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3课
2016年7月5日
下面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里面的求法品。前面已经讲到“寻求所证义法”,总共有十一个科判,其中“寻求真如”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寻求如幻”。
要寻求如梦如幻的法,我们在今生当中要学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如水月、如闪电等等,如果大家都通达这样的道理,对幻化的世界就不会那么执著,对幻化的世界当中出现的种种像游戏般的事情也不会特别在意。正因为我们不懂得如梦如幻,没有通达空性、真如,所以在轮回当中极其苦恼。
为什么所求的法中有一个求如幻法呢?因为这个很重要。我们通过这次学习应该在理论方面有所了解,或者慢慢通达一些哲理,要了知一切万法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
如是幻术等,说为有与无。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这里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就如幻化师所变出来的幻化,这些幻化说“有”也不一定真实有,说“无有”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幻师所变出的法是有显现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没有。然而它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观察它的本体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能说是“有”。既然“有”和“无”二者都没有,亦有亦无,或者非有无二者这样的第三品物体,具体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回答说:“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像这样的幻化,显现应该是有的,如果显现没有,那么幻化师所变出来的大象、骏马都不应该有,但确实是有显现的,所以它的显现许是“彼有”,并不是没有。进一步说,它的“有”是什么呢?就是世俗当中的显现许。
“无有非是有”:如果说显现的事物不存在,那是什么样的不存在呢?实质上不存在,如果实质上真实存在,那这些显现都是虚妄的,就应该与名言当中真正的大象、骏马、马车一模一样。
所以这里讲:“有”实际上也不是真实的有,“无”也不是真实的无,也可以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显现许是有,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没有本体。因此诸法的实相真正是空性的,有空性才有一切运作。如果没有空性的意义,那一切万法也不可能拥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如果一切法是空性的,那包括因果、世间当中一切的运作才可以成立。如果空性的意义不成立,那么一切的法不成立,包括现在我们吃饭、走路,也是因为空性的缘故才可以成立。
这个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原因可以这么说;一个是在空性的、本体没有实质的园地,种子才可以发芽,阳光才可以成熟庄稼等等,很多事情可以成办,也可以这么讲。
第二种解释:或者如刚才讲的如梦如幻的事情,它的显现应该是有的,明明显现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对方从这个地方开始产生疑问:这样的话,有无二者、非有无二者具体是什么样呢?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是这两者还是非这两者?
下面我们回答:所谓的有并不是没有,还是有,有的是什么?就是显现。所谓的没有就是没有,没有真实的存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为什么呢?有就是有,如果显现都没有,那幻化也是不可能的,没有意思是没有实有,如果有实有,实有的法也不可能显现。
对弥勒菩萨的这种推理,大家应该好好地动一动脑筋,不然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凝固了,其中有些推理方法跟中观也相同。
于幻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如是有二现,非有彼实法。
它这里首先是用幻化作比喻。前面也讲过:幻化跟现在的魔术基本相同,因为魔术师也是依靠一些工具和方法变出一些东西,让人们看到真实的显现。当然也有一点差别:魔术师变鸽子时,是把真正的鸽子藏在口袋或什么里面,变鸡蛋的话,鸡蛋也是真的。但有一种魔术师,他是把原来有的事物变成没有,没有的变成有,东西方很多魔术师变魔术有这两种情况。
所谓的幻术,是依靠一些东西和咒语,在因缘具足的时候,让观看者全部当场迷惑,而且当时所幻化出来的象、马与真实的没有差别,所以这里用幻师来做比喻特别适合。当时用幻师做比喻,现在用魔术或者电视、电影做比喻也可以——虽然屏幕当中真实有显现,但我们具体寻找时也一无所有,是一种迷惑。只要因缘具足的时候,一切万法都可以产生,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很困难了。“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中也是这么讲的。
“于幻等亦说”:所显现的这些幻化现象实际上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有和无在一个法的基础上可以没有差别。你说幻化真正显现的话,有,可以说,因为它的显现是有的。你说幻化没有的话,也可以说是没有,为什么呢?它的本体的确是没有的。所以,你说有和无没有什么差别。
“如是有二现”也是同样的道理,除了幻化的以外,实际上在万法上面、依他起上面所显现的所有能取所取也好,所有的外境和心识也好,这些二法也同样是有和无没有什么差别。
“非有彼实法”: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实法。表面上看,我们认为它真实存在,但实际上它没有一个实法。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六根所得到的其实并不是很正确,尤其是我们的分别念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所抉择的不一定正确。包括物理学对“有没有静止的东西”也有不同看法,早期一些物理学家认为,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但后来的物理学家认为,万法都是相对静止的。以前一个对我很不好的老师说:“万事万物没有静止的、全是运动的!知道吗?同学们!”(众笑)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是静止的、全是运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说动即是静、静即是动,我们看到的是静止,它也在动,但是动的本体也是静止的。严格来讲,动和静是相观待的,任何观待一方的东西存在,另一方也应该存在,就像左和右一样。
《大智度论》里面讲,所谓的“有”有三种:一个是观待而有;一个是假名而有;一个是显现而有。观待而有的:所有这些法是互相观待的。假名而有的:就是本体上没有,给它加上一个名称而有。显现而有:显现上这个法真的存在,比如说水的湿性、火的热性,名言当中它的自相是存在的。
这里于“幻等”说有和无没有差别,同样的,世间当中一切万法现就是空,现空可以集聚在一起。《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刚开始我们觉得有点矛盾,不可能吧?色怎么是空?我们平时认为,所谓的空——这个物体已经存在显现的话,它就不是空的,而这个显现的物体以外,有另一个空荡荡的东西,我们就认为是空的,这是大多数人的分别念,是用一种比较粗浅的心识观察的结果。如果我们真正用智慧或者哲理去观察,比如说这个物体,我们现在看不出它里面是空的,但是用很细微的智慧去观察时,它的每一个微尘并不是全部粘在一起,中间有很多地方是分开的,如果没有分开,那它永远也是穿破不了的,会有很多过失。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现和法都是空性的,没有一个实有的法——“非有彼实法”。
如是于色等,说为有与无,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我们对色等一切法说有或者说无,二者实际上并不是很究竟。因为说有,它的显现许是有的,但本体是不存在的。说无,它的实法是没有的,但在名言当中显现是有的。就像用水月、幻、梦来比喻的时候,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用这些比喻可以了解一切法。《华严经》里面讲:“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色,于彼幻中求,无色无非色。”意思是说:幻师能示现种种的色法,但是如果在幻化中真正去寻求的时候,色是没有的,非色也是没有的。“无色”“无非色”:就是指色法没有,非色法也没有。我们知道在幻化当中求“没有”得不到,求“有”也得不到。佛经里经常讲:一切诸法如梦如幻,涅槃也如梦如幻。有些经典里说:超越涅槃之法亦如梦如幻,这有很深的意义。
《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个善知识,其中有一个叫德生童子,一个叫有德童女,他在这两位善知识面前求法的时候,他们说:我们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际上主要是修“幻住”,就是安住于如幻(他们最好的专业,就是讲如梦如幻的法)。善财童子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获得了不同的法要和窍诀,在这里善财童子就得到了如梦如幻的法。我们如果懂得一切法如幻如梦,就应该知道它的“有”和“无”之间的差别。
于色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所以他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色、香、味等一切万法,其实“有”和“无”二者都没有什么差别。你说“有”的话,实际上它的本体也是找不到的,跟没有一模一样。如果你说“没有”,但在显现许当中,在众生面前是无欺而存在的,不能说没有,应该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说“有”和“没有”没有什么差别,对有境界的人来讲是这样。如果是没有什么境界的人或者以名言为主的人,那“有”和“无”当然有差别——这里有人和没有人肯定有差别,佛教徒也不会连这些都不懂,事实上这里是在着重于抉择万法的本性。有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感觉得到,比如自己的心相续当中生起一个很大的嗔恨心,要说没有的话,心里真是很不舒服;要说有的话,嗔恨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样的?我在身体和心的里里外外都根本找不到,心本身现在也得不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以外的心也是没有的。心如果得不到——比如嗔恨心这个法的本体都没有,与它有关的嗔恨和贪心这些差别法也根本不可能产生。
幻化有两种:一种是大家都公认的现而无自性的幻化;还有一种是我们凡夫人不知道,而圣者、大成就者、诸佛菩萨已经知道的幻化。凡夫人知道魔术是幻化的,但是有时候魔术也束缚我们。电影和电视实际上也是一种幻化,电视这个箱子里面有什么东西?(现在电视不像箱子了,是一块特别薄的东西)里面根本没有什么,但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都是不念咒语,边流口水边拿着遥控器(众笑),一直这样看着。我看到老年人看电视,就在旁边给他们念“嗡嘛呢巴美吽、嗡嘛呢巴美吽”,因为他们看起来很可怜的,已经完全被迷住了。包括一些藏族老年人也这样,以前藏族老年人都是拿着念珠、转经轮,很如法的,但现在转经轮从这边掉下去,念珠从那边掉下去,眼睛都看不清楚了,模模糊糊地还是看着。这些人也知道电视里面没有什么很实在的东西,里里外外都没有,但是一旦在你面前显现的时候,就已经把你迷住了。所以万法也是这样,我们没有观察的时候,就会被显现的一切万法所迷惑,如果真的去观察,就像佛陀说的那样——现而不可得。
增益与损减,诸边所破故。
为遮入下乘,如是而承许。
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中道法。中道有两种,一般名言当中人们都承认:不是在左、不是在右,就在中间、不堕两边的这种法是中道。但在大乘佛法里面,所谓的中道,甚至连中间的法也是得不到的。所以空性离戏的法名称上称为中观、中道,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得到中道的这种境界,就要破除对色法和无色法的执著。一切法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样现空无二的本体怎么通达呢?就是要断除增益和损减,这两个边是我们所要破掉的。还有一个必要是什么呢?就是遮入下乘,就是要遮止入声闻的寂灭边。能够达到这三个目的,我们就承许是中道法。
什么叫作增益呢?增益就是本来没有的东西但是你说有,就像名言当中很多显现存在的法,唯识宗当中叫作遍计法。本来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认为是有的,这就是增益的法。凡夫人认为这个东西很好看、很好吃,这很美、很棒、很不错等等,这些法本质上是没有的,但是凡夫人通过分别念认为是有的,这就叫作增益。
本来是有的,但我们说是没有的,这个叫作损减。幻化的因在名言当中是存在的,你看大象是没有的,但是幻化大象的因——木块和石子是有的,同样的,现在所显现的东西是没有的,但是这个显现的因,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认为这种心应该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很多人把它损减了,这是对依他起的认识。“增益的有的假立”和“损减的无的东西”这二者都平息了,本体上都不成立,就叫作圆成实,就是所谓的中道。
还有,因为凡夫和小乘畏惧在轮回当中度众生,一直想希求寂灭的涅槃,但这并不是究竟的道,所以这也是为了遮止入下乘的道。前面讲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者如梦如幻的境界,所以诸法应该可以说是空性的、远离一切戏论的,但世俗的显现也是存在的。
《入楞伽经》里面说:“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失。”这个教证我觉得很重要。佛陀说:我常说的所谓空法,远离了常边、断边。有些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后半句在名言当中是可以这么说。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但是因果在世俗的幻现当中是不空的。为什么呢?因为生死轮回就像梦幻,业的力量是不坏的。万法本来是空性的,但是业确实可以说不空,因为在显现当中它真的起作用了。轮回中有些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不管到哪里去,受苦的人还是经常受苦,虽然是如梦如幻,自己也说:“我没有什么苦的,一切如梦如幻——但我实在受不了,万法就是空性、就是空性!但是我好痛苦啊……”(众笑)
“我常说空法”:这个法是空的。“远离于断常”:远离常边和断边。“生死如幻梦”:是如梦如幻的。然后“而彼业不失”:而这个业是不空的。所以这里说万法都远离了常边和断边,但是业是很奇妙的——这一辈子的业、下一辈子的业,虽然身体、所有的衣服都抛弃了,在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是众生还是会随着业力投生下世。这样的道理,很多人应该了解,看一看这个轮回到底是怎么样。
大家都知道万法本体上是无常的,可是业因果跟无常还是有一点不同。在暂时的名言当中,一些观点认为业因果是相续而存在的,还有说业因果是不灭而存在的,有些经论当中说业是显现而存在的,因为业在阿赖耶上面。当然,按照《俱舍论》和大乘唯识的观点,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样,业在阿赖耶的相续当中一直是存在的,当我们把所有色蕴全部放弃的时候,心识还要不断地转到下一世。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说一切都没有。以前不是说过吗?有一个人杀牛的时候,他说你是空性的,我也是空性的,我今天在空性当中把你杀掉。他口头上是这样说的,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证悟空,他杀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吃肉。如果你也是空性,肉也是空性,怎么会贪执吃肉呢?现在很多人经常这样认为:极乐世界是空性的,地狱也是空性的,其他清净刹土和恶趣都是空性的,但我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空的。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要是空的话,全部是空的。
虽然万法是空性,但在显现当中还是有存在。人间的一切都是空性,但在空性当中,有些关在监狱中的人也非常痛苦。监狱当中的痛苦有没有解脱的时候呢?在空性当中也有解脱的可能。所以,我们全部都是用空性两个字来“一网打尽”的话,有时候可能是过遍了,应该要观察它真正的意义。
迷乱因迷乱,承许色之识,
及非有色识,无故另亦无。
下面讲一切法在显现当中是有的,但是显现是有差别的,怎么有差别呢?一个是迷乱的因,一个是正在迷乱的法。这二者我们承许是色之识和非有色之识,迷乱的因是色之识,迷乱是非有色之识。意思就是说能取所取也好、一切万法也好,在本体当中都是不存在的,但是的确有迷乱和迷乱的因二者。
迷乱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执著为外境的所取方面的法。色之识意思就是执著为外境。一个识有能取的部分,还有所取的部分。迷乱的因是色之识,即具有色法部分的这种心识。比如:我用我的心识执著大象,虽然执著大象是一个意识,但在一个识上面,有一部分是外境,这叫作所取部分。(《大圆满心性休息》第三品当中,无垢光尊者引用了很多教证宣讲能取所取。)还有一部分是跟心识有关的明清部分,叫作能取。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迷乱的因属于所取的、外境的、带有色法的部分。带有心识的、能取的部分叫作迷乱。这就像我们在做梦——比如我在梦中去了一个非常好的花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花,这部分叫所取的境,在做梦的时候,这些只是自己心的迷乱现象。靠近心的这方面叫作是能取识,实际上能取也好,所取也好,两者都是一个心的本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法。
现在的万事万物虽然可以分为能取的识或者所取的识,一个是迷乱的因,一个是迷乱的本体,但这二者本体上除了明清的心识以外并不存在。因为一个如果没有,另一个也没有——这里说“无故另亦无”。如果说所取肯定没有——梦中哪有花园?根本没有,我睡在一个小小的卧室里面,结果梦中去了印度的红花花园(我们以前去的时候感觉特别美),但如果我在做梦的时候去红花花园,那有没有呢?肯定没有——哪里有?如果它没有,当时执著它的心识也是不成立的。
同理,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虽然有迷乱的因,也有迷乱的本体,但是这二者观待安立,如果迷乱的因不存在,迷乱的本体也一无所有。我们去观察众生也会明白,到底我们迷惑在什么地方。
下面有四个颂词。刚才讲到所看到的迷乱法,有迷乱的因和迷乱的本体,这二者都是假的、不合理的,这二者都不合理的话,下面先用世间人们共同承认的幻术为比喻来说明,再用论典当中共同承认的骨锁——即不净观来说明,以这个推理说明一切万法的有和无跟幻术没有什么差别,最后说明包括修行的法——对治法也是如梦如幻的。其实这里有很深的窍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什么感觉。学空性法门的人,在懂得如梦如幻的时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会那么痛苦,但我们也会如梦如幻地去积累资粮和善法,因为我们需要征服或者超越如梦如幻的烦恼,这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产生如梦如幻烦恼的时候,用另一种如梦如幻的智慧可以进行对治。
执取幻象色,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颂词首先是用幻化的比喻——比如执著取幻化的大象,(印度有很多大象,藏地没有大象,经常说牦牛,原来我想牦牛是不是藏地独有的称呼,但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里面也有牦牛。)幻化师幻化出大象,观众通过迷乱的原因,认为对境的色法——大象应该是存在的,执著它的心识——能取也是存在的,大象的显现和执著它的心识二者都存在。但实际上“如实虽无二”——虽然这二者在本体上是没有的,真正的大象有没有?肯定没有,但在名言显现当中,“可得二者法”——完全可以得到这二法,虽然是幻化,但有时幻化当中也能得到一些法。
以前我讲《四百论》时讲过一个故事,出自《毗奈耶经药事卷》:以前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画师,他画得特别好,有一次他去另一个国家他朋友那里,他们之间有些复杂的关系,这个朋友就故意整他——他的朋友不但是个非常著名的工巧师,而且也会幻化,叫作机关木师。朋友故意用一些木块做成一个非常好看的美女,然后对画师进行承侍,到了晚上画师准备接触她,结果一碰幻术就解除了,原来只是几块木头而已,根本没有美女,当时画师很尴尬,非常不高兴,他想我一定要比赢他。于是他一晚上没睡,熬夜在卧室的墙壁上画画,他画什么呢?自己在墙壁上吊死了,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然后他自己藏到床下面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很晚了他还没有起来,朋友从门缝里面一看,发现他已经吊死了。因为当地的法律规定:如果过夜时有人死在另一户人家里,必须要跟国王澄清,他的朋友就请示了国王。国王派的人来了,他们想最好先把墙上吊的尸体拿下来,就拿斧子砍绳索,一砍就碰到了墙上,才发现根本没有绳索,原来只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这时画师“哈哈”大笑着从床底下出来了。(众笑)
《大宝积经》里面讲过,就像有一个画师自己画夜叉,画得特别好,最后连自己都不敢看了,被吓到了。《入行论》智慧品里面也说,幻师对自己幻化出来的美女虽然会生贪心,但是不会有其他的想法。虽然幻化没有本体,但实际上也可以得到显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比喻。我们对万事万物也要这么想,万法就像幻化一样是显而无自性的。
我们经常说“如梦如幻”——以前我们去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一百天,我们先到东台顶,搭帐蓬住,在那里法王如意宝讲了《七宝藏》等很多法,最后要接近回来的时候是住在南台清凉寺那边。当时我跟我们寺院的切登喇嘛住在一个小帐蓬里,他现在已经圆寂了。我们烧茶有时候下大雨,火一直燃不上来,那个喇嘛有点懒,他自己躲在帐蓬里面说:“没事没事,一切都如梦如幻……”我说:“如梦如幻,那你不用吃饭了?”(众笑)“等一会儿法王马上上课了,什么如梦如幻!”我有点生气,他也不帮我——我们两个一起做饭,做饭其实烧个茶就可以,自己吃点东西,但是一下雨他就闭着眼睛:“没事没事,如梦如幻。”如梦如幻是一个世间共称的比喻。
执著骨锁相,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这是用论典当中跟修行有关的比喻来说明。白骨观在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中都有。颂词说,实际上这种法是不存在的,比如修不净观的瑜伽士,他在观想的过程当中,整个世界都会变成骨锁,或者他一看到所贪爱的人就是特别可怕的白骨,因而不会产生贪心,但这是通过修行得来的现象,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变成骨锁,所以是一种迷乱。
《入中论》当中说:“诸瑜伽师依师教,所见大地骨充满,见彼三法亦无生,说是颠倒作意故。”大地上充满骨架的这种心念是颠倒作意,不是真实的,是迷乱的。但是在迷乱显现面前,骨锁是存在的,执著骨锁这种能取的心也是存在的。虽然这二者实际上不存在,但在名言当中也存在。
用论典当中白骨观、不净观者面前显现的骨锁作为比喻,可以知道万法虽然显现,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实际上不存在,但在名言当中还是存在。就像梦一样,做梦时梦境、梦者、梦的现象这三者都存在,但梦醒了以后都是没有的。世俗当中三者都有,胜义当中三者都没有。所以为什么说万法跟众生做梦是一模一样的,通过学习《醒梦辩论歌》《幻术的窍诀》等著作,都能让我们知道如梦如幻的道理。
下面讲,通过前面的两个比喻可知,一切万法的有和无是一样的,跟幻术没有差别。
迷乱法相法,如是有与无,
有无无别故,有无如幻术。
迷乱的法和迷乱的法相,实际上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因为有的话,没有真实的本体,只有显现许而已。如果说没有,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显现还是存在,所以,说有和没有都没什么差别。轮回与涅槃,少许无差别——轮回、涅槃当中,也是没有什么差别,有和无也没什么差别,为什么呢?这样的有无实际上跟前面讲的幻术——幻化的法没什么差别,一切法都如此。
我们很希望很多人真正懂得万法现而无自性,这样在你的生活当中、包括修行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也没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口头上经常说“没事没事、如梦如幻”——就像跟我一起烧茶的喇嘛说多了我不高兴一样,有时候真的要用得上,用不上是不行的。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困难,用如梦如幻来对治是很好的。世间当中我们所见到的、所发生的一切,其实跟做梦也没有差别。《诸法无行经》里面讲:“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如果人在梦中得到一切道,然后也想度众生,但在真正的本体当中是没有道,也没有众生,佛法的本性也是一样。其实这个教证用在下面这个颂词最好。
凡属对治法,如是无与有,
无故无法相,亦说如幻术。
凡是能对治烦恼的六波罗蜜多或三十七道品,或者我们经常修行的四念住等等这些法和智慧,实际上可以说“有”——因为依靠它能对治烦恼,但也可以说“没有”——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本体的原因——没有法相。没有法相的原因——本体也是没有的,这跟幻术是一模一样的。“如人于梦中,得道度众生,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然。”这个教证很好。我们经常说水月道场,或者梦中佛事,很多汉地的高僧大德也经常这样讲。
原来上师如意宝讲《醒梦辩论歌》的时候,当时我们在甘多拉经堂听课,我刚来不久,好像讲过两次。最开始的时候感受很深的,当时我们的书不像现在那么多,法本是红色的、油印的。法王总是讲:白天我们在生活中心里面要经常想如梦如幻,口头上也要经常说如梦如幻,包括我们在还没有入梦的时候,也要想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希望我在梦中认识梦。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尤其是莲花生大士的中阴法门当中,这是特别甚深的法,这样做之后对修行非常有帮助。如梦如幻的这种道理我们还是很需要的,以前虚云老和尚等很多大德,在他们的年谱或者教言当中,也经常讲这方面的窍诀。
学了《大乘经庄严论》我们就要求法,求什么样的法呢?前面讲的求真如,即真正认识心的本性。第二个我们要求什么样的法呢?我们在今生当中要懂得如梦如幻的法,包括生活、家庭、身体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就想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但是有时候如梦如幻修多了可能就不想念经、不想闻思:“既然如梦如幻,我今天不去听课吧,早上又下雨,被窝里面很舒服,把闹钟关掉好了,再睡半个小时。”然后睡睡睡,等一会儿起来,课都已经上完了,也有这种情况。法师们的班里面有没有?有些道友经常迟到,因为他不仅是如梦如幻,而且是是梦是幻,已经入于梦幻当中,所以如梦如幻的课就不想听,他是真正要在梦当中去“修行”——这种人不太好。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想,比如我做了一个好梦,梦到上师,这样的时候我就想:这是真实的吧!上师应该会给我好好的加持。做一个不好的梦:这个没事,如梦如幻!空性!(众笑)我有这种毛病,不太好,实际上二者都是空性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如梦如幻的课,暂时要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停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再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我在这里特别感谢很多发心人员。因为我们能拥有这么好的机会,实际上离不开很多发心人员——他们的工作、发心,包括他的技术,每一堂课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很多。比如我们还没有上课,他们就要花很长时间,做好各种准备。现在网络上人比较多,包括维护网页的很多发心人员,多年以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在付出。我们心中要忆念他们的付出,就好像这些发心人员的工作全部显现在眼前一样,我们要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感激他们。他们在不同的角落当中,为我们创造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顺缘。我谨代表所有的听众,特别感谢他们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奉献,默默无闻的发心,默默无闻地一直给我们提供很多方便方法。因为没有这个方便方法,的确很难让这么多人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共同发心、共同念诵,这是很难的。但是因为有了这个因缘,我们才有了这个共同的机会,这是前所未有的。包括《大乘经庄严论》也好,《妙法莲华经》也好,在同一个时间当中有这么多人一起学习,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不知道会有多少次,很难吧。我们藏地虽然有很多高僧大德传讲过《大乘经庄严论》,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传讲过《妙法莲华经》,但是在同一个时间当中,这么多人共同发愿、共同回向,这样的情况也许不一定很多。所以现在这样的因缘以后能维持多长时间也很难说,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常的,我也特别希望听课的人继续坚持下去,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因缘而停止。
听《大乘经庄严论》的人原来是比较少的,我生病以后就增加了很多人,所以我觉得自己生病还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我没有生病,你们好多人可能还是没有进来。为什么呢?因为自从我生病以后人数就突然猛涨,这个原因我现在也不知道。真的,我原来声嘶力竭地说:你们听大乘佛法功德很大、很大,但后来人数一直都没有变化。这次刚开始讲《大乘经庄严论》人就很多,我开始想他们可能是以好奇心来听两天课,但现在看来好像不是,可能会继续听下去。
同样,《妙法莲华经》我们也一定要把发愿进行圆满。我昨天晚上很明确地说:只要我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会完成这些经论。你们听众也是这样,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生活不同,还有很多的事会发生,但是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些法,这样你们能得到闻思全部大乘佛法的功德——我前面也提过很多次,以后我还会提很多次,今天也算有这么一个因缘。
还有一个事情:明天的开示——当然你们是自由的,明天只是念个《心经》的传承,讲一个空性方面的简单的法,但明天的方式有点不同——我用汉语说,法师用英语翻译,我希望英语界的朋友,包括西方人也能听。现在藏地、汉地懂三种语言的人比较多,有些懂四种、五种语言。有些人说精通五种语言——但最多只会说“你好”(众笑),后来真正接触并不是那样。包括我们佛学院当中,原来说某个人“精通三种语言、四种语言”,后来发现他只是通达几个简单的词。不管怎样,我很希望通过日语、英语、非洲语、阿拉伯语等很多不同的语言弘扬佛法。以前学过的人应该利用所学的语言,可以边学边使用一些佛教的名词,以后有缘也可以弘扬佛法。
我有时候想,我以前虽然学的汉语特别差,我十六岁才开始上小学,特别不成功吧,但是我因为学了一点汉语,就跟很多汉族朋友结上了缘。以我现在的年龄,要想学其他语言的话,剩下多少时光也不好说,但自己应该发愿,下一辈子成为通达多种语言的、讲经说法的人,这是我一直在发的愿,希望你们也这样发愿。
现在的时代跟以前完全不同,全世界当中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环境。这几年来,我们已经通过英语、日语弘扬佛法,对此我们要重视。希望我们佛学院中的法师们,以后应该有时用英语翻译,有时用日语翻译,有时候用多种语言翻译,这次也是为了一个缘起,通过这样一个短短的缘起,希望很多人的因缘能激发出来,结上很多的善缘。
我出去才感觉到,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很需要我们这里很多人的智慧,只不过我们的因缘还未聚合,平台还没有搭成,如果有一个平台——其实很多人都是渴求佛法的。比如西方人,他们很想求佛法,但是得不到,很多法师很想给别人分享佛法,但是却找不到弟子,就像企业想招聘人和大学生想找工作一样,很多企业招不到人,很多大学生失业了。中间平台的搭建也需要一种因缘,因此大家都要有一种长远的心。虽然人身很短暂,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很长远的心,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也许能做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就讲一个这么简单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