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2课
2016年9月22日
《大乘经庄严论》现在讲第十三品——说法品。本品的科判分为五个方面:不吝啬说法;说法之必要;如何说法之方式;所说法之自性;以赞叹说法功德而摄义。我们正在讲“如何说法之方式”,分菩萨说法之方式和佛陀说法之方式。
昨天讲的有些内容跟今天的好像有点相同,但是没有重复的过失,原因是菩萨所讲的法意义非常善妙,是以世间共称的法给大家讲等等。今天讲的是“词句善妙”,有八个方面。
辛三、词句善妙:
佛子句不弱,可意善说称,
如应及无染,适宜如是广,
略说及释说,随顺乘易解,
共称及如理,出离随同故,
略名菩萨尊,文句之圆满。
菩萨说法文句圆满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佛的弟子或菩萨——发了大乘菩提心的所有行者,讲法可以随顺菩萨的传讲方式。菩萨有八种不同的传讲方式。
首先是“句不弱”。菩萨说法的声音不是很低弱的,所有听众都能听到。我们现在有网络的听课方式、现场的听课方式。现场听课有扩音器,以前开法会如果没有扩音器、大喇叭,在大的场合中说法是很困难的。现在虽然有这些机器设备,但有些菩萨的声音如果特别弱,别人也根本听不到。
(我看晚上这边讲考时有些人如果大声讲,其他人还能听得到。但有时也听不到,是因为讲考的人比较多,下面可能也没听——可能听也听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要集中一点。有些人好像是为了做样子,非要在里面待二十分钟,如果耽误时间比较多,到十五分钟就可以发一个提示。有些人讲完了很长时间还在,有些是时间还没到就跑了,因为他们不想待着,而有些辅导员也只是看一看,过了十分钟,就走了。)
这里的意思是:说法应让全部人都听到,不是有些人听得到,有些人听不到,不应该有声音弱小的问题。
第二是“可意”。菩萨所讲的文句或语言非常文雅、悦耳。有时我们听一些演讲觉得特别好听:“哇,这么快就讲完了?”比如讲汉语说得一口很标准的普通话,讲英语——有些国外主持人的声音听起来也很舒服,可能经过专门培训,会说悦耳、可意的语言。
第三是“善说”。菩萨讲法讲得很明白,运用词句很通顺,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清楚,完全称得上善说。
第四叫“共称”。如果不用世间共称的语言和名词说法,世人就无法理解,所以最好用世间共称的语言说法。比如你去广东讲法就用广东话,去四川讲法就用四川话,如果去其他国家,最好用当地的语言。否则,你讲得再好——如果对方听不懂,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到藏地语言不通一样,说法毫无办法,最后只有放牛而离开世间。入乡随俗很重要。
有些法师去讲法,不论去学校还是一般的企业——或者去一些寺院——去寺院最好用一些佛教的名词,但比如这个寺院是禅宗的还是律宗的?首先要了解清楚。有些法师去讲课什么都不先做了解,不闻不问,因为不知道当地的情况和习俗而犯了很多忌讳。去年我去了九个国家,当时时间非常紧,但我每到一地都把当地人叫来:“你们这边有什么习俗?爱好是什么?信仰怎样?有多少人学佛?”所以我去年出去的演讲应该非常好(众笑)——打广告,我自己真是这样认为的。
我专门研究后,发现每个国家人们的喜好和习惯都不同,如果我按东方人的思想和藏传佛教的思想直接讲,他们是没办法接受的。但一点不讲的话——我是来讲佛法的,不是来讲世间法的,所以我每次都是先了解他们。当时我们好像用了九种不同的语言。当然,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完全用它本国的语言,但也用了他们的习惯用语。
其实这是我以前跟随上师如意宝出国弘法时学到的经验。比如,法王去美国、法国也好,去印度、不丹也好,无论到了哪儿,马上就对来倒茶或接待的人询问:这个城市有多少人?信仰是什么?这里的人喜欢吃什么?最重视的是什么价值观?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要问,问完后就基本上知道情况了。即使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环境,但因为前面打好了基础,有点困难也不怕。
去年出去讲课,有个学校是去到的当天马上要讲,所以我特意安排到那边后请当地的人跟我一起吃饭,我跟他们聊一聊算是备课。我自己想讲的有些内容,用他们的语言包装起来,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来这是不能讲的(众笑),这是一个窍诀,对吧?但因为前面讲过——不能隐藏自己的窍诀,要无吝啬地宣讲,因此我也无吝啬地传给你们。
第五“如应”。佛子顺应所化众生的根机,观待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法而说法,同时看时机是否已到,如果真的时机成熟了,度化众生会非常容易。《华严经》里讲:“善知时非时,调伏一切众,教化不失时,善知时所行。”佛陀知道时和非时之间的差别,如果不了知这个差别就无法教化众生。如果知道时机何时成熟,在因缘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佛陀不会失去任何教化众生的机会,完全知道所行之时。
《四百论》讲过:“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如果有人问你:“我要修什么法?”你先问他:“你喜欢什么法?”他说:“我喜欢中观”“哦,那你要修中观。”如果他问:“我的本尊是谁?”就问他所有的本尊当中你喜欢哪一位,“我喜欢观音菩萨。”“你的本尊就是观音菩萨。”随他喜欢什么,就让他观修这个法,这很重要。
如果有人问你:“我的本尊是谁?我应该修什么法?”这时,你一定要问他喜欢什么,他自己喜欢的话,说明他有这种根机和信心。有些人是:“我现在喜欢的什么法都没有。”那就让他多看书,过段时间,如果他喜欢某个法,那么要修的就是它。有人问:“我要依止哪位上师?”我就问他:“你喜欢哪位上师?”他说:“我现在没什么喜欢的。”“没事,你多了解一些,过段时间,就会找到你最喜欢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第六“无染”。指没有名闻利养的染污,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不求别人的供养、恭敬赞叹等等。昨天讲的是在意义上不求,今天讲的是在词句上不求。
第七“适宜”。传法时如果语言过多,可能很多人会生厌离心,最好定时讲。比如说好今天讲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听闻者能一直专心。如果时间特别长,到一定的时候听众已经睡着了,醒来时还在讲。我听说汉地有些法师讲课有点激动,一直讲到天亮,这样也不行,听闻者容易生厌烦心。
因此,讲课的时间要比较适宜,因为大家的时间很珍贵,全部占用不太好。我原来要求法师们,讲课时间尽量不要特别长,太长了不行。当然,有些是太短了,这样也不行。
第八是“广大”。“如是广”指菩萨很详细地讲一些道理,菩萨的智慧是无尽的,他能广讲发挥无尽无穷的意义,这种情况佛经里很常见,这样的讲法很好。
“文句圆满”的第二层意义是:菩萨在讲法过程中,有八种不同的功德。
第一种是“略说”,归纳意义而宣说。
第二种是“广说”,广说所归纳的意义。
第三种是“随乘”,按照三乘不同的意义宣讲。
第四种是“易解”,文字、词句、意义都非常有次第条理。不会讲了半天听者还是模模糊糊地听不清楚,听完后晕头转向,不知道讲了什么,这种讲是不好的。
第五种是“共称”,指一些世间人们共同的称呼,包括所用的言辞、所讲的道理。文字上可能是一样,但其实所发挥的内容有所不同。虽然我们讲的是佛法,但是很多人可能更关心他们的价值观、生活、赚钱,这些方面要用一些共称的文字和词句来讲。
第六种是“如理”。根据众生的相续不同,对贪心比较大的人讲不净观;嗔恨心比较大的人讲慈悲心;痴心非常严重的人讲缘起观等等。
第七种是“出离”。菩萨讲法不是天天讲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很好,但如果永远这样讲——我听说有些法师转了一辈子法轮,却从来没有讲过三乘法,这样不太好。天天讲怎么快乐、健康、赚大钱……听起来暂时很舒服,但毕竟人的智慧都有一定深度,时间长了谁都会没感觉的。所以讲法要涉及出离三界,众生要离开三界的火海,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种是“随同”。要离开三界的话,必须按照八圣道和七觉支来闻思修,不能缺少出世间三十七道品的智慧。
简单讲,这八种法就是菩萨尊者讲法的文句圆满。
因此,讲法应有善巧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很重要。龙猛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善知诸众生,上中下之心,知已能引导,是名善方便。”善妙地知道上中下众生的心态,知已可以引导众生,这就是善巧方便。这个教证讲得很好,我们应该知道所有上中下众生的心态,然后善巧引导——我今天遇到是什么人呢?遇到的是高层人物,应该让他知道什么;这是中层的人物;这是比较基层的人物……这三种人的爱好、价值观都不同,他们的宗教背景、文化教育程度,东西方的文化、习俗等等也不同。如果了解这些,我们给别人讲法就会心中有数。否则,很难知道这个众生的想法。
因此,我们要善知上中下众生的心,从而知道如何引导他,这就是善巧方便。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当法师。比如你是一个居士没有什么弟子,但家里上上下下都是你的弟子,你的家属、弟弟妹妹都是你的所化众生,上有老人是你的所化众生,下有你的孩子、孙子孙女,也是你的眷属。其实你一个人站在中间,上下周围都有无数眷属包围着。知道善巧方便的话,即使在名称上不是什么大法师,但在家庭中你应该是大法师。只要住在这个世间,眷属肯定是有的。
庚二、佛陀说法之方式:
善逝语无边,六十支难思。
善逝本师佛陀所讲的妙语是不可思议的,而且种类也非常多,归纳起来就是六十种梵音。法护法师译的《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对六十种梵音每个梵音的作用、性质以及它对众生所带来的利益都讲得非常清楚,我在这里不一一说。这部经现今流传不是很广,希望每个人好好读一下,知道佛陀声音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能读到这些文字非常有福报。其他一些经典也讲过佛的梵音,比如《佛本行经》讲了六十五种梵音,与六十种梵音大多数是相同的。
佛的语言具足五种清净。归纳起来如:声音“正直”,不像凡夫有一些谄曲;“和雅”:非常温和;“清彻”:表达得非常透彻;“深满”“周遍”:指具有甚深的意义,能周遍所有众生,等等。这样的功德很多。《长阿含经》里也讲过佛陀的妙音有五种特征,这里讲到的有“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等六十种。
我们得到人身很不容易,今生能从文字上了解佛陀声音的特点非常有福报。希望每个人好好读一下,了知佛陀声音不可思议的功德。因为时间关系,六十种梵音一一介绍的话,可能今天的课讲不完,就不详细说了。今年《大乘经庄严论》讲得还是比较不错——我的意思是每天的任务都能完成。我很喜欢这部论典,因为里面讲了许多大乘的甚深意义,这是作为一个大乘学者不可缺少的,的确如此。
下面介绍佛陀讲法的八种特点。
语句极合理,依辨除怀疑,
多番具能立,略说广解者,
佛陀此宣说,三轮皆清净,
此亦离八过,是所应了知。
前面讲了很多菩萨讲法的特点,这里讲佛陀讲法的八种特点,远离了八种过患。
这里是结合佛经和颂词二者而讲,有些地方稍微难懂一点。前面麦彭仁波切解释了论义,但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方式,《经庄严论》大疏中的表达方式也有一点不同,在藏文上不是很好懂,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第一个特点是“语句”。语句是指语言、文字、句子。名称是讲事物的本体,词句是讲事物的差别。佛陀说法都是从名称开始,如果没有安立名称,世间就都会迷惑。《首楞伽经》中讲:“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故为立名言。”佛陀为了遣除世间所有的迷惑,已经安立了名称、名言。我刚来佛学院时对这个教证比较熟悉,因为原来在学校学《文法三十颂》时背过。这是第一个特点,用名称来宣说佛陀所说的法。
第二个特点是“合理”。佛陀运用的名称和词句非常具有合理性。对于有信心的随信者来讲,说法简单地用一两个教证就可以了,比如对于“万法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这些名称的合理性,有信心的人一听就懂了。对于没有信心的随理者,就要进一步解释万法为什么是无常的——它是刹那刹那毁灭的;诸法为什么是空的,原因是如何如何——对此佛陀会讲出很多道理,所讲的法皆具合理性。
第三个特点是“依辨”,依辨有略说和广说。首先是简略而讲,建立论题。比如《中观根本慧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句话是整个论典的略说——略说是立论题。
第四个特点是广解,广讲其义。如《中观根本慧论》从因缘品到最后的观邪见品,其中的二十七品是广说,辨别前面所讲的远离四边八戏之义。
第五个特点是“除怀疑”,斩断怀疑。在传法过程中,如果弟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佛陀完全能够断除他们的怀疑。如《大宝积经》云:“一切诸群生,种种问难海,一音令悦解,无畏不思议。”很多众生同时向佛陀提出一些问题,但佛陀以一音很愉快地马上解答,不会像凡夫会有畏惧、痛苦、回避等情况,非常不可思议。以前我刚来佛学院时,最佩服上师如意宝——每次上师如意宝讲完课都会有人提问,有时法王说:“来,你们几个人同时问。”于是这边一个人,那边一个人,同一时间中三四个人一起问,然后法王说:你们问完了吧?那我现在一个一个回答——问的时候是几个人同时问,但答的时候法王全部答完。
而我们面对提问会很紧张——“他到底会给我问什么问题啊?——来,问吧!”有些人甚至说:“我讲完后你们不要提问,该讲的我可以讲,提问就不用了。”(众笑)所以,诸佛菩萨善于断除疑惑,而我们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第六个特点是“多番具能立”。佛陀讲任何一个法,都会讲很多理由、依据,教证、理证,把所证悟的意义通过不同的理论进一步开讲。
第七个特点是“略讲”,第八个特点是“广说”。比如《中论》有整部论典的略讲和广讲,下面每一品不同阶段的意义也有略说和广说,佛陀所讲的意义也有略讲和广讲。一般一篇文章开门见山有一个大的略说和广说,下面每个问题也有略说和广说。可能是这样分的,但在其他讲义中不明显,应该可以这样解释。
佛陀所讲的法是三轮清净的,讲者、传讲方式、所讲的对境三者在胜义当中都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以这种方式来宣讲,并且远离八种过患。
佛远离的八种过患是什么呢?下面讲八种过患。
懈怠及不解,不予说法机,
未定不断疑,离彼不解说。
厌烦与吝啬,此等许语过,
无有彼等故,佛说成无上。
首先是“懈怠”。有些人说法时感觉特别累,就躺着、靠着说法,但佛陀不会这样,佛说法无有懈怠,是以精进心和欢喜心来讲。
第二是“不解”。有些人讲法可能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意义,词句也不太会解释,让听众听得糊里糊涂。但佛陀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他讲法完全通达其中的意义,没有不解之处。
第三是“不予说法机”。有些人不愿讲法,不提供说法机会,别人来请法就说:“我特别忙,不行啦,我明天有什么事情。”比如他到某些城市有人请法:“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讲《入菩萨行论》?”“我看看,我明天那个时候刚好忙,没办法。”但如果问他:“你可不可以和我们一起去印度或新加坡?”“可以考虑,我可以空出时间。”有些说法者不给人机会听法,也不给人机会问问题。
我也经常遇到有人提问,但有时候确实比较忙、比较累,只好说:“我现在没时间,以后再说吧。”有些人就说:以后再说的话就有点儿悬了,不要以后再说。
但不给听法机会、不给提问机会的情况对佛陀来讲是不会有的,他随时都给众生机会。
第四是“未定”。佛陀所讲的法是最适合众生的、最了义的法。而其他传法者可能会讲一些不了义的、简单的、所谓的心灵鸡汤来吸引人。我听说有些法师不好好讲课,而去讲电视连续剧的整个过程,下面的人也听得津津有味——“当时武则天是怎样的?”因为他在这方面比较擅长,因此所讲全是不了义的法。一般来讲,佛陀是讲了义的法,讲真正能令众生了脱生死烦恼或与解脱有关的法。
第五是“不断疑”。众生有怀疑时不能断除他们的怀疑。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断除怀疑。
第六是“离彼不解说”。即使众生已经没有怀疑,但在还没有真实得到定解时,佛陀还会再三地讲。而有些人却是——“现在你已没有怀疑了,学得很好了,自己看书就可以,不用我讲了”,这种做法不一定很好。
第七是“厌烦”,指说法过程中不会有厌烦心。内心真正有菩提心的话不会生厌烦心。《华严经》里讲:“饶益有情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众转法轮。”饶益有情的缘故,如来出现于世;具足大悲心的缘故,为众生转法轮。转法轮就是看你有没有大悲心,有大悲心自然而然会转法轮,不会特别费力;如果相续当中没有大悲心,可能很长时间才会讲一两天、一两次。
以前有些法师评上堪布、堪姆,有大悲心的人过了十年、二十年还在不断传法;如果不具足大悲心,虽然已经得到法师的名称,后来并未怎么传法。我今天遇到一个法师,他得法师证后可能一次法都没有传,他刚才给我打招呼我都没有理他。我原来对他希望很大,我想不管怎样,有一个法师的名称,应该对他将来转法轮方面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人得到这个名称后,就像世间哈佛大学毕业了一样,觉得“我现在已经可以了”,像这样空有法师名称,真是很不好。
有些人虽然没有法师名称,很多年都没有求名称,但他下面哪怕是有一个人、十个人,都是没有任何条件地、尽心尽力地辅导、讲课,一提传法就很有兴趣。而有些所谓的堪布,不一定起到了堪布的作用。名称已经定了,是没有改变的。我原来也说过,凡是佛学院已经合理合法给了堪布、堪姆的名称是不能改的,但意义不是我们改的,有些人是自己改的。比如有的人虽然是堪布、堪姆,但是从来没有传讲佛法,而且对传讲也没什么兴趣,一提到传讲、分班就说:“我身体不好,最近不行,可不可以不把我写在名单里?怎么办?你想想办法吧。”——在转法轮方面不应该想办法逃避,如果你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搞关系也是可以的。
我希望堪布、堪姆们,包括一些辅导员要明白:传法对你们来说,真正是在即生中荷担如来的教法。虽然这是一种压力,比如每天都有课,无论休息还是睡觉,内心确实不是那么轻松,我自己都有这种感觉,但是有课的当天是很充实的,包括课前、课后念诵发愿回向文——这些都让我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
因此,希望我们以后能做到“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众转法轮”。这个教证我觉得很重要,大家应该好好记在心里。笔记上记也可以,不记也可以。如果心里不记,到时候有笔记也不一定用得上。
最后一个是“吝啬”。也就是有些道理不愿意传给别人,有些愿意传。当然,我们讲密法和大乘极密的道理时,如果是非法器可以不传。但是如果明明知道他是法器,然后你不愿意传,害怕自己的知识传给别人后别人超过你——“我不想给他讲,我的弟子如果超过我,那我以后给谁讲?我的智慧总要超过他。”这样不太好。
而如来没有这样的过失,只要因缘成熟都会传给大家。
所以,堪布、堪姆们在自己的班里、在自己辅导的群体中,平时要多了解哪些人是人才,人是很重要的。有智慧的人,才能发现他人的潜力或说法能力。有些人虽然口才很好,但今后要度化众生,有没有各方面的条件很难说,有些人才可能现在也难以发现。所以堪布、堪姆们,在多年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哪些人是真正能弘法利生的人才。以前我们为了培养人才付出了很多努力,包括现在有些法师也培养了很多人才,特别感谢。
以上讲了语言的八种过失,但是佛陀不会有这些过失,所以佛陀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善说者。
下面再讲一个偈颂,今天的课就算圆满了。
说法品到底要说什么法呢?有共同法相、别说意趣密意两个方面。
己四(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法共相;二、别说意趣秘密。
庚一、法共相:
第一是共同法相。如来所说的善法有九种特点,这些特点在《随念三宝经》及其他经论中也讲过。
诚信喜慧因,故此法为善,
具二义易受,示四德梵行。
与他不共同,圆断三界惑,
体性净垢白,具四梵行德。
什么是佛法呢?真正的佛法,具有三种善:初善、中善、末善;具有两种妙:文巧、义妙或文妙、义妙;具有四种梵行功德。三善、二妙、四梵行——总共有九个功德。
首先讲三善:佛法是让我们生起真正信心的因缘,通过闻思修,尤其是听闻,我们对佛法产生极大的信心,这是初善。中善:在思维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定解,由于获得定解而生起欢喜心——刚开始是听闻,听闻后产生信心,中间一直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最后产生定解,那时心里很欢喜:“学佛真的很好!”末善:后面开始修行,产生真正的智慧。所以,通过闻思修可得到初善、中善、末善这三种善妙。
(堪布用藏文诵《随念三宝经》)格鲁派有些修行人念《随念三宝经》的方式和我们佛学院的有点不同。我们念《随念三宝经》是先讲如来的功德,接着讲佛法的功德,再讲僧众的功德。
二种妙:佛法直接宣说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意义是义妙;用随顺世间的正理和特别巧妙圆满的文字宣说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甚深道理,叫作易解或文妙。二妙的内容和词句非常殊胜,叫“具二义易受”。
四种梵行:佛经里有时候讲“梵净行、成清凉、成涅槃”都是获得涅槃的意思,出家人叫行持梵净行,这个“梵”是指守梵净行的戒而获得涅槃。有些人把梵净行解释为梵天的行为和戒律,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佛经里的“梵”指的是涅槃的意思。
获得涅槃具有四种意义:
第一是纯一。“与他不共同”的意思就是纯一。因为佛经所讲四谛、二无我等妙法,是其他外道、世间道根本没有的,因为不共所以叫纯一。《随念三宝经》中说:“纯一、圆满、清净、鲜白。”这跟《瑜伽师地论》里的用词也非常相近。
第二是圆满。通过修行佛法,相续中可以圆满断除三界所有障碍,这叫作圆满。
第三是清净。众生相续中的如来藏就像虚空和水晶一样是无垢、无漏的,以本体清净的方式存在,这是本性清净,因此叫作清净。佛经中也会宣说我们自性清净的部分。
第四是鲜白。意思是通过修道遣除了障碍,获得了无漏的自性,客尘完全可以清净——叫作离垢清净的佛性,也叫作鲜白。这四种功德就叫作四种梵行德。
通过闻思修行获得的法义的确非常殊胜,具有九种功德的如来法无比殊胜,其他外道及世间法都不具足此种功德。因此,我们应该接受佛法、闻思修行。初善、中善、末善很重要。尤其是初善,听闻的功德的确非常大。有些人认为“听一节课能有什么功德”,事实上: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听一节课,都能在你相续中种下不可思议的善根,同时灭除世间各种各样的罪业,听课还是很重要的。
《正法念处经》说:“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令不复生。”如果听闻正法并受持它的意义,相续中生出一念善心,能灭除无量千万劫生死轮回的种子,令不复生。也就是说,仅仅是听一堂课,听一部法,在你的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善念,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有些人觉得:听一节课能有什么功德呢?一节课的时间,用来做点什么都可以。比如看个世间的纪录片、动画片,或者用手机刷屏、跟朋友聊天,或者自己闭目思维世俗的琐事,想一想未来的人生等等,实际上这些行为跟闻法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哪怕是在一节课中听到短短的一段正法,然后产生一念善心也有很大的功德。比如今天讲到如来善法的九种功德,我们这样想:“对啊,在其他宗教和世间的课中,这么有深度的殊胜道理恐怕是没有的。”发这样的一念善心,我觉得是很容易的。
像我的话,讲得不算特别好,如果是讲得很好的一个人,因为他特别会讲,整个场合的人都很激动:“讲得太好了!太好了!下课后我就要学佛!我一定要好好修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全身都发热了”(众笑)。
这种一念善心的功德真的很大,并没有说我们听了法后要修习多少多少年,我们自己应该有信心、有欢喜心。我有时候看到此类教证,自己也觉得好有希望,自己还可以;有时候讲到一些罪恶、过失又觉得:我没有希望了,怎么办呢?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尽量长期熏习善法。有时候犯一些错误,产生一些恶念,包括产生一些嗔恨心,就多念一些“嗡班杂萨埵吽、嗡班杂萨埵吽……”这样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