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6课
2016年8月23日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也许有人会听不懂。有些新来的非佛教徒,可能以为佛法课与世间演讲一样,想听一些世间人感兴趣的案例,但我们佛学院的课不一定会这么讲,其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知识,没有学佛的人可能听不懂,即使已经学佛皈依的人,看表情也不是特别懂,大家最好坚持听完这堂课。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求法品中的“寻求解脱”。对于每个佛教徒而言,求法是很重要的,不求法就得不到解脱。
学习大乘佛法的机会很难得,在有此殊胜因缘时,每个人都有必要重视。比如听课需要一年或两三年,在此期间也应该放弃一些世间琐事——当然有些根本的事不能放弃,在家人将工作、家庭全部放弃恐怕也值得商榷。如果有些人真想出家,最好深思熟虑再决定。很多人比较冲动,冲动的情绪和心态很容易变化。毗奈耶经里讲,人在冲动时不能允许出家,也不能传授别解脱戒,应先让冲动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寻找解脱之道。要寻找解脱之道,就要寻求教授解脱法的善知识。如果没有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真正的佛法,在生死轮回当中很难得到解脱。《大集经》中说:“远离善知识,不闻清净法,轮回生死中,为诸结所缚。”修学首先不能远离善知识,一旦远离了善知识,不闻不求解脱的清净法门,就会被贪嗔痴烦恼和我执所束缚,在生死轮回中永远不能解脱。人在宝贵的一生中遇到佛法很难,遇善知识更难,遇善知识之后应该精勤地听闻佛法,在实际行动当中修行佛法、利益众生。
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心非常关键,不管是从轮回中解脱,还是束缚于轮回,都跟心有关。因此要希求解脱,就要首先认识自己的心。现在求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懂得通过修行来调伏自心的人比较少,我们要学会观心。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收获很大,原来贪嗔痴、嫉妒等烦恼特别严重,通过修行使法融入心后,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所以要修心,修心很重要。
解脱有四种不同的差别,第一个是转依的解脱。现在我们是凡夫的心相续,分别念和心态都是没有转依的,一旦转依后,这些就都不再是烦恼了。
辛七、寻求解脱: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字面解释是:阿赖耶识转依后显现为清净的处、境和身体,阿赖耶识转依为无漏的界,遍于一切法。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心识包括阿赖耶识在内有八识,“意”指染污意识,“能取”指五根识,“分别”指意识。染污意识、五根识、意识转依成什么呢?染污意识变成无分别智慧;能取的分别即五根识变成清净刹土;意识变为智自在和事业自在,以上是四种自在。
稍为广说的话,什么叫作解脱呢?解脱就是贪嗔痴烦恼或烦恼障、所知障包括习气、能取所取全部都断除了。
“种子转依”:我们整个轮回的习气在阿赖耶识上,阿赖耶识也称为种子,通过修行之后,阿赖耶识会转依成三种法:第一个法是“处”,即器世界,原来阿赖耶识所显现的器世界是非常肮脏、高低不平、充满瓦石、荆棘的不清净世界,一旦阿赖耶识转依后,器世界就变成由琉璃、水晶、玛瑙、珊瑚等构成的、像极乐世界和琉璃光世界一样的清净世界。
第二个法是“境”,即显现的六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前是不清净的,不论声音、色法还是味道,六境都直接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是转依之后,六境就会像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的五妙欲一样令人快乐。
第三个法是“身”,指的是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根,六根也可以变成清净。怎么变成清净呢?原来我们一个根只能取一个对境,但是转依之后,一根也能取其他根的对境,成为一地菩萨的时候,有十二种百数功德转依等等。
这些都是种子转依,也就是说,阿赖耶识转依为清净智慧有三个方面:器世界变成清净;外境六欲变成清净;内六根变成清净。“处、境、身”三者都会转依,这是第一步。
阿赖耶识本性是无漏的法界,也是解脱的所依,它能遍行所有的功德。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包括意识、有为法等等,如果阿赖耶识转依,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其他法都会转依,因为它是无漏界,对其他法的转依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是第一个颂词里“彼所依遍行”的意思。
下面讲染污意识。什么是染污意识呢?在没有转依的时候,缘阿赖耶识认为是我的萨伽耶见叫染污意识,一旦转依它就变成了无分别,不分别我和我所了。
第二个叫能取五根识。在没有转依的时候,眼耳鼻舌身五种根识都是取自己的对境,一旦转依之后它获得的显现是清净刹土。分别意识没有转依的时候,它是执著外境的一种心识,一旦转依就获得了智慧和事业自在。所谓智慧自在,就是已经成就了四无碍解。四无碍解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法无碍解:对所有万法的名称、本义都没有任何阻碍而通达;义无碍解:对一切万法的意义,包括总相、自相都无碍地通达;词无碍解:能以各种不同的语言来给众生宣说意义。
今天中午我和两个人一起谈话,一个人听得懂藏语,另一个人听得懂汉语,他们两个都通达日本语。我说汉语或藏语都是一个人听得懂,另一个人听不懂,而他们两个说日语的时候,我听不懂(众笑)。三种语言互相翻译出来也很累,虽然每个人都通达两种语言,但是三个人还是不能同时沟通,如果我们有词无碍解就可以了。以上讲的是智慧自在,得到四无碍解就是智慧自在。
事业自在是以六种神通度化众生,比如天眼通等等,六种神通已经获得自在就叫作事业无碍。神通对于成办度化众生的事业很重要,不然有些人明明是欺骗你,你还信以为真连声说“对对对”,后来才发现被人欺骗是因为自己没有神通。
前面讲了什么是转依解脱。有些人不知道转依的意思,转依是大乘佛教唯识宗一个特别重要的名词。阿赖耶识转依后,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境和有境得以清净,染污意识变成无分别自在,五根识变成清净刹土自在,意识变成智慧自在和事业自在。染污意识、意识、五根识都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阿赖耶识没有单独变成其中哪一个自在,它是遍行的,是全部识的基础。八识(六种识加上染污意识和阿赖耶识)都转依成清净的时候,就获得了四种自在。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四种自在在不同的地如何对应。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还可以,今天他们都没走,不然平时到这个时候都该走了。后面有些人可能听不懂,很想走,但是我刚才说了以后,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一般而言,阿赖耶识到了第八地才会真正转依,所以现在我们还不能转依。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有分别念?为什么器世界显得不清净?是因为我们还未获得真正的自在,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才会分别获得四种自在。
“一者二自在”:指到第八不动地时获得无分别自在和清净刹土自在。《入中论》和《十地经》中说,到八地时就像江河自然而然地流入大海一样,无分别智慧自然而然现前,不像现在我们是安住一段时间又产生一个分别念,到了第八地,出定和入定基本上是无有分别的,获得了无分别自在。八地菩萨还有一个刹土自在,他所向往的清净刹土都会现前。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清净刹土自在,建造寺院或者房屋都很费力。原来有一个四川的老尼姑对我说,她辛苦十三年才修好一个大雄宝殿,其他的还“费劲得很”,但她还是很努力、很有勇气的,有些人如果十几年还在修大雄宝殿可能早就泄气了,她说后面还要接着修:“请多加持!”我们现在没有获得刹土自在,想对自己的寺院或环境进行改造、绿化也比较痛苦,不要说清净的刹土,甚至自己住的地方都不一定有自在,有时连自己的房屋都保不住。但是到了八地的时候,自己所希望实现的刹土功德庄严自然现前,具足琉璃、黄金、如意树、如意宝等等。
“余地许各一”:指到第九善慧地获得智慧自在,第十法云地获得事业自在。到第九地菩萨时获得智慧自在,智慧自在就是四无碍解。(我刚才好像没讲辩才无碍)辩才无碍的人,一个内容可以讲很长时间,比如仅“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发挥宣讲都需要用很多年。
但有些人是一直讲些小小的事情,已经让人打瞌睡了,但他还是毫无知觉地讲下去。有些法师也很喜欢讲,但有时候话太多了也不好。我觉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该说的话没说清楚,太多让人产生厌烦心。有些人讲话要准备很长时间,但也有些人特别喜欢说,一直滔滔不绝,刚开始很多人都愿意听,到后面就不想听了。
法师们讲课要会看听众的表情,这个很重要。有些人根本不看听众——原来西方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堪布,他讲课从来不看听众的表情,不管他们是在打瞌睡还是怎样,只管讲自己的,虽然他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但因为跟周围的人没有互动,不一会听众就可能对听法产生厌烦心了。
辅导员、法师讲法要注意了解大家的心态,适度很重要。比如我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看下面的表情,如果这个故事已听过,他们就不太愿意听第二次——本来是写着笔记的,但一讲这个故事就不想记了,这时我就尽量略说,不要因自己觉得很感动就认为别人也会如此。刚才是讲第一个智慧自在。
十地的时候获得事业自在,事业自在就是事业任运自成,不必很费力地去弘法。
我们今年开始准备启动对外弘法,各班的法师到时会通知。不管国内国外,大概一月份、二月份冬天时,如需要请部分法师去讲《佛子行》《前行》或者《入行论》,可以跟我们申请(一个多月时间《入行论》和《前行》不一定能讲完,讲一部分也可以),申请后,如果个别法师因缘具足,我们通过审核和商量,可能会外派一些法师。当然这有一定的要求,不是虽然一个传承都没听过,但自己说“我很想去弘法”就行了,这种人不一定允许。西方有些宗教外派讲师,也要跟踪看效果如何,社会反响怎样,行为是否如法等等。并非我们不信任大家,但是有时互相都要有一些约束。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我们去汉地弘法,法王也要求带侍者,对所传的法也有要求。
我们今年弘法可用世界各地不同的语言,比如阿拉伯语、日本语等等,如果实在不懂外语,广东、潮州、甘肃等地的方言也可以,很多地方如果用本地语言来讲法他们可能更听得懂。我们弘法的地方——凡是众生存在之处都可以去,如农村、乡下或监狱、大学、企业等等。我也是上至大学,下至流浪者、残疾人或智障儿童群体都去。在不同群体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给他们讲佛法的道理。每个国家、地区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珍贵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弘扬。
作为弘扬者应该有清净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传法,如果目标首先是我这次出去弘法会不会出名?会不会获得很多供养?那不去好一点。
请法师也不需要所谓的供养,原来藏地请法师需要供养,但是佛学院提倡供养不重要,听法最重要。如果以供养为主,可能就不会成为清净的行为,而作为法师也不会缺少财富。过一段时间,我们也好好地观察观察,也算是一种试探。有些法师出去确实非常好,各方面因缘很不错;有些法师出去跟人接触后,自相续中旧的习气开始复发,不但不能弘法,反而有不同的情况发生,所以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从今年开始,除了汉语和藏语以外,我希望用不同的语言、文化来弘法。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用其他语言弘法问题不大,亲自找我报名也可以。我们佛学院里面有学习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学习佛法之后,现在他们传法应该没有问题吧?原来我们佛学院有一位法师到美国去了,他说:我现在可以用英语传法一个小时。我说:是不是一个小时之后你充的电就不够用了?如果能传一个小时,依此类推,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应该可以。他说:还不行,我学的词汇太少了,如果我准备做得很好,一个小时应该没问题。我说:是一天一小时?还是一礼拜一小时,一月一小时呢?他说:这个我以后再回答。(众笑)用不同的语言来传法、弘法,你们也考虑考虑。也许要一个月的时间准备一小时的课。
今天是讲寻求解脱,前面是从转依的角度讲解脱的本体,下面是从修道的层面讲解脱。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解脱的差别还可以从道方面分析。怎么分析呢?“具慧证诸有”,具有智慧的菩萨对三有的一切万法都有证悟,什么样的证悟呢?就是“知二无我”,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有所证悟。不仅证悟空性,还现前了如梦如幻的现象与空性完全平等的境界,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持有这样境界的人可说是入于真如、懂得真如。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就断除了增益和有边;懂得了如梦如幻或平等的道理,就遣除了损减和断边。因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不是有,因为断除了二我;也不是没有——《辩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里都有宣说。为什么不是有呢?因为没有二我,二我是遍计法;也不是无有,因为如梦如幻的显现是以二我空的圆成实存在,这就是唯识宗的中观道,与中观应成派的中观道有差别。唯识宗承认圆成实的心识本体存在,而中观宗在观察时,这一点正是需要破的原因。但《经庄严论》是以大乘唯识宗的观点为主,因此它在不同的阶段也会说出唯识宗特有的观点。
下面讲意识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实际上是“彼彼亦不现”,能取、所取二者或空性的见解和如幻显现的见解二者都不见。首先我们抉择外在的所取得不到,所取得不到,依靠它的能取也得不到,所以“彼彼亦不现”。
唯识宗暂时承认外境不存在而心识存在,但到最后连心识也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解脱。真正的大乘菩萨和圣者,他的智慧远离了所有的所缘和执著,这就是所谓的真正无误的圆成实。圆成实从道的层面来讲,最后所有的能取、所取都没有,这就叫作道当中的解脱。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涅槃是去除一切虚妄。《入楞伽经》中讲:“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转灭虚妄心,故言得涅槃。”我不执取涅槃,也不刻意舍弃,灭一切虚妄的心和相,这就是所谓的涅槃。小乘特别爱讲涅槃,大乘中也讲涅槃,但大乘所谓的涅槃并不像声闻、缘觉一样直接趋入寂灭,也不是刻意舍弃一切虚妄,而是心性上能取、所取的虚妄分别念去除后,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涅槃或无误的圆成实。前面不是讲了八种转依吗?八种转依并非把原来不清净的东西像洗衣服一样变成清净,只不过是现前它本有的东西而已。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佛陀说“心净则国土净”,当时舍利弗产生了怀疑,他想眼前的世界那么不清净,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心不净?螺髻梵王对他说:“国土净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看得见,比如天空中的日月虽然存在,但盲人却见不到。我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世界非常清净。”但舍利弗还是不信。后来佛陀以脚趾压地,令娑婆世界显出本来清净的一面,佛说:我现在很郑重地告诉你们,实际上我的世界完全清净,只不过有障碍的众生见不到而已。
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应该是清净的,我们内心的本性也是清净的,只不过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悟入,这一点最关键。如果每个人真正去内观、安住,就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的、从未离开过的本性,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去寻找而已。正如《宝性论》中讲,就像一个贫穷妇女的房子下面埋有宝藏一样,宝藏本来在那里,只是她自己还没去挖,没有发现而已。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解脱。
第三个解脱是讲道的次第。
《经庄严论》这一品不太好懂,下面还有一品也不太好懂,然后其他的就比较好懂了。在比较难懂的时候你们不要退失信心:“我没有希望了,听不懂、似懂非懂。”不要这么想,问题应该不大,比《俱舍论》好懂一点吧?应该好懂。原来我学的时候觉得特别好懂,但是这次翻译和宣讲时,有时还是要考虑很长时间,才知道意思就是这样。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下面讲道次第,就是怎么样令我们解脱。解脱有资粮道的解脱、加行道的解脱、一地的解脱、十地的解脱等等。以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解脱都有一定的次第,比如要获得见道的解脱,就需要一个阿僧祇劫积累资粮,今生当中闻思修大乘佛法是基础。
安慧论师的讲义讲了三种条件,麦彭仁波切讲了两种:闻思修行与积累资粮作为第一个条件——成佛需要三个阿僧祇劫,一地之前需要一个阿僧祇劫积累二资粮,前世的资粮加上即生当中对大乘佛法的闻思修行作为基础;第二个条件是在信解地,如理如法地思维、修行苦、空、无我、无常。有了这两个条件或因缘才会使得资粮道圆满。
到加行道的暖位和顶位时,会见到一切万法除了名称以外并不存在,一切外境仅是分别念。比如说这个茶杯真正用智慧观察,就只有一个名称,实际上它上面的每一个法都不存在。这是趋入解脱的一个阶段。再不断观察下去,到了加行道忍位时。通达唯识的境界,了知外境除了浮现于心的一个概念以外根本不存在,所以“见唯名见彼”。
“后亦不见彼”:再继续观察,到加行道最后的胜法位时,发现心也是不存在的。刚开始观察是诸法不存在,只有外境的名称;再观察时,就只有明清心识的名称;最后连心识的名称也不存在,胜法位时发现一切诸法都没有能取所取,也没有心和外境;之后逐渐修行获得一地到十地的解脱。所以所谓的解脱不是虚无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众生是很迷乱的,他们所固执执著的东西,用智慧观察时根本不存在。
如果前世已有一个阿僧祇劫用来闻思修行和积累资粮,如理作意苦空无我的道理,当然是最好的,但即使没有这样,现在每个人用总相的方式,也可以明白万法是一种假名或虚幻的道理。应该懂了吧?这也是一种解脱,求法就是要求这样的解脱。
不然的话,有些人所谓的解脱就是要一点甘露——“好甜呐,再来一点。”现在很多求法的人到寺院里很喜欢得到一些吃的东西或会供品,觉得很甜、很好吃,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如果这是解脱就不需要依止善知识了,到超市去买一些糖,自己给自己解脱就可以了,这与真正的解脱还是有差别。虽然那些食物也是一种加持品、缘起物,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通达万法的实相。
下面说,这种解脱依赖于自己的心。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这是何种解脱呢?就是解脱依赖于心。众生的心有堕罪和束缚,因此才会流转,如果心能内观、安住,就可以承许不会堕落和流转、会还灭而获得解脱。阿赖耶识等心和心所就是众生的心,染有很多的恶业习气,比如依靠身体而生的恶业有杀盗淫,语业有妄语、绮语等,内心有贪嗔痴等烦恼、烦恼障和所知障等等;另外还有我见和我所见的束缚。具足这两种因缘,众生就一直在轮回当中流转。反过来说,要断除这些习气,就要安住内观,用心来观察心自己,所有的能取、所取安住下来修寂止法门;在安住寂止的过程当中,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胜观,依靠这两者(寂止和胜观),能断除轮回的一切根本习气而获得解脱。按照安慧论师的观点,这就是所谓解脱。
前面讲了四种解脱,第一个解脱是从转依侧面讲,第二个解脱是从修道侧面讲,第三个解脱是从次第侧面讲,第四个解脱是依靠自心。为什么说靠心呢?外道认为存在心以外的其他解脱,但大乘佛教认为:如心被束缚,则众生已被束缚而无法解脱;如认识到心的本性,则众生已获得解脱。其他外道如自在天派,他们所谓的解脱是掌握在自在天手里,他高兴就让你解脱,他不高兴你就不得解脱。类似的观点包括执著上帝、主、安拉等也是如此,认为众生的解脱、快乐都由他控制。祼体外道认为:所谓的解脱是有色有相的、像白色宝伞一样的东西,最终他们会转生到那里去。而佛教所谓的解脱则非如此,实际上究竟的解脱是得到佛果之时,那时所有的障碍、烦恼、束缚、结全都没有了,这样的解脱是佛教不共的特点。
因此,何时认识自己的心,就在轮回当中已获得解脱;如果未认识自心,行为再怎么好,嘴上说得再漂亮,修行再怎么精进,还是没有真正得到解脱。
我们经常讲“解脱依赖于自心”——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心能包容、开放,就会获得世俗的人生快乐;如果心特别拘束、执著、内收,好像整个世界都已天崩地裂,全都垮了一样——本来经堂的柱子是很坚固的,但在他的感觉中好像已到了世界末日。
心的确很重要。作为修行人,如果心很坚强,即使外面发生再重大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如果心很脆弱,外在的世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他也可能会选择不明智的绝路。世界上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自杀的人?其实这些人都有内在的束缚而自己没办法解开。
在人生当中,许多世间人没办法面对的事情,真正成功的修行人能面对,这才叫作修行人;如果世间人都很容易面对的事情,而修行人却没办法过关,那修行是很差的。说实话有些世间人对一些问题还是非常超脱的,但有些修行人却很纠结、无法面对,不同的人修行还是有差别。
下面还有两个颂词。前面是讲寻求解脱,现在是讲寻求无本性,即没有自性的空性道理。
辛八、寻求无本性: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佛陀在佛经中也说过诸法没有本性,自性即涅槃。此处为什么宣说这个意义呢?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无本性归纳起来有三个内容:一个是遍计法,一个是依他起,一个是圆成实。所谓的依他起,是指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唯识宗承认所有的有为法都是依他起。有为法的法相是什么呢?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是生、住、灭,凡是有为法都具有生、住、灭三个法相,这三个法相没有本性。
颂词中说到没有产生、没有毁灭、没有安住、没有能取所取:“自”是无生的意思,没有自己本体;“自性无”是无有毁灭;“自本体不住”是无有安住;“如执无有故”是无有能取所取、无有遍计法。前两句颂词是说没有依他起,怎么没有依他起呢?因为没有诸法的法相。诸法的法相怎么没有呢?因为没有生、住、灭。生、住、灭怎么没有呢?我们可以观察:一切万法中过去的法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已灭。未来的法没有产生,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怎么会有?当下的、现在的法也不可能有产生,为什么呢?因为产生的这一刹那,它不可能停住。但有些外道和有部宗认为可以停住一段时间,比如在我们迷乱的眼识面前,一个人降生了,活了一百年最后死了,这个中间就是安住,但这是很粗大的分别念,实际上每一个法刹那产生,产生的当下就灭了,不可能一直安住,如果有安住,按照《中观庄严论释》的观察方法,第一刹那和最后一刹那都没办法安立了,这种观察方法有部宗也会承认。
“自”即无有,自性没有产生。因为数论外道认为自性是有产生的,因为在主物中已经存在,在主物的本体当中有些法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不是没有自性。为了破这个观点而说自性无有。
“自性无”就是没有毁灭的意思。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毁灭。既然石女的儿子从来没有产生过,他怎么会有死亡呢?不可能的,这很容易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数论外道说法灭完后存在一种灭法,隐没在主物的本体当中,一旦需要的时候,原来的灭法又开始生长出来。为了破这个观点此处说“自性无”。
如果生也没有、灭也没有,那么“自本体不住”,本体不可能安住。在观察心的来龙去脉时可发现:心无有产生、心无有灭、心无有安住。修大圆满的时候,也是这样观察心。观察时一切万法没有产生,为什么没有产生?未来、过去、现在三时当中都没有产生的缘故,因此没有产生。既然这个法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灭。因为有生才可以有灭,从来没有产生过怎么会灭?既然两端的生、灭都没有,中间的安住有没有?不可能有。
其实这是很尖锐的一种观察方式,很多人好好去观察,一不小心今天就开悟了都不知道。(众笑)进来的时候是凡夫人,对一切万法都很执著,等一会儿出门就觉得:一切诸法都没有产生,怎么会有产生呢?在未来、过去、现在的时间当中观察都不可能有产生;既然没有产生,也就没有灭了;既然没有生和灭,中间有没有安住呢?不可能的。虽然有些外道认为,产生以后中间会有一个刹那、两个刹那、三个刹那等很多刹那安住,最后才会灭,但这是那些不信佛、没有学过任何宗派的人的观点。
既然生、住、灭三者都没有,那么依他起就不存在。
第二个是观察遍计法。如果生、住、灭全部没有,所取的法、能取的心就像把有花色的绳子看作毒蛇一样,是一种迷乱的现象,如虚空中现出的毛发,根本不可能存在。既然遍计法是假的,那么抉择圆成实也很容易。没有生、住、灭,能取、所取也没有,那现在的世界当中存在什么?什么都没有。懂得这一点是很好的。
米拉日巴闭关时有一次出去捡柴火,回来时有五个魔王在洞口用巨大的眼睛骨碌碌地一直看着他,刚开始他很害怕,马上祈祷上师、祈祷本尊,但都不起作用,他就改念一些猛咒、恶咒想降伏魔王,但是那些魔王好像更厉害,一个个凶狠地盯着他。米拉日巴静下心来想:我的上师玛尔巴罗扎在直指心性时说过,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心,心最后是空性和光明,如果安住在空性光明当中,这些魔众可能会消失。然后他就不念咒语也不祈祷,马上安住在心性光明当中,这时魔众全都消失了。有的人说:我晚上不敢走路,楼道太黑了,害怕有鬼“啊呜”一声扑过来(众笑),你就安住在光明当中,本性中确实没有这些,我们能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该多好啊!
最后一个颂词: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这个颂词比较容易懂。前面观察时抉择了无生,既然无生就无灭,既然无生无灭就无有安住,既然无有安住,这个法的本性就是没有的。所以,前前作为后后的因、依靠处,因此先成立一切万法不生不灭,既然没有产生过就没有灭过,没有灭过就不可能有重新造作,这样的话,一切诸法本来都是寂灭的。
“诸法本来寂灭”这个道理很殊胜,但可能有些人不懂。诸法没有产生,没有产生就不可能有灭;没有灭就没有安住;既然生、住、灭都没有,一切有为法的法相就都没有了,一切有为法也没有了;一切有为法没有的话,那万法本来都是寂静的。虽然我们认为它有生、有灭、有住,但这是分别念的错误观念,其实它本来没有产生过,也没有灭过、安住过,既然如此,此法本来寂灭。
本来寂灭并不单单是一种说法,实际上是一切法真正的本体,既然本来寂灭是一切法的本体,那么它的自性自然而然是涅槃。《不退转法轮经》说:“如众生涅槃,无生无出处,若法无生相,是名为涅槃。”众生本来就像涅槃一样没有产生过,因为诸法没有产生之故,可称为涅槃。我们经常说一切诸法是涅槃的、寂静的、本来清净的,这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诸法没有产生过、没有灭过、没有住过,没有生、住、灭就不可能有自性,既然没有自性,本来都是寂灭的,本来寂灭就叫作涅槃。烦恼、众生其实都是本来寂灭,讲大圆满也可能没有比这更深的道理了,希望你们学《经庄严论》要学懂。众生真的很可怜,以自己的迷乱分别念,对从来没有产生过的法反而去执著。从理论上讲和用尖锐的智慧来观察,诸法确实没有什么靠得住的,经不起任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