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8课
2016年9月7日
现在讲的是《大乘经庄严论》当中的十二品:求法品。
十一品是信解品,对法要产生信解。十二品是讲求法,第十三品讲说法品。所要求的包括法十一种:前面讲了真如、如幻、所知等十种法,今天开始讲求五明。
辛十一、寻求五明: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要求什么样的法?求内在的法,不只是得个法本,取个法名,到某位上师那里去摸个顶、加持加持,让上师敲一敲,或者到藏地、汉地拜见上师,这些是不是求法呢?可能是,但最重要的是求十一种法,今天讲最后一种:求五明。我们作为大乘菩萨——大圣者,要得到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智慧、断除一切增益,一定要学习世间上的一切知识。
声闻和缘觉想自己断除轮回的根本,在他们的别解脱戒当中,有时比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样的一个偈颂也能满足他们的所愿,因为如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利根者以一个偈颂也可以了知。但是作为大乘菩萨,不仅是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更重要的是要摄受众生和折服众生,如果不精通五明就没办法,所以大乘菩萨要精勤地学习并精通五明。
五明包括声明学、因明学、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内明指佛学。原来有一个人说“我在五明佛学院求学”,别人问他五明佛学院的五明是什么?他就说:中观、戒律、般若……把五部大论讲了,这是不对的。
五明首先是声明学,包括世间当中的词、句子、文字……现在应该叫语言学,比如英语、韩语、阿拉伯语、法语……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语言。精通语言是很重要的。简单一点说,声明包括文法、语言学、文学。比如现在大学里面有一种专业叫语言文学专业,包括各个国家的语言学或翻译学,从这个方面可以理解。
第二个是逻辑学,也就是因明学,是对世俗当中的道理进行抉择,比如现量和比量的道理,以及法相、名相、事相的道理,或者相属和相违的关系,自相和总相的关系等等。世间当中所有的名称都可以通过推理或现量来了知,世俗的知识可以通过因明的逻辑学来通达,现在世间也有西方逻辑、东方逻辑等不同的逻辑学和哲学。
第三个叫作工巧学,就是世间的各种技术如绘画、唱歌、跳舞等等。有些论典讲,凡是能让众生得到利益的、世间生活所需要的所有技能、技巧都属于工巧学。比如办培训班、办寄宿学校、办工厂,实际上是为了让众生得到生活上的便利,这些知识就叫作工巧学。
第四是医学,大家都知道有中医、西医、藏医、印度医、阿拉伯医……非洲也有民间医学。任何医学都有四个主要方面:疾病的因缘、疾病的本体、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当然,为了将来不产生疾病的营养学,以及长寿健康的秘诀也属于医学。
第五是内明学,就是佛学。通过四谛、十二缘起、八正道等修行方法,最后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小乘的内学是自己获得解脱的圣道;大乘的内学是以六波罗蜜多所摄的所有解脱道。
作为圣者,如果没有通达五明,就没办法获得究竟解脱的佛果。因为获得佛果的时候,会通达世间当中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看到,关于医学、哲学、工巧学和因明的哲理的内容,在佛经当中都有,内明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佛学院也象征性地开设了这些课程,当然是以内学为主。
学习五明的目的是什么呢?声明学和因明学可以折服外道或其他辩论者。比如有人用语言文字向你进攻,你如果精通声明学就能折服他的观点。有人通过推理、逻辑学对你进行攻击,你就可以用因明学进行回击,假如因明学得很好,谁来辩论都不会怕了。
昨天我跟一些人辩论,对方好像没办法回答,最后他说“今天不说了,我回去好好学因明,再跟你说。”平时我们与人交流沟通,懂因明学是很重要的,折服别人一定要学因明。佛学院当中的因明班学完因明后,口才都比较不错,很多人说“他是因明班的,不敢跟他开玩笑”,害怕到时候自己辩论失败。
声明和因明主要是折服别人,如果有外道故意发难,你可以应对他的挑战。而医学和工巧学,主要是用于摄受别人。比如有这样的公案:富楼那尊者是先到众生当中通过医术为众生治病,等众生对他生起欢喜心之后再讲佛法。工巧学也是这样,通过让众生学习一些工巧和技术,使他在生活上真正得到利益,然后再让他进入佛门。在摄受众生方面,医学和工巧学是很重要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过一个国王,他认为当国王要造很多恶业,经商也造恶业,他觉得做医生是最好的。当然现在的医生也不是百分之百好,有些医生比较坏,脾气也不好,打针的动作也比较粗暴,打完马上就走了——“哎,医生!这里流血了!”“不要管它,流一点没事。”有些医生比较厉害,病人都很害怕,一看“这个医生来了”,就规规矩矩不说话了。医学还是很重要的,可以摄受别人。
为了自己获得遍知、获得解脱,就要学佛学——内明学。作为菩萨一定要精进学习五明。
从自利方面讲,有些知识我们不一定需要学,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也值得学。《优波塞戒经》中说:“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世间的有些知识虽然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但为了利益众生也要学习。我觉得这个教证很好,在一个学校里引用过。有些法师、出家人觉得“这些不要看了、没有必要。”但你真的想要利益众生,不通达世间知识就很难与众生沟通。比如在使用不同语言的场合,语言不通要跟人们沟通是非常困难的,是没办法利益他们的。即使天天有翻译跟着,但是你想说的话,翻译也不一定能翻出来,也许加了很多他自己的语言,也许把你说的全忘了。如果没有通达因明,在别人面前心会很虚,不敢跟别人说话。如果你通达因明,不管在什么场合与人交谈都很容易。
我们学工巧和医学,会有人说:“这些没什么意义,不要学得太杂了,只要修行就可以。”当然,自己真正修行很好也可以,但有时候很有必要了解世间的知识,包括新闻、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什么样,国内形势是什么样,我们身边的情况是什么样——精通世间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对什么法都比较精通。佛教中认为精通世间的知识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报恩经》中说:如果没有学习五明,作为菩萨不能圆满无上遍知的果位。为了得无上菩提,应该学习五明。《瑜伽师地论》中也说:菩萨应该学习五明,学五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众生尽快圆满资粮而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所以学五明很重要。在藏传佛教中这叫大五明,还有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历算学。
下面讲如何寻求作意。前面讲了所求的法,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求呢?就是通过作意,我们求什么,先通过观想修行才能得到。作意有五十一种,有些比较难懂,有些比较容易。
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这有四个作意:第一个是“得因而欢喜”,然后是“所依随念”“欲求共果”,还有“信解依菩提”。
“得因欢喜”作意:每一个众生实际上都具有佛种姓或者成佛的种子,也有六波罗蜜多的种子。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求学者,可以详细观察自己:我到底有没有这颗种子?有没有成佛的如来藏?通过大乘佛教经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种子。因为有这个种子,只要我们修行六波罗蜜多,将来一定会有修成的缘分。此时,众生通过发现这个因而非常欢喜,他知道我的阿赖耶上面具有波罗蜜多的种子。阿赖耶在有些场合与如来藏是一个意思。刚开始我们可能不知道如来藏,因为以前受过其他的教育,好像我们是突然来了、突然就死了,中间没有什么原因。
前几年我问原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你对前世后世承不承认?你怎么看待前世后世?”当时他回答说:“我主要是从阿赖耶和如来藏方面承认前世后世。”他讲得很好,因为前世后世关系主要是从阿赖耶和如来藏方面建立的。我问了他一些问题,相当于专门采访。我觉得他的身份很不错,因为对于特别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教的人来讲,通过他的语言说出佛教的一些观点更容易被接受,与我作为一个和尚说出来,二者的作用有点不同。
我问他:“你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教大师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你作为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说?你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他说:“我十多年当中在南怀瑾先生面前学习了《楞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对佛教有很深的了解。”他结合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进展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觉得佛教很了不起,因为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这些道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大师都已经明白了。从佛学的角度来讲,虽然他们的某些认识还不够究竟,但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讲,能研究佛学也不容易。
希望很多出家人、在家人都要广闻博学。现在有些佛教徒很拘束,觉得自己只要天天念“嗡玛呢呗美吽”就可以了,当然一方面你有信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要去弘扬佛法,或者要保证你在当今这个大环境当中永远不生邪见,那么广闻博学是有必要的。
那时就可知道自己的阿赖耶上有没有成佛的种子,如果你发现“啊!我有种子”会很欢喜。我不像石头,如果是一块石头就没有成佛的种子,将来也没有什么希望,前世后世也不存在。这些内容我们要经常思维。
第二个作意是“随念所依”作意。你已经知道自己安住在种姓如来藏上,你有佛性,你要开发佛性的话,必须发大乘的菩提心,发大乘的菩提心的话,你要用正念和智慧来随念它。怎么随念呢?正念是:始终不能忘“我有如来藏,我有菩提的种子”;智慧是什么呢?就是用菩提心来开发或者说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就是:“我有如来藏,我一定要把它利用起来,我要发菩提心。”这是第二个作意随念所依,所依是指如来藏的种子。
第三个是“欲求共果”作意。我发大乘菩提心修六度波罗蜜多,结果是为谁?不是为自己。如果是小乘,可能他的果是为了自己解脱;但大乘所得到的果,比如布施的果是得到很多财富,安忍的果是相貌庄严或眷属圆满,这些果报我希望和所有众生一起分享,并且善根也回向所有众生,这就是欲求共果作意。
第四个“信解菩提”作意,指对菩提有信心、有兴趣。有什么样的兴趣呢?虽然我有如来藏,我发菩提心的果报也希望自他都可以享受,但这个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可能会有一些怀疑和担忧。但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用担忧,因为我可以依靠菩提心和六度万行而成就。过去有无量佛通过修菩提心而成就,现在也有无量佛依此修行而成就,未来还有无量佛这样成就。行持六度万行一定会现前菩提。无量佛陀可以这样成就,我也可以这样成就。”
《华严经》里面讲:“哀愍众生故,我发菩提心,三世诸佛所,学六波罗蜜。”因为怜悯众生的缘故我要发菩提心,在三世诸佛面前,我要发愿修学六度万行,《华严经》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信解菩提作意。我们对菩提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为什么?过去佛是这样成就的,未来佛也会这样成就,现在佛也正在这样成就,那么我选择的道没有什么错误,应该值得我信任。
一些不太信仰佛教的人应该好好看这样的论典,里面道理分析得很细致,你慢慢去看最终会知道:“佛教里面所宣讲的知识并不是容易懂的,不是那么简单粗糙的。”
前四个作意都跟阿赖耶的种子有关系:知道阿赖耶上面有种子就有欢喜心;这个种子要成熟就要发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就不能被其他违缘所左右,所以一定要随念;还有要信解三世诸佛的菩提。这跟下面很多内容也是相同的。
《大乘经庄严论》这部论典非常好,不知道你们感觉如何,表面上看大家学得还可以。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第五个作意叫“喜悦”作意,第六个作意叫“不厌”作意,就是不厌倦的作意。
喜悦作意是指通过四种威力生起欢喜心。不厌作意:因为有了这样的威力,作意自己必定圆满成熟众生以及圆满佛陀的功德而不厌倦。
首先讲喜悦作意,喜悦作意是通过四种威力来讲的。大乘法要有一种威力,如果没有威力就没办法修,不可能战胜违缘。因为我有四种威力,所以我很欢喜——我修大乘法没有问题,自己很有信心。
西方人经常讲每个人一定要勇敢、有信心。不论哪个国家领导人都讲:我们要自信、要勇敢、要站出来!——这跟东方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我们很多人都是比较谦逊、自律:“我不敢说,不敢讲考。”不过现在你们讲考的态度还可以。刚开始有点害怕,以后应该有一种威力的欢喜,我有这个能力怕什么?我应该很高兴!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会有点哆哆嗦嗦,胆战心惊。
四种威力是什么呢?第一个是断除六波罗蜜多违品的威力,违品是什么呢?比如布施的违品是吝啬;持戒的违品是破戒;安忍的违品是嗔恨;精进的违品是懒惰;禅定的违品是散乱;智慧的违品是邪慧。有摧毁违品的能力你就不怕了。
第二个,有成熟资粮的威力,资粮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安忍是福德资粮,禅定和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是福慧两方面的资粮。所以有了成熟资粮的威力也不用怕。
第三个,修六波罗蜜多有自利和他利的威力。
自利的威力:比如修布施的人,自己的心情很好;持戒的人,生生世世获得人天福报;修安忍的人很快乐,不像修嗔恨心的人那样痛苦;修精进的人,事业和修行都会成功;修禅定的人,今生来世身心都很健康等等;修智慧的人,能取舍因果等等。
他利的威力:布施可让别人获得利益;持戒,因为不杀生、不害众生,对他人是有利的;安忍,不害众生;通过修禅定,能治好别人的病,令人心情快乐;精进对别人也有利;以智慧给别人讲经说法等等。这就是自利他利的威力。
第四,未来可以成熟异熟果和等流果的威力。布施的异熟果是受用圆满,以前布施的人,今生当中钱“多多的有”;以前没有布施的人,钱包一下就空了。现在藏地有些领导每个月的工资都有好几千块钱,不知为什么仍然穷得要命,发工资之前他就要向别人借钱,领到工资又用于还钱,听说很痛苦。修持戒的异熟果是获得人天福报和快乐。修安忍的异熟果是相貌端严、受用和眷属圆满。以前修安忍的人,现在身边的眷属不会跑,会越来越多;以前没有修安忍的话,自己喜爱的弟子眷属全都跑了,最后一个人留在旷野中很伤心。修精进的异熟果是事业圆满。修禅定的人,身体没有病、心堪能。修智慧的异熟果是通达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处。
等流果是指:以前布施的人,今生也喜欢布施;以前持戒的人,今生同样喜欢持戒;以前修安忍的人,今生也喜欢修安忍。等流果就是以前是什么样,今生中还会有同样的习气。
因为有了四种威力,我们就能断除违品、积累资粮、自利利他、成熟两种果报,所以我们会生起欢喜心,这就是欢喜心作意。
第六个是不厌作意。通过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利益众生不会厌倦;依止善知识听很多显宗密宗法也不厌倦;自己安住于佛法当中,也将众生安置于佛法中而不厌倦;即使有很多众生反抗、逆行,你怎么对他好,他反而忘恩负义,你也不厌倦。
不厌倦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稍微遇到一些违缘就会产生厌烦心。我觉得最难的是安忍众生的逆行,什么是众生的逆行?你对他非常好,他却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攻击你。有的人可能是有心理疾病,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有一种恐慌、不信任别人。我看东方、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在群体当中话都不敢说,不像西方人开玩笑、说什么话都很坦然,没有可什么担忧。不要说一句话,还要东看西看,前后都很紧张——现在并不是二战纳粹统治时期,什么都担心没有必要。
我们应该很真诚地有什么事情就说什么事情。以前创巴仁波切有一个很好的教言:“很真诚,就是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阻碍和遮挡。”人与人之间不要有太多的表情和不放心。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看外面全都是坏人。
有些发心人员的智慧、能力各方面都很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办法跟别人合作。一看到别人,要么是一种恐惧感,要么是一种担忧,要么在别人面前自己特别脆弱等等,有很多这种心态。
我们在度化众生或与众生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自己不能有厌倦心,因为众生是各式各样的,遇到一点别人的不理解和反抗,不应该轻易退失信心。另一方面,对于佛教甚深的教义,应该勇敢地、没有厌倦心地讲出来。
现在有些宗教从农村开始培养人。他们为什么进入农村呢?表面上看许多农民是没有文化的,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农民的孩子,如果这些孩子们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人后将是他们很好的资源。所以,除了知识分子多的城市以外,有些宗教还把目标对准了农村。
大乘自身是这么殊胜的利他教育,我们应该自己先有信心,然后经常给别人讲,这就是佛法最好的弘扬方法。
有一部经叫《不退转轮经》,里面讲:“佛法中智人,自信劝他信,如是展转教,增长诸功德。”佛法中有智慧的人,先自己对佛法产生信心,然后尽量想办法在其他群体中讲这种道理,这样不断努力、不断地辗转教诫,不仅功德非常大,而且佛法教育在不同场合当中也得到了弘扬。我们说广弘佛教,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有时候也不一定提“佛教”二字,真理以其他方式包装也可以。
现在是讲不厌作意。
每个人在修行、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不要遇到一个人对你不好,马上就退失信心:“我不学了,算了,我看不惯这个人。”现在很多人的违缘就是:“我看不惯这个人。”“我不愿意到这个法师的班,这个法师与我前世的因缘可能不好吧,我一直听不下去,我要换法师。”换一个法师的话,“可能是他与我今生的因缘不好吧。”有些是前世因缘不好,有些是今世因缘不好,那这样自己还有没有真正修学的机会?有些人好像学了一点点就累了、厌倦了。厌倦是会有的,真正讲经说法或修行,有时确实会感觉有点累,但是一想到前辈诸佛菩萨是怎么做的,相比之下我们做的非常非常少,我们还是要鼓足勇气不断学习和修行。
第七个作意的意思是“断违品”,就是颂词“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修违品的对治法有四种:忏悔、随喜、祈请和回向。
忏悔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包括修布施到修智慧之间肯定有很多吝啬、破戒、懈怠、散乱、嗔恨,这些违品在修行过程中是经常犯的。有时候舍不得供养,有时候戒律守得不是那么如意,有时候生嗔恨心、发脾气——“我发脾气了,不对不对。”
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凉山的同学叫玛尼瓦,给我印象很深。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拔自己的头发,我说“你怎么啦?”“我太笨了!我生嗔恨心!”我说:“别这样、别这样。”他又说:“我太笨了!我又生嗔恨心!”他去年好像死了。当时他离开的时候,在我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今日含笑相遇,明日含泪相别。”他写诗还可以。
我们从布施度到智慧度之间可能犯了很多违品,这些都需要一一忏悔。有时我们在布施、持戒、安忍这些真实修行的层面都修得很好,在对治法方面我们也随喜自他的善根。然后我们祈请佛陀、善知识给我们讲这样的道理,不断地指点和提醒我们,否则,凡夫人很难增上随喜和忏悔的功德。还有最后我们把忏悔、随喜和请转法轮的功德回向菩提和一切众生。《三十五佛忏悔文》中也这样说:“忏悔一切罪,一切善根悉随喜,劝请一切佛陀,愿自他获得无上殊妙智慧。”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这个颂词包括第八个作意到第十七个作意,我就简单讲吧。
第八个是“净信”作意,意思是对六波罗蜜多的法和意义产生清净的信心。法是指六波罗蜜多的因缘,比如布施、持戒的因叫作法。六波罗蜜多的义,是指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的果。对凡是属于六波罗蜜多的因和果法都产生真正清净的信心。
有些说:法指所讲的法,意义是它所表达的意义。我们所讲的六波罗蜜多的法叫作法,我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六波罗蜜多本身就叫作意义。
不管怎样,凡是与六波罗蜜多相关的道理我们都产生信心。有些人对布施的因果、持戒的因果、安忍的因果……凡是大乘六波罗蜜多的法都很有信心。有些人对恶法有信心,有些人对善法有信心,众生的福报确实不同。
第九个是“得受”作意。对六波罗蜜多有信心之后,就要希求六波罗蜜多,依靠善知识闻思修行,不诽谤大乘,真正去求得六波罗蜜多的法,这叫得受作意。不是光是说一说,而是真正想布施、想持戒,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去行持六度万行,有这种信心叫作得受作意。
第十个是“乐施”作意,是指喜欢将佛法布施给别人,法布施是很重要的。《大宝积经》里佛陀对弥勒菩萨说:财布施虽然暂时对众生有利,但是他不能离开生老死病,通过法布施众生才有机会离开生老死病,所以叫作如来的微妙法。我们说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为什么是微妙法?因为财布施只能解决今世的饮食等问题,但微妙法能解决我们生生世世难以面对的生老死病,并且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的果位。《大宝积经》里有一个偈颂:“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三界所有玩乐之具,全部布施给一个人,不如布施他一个偈颂的功德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把三界所有的金银财宝布施人的功德大不大?肯定大,但这个功德不如给别人讲一句大乘佛法的功德大。
有些人让他当辅导员——“不行,我累了、我喉咙痛,我不当可不可以?”“我不当辅导员可不可以?”“我不当法师可不可以?”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些人平时还比较不错,但在得到法师或堪布堪姆的位置以后,却从来不说法,很可惜的。其实讲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不要推辞。有些人很害怕讲法:“不要让我说法,其他什么事我都可以干,千万不要让我转法轮。”
第十一个是“披甲”作意。(这个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不广,我是翻了很多印度的讲义来讲的,你们要珍惜这种机会,不然以后很难得。)披甲作意:比如要修布施,就要披上布施的铠甲,修持戒就要披上持戒的铠甲,修每一个六波罗蜜多都是如此。铠甲实际上是象征一种不被外缘穿害的决心,自己内在有特别坚强坚韧的毅力。修六波罗蜜多要有坚定的誓言,要修持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
第十二个“发愿”作意。修持六波罗蜜多一定要发愿:让我生生世世具足各种圆满,如无垢光尊者的《恒常念诵发愿文》所说。行持六度波罗蜜多的助缘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善知识、好友、身体健康、受用圆满等等。不然,身体不好也不行:今天输液,明天吃药,后天病倒了;没有善知识,一个人在世间中修行是很困难的;没有受用:生活费、车费、住店费、路费都没有会很困难。所以我们要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一定要有善知识、有财富、有好的身体等等,对于这些圆满我们都要发愿。要尽量去除大乘佛教修行的违缘,要经常念诵、祈祷,包括发愿。我们自己要像无垢光尊者的念诵文一样发愿:生生世世不离正法,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等等,这样的发愿很重要。
第十三个是“爱乐”作意,就是生生世世中对获得无上佛果的六波罗蜜多非常欢喜、很愿意行持。有些人真的善根很好:“我不愿意做世间各种各样无意义的事情,我特别愿意布施、持戒……”我们作为出家人,多年在寂静的山里面训练,而大城市里本来散乱的因很多,但有些在家居士对善法具有强烈的欢喜心,我看到他们很精进,既喜欢布施、持戒,又经常过午不食、守八关斋戒;修禅定的话,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四五个小时;修精进方面,自己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精进修行;修安忍的话,别人说他、骂他、打他也没有什么,心中不起任何波澜,就像忍辱仙人一样,特别坚强。这是一种对六波罗蜜多和所有善事的欢喜心,叫爱乐作意。
第十四个是“方便”作意:不仅自己修六波罗蜜多,更重要的是,对别人修六波罗蜜多也发自内心地欢喜,随喜别人的善根和功德。不是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不错、不错”,但实际上特别不高兴,脸色都变了,心情也不好——自己可能没有发现,但这种态度别人都看得出来。很多人是在这样的文化中生活的,扮演很多角色——虽然没有真正当过演员,但也当过人生中的“演员”,因此知道这个角色演的是什么,其实这样不好。随喜功德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来世也是快乐的,如《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
第十五个作意是“威力踊跃”作意。我们做一个布施,实际上包括了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安忍……每个波罗蜜多都包含六个波罗蜜多,六六三十六,这些威力是很大的。做一个布施,六波罗蜜多全部具足了,我们任何时候讲经说法都可以引用这个道理。这个叫作威力踊跃作意。
第十六个叫作“成熟踊跃”作意,通过四摄来成熟有情,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在喜欢听故事的人面前给他讲故事;喜欢看动画片的,就给他放动画片,然后再慢慢跟他讲布施等等。最初你自己的行为跟他比较相近,最后再真正帮助他。要成熟众生、利益众生,四摄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有些宗教建医院、学校,提供免费餐饮、培训、唱歌,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你进来就可以。甚至有些佛教徒都感兴趣了——“这样自己能得到一些利益”,然后放弃佛教的皈依,进入他们的宗教。这是他们的四摄方式。
大乘佛教利益众生、成熟众生的最好的方式是六度四摄。
第十七个叫“供养踊跃”作意。把自己的利养、恭敬都供养如来和诸佛菩萨。六度当中首先是布施,比如别人给我的利养、恭敬都不要了——“都供养佛菩萨”,除布施以外的其余五度,是以修行供养如来和善知识,这叫作供养踊跃作意。
第十八个是“依止踊跃”作意。修大乘佛法需要依止宣说六波罗蜜多的真正善知识。有了善知识才可以有修行的方便,没有善知识、善缘,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第十九个是“慈悲”作意,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四无量心——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悲心是愿众生离开痛苦;喜心是缘众生离开痛苦、获得快乐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舍心是愿众生都远离贪嗔痴,获得无上的快乐和妙乐,这是一种等舍。以四无量心的方式经常去修行、作意,这叫作慈悲作意。
以上是大乘佛法的十九种作意,后面还有很多。这些作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修持。其实每一个作意都能增长波罗蜜多界,增长什么呢?我们经常这样做,相续当中的菩提种子会越来越增长;如果经常做与五十一种作意相反的恶的作意,相续当中会增长罪业,不但果报不好,成就也没有希望。
《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有很细致的教理。作为一个修行人要思考:“今天讲了十九种作意,十九种作意里面我做到了哪些?”想想平时我们心里都有哪些作意。
凡夫人当然有一些不好的作意,但是通过教育和修行,原来染污的心也可以慢慢清净,心态会逐渐改变。通过闻思能明显看出来,比如有些人刚来佛学院或加入学会时,就像一只非常野蛮的野猴,行为心态都特别幼稚,但是通过学习之后,有些福报和前世善缘比较不错的人,哪怕才听了一两年的课,行为都有了很好的改变。
所以,大家不要厌倦修行,要长期坚持。虽然这个路不是那么容易走,但每个人要向善——上善若水,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依靠善知识和佛陀的加持,我们获得这样难得的人身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