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7课
2016年8月26日
我们现在讲求法品,求法品中有十一种寻求之法,前一个科判主要讲“寻求无本性”,今天讲“寻求无生法忍”和“寻求一乘密意”两个科判的内容。
辛九、寻求无生法忍:
始真实他性,自相自变异。
染污及差别,名无生法忍。
大乘佛经和声闻乘的经典里经常会讲到“获得无生法忍”,这样的内容在讲《现观庄严论》和《中观》时提到过,包括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里也说过佛在因地获得无生法忍等等。
无生法忍到底是什么呢?《大乘经庄严论》中从理论上宣讲了八种无生法忍,八种无生法忍在这个颂词中都已包括。
其实“无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它没有产生就如前面的偈颂所讲:不生就不会灭,不灭就不会有安住,如果没有安住,那么这个法本来就是寂静的、空性的,本来空性就叫作涅槃。(佛教中有一些专用名词,大家要明白其内容所表达的意义。)
中观里面也说不生不灭,但我们总是从“产生”的方面理解,当然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最根本的,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讲:通过辩论或者推理来证明一切万法都无有产生,既然无有产生,那这个法没有本体,也没有结果。
佛教所讲的空性并非毁谤现实,中观也完全承认柱子、瓶子等世俗现有万法,这些虚幻不实的显现在世俗人面前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如果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万法则从来没有产生过,这一点凡夫在信解行地通过闻思,以总相的方式可知,但要到成为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完全通达其意义。今天就讲到了无生法忍的意义。下面讲颂词里包含的八种无生法忍:
第一个是“始”,即初始无生法忍。很多人认为轮回有开头,认为是梵天造的、帝释天造的、大自在天造的、上帝造的等等,他们认为有一个创始轮回和世界的造物者存在,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按照佛教的观点,轮回实际上是十二缘起环环相扣、接连不断的一个流程,其中的根本因称为无明,但无明的开头也不是实有的,学过十二因缘的人都会知道。如果我们对此道理生起真正的诚信和智慧,这就是第一个无生法忍——初始无生法忍。
第二个是“真实”,叫真实无生法忍,就是轮回中所有的法从来没有产生过,虽然表面上有产生,但是它不会再生,为什么呢?因为它产生的当下就会毁灭,所以不会再有产生,因此叫作真实无生法忍。现有的法也好,已生的法也好,都不会有真实的产生。
第三个是“他性”,即他性无生法忍。在轮回当中,我们称为蕴界处的这些法可以重新产生,但前所未有的众生心识没有新生,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比如,一个众生转生到另一个地方去,在那里的蕴界处看起来有新的产生,但是真正的有情是不会重新产生的。这个道理很深,一般人很难以忍受,能完全明白此道理也是一种无生法忍。此处讲的无生法忍不仅包括空性,也包括一些佛教的基本理论。
第四个是“自相”。人我和法我的遍计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它跟兔角和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正在显现的时候,它的本体从来没有产生过,完全是一种假立,这叫作自相无生法忍。
第五个是“自”,叫自性无生法忍,意思是依他起的自性不存在。依他起就是依靠其他因缘而产生,既然是依靠其他因缘而产生,就说明这个法在自性中不可能产生,按佛经所讲就是绝对不是实有的,它的本性不会是真实的。
第六个是“变异”,也就是唯识宗所讲的圆成实。圆成实无有转依,它的转依是无生的、空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法二我不存在的空性真实义就像虚空根本不会有任何改变,如果我们对这个道理生起定解,就叫作变异无生法忍。
第七个是“染污”。小乘的阿罗汉通过修行断除见断和修断,也就是断除见道和修道中的烦恼,最后得到一种尽智——烦恼永远不会产生的境界,就叫作染污无生法忍,这是小乘圣者的境界。
第八个是“差别”。佛的法身没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在法身的本体上从来没有产生过,它是无生的,这就是差别无生法忍。
以上讲了八种无生法忍。
在不同的经论当中,无生法忍还分为大、中、小的无生法忍。一般小的无生法忍在加行道忍位能够得到,中等无生法忍只有在一地才能获得,大的无生法忍在八地才能获得。我们在一些传记、佛经里面经常看到“菩萨获得了无生法忍”的记载,但这个无生法忍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是见地的智慧,有的是加行道的智慧,有的是八地菩萨的智慧。按理来讲,真正上品的无生法忍只有八地菩萨才能得到,那时诸佛菩萨也会真实对他授记。但也有一些利根者或特殊的菩萨,虽然还他们没有到八地,甚至连一地都没有到,只在加行道时也有诸佛授记的特殊案例。
以上我们对无生法的道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归纳起来一共有八种无生的道理。
学习《经庄严论》时,这些专用的名词最好能记下来,记性有限就记在书本上或自己的笔记本上、电脑里……佛教这些甚深的道理,如果我们能经常默念、在心相续中串习,以后不管闻思什么经论,遇到这些词也不会陌生。所谓的无生法忍,在不同的场合的意义是不同的,佛教徒应该善于区分和使用,但在本体当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样的道理希望大家能够真正认识。
现在很多人对空性法门和大乘不可思议度化众生的境界都无法接受,其实无法接受就是不能忍。有些人对修行中的事情也无法接受,比如说轮回无始无终,他无法接受;大乘佛菩萨断除二障,他也无法接受;小乘阿罗汉断除烦恼障,他也无法接受。这就说明在还没有得到无生法忍时,对很多道理可能难以接受。如果得到了无生法忍,这些正面的境界都会全部接受。
凡夫人有个毛病是什么呢?对烦恼、染污方面的东西马上能接受,接受能力还特别强、特别能忍受,比如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认为是存在的;本来不干净的东西,认为是干净的等等,有许多颠倒分别念。但对于真正佛教经论的教义,同时也符合一切万法真理的境界却经常不接受,甚至反感或抛弃。凡夫人经常如此。
修行过程中大家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需要打破凡夫人的某些价值观和习以为常的理论、规则——打破是用合情合理的方式,并非本来是真理而要我们去打破,那不叫智慧。很多凡夫人的价值观用究竟智慧来观察并不真实。
有些人经常在理论上说我需要什么什么,但在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排除不需要的。比如说我要证语空性,证悟空性的违品是我执和我所执,这就是我不需要的。我们的习惯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执著,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要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这样反而能在生活中减少很多压力。如果从反面来寻找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可能烦恼就减少了。
凡夫人有很多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习以为常的观念,但它不一定正确,如果不正确,我们就需要打破这种陈规。以上讲了无生法忍。
大家应该能生起无生法忍吧?以后大家对真理应能忍受、能接受,如果刚开始不能接受,慢慢也会接受。如《中观四百论》所讲,愚痴的人听到空性很害怕,但有智慧、有善根的人听到空性能逐渐接受。不要觉得不能接受空性就是很不好的、脆弱的,刚开始不能接受是因为以前的串习和习气,慢慢在环境当中熏陶以后也会改变。比如有些人刚来佛学院时根本不习惯念咒语、看经书,但后来他们出了家或者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已完全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些出家人、修行人在特别杂乱的大城市里,刚开始对世间人的某些生活也无法接受,但慢慢时间长了,最后也同流合污——不仅非常接受,甚至比世间人还更有信心。
辛十、寻求一乘密意:
法无我解脱,等同种姓异,
得二意乐化,究竟故一乘。
有些经典中佛说三乘,有些经典中佛说一乘,佛为什么说一乘呢?密意是什么?按照中观宗的观点,三乘是不了义的、有密意的,究竟一乘是了义的。而有一派唯识宗的观点则认为三乘是了义的,究竟一乘是不了义的。虽然究竟来讲中观是对的,但暂时也可按唯识宗的观点来安立。
一部分唯识宗观点认为三乘是真实的,确实需要建立三乘。但为什么要安立究竟一乘呢?这里讲了七个原因,颂词中以“法、无我、解脱、种姓异、得二意乐、化、究竟”七个方面来安立究竟一乘,说明究竟一乘虽是不了义的,但是也有它的密意。
第一方面是“法”:既然三乘是合理的,为何还说究竟一乘?因为声闻、缘觉、菩萨、佛都需要通达法性,从法性层面可以说是一乘。法性指的就是空性,通达空性是声闻缘觉和大乘都共同承认的,三乘的任何一个补特伽罗都同样要通达法性。因为有这个共同点,所以经典里说究竟一乘。
第二方面是“无我”:声闻缘觉和大乘都需要证悟人无我(这里没有讲法无我),声闻没有证悟人无我不可能得果,缘觉和菩萨也不可能没有证悟人无我。
为什么究竟一乘有时说“法”,有时说“人”,有时说“无我”呢?安慧论师的讲义解释是:从广义来讲“乘”可以分为能乘和所乘,能乘指能乘骑的补特伽罗或者道,所乘就是依靠它所达到的目标。“乘”有时从能者、作者的角度来讲,有时从所达到目标的层面来讲。所以“法”和“无我”都可以用究竟一乘来解释。为什么说究竟一乘?因为三乘都通达了人无我,都有人无我的部分。
第三方面是“解脱等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有解脱业惑、烦恼和痛苦的相同点,因此可以叫究竟一乘。
第四方面是“种姓异”:不定种姓者的乘不同。不论趋入声闻、缘觉还是菩萨乘,不定种姓的人都有进入大乘的可能性。比如一个不定种姓者,虽然他有可能入小乘,但他最后进入了大乘,以此原因可叫究竟一乘。
第五方面“得二意乐”:一乘有获得两种意乐的密意。第一种是从佛的角度讲,佛陀有考虑自己和众生平等的意乐。在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中,我和众生完全是平等的,到佛地更是如此。
现在我们是凡夫人,内心中自己跟众生的差别特别大,自己的事就愿意做,他人的事就不一定了。虽然说:“没事没事,我们都是平等的,你得也可以,我得也可以,我们没什么差别”,但过一会真有事找他,就不一定平等了。而佛陀有自己与众生平等的意乐,有这样平等的境界。
第二种是:虽然声闻缘觉的决定种姓者先前舍弃了菩萨行,但后来因为如来的安慰及菩萨的劝请,他也会觉得自己有希望获得佛果。
佛陀所考虑的平等意乐,小乘决定种姓者经佛菩萨安慰后也开始萌生寻求佛乘的意乐(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获得这二种意乐,所以叫作究竟一乘。
第六方面是“化”:佛陀以方便法在声闻乘当中示现涅槃,佛陀说过“我曾无数次以声闻的身份示现涅槃”。即便佛陀幻化成声闻缘觉,但佛陀的密意也跟一乘是一味一体的,因而可以说是究竟一乘。
第七方面是“究竟”:不管是声闻乘还是菩萨乘,究竟意义上达到的目标还是一乘,也就是证悟究竟空性的佛地,这是可以承认的。
这七个方面在安慧论师著的大疏中讲得比较广,每个方面都讲了理由。麦彭仁波切在这里简明扼要地做了介绍:按照某些唯识宗的观点,三乘是了义的、究竟的,究竟一乘是不了义的、有密意的。在一些众生面前暂时可以这么讲。
为引有些者,为余真受持,
于诸不定者,圆佛说一乘。
佛陀宣说究竟一乘的必要是什么呢?目的是为了接引声闻、缘觉不定种姓者入于大乘;还有一些已经入了大乘的菩萨不定种姓者,他们在度化众生时产生了反感——比如他对众生非常好,但众生不但不报恩,反而给他带来各种损害和麻烦,因此他对度化众生失去了信心。因此佛陀对一部分不定种姓的众生,一部分已入了大乘但退失信心的菩萨宣说了一乘。
以前讲过这个公案:有人向舍利弗尊者索要眼睛,当时尊者已发菩提心,他就挖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做布施,结果对方不但不要,还扔到地上用脚踩,舍利弗很不高兴,觉得众生太难度化而退失信心。有时候发心很容易,退失信心也很容易。昨天讲《妙法莲华经》也提到舍利弗,虽然他曾经闹过情绪,但最终还是会成佛。
佛陀为两种不定种姓者宣说了究竟一乘,因为不管是声闻缘觉的不定种姓者,还是暂时入于大乘的修行人,他们最终都能够入于一乘。
下面讲不定种姓有什么类别:
声闻不定二,见未见乘义,
见义离未离,贪者此低下。
声闻有不定种姓和决定种姓两种,究竟来讲声闻最后都要入于大乘。按小乘的观点讲,中间不会改变种姓就叫作决定种姓。比如学显宗就一直学显宗,就是显宗决定种姓者;有些先学显宗最后学密宗,就是显宗不定种姓者;有些先学密宗,最后又跑到显宗当中去,就是密宗不定种姓者;有些学密宗就一直学密宗,就是密宗决定种姓者。
大乘和声闻乘也有这样的情况。《现观庄严论》中讲过:有些人是大乘决定种姓者,刚开始就进入大乘,他不会舍弃大乘去学小乘;有些人是声闻乘的决定种姓;有些人是大乘不定种姓,先学大乘,然后去学声闻乘;有些人是先学声闻乘,然后中间进入大乘。所以,广义的不定种姓不仅在大乘和声闻乘中有,也包括学显宗、密宗,学汉传、藏传、南传。
有些人已经变了好几次种姓,先学南传佛教,过了一段时间又跑到汉传佛教里,汉传佛教学了一二年后又全部抛弃,然后学藏传佛教,学一段时间后又不行,学基督教去了(众笑),学基督教又不适应,又学伊斯兰教……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试探,一直找不到究竟归处,最后什么信仰都没有,造了很多业而离开了世间。有这样的案例。
“声闻不定二”:声闻不定种姓者入大乘后成佛有两种情况,哪两种情况呢?“见未见乘义”:一种是“见”者,“见”是见自乘的意义,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都已见到真谛,小乘见道是从预流果开始,预流果断除了所有的见断;还有一种是“未见”真谛者,也就是在信解道中还未见真谛的人。
“见义离未离,贪者此低下”:见谛实者也有两种:一个是贪者,一个是离贪者。离贪者是不来果,未离贪者是预流果和一来果,不论贪者、离贪者,凡是见谛都已断除见断。获得不来果从此再也不需来欲界,因为欲界所有的见断和修断已断除,当然他还未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烦恼。而预流果、一来果还需要再来欲界,他们断除了见断,但修断还没有断,一来果还要来一次,预流果还要来多次。
声闻乘见真谛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流果和一来果,他们还要来这个世间;一种是不来果,虽然他不来欲界了,但还要去色界和无色界,因为他们的烦恼还没有完全断除。
声闻乘见真谛者已经证悟了无我,但因为还有自私自利的心,所以即便刚刚发大乘菩提心的凡夫也比一般声闻殊胜。《定解宝灯论》中说:即使是阿罗汉,与初发菩提心的人相比较起来,成佛的速度至少也有四十九个劫的差距,有这样的说法。
今天的内容没有来得及详细看,我可能讲得不是很清楚,但我相信你们的智慧是很尖锐的,应该没问题,看表情很不错。
彼二得圣道,转世驾驭故,
真具不可思,驾驭之投生。
“彼二得圣道”:“彼二”是指离贪和未离贪的两种圣者。进入大乘的声闻不定种姓者,实际上已背离了轮回,因为大乘有圆满资粮、成熟众生、清净国土等的功德。获得了能灭尽世间的道、见到真谛的圣者不会流转到轮回中,因为这些圣者已经断除了轮回的种子。如果他们还要入于轮回当中修大乘,是以什么因缘、力量流转呢?他们已获得对治三界的无漏智慧又怎么流转呢?
“转世驾驭故,真具不可思”:实际上这些圣者有一种发愿力,这种力量不可思议,一般寻思者难以测度。这些圣者入于轮回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投生。虽然不来果还有上界的烦恼,预流果、一来果也未灭尽欲界的修断,但这些烦恼实际上可以变成一种力量——虽然无漏不可能转成有漏,善不可能变成恶,但这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大乘菩萨的愿力一样,比如佛陀经常劝菩萨修胜观、修大悲,修大悲就是以大悲发愿力入于轮回救度众生。这些圣者并不是以业和烦恼而流转轮回,而是依靠上界的烦恼或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转生于轮回,这叫作不可思议的“驾驭之投生”,也属于一种无漏业力。怎样投生的呢?
一者以愿力,而能成投生,
另者不来故,幻化尽成办。
“一者以愿力,而能成投生”:一者是没有离开贪欲的预流果和一来果圣者,他们本身还具有转生欲界的因缘,他们因为很怜悯众生而发愿投生欲界,相当于是以大乘的悲愿力而投生,他们在转生有情界之后,会不断修行,积累资粮最终成佛。
“另者不来故,幻化尽成办”:另外一者是不来果圣者,他已经远离了贪欲,本身无法投生欲界,他是用幻化的方式度化众生。比如有人想到某个国家去,但没有护照,他就办另一种特殊方式进入这个国家。就像不来果圣者没有投生的因缘,但是他可以幻化——办另一种护照进入轮回。
(我们20世纪90年代去印度,去香港的时候就有绿色、黄色等几种颜色的护照,我们经常考虑怎么出去、怎么进来,晚上睡觉都在想是用绿色护照,还是黄色护照。那天我还找到了一个,当时对这个护照很执著,现在都已经过期二十多年,用不上了。)
所以不来果圣者本来是不用来欲界的,因为他没有业力,也可能没有愿力,是用幻化的方式同样进入众生界度化众生,最终也可以成佛。
彼二屡屡数,具有自心生,
欢喜涅槃故,许是缓证悟。
声闻道中已见真谛的有两种圣者,一种是离开贪欲的,一种是没有离开贪欲的,二者数数串习自利欢喜——声闻乘一般自私自利的心比较强,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获得寂灭涅槃,不断发愿“我要获得寂灭的快乐,我要离开烦躁痛苦的轮回”,就像有些人发愿往生净土并不是为了度化众生一样,这些圣者也反复串习获得寂灭,因此说他们证悟大乘佛果是比较缓慢的。
未行义投生,无有佛陀时,
求化勤禅修,获得妙菩提。
“未行义投生”,指入于大乘的没有见真谛的声闻及不定种姓的凡夫人,他们死后投生到欲界长寿天,在佛陀没有出世或者佛法不住世的时候,以修行的愿力转生到欲界的人间中,他们不喜欢色声香味这些外在的欲乐对境,依靠前世对佛语的串习力,他们在没有阿阇黎的地方,像独觉一样自己示现成就,成就之后求色界的禅定,之后不断地度化众生、积累积粮,最后示现获得菩提。
麦彭仁波切在后面讲到,这里说有一种众生是断种姓的,永远都不会成佛;有一种众生是决定种姓的,永远都只能是声闻缘觉或菩萨,按照某些唯识宗的观点暂时可以这样讲,但是按照中观宗的话,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没有一个不可以成佛,因为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心性光明和空性。所以暂时来讲声闻缘觉有决定种姓,但究竟来讲最后都需要进入佛乘。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
某些唯识宗的观点与中观宗的确不同。按照中观宗的观点:众生没有决定二乘种姓,最后都会变成大乘种姓,没有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最后一定会有种姓。这里说断种姓者只是暂时而言。
《宝性论》中如是宣说:“这两宗随同补特伽罗的界性、根基、意乐,经中也宣说了这二理。就暂时而言,有三乘各自道与果,这一点何时也不能否认的。”暂时来说,三乘的道和果都无法否认,“断种姓者也与之相同”,按照某些唯识宗的观点断种姓者是真实存在的,但中观宗的观点并不承认,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没有断种姓的。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的观点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