,特别可怜。一旦有了初地的境界,其他功德就比较容易了。
下面讲随行法:
真实尽见断,一切诸烦恼,
为断所知障,修行妙加行。
获得一地菩萨后开始修道,因为一地菩萨已经真实断除了一切见断,所知障还没有断,但烦恼障的遍计部分已全部断除。因为到一地菩萨时,见所断的一切烦恼都已经净除了,就像《入中论》《十地经》等中所讲,一地菩萨应断的所有的结全部断完了,后面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是为了断除所知障而修行妙加行。
《入行论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说到八地后开始断所知障,有些说烦恼障在一地就没有了。按照自宗的观点,一地时断除二障的遍计部分,八地之前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所知障一至十地都有的。这里用以上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
颂词里面有明显的词:“为断所知障。”为了断除所知障从二地到十地之间不断修行。所知障非常细微,障碍获得遍知佛果。所以,二地之后主要断所知障,即使有烦恼障也不是很明显,就像《中观庄严论》里的比喻,把毒蛇的身体从中间割断,它就没办法爬行。
刚才我在路边看到有人戴着一个黑黑的、大大的耳机,我想他是不是在听流行歌曲,就问他:“你在听什么?”他说:“我在听《中观庄严论》。”听《中观庄严论》还是很好,你们好好学,里面对这些问题讲得比较多。到底是所知障还是烦恼障,有不同的观点。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明显是“为断所知障”,但也没有完全排除烦恼障,烦恼障的俱生部分按照自宗的观点有也可以。
安住无分别,智慧俱同行,
如是诸余地,行持随同法。
所知障是怎样断呢?二地菩萨以上的智慧有后得和入定二种,后得的智慧是清净世间智慧。在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法王如意宝的《直指心性》中都讲过后得是一种世间智慧,能了知尽所有法。“安住”是后得智慧的意思,“无分别”是入定无分别的智慧,它如理如实地知道一切万法如虚空般的真如,真实通达一切万法的本性。后得和入定的智慧是“俱同行”的。其实一地到八地之前的入定和出定是轮番的,并不是完全同时。这里的意思是:它的相续是在同一个本体当中,并不是说入定的智慧和出定的智慧是不同相续的,它是在同一个相续当中不断地行持。到了八地菩萨之后,入定出定就是同时的了,所以这里是“俱同行”,这样一来,二地以上到十地之间的所有所知障,通过不断修行而断除。
因此,一般入定智慧的话——如所有的境界是没有任何分别的,出定智慧的话——如《般若摄颂》中讲,一些如梦如幻的显现和分别(八地之前)都是有的,实际上二者如水月的空性和水月的显现一样,对得地菩萨来讲入定出定没有大的分别。因此,依靠入定智慧积累智慧资粮,依靠出定智慧积累福德资粮,依靠这两种资粮断除所有障碍,最后在佛地产生究竟的智慧。
以上是对修行的总说,接下来是别说。
己二(别说)分三:一、修行顺缘;二、修行本体;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庚一、修行顺缘:
修行的顺缘有四大轮,《亲友书》里面也讲过,比如车依靠四个轮子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如果缺其中一个轮就没有办法——如漏气了、爆胎了等等。(有些堪布只会开车但是不会修轮胎,一旦哪个轮胎坏掉了,在路上很可怜的。)
第一轮是安住顺缘的境,第二轮是依止真实的善知识,第三轮是自我发善愿,第四轮要有从前积累的福报和资粮。智悲光尊者《功德藏》的第五品也讲了四大轮,虽说是四个轮,但主要讲的是依止善知识。
首先讲安住于顺境。
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
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
有智慧的人在寻找修行的地方时,应该具足以下条件:
第一个是“善得”,能得到一些资具,包括吃的、喝的、医药。假如什么收入都没有,什么修行的顺缘都没有,这样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凡夫修行人还是要依靠一些外在的顺缘,苦行说起来很好听,但真正苦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阿育王经》里面说:有一个修行人出家后一直苦行,修行的地方没有沐浴之处,吃的东西也特别少,去化缘也得不到资具,最后身体四大不调而逐渐衰弱,法也修不起来。后来,佛陀传承弟子中调化弟子第一的优婆笈多尊者(他在禅宗当中很著名)看他修行不成功,就把他带到城市里,请一些施主来供养他,让他洗澡、吃饭,等他的身体慢慢恢复起来,尊者再给他讲法,最后他修成了阿罗汉果位。所以顺缘很重要,如果气候也不适应,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资具也得不到,想修行是很困难的。所以第一个是善得,要找维生资具具足的地方。
第二个是“善处”,不要去有野蛮人的地方,比如有强盗、小偷、骑着摩托车抢包的人等等,也不要去有老虎、恶狗等猛兽的地方,在那里可能连门都不敢出。没有这些违缘的地方就是善处。
第三个是“善地”,一般是不容易生病的地方,比如没有麻风病等传染病,整个地方的医疗条件也比较好,否则水土各方面都不好,修行会特别困难。居住的地方需要具足一些生存的因缘。
第四个是“善友伴”,即具有见解、戒律相同的道友,比如说我们都是守密乘戒的,如果我守的是密乘戒,他守的是别解脱戒,见解上、戒律上就会有很大差距。如果我是学藏传佛教的,他也是学藏传佛教的,或者他是学汉传佛教,我也是学汉传佛教的,这样见解就会比较相同。
第五个是“瑜伽”,指白天比较寂静适合修行,不要有特别多的人来来往往,充满各种喧嚣,比如车的声音、机器的声音、讲话的声音等等。佛经里讲声音是禅定之刺,是禅定的荆棘树。我们安住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砰”的一个声音,都会吓一跳。我经常跟维那师说,安住之后唤醒大家出定时的声音要小一点。因此,白天远离各种喧嚣,晚上也要远离各种对禅定不利的因缘,具足这些条件的地方最适合修行,具有安乐的功德。
刚才大概讲了五个条件,我们要寻找、依止对修行非常有利的地方。如果条件具足,也没有违缘,这样的地方就是适合修行的地方。这是从环境方面讲的。
接下来讲修行的道友,也就是助伴。
菩萨具多闻,见谛善讲说,
无厌慈悯者,当知是大士。
我们要去依止殊胜的、具有德相的善知识,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最好有善知识经常监督。
这样的善知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多闻”,他广闻博学,对显宗、密宗的教法都了解,不是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如果我依止他,他不懂,我也不懂,两个人都笨笨地坐在一起(众笑),这样山里虽然很寂静,但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条件是“见谛”,应该通达正法法性真正的意义,即使没有完全通达,至少在修行上,比如对菩提心、出离心、空性应该有所认识。所谓上师,他自己应该曾经在上师面前待过,有传承。见谛按理来讲要见真谛,但末法时代见真谛也有点困难,但不管怎样,作为上师还是要比弟子的见解和境界高一点。否则弟子的境界很高,上师的境界很低——上师也不懂什么法义,一被问问题就经常发脾气,说弟子对上师不恭敬,因为他自己不会回答,就用这种方式镇压,这样也不好。所以,作为上师应该是见到真谛的人。
第三个条件是“善讲说”,上师应精通讲法,能根据不同的根基说法。如果不善说法,可能一二天别人就不想听了。“我讲课给你听吧?”“不好意思,我不想听。”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一个人讲课多累啊。如果只剩下一个弟子也可以,一个人听法、一个人讲法功德也很大。但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这个上师也很可怜。所以,关键是他会不会善讲,是不是有很好的辩才,包括他的智慧和能力如何,对世间和出世间法是否精通,这些都要考虑。
第四个条件是“慈悯”,上师具有慈悲心,能无条件地摄受弟子。
第五个是“无厌”,上师饶益有情是无有厌倦的。并不是开心时就给你讲课,对你特别好,不开心时就马上把你开除了。作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上师,虽然他身边的弟子偶尔也会犯错误,有一些邪行,但他也不会厌倦,本论当中对此已讲了无数次。有些法师好像并不善巧,对自己身边一些得力辅导员也好,对一些有智慧的人也好,经常在公众面前训斥,这样不太好。他们偶尔犯错误指出来就行,不用天天讲。
我在师范学校最后一年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天天对我不满,虽然我不敢说什么,但是我很想离开,“下一年我就不来了”,好像我学得好一点都看不惯一样——这样的话也不行。所以,作为上师不应该有厌烦心。
具足以上条件的善知识,我们应该去依止。这是第二个依止善知识。
居住在一个有顺缘的地方、依止一位善知识(不知道是前轮还是后轮,反正是两个轮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一个轮子都没有,前往解脱的目的地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地方虽然很好,但是没有善知识;有些地方虽然有善知识,但是没有顺缘。我们要观察自己是否具足这些条件。
第三个是我们自己要发愿。如果已经有了好的环境,有了善知识摄受,我们还要时时刻刻发善愿。
缘善所依善,方便定生善,
加行善妙性,名为真专注。
这里也有五个条件。
第一个是“缘善”。作为修行人,我们不仅要在今生修行,乃至生生世世都要不离大乘佛法、不离善知识,随时随地要发这样的善愿。寻求大乘佛法要以闻思修三慧作为所缘,就是“缘善”,要经常发愿生生世世闻思修行。能缘善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叫“所依善”。我们不能满足于行持一点微薄的善法,应该尽量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比如仅仅闻思是不够的,还要修加行、发心等等。如果修行比较好一点,甚至世间的开会也可以当作修行。我上午基本上都在忙这类事情,但并没有觉得很累。有些人说:“你很累吧?”我说:“不累,我把它当作修行。”如果是修行,作为修行人会很喜欢。我们应该广大地积累资粮,所缘善妙是第二个。
第三个是“方便”。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可能产生散乱,这时要想散乱的过失、修寂止的法;有时我们的心有点昏沉、内收,这时要思维诸佛菩萨的功德、等持的功德,用智慧观察诸法的自相和共相等等,通过胜观提升自己的心力,从而断除怯懦或者昏沉的心态;如果没有怯懦和掉举的时候,我们应该修等舍,如如不动安住于那种境界中。寂止、胜观、等舍,这三种瑜伽叫作方便善巧。第一个是闻思修行,第二个是积累资粮,第三个是修止观双运。
第四个是“定生善妙”。我们满足于暂时的境界是不行的,在成就佛果之前,要越来越增上功德。《心性休息》里讲过,乃至成佛之前,每个人的功德都可以越来越增上。所以,为了成佛这个最高目标,我们要不断去修行,这个叫作是定生善妙,我们要发愿将来越来越好,不要满足于现状——“我现在已得到辅导员的果位了”“我现在是堪布、堪姆了”,这样不行的。名相虽然是堪布、堪姆、辅导员——但是这个所谓的辅导员,包括学会里面的,因为后面班级的人太多,实在没办法,仅学两三年就变成了辅导员——但是有没有相应的智慧,你自己也知道,你不要太傲慢了,还是要谦虚一点,多学一点。有时一个名称就把人弄坏了,有些人一说他是博士,他就认为自己的智慧是很渊博的,“你看我的名字是研究生、博士生,好了不起啊”,实际上也可能不是这样。
最后一个是“加行善妙”。我们用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来修持止观双运的道理。
我现在主要看的是安慧论师的《广释》,里面讲得比较细致。其实这个有汉文更好,但不知你们这辈子有没有机会见到。这次我很喜欢,也很感谢你们——你们让我讲《大乘经庄严论》,我一是翻译了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二是也尽量看了一遍安慧论师的讲义,基本上能通达颂词的意义。
上面所讲五种善妙的意义,就是用恒常精进和恭敬精进的方式修胜观、发善愿。我们的心很专注地发愿,这个发愿就相当于是铠甲一样,把我们的功德全部保护起来,生生世世不离开。上面的五种条件,要在实际行动当中去修行。
最后是要造福德,讲到我们今生当中修行的顺缘跟我们的前世有一定的关系。
欢喜生闲暇,无病及等持,
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
我们今生中的很多因缘跟前世是有关系的,前面讲安住于顺境、依止善知识、发愿修行善法,实际上跟我们的前世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应该心生欢喜。如果我们前世没有造善业,今生就不可能在寂静地修行,也不可能遇到善知识,不可能发殊胜的善愿。所以,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因缘,真的应该很欢喜。尤其像学习《大乘经庄严论》的机会很难得——相当于闻思修行所有大乘法,人身是很难得的,可能有些非佛教徒不一定承认这种因缘,但这是他们的价值观,暂时也没有办法。然而我们按照大乘的修行来衡量——我自己都经常这样想:今生当中遇到大乘佛法,真不知道前世造了什么善业才遇到。这不是那么容易,可能今生当中你变成一个富翁很容易,变成一个特别有地位、一呼百应、人人恭敬的人也有可能,但我们自身真正能够修持大乘佛法却是很难得的,应该值得欢喜,这种欢喜实际上跟前世积累福德有关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今生当中远离了八种无暇,比如诸根不具足、转生于地狱、饿鬼或旁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旁生连闻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们已经转生到远离八无暇、具有暇满身份的地方,应该值得欢喜,这跟前世的因缘也有关系。
第三个,我们的身体没有病。虽然有些时候也头痛腰痛——我十多年以来,一直每天都是吃十几种药,但是我觉得总体上还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违缘。你们在座的人也是这样,身体基本上能扛下来。我希望你们至少也是把《大乘经庄严论》听完,如果要离开世间的话最好不要着急。这辈子能获得听闻大乘所有经论的功德,这样离开也是值得的。藏地有这样的说法:“听了某部经典死亦无憾。”
身体没有大的病,对修法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前世的福报。否则有些人想修法,但是因为得什么绝症,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离开了,没办法的。有的众生连听闻佛号的机会都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就匆匆忙忙走了。
第四个,具足心堪能的等持。虽然我们安住等持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对法专注的心谁都有,比如修四加行、五加行、三殊胜,很多人对法还是有一些专注的等持,这是心堪能,也跟前世福报有关。
最后一个是能辨别二谛的智慧。有些人只知道世俗谛,没有辨别二谛的智慧,但我们依靠善知识和前世的福报,即生至少也学了《解义慧剑》等,知道胜义谛是怎样,世俗谛是怎样,至少也有了解世出世间道理的智慧,这也跟前世的福报有关系。
以上这五种能作因实际上是前世的福报,“辨别能作因,即昔行福德。”也就是说即生当中我们有这样的果报,完全是前世的因。比如山上冒烟的话,按照因明以果推因,山上必定有火。同理,我们每个人都能行持上面的五种功德:修法的欢喜心、暇满、无病、等持、智慧,也是前世福报所致。我想今天能听懂的人——除了几个刚刚来旅游的人只是偶然在这里听一节课而已,不是完全信佛,但有些人依靠这种缘,很可能以后也变成佛教徒,比我们有些“老油条”更加虔诚(众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福德。
今天我们讲到修法,修法的因缘讲了四大轮,希望你们也再三观察一下:自己具不具足这四大轮?如果具足也应该欢喜,发愿将来生生世世,以具有四轮的方式修行佛法、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