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1课
2016年6月28日
下面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
《大乘经庄严论》现在讲到第十二品求法品,求法品当中,现在正在讲求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三藏,这是我们所缘的法。求法的方式是通过作意和寻找。作意有十八种作意,十八种作意当中,前面已经讲完了五种作意。十八种作意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是比较难的,我本来想讲得快一点,今年上半年把这一品讲完,但是看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里面的有些内容想快也快不起来。如果字面的意思没有给大家讲清楚,我心里也不舒服,这样的话就慢慢讲吧。不管怎样,我们这几年当中要完成《大乘经庄严论》。
我前面也讲过,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具有学习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这一点,的确我自己还是很执著的。我想,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所有的大乘经论要学完、听完、讲完恐怕是不现实的。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耽著世间的五欲六尘,没有醒悟过来,到最后年龄比较老的时候才醒的话,那时就像西山的太阳一样,不知道在世间当中还能活多长时间。即使你很年轻就遇到佛法,但是世间当中各种欺惑——引诱我们的外境特别特别多,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我们虽然得到了难得的人身,遇到了大乘佛法,可是要完全得到所有的大乘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原来也说过,传讲《大乘经庄严论》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生当中的一个梦想。现在很多人喜欢讲自己的梦想,我好像也没什么梦想,只要把《大乘经庄严论》《妙法莲华经》这两部经论讲完,这就是我如今的梦想,明年不知道怎么样。我想很多人对功德也应该是比较执著的。前面已经讲了作意大乘佛法的五个作意,今天开始讲第六个作意。
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
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
十八个作意当中的第六个作意叫禅定作意,颂词里面讲“下圆二所依”,所谓“下圆”:即有下劣的禅定,还有圆满的禅定。下劣的禅定:是指依靠初禅未至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禅定,是加行部分的禅定,这是比较低劣的,不是很圆满的。从一禅到四禅的整个正行部分叫圆满的禅定。
这两种禅定可以分为有诠的和无诠的。比如说,未至定和初静虑粗分的部分,全是有寻有伺的,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这些讲过很多了,这些叫作有诠的禅定,因为它是用语言的运行来寻伺的。还有初静虑殊胜的正行禅,它是没有寻,应该是有伺,它也属于前面的范畴。二禅以上没有寻伺了,可以远离寻和远离伺,这叫作无诠的禅定。这两个实际上是禅定作意。安慧论师说有三种不同的禅定方式,是从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三个方面来讲的,这是他不同的解释方式。
不管怎样,意思就是我们要按照四禅、四无色定的这种方法禅修。禅修有好的禅修和不好的禅修。这两种禅修就是求大乘法作意——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作意”,我们平时经常想、心里面一直念念不忘,就叫作意。一直想着修禅,就叫禅定作意。
实际上众生在轮回当中非常可怜,非常有必要修一些禅定。刚开始没有修过禅修的话,好像心一刹那都无法安住,但时间长了之后,如果你习惯了——比如说你一个月、两个月经常修,到最后好像不修也不行,很想安住。包括在走路、做事的时候,心也是自然而然会安住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没有开始禅修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很不安的。《六波罗蜜多经》当中说:“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众生的心一直不断躁动,不是平静的,犹如旋火轮般接连不断,如果你要想息止它,那莫过于修静虑,如果你要想真正修行,那莫过于修禅定。
在其他一些经典中,也将众生的心比喻成野猴或者闪电、狂风等等。众生的心刹那都是无法停住的,这样躁动性或闪动性的心,我们要想止息、平静的话,修禅修是很重要的。我跟南传佛教的有些僧人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孩坐在大人面前一样——一看旁边的有些人,好像自己的心有点动。南传佛教的修行人很重视禅修,比较而言,藏传佛教虽然有专修大圆满禅定的一些修行禁行者,但这就不说了。像我们经常习惯于讲一些分别念,是喜欢寻思者,有时在修行方面跟这些大德相比较,的确有不足之处,自己也能发现。
我们每天至少也是空出一点点时间修禅定,我都不敢说很多时间,但是自己也在尽力,有时候事情多了也有一定的困难。凡是心静下来的话,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静下来;如果心静不下来,即使整个世界很平静自己也会很痛苦。所以一切事情如何,其实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面前发生了特别重大的事情,如果你的心安定下来,就没有什么事。如果你的心安定不下来,被贪嗔痴的狂风所摇动,即使你身边发生的是一点小事,你也可能无法生活下去。甚至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由于自己的分别念,最后把自己推到特别可怜的境地,有这个可能性。有些心情不好的人,或者心理和精神上出现一些问题的人,虽然外境当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自己因为心理发生问题,对人、对事什么都是乱糟糟的,非常可怜。我们作为佛教徒,经常守护自己的心很重要。
第七个叫具慧作意,前面颂词讲的“与智相应,瑜伽因”,也就是要用智慧心来进行思维,真正智慧的本体是寂止和胜观,这叫作修所生智慧。这种智慧的根本因是什么呢?就是闻和思,即闻所生智慧和思所生智慧,闻思修是智慧的全部内容。因为不管是什么智慧,我们都是先通过在老师那里听闻,听完了以后自己去思维,思维以后进入寂止或者胜观的状态当中。无垢的闻思之因能产生无垢的修行之果,也就是所修的瑜伽。因此我们闻思修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修大乘佛法。也就是说,正在修寂止和胜观,实际上就是修大乘佛法、作意大乘佛法。前面的听闻和思维就是作意的因,因和本体都属于对大乘佛法一种智慧心的作意,就像青稞的果和因都属于粮食一样。
下面讲第八、九、十个作意,这个颂词有三个作意,比较复杂。
彼是间杂缘,不共而缘者,
五种及七种,此之遍知五。
第八个叫间杂缘作意,颂词中是“彼是间杂缘”,下文当中间杂缘有五种道理:
第一种是间杂缘经藏:这是对大乘经典、论典一种全面的思维。比如我们学习《妙法莲华经》的整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作意,一会儿想它的词句,一会儿想它的内容等等,如果对总体内容有一种归纳性,比如说对《妙法莲华经》的总体意义进行归纳思维,或者思维《十地经》里面讲的十种地,或者思维《四百论》讲的中观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等等,这样就叫作间杂缘经藏的意义。
第二种是总纲偈或者间杂缘自说:意思是把这一部论或经的每一品的内容归集出来,比如《妙法莲华经》第一品序品的内容是怎么讲的,第二品方便品是怎么讲的,把内容归纳起来就是第二种作意。
第三种是间杂缘因缘:以《妙法莲华经》为例,间杂缘因缘即是将前面的序言、中间的正文以及最后的嘱累品整体总结起来作意。以《大圆满前行》为例的话,把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往生法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就是间杂缘因缘。
第四种是间杂缘受持:就是这样的法,我归纳起来怎么修。比如《大圆满前行》就是修共同加行、不共加行,最后死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妙法莲华经》归纳起来,就是自己懂得大乘佛法甚深的空性和广大波罗蜜多的道,或者是究竟一乘的道,然后自己修持。
第五种是间杂缘传讲:也就是自己要修持,最后也要给别人讲。这是很重要的,以后很多人学习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有没有因缘,你都要做好准备——在学的过程当中你要考虑好:我学《经庄严论》,不单是我自己学,最后我要把所有的内容传讲给别人,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目的。
儒家思想当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说法,“诲人不倦”就是弘法利生的意思,“学而不厌”是在学的过程当中不要有厌倦心,你一定要勤奋努力、废寝忘食,学完了以后要教给别人,不要厌倦。
不要今天才传了一节课,下面就不想当辅导员了——“法师您可不可以开许我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觉得辅导很困难的,下面一个个学员的根基难以了知,我看到有些人在吃瓜子,有些人在吃水果糖,有些人突然起来就走了,我受不了、受不了,不行、不行,我心脏不好……”我们弘法利生的时候,包括做一个小范围的辅导,下面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习气不同,肯定会浮现很多问题。可能像我这样的课——在大的范围当中看不出来,大家好像都还可以。但是在小的范围跟人接触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毛病、习气都不同——原来我在做小范围辅导的时候也经常生烦恼:这个人不听话,那个人……但是我现在都不知道今天谁来了、谁没来。那天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我说法师们应该来吧,后来男众这边的基本上都来了,女众那边好多都没有来,我想她们可能比较忙吧。原来高级班每个人的位置已经定了,我就能看出来:今天这个来了、那个来了。这次上半年也没有举行高级班讲考,所以基本上就像因明当中讲的总相一样,反正我前面有密密麻麻的一些人,看不出谁来谁没来。
但如果我是一个小辅导员,我就每天都是看表情:这个人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那个人今天又不来了;这个人打瞌睡……原来我在摩尼宝洲的时候,我辅导的大概有十几个人,有一个小喇嘛天天都睡觉,我给他用藏文诗学的方式专门造了十几个偈颂,然后念给他听,后来他就不迟到了,不好意思了。
所以麦彭仁波切也讲了,总而言之,不管是经的意义,还是经的内容——里面每一品、每一偈颂的内容,包括自己修行,给别人传讲,全部都需要有一种作意的过程。大乘闻思修行就是对大乘法的一种作意。大乘佛法归纳起来就是甚深和广大,甚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广大:就是它可以包括宣说基道果,还有宣说基二谛、道二资粮和果二身等等。麦彭仁波切说,我们对大乘佛教的作意,实际上凡是基道果所摄的,全部都是广大方面的,然后抉择空性、真如方面的内容和道理都是属于甚深方面的。因此不管学什么经典、什么论典,都是对大乘佛教的一种修行、一种作意。
第九个叫别缘作意或者不共缘作意,它有七种不同的作意方法。如果要学习大乘佛法,就要了解它的能诠方面和所诠方面。能诠是指能表达、表示它的词句,所诠就是所要表示的内容和意义。
能诠方面的不共缘作意有三种:
首先是缘名称:比如世间的名词有柱子、瓶子等等,在大乘佛法当中也有很多名词,诸如胜义谛、世俗谛、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果、士用果等等,每一个名词都有不同的意义,都需要作意。你一说“茶杯”的话,我们就会想这个茶杯是什么质量、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等,这是第一个作意。
第二个作意是缘词句:缘词句就是宣说不同的特点,如瓶子是长的、好的、不好的等等,以它的差别法进行描述。比如说“胜义谛是能经得起观察的,世俗谛是经不起观察的”等等,它不同的特点就讲出来了。
第三个作意是缘文字:一切名称的基础实际上就是文字。藏文当中的“嘎卡嘎嘎锕 匝擦匝匝Nia 札叉札札纳 达塔达达纳 巴帕巴巴玛 雅Ra拉哇 夏卡萨哈夹 阿阿 额额 呜呜 热热 勒勒 诶诶 哦哦 昂阿”是基本的文字。藏文名称和词句的根源就是文字,像英文、日文、中文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字也是这样,都是依靠文字形成名称,以上叫作能诠方面的三种法。
表面上看,表达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的内容和知识都要依靠文字和词句,但是如果我们再进行观察,所有的名、词、文字都是依靠众生的心来安立而产生的、假立的,一旦我们的心灭了的话,所有外在像花纹般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最后我们要学着进入不可言说的境界,因为在真正的实相当中,文字、词句和语言都是无法安立的,学中观的人都应该清楚,对吧。
现在学五部大论的人不太多,其实这个应该学,希望文化水平比较高一点的年轻人,还是要学一些比较深一点的论典,如《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四百论》,依靠中观的观察理,抉择万法是非常容易的,很有必要学习。
我看现在学佛的人世间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我们每次看到他们学佛的一些介绍就有这种感觉。十几年前如果有本科生学佛,大家都很惊讶:“他是本科生,为什么学佛?是不是生活上遇到麻烦了?”但现在本科生、博士生、博士后学佛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有些骨子里有一点傲慢心,这也能理解,因为他们世间的知识学了那么多年,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学到博士,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很不错。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学过中观,不学深一点,自相续的有些烦恼、傲慢、习气不一定能发现,如果没有发现,修行可能不一定很好,傲慢心一般自己看不出来。
不共缘作意在所诠方面还有四种,在圆成实方面有两种:
缘于人无我:我们知道五蕴是假合的,在五蕴的里里外外观察,“我”是根本找不到的。通达这种境界,经常思维人无我,叫作缘于人无我的作意。缘于法无我的作意:除了五蕴假合的我和我所以外的所有万法,在胜义当中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达婆城等等,什么本体都没有,现而无自性,这是缘于法无我的作意。
在依他起方面有两种:
缘于所取分别的依他起:凡是外境方面有色的法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靠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净的、痛苦的因,这是缘于所取方面的。缘于能取分别的依他起:凡不是有色的法,如自己的心、心所,包括苦的感受,这些也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依靠的。
以上这些道理就是不共缘作意当中的七种作意。
我们经常修行的无常、无我、空性,这些都是属于佛教的四法印,四法印——其实很多人不应该只是放在口头上,而应该经常在真正的修行当中去思维,思维是很有意义的。《大乘经庄严论》是比较难懂的,专业术语比较多。
下面讲第十个遍知定解作意。
遍知定解作意在颂词当中是“此之遍知五”,也就是说遍知定解在等持方面的遍知有五种。(遍知也叫尽知,《现观庄严论》里面是尽知。)
五种是:所遍知基有四谛,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所遍知的意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每一个又可以分为四种,总共有十六行相;第三个,能遍知是见和修二道;第四个,遍知的果是从烦恼当中获得解脱;第五个,遍知的究竟,就是照了一切万法,得到了解脱的究竟智。这上面有点差别:一般的果是从烦恼当中解脱,贪嗔痴等烦恼完全远离了,最后现前正等觉如来的智慧,这叫作最究竟的果。这是讲我们在依靠四谛修行的过程中,四谛的修行需要以十六行相来修,先是获得见道和修道,然后到达十地末位,最后获得遍知的果,所以叫作遍知定解作意。遍知定解作意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要修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很重要的。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面讲:一个众生在一劫当中流转轮回的次数非常非常多,如果把他的骨架全部放在一起,就有舍卫城附近的毗富罗山那么大。为什么一个众生在一劫当中流转的身体堆起来会那么多呢?因为他们没有修道,没有遇到四谛法门。如果早就遇到四谛法门,那么现在应该已经得到解脱。在佛陀的教法没有隐没之前,我们遇到四谛法也很不容易,如果没有遇到四谛法,即使到弥勒佛出世、后面的佛一个一个出世,我们还是会在轮回中永远无法解脱。现在很多人有幸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有出家的因缘,有些有受居士戒的因缘,有些有听闻大乘佛法的因缘,这些因缘在我们的阿赖耶上慢慢发芽成熟的话,我们的苦是会有尽头的。
从长远的轮回痛苦来看,我们现在暂时所受的苦,的确也不算什么苦。比如说我今天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这短暂的苦与长远的、无始以来我所感受的痛苦相比较起来,都不算什么苦。我们学过《亲友书》,里面怎么讲的?我们流转轮回哭过的眼泪,如果积聚在一起可以超过四大海水。当然这个四海不一定是现在所谓的四海,但说明了它的量非常大。有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到,轮回是无边的,如果没有斩断无明的种子或根,我们还会流转在轮回中做各种各样的众生,这样下去也很可怜。很多人即生当中遇到佛教,尤其是遇到了无我的智慧,至少也能损坏轮回的种子。通过四谛法门来见道,最后能够证得真谛。
下面讲第十一个作意和第十二个作意,这个颂词里还有第十三个和第十四个作意。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这应该是第十一个作意,叫修行作意。“彼是二道性”是第十二个作意。“二功利”是第十三个作意。“得受”是第十四个作意。
首先讲第十一个修行作意。颂词当中讲“具足修行相,四种”,具体分的话有“三十七”道品。意思是说,修行作意有四种作意:第一个是修行人无我相的作意;第二个是修行法无我相的作意;第三个是修行见行相的作意;第四个叫修行智行相的作意。
分别来讲:第一个,修行人无我的作意,我们通达了五蕴是无常的,声闻乘会修这个法门,大乘也会通达人无我,在这个基础上修法无我,意思就是第一个是大小乘共同的修行;第二个,修法无我是大乘菩萨所行持的;第三个,修行大乘法无我的菩萨,在获得了见道的境界时,他的十六刹那智慧中八忍是见相;第四个,八种智是智相。或者把寂止作为见的修行,胜观作为智慧的修行,这样分也可以。
具体的修行分多少呢?下面有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我在这里不一一地讲,以前密法班讲《虚幻休息》《大幻化网总说》当中也讲过,显宗包括《心性休息》《俱舍》等等也介绍过多次。三十七道品是从资粮道到佛地之间的修行。上面讲修行有四种,如果再分,就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这是第十一个作意。
第十二个作意叫作二道自性作意。“二道自性”是什么呢?一个是寂止道,还有一个是胜观道。胜观道的自性和寂止道的作意,意思是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第一是心不外散、安住一心当中,心不乱很重要。第二,不但是不乱,还要真正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个很重要。
如果我们没有通达这个道理,像现在很多人光是安住于阿赖耶识的寂止状态当中,很长时间一直坐着很舒服,但这并不算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定要在安住的过程当中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可以先按照中观的说法去抉择,然后再像密宗里所讲的那样去认识心性的光明,这两者都可以叫作是胜观。没有胜观的寂止,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定灯论》里讲的一样:一块石头扔在大海里面的话,一点改变都没有。所以我们仅仅依靠寂止,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包括《佛子行》《入行论》当中都是这样讲的,因此一定要用智慧来获得。而且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用中观的推理方法和密法的直指方法都是可以的。
是哪部佛经里面讲的:“譬如芭蕉树,叶叶分解之,获之无所得,万物亦如是。”一切万法就像是芭蕉树一样,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分解它,最后什么都没有获得、一无所得,一切万物也是如是,用这种方式来观察非常有必要。我不管去印度还是去南方的一些城市,每次看到芭蕉树,就想起《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大乘《三摩地王经》等很多经里面用芭蕉树来比喻一切万法。实际上的确是这样,现实当中任何名声、地位、财富,包括我们自己的肉身、房屋、车、电脑等无论什么东西,当你没有观察的时候,就像《中观庄严论》里讲的一样,好像实实在在有一种存在,然而一经观察,我们特别在意、认为真实的这些东西,就像芭蕉树剖开的时候,里面一点实质都没有,最后全部是树皮、没有树芯。世间当中的任何一个东西也是如此,你真正用智慧去观察时,能经得起观察的一个都没有,不管是外境方面的,还是内在的。
可是很多人很迷茫,根本没办法知道这个真理,每天都是说“好累啊”。现在许多世间人,都是看世间当中很多明星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当然个别明星可能也有修行,各方面的确很不错,但大多数是有虚荣心,每天都是在烦恼中做很多散乱的事情,包括减肥、健身等等。大多数世界上的人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当你离开这个世间的那一天,自己可能也会发现它们毫无用处。每个人都根本没有想到——我会来一个死亡,而且从来没有想过:我活着时正在追求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如果人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处于什么样的境界。
所以通过安住、寂止,就可以让心安静下来,然后心静下来的时候,通过禅宗或者中观的观察方法,心的本来面目就很容易得到。当你真正有了这个境界,不管是世间当中的得失也好、利弊也好或者苦乐也好,很多事情有的话也可以,你就“恍恍惚惚”地接受,就像无垢光尊者赞叹美酒的功德一样。但是一旦你真的失去,也不一定特别执著,因为它的真相是抓不住的,就像寻找彩虹一样。所以,这样的道理有必要去了解。观察就是用胜观,胜观其实是证悟真正的本体,包括我们修禅的时候,也需要通达它的本体。这是第十二个作意。
第十三个作意:善妙作意或功利作意。意思是它有两种功利,一个是遣除恶业,还有一个是遣除恶见。恶业有身的恶业、意的恶业。语言的恶业包括在身恶业当中,我们知道语言是依靠身体发出的,所以十不善业当中有一部分是身体的,一部分是心识的,贪、嗔、痴、邪见这些是心的恶业。断除这两种恶业,这是第一个功利的作用。第二个功利的作用是断除什么呢?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学过:断除坏聚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在《俱舍论》当中也讲过。断除这五种见解,也是一种功利作意。这里不逐个解释。
第十四个:真实得受教授随教作意。得受作意一般是讲,住于大乘的种姓者,他先发菩提心,在获得定解之后,到大资粮道的时候获得法相续等持,法相续等持得到之后,就可以依靠神通到各个刹土去,在诸佛菩萨面前得到很多等持的教言,经常得受佛法。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法相续的等持,但我们还是要求法,求法很重要,一定要想尽办法。求法过程当中受到一些痛苦和别人的冤枉,我们也不要特别在意。有时候要想:我是为了求法,不管这些,求法过程当中还是要安忍,我要接受别人对我的各种误解等等,这样很多烦恼就没有了。这里的作意是什么呢?按资粮道的人来讲,就是得法相续等持时候的求法精神。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还没有得到大资粮道的等持,但我们要经常有求法的意乐。
我觉得我们佛学院当中有个别的一些人听法还可以。有一个老菩萨,我不说他的名字,他经常听课,年龄也比较高,这边也有几个。在听法方面,不知道他们听得懂还是不懂,反正二十年以来每次听法的时候一直是笑嘻嘻的,如果听得懂也很好,如果听不懂也是笑嘻嘻的,我感觉——哦,可能听懂了(众笑)。不然的话,有些人是从来都不笑,不管见到谁都是特别痛苦的样子,这种人来到世间的时候,可能是父母要求这样做的(众笑)。有些人一直是现忿怒相。像我可能会一会儿现高兴,一会儿现痛苦,一会儿现不高兴,变得比较多,当演员比较好(众笑)。有些人始终是面无表情。我们佛学院当中有几个老菩萨和有些修行人,对听法方面很有意乐,很好!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这个颂词有加行作意、自在作意、大作意、小作意,总共有四种作意,十八种作意到这里就圆满了。
第十五个是加行作意,它里面又分为五个作意:
第一个叫解数加行。比如,经典、论典里面有很多名词和词句,如果要了解《四百论》或《中观庄严论》有多少偈颂,多少个字,多少个科判,或者我获得了多少个灌顶、多少个传承,就经常要用到数字。有些人对数字记得很清楚:“我来到喇荣是在二十年前,三月十五日下午三点钟。”(众笑)过去的事我有时都记不得是什么年份,但有些人记得很清楚。我去年在美国遇到一个人,他的话里全是数字:我初中毕业是哪月哪日几点钟,大学本科毕业是多少多少,后来来到美国,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二次是什么时候,第三次是什么时候……我说这个人是专门记数字的(众笑)。这叫作数字方面的作意。
第二个叫趋入二相加行,它有文字方面的作意,还有词句方面的作意。文字是有量的、有限的,比如藏文三十个字母没有什么变化,英语的字母也没有变化,但由字母所组成的名词和词句,却可有无量之多。比如《般若十万颂》是由藏文的三十个字母和四个元音组成,但是它有很多的词句、名词和表达方式。这是入二种相的加行。
第三个叫作解分别加行,不管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我们作意的时候是不颠倒的。不颠倒就是因明当中讲的:总相和自相混合一体,最后进入自相法。比如说,这是瓶子,瓶子是装水的,它是大腹的等等。说者把“瓶子”说出来的时候,听者心里面马上有这种概念浮现出来。依靠名和义混合的方式,我们可以介入世间一切的名言和行为,这个叫作解分别之加行。
第四个是解次第加行,不管是人也好、瓶子也好、氆氇也好、房子也好,不论什么东西,首先是有人给它取名,取名之后,我们也是这样学的,后来按照取名的次第,我们都可以进入相关意义。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中观的时候(上师模仿某堪姆声音说):“中观里面有一个叫作世俗谛,另外一个叫作胜义谛,那么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最根本上的差别是什么呢?”(众笑)我有一次在女众班级偷听,印象比较深。所以堪姆先这样讲,讲完了以后,最后一说世俗谛,听者自己心里面就会想:哦,我们堪姆讲过,所谓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根本差别应该是这样的。这叫作解次第加行。
最后一个叫作证悟加行。在加行道等时,有十一种差别:加行道有四种法;见道有一种法;见道也有不同层面,有大乘菩萨见道和小乘声闻见道两种;证悟时在意乐方面也有两种不同;后得分类也有两种。这样总共有十一种。这些内容麦彭仁波切讲得比较清楚。
第十六个叫自在作意,是指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清净一切的障碍,最后所得到的智慧自在。凡夫人一般是被烦恼和贪嗔痴所主宰,诸佛菩萨的自在,是断除贪嗔痴的境界而获得的。
第十七个是作意小乘声闻道的小作意。
第十八个是作意大乘菩萨道,也就是大乘作意。
那么总共有十八种作意,我们承许它摄集所有大乘、小乘一切作意的本性。以上我们就简单介绍了《经庄严论》里面比较难懂的十八种作意。这次讲得算是细致吧,但也不算特别细致,不管怎样,希望大家经常去思维。
其实《大乘经庄严论》是一种全面的修行方法,它不仅是讲修行。通过学习之后我们知道,凡是对大小乘任何身口意所结缘的作意,全部都可以汇入学习大乘佛法和修行大乘佛法的大海当中。因此我们在修学、积累资粮的时候,要经常断除贪嗔痴等世间各种各样不太合理的行为和作意,应该尽量看经书,包括我们在生活中互相交谈,也要多讲大乘佛法,不要天天都是讲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堪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