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4课
2015年4月3日
《大乘经庄严论》具有一切大乘的功德,听闻者、传法者都会获得这些功德。能够圆满听受最好,实在不能圆满的话,再过几年以后会有视频制作出来,讲记有没有也不好说。
通过视频录像来学习是可以的,但是严格来讲,依靠光盘听传承恐怕不行。现在有很多人通过磁带、光盘听传承,但这样将来对法脉传承方面可能会有争议。听传承最好是亲自当场听,如果实在无法当场听,就在其他法师(不管藏族还是汉族)面前听。现在很多人愿意通过听光盘得传承,但却不愿意在其他法师处听受,好像法师没有传承而光盘有传承,这是一种颠倒的做法。你们可能不太懂什么叫传承,比如当时我讲的时候你有一段没有听到,如果有人在我面前亲自听到过,而你对这个人也有信心,就可以请他将这一段重复念一遍,补上这段传承。
我前两天说,我在网上的一些藏文传承最好不要再放了,因为是很早以前传的,现在听受不敢说肯定得传承或者不能得传承,但是当场听受肯定可以得到传承。因此,如果说一个人有传承的话,那他当时应该是全部听完的,并且没有间断过。
因此对于《大乘经庄严论》,你们当中有些人即使听不懂,如果没有特别大的事情,也要尽量听完。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无常的,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听闻具有无限功德的这样一个法门非常值得。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前面讲到,小乘个别的论师认为大乘不是佛说,而弥勒菩萨通过许多道理证成大乘是佛说。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教诫断除对大乘的各种邪见。
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现在诽谤大乘的人比较多,同样,诽谤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人也有,其实这种诽谤不但对大乘没有损害,甚至在有些时候更能展现大乘的功德。为什么呢?比如现在有些明星为了出名,特意在别人面前自我抹黑,使自己变成别人眼中很坏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一下子就出名了。现在有些人以种种嫉妒心引发,对藏传佛教或个别大德进行诋毁,但在诋毁当中他却没有想到,所诋毁的人或法反而因此让人更生信心。因为以前没有人毁谤,就没有人去观察他,而他被挖出来后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刚开始有人会以为:这个人真的很坏!而有智慧的人,对此人是真坏还是假坏会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原来并非如此,就有一些新情况发生。
我想,如果《大乘经庄严论》全部听完,你应该会对大乘佛法的教理有不共的认识。以前你没有听过大乘法,可能对大乘也有一些成见,但学完这部论典后你再去观察自心,就会有一些截然不同的认识。
彼外余非有,极深随行故,
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
智者如理观,终不惧此法。
(藏文中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四句偈颂,汉文中间分开了,这样可能比较好懂一点。)
意思是:有个别人因为前世没有造福德善业,即生当中没有遇到善友又没有机会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对大乘教法有很大的误解。如果真正用智慧长期去了解或学习,就会知道大乘佛教是非常殊胜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大乘佛教以外,其余更殊胜的法确实找不到,可以说非常罕见。
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学习大乘佛教就说大乘殊胜。我自己从小就信仰大乘佛教,真正学习大乘佛教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对大乘的见解、行为还是得果等等,都越来越感觉到殊胜和不可思议,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像我一样亲身体会到。大乘佛教的教义,无论是从世间还是出世间来讲都特别殊胜。因此,此处说除了大乘佛教以外再没有更殊胜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大乘佛教的密意还是教义,从广大方面来讲极其广大,从甚深方面来讲非常甚深。大家知道,讲空性的时候,西方很多学校的老师及科学家也不得不接受,因为没办法用语言来破它。虽然刚听到的时候他们有点害怕,但最后讲到不管是我也好,法也好,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时,他们也能接受。他们比较难以接受的是大乘的利他心,对于菩萨千百万劫住在轮回当中度众生,布施头目脑髓给众生的教义有点恐惧。
此处说大乘佛教的教义是“极深随行故”。大乘佛教能遍及一切法,能随行于各种众生的意乐。从学习者——众生的根基方面讲,大乘的教义能摄集一切众生,比如通过学习大乘可以了解声闻缘觉的根基,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就讲过声闻缘觉的现观。而且大乘佛教的知识对于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没有一个不遍及,都已经一一随行过。
从所讲法的方面来看,大乘佛教是“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大乘佛教恒常宣说的是什么呢?“种种”是指关于五道十地等广大法的种种相,“众多”是指非常甚深的二十种空性法门。这个世界包括在甚深法门和广大法门中,大乘佛教既遍及到世俗的广大法门,又遍及胜义的甚深法门,因两大法门都恒常宣说之故。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大乘佛教不仅在文字上这样宣讲,而且在意义上也包括了佛陀最甚深的密意,即我们经常讲的四种密意和四种意趣。意趣其实是佛教的一种特点。世间人也有相同的概念:比如有些很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刚开始别人听来只是一种语言,但到最后才理解他的深意,明白他的甚深密意。智者们如果如理如实地去观察,对此法门不但不会有任何畏惧,而且会生起更为稀有的恭敬之心。
因此在没有很好地去观察大乘佛法之前,千万不要随意诽谤和舍弃,这样进行诽谤和舍弃是不合理的。注疏中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讲了:在修学过程中,对大乘佛法应以如理的智慧去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千万不要诽谤。假如如理观察了,对大乘佛教既不会怕,也不会产生邪见,而且越学越会发现其殊胜性。
我以前讲过《入菩萨行论》,算是比较广的,当时我自己认为效果还是不错。很多人不仅在见解上有所改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真实的利他心有了新的认识。没有学习大乘佛教时,有些人会觉得有点望而却步,但实际上大乘道确实是无比殊胜的。
前面讲过,大乘佛教能随行于不同众生的根基和意乐,而且讲者——佛菩萨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真正懂得了大乘佛教,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并不相违。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如果了知菩萨的行为,那么世间和出世间是不相违的。”现在有些人认为:“这是出家人不该做的,这是在家人该做的。”他们如果真正懂得大乘佛教就不会这样说了。
正如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中所讲:“所有一切世间法,及以无上出世法,若有学法无学法,一切摄在大乘中。”意思是一切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学法和无学法,都包括在大乘佛教当中。因此不但不用怕大乘佛教,而且大乘佛教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为每个众生都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大般涅槃经》中有一个公案:当时舍利子教化众生并引导他们修行。他有两个弟子,他让一个弟子修白骨观,另一个修呼吸观,但他们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感应,最后不但放弃修行还对佛法产生了邪见。佛陀知道后呵斥舍利子没有按照弟子的根基来引导。这两个弟子出家前一个是洗衣服的,一个是做镜子的,而舍利子教的修法正好与他们的根基相反,佛陀让舍利子将他们的修法对调——原来修呼吸观的改为修白骨观,原来修白骨观的改为修呼吸观。重新调整修法后,两个弟子很快修成了。
这部经典中还讲到,佛陀善于调化众生的烦恼:比如贪心非常大的难陀,断除了他相续中的贪爱;嗔恨心非常大的指鬘王,断除了他相续中的嗔恨心;痴心非常严重的阿阇世王,断除了他相续中的痴心……诸如此类很多声闻缘觉不能直接调伏的烦恼,而大乘菩萨和佛陀完全可以令他们心开意解。大乘佛教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然而现在一些大乘佛教徒的见解和行为,却常常带有狭隘或片面的行相。比如只注重行为上的某些规范(当然这是非常如法的),但将来在某些场合,尤其到了21世纪的时候,佛法要与生活完全相融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一方面对大乘佛教不用畏惧,应该通过真正的学习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将来在弘扬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自己通达教义并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大乘佛法的见解也很重要。现在有些人自相续中什么境界都没有,完全是一片空白,这样去弘扬佛法也不一定成功,即使暂时成功了,因为没有什么真实的境界,也不会长久。如果自己确实有一些境界,将来是用之不尽的。
在座的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你们就像我们以前刚来佛学院一样,学习的热情和意乐都非常强烈。我们刚刚听闻大乘法之时,就像如沐春风一般非常欢喜,觉得世间中竟然有这么殊胜的教言,将来一定要把这样的理念广泛弘扬,让有缘众生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不用对大乘佛教有恐惧心。
如果自己没有系统地如理学习,听别人说大乘佛法很不好就可能人云亦云,有些居士就是这样,非常可怜。别人说这个上师很好——“那我要去依止、供养、拜访他”;别人说这个上师不好——“对对对,这个人很坏是个骗子”;别人说这个法很好——“对对对,非常好、非常殊胜,简便易行,加持力很大,力量很强”;别人说这个法不好——“是是是,不好不好,这个法害了我们很长时间,我要放弃”……有些人就像被灌了迷魂药一样随波逐流。自己要有智慧,才能如理取舍。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
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
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对于大乘佛法,应当按照闻、思、修的次第行持。刚开始一定要如理地听闻,从善知识处获得大乘佛法。大多数人需要长期依止上师,所依止的上师智慧一定要超越自己,在上师面前先听闻很长时间,就像学生在老师那里学习一样。
学生和老师的概念是什么呢?学生不懂的老师懂。所以,学生要在老师面前听课,才能成立师徒关系。佛教里叫作弟子和上师,弟子就是学生,上师就是老师。弟子和上师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教育而成立——上师给弟子讲法,弟子接受,并不是上师说“你是我的弟子”就行了。现在很多人是这样——“上师,你可不可以认我为弟子?我很想依止你为我的上师。”“那怎么依止?”“你只要点个头就可以了。”
佛陀时代佛陀传戒只要说“善来,比丘”,受戒者马上就得到了比丘戒(因为是利根者)。以前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佛陀对他说“你是我的声闻”,迦叶尊者说“我是你的声闻”,就这么一句话,迦叶尊者的近圆戒已经圆满获得了。现在师徒之间也有比较“方便”的“快餐师徒法”,上师点个头:“我就是你的上师,你就是我的弟子。”弟子也点头说:“对对对,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上师。”现在“点头拜师”的情况比较多,走路的时候点个头就可以了。
对于佛法的修行,一定要长期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才能生起定解,没有定解的话,各别自证或者佛教出世间的智慧非常难以生起。如果长期闻思修,在因地时也可以生起与佛菩萨相似的智慧。
因此颂词里说,首先一定要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处听闻大乘佛法,然后自己反反复复地去思维作意(前面称为闻所生慧,后面称为思所生慧),持续不断地串习、如理作意就是修行。先听闻、思维,再如理作意和修行,就能生起证悟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和圣者各别自证的智慧。这就是通过闻思修让自相续真正生起智慧的过程。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生起智慧之后再逐渐进行修持,就可以获得一地菩萨照见一切万法实相的法忍,再继续修持下去,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智慧也可以不断地生起,修行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各别自证,只是依靠寻思分别念,自己根本没有修证怎能生起照见一切万法实相的智慧呢?分别寻思不是各别自证,没有各别自证不可能生起通达法界离戏论的境界。就像我们虽然有眼睛,但是眼睛只能看色法,根本不能看到声音,因为声音不是它的对境。同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很好地去闻思、实修,有时仅仅依靠其他因素也很难证悟。
现在很多人会说:“我身体不好,请您给我加持一下、给我念个经!”身体不好,有时候加持可能也有一些帮助,但主要是自己要忏悔,因为自相续的业力已经成熟了,很难改变。除了极个别人能通过咒语来遣除以外,一般而言,身体生病的时候,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了,由于众生业力现前,佛陀也可能没办法。不然佛陀一个一个地加持,所有众生都不会生病了,因为佛陀是圆满功德者。
加持能产生一些作用,我们相续中的烦恼和痛苦,通过加持能减轻,但最根本的是要靠自己修行。依靠自己的修行,不仅可以遣除现有的障碍,而且将来也可以生起智慧。此处讲到,如果如理如实地听闻般若,通过闻思修渐渐能生起一地菩萨乃至佛地的智慧。当然,仅听闻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听闻般若对我们生生世世的相续会有极大的改变,《六度集经》有一个公案讲到了听闻般若的功德:曾有一位比丘特别善于讲《般若经》,周围的眷属也喜欢听他讲经,当时有一个七岁的牧童听到《般若经》之后非常欢喜、感动。
他就像我以前放牛一样,我也是在七八岁的时候,得到了《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抉择法无我的颂词,当时很欢喜,很长时间都一直带着这个偈颂,讲《入菩萨行论》时我好像说过这件事。有些大乘根基的人听闻般若之后会全身汗毛竖立、热泪盈眶,个别道友也是一听到讲空性就开始哭,三包卫生纸都用完了——不是大包,是小包的那种。(众笑)
牧童一直听了一整天,回去的时候他发现牛全丢了很伤心,他为了寻找牛到了森林中,结果被老虎吃掉了。孩童死后投生到城里一个富贵人家大夫人的胎中,这时稀奇的事情发生了——从此之后那位大夫人特别会讲般若,她到处去不停地讲般若。家里人从来没有听过般若、空性,认为她已经着魔了,于是到处求医。那位讲《般若经》的比丘到城里遇到了他们,比丘说:夫人不是着魔,而是与胎中的孩子有关系——将来他会变成对人类非常有利益的人。果然小孩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就再也不会讲般若了。这个孩子从小就对般若法门有着非同寻常的信解,七岁就通达了很多般若法门的教义,他通过宣说空性引导许许多多的人进入了大乘之门。
实际上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的一段经历。他在因地有过对大乘佛法的串习,因而生生世世对般若法门有极大的信心。所以,哪怕仅是听一堂大乘佛教的课,对来世也会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那天我也讲过,《大乘经庄严论》的课最好全部都听完,如果实在不行,听一堂课也好。今天这里有一些旅游的人,他们可能也听不懂:什么叫作大乘?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是不是菠萝?水果?(众笑)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
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
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大乘佛教的甚深空性义不是分别寻思者的对境,分别寻思者只是用自己有限的现量、比量分别念来判断正误,是一种很狭隘的智慧,不一定正确。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有很多不合理的观念:本来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干净的;本来无常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无我的东西,我们认为是有我的;我们认为存在的,实际上不存在;我们认为不存在的,实际上存在。
所以凡夫的心识是不可靠的,这种不可靠,不是佛教强行说它不可靠,而是我们以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时,的确发现不可靠。我们觉得恒常不变的东西,在用智慧观察时,才发现是刹那生灭的、无常的东西;原来我们认为是整体的东西,它却是具有分支的东西,而且是由究竟来说也不存在的无分微尘所组成。
即使现在我们没有通达大乘甚深和广大的意义,但也千万不能舍弃大乘。为什么呢?因为“以自不了知”——我们自己不了知,就认为佛陀也不知道,千万不能这样想。因为我们的智慧和境界是非常有限的,而佛陀能了知非常甚深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不能说——这些甚深的意义,为什么不是我们寻思者的对境?
文革期间藏地也出现过一些人,他们说:“如果佛陀存在、地狱存在,那你们拿给我看看!”他们要求像拿东西一样拿给他们看,但是有些东西也不一定能用肉眼看到。现在也有人说:“哪里有大彻大悟的?我现在都没有开悟,有的话你给我看看!”同样的道理,不是看看那么简单,这些甚深的意义不是寻思者的对境。一般来讲,盲人根本看不到色法,但是你看不到色法,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看不到,眼睛正常的人还是看得到色法。
世间中的观现世量是不究竟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三摩地王经》里面说,眼耳鼻不是正量,舌身意也不是正量,如果我们的诸根是正量的话,那圣道对谁有用?圣道都不需要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确实不是正量。
这个教证好像在《大般若经》里面找到了,但里面的文字是“眼耳鼻非现”。“现”和藏文当中的“灿玛”不同,“灿”是“量”和“限制”的意思,“灿玛”是“量、因明”的意思,汉地的有些场合可能“量”和“现”是一个意思。这个问题说了可能你们也不懂,你们又不懂藏语。有些人讲英语我们不懂,就希望他不要再讲了,有这种感觉。
我刚才讲寻思者的分别念不是正量,甚深的境界寻思者是没办法了解的。佛经中有言:“一切众生诸界根,菩萨一念能通达,是故大乘难思议。”大乘菩萨在短短的时间中能知道众生的意乐根基,也能了知一切万法的本体。
“何故觉深义”:为什么觉悟了甚深的意义就能马上获得成就?而我们依靠世间有限的现量和比量不可能马上得成就?
《四百论》里说:“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即生当中如果我们认识了本性,即使这一辈子没有获得涅槃,那么下一世在没有任何勤作的情况下,就会像顺后世业一样马上能成就。
对于甚深法义产生畏惧之心确实非常可怜,犹如井底之蛙,与天盲也没有什么差别。通达甚深的意义与通达世间法的确有一定的差别。历史上有很多禅师已经开悟了,而很多世间人却不能通达一切万法。前者具有大乘佛教的不共力量。
《大宝积经》有一个公案:佛陀在传讲般若空性法门时,有五百比丘对此法门无法生起信解而离开了僧团——佛学院也有这样的情况,去年有一个法师刚开始讲法时有好多人听,后来人都跑了,他不知该怎么办,很伤心。我劝他不用伤心,佛陀在世眷属都会跑,何况是我们?佛陀观察五百个比丘离开是因为接受不了空性法门,就让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去劝说,但须菩提想尽办法也无法说服他们,五百比丘准备进入森林去修小乘的禅定。这时佛陀幻化为一位比丘,与他们在途中相遇,比丘先问他们为什么要趋入森林,五百比丘说:“我们听不懂空性法门,说在空性中什么都没有了,让我们觉得特别害怕,所以我们要去修习禅定获得快乐。”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一听讲空性就很害怕,喜欢听讲幸福、禅定、瑜伽——比如到马来西亚的森林当中去练瑜伽;到泰国的林间去修白骨观;到斯里兰卡现七天的出家相……喜欢一些比较简单的修法。
幻化的比丘接着问:“你们想怎么获得快乐?”
“我们想远离痛苦。”
“痛苦的根本是贪嗔痴,你们怎么断贪嗔痴?你们要修禅定就要断除贪、嗔、痴,不然心没办法静下来。”
五百比丘说:“是啊,我们想要断贪、嗔、痴。”
“贪、嗔、痴在事物的外面没有,中间也没有,本体并不存在,你们怎么断啊?”
经过这样一番追问之后,他们最终心开意解,觉得烦恼确实不存在。五百比丘又回到了僧团,最后都获得了解脱。
城市里有些道场的负责人有时也说:我们的人都跑了,马上要跑光了,这时要像佛陀那样用一些善巧方便。其实一个人烦恼的产生是有阶段性的,如果我们利用各种办法来影响他,也有挽回的机会。我们佛学院当中有一些大堪布和大堪姆,以前也有产生烦恼准备离开佛学院的故事,被我派人半路救回来了,现在已经变成大法师了,我就不点名了,不然他们不好意思。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烦恼,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状况,尤其是一个人独自遇到大的痛苦时,如果有人帮他,他可能会对遇到的挫折产生新的认识和了解,有所领悟之后就再也不会退转。尤其是一些有智慧和福报的人,很可能再也不会退失信心。
这里讲什么呢?主要是不应畏惧甚深义。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闻思,我们以后遇到甚深的法门就不会害怕。我希望大家对大乘空性法门要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不要觉得一切都是空性就对生活漠不关心,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徒对生活应该很关心,对每个众生的乃至很细微的需求都要关心。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他证得了大乘最高的境界,同时对每一个众生的快乐、每一个众生的痛苦都非常关心,所有大乘佛子也应如此。所以我们先了解大乘法门很重要。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
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这句颂词我们佛学院的很多法师都会背,译法方面也很合乎规范。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经庄严论》了,现在看到以后,很多熟悉的偈颂还是随时可以背出来。法王如意宝曾很亲切地给我们讲过这部论的每个教言,那时法王的眼睛非常好,每天都坚持讲,有时候讲三页,有时讲四页,一直这样讲完的。
这个颂词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对大乘佛法不愿意接受,反而畏惧、舍弃?这是情有可原的,此偈颂说明了原因:
第一,因为这些人的意乐信解是很下劣的,自己的信心、对大乘佛教的意乐都不足够。
第二,种姓或者根基下劣。有些人不是大乘种姓,可能是比较低劣的种姓。有些人就是这样,对世间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一讲起大乘佛教的空性教义,他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这就是根基下劣。
第三,周围有很多恶友,被一些诽谤大乘佛教或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恶友所围绕。
可能他自己从小在这方面没有意乐,也没有很好的环境,根基不好,周围的朋友也不好。由于这些的原因,他对于大乘佛法甚深和广大的意义没有生起信心。这一点是完全成立的,生活在如此下劣的环境当中,很难生起信心。
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大乘佛教的家庭中,周围的朋友都是大乘行者,前世也积累了相应的福报,对大乘佛法也有意乐,那从小就会非常容易接受大乘的教义。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德,有些人的闻思也不是特别广泛,但最后已真正通达了大乘佛教的教义。
在座的道友通过这段颂词的学习之后,应该可以明白很多道理:自己周围的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的空性、大悲生不起信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与他的根基、环境及周围朋友都有关系。
观察现在世间的很多人,包括他们周围的朋友,哪有人讲菩提心、讲空性?几乎没有。每天都是讲一些非常自私的、甚至是会伤害别人的观点,还自认为是很伟大、很英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确实如同狂风中的灯火,被各种邪知邪见侵袭,但也有人像直立的松树一样百折不挠,毫无动摇,非常难得。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当中,希望以后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都不要舍弃自己对大乘的见解。只是我说你们“不要舍弃”恐怕还不够,我说一千遍、一万遍“不要舍弃”,有些人也许还是会舍弃。如果你自己在求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苦行和艰苦的付出,在自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坚固定解,那时即使我让你舍弃,你也不会舍弃,这是必然规律。
闻思的时候一定要学得扎实,一定要深入了解大乘教义。每个人的因缘和将来的命运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处于比较好的环境,不容易舍弃大乘。比如在佛学院这么大的团体当中,有些人想舍弃大乘也不太方便,因为如果你想舍弃,大家都会认为你是有问题的人。如果换一个场所或环境,你不舍弃大乘,反而会被很多人另眼相看,觉得你这个人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要有一种独特的见解和行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以前我们学习时觉得这个偈颂很重要,决心以后对自己的见解、行为,包括朋友等都要观察:“也许将来我会住在一个充满邪知邪见的环境当中,但我一定要树立起自己的正知正见。”这样想过很多次。
我个人可能是有不同的因缘,基本上没有在具有邪知邪见的群体当中住过,周围的群体偶尔生烦恼比较多,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但很多人将来的因缘不知道是什么,假如我离开人间之后,我对大家没有其他的想法——不期望你们给我念经、做什么功德之类,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特别期待每个人的心里能够通过学习建立正知正见,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树立正知正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们闻思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