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5课
2015年4月7日
前面讲到,世间有许多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非大乘根基和根基低劣的人,这些人对大乘教义不生信解情有可原。此道理很重要,要从根本上了解。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人不了解大乘佛教,原因是他们非大乘根基和前世积累的福报不够。有些注释中讲,对大乘佛教没有信解的主要原因,是前世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下面继续讲: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
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有的人为何对大乘佛教没有信心呢?一是因恶友影响和非大乘根基,二是因他们对大乘佛教只了知部分而不是全部,即“随闻得具慧”。比如有些人已在大乘上师面前听闻大乘经论的部分内容,但并未继续深入闻思,只是对个别道理断章取义。因为他听过部分内容,也不是根本不知,但要说完全知道的话,他又没有深入经藏。这样他就“于闻作轻毁”。他对于所听到的部分内容,不但没有用来断除障碍,反而增长了分别念,他以所听到的大乘佛法为依据,开始对大乘法进行“轻毁”,即诽谤、诋毁。
这种人对“余种种无量”——其余大乘佛教无量无边的功德、密意、智慧、甚深的教义都一无所知,所以他们怎么能确定什么是合理、不合理呢?根本没有办法确定。因为他不能如理地了知,就根本不可能确定哪些是可舍的,哪些是可取的。
有些人可能学过一些大乘佛法,但是学得不究竟,只是了知部分内容而已。这种现象在现在的佛教徒当中也存在:他有没有听过佛法呢?听过一点,但实际上只是了解一两部论典。
以前藏地有一个人虽然学过五部大论,但对每一部论都没有精通,却不懂装懂地写了一本书,说五部大论里的很多道理不合理,很多学者开始笑他,因为他的智慧特别浅薄,根本不能断定法义。
大乘佛教的经论并不是只有一部、十部、百部,而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对大乘佛教的教义知道多少?我们看过多少部经论?学过多少印度大德们的论典?有没有资格去诽谤?有些人可能连十几部论典都没有看过,还断章取义、肆无忌惮地说大乘的过失,这是非常可笑的。
我们应该明白,全面了解佛法和佛的甚深密意,对护持大乘佛教非常有必要。为护持大乘佛教,在思想上、行为上付出各种努力非常值得。如果发心非常清净,在护持大乘佛教的过程当中,即使有些行为看上去好像不如法,实际上也会变成功德。
比如密宗仪轨当中有所谓的诛法,在大乘佛教显宗中也有类似的降伏法。如《大般涅槃经》里有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位国王对大乘佛教非常敬重,他没有嫉妒心和恶心,喜欢行持种种善法,当时他的国家当中没有佛住世,也没有声闻缘觉,只有大乘佛教。国王曾供养一位婆罗门长达十二年之久,一次他劝请婆罗门发起无上菩提心,但婆罗门却说:“所谓的大乘佛法,就是什么都如虚空一样,在虚空一样的法中,哪有为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的现象?”他不仅不接受劝请还有轻毁之意。国王为了护持大乘佛教,就断了婆罗门的命根。然而因为敬重大乘佛教之故,国王并未因此积下罪业,甚至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堕过地狱,无量资粮都得以圆满。
公案中的国王没有任何自私自利心,完全是为了护持大乘佛法而杀人,他了知婆罗门的根基,不会让他堕入三恶道。这个公案与大悲商主杀害短矛黑人的情形一样。显现上国王为护持大乘佛教做出了杀生的行为,但他并未因此堕入三恶道。只有通达大乘佛教的教义才能理解这种情况,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不是很懂佛教的教义,经常做一些与教法相违的举动,甚至他所提倡的学佛也根本与佛教不相干。我听到有些世间人尤其是一些较著名的明星、艺术家、电影导演说:“我们不能学佛教,因为佛教特别讲包容,而艺术一定需要生活中出现矛盾,比如演电影就需要很多负面的情绪,要表现各种冲突。学了佛我就没有灵感了,没法搞艺术了。”有些名人说自己愿意当门童也不敢做佛教徒,实际上,一个人如果具有演技和艺术能力,应该什么角色都可以胜任,并非学佛之后就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这种说法非常愚痴,相当于现在很多人说的“无酒不成席”——不喝酒就没办法聚会,喝了酒才有话说;如果没有喝酒,好朋友之间也无话可说。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言:把疯狂当作正常是非常愚痴的。如果神志清醒时无话可说,非要在神志全部迷乱、疯狂的状态下才有话说,难道这种谈话会有价值吗?
还有人把对教义和真理的不了解当作光荣,认为自己在不了解和不通达教义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一些对藏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特别排斥的人往往说:“我不想学、我不敢学,我害怕学了之后被吸引了,不如先去诽谤。”你学都没有学,怎么就去诽谤呢?有些世间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白。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
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这段颂词跟前面颂词的意义较相似。很多人是“依文解义”——依靠文字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意义,比如对佛教所谓的“空性”“无我”或“无有”等,认为按照文字表面的意思去抉择就可以领会意义,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种甚深的语言,都有其表层、深层或内外密不同的意义,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就根本不能了知其甚深含义。
在不知密意颠倒受持的情况下,有的人反而生起了“我已了知其义”的傲慢心,但因对意义的领会不够,甚至从此丧失自己的智慧或舍弃了殊胜的善说和经论。因为对正法做障碍,结果毁坏自他。
学习大乘佛教不能光是从文字上了解,而应充分理解其中的密意。有些人一听说“空性”,就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了,执著为单空;一说“无我”,认为连名言中假立的“我”也不存在了,所谓业的所依——阿赖耶也没有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和颠倒受持的行为。有些人因为不懂大乘佛法空性的道理而经常会诽谤佛法,过失非常大。
佛陀在经典里讲过,造五无间罪的罪过很大,但诽谤大乘佛法的过患更大。比如杀父杀母虽是无间罪,但只是个别人造罪,如果诽谤大乘佛法,那么与诽谤者相关的人都会受其诽谤的影响,所以过患非常大。
佛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所有一切阎浮处,毁坏一切佛塔庙,若有毁谤佛菩提,其罪广大多于彼。”如果有人毁坏了许多佛塔和寺院;另有人诽谤了佛和菩提,那么后者的罪过远远大于前者。我在《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一文里也提到过,毁坏阎浮提中全部塔庙的过失是非常可怕的,但因无知而诽谤大乘佛教的过患更大。
在一些诸佛菩萨的传记当中,有些菩萨从前也曾诽谤过大乘佛教。在《杂譬喻经》的《比丘道略集》中,有一个文殊菩萨因地的故事:文殊菩萨当时是一个凡夫,主要行持十二头陀行。后来他依止喜根法师听法,法师直接对他宣讲了贪嗔痴本来解脱、本来清净的法门,所谓“烦恼即菩提”,当时他觉得实在无法理解,于是就舍弃了。之后他到了喜根的一个弟子家,他对喜根的弟子说:“修不净观对我很相应。”喜根的弟子说:“不净观实际上不究竟,万法的本体没有清净不清净,与无贪无嗔的道理相同。”喜根的弟子也给他传授了一些大乘佛法的道理,宣讲了很多实相、空性方面的偈颂,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每听一个偈颂,就产生一个大邪见。他听了七十颂,相续中就增长了七十份邪见,因法性力之故,当下就堕入地狱在无量劫中感受痛苦。他逐渐从地狱解脱获得人身之后,才知道不信大乘法的罪那么重,他一边忏悔,一边发誓修持大乘佛法,最后成为佛陀大乘眷属中解空第一的文殊菩萨。
从传记来看,文殊菩萨在因地也犯过这么大的错误,曾在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们凡夫人在生活中经常犯这种错误也很有可能。
原来佛学院中有些学密宗和大乘佛法的人,后来听说到周围某个国家修不净观、白骨观去了,他们觉得这些修法比较适合自己。甚至有些人对以前学过的大乘佛教也有看法,觉得不究竟——“我修了很长时间大乘佛教没有感应,我应该学小乘佛教,这对我来讲是相适应的。”去修小乘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没有明白空性的教义,用自己的分别念抛弃大乘佛教,此过失就非常严重了。
人的分别念非常奇怪:比如今天你们是很认真地在听法,但是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想听了;今天对某个法有信心,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没有了;今天对某个人有好感,但过一段时间却生起厌恶之心,凡夫人的心态特别容易改变。
你们要知道,舍弃大乘佛教不只是舍弃这么简单,后面还有很严重的业果。因为大乘佛教是甚深的教义,宣讲的是万法的实相。如果你舍弃了实相,违背实相之故,自然法则会对你有一种惩罚。这并不是因为佛陀特别喜欢弘扬大乘佛教,觉得你不听话就要把你关在地狱中;也并非佛陀是造物主,把反对他的人要统统关到地狱中去感受痛苦。
因果的原理就是这样,违背了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会受到惩罚。就像你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的种子,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承受果报一样。比如你去一家非常好的上市公司上班,并对公司有很多承诺:“我在一百年当中都不会离开你们!”然后双方签订了合同,但是后来你盗取很多商业秘密跑了,并没有按承诺行事。如果是在一个法律非常规范的国家,你违反了合同就要受到惩罚。对于世间中的罪恶,我们也要懂得其中的因果道理。
因此我提醒大家:学习佛法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如果对大乘佛教只是稍微了解一下,在了解不深之时,往往容易犯很多错误,对此大家应该谨慎。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
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对大乘佛教诋毁、嗔恚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意罪”的缘故。我们知道,十不善业中有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意不善业是自性罪。对于身体和语言所造的七种罪业,如果意乐非常清净并不一定变成真正的罪业,比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说妄语不是罪业,但是如果意识产生了嗔恨心、贪心和邪见,这就是自性罪。罪业有佛制罪和自性罪二种,意识的罪业自性就是恶的。有些人对大乘佛教有排斥心、嗔恨心,打算舍弃;有些人对密宗特别排斥,特别不高兴,这种嗔恨的心识实际上自然就是一种恶业。
“非理色非理,疑法何须说”,这个解释比较难懂。此处有两个“非理”。“非理”的意思是:不应该产生嗔恨,因为它对你没有什么损害。比如,如果对方有故意害你的心,对人或有生命的动物产生嗔恨心也情有可原,但是对于无情法如火烬或电脑等本来不应生嗔心,但有些人反而生起嗔心。
今天我看到有个人和别人打电话,他特别生气就把电话撂了,还一直瞪着手机。我对他说:“手机本来没有什么意识,你不应该对它生嗔恨心。”手机只是传话的工具而已,他是对人生嗔心,但看不到人就对手机生气。我说:“幸好我在这里,不然你可能把手机扔了。”
“非理”是指,本来对色法都不应嗔恨,更何况对于佛法呢?对无情法都不应该生嗔恨心,那对于大乘佛教的教义生嗔恨心就更不应该了。佛陀在经中讲过,对于烧火的柴烬都不应生起嗔恨心,对于有心的身体——众生,就更不应生嗔恨心,如果舍弃了宣说实相的大乘佛教,那么在多生累劫中会感受无量无边的地狱剧苦。
麦彭仁波切在注疏中说:凡是欲求自我完善的人,在对任何一个法没有通达之时,即使没有生起信解,也不能对它生嗔恚和轻毁,最好是平等置之,因为这样不会有过失。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住。我们听一堂课时,至少要记住一句话。麦彭仁波切的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每个人都是愿意自我完善、自我圆满的人,那么对于自己没有通达的任何法,就不要生嗔恨心。比如你是学藏传佛教的,但你对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及其他宗教不懂,你就不要对他们生嗔恨心、排斥和轻毁,可以放置一边,既不赞叹也不诋毁,这样可以少犯错误。
以前萨迦班智达也讲过“愚者少说为佳”,愚笨的人少说话为好。有些人经常祸从口出,非常可怕,所以尽量要少说话。意思都知道吧?谤法的罪业是很可怕的。
这个偈颂是很出名的。即使大家不能全部背诵《经庄严论》,每一品中的部分偈颂应该要能背诵。我是在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前背诵的,现在还保存在阿赖耶上面,虽然中间一直没有用,但是稍微看一下、读一读,就像电脑上定位的资料一样,马上就显现出来了。我也没有背全部论典,但是重要的偈颂,比如这个偈颂和前面讲过的“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希望你们尽量背下来。
颂词说,如果对不会成为损害之源的无情法都不能生嗔恨心,那么对众生、对佛法,就更不应该生起嗔恨心了,因为佛法是一切利乐之源。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说:除了我以外,对其他补特伽罗的相续和法最好不要妄加评价和揣测,否则会有很大的过失。这句话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闻思学习大乘佛教之后还是会注意,在很想说别人坏话时马上把嘴闭上。
有一天我在去开会的路上,用披单蒙着头跟在两个师父后面,听到他们在前面一直诽谤,在短短的路程中既诽谤了法又诽谤了人,这样不是很好。(有时我在上下课的路上会跟踪别人,听有些人讲得很开心,我像警察一样看别人的过失也不好,但是也没办法。)
确实诋毁佛法非常可怕。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里面说:“若彼愚人于佛大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愚笨的人如果诽谤大乘佛教乃至一个四句偈,以此业力定会堕入地狱。这是很可怕的。可能有的人诽谤的都不仅仅是四句偈,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乱说“这是伪经、那是假经”,觉得这些人真是非常可怜,因为诽谤佛法,他们可能多生累劫都没有解脱的机会了。现在有些人通过写书或通过网络进行诽谤,后果可能更可怕。
大家要牢记麦彭仁波切的教言:欲求自我善妙者,对其他宗派及自己未通达的任何法都不要诽谤。如果你真有智慧,想诽谤也可以,但对于你未通达的任何法,即使不信解也不能诽谤。比如我是学藏传佛教的,虽然对其他宗派的某个法没有信解,但我不去诋毁它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少犯错误。这句话也是教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些居士、出家人、非佛教徒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大家要注意。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证成大乘品终
第二品已经讲完了。第一个科判“所建立”已经结束,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分别所了知”。
丙二(分别所了知)分四:丁一、皈依;丁二、种姓品;丁三、发心;丁四、修行。
分别所了知的内容分四品,现在讲皈依品,皈依品很重要。
皈依品并没有讲皈依怎么修,而是直接讲什么是大乘佛教不共的皈依。在座的人,可能都认为自己是皈依大乘佛教的佛教徒,“我已经皈依了十几年了、二十几年了,堪布还没有来到人间的时候,我都已经成了佛教徒,你不用再跟我讲皈依了”,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讲。但我们到底是不是大乘佛教徒,还是其他佛教徒,甚至根本不是佛教徒,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丁一(皈依)分三:戊一、差别;戊二、具彼差别之皈依自性;戊三、摄义。
戊一(差别)分二:己一、略说四种差别;己二、广说其义。
己一、略说四种差别:
遍行承诺证悟胜,以四类性义差别,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
大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皈依,小乘是为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自我解脱而皈依。还有一种不属于大乘也不属于小乘的皈依,如“让我平安快乐、身体健康”,整天想的都是这些,则称为世间的皈依。不管藏地还是汉地,有些佛教徒的皈依确实没有解脱之想,甚至某些学佛多年的人连来世都不承认,只在今生当中拜拜佛等等,他们皈依的目的就是求平安而已,现在这种佛教徒非常多,他们不算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大乘皈依具有四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遍行”,大乘皈依的发心和行为能遍及所有众生,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
第二个特点是“承诺”,大乘皈依是为了让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如来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佛果,小乘是为自己获得解脱而皈依。虽然小乘在语言上也说求菩提,但实际上是求自己获得声闻缘觉断除一切烦恼的果位。在皈依发愿的对境和得果的承诺方面,小乘与大乘有很大差别。
第三个特点是“证悟”。小乘只是断除人我执,而大乘如《入中论》所讲是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第四个特点是“胜”。大乘皈依胜过世间和出世间声闻缘觉的皈依。世间的皈依是为了得到暂时的平安等,出世间声闻缘觉的皈依是为了自我解脱。
因为有这四种差异,大乘皈依已胜过世间皈依和小乘皈依。在所有的皈依当中,大乘皈依是最甚深、最殊胜和最微妙的。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人有自利、他利、共利和非共利四种方式。自利是只为自己解脱、自己快乐;他利仅仅是想利他;共利是自他都获得快乐,自他利益全部圆满,共利最无上。菩提心像莲花一样非常清净,但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的。
《大集经》中佛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家人有个非常顽皮、可爱的孩子,有一次不小心掉到厕所里了。母亲虽然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她特别怕脏,虽然很伤心但是不敢跳下去,而父亲看到之后,就跳进厕所把孩子救上来了,再把自己和孩子的身体都洗干净。声闻乘度众生就相当于一个断臂母亲的发心,比如断臂的母亲虽然看到众生很可怜,但是自己没有双臂和勇气去救他们,一般小乘的发心就像这样。而大乘的行为就像父亲跳进厕所救孩子一样,只要看到众生受苦,他就毫不在乎自己而去救众生,结果不但自己获得清净,所救的众生也得到了清净。故事里用厕所比喻三界轮回,掉进去的孩子比喻众生,父亲、母亲分别比喻大乘和小乘行者。
虽然表面上看大乘有些行为非常难以做到,但实际上大乘是出淤泥而不染。皈依佛教时,应该有这样一种大勇气和精神。在座的人今天应该好好地思维一下:在今天之前,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乘佛教徒?应该每个人都会承认。如果是的话,以前你想过没有——缘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获得佛果,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去度一切众生,而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去做,只有这样才真正成为大乘的皈依。
《大乘经庄严论》相当于一把尺子,可以衡量我们的心量有多大。有些人原来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别人说自己是小乘发心或世间发心还不高兴,但今天用《大乘经庄严论》来衡量,才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应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
是因初此决定难,彼数千劫修行难,
成就利众义重大,故此大乘皈义胜。
下面讲菩提心很殊胜的原因:是因为最初立誓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寻求得到圆满佛果非常难,“此决定”也就是此发愿是非常难的。一般来讲,缘所有众生把他们安置于菩提佛果的想法很罕见,芸芸众生当中,真正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并不多。
可能我们每天都在念“秋当香且森华宜,措拉昂得银嘉森且”(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发菩提心的人也天天在念“以前佛陀怎样发心,我们也如是发心”,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念,但是有没有真正发心呢?刚开始这是比较难的。
发心以后,“彼数千劫修行难”:菩萨发心之后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世二世,而是在千百万劫当中,生生世世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行持六度万行,这是非常难的。
《华严经》里面讲:“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菩提心能让修行人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进入无碍之地。虽然菩提心具有这样的功德,但真正发起不求自己快乐、但愿守护一切众生的心确实比较难。
“成就利众义”:如果我们刚开始已经真正发了心,并在实际行动当中行持六度万行,那么最终能成就佛果,这种利益非常重大。并不是我们世间中赚了几千万——这只是一时的利益而已,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价值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大乘佛教中的佛果,甚至一些信解行的菩萨,他们对世间的利益也不可思议。有的人相续当中确实有了无私的菩提心,因为有了无私菩提心,一个人的力量和作用会非常大。
大乘的皈依极为殊胜而且非常有意义。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一定要有愿得佛果的心。《经庄严论》中讲,前世积累的资粮很重要,如果没有福报很难生起大乘发心。有了福报之后,还要有今生中的助缘——闻思大乘经论和依止善知识、善道友,这些都很重要,比如你刚来佛学院时,对于大乘佛教的信解行都不是很足够,但后来以种种因缘,也自然而然生起了菩提心。
我以前(是在哪部经里面)看到,说有五百个长者之子发了无上菩提心,每人都发愿一定要获得无上佛果,他们发愿之后就用大象、珍宝和各种各样的妙欲广行布施。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看到后觉得很稀有,就问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到底想得到什么?这些人说:我们确实是想获得佛果,因为获得佛果之后有如是的功德——相好圆满、十八不共法、四无畏,还有能随意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等等,对他讲了许多成佛的功德。穷人说:我也想发无上菩提心,但是我特别贫穷,怎么办呢?后来他跑到尸陀林,也发了成佛的愿,想通过布施自己的身体获得无上菩提,其实这个穷人是佛陀的因地的某一世。
可能每个人都会想我要好好地利益众生,但是我们有一种习气——认为佛果对我来讲很遥远。我们现在相当于是幼儿园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虽然老师对我们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可以考上博士”,我们可能认为当博士是好事,但还很远——因为我还没有开始读小学,以后还要读初中、高中、大学,还要读研究生,觉得现在说当博士太遥远了。其实这样的想法特别没有远见,我们的发心有时也像这样,觉得成佛离我们太远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思想会成熟,现在我们才刚开始学习,总有一天会读到博士的,以后还会讲这方面的道理。
我希望大家应该勇猛精进,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