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0课
2016年9月15日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本论是弥勒菩萨所造的弥勒五论之一,主要讲大乘六波罗蜜多甚深和广大的道理,哪怕只是听一节课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每天晚上我们的课堂上都有新来的人,如果听不懂,也希望你们坚持听完一节课。网上有些人也不是从头到尾全部听,愿意中间来听一、二节课我也开许,因为哪怕只听一堂课四个偈颂的功德也非常大。经常看到有些新来的、不是很有信仰的、以好奇心来听课的人,听了大概十分钟、十五分钟就听不懂,坐也坐不住,脚也痛就回去了,这样我觉得有点点可惜——也许你这辈子是第一次听佛法,也是最后一次听佛法,这一节课也不能圆满的话,缘起不太好。所以我建议即使听不懂也尽量坚持——我大概讲五十多分钟,最多是六十一分钟(众笑),还是听听,好吧?
接下来继续讲大乘佛教的求法。前面讲所求的法有十一种,那么以什么方式来求呢?作意。平时行为上要求法,也要有作意。作意很重要,做什么事情都要作意。比如一个做生意的人,他经常作意赚钱的话,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如愿以偿;一个人想学科学的话,他每时每刻作意,也会有梦想成真的时候。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有必要经常作意大乘佛教的内容。
以上已经讲了三十七个作意。
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
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第三十八个是“求报”作意,即“求他功德报”。我们将别人安置于波罗蜜多后,他得到了非常多的利益。如果是世间人帮助别人,很可能会希望得到回报,但菩萨不同,他只是想帮助众生,他的所求并不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而是不断地追求真理,帮助众生获得利益,这是他的求报。菩萨有没有求回报呢?有,但不是求对自己好。
比如以前我们做慈善,经常帮助贫困学生,后来很多学生已经找到工作、有了钱,很想回报我们,但我跟他们讲(我们也学菩萨的作意):当年帮助你并不是为了你的回报,这种想法一点也没有,你如果有能力,最好去帮助其他众生。这是讲到菩萨所求的回报。
以前美国有一个人,开车不小心撞到路边,有好心人帮助了他,那人离开时他问:“你叫什么名字?以后我怎么报答你?”那人说:“你以后去帮助别人,就是对我的回报。”作为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最好不求回报,不要像有些人讨价还价或者现在我给你什么,等你能力成熟要对我好,这是世间人的求报,不是大乘佛教的作意。虽然我们很难马上做到与菩萨一样,但的确需要这样的修行和作意。
第三十九个是“希求”作意。菩萨有三个发愿、希求:愿众生能够成就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果位;愿众生在十地末尾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果;愿众生在得到菩萨果、佛果后不仅是享受快乐,而是能恒常利益众生。我们平时念经、磕头,发心都可以这样发愿。
藏地很多不认识字的人,不论是转转经轮、转绕神山还是磕头,都经常口口声声发愿:“愿我将来力量成熟时能利益众生。”这是非常好的发愿。汉地的寺院里烧香拜佛的人比较多,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家庭平安,当然这样也可以,只不过发心比较小。我们以后朝神山、拜寺院、见高僧大德或非常著名的佛像时,在三宝所依面前要发愿:愿众生得到菩萨和佛的果位,愿世间所有众生得到佛的加持和佛法感悟。
《大乘经庄严论》是非常好的一部论典,你们有没有感受?它是非常全面、深入、细致地从方方面面进行宣讲的。如果我们反反复复闻思《大乘经庄严论》,把它当作课程学得特别透,我们的行为应该不会脱离大乘佛教的轨则,这个很重要。
第四十个叫“相续”作意,即并不是只在开心、天气好、有时间、安心、因缘具足、各方面没有违缘的时候才行持六波罗蜜多。而在心里痛苦、天气不好、身体不好或遇到灾难性大违缘的时候,就完全放弃六波罗蜜多,这就不叫相续作意。所谓的相续作意:自从你真正加入了大乘佛教的团体之后,乃至有生之年、生生世世都让六波罗蜜多在相续中不断地增上,这叫相续不断。
在座的人都知道,大乘佛教并不像别解脱戒一样,死后就失去戒体,我们都发了愿乃至佛果之间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时间是没有界限的。比如买三年、四年或者终身的保险,都有不同的时间节点,而大乘发菩提心是:只要我有生命,在没有得到三轮体空的最高佛智之前,我都要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并不是对我好的要帮助,对我不好的不帮助,而是对所有众生都一视同仁。大乘菩提心的内容大家应该深深去思维,不要以为只要在短暂的时间中学一点就可以了。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说:“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没有得佛果之前,我们的功德可以越来越增上,因此我们不要懈怠、懒惰、犹豫,应该不断地修行,这叫相续作意。
第四十一个是“加行”作意,即颂词“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依靠佛所说的清净的波罗蜜多,我们从发菩提心开始,一直不散乱地闻思修行——最大的精进就是不放弃、不懈怠,也就是加行作意。比如求布施,就真正把布施做圆满。佛法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六波罗蜜多,我们要很认真地去圆满六度。“菩萨不住此”:菩萨在不住二边——不求轮回和寂灭果报的境界中不断努力。既然我们希求解脱,在生活中就要不断地修行。
《阿毗达磨俱舍论释》有一个偈颂:“若知佛法寿,将尽已至喉。是获利生死,求脱勿放逸。”当佛法住世的寿命将尽,烦恼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应该希求解脱,不要放逸、不要散乱。未法时代各种违缘的势力越来越大,比如藏传佛教的寺院中,拥有几百位僧人的寺院现在好像越来越少了。以前世间行持善法的人非常多,但现在越来越少,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心灵的垃圾反而越来越重视。“低头族”每天都是看着手机、刷屏,从中得到的是什么呢?很多是跟分别念相应的、与解脱无关的东西。在这样特别浮躁和特殊的时代中,希求解脱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真正希求解脱的人,不要说在家人,出家人里面也越来越罕见、稀少。有些人可能不懂什么是解脱道;有些人虽然懂,但是因为自己的烦恼和业力现前而与解脱道背道而驰;有些人虽然懂也愿意求,但又会遭遇各种违缘等等。我们既然获得了人身,希求解脱非常重要。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
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
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彼于衰兴众生,不喜”是四十二个作意;“极欢喜”是四十三个作意;“于修伪与真,不信”是四十四个作意;“起信”是四十五个作意;“不纳受作意”是四十六个作意;“授记”和“喜决定”是四十七和四十八个作意。这个颂词总共有七个作意。
第四十二是“不喜”作意:不欢喜的作意。什么是不欢喜的作意?如果见到退失般若波罗蜜多的下劣众生,比如说不愿意布施、持戒、安忍,行为与六波罗蜜多背道而驰的人,对这种人我们不欢喜、不悦意,不仅是表情上,心里面也不欢喜——为什么学了这么多法,听了这么多经,看了这么多书,发了这么多愿还是屡教不改?甚至一点进步都没有?不管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别人身上,发生这些情况都有一种不欢喜心。菩萨并不是什么都要显现高兴,做好事赞叹,做坏事也赞叹——“你今天杀生特别好,随喜随喜”,这样也不合理。不喜作意就是显得有点不高兴,别人问你怎么了,你可以讲:“我看到别人在造恶业,所以今天不开心。”
第四十三是“欢喜”作意:如果我们见到别人布施、持戒……行持六波罗蜜多非常好,我们也发自内心地欢喜、开心。我以前看过汉地一部著名的佛传《释迦谱》:“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我们看到别人行布施时产生欢喜心,这个随喜心的功德与真正布施的功德没有差别。《极乐愿文》当中也说:听到别人行善时,心里放弃嫉妒而随喜,佛说能得到同样的功德。
第四十四是“不信解”作意,就是不相信、没有兴趣。为什么呢?有些人只是在形象上假装行持六波罗蜜多,因而我们不会有信心。现在有些人表面上假装放生、布施,“我今天要放生,卡号是什么,把钱打到这上面”,有些信众以为他真正是去放生了,但有些也不是。听说有些人通过放生、修经堂、念经等“行善”,实际上只是利用这些活动敛财而已。
佛教徒需要智慧,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善知识、修行人,但只是披了一层外衣,实际上另有目的,所以观察很重要。为什么佛经里经常讲要观察善知识?即使上师也要先用智慧来观察,否则到时候上当受骗非常不应理。尤其是现在依靠网络——“佛学院有供斋,你把钱汇到我的帐号”,但这到底是给僧众供斋还是给他个人供斋也不好说,有些信徒糊里糊涂地把钱全部供养了,供养完又后悔了,就去找有关部门准备打官司,但打官司也需要钱,结果还是很麻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有不信解作意。
因为我在不同场合中说了这些话,可能得罪了很多人,实际上我是好心好意,但很多人看不惯我。我对别人并没有什么嫉妒心,比如别人徒弟太多了、我没有徒弟;我对人也没有什么我所的执著,对其他财物也没有什么执著,就像《入行论》所讲,凡是别人获得了利益,不应该有什么嫉妒心。但是我很希望佛教徒做事情应该有智慧!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的,有些刚开始特别激动、迷茫,后来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辨真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什么是不信解作意?当我们看到不合理的、表面上伪装的修法时,要能够分辨清楚,对它不起信心,否则是不应理的。
第四十五是“信解”作意:对真正修持六波罗蜜多产生欢喜心。这与前面所讲的欢喜作意不同,这里是有信心。
第四十六是“不纳受”作意:自他在行持六波罗蜜多时,如果出现嗔恨、嫉妒、吝啬、散乱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对这些违品不接受、不接纳。不管是什么人,接受的权利在于自己。作为修行人,看到与六波罗蜜多相违的违品时,要尽量断除,转成智慧。
第四十七是“授记”:自己获得了诸佛菩萨的授记特别欢喜,比如亲自得到了诸佛菩萨的授记:“善男子,在将来的某个劫中你成为某某佛,当时你的所化眷属是多少多少。”或者虽然没有亲自得到授记,但是得到了八地菩萨的证相,八地菩萨自然会获得十方诸佛的授记,这也是很好的。
昨天有一个居士抓着我的披单说:“堪布你可不可以给我授记?”我说:“现在这么多人,没办法,我也不太会授记,你可能也不是授记的对象。”他也听不懂。我说:“可以,你明天到听课的现场,我给你授记。”后来他说:“好好好。”(今天他应该在这里,看看怎么授记呢。)他说:“我要么听密法,要么你给我授个记。”我说:“听密法的话,你修完加行没有?”他说:“什么叫加行?”(众笑)这样的人要授记……
第四十八是“欲得决定”作意:比如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时,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那时一刹那间可震动一百个世界、见到一百尊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并且能精通五明等一切知识。他想决定的是受用——出世间的很多功德。我们可以想:我获得一地菩萨时,一刹那中能见到很多佛陀,一刹那中能赚很多很多的钱……这是欲决定受用。还有一个是欲决定投生,到十地菩萨之后就变成了一生补处菩萨,就像小乘的最后有者,同样,到十地末位再不用转生于轮回,决定会很快获得佛果,但愿我们也能获得这样的功德。当然这对我们来讲可能比较遥远,就像正在读幼儿园,讲很多很高的境界有点不现实,当然也有必要这样发愿。
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第四十九是“趋入”作意:菩萨已经发了菩提心,将来不论转生何处,比如人、天人、阿修罗当中,到哪里都必定要修持大乘佛法、六波罗蜜多,所以相当于已经见到了后世一样,因为我们这辈子不管怎样已经发了菩提心,下一辈子不管变成什么众生,都要继续行持六波罗蜜多。
现在有些人一会儿学藏传佛教,一会儿学汉传佛教,又学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人不要说后世,连今世都没有见到,没办法的。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那就没有第二条路,乃至生生世世要通过六度万行来利益无量众生。已经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佛教,以后除了行持六度万行就没有第二条路。我们现在就应该这样作意、这样发愿。
有些人可能会想:我现在学大乘佛法,过一段时间如果修不成功,我就退了去干其他的。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一个人首先要用智慧抉择人生之路,抉择好后就不要变来变去,否则这是非常不庄严的。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喜新厌旧,即便不是智者,非智者看起来也不庄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位领导叫慈诚加利,对上师法王如意宝天天有点看不惯,法王很聪明就赞叹他:你对上面的什么精神都是通达无碍,口才特别好……他听了特别高兴:“堪布晋美彭措真正是个好人!他是非常了不起!”有时法王稍微说他,他就不开心了:“你这个人怎么变来变去的?昨天是好好的,今天怎么变来变去?”
所以,我们见到后世以后,这辈子也不能变来变去,后世都已经确定了:唯一的路,就是趣入大乘佛法。
第五十个是“平等”作意:不管自己还是他人,在行持六波罗蜜多时,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其他菩萨是一样的,他们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也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平等作意。佛菩萨怎样用三门恭敬六波罗蜜多、行持六波罗蜜多,我也一模一样地做,我们是在同一个位置上、同一条线上。佛菩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我现在加入了这个团体,也同样想利益众生,以后我的所作所为一定跟利益众生有关系。我要处处随学佛菩萨,希望我的事业与他们的事业没有任何差别,这样的作意就是平等作意。
第五十一个是“胜取”作意,即“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趋入大乘波罗蜜多发了菩提心,不管是从因还是从果的方面,我们都可以自己认定:我们的发心、行为已经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声闻缘觉及世间人,从此我们始终感觉自己责任重大——有度众生的责任,如果今生不能度很多众生,也要发愿生生世世延续今生的广大誓愿,我要不断地利益众生。这样的精神和发心非常殊胜。
以上共有五十一个作意,希望你们有时间再看一下,听一遍不一定能完全懂。有些法师一直在辅导,每个人还要再消化一下——你自己的理解是怎样的,麦彭仁波切是怎么解释的,唐代的一些注疏也可以做参考。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前面讲了五十一个作意,是从布施波罗蜜多到方便、大智慧波罗蜜多十度的因,依靠五十一个作意能恒常增长菩提界。我们如来藏上有善的种子,或者有行持善法六波罗蜜多的种子,而这个种子依靠五十一种作意增长。人的心很重要,经常如是作意,善根就会越来越增长,修行就会越来越好;如果我们经常恶作意,从早到晚生嗔恨心、贪欲、嫉妒、傲慢等恶心,就会增长很多五根本烦恼。所以,我们相续当中的这些种子要增上的话,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求法品中讲,要依靠佛法的力量或者以上述作意来增长这样的功德,这是很重要的。
通过听法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大法句经》中云:“若人常说法,若人常听法,如是两种人,咸得无量福。”一个人常常听法,一个人常常讲法,这二种人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有时候辅导员讲得很好,但一直找不到人听,其实能够找到一个人也是可以的,“你过来,我给你讲。”
原来我们学《俱舍论》——我对《俱舍论》很有兴趣,但我辅导的时候只有一个喇嘛听,那时候下着大雪,我在那边等着,他光着脚走过雪地来听课,最后我们两人把《俱舍论》大疏的辅导全部完成了。虽然只有两个人做善事,但一人讲法、一人听法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也是通过听法和讲法的方式学习大乘佛法。
我已经说过很多次,我还要说很多次——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功德非常大,麦彭仁波切说过,听闻和传讲《大乘经庄严论》能获得听闻和传讲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这是真实不可思议的。
我看你们听课的确比较忙,尤其现在是在网络上听课,中国这边还好一点,八点钟基本上很多人已经下班,但在其他国家,有些人是在凌晨三点钟听课,有些人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听课,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非常随喜。为了佛法,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以上是讲作意是增上功德的原因,下面讲宣说希求的分别。求法有很多方式,一共有十三种,很多是发心位以上的,还有菩萨、佛地之间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稍微了解一下。
己三、宣说寻求之分别:
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
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我们所求的法有教法和证法,分析下来有十三种。
首先,从证悟方面分有三种。从凡夫位一直到世第一法位之间的闻思修行求法,都是依靠听闻佛法使相续当中的功德越来越增上,这叫作增法;从一地到七地之间的意乐很殊胜,因为获得了自他平等的果位,这叫作胜法,也就是胜意乐法;从八地到十地之间求的法叫作大法,那时已经没有分别念,没有分别念的境界是非常广大的。这三种所求的法对应颂词就是“增”“胜意乐”“大”,承许是智慧和悲心很坚稳的菩萨所求的法。这是从所求的证悟方面分的。
从所断方面可以分三种:“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当然分法可能有不同,但主要是以下这种分法。从普通凡夫位一直到信解地——资粮道和加行道是有所断的,在没有得到一地菩萨之前,意乐还不稳固,遇到好或不好的朋友,性格和信心会不断改变;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意乐已经稳固,不容易随外境流转,叫作无所断;从八地到十地之间一切都获得自在:神通、神变、清净的国土庄严——所有功德任运自成,因此叫获得自在。
所证方面有三个法、所断方面有三个法,从凡夫位到十地之间总共有六个法,一个是从正面所证方面讲的,一个是从反面所断方面讲的。所求的法有十三种,以上是六种。
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这个颂词有七个法,是从不同层面分的。菩萨所求的法有无身的法、有身的法等等。
首先,从获得方面分有四种:无身法,有身法,得身法,圆身法。在资粮道、加行道忍位之前,还没有获得真正的法身,叫作是无身法;到了加行道末位的世第一法,断除了一部分所取,获得了部分法身,叫作有身法(有些不同的解释是:资粮道是无身,没有获得法身;大资粮道因为有法相续的等持,加行道已经有了无分别的智慧,叫作有身,有身不是指肉身而是法身);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现量见到了真正的胜义谛,也就是无分别的智慧,这叫作是证得法身,得身;从八地到十地之间无分别,这个叫圆满身。
再继续分的话,有无傲慢分三种:
第一种:世第一法位以前,就是资粮道和加行道前三阶段的时候,我慢比较多,叫作“多我慢”。只要是凡夫人肯定有一些傲慢,《俱舍论》里面讲有七种傲慢。有些人说别人:你好傲慢啊,谦虚一点好不好,我都看不惯了。实际上,你自己的相续当中肯定也有很多傲慢的习气,只不过自己没有发现而已,在没有得一地之前,你肯定是傲慢的:穿一件新衣服很傲慢;开一个比较好的车,就把窗户打开让大家看;买一个新手机,就在别人面前一直摸啊(众笑),小小的一个东西就会让我们产生傲慢,这就是我慢比较多。
第二种: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傲慢,但是那种我慢很细微的。因为已经断除了遍计我执,虽然还有俱生的我慢但是很细微,叫细我慢。
第三种:从八地到十地之间几乎没有傲慢心,叫无我慢。
所以从法上分有不同的次第。从菩萨所得的层面分四个,从有无傲慢层面分三个。这样前面有六个,六加七一共有十三种法,这就是菩萨所求的法。
当然,我们现在唯有好好求学,暂时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很多人还没有入资粮道,先以求法为主,将来善根会越来越增上。
《大宝积经》里面讲:“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为了求法我们不惜生命,修持善法永远不要有厌倦心,这个教证我觉得很好。前面十三种法有些是菩萨境界,我们现在很难做到,但至少具有听闻功德的法我们要希求。有些人不论什么住处,怎么辛苦都不愿意放弃求法,可以说是求法不顾生命,自己的身体都不顾了。不过我也有一个建议:为了求法一直不看病也不是好事,为了不断传承,最后身体搞坏了也不太好。虽然求法很重要,但所谓不顾生命,是指你在苦行过程中不怕冷一点、热一点、累一点,如果你的身体连医生都觉得有必要住院了,你还坚持:“我不住院,我要听传承。”这不叫不顾生命,叫固执。治疗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的身体养好了,将来可以求更多的法,还要弘扬佛法。我今年上半年因为身体的原因,所有传讲佛法的活动都暂缓了。虽然《大宝积经》讲“为求法故不顾生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求法更要珍惜生命,有了生命,其他都比较好说。
下面我们讲功德。
己四(求法之果)分二:一、成就功德;二、断除所断。
庚一、成就功德:
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
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坚稳的菩萨所求的法的果有四种:“有色”“无色”“财富”,还有“无尽”的法。
首先是有色,也就是我们的身体通过求法最后产成了功德——三十二妙相和八十随好,这是闻思修行的结果。我们现在很好地去闻思修行,将来获得佛果身上就会出现相好圆满。
第二是无色,除了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无有贪嗔痴等烦恼疾病的根本因是什么呢?也是因地时闻思修行佛法。现在闻思修行,将来我们的识蕴、受蕴、想蕴等所有贪嗔痴的烦恼疾病都会消失。凡夫人的四蕴都有贪嗔痴疾病,有时心情不好、有时感觉不好等等。无色的相其实是无疾的,现在求法闻思修行,是将来无色功德的根本。
第三是财富,我们现在很好地去求法,将来会获得出世间的神通神变及非常多的功德财富,包括信心、无漏的智慧等等。
第四是什么呢?就是获得了无尽的因,远离一切生老死病的涅槃。涅槃的因即无尽法。
以上功德的因全部是求法,所以现在求法非常有必要。《梵天请问经》里面说,如果菩萨求到了四种法修行是成功的,哪四种法呢?佛法稀有的缘故作珍宝想;无病的缘故作药物想;富有神通的缘故作珠宝想;无尽的缘故作涅槃想。这个教证我原来翻译的时候发到微博上,结果我很伤心,因为谁看都不懂,反而留下一些造业的评论。
它的意思是说:佛法像珍宝一样,珍宝不是处处有,人生当中也不是处处都能得法,你想得法的话,不一定有传讲的人,如果有传讲的人,他也不一定有传承,即使有传讲的人,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有,他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在很多善知识纷纷离开这个世界。佛法比珍宝还难得,我们把佛法当作珍宝来想。
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疾病依靠佛法可以治疗,所以我们把佛法当作妙药。依靠难得的佛法能够满足一切所愿,能够成办重大的事情,所以把它当作珠宝想。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比喻。
然后正法作涅槃想,其他的法也许能暂时息灭一些痛苦,依靠佛法才能究竟获得涅槃,远离生老死病的法很重要。
因此,我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应该长期作意难得、珠宝、稀有、涅槃想。比较好懂的是把佛法当作甘露妙药,因为它能够真正治愈众生心灵的疾病。比如我们讲课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烦恼、很快乐,不说其他无形的功德,在讲法这一两个小时当中,心可以专注在佛法上面,这就是非常大的功德,听者是这样,讲者也是这样。
以上讲了四种因。下面从所断方面讲,一共有十种所断。
庚二、断除所断:
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
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我们要断除的法是什么呢?从《般若经》的观点来讲,有十种分别念:有、无、增益、损减的分别念四种;然后是一、多、自体、差别法的分别念,如名一样的多义的分别念、如义一样的多名的分别念,或者依靠名而执著义,依靠义而执著名。诸如此类的分别念,佛子应该可以断除。
讲义里面引用了《般若经》的教证,根据唯识宗的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进行对比讲了很多,按照这种观点来解释是可以的,如果你不是特别懂,也可以这样想:我们所求的最究竟的法是什么呢?远离一切戏论。在希求远离一切戏论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断除所有的分别念,因为分别念并不是法的真相。我们把本来没有的法当作为是有的,这也是一种分别念。本来有的东西,比如圆成实,把它当作没有,也是分别念。本来没有东西而认为有,就是增益。所以,我们从究竟意义上要断除十种法,也就是断除十种分别念。
己五、以宣说求法殊胜而摄义:
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
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
这一品是求法品,求法的菩萨具有智慧和善良的心,依靠他的精进和勇猛,会求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法,求得法后就变成了众生恒时的导师。菩萨的功德就像大海一样,大海的宝藏特别多,水也非常多,功德非常大没有什么损减。
发菩提心的人可以说就是善慧菩萨,善慧菩萨对求法没有餍足心,有些人求了十年、二十年还要求,求了三十年、四十年还要求,白发苍苍还要求法——这个很重要。不是听了一二堂课,听了一两部论典后就说:“我毕业了、我毕业了!”其实,毕业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称呼而已,成佛之前我们是永远也不可能毕业的,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大宝积经》中说:“多闻无厌足,勇猛勤求法,如闻而演说,不希求利养。”我很喜欢这个教证,意思就是广闻博学而不厌足,不是听了一两堂课就再也不来了,包括讲考班的人,有些来一个学期就见不到了,有些来一年就再也见不到了。十年前讲考的人现在还在的话,我是很欢喜的,因为他们是多闻不餍足。有些人可能“多闻”是有的,但已经满足了吧?或者是累了、疲倦了吧?包括现在学会里的有些辅导员,有的讲一两年就不见了,很可惜。应该多闻不餍足、勇猛精进!不要表面上每天在听课,但一边吃着馒头,一边睡着了,课都听完了,馒头还没有吞完(众笑)。我们求什么法都要有一种意乐,兴趣很重要。造恶方面好像很有意乐,求善法方面为什么没有意乐呢?做善事应该有一种欢喜心,有一种激情,心情和表情都很重要。你看现在世间一些做慈善的人、讲国学的人,演讲那么吸引人,自然而然有一种气氛,这是很重要的。
以后我们自己得到法也应该尽量给别人演说,当然要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不要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不要为了自己的名声搞各种各样的宣传。有些人刚开始不搞宣传,表现很低调,然后慢慢地抬高,下面很多弟子也附和“再高一点,不错不错”,最后太高了,不行了,掉下去了,这样不好。
作为法师,该低调的时候要低调,该讲法的时候还是应该讲法。你们很多人不要想我永远都会在这个道场当中,法王如意宝在石渠求学只有六年,但法王以后弘法利生的事业是怎样的?我们虽不能跟菩萨相比,但要努力。比如你到美国或英国留学四年、五年,毕业了还是要离开的。所以求学的话,有因缘就长期在那里,没有因缘的话——假如只有二年、三年、五年、十年,那在期间我要获得弘法利生的能力。
所以,我们首先要勇猛精进不餍足、广闻博学地求法,求到法之后,真正无条件地、不是为了自我宣传和自我利益而去利益众生,大乘佛教真正的精髓是这样。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二求法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