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4课
2016年8月16日
我们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
我们上次是讲到七月份,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前面讲了信解品,今天开始继续讲第十二品求法品。所求的法有教法和证法,寻求教法就是寻求三藏十二部等,寻求证法有十一个科判,前面讲了寻求真如、寻求如幻,下面还有寻求所知、寻求染净、寻求唯识等等,今天讲这些道理。
前面讲了很多如幻等等的道理,今天也讲到幻化、魔术。
犹如魔术王,为余幻王败,
见法之佛子,彼等无我慢。
因为前面我们讲了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有的人就问:如果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那么我们所断除的染品——贪嗔痴等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的,净品——能断除烦恼的智慧也是如梦如幻的,既然二者都是如幻如梦的,那它们之间如何能对治?这不合理。
下面回答说:从事物的本相来讲,虽然没有一个真实的法,但通过如梦如幻也可以成就对治。比如世间当中有一个幻术王,他的势力比较大,他带领自己的眷属和另一个幻化王及眷属打战,最后被打败了。虽然两者都是幻化的,就像电影里面有两支军队打仗,一个被另一个打败了——这种情形世间也有,虽然没有真实的战争,但也有胜负。同理,我们的心也一样,比如阿赖耶的国土上出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及它们的眷属(从属心所),它们与另一个智慧和信心比较强大的无我智慧及其眷属打仗,最后无我的智慧胜利了,而烦恼的染污品失败了,这点完全相同。
如果见到法的本性——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性,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而如梦如幻当中也有所对治和能对治,这种佛子实际上不会有我慢。因为见到诸法为空性,见到诸法如梦如幻,他不会像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一样傲慢:“我通过修行打败了烦恼!”或“我把相续当中的贪嗔痴全部根除了!”世间人可能会讲:“过来我给你好好说一下,你好好给我听!我修行特别成功,最近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无我空性法门,无我空性法门非常非常殊!通过修无我法门,所有的贪心、嗔心、痴心——所有烦恼全都没有了!”(众笑)“现在我的自性如何、如何清净……”有些人一边讲自己的修行境界如何好,一边增加我慢,“我”的智慧如何断除了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所有烦恼的军队,他自己觉得“我”很了不起。但真正证悟空性的佛子,没有能知所知方面的我慢,没有我慢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虽然本性没有实执,但在世俗当中也有能对治和所对治,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有些人经常讲:“你们佛教不是说如梦如幻吗?既然如梦如幻,还有什么可对治、可修行的?没有什么可修行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如梦如幻,但在如梦如幻的轮回当中,如果没有对治,烦恼对我们来讲是有害的,证悟空性之后,烦恼对我们才没有损害。
这一点在大乘经典当中讲得比较多。《佛说净业障经》里讲到有一位比丘叫无垢光,他去城市里化缘时,被淫女用咒术迷惑而破戒,破戒后他很痛苦、后悔,不知该怎么忏罪,后来别人让他去找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又带他去见佛陀。佛陀与无垢光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对话,佛陀一一分析了他的后悔心、烦恼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通过佛陀的指点,他明白了烦恼在本性当中没有产生过,是无生的,既然是无生的,那么后悔或者烦恼所产生的痛苦都不存在,当他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性时,最后所有的罪业都得以清净。
很多人在犯戒或犯错误的时候,如果能安住于自性当中,当然是一种最好的对治方法,不过很多凡夫并未完全通达空性的境界。真正见到一切诸法实相的佛子,他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已全部根除,没有什么我慢。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发心也好,传法也好,做功德也好,都不要有我慢。有些人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一方面你做这件事情有目共睹,大家也可以随喜,但另一方面,你去到处宣说就不合理了。许多凡夫人常常有一个缺点:自己的功德很小,但是通过放大镜来宣扬,自己的过失很大,但是一直把它缩小、隐瞒。所以,我们要运用减法的法则,即使有一些成功或贡献,也观想成如梦如幻,这样很好。
如是当了知,佛陀觉者说,
一切有为法,如幻亦如梦,
如阳焰影像,如光影回响,
犹如水月影,亦犹如幻化,
承许六六二,二六三一一。
(堪布笑)这个怎么解释?你们没有闻思底子的话,《大乘经庄严论》不像听其他的开示一样——是有点深,所以如果你们打瞌睡,我也欢迎。听一节课,你就好好地睡一个小时,你醒来的时候我们开始念《普贤行愿品》,我们是回向闻法的功德,你是回向睡觉的功德。实在听不懂就只有这样了——闭着眼睛慢慢入定。(众笑)
下面是一个总结文:“如是当了知,佛陀觉者说。”释迦牟尼佛用著名的幻化八喻说明:一切万法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在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这个很重要。为什么这里称佛陀“觉者”?因为佛陀比声闻、缘觉、菩萨的觉悟更高。佛说过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梦、如阳焰、如影像、如光影、如回响、如水月影、如幻化八个比喻。《金刚经》里有六个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玄奘大师翻译的《金刚经》有八个比喻,藏文中也是八种。
佛陀觉者用幻化八喻来说明一切有为法全是现而无自性的道理。颂词用“六六二”和“二六三一一”对应幻化八喻,“六”“六”“二”是三个比喻,然后“二”个“六”是二个比喻,“三”有三个比喻,一共有八个比喻。下面讲对应的方法。
一切有为法如幻化八喻是总的分析。具体分析首先讲“六六二”“六、六”指内六处和外六处,“二”是指心王和心所,分别用如幻、如梦、如阳焰比喻。
第一个“六”指内六处,用如幻比喻。内六处指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根或六处,它们实际上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为什么呢?幻化虽然没有自性,但在显现上也有人、马、大象、根、我、众生、生命等等。同理,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有情,通过观察去找它的本体也是找不到的,但在未经观察时,六根以能取的方式在众生面前现前。
第二个“六”指外六处,用如梦来比喻。外六处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用梦境怎么比喻呢?我们做梦时,能领受者的眼耳鼻舌身、男人、女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等外境在梦中都可以出现,同理,色声香味触的本体从根本上观察是不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外境一样,但未经观察时在我们面前完全可以出现。我们现在所看到、听到或嗅到的色声香味触等,全跟梦中的对境没有差别。
“六六二”的“二”指心王和心所,用阳焰来比喻。阳焰是什么呢?口渴的众生看到很远的地方有蓝色的事物聚在一起,很像大海水或湖泊水,当走近去寻找水的时候,才发现那里根本没有水,那些显现都是假的、毫无真实可言。同理,心和心所所摄的柱子、瓶子、男人、女人、红色、白色以及世间包罗万象的种种法,从表面上看好像都存在,但真正去观察时,每个法和阳焰都没有差别,实际上不存在。
下面讲“二六三一一”(堪布笑)。《俱舍论》当中经常有这样的颂词,尤其是第六品。此处的“二六”指的也是内六处和外六处。
这里内六处用影像来比喻。影像是什么呢?外面有事物,镜子里才可以显现出它的影像,如果外面没有事物,镜子中就不可能映现出它的影像。同理,依靠前世的业力这种事物,今生当中能显现出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影像。《释量论•成量品》中讲,即生的六根跟前世非常有关系。比如前世你的眼睛比较好,即生中你的眼睛也可能好一点,前世你的记忆力好、意根好,即生中也会有这样的特点。前世的六根跟今生的六根直接有一种对应关系。有的婴儿从小就听力不好、觉察力不好,这跟前世的根是有关系的。所以前世的业力即生当中也可以显现,相当于是影像一样。
外六处用光影比喻。外六处除了光影的比喻,还有二月、假人、毛发等很多不同的比喻。在印度的一些讲义和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当中,光影就是指身体的影子。身体的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出现,有了身体,外面就会显现身影。同理,外六处实际上是内六处的影子,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影子显现在外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
下面讲“三一一”。这个“三”指三种对应的方法:即所讲的法、所安住的等持、故意受生转世的身体,用三种比喻来对应:回响、水月和幻化。
首先,所讲的法跟空谷回响一样,怎么一样呢?我们知道回响实际上不是最初的声音。比如,我的声音发出后,山谷就反馈一个声音,但反馈的声音不是原来真正的声音,只不过是它的一个拷贝或翻版。同理,佛陀在众生面前所宣讲的法,本体上是不存在的,虽然本体上不存在,但在因缘具足的时候,众生面前也会显现佛陀说法的声音,就像空谷声一样。印度的讲义中说,佛陀和善知识所讲的法本体上是没有的,实际上是空性的,我们听到的不是实有的声音,而是像空谷声一样的回声。
第二个是所安住的等持,用水月来比喻。水可以出映月亮的影子,水面平静月影就显现得特别清楚,水动摇月影就显现得不清楚。等持就像月影一样,分别念的水没有动摇时,等持的月影会显得很清净,一旦被分别念的水动摇,等持的月影是很难显现的。等持以外的修行如四谛、六随念、八遍处和八胜处等等,这些法在修行过程当中跟水月也没有什么差别,也是因缘而生、现而无自性的。
第三个是故意受生,指菩萨不是以业和烦恼而生,比喻为幻化。菩萨依靠自己特意的发愿力和等持力,在三界轮回当中可以自由自在、如莲花不著水一样去度化众生,相当于幻化的人可以十方来去自在。比如幻化者今天在斯里兰卡弘法,明天去马来西亚,然后去非洲、美国、英国……因为他本身是幻化,他不会执著:这个黑人很好看,我想待在这里,这个白人很难看,我不喜欢他,或者洋人很好看、黄人不好看……同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会一世接一世地在轮回中连续受生,在不断转世、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他不会有真实的贪嗔痴,即使有也只不过是显现上有而已。
此处如梦如幻的解释方法,跟其他地方的解释方法有点不同。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也对八种幻化喻有解释,我们以前学过的《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以及《金刚经》等很多经论也有解释,《闻解脱》当中也讲了十二种幻化喻。这些幻化喻从不同的侧面讲了诸法现而无自性或者产生之后马上毁灭的自性。
《中观四百论广释》里面引用过《阿含经》中有关五蕴幻化喻的教证:“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以前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说明声闻缘觉对空性有所证悟,因为他们认为五蕴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犹如五种幻化。藏传佛教经常把《阿含经》称为《声闻经》,法尊法师也这样翻译。
听懂了吧?这个有点难懂。
“一一”,就是与幻化八喻一一对应。后面的三种法:所讲的法,所安住的等持,所幻化的故意受生转世,全部一一抉择为现而无自性。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爱因斯坦也讲过:时间、空间包括宇宙全是人类的错觉。英国伦敦大学有一位叫戴维尔的量子物理学的权威专家,他也说得非常清楚:宇宙表面上看是很坚固、实有的,但是如果真正去观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人类动物等等,一切全是虚妄的假象。世间那些量子力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并没有以佛陀所讲的法作为依据,他们不过是用自己敏锐的智慧进行观察时,发现外面的器世界、里面的有情世界都没有一个真实的相,最后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一种虚幻相。现在到了20、21世纪的时候,很多比较顶尖的科学家,他们的观点也跟佛教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思想比较接近,但是真正去观察,中间其实也还有一定的距离。
现在有些年轻人对藏传佛教很感兴趣,今天四川大学的有些教授说一定要跟我约时间,我们短暂交谈了几句。有些教授说:我虽然智慧比较不错,但是看不懂密法。然后我说:这可能需要比较专业的学习,也要依靠一些窍诀,你用一般的方式不一定能懂。我一边开玩笑一边说:我们佛学院有很多很早出家、在国内外都比较顶尖的出家人,他们上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世间的智慧应该很不错,但是他们进入佛学领域后,发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些成绩还算不错,有些也不一定。世间再锐利的智慧,也很难通达佛学深奥的中观,更何况密法的书,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否则,我们以为只是看一本密法的、中观的法本,就想当然认为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我是一个了不起的智者。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分别念,虽然我没有读过大学,但在学校当中经常对自己的分别念很有成就感,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但后来学中观和密法时,感觉自己的智慧一直跟不上。所以很多人要多花一点时间研究经论,否则,你只是皈依了佛教,听过一两节课,看过一两本书,或者自己钻研一两个领域,但佛教真正深奥的意义也许还没有通达。以上已经讲了寻求如幻。
下面我们讲寻求所知。我们求什么样的法呢?通过听闻这部法,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没有自性的——这个道理能不能领悟?这也是我们所要求的法。以前我们以为求法品是讲在哪位善知识面前闻思修行、听什么课,但《经庄严论》不是这样讲的,它以更深入的方式给你答案。
辛三、寻求所知:
邪分别非正,非邪不分别,
非分不分别,名为诸所知。
我们所求的所知是什么呢?就是知识。所求的知识归纳起来,包括世间法的知识和出世间法的知识,这两个知识可以用四个方面来讲:邪分别、非正非邪的分别、不分别、非分非不分别。
这里的“寻求”,跟我们平时理解的意思有点不同,不是我要得到,而是要去了解——比如我要去学习、求法,就要知道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我如果求智慧,就要知道哪个是智慧,哪个是非智慧,两者都要知道,这叫作“寻求”。比如求染净法,就是知道哪些是染污的法,哪些是清净的法,这叫作寻求染净。这里希求的智慧有邪分别、非正非邪的分别、不分别、非分非不分别,总共四种,这就是所谓的所知,所谓的知识。
第一种所知是“邪分别”。邪分别是指不随同法界和无分别智慧的、所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妄念,也就是普通凡夫人的所思所想。它既未随同离戏论的法界,也未随同佛陀无分别的智慧。凡夫的能取所取就是天天打妄想的分别念,大多数凡夫人的相续就是邪分别。跟法界和无分别智慧不相应的所有能取所取就叫作邪分别。
第二种所知是“非正非邪”的分别。非正非邪指的是什么呢?“非正”即不是真实的、正确的分别,指从凡夫位闻思修行一直到胜法位(资粮道、加行道,加行道的最后:世第一法位),在这个之前的信解行地,所有的能取所取就是“非正”——不是很正确的分别。我们从凡夫开始闻思修行、寻求佛法,但在没有到达一地之前,因为还有能取所取,所以这些分别都不是很正确,不是最真实的。从能取所取分别念的角度来讲,凡夫人的分别不是真实的分别。但是我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也有随同法界、出世间和无分别智慧的部分,这种分别实际是“非邪”——不是邪的分别。我们求法时,相续当中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所求的法也有跟法界、无分别相应的一分,这一分实际上是正确的分别,所以有“非正非邪”的分别。这个大家应该明白吧,从凡夫到第一胜法位之间,闻思修行的确有这样的情况。
我们现在也是如此,一方面在闻思修行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打瞌睡、身体不好、感到饥饿、觉得天气太热太冷、跟道友之间有矛盾……这些方面是“非正”——不好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好的,就是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希求解脱,求菩提心、求空性——这样的成分在每个人求法的过程当中肯定都有,不然你们这么多人,也不可能没事待在这里。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是想解脱、想度众生——这是好的分别,所以不是邪分别。佛教的分析确实很细致。以上是世间法中的两种所知。
第三种所知是“不分别”,就是与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及有境无分别智慧完全相应,二者没有能取所取的分别念,就像一地菩萨或者圣者相续当中的一切智慧。“不分别”是最好的所知。
最后一个所知是“非分不分别”,叫非分非不分别。
入定无分别的智慧——“非分”,是没有分别的,因为完全跟法界和无分别的智慧相应,没有能取所取,可以叫作无分别。或者说菩萨的后得智慧,是通达诸法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现而无自性的,对能取所取没有耽著,所以说不是分别,但因为有对诸法自相与共相不混杂如幻的分别,所以也不是没有分别,所以颂词讲“非分不分别”。
我们获得一定境界的时候,可以说有四种不同的分别:邪分别、非正非邪的分别、无分别、非分别非不分别,总共有四种境界。最后一种是跟入定智慧和出定智慧结合的境界,这个境界从入定层面讲就是非分别,没有分别念了。从出定层面讲是“非不分别”——也并不是没有分别念,因为还有如梦、如幻、如阳焰的显现。以上是出世间法的两种所知。
我们学中观的时候经常说,月称论师虽然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是别人问他:《入中论》是不是你造的?他还是会说是我造的。那这样的话,作者和所造的书有没有呢?是有的,这样并不是没有分别,但菩萨的分别跟凡夫人的分别是不同的,境界也有差别。现在有些人说:因为你说了这句话,所以有分别——有些没有任何境界的人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说很多过失,有时比较可笑。有些人应该要修行,没有一定的修行,讲解佛法、判断佛法或评论他人,都有一定的困难。
上面已经讲了寻求所知,总共有四种。所以除了心以外,没有其他的法。
辛四、寻求染净:
自界显现二,无明烦恼俱,
尽生转分别,断除二实体。
获得所缘法,具住自界故,
真如无二现,趋入如皮箭。
下面讲所求的染污法和清净法。
染污法是指烦恼、业、众生的异熟所摄的全部法。什么是清净法呢?圣者的道、涅槃叫清净法。为什么我们要寻求染净法呢?此处的“寻求”,是指要知道哪些是染污法,哪些是清净法。我们会观察、分别、了解、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就称之为寻求染污法和清净法。
首先讲染污法。“自界显现二”:我们的阿赖耶上有显现能取所取二法的种子,在这个显现当中,因为我们不知道诸法本性的缘故,出现了无明和贪等烦恼,依靠执著对境所取与能取之识而在轮回当中一直流转、分别。但最后是“断除二实体”:因为能取所取在真正的本体上没有他体,二者都不存在。
这里为什么说“界”?在《辩中边论》和《大乘阿毗达磨》当中,都讲到所谓的界有种子的意思,众生的无明种子当中出现无明。为什么说有无明还有贪等?贪心等本来也是无明的本性,但为了强调根本烦恼起主要作用,所以说在种子当中出现无明和烦恼。因为每个烦恼跟无明都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说无明跟烦恼一起出现了能取所取,但这些在本体当中都是没有的,这叫作寻求染污法。
什么是清净法相呢?我们在信解行地的时候,具有能取所取的法,这些法暂时来讲有清净的部分,也有染污的部分——刚才讲过,凡夫人的闻思修行有分别的部分,也有相应法界和无分别的部分,这叫作依靠信解行地获得的一种法。修行到了一地以后,菩萨可以“具住自界”——安住于自然的法界当中,然后再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修道当中,他可以“真如无二”——真如无有能取所取的二法显现,然后从二地到佛地之间,胜观和寂止的境界不断地提升,最后到达无上之境界。这个境界有二种比喻:一个是皮革,一个是竹箭。皮革比喻寂止,竹箭比喻胜观。
皮革的比喻是怎样的呢?比如说凡夫人安住的时候没有分别念,出来之后又照样产生分别念、不能安住,但是到了最高的佛地,那时的安住就像已经被油调化过的皮革一样,不会再反复了。可能你们不知道,我小时候对这方面还是比较精通。比如牛皮放在水里泡可以变软,但放在太阳下晒又变硬了,放回水里才会恢复原来的状态。对此皮匠有一种方法:牛皮在水里泡软后,用酥油不断地揉,揉完后牛皮即使放在太阳下面晒也不会变硬了。现在很多皮革也可能有经过这种揉制。同样,到达究竟佛地时的寂止,也不可能产生分别念,因为它的种子都已经全部消灭了,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是胜观的比喻,佛地的胜观就像竹箭一样。竹子做的箭如果没有进行烘烤,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弯弯曲曲,有一种处理的办法是在火上面烤,水分全部烤干再拉直,拉直后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同理,胜观到了最究竟的时候,无明种子已经全部断除,不可能再产生能取所取的分别念。以前也讲过,某些物品经过化学处理之后就再也不会生锈了,就像不锈钢一样。这个比喻也比较相同。
下面是最后一个颂词:
辛五、寻求唯识:
心者显现二,承许现贪等,
或现信心等,非有惑善法。
是心现种种,趋入种种相,
显现彼有无,是故非法性。
所谓的求唯心,即一切万法都是心。此处有二种观点:一种是一切万法除了心以外根本不存在;另一种是除了心以外,心所所现的法也应该存在。这两种说法都是唯识宗的观点,《中观庄严论》里面讲,用唯识宗的观点抉择大乘佛法是非常相应的。我们的心就是阿赖耶识等八种识和它们的心所,在心、心所当中显现能取所取的二法,除了我们自己的心以外,外面的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承许现贪等”,因为有了二取,心当中不好的染污意识——贪心、嗔心、痴心等包括随烦恼都会显现,好的因缘具足时,信心、悲心、菩提心以及出离心等善心也会显现。按照唯识宗观点,不管善心还是恶心,在心之外既没有烦恼也没有善法。以真正的智慧去观察,善心和恶心以及内外一切法都如梦、如幻、如泡影,怎么寻觅也找不到。
用前面讲的如梦的方法去观察也可以,比如顺治皇帝曾召玉琳国师来回答问题,当时顺治皇帝问:楞严经中有七处征心,请问心在何处?玉琳国师说:你寻觅自己的心一无所得,这就是所谓心的去处。顺治皇帝又问:山河大地难道不存在吗?国师答:你做梦时山河大地是存在的,你醒来时,山河大地不存在。顺治皇帝听后非常欢喜,这是真实的故事。
有人怀疑:外境怎么不存在?一切都是唯识恐怕不成立。这种说法好像很多人都认同,但另一方面还值得观察。《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去王舍城说法,路上出现大水灾,佛陀就在水面上敷座说法而不沉下去,佛说:“若比丘得禅心自在,能令大水作地即成实地,何以故,是水中有地分故。”因为外境悉由心的自现产生。接下来佛还讲了一个比喻:一个很美丽的人,染污者看了会产生好感而生贪心。不净观修得很好的人看了,会认为这人很难看、丑得要命。一个嫉妒心强的人看了,会特别恨这个美人,甚至因为嫉妒想杀她。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在三人面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对境。如果这个人真实具有美、丑或者恨的部分,那所有人都应该共同看到,但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
人也是如此: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好,另一个人觉得很坏,一个人觉得不好不坏。一个人说这太好看了,一个说太不好看了。我去非洲的时候,我说请你们找最好看的人给我看一下(众笑),他们也给我看了。其实好看和不好看,跟周围众生共同的业感、从小的价值观和环境都有关系,所以一切万法唯心造。慢慢观察这个道理,会知道万法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
“是心现种种”:以心所取的种种外境。“趋入种种相”:应该是能取。“显现彼有无,是故非法性”:实际上能取所取这两者没有二法,本体上是没有的,能取、所取对境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因此说万法唯心造。《大乘密严经》中讲:“内外诸世间,一切唯心现。”内世间和外世间,一切都是唯心而显现,只不过凡夫众生业力比较深重,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