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0课
2016年6月24日
现在讲第十二品求法品,这一品讲求法的对境。求法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三藏十二部。到底三藏是什么样的呢?今天给大家讲三藏的概念。不过今天讲的内容专业性稍微强一点,有些刚学佛的人不一定听得懂,如果实在听不懂,你们也可以休息或者睡觉,本来听法是不允许这样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实在听不懂只有这样了。
今天我们先讲什么是三藏。大家都知道三藏就是经、论、律。三藏实际上有很多层意思,我们如果没有细微地观察,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三藏。
以前藏地开始翻译《大藏经》的时候,为了区分三藏,藏王要求凡是经藏前面都加一句“顶礼诸佛菩萨”,凡是论藏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凡是律藏前面加“顶礼一切智如来(顶礼佛陀)”,这个原因以前也讲过。为什么经藏前面要顶礼诸佛菩萨?因为经藏大多数是通过佛和菩萨互相对谈、问答而形成的。为什么论藏的前面要顶礼文殊菩萨?原因是论藏有很细微难解的理论,要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解开。为什么律藏前面要顶礼一切智如来?因为律藏里面有很多取舍的道理,唯有遍知佛陀才可以开遮,因此在律藏之前有顶礼佛陀的传统。所以我们在翻开藏文《大藏经》的时候,基本上一看顶礼句就知道属于哪一藏。
下面开始讲:
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经”藏、“对法”(指论藏),再加上“律”藏,这三个法叫三藏。三藏的每一个“略摄”都有四层不同的意义,如果具有智慧的人了知了它的本义,就会“获得一切智”。
下面我们讲什么是经藏、论藏、律藏,每一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这四句颂词是说:什么是经藏,经藏有哪四种法;什么是论藏或对法,它的四种法是哪些。
首先讲经藏。说“处”“法相”“法”以及“义”,就是经藏的四种法。简略而言:第一个是处,第二个叫法相,第三个叫法,第四个叫意义。
第一个所谓的处是什么呢?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处当中的第一个法,是指佛陀宣说佛法的地方,如舍卫城或者王舍城等等;处当中的第二个法,比如出有坏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即说法者;第三个法,是指为了利益哪些群体或众生而说,这三者就叫作处。比如我们在某个地方要说法,说法的地点、说法者、说法的对象——也就是眷属、是为了哪些众生而宣说,这些就叫处,所以经藏当中处是不能没有的。
第二个是法相。经藏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有二谛——也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胜义谛和世俗谛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因为不懂胜义谛和世俗谛,所以对佛陀所讲的空性法门和世俗显现法经常混淆不清。《入大乘论》当中也这样说:“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真”是胜义谛,“俗”是世俗谛,如果不能分别这两个圣谛,则不会知道佛法的甚深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知二谛很重要。
对于了知二谛,佛教当中不同的宗派根据自己不同的智慧层次,对二谛的确认也有不同。
比如,对于从来没有入过任何宗派的人来说,胜义谛是什么呢?就是眼见为实、耳闻为实,在六根面前所显现、真实得到的东西叫作真实的胜义谛。世间的世俗谛是什么呢?就是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这些法叫作世俗谛。
佛教有经部宗、有部宗、唯识宗和中观宗。那么对于经部宗和有部宗,什么是胜义谛呢?就是最细微的心识和最细微的无方微尘,即无分刹那的心识和无方微尘叫作胜义谛。粗大的外境和心识、分别念称之为世俗谛,这是一般小乘的观点。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显现的外境的虚妄现象叫作世俗谛,最后抉择下来,自明自知、恒常不变的心的本体称之为胜义谛,即究竟的圆成实。
按照中观的观点——当然中观有自续派和应成派,他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但中观的观点基本上是这样:在胜义当中,一切法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当中,一切法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我们要懂得佛陀的甚深密意,最好懂得中观宗最究竟、甚深的意义。
经藏当中首先是讲“处”,然后讲“法相”,法相也就是胜义谛和世俗谛,然后讲“法”。
什么是“法”呢?我们把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缘起等法一一地抉择。当然,这有胜义的层面、世俗的层面,从二谛的层面来讲是法相。这些法在世俗当中分开一一辨别称之为“法”。
第四个是“义”,就是辨别经当中哪些是意趣,哪些是非意趣,哪些是秘密,哪些是非秘密等等。这是经藏的四种意义。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对经藏的定义是这样,具有四种法。
什么是论藏呢?论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阿毗达磨,有上阿毗达磨、下阿毗达磨、大乘阿毗达磨、小乘阿毗达磨。论藏引申出来也有四种意思:“对向”“反复”“胜”伏和“证”悟,具有这四种法可以叫作论藏或者对法。
第一个,什么是对向?在论藏当中无误地抉择了三十七道品、十二缘起等等,这些法抉择或指向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即让无量众生趋入涅槃。他的目标、方向、对向,就是通过这种法的抉择,最后让众生获得涅槃。
比如说,我们现在学经济学,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学经济学的人应该知道。昨天我屋子里面来了几个大学生,我问:“你们是学什么的?”他们说:“我们在某地学警务。”我说:“我有点害怕啊。”(众笑)他们说:“没事,我们是很慈悲的。”我说:“你在学校里面很慈悲,但是出来以后会不会慈悲也不好说。”他们学习完最后的去向是什么呢?就是干这个工作。而学习对法论之后,最后是让众生趋向涅槃和成就。
第二个是反复,就是在对法当中对一个法通过各种不同的层面来进行辨别和分析。比如说,瓶子有色法、非色法的方面,或者有表色、无表色方面,有漏和无漏方面等等——可以通过很多方面对瓶子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诠释,就叫作“反复”,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是胜伏,学习对法论后实际上能增长智慧,智慧增长之后能通过辩论或研讨胜伏对方。学习《俱舍论》的人辩论应该不错,因为他对法义的分析比较细致。如果对《俱舍论》的法义了解得很好,这样的道理再通过因明的逻辑来整合,然后进行推理就更加精彩。这是第三个特点:通过辩论的途径能胜伏对方。
第四个叫了悟,以正理和决定的方式抉择经藏的意义。我们辨别、分析经藏的意义之后,最后能真正现证、通达意义。密法是通过参禅、实修等的方式来现证的,而对法则是通过很多方面的分析,最后现证大乘经典真正的实际意义,所以叫作论。论应该这样理解,论藏有四种法。下面讲律藏,律藏也同样有四种法。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律藏的四种法有两种不同的安立方式:一种是“堕罪”、违“犯”“起堕”“离堕”四种法;另一种是“数取趣”“制戒”“类别”“决定”这四种法。总共有八种方法来建立律藏。
律藏的四种法是怎么安立的呢?
第一个叫堕罪。堕罪在出家戒中有,比如说他胜罪(比丘戒当中有四个他胜罪)、十三僧残罪,以及许多粗罪、恶作罪及“向彼悔”,总共有五种堕罪。
第二个叫犯堕或者生堕。犯戒律是通过四种方法来犯的,哪四种呢?不知戒条、戒的法相而犯的;贪心、嗔心等烦恼特别粗重而犯的;在守戒过程当中,自己放逸、没有正知正念而犯的;对学处不恭敬,对佛陀、对戒律、对传戒的上师不恭敬而犯的,通过这四种方式而犯叫作犯堕或者生堕。
第三个是起堕。所谓的“起堕”,是指在犯戒以后进行忏悔,从此再也不犯。我们在诵戒的时候也有一些忏悔——忏悔自身能忏悔的堕罪。
第四个叫作摈堕或者离堕。有些人虽然曾经犯戒,但是以其他方式已经获得解脱,这样就不会有罪恶。按照戒律里面有七种法,我根据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稍微说一下:
第一个叫作分别忏的离堕。即可以在一位比丘或者三、四位僧众面前,对该忏悔的堕罪进行发露忏悔。
第二个叫作承诺处罚。有些人犯了根本戒他胜罪,但没有隐藏心、感到特别后悔,并在僧众当中直接发露忏悔,后来可以重新受戒,但是受完戒之后,要位于僧众的最后面——包括饮食的时候也不能先用,最后才可以。这是一种处罚,通过处罚恢复或者清净戒律。
第三个叫变异的摈堕。本来佛陀在戒律里面说过,出家人下午不能吃饭,要过午不食,但是如果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修塔或者走很远的路,或者为僧众做事情等等,对此也有开许。因为有一些变化,所以这个叫以变异而摈堕。
还有一些是通过僧众商量以后解开的摈堕。佛陀在世时曾对阿难说:我涅槃时你不要忘了提醒我,以前制定的有些细微戒律到时候可以开解。但到佛陀涅槃的时候,阿难特别伤心而忘了问,也有人说是因为魔王波旬一直给他制造违缘,为此迦叶尊者特别不高兴而呵责阿难:佛陀说过有些戒律可以开解,你怎么不问?虽然佛陀没有直接开许,但是以佛陀间接的开许——按照一切有部的观点,大的戒律不能开遮,但是有些小的戒律,通过僧众商量之后也可以开许,现在南传佛教也是这样。当然对此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安慧论师的《大疏》里面讲,戒律开遮唯有佛陀有权力,其他任何人无权开遮,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所以,在佛陀圆寂的时候,本来有些戒条是要开解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开解,那么在将来不同的时代里,佛陀制定的有些戒应该是有开解的可能性。有这种历史和说法。
第五个叫变性的离堕,指变性以后离堕。比如本来比丘尼与比丘的根本戒是不同的,比丘尼有八种根本戒条,比丘有四种根本戒条。戒律里面讲(现在世间当中也有一些变性人,男性、女性都有变性的):如果某比丘变性之后再犯戒,他所犯比丘的堕罪在比丘尼身上就不是堕罪了——不共的话不会有罪的,这也是一种离堕。比丘尼也同样。
第六个,现证佛陀所抉择的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通过抉择真正通达这四种法义的时候,就可以从小堕罪中解脱出来,这是第六个。
第七个,到获得阿罗汉果位、真正证悟法性的时候,那么所有的堕罪都不会有——即使以前有过,到那时都可以恢复清净。
以上讲了离堕。离堕当中分七种法,在戒律当中有广说,我们了解一下也有必要,有时候全部非常简单也不太好。居士和出家人应该直接或间接明白佛教的戒律和道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讲律藏四种差别法的第二种安立方式:
第一个是补特伽罗,即“数取趣”。佛陀制定的戒律,基本上都有依于制定的人,比如某某人犯盗戒、某某人犯淫戒、某某人犯妄语戒,以此作为开始佛陀才制定了相关戒律。
第二个,比如很多比丘问了佛陀某件发生的事情,然后佛陀通过智慧来抉择:从此之后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做的,这叫作“制戒”,即制定戒律。
第三个,制定戒律的“类别”,比如说根本罪、恶作罪……有不同的戒律。
第四个,佛陀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哪些是成罪的,哪些是不成罪的,这样的道理叫作戒律的“律”。
我们要懂得律的话,应该这样来理解。在佛教里面戒律是很重要的,实际上不仅仅是佛教,现在所谓的法律,对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真实的、不能违反的规则,一旦违背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佛教当中守戒律也是这样。
儒教的《论语》里面也讲:君子有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世间的君子有不同的戒律:少年的时候戒色,壮年的时候人们都比较好斗、竞争——戒斗,老年的时候贪欲心比较大,对房子、车很多东西都想获得——戒得。在儒教的思想当中,对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戒律。律藏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戒律。
经藏、论藏、律藏这三藏就是前面所谓的所缘、所求的法。所求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三藏。三藏从意义上讲是很深的。
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
三藏是我们暂时所求或所得的法,但最终也是无所得、空性的。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所求的法如果通过现量而“得”是最好的,通过比量或其他方式不一定很究竟。那么怎么得呢?得有四种法:第一种是所缘法,第二种是内法,第三种是外法,第四种是内外二法。我们要追求的法总共有四种。
第一个,什么是所缘法呢?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所缘的对境,总的来讲叫作所缘法,我们所求的法是大乘佛法。当然这有不同的解释,但这样可能比较好懂一点。
第二个是内法,或者说能取的内六处,即从眼根到意根之间的六处,这是能取的六种法,叫作内法。
第三个是外法,指不是自相续所摄的六处,也就是外境六法:色、声、香、味、触、法。
第四个是内外二取所摄的法,就是所谓的六识。或者是内外二法所摄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所有法。麦彭仁波切解释就是“外内二俱所摄的染污清净法。”总共有四种法。
对这四种法我们通过能取和所取的方式来缘取的话,最后能获得二种法,也就是内法和外法。内法和外法实际上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先用能取来观察所得的法时,外面的法不存在,最后能得到的内法也不存在,或者从外法不存在的原因,可知内法也不存在,这两个法是互相观待和对应的。探究这二法,究竟是一无所得的——能取、所取都得不到,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是空性。因此在究竟圆满的得法当中,一切法是无法得到的。
很多法暂时或在名言中来讲是虚妄的。唐朝有一个人叫做元晓法师,他是在新罗那边,想来中国依止玄奘法师。路上有一天傍晚下大雨,他找到一个洞避雨,最后就在洞里面睡着了,晚上他的口特别干,就到处去摸索,好不容易找到一点水,喝下去觉得特别甘美。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那个洞实际上是个坟墓,而他所喝的水,竟是一个人的头盖骨里的脏水。之前他一直觉得水很甘美,但看到头盖骨之后,他马上感到特别特别恶心。他通过观自己的心,突然就了悟了一种道理,他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髑髅不二。”心当中可以产生种种法,如果心灭,骷髅也是不二,骷髅和水全部都是空性的。后来听说他已经开悟了,依靠头盖骨已经觉悟了。
所以有些事情看起来好像不太顺、不太好,但反过来,对于某些利根者或觉悟者,这也是一种顺缘。禅宗的故事很多都是这样:比如把碗打烂了,或者在跟别人发生口角、被人痛斥的时候,就开悟了,这种现象是很多的。所以有时候我们通过别人的言辞或者听到的一些声音都有可能开悟——包括乌鸦的声音。(上面的乌鸦还在吗?还在是吧,乌鸦的声音是“哇、哇……”)
“二者不可得”:刚才也讲了“心灭则髑髅不二”,心灭的话,骷髅不二,一切法不可得。
今天讲的内容确实稍微难懂一点,所以刚才有些新来的人中间就离开了,我也理解、“赞叹”他们。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下面我们讲获得的法。“依意诠说义”:我们这种分别的意识,通过三藏法应该现起一种欢喜心和清净心,有了清净心之后,通过亲教师、法师、堪布宣讲三藏法的意义,所讲法的所有词句和意义在你的脑海当中一一地浮现,这叫作所谓的闻所知慧,也就是通过听闻而产生的智慧。
“认定唯言诠”:听闻之后你就可以确定——依靠分别念所确定下来的不管是柱子、瓶子还是房子、茶杯,这些法除了言语以外没有一个本体可言,即除了言语的诠表、一个分别念的概念以外没有什么,这就是思所知慧。
“心名安住故”:通过修行我们了解到万法在心、心所当中浮现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假立的,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最后安住于心性的时候,除了光明和空性以外,什么都是没有的,这叫作什么呢?修所知慧。
所以,依靠闻所知慧、思所知慧和修所知慧三种智慧而获得的法所缘,实际上就是我们需要得到的三法:内法、外法和内外二俱法。前面已经讲了,真正的所缘法是大乘的空性和光明法,因此大家要明白所求的法是通过闻、思、修行来了知,甚深的空性境界不离开闻、思、修行。所以麦彭仁波切在后面也说了:闻法思义后如果不修行则无法证悟不缘外内二俱法的真如。如果我们听闻、思维了这么好的佛法却没有修行,还是没办法证悟。
很多道友现在对修行方面很重视,这一点也需要。有时我们因为发心工作比较忙而没有听闻、修行的时间,但有时候边修行、边发心、边思维也是可以的。其实任何一个行为,一方面是你所做的事情要去想,另一方面是你所得到的法义要经常去串习——这也是一种修行。有些发心人员(我对发心还是比较执著的)这次考试考得应该很不错,有些考得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的确对发心工作特别有贡献,这我们也能理解。但有些人既没有发心也没有好好闻思,即使在寂静的虹身成就圣地也整天只想吃喝玩乐,不但不成就反而吃得越来越胖(众笑),这样虹身也没有希望了。如果一点都不闻思修行,每天都是放逸,好像心里面根本没有对佛法的信心,这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我们要长期地闻思修行。发心工作做到一定的时候,可能自己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点可惜的是:有些人发心做技术方面的工作,在工作已经特别熟悉的时候,因为自己烦恼现前,跟同事合作不好,无缘无故中间就离开了,这是特别可惜的。一般来讲,一个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不一定能成功,做的时间应该稍微长一点才能有效果。我们佛学院中的有些道友,我是发自内心特别感谢他们,比如管建筑、管各方面的一些发心人员,还有我们学会和其他地方的一些道友,多年以来一直发心,为了僧众和大家的修行、工作付出了一切。也希望将来大家都发发心。
说到发心,实际上一个人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就像刚才对法论里面讲,对一个法可以从空性、显现、色法、有障物、无障物、有滞物、无滞物、有为法、无为法等很多方面抉择。比如我们对这个瓶子进行研究,就可以从它的颜色、形状、重量、力量、本性、功能、结果、因以及与它相关的——比如依靠它可以产生眼识、分别念,可以装水解渴等等方面来抉择,有很多的抉择方法。所以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修行比较好,就能让很多人产生欢喜心,对很多人的帮助是很大的——他对自己周围的人,对未来的众生等发愿做很多好事。如果一个人比较坏,对周围的人来说可能就像一个炸弹,大家都会特别害怕。现在有些国家的坏人,到处发动各种恐怖袭击,给人们带来很多灾难。所以,人同样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有些人做大事,有些人做中等的事,有些人不但不做好事,反而做特别坏的事。
修行人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呢?有。佛教徒当中有没有这样的呢?有。佛教徒当中有些是特别优秀、非常了不起的,不仅是在世间当中好,而且他的一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间,他出世间的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有些人不要说出世间,在世间当中都比较糟糕。每一个人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法王如意宝说过:“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尽量地不要扰乱别人的心,也不要舍弃自己的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需要做什么、想什么?你是一个出家人的话,那出家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如果你是大乘佛教徒,那么大乘佛教徒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生活下去,还要帮助别人、度化众生,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想一想。
因此《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说:三藏是我们所求的法、所缘法。以什么方式来求呢?以闻、思、修来求。我们佛学院中经常讲闻思修行,现在很多世间的领导也说“我们要闻思修行”,所以他们还是对“闻思修行”感兴趣,虽然这是比较新的名词,但是用在一些不同的文件里面,有时候比较怪怪的,也可以吧。(众笑)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三藏法要通过十八种作意来求得。今天我们讲五种作意,也就是“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安住于信解”和“别者强欲乐”,总共有五种。
首先第一个是“三种姓”,即声闻、缘觉、大乘种姓。如果我是声闻种姓,就安住于四谛法门等方面的作意。如果我是缘觉种姓,就对十二缘起进行作意。如果我是菩萨种姓,就对二无我、积累资粮这方面进行作意。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应该都自认为不是小乘而是大乘,如果是大乘,那对法无我和人无我的道理就要经常作意。观修空性的功德那么大,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或者中间有休息时间的时候,不要像没有任何修行的人一样一直贪睡,应该好好地作意二无我。
第二个“行事”作意,行事作意实际上是积累资粮。在信解地一般是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当然要到一地菩萨的话,需要积累一个阿僧祇劫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所以佛教当中很重要的就是:既要观空性积累智慧资粮,又要做一些我刚才讲的发心的事情,哪怕是——比如说给僧众扫地,这也是积累资粮。
(经堂里面不要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挂着,不然的话不太美观。我原来也说过,除了公共安排的以外,不用拿很多供品来放在这里。虽然是积累资粮,但是也要庄严,庄严是很重要的。有些东西可以放在自己的佛堂里、自己的地方。)
第三个作意叫作是所依差别作意,也就是有害和无害的所依。什么意思呢?有害所依指的是修行人处于在家,因为在家人的事情比较多,烦恼比较多,为了生活、家庭、工作一直忙着,这样实际上对自己的修行作意有一定损害。
而无害所依指出家人,出家人没有家庭的压力、没有世间各种各样的痛苦,佛陀在《大宝积经》里也讲“在家多求苦,出家无求乐”,在家人追求的比较多,所以很苦,出家人没有什么贪求,所以比较快乐。一般出家人有几百块钱的话,自己稍微吃一点、买一点,对其他东西都没有什么需求。如果是在家人,可能要照顾的事很多很多,这也是一种烦恼。但是现在反过来说,对于有些信心和修行不好的出家人,有时候看起来出家是更苦的。
我看现在很多人不要忙着出家,要先考虑好,不然有些人认为出家以后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实际上也并不一定是这样。如果不是真正具有出离心,不是真正为修行而出家,而是因为生活当中家人死了、感情受挫、遇到灾难或者失业了,这就是因为忧愁而出家。释迦牟尼佛在戒律当中讲过,在忧愁者的忧愁感受没有清净之前,不能开许出家,因为忧愁者的心情好转以后又会还俗的,这是很危险的。因此出家也并不是百分之百是无害的、非常清净的。
尤其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包括网络等很多对出家戒律、出家心态不利的外缘层出不穷、全部现于自己的眼前,然后真正能内摄或者保持正知正念方面的资源却越来越鲜少。在这种环境当中,有时候作为在家人,该照顾的先好好照顾也好一点。不然的话,有些人出家之后——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包括三四十岁的很多人,在中国基本上是独生子,他们出家之后要照顾父母有时也特别麻烦。我们这里有个别的出家人,不管父母也不行,管父母也麻烦,每次放假就跑到父母那里待三天又回来,也可以吧,这是一个事实。出家是乐还是苦,你们自己来抉择,对吧。
第四个叫作安住信解作意。安住信解作意在《摄大乘论释》当中已经讲过,就是随念佛陀的功德。《摄大乘论释》是世亲论师作的,以前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是最普遍的,真谛等法师也翻译过。《摄大乘论释》是很重要的,里面讲了随念佛陀的七种方法,是作为修行人应该有随念的作意。
第一个,要想到佛陀是无阻碍的、在世间当中可以驾驭一切万法的尊者。
第二个,要随念如来的法身是恒常不变的,哪怕整个世间都变了,佛陀法身也无有变化。
第三个,要想到如来断除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四个,要观想如来的事业是任运自成、无有间断的。《随念三宝经》里面也讲到随念如来。
第五个,要想到如来具足清净刹土所有无漏的广大受用。《摄大乘论释》里面叫“大富”——大的财富都已经具足了,一切清净刹土的功德全部都圆满。
有些世间的富贵人,有一点钱就觉得了不起,特别傲慢。也有很多好的修行人,自己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傲慢心,非常乐于帮助一些贫穷的人,然后上供下施,做一些非常清净的佛事。包括我们学会当中的很多人,我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有些是提供道场,有些是给我们佛学院里面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提供方便,还有经常去放生,帮助很多上师弘法利生,同时资助很多学生等等。有福报的话肯定能做很多很多事情,这样也算是大福报,可以这么讲。所以我们观想佛陀“大富”的时候,并不是要观想佛陀很有钱,不是这个意思(众笑)。我们要观想如来具足清净刹土一切无漏的功德和受用。
第六个,随念如来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污。当然佛陀是不会被污染的,连菩萨都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染,佛陀更不用说了,谁也不会怀疑的。
第七个,如来不管是示现证得菩提也好,示现涅槃也好,每一个方便方法都能让无量众生获得成熟和解脱,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经常观想三宝。
以上是七种随念如来的方法。你们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看看《摄大乘论释》。我看过《摄大乘论释》,里面如来的七种随念比较好懂,文字比较简练。
第五个作意是欲乐作意,跟前面讲的作意有点差别,这里是强烈的一种欲乐,什么欲乐呢?先随念佛宝,对佛陀有诚挚的信心,觉得佛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教主——圆满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佛陀在这个世界上真是很了不起。我自己也这样觉得,好像随时看到佛像都很有欢喜心,心里一直自然而然生起这样的信心。然后我们对佛陀所宣说的正法——也就是灭谛和道谛本性的正法,要具有强烈的信心。同时,僧众能让无数的众生越过轮回的大海,他们是最好的福田,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那样的菩萨,或者我们这些追随佛陀的后学者——佛教徒,也可以叫僧众。这就是所谓的三宝。
对三宝有强烈的信心是指什么呢?是指强烈作意或者欲乐作意。求三藏法的作意当中总共有十八个作意,以上我们讲了五种作意。
这些作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己也可以行持,如果你经常积累资粮、经常观想佛陀、经常想出家的功德、经常观修大乘法等等——这就是修行。修行有时候是固定性的,比如每天都观无常、观空性。有时候是对不同的道理,在不同的时间当中去观想,这也叫修行。哪怕是看书,看完之后觉得“这里面讲得很好,我要想一想”,这也是修行。修行有长有短,有长期性的也有暂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