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9课
2016年9月14日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五十一种作意。五十一种作意都是大乘菩萨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五十一种作意来摄持和修行。因为,修行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方便方式,具有智慧的人,不用花很多时间也可以圆满成就,而没有方便的人,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也不一定特别成功,所以智慧和方便很重要。五十一种作意前面已经讲了十九种,今天继续讲下面的作意。
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
厌倦作敌想,安置及诠慧。
这个偈颂中有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个作意,即“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厌倦作敌想”“安置”“诠慧”五个作意。
第二十个作意叫作“惭悔”作意,“未行”即根本没有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有部分人根本不愿意修六度,还有一种人是虽然修了但做得不好,比如虽然修布施但吝啬特别重;虽然修持戒,但后来破戒了;虽然修安忍,但忍得不好,随时发脾气,发完又忏悔,忏悔后又开始造恶,虽然是在行六波罗蜜多,这叫作是“造恶者”。还有一种是在造恶后感到很惭愧:“我是发菩提心的人怎么能这样!”有一种忏悔的作意。
凡夫众生如果所有戒律清净,六波罗蜜多的行持都圆满当然好,可是很多人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一定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好就尽量忏悔,有惭愧心也很好。有些人刚开始想变成一个很完美的修行人,但后来因为前世的烦恼习气而根本不想修了;有些发愿闻思修行的人,开始也是想“我到佛学院要好好求学”,结果参加各个班学习特别累,早上不想起经常迟到,有时睡过头不去上课;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去行持了,但因为烦恼很重,积了一点功德,又造了一点罪业。
实际上,有后悔心是大乘菩萨的一种作意。我们以前可能连后悔心都没有,想修六度的意乐也没有。以前没有皈依和发菩提心的时候,你根本没想到“我要修布施、持戒、安忍、禅定、智慧”,没有吧?但现在有了也很好。
比如我们与别人吵架,自己也特别后悔:“好像我无始以来的善根都已经毁坏了。”但实际上,有时我们在短短的时间中所造的善业,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很不错的。悲观的人比较容易看到和放大过失:“我没有希望了,我又生嗔恨心了,我又犯戒律了。”乐观的人经常不想过失:“发菩提心的功德是那么大,所以我供一朵花、磕一个头的功德都非常大,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没问题!”有时我们可能从悲观方面想:“唉,我造了业不好”;也可能从乐观方面想:“我造这些善业非常不容易,应该有很大的功德”等等——这样想是最好的。对未造善或造恶有惭愧心的话,也是大乘菩萨修行当中的一个作意。
第二十一个作意叫“喜境”作意,即“欢喜境”,平时不管行持哪个波罗蜜多都非常欢喜。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善缘,即生中对造善业特别有意乐,造恶则没有那么多。他对听课等善业都特别乐意:“我要开始上课了,我要闻思修行了!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我是多么快乐幸福啊!”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好痛苦,又要去上课了,不去可不可以?好累、好困、好苦啊。”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差别。
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后,不管是放生,还是闻思修行、参加考试都很有意乐、很欢喜。在做善事方面即使有很多工作重叠,他也愿意以双重身份参加,既发心又做这个、做那个。佛经里讲“以喜心故,身得轻安”:因为有欢喜心的缘故,身体得到轻安。因为自己欢喜做这件事,即使很累也愿意做,如果你的心不支持,即使一个很轻松的发心和工作,也会觉得特别累。其实我们的心还是起到很大作用。
有时看到世界上一些喜欢打扮的人,挂着一个特别大的鼻环,别人看起来这是一种痛苦,但他自己觉得这是很美丽的。以前藏地的一些老年人,头上也戴着大块、大块的珊瑚、琥珀和松石,虽然重得连头发都已拨出来了,但她们还特别洋洋自得特别欢喜,觉得“我很美、很好看”。挂耳环也一样。
有时表面上看一个人发心可能很辛苦,但是他心里乐意的话,做什么事都会愿意。比如内地有些条件特别好的人,发心到一些艾滋病流行的村子,包括藏地流行肝包虫病、肺包虫病的地方当志愿者,虽然他自己的吃穿、工作都不愁,但看到这些可怜的众生,就愿意去提供帮助,到了那里再怎么苦也愿意接受,身心都是轻安快乐的。修六波罗蜜多也是如此,有大乘根基的人特别愿意行持六波罗蜜多,这叫作是喜境作意,对你所欢喜的六波罗蜜多的对境特别愿意接受。
第二十二个作意是“厌倦作敌想”,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时,如果心里产生极大的厌倦心,你就马上意识到“我现在的厌倦心是获得无上正等觉最大的障碍和敌人,不应该有这样的心”,把厌倦心当作怨敌想。比如“我要退失信心了,我不学了,我要离开了”——这些念头都是敌人。所谓敌人,不一定是拿着一个长长的宝剑或手榴弹、子弹的有形之人,无形的敌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对行持大乘菩提心、六度万行生起了厌倦心,因为心已经疲厌了,身体就没了力量,心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对世间、对周围的环境、对身边的人都可能产生厌倦心,此时应想:“我是发过菩提心的人,这种厌倦心不合理,我要坚强起来!”每个大乘佛教徒在修行和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厌倦心是正常的,但有些菩萨已经被厌倦心打败了,最后真的离开了。
我们现在总结十年中能坚持下来的有多少人,这些坚持下来一直不退转的道友,前段时间也发了一些加持品给他们奖励。本来人生当中十年并不是很长,但对修行者来讲也是一种考验。虽然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厌倦心,我有时候也会,但我是这样想的:“不管怎样,佛法那么好,哪怕有一个众生得到利益也可以。”如果这样想:“一个众生都是那样难度,度所有众生是很难、很难的,没有什么意义”就容易退失。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倒下去。
在座的各位,以后你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或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可能经常会产生厌倦心,你要看清这个厌倦心是菩提道当中的怨敌,不要听它的。对于偶尔产生的厌倦心——藏地有一种说法叫作晚上睡觉的心,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没有了,你的厌倦心经过一个夜晚,就让它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样你就能坚持到底,继续学下去。
佛学院当中有些堪布、堪姆——有些人虽然没有堪布、堪姆的头衔,但的确是十年、二十年以来默默无闻地闻思修行,这些人没有被厌倦心的风吹走,自己有一种自信。“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种人没有舍自己的道,没有舍自己的原则,这才叫真正有个性。
第二十三个是“安置”,就是用六波罗蜜多法去利益众生,把所化众生安置在六波罗蜜经论的境界当中,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大乘的甘露妙法。比如原来他不学《入菩萨行论》,而你就让他学了;原来他从来没有修过加行,也没有学过《经庄严论》,你通过各种方式介绍他学,经过多少次的劝说,最后包括你的亲戚朋友都慢慢接受了。有些人就是被朋友介绍来学习的,因为他的朋友口才比较好,各方面的能力威力都不错,他说:“本来我不想学,但是我那个朋友一直天天说我,我没办法推就将就学吧,学得不好,惭愧得很!”不管学得好也好,不好也好,依靠他人的劝说,他们还是能从经论当中获得利益。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来学。
有时我们特别过于推荐也不是很好,还是需要一种善巧方便来引导。我希望尤其对初学者不要讲很多戒律,戒律到后面再讲。刚才我来上课的时候有几个男众问:“我们可不可以在女众这边坐?”我说:“可以可以,没问题。”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很好的,以后佛学院也可以这样。佛学院有些人,见到刚新来的居士或者完全不是居士的人,就吓唬他:“不能到那边去!不能跟他们一起!”其实没有学佛的人根本不懂纪律;有些不学佛的人来这里看一看,比如一个女众从男众出入的门过来了,然后所有男众说:“你不要到这边来!不能来、不能来!往那边去!”其实如果女众这边来一个男众也没事,虽然我们是出家人的群体,但是作为出家人有自己守戒律的仪式,不可能有个男众坐在那儿马上就沾上过失了。
我希望很多人刚开始不要给别人讲很多戒律,“这个不准,那个不要,那个不行”,这样很多人会开始害怕,害怕以后可能就没有这种缘份了。除了杀生等以外,刚开始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也暂时可以包容,让他慢慢慢慢地进入,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叫作安置。
我们刚开始安置的时候纪律不要说得太多了,不然安置不会成功。开始可以有一些方便开许,然后再慢慢约束,最后还是有办法的,这是大乘佛法的一种方便方法。
第二十四个是“诠慧”作意:因为每个众生的根器是不同的,有些喜欢听深的,有些喜欢听浅的,诠慧作意就是有根据不同众生讲不同法门的智慧。《四百论》里面讲“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显现上做他的弟子,或做他的师长,通过各种方法最后让他真正精通真理。比如佛教里可以先讲世俗谛,再慢慢引入胜义谛;对根基比较不错的人可以先讲空性,然后再讲因果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学会看众生的根基。
在人比较多的场合,有些喜欢听浅的,有些喜欢听深的,讲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觉得尤其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时特别难讲。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讲课,小孩、老人、中年人全都聚集在一起,里面既有幼儿园的孩子,也有十几岁的孩子,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讲什么好呢?好像令全部人都能接受的内容很难讲,众口难调。但是如果我们对整个时代比较了解,也可以找到他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我跟这些人虽然在年龄、文化、宗教背景有差别,但我就看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比如大家都喜欢快乐,不管小孩、老年人都喜欢快乐,都喜欢健康、漂亮,我就会讲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点。这样我们就可以讲得出来。
最近我也听到法师们在网上讲课,有些地方比以前有进步,比较不错。我们还要更了解一些世间人的心态,把佛法甚深的道理用世间的语言讲出来,其实这是很不容易的。表面上看,佛教专业人士可能会说:“他在讲什么啊?没有什么深度,没有什么好讲的”,但是如果你面对的群体是普通大众的话,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听,你的演讲或讲座就是比较成功的。所以我们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要推出一种与他能够相应的智慧和悲心,这样对众生是有利的。否则的话,你给他讲一些他根本不懂的生疏名词,想让他受益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课要观察别人的心态、表情和态度,这个很重要。
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
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
随念积累喜,及与见大义。
这个颂词中包括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个作意。
第二十五个是“所依”作意,即“施等圆觉依,非是自在等”。我们行持的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教真正成佛的因。《经庄严论》里第十七品讲六波罗蜜多比较广,包括六波罗蜜多的概念、次第、助缘、违品等等,我们可能明年学吧——如果大家都还在这个世界的话。菩提主要的所依、因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讲的六波罗蜜多,而不是自在天、梵天、上帝,还有真主、造物主等等,它们并不是获得菩提的因,众生获得菩提果位依靠六波罗蜜多,这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慧不依分别等等。《大集月藏经》里面讲“众生以六度,成熟于菩提”,众生是依靠六度来成熟菩提的,而并不是依靠什么非天、天人,或者是守一些不合理的戒律,包括戒禁取见等等,菩提不是用这些见解和戒律来获得的。
“施等圆觉依”:布施等六度是圆满正觉的因,而不是自在天和帝释天以及现在人们所倡导的其他方法。大乘佛教徒应该自己做好思想准备,不然的话,有些人学了很多,结果跑到别的地方去跟其他宗教结合在一起,最后产生了另一种定解。如果我们没有扎实学习,只是在表面上、字面上闻思,就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第二十六个叫“思择”作意,即“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我们知道布施有违品——吝啬,持戒有违品——破戒,安忍有违品——嗔恨等等,每个波罗蜜多都有违品部分和正面智慧对治的部分。如果我们能无有任何障碍地完全知道每个波罗蜜多的违品和功德,经常这样去作意,这是最好的一种修行。如果你不懂得布施的两方面,你也不一定会行持。比如说,对修布施不好的是吝啬;对修禅定不好的是散乱,好的方面是依靠禅定身心健康等等,有很多功德。知道它的功德,即生当中行持什么法都容易。
比如说布施的违品是吝啬。但是按照《大宝积经》里面讲:“若见有乞者,心生于佛想,念是人今来,施遗我佛道。”看到乞丐来的时候,我把他做佛想——“啊,佛过来了,佛躺在这里,今天是让我成办布施的助缘,我成佛的因缘来了。”但我们经常不是这样想的,比如在饭店里面吃饭,来了一个乞丐念着“嗡嘛呢呗美吽”乞讨,有人就拿一毛钱给他,还说:“快走吧,这是我们三个人的。”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布施方法,三个人共同布施一毛钱。不过也可以,如果乞丐每天都有很多的一毛钱,他的收入是不断的,到处去也不用上班。现在香港等很多地方说有些乞丐比较富裕,不过有些乞丐真的很可怜,他们如果没有痛苦也不会去乞讨。我们作为大乘佛子,至少也不能歧视、蔑视或者威胁他们,这是不应该的。
我们懂得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功过两个方面,用智慧来抉择就叫作思择作意。
第二十七个是“随念欢喜积资”作意,即“随念喜积累”。比如我们知道六度能积累二资粮,布施、持戒、安忍三个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是积累二资粮的助缘,所以我们要经常思维六波罗蜜多。
第二十八个是“见大义”作意,即“见大义”。无分别是菩提的因,但是获得菩提实际上是依靠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等因缘。如果我们现在做布施波罗蜜多等六度万行,实际上最后是获得无分别的菩提果位,因此利益众生就是我们要见到的最大利益。有些人说“我今天升官了”,在选举当中提升了位置就非常欢喜,有些人做生意赚了大钱也非常欢喜,世间人认为这是见到“大义”、很有意义。但对我们来说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呢?行持六波罗蜜多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当然世间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并不在六度波罗蜜多上面,一般在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上面。比如本来是无常的东西认为是常有的,认为这就是最高的境界,这是一种很可怜的颠倒作意。
佛经里讲过,不顾一切地行持善法和行持菩提叫作专义利,佛经中专门有这个名词,就是我们不顾一切地想利益众生或修行,这在人生当中是最有意义的——不管你是居士身份,还是出家人身份。仅仅是有饭吃,有地位,人生也不一定有意义。生存的价值,是看自己能不能长远行持六波罗蜜多,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还有,我们能不能在周围创造对众生有利的价值,这也是很关键的。现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还是有一些进步,很多人在发愿和修行时,都觉得利他心是很重要的。这是《经庄严论》的主要思想。
我原来讲过,如果把《大乘经庄严论》听完,你的利他心肯定比以前有进步;你对大乘佛教的总体认识一定会有提高。我自己有这个体会,原来我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学了《大乘经庄严论》,从此对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有了把握,虽然每个词和每个作意不一定记得,但部分内容印象却很深。听了很长时间、学了很长时间后,人的思想潜移默化逐渐会有改变,有些很明显,“我原来很自私,现在稍微有一点利他心”;有些不是很明显,不一定能感觉到,但实际上是有进步。
这次听课的人总体上比较稳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生病以后人员都比较稳定,以前学《大乘经庄严论》一会儿人多,一会儿人少,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上来了,我都觉得自己生病也值得,这也是很有意义的。现在听课的人,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全是很真诚地在听,不然不想听的人也不可能每次都来。在佛学院听课是自由的,你来也好,不来也好,我原来以为除了一些研究班的人会坚持以外,其他人可能看不到吧?——但大多数人只要因缘具足都会来。
所以,我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自己要安心地闻思,这是很重要的。在有生之年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如果各方面想得开一点,什么事情都不是很大。如果我们想不开,即使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你可能都没办法生存;即使发生的是很微小的事情,你也觉得好像天崩地裂,整个世间充满了痛苦。心态的调整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作为凡夫人,心里不舒服、不快乐,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会产生,但是如果你有了大乘佛法的智慧和境界,很多事情都马上会有解决的方法。
我们前面讲到“见大义”——有时我们想到佛陀在因地时舍身饲虎,或佛前世成为鸽子时布施自己身体的很多精彩故事,我现在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相比这些故事就会觉得:以前依靠自私做的事情都不足挂齿,利益众生应该是最重要的,我今天哪怕是稍微帮助一个人也好。比如有人心情不好,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事情,一直在唉声叹气——“今天怎么办?”我们就到他身边进行安慰:“你怎么啦,过来过来,我跟你说说”,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
一个人如果有心灵疙瘩、心灵痛苦,自己会觉得特别难受,如果旁边有人帮助他,过两天他就好了,就像天气变好一样,今天整个世界都是美丽的,不容易倒下去。假如心情不好的时候旁边没有人帮助,他就越来越孤独寂寞,最后变成什么很难说。
世间不论名人、富贵人、包括一些修行人都会有痛苦。有些修行人虽然今生当中修行很不错,但因前世的业力没有消尽,即生也有很多痛苦。在有些阿罗汉、圣者的传记中,也有显现生厌烦心的情况,在这种时候我们也有必要帮助。(众笑)
瑜伽无分别,受持欲值遇,
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
第二十九个叫“瑜伽”作意,瑜伽就是圆满六波罗蜜多的寂止和胜观。现在经常说印度瑜伽,到处都在开瑜伽馆,现在的瑜伽馆是做一些身体锻炼,但印度真正的瑜伽有寂止和胜观。大乘的瑜伽会与六波罗蜜多相关,如果只是一般世间的瑜伽,可能就是健身的一种行为。毗婆舍那还有奢摩他,即我们经常讲的胜观和寂止,这样的瑜伽也值得作意。自己的心要安住,光心安住不行,还要认识心的本性,其实胜观和寂止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提升到讲大圆满,其中当然有更高、更深的方法认识自心的安住部分和光明部分。
我们最近给大家强调生活佛教,希望大家能修瑜伽禅,瑜伽禅也有不同层次。一般的瑜伽禅,就是什么都不想,光是一直这样坐着,这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现在,东西方国内外的一些学校、企业、医院、监狱等团体中特别流行禅,这样的禅是很简单的层面。
如果我们把瑜伽禅深入到显宗密宗的一些最高修法也可以。包括我们佛学院的一些法师、居士,也希望学会禅修,自己修一段时间后已经习惯了,早上起来不得不坐禅,即使出门、出差没有时间,也很想安住一下,这样对你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自己没有修行教别人肯定是有困难的,自己稍微有点修行的话,在任何场合当中都是可以的。我们以后在家庭、学校里面、包括在一些不同的场合当中都可以观修,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是一种瑜伽。
第三十个作意是“无分别”作意,无分别就是不加任何的分别,这是成佛的基本因。任何六波罗蜜多都有无分别的一部分,布施、持戒等是分别的部分,三轮体空的修行方法就是无分别的部分。比如我们刚开始修加行时发愿好好修布施,到真正布施时无缘大悲或无缘布施,最后做无缘回向等等,这是无分别作意。
第三十一个叫“受持”作意,就是不忘失,不忘陀罗尼。六波罗蜜多的法义、词句最好不要忘失。佛学院中有些道友的记性很好,十年前、二十年前听的课基本上都记得。比如说,2003年讲什么法,2004年讲什么法,讲的时候有多少人,当时是怎么讲的,辅导的时候,辅导员怎么说的,法师怎么说的,堪布怎么说的,全部记得清清楚楚。有些人不是这样的,听的时候比较专注的,听完了就忘了。讲的时候好像完全明白了:“不讲也可以,讲这么啰嗦干嘛,不如我好好睡觉,这些不讲我也懂,我如果上法座讲得更好。”可能有这样的,但过后让他讲的话,就不说话了,这样不太好。
我想能得到不忘陀罗尼是最好的,得不到的话还是要做一些记录。比如说一年以来,你把一些重要的事情记下来,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有一些记忆也是很好的,再过十年、二十年以后自己可以看看:比如2016年我听了什么法,听这个法用了多少天,第一天我有什么收获。如果把收获或者是情绪好或不好的部分全部记录下来,到最后自己翻开看看,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1985年来佛学院的,当时是听《入菩萨行论》——方便的时候给你们看一看我的笔记本,我看什么时候看,人多一点的时候看,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看吧,人应该比较多。我是比较执著的,到时候给你们参观一下。喜欢记也许是记性不好,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记。
第三十二个叫“遇缘”作意,即“欲值遇”。不管生于什么地方,自己要发愿:“愿我一定要遇到六波罗蜜多的助缘:善知识和善缘。”经常这样发愿很重要:“愿我生生世世遇正法,愿我生生世世遇善知识,愿我生生世世遇善友。”如果即生中遇到恶友,可能我的很多境界将毁于一旦,来世的来世是更重要的。现在有些道友经常对我说:“堪布加持加持,我就想找一个很好的法友,我参加学会主要是想学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修行的善知识。”我们发愿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遇到好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毕竟是受环境影响的,如果我们接触的人没有正见、没有正念,凡夫人的心很容易被环境或身边人的见解所左右,经常发什么愿,最后必定能成就,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十三个是要“断除七种颠倒”的作意,获得它的威力,即“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我们行持六波罗蜜多,要修三种等持、四种法印。比如法无有而执为有,就用空性的等持来遣除;轮回法本来无常、有过患而执为常有、有功德,就用无愿等持来断掉;涅槃本来是有功德的,而凡夫人却担心我断灭而视为非功德,就以无相等持来修行,涅槃就是寂灭的。这就是三解脱门:本性空性、因无愿、果无相,我们用这三个等持来断除三种颠倒执著。
比如本来没有常有的东西,如果我们执著为常有,就用无常来断除。有四种颠倒(有为法执为常有、有漏执为安乐、诸法执为我、涅槃执为不寂灭)的话,就用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空性无我、涅槃寂灭)来进行对治,这是一种威力。讲义里面还讲了六波罗蜜多作意与各品的对应,包括前面的信解品、求法品,后面的修行品和教授、随教授品。我们下面会一一讲,这里不广说。
再者,宣说稀有无稀有两种作意:
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
于有情平等,现见大本性。
下面讲第三十四个作意:“稀有”作意,第三十五个作意:“无稀有”作意,稀有和无稀有作意每个都有四种想。
菩萨的六度万行,有时看起来是非常稀有的,他所做的布施持戒等六度是凡夫都做不到的;但有时也没有什么稀有的,因为这是菩萨的专业和特长。可以从两个方面作意。
在行持六波罗蜜多过程当中,依靠稀有作意能增长我们的善根,稀有的作意分别有四种内容。
第一个稀有:持戒、布施等大乘菩萨所行持的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六度万行,一般人根本没办法做到。比如菩萨能长期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别人,如果别人把他的身体割成一段一段的,他像安忍仙人一样能忍受,这是世间人根本无法想象的,非常非常稀有。从布施、持戒、安忍、禅定到智慧之间每一个都非常稀有。有些禅定是很长时间一直不吃不喝、如如不动地安住;有些清净戒律的受持,对世间人来讲根本没办法——比如佛学院里有很多修行人过午不食,世间人的过午不食除了美容或减肥以外,不要说多年过午不食,连一次过午不食都很难,但是真正有了定解和智慧的菩萨完全能受持。这些很难以做到的事情,作为大乘佛子以心的力量能做得到。
第二个稀有:菩萨发心的时间是很长的,比如说三个阿僧祇劫,或者不说三个阿僧祇劫,有些人是到学校里当志愿者利益众生,但一做就是五年、十年,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学校里有利他心的这些老师,刚开始是要求他们做二年,后来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帮助这些孩子。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分钱的工资,要在那里奉献十年的话,恐怕是无法做到的,从世间上讲也是很稀有的。有些法师讲经说法已经十几年、二十几年,也是非常难得和稀有的。
第三个稀有:菩萨行持六度不求自利、今生的回报。很多人都要求回报,做这件事情你给我发多少工资:“如果二千三百块钱的话可以,二千二百块钱绝对不行,提高一百块钱勉强可以。”但菩萨不会这样,他根本不会想到即生当中对自己的回报,这也是世间人做不到的、非常稀有的。我们做一些慈善的时候,一些从来没有行持过大乘佛法的人觉得很稀有:“放生是这样啊?几万块钱都是买鱼,然后把鱼全部扔到河里,钱丢到水里好可惜哦!”他们没办法理解。
第四个稀有:菩萨不求后世的异熟果。许多修善业的人可能在即生当中得不到什么回报,如果他承认来世,会说我来世能获得人天福报,往生净土。但是大乘菩萨不这么想,即使来世可能堕地狱受苦,但是只要今生能对众生有利,他还是愿意付出。就像大悲商人杀短矛黑人的公案一样,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反而积累了资粮,是不会堕落恶趣的,当时他唯一想的就是:“我一个人下地狱就下地狱吧,只要能让这么多人不痛苦就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样的发心不求来世的异熟果,是非常稀有的。
第三十五个是“无稀有”作意。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也没有什么稀有,其实二者并不矛盾。
第一个,比如我们种庄稼得到果实是自然规律,这没有什么可稀有的。同理,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获得佛果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稀有的。比如有些成就者出现虹光,很多人觉得:“好稀有啊!”那天看到德巴堪布的舍利,当时出现彩虹,很多人都很惊奇:“这么好看啊,这是为什么?”但对于大乘佛子来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行持善法的人往生后出现舍利和各种瑞相是一种因果规律,不必大惊小怪,也没什么非常稀有的。对不理解的人来讲觉得很稀有,但对理解的人来讲这不算什么稀有。有些人说:“这个人原来脾气很不好,怎么学了三年后完全变了,我觉得很稀有,你们给他灌输了什么?他原来在我们单位拍桌子很厉害的,但这次出来根本没有发脾气,甚至像佛菩萨一样慈悲。”这是第一个“没什么稀有”,修行肯定有结果。
第二个:大乘佛子修自他平等,但对于一般人来讲,把众生当作自己是很稀有的。菩萨通过接受大乘佛教的教育,通过长期修利他心断除了我爱执,修成了自他平等心,已经成熟了自他平等的境界,这样的话他把别人看成自己、一视同仁也没有什么稀有的。
第三个,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与普通人完全不同,菩萨能做到什么呢?比如菩萨帮助了梵天、帝释天,他们准备给菩萨即生当中天界的果位和回报,但菩萨对这些都无希求,何况世间一般的小快乐和利益。(这个词有点不好懂,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果对天界的果位都视如唾液,根本不在乎,何况即生当中人间的地位、财富、荣华富贵呢?作为菩萨怎么会求这些呢?如果天界的地位和财富都不要,对于人间有漏的、不值得羡慕和欣赏的东西更不会要了,所以这没有什么可稀有的。菩萨完全知道三界如火宅,他不求即生当中的回报,他的利他心并不是有条件的——“我今天帮你,过一段时间你可能对我有回报”;菩萨也不像投资家,今天我给你投资,过一段时间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第四个,菩萨希求的是依靠法报化三身来利益无量众生,并不是来世获得有漏的人天果位,菩萨对今生来世没有什么自私自利的希求心。利他心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很正常,所以菩萨不求人天福报没有什么可稀有。我们不应该说“这个人真的是很无私,好稀有啊”,如果相续当中已生起菩提心,就没有什么可稀有的,因为利他是他的本分、他的工作。
第三十六个是“修行”作意,即“于有情平等”,是指菩萨平等安置众生于波罗蜜多当中,菩萨对所有众生都是不偏袒的,没有高下之分,他不可能只安置自己的亲戚朋友到六波罗蜜多当中。
第三十七个是“缘大本性”作意,即“现见大本性”,是指见到利益众生是唯一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缘大本性和见大义的意思比较相近。利益众生是在世界上所有的行为当中最好的,通过六度饶益众生是最有利益的。《入行论》讲“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除了利益有情以外,千万不要想其他的。
每个人都要想到,这次学《大乘经庄严论》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想到让所有众生得到利益。哪怕今天是你离开世间的日子,也要想到尽量帮助众生,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什么更多的事情,这样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