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9课
2016年6月17日
这几年以来,我传法的方式跟以前有点不同,如果是藏语翻译过来的经论,每次我都会先用藏文念一个传承,再用汉语进行解释。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一方面大家可以很完整地得到藏文传承,另一方面在汉语上也可以进行交流。如果是懂藏语的人,藏文跟汉文也可以对照学习。
庚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分三:一、不怯懦趋入大乘;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三、以说三功德趋入而结尾。
辛一、不怯懦趋入大乘:
“不怯懦趋入大乘”,意思就是大家应该大胆地进入大乘佛法,不要顾虑、观望和担心“我趋入大乘佛法后会不会有麻烦”等等。因为很多人是初学者,对许多佛教教理不太明白,在取舍方面比较迷茫,这样的人很多。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法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对社会和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利益,这很重要。
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
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
可能有些人会顾虑:趋入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需要布施头目、脑髓、肢体等等,在轮回当中要感受漫长的痛苦。又有些人想:趋入大乘佛法从时间方面讲也是非常麻烦的,要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修行,这也是一般人的心力很难以支撑的。还有些人想:虽然趋入大乘佛法、获得正等菩提是很好的,但菩提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只有极少数、极个别的人才能得到,因此有很多人不愿意趋入大乘。他们认为:如天人、上等的众生应该可以趋入大乘佛法,而一般人不一定能做得到,或者能做得到也需要苦行,但那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困难、没办法做到的。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趋入大乘发菩提心都不是那么容易。
下面弥勒菩萨一一地给大家做了回答。这很重要。
首先我们不应该有怯懦、担心、害怕和恐惧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获得了非常难得的人身,从获得菩提方面看,人身比天人的身体更加殊胜。一般获得天界身体的众生没办法受持别解脱戒和密乘的一些特殊戒律,而获得人身后,完全可以在七种别解脱戒当中获得戒体。同时,人间可生起出离心,也有很多依止善知识的机会,如果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因为三恶趣太痛苦了,是很难学佛的。如果转生到天界,每天都太安逸、太轻松快乐了,一直在放逸当中度日,也很难修行。所以我们刚好获得了人身,虽然需要苦行,但是这种苦行也不是一直不变的,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原来你觉得特别可怕的事情——实际上真正修行成功以后,就不会觉得有困难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无量”:获得大乘菩提的成就者,并不是一两个人、十几个人、一百个人、几千个人,不是这样的。从佛经的历史当中看,实际上有无量无数、恒河沙那样多的众生证得了菩提果。学习《药师经》和《阿弥陀经》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十方世界当中有无量恒河沙数的佛陀,他们以前也是一般的众生,后来经过修行得以成就。所以有无量的众生可以成就佛果。
第三,表面上看成佛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心,但只要因缘具足,在无量的世界当中,每一刹那都有无量众生获得圣果,有些获得圣者菩萨的果位,有些获得佛果。
因此我们不应该怯懦,应当依靠大乘佛学的修学次第,以智慧和悲心的强大力量,了知轮回的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空性、远离四边八戏,在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的。这样之后,对一切众生的执著和烦恼生起极大的悲悯心和出离心,以此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但自己可以获得解脱,而且可以让很多众生获得解脱。
我们懂得这些道理之后,首先自己不要害怕趋入大乘佛教。比如《入大乘论》专门讲过大乘是佛说的道理,有些小乘者一直特别担心入大乘——如果没有入大乘,就像《定解宝灯论》里所讲的一样,最后即使你获得了小乘当中最高的阿罗汉果位也不究竟。所谓阿罗汉的果位,现在在南传佛教当中经常听说“这位长老是阿罗汉,那位长老也是阿罗汉”,但具体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我们交流的时候,常听他们说:某位长老、某位大德、某位尊者,得到了第一果或第二果、第三果、第四果。这样的说法比较多。
我们自己要发大乘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还有自己在有生之年当中,要对别人讲说大乘佛教的功德,如果能让他们发心,这对他们来讲应该是最大的利益。比如,对一些有利于身边人生活的方便,我们也要尽力创造。这几天我感到:人在世间当中不但要闻思修行,对身边的众生做一些事情利益也非常大。比如我做慈善帮助大学生,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十年了,刚开始帮助的人很少,可能是四五个人,后来慢慢扩大,不知不觉到了现在。各个地方有很多人通过我们的帮助和支持,得到了不同的利益。有些在学校里面当老师,有些在医院里面当医生,有些在做企业,有些当公务员等等。以前开始帮助大学生的时候,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当时只用了几千块钱、几万块钱,但逐渐把他们从难以爬出的苦难坑中拉了出来,然后他们自己就完全能够自立了。
我今天下午在想,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虽然有时候有烦恼,有时候会失望,有时候也会遭受别人的冤枉和不理解,甚至别人的各种反对,自己身心力量不足等等各种情况,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走到了某种思想的边缘,我们帮助他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有些人精神不太正常、心情不好,但是通过帮助,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正常了,过了这个关就好了。还有些人是在经济上、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难,包括有些病人——我以前帮助过一个病人,当时我看到他在病床上的照片,感觉已经没有救了,因为只剩下一个骨架了,后来也不忍心不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在他已恢复健康、活蹦乱跳了。
所以,我们对方方面面的人,能帮助的就尽力帮助,这也是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希望以后每个人在自己的空间和生活领域当中,在具有方便的时候,没有世间八法的沾染,做一些事情也是有必要的。如果是为自己的名声、地位、财产或者供养、恭敬,这样恐怕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心不清净所做的事不一定清净,“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我们反观自心很重要。
辛二、生大福德故欢喜趋入:
因为修学大乘佛教能够生起很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以欢喜心趋入大乘。
犹如施他食,福德得增长,
自食非如是,利他所依法,
传讲则获得,经说大福德,
自利所依法,宣说非获得。
假如对大乘佛教最初能够产生信心——哪怕是短短的时间当中对大乘佛法的法本,对大乘宣说者善知识,对大乘的精神或者菩提心生起信心,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更何况我们真的去修学大乘佛法、受持大乘佛法,功德就更不用说了。原因是什么呢?比如世间当中的一些食物,不管米饭也好,菜也好,如果只是自己吃,对自己的身体方面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是总体来讲,自己吃完也就完了,对我将来漫长的修学生涯或前程并没有什么利益。如果我们把这些食物布施给他人,这样的福德就不会像自己食用那样吃完就没了,而是会一直增长,功德很大。寂天菩萨说过:如果食物自己食用了,布施别人什么呢?——这是人天的想法。如果食物布施他人,那自己吃什么?——这是饿鬼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布施自己吃的食物,功德是很大的,仅是自己食用就没有很大的功德。
同理,利他的所依法指的是大乘佛法。如果把大乘佛法传讲给其他众生,获得的是什么呢?就像刚才把食物给别人食用一样,佛经中说获得的功德非常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若恒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一法施。施宝福虽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在恒河沙数的世界中,如果遍满各种各样的七宝,以此供养诸如来,但却不如做一次法布施的功德大,哪怕是说一句大乘佛法的功德也非常大。无量无边的世界遍满七宝,供养很多很多如来,功德大不大呢?功德非常大,但却不如讲一个偈颂的功德大。讲《大乘经庄严论》一个偈颂的功德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整个喇荣山沟全部遍满珊瑚、玛瑙、砗磲、金子、银子等等来供养如来,这个功德非常大,但还是不如讲《大乘经庄严论》一个偈颂的功德大。
不要说是珍宝,有些人把其他的财物装满在容器当中作供养,自己都觉得功德非常大。有些人拿一根哈达,就觉得我今天供养一根哈达功德非常大。有些人到经堂里面的时候,拿出十块钱觉得少了,拿出五十块钱又感觉多了,然后拿二十块钱,最后二十块钱也拿不出来。在做一次供养的过程当中,心情、情绪都不相同,有时候拿得太多了也很心疼,拿得太少了好像有点不好意思、不舒服等等。
当然,我们供养诸佛如来的身像、供养僧众的功德也很大,但更重要的是——受持大乘的经典。其实听闻大乘法也有一样的功德,你听受了一个大乘的偈颂,这个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自利所依法,宣说非获得”。“自利所依”指的是小乘,小乘自我灭度、自我解脱的修行法要如果传授给别人,有没有传讲大乘佛法那样的功德呢?其实是没有的。大乘和小乘之间,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按照佛经的观点来说也是很清楚的。不过有时候为了大家的和睦、和谐,我们会说:大乘小乘是一家,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法,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但是这些话按照佛经所讲,可以说是不了义的,不了义的话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是可以讲的、有必要的,因为通过这样的语言也有很多的利益,而真实了义的大乘佛法的确非常殊胜,这一点在《大宝积经》里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呢?
阿阇世王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有一次他想供养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舍利子、迦叶等等,后来因缘成熟,这些阿罗汉和首座弟子到城里化缘,阿阇世王非常欢喜,亲自迎请他们到王宫里。这时,这个十二岁的女孩——名字叫作无畏德,她穿着非常华丽的王宫里的衣服坐在楼阁上,对他们不理不睬,既不恭敬、起立,也不礼拜。阿阇世王开始说她:这么多了不起的佛陀弟子来了,你作为一个佛教徒,怎么不向他们顶礼恭敬供养?女儿说了一些反驳的语言:狮子会迎接其它动物吗?大海的海神会不会迎接江河之神?须弥山会不会迎接其他小山?日月会不会迎接萤火虫?等等。然后她说:“如人求一钱,声闻亦如是。不求真解脱,而取小涅槃。若起狭劣心,自度不度他。”阿阇世王觉得女儿的态度非常不好,但也拿她没办法,就对她说:你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去迎接他们是不合理的。但女儿反问说:您作为一个国王,如果平民来了,您会不会恭敬?会不会迎接?国王说:平民跟我不是一类人。女儿说:这些声闻阿罗汉跟我也不是同类的人,我是发大乘菩提心的,他们是追求自我解脱者,她还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这个故事很精彩,但我是很早以前看的,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她看来,修学大乘者不应该迎接声闻阿罗汉。
后来阿罗汉与她一一辩论,辩论的过程当中,无畏德就像《维摩诘经》里面的维摩诘一样,她从实相和空性的角度跟他们辩论,很多阿罗汉都没办法辩赢,最后是罗睺罗跟她辩论,阿阇世王对无畏德说:他是佛子,你要尊重他。女孩说:他肯定不是佛的儿子,因为狮子不会生野干,发大乘菩提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后来有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佛陀,佛陀也赞叹她,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从这个公案当中看,的确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有一些差别,为什么有差别?在《大集经》当中讲了为什么大乘佛教这么殊胜:大乘佛教利益众生,是让众生暂时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获得圆满涅槃,这个道理跟其他某些理论完全不同,因此大乘才是殊胜的,归根结底,就是它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所以,哪怕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偈颂,听受的功德都非常大,读诵的功德也非常大。我们经常说要读诵大乘经典,诵《般若经》《金刚经》……有些道友有每天读诵大乘经典、论典的习惯,这个功德非常大,读诵、受持、抄写大乘经典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时候看,来到人间是非常不容易的。昨天有个记者问我:“你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我说:“一直活到现在,我认为就是最大的成功。”因为真是很不容易,外面有地水火风的灾难,我们身边很多的年轻人都死了,现在我们还活着的话,应该说是最大的成功。但是今天我想,我们人生当中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听闻大乘佛法、皈依大乘佛教,这对每个人来讲应该是最大的成功,是最有意义的。我们不但活着,而且还在活着的基础上,听闻了一个偈颂以上的大乘佛法——有的是四个偈颂,有的是一百个颂词如《当日教言》,我们学的《中观四百论》有四百个颂词,有的是有五百个颂词等等,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大家应该很欢喜,这因为是我们有大福德,我们要很欢喜地趋入大乘佛法。但我们反观自己,是很欢喜地趋入,还是很痛苦地趋入?“学大乘佛教很累的,背诵很辛苦的,今天终于背下来了,哎哟哟……”有些人中期考试考完以后,就把法本扔到很远的地方,“太累了!”不会这样吧,会不会?
这是讲对大乘佛教欢喜而趋入。
辛三、此品总结偈:
如是大圣广大法,具慧恒生大信解,
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这一品叫作信解品,讲对大乘佛教产生信心,不知道讲完后大家对大乘佛教的信心增长没有。我们要反反复复地看本品,尤其以后有机会的话,在课堂教学当中再讲一遍,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你们发愿有因缘也重新讲一遍,让其他没有完整听到的人有机会重新学一遍。
我们以后在生活上要稍微改变一些以前的观念,大家应该要长期地闻思修行、讲经说法,而且这样的讲经说法、闻思修行,现在很多都已经不需要依赖于藏族的堪布、活佛,现在汉族当中——就像净空老法师说的一样,我们这边的确培养了很多的法师,对于讲《经庄严论》这样的论典,在字面上解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可能是求法者没有发现法师,或者传法者也没有找到合格的、有缘的、具相的法器,中间因缘未具,很多缘起没办法成熟而已。所以,以后大家也不一定非要——你们现在有一种毛病,非要是一个藏族上师,“哦,他有很大的加持和力量”,其他的法师虽然具有法相、具有慈悲心,但是对他的认可度、恭敬和尊重却没有到位,这样一来,听法和闻法的缘起就没有创造出来。
佛学院当中是真正培养了一批法师——当然,他们当中也有少数人是有特殊目的的,这是世界上任何团体都会有的情况,所以需要用智慧来观察。我并不是说,五明佛学院出来的藏族、汉族法师,全部是具有法相的、有智慧、有慈悲、有能力、有信心、有大悲菩提心的人,也不敢这么说,比如可能其中百分之九十是非常好的,但是百分之五是有各种特殊目的的,百分之五可能有其他原因等等,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取舍。
信解品最后怎么讲的呢?“如是大圣广大法”,这个甚深广大的法,这里有四个方面的阐述:
第一,产生信心的对境是什么?就是大乘佛法、大菩萨们或者佛陀所讲到的甚深广大的大法,我们要产生信心的对境是这样的法。
第二,谁产生信心呢?具有智慧的菩萨。没有智慧的话,那就没有办法的。《入大乘论》中也讲:“钝根少智者,不信于大乘。”一般钝根的、没有智慧的人,对大乘法是没办法起信心的。所以说谁产生信心呢?只有具慧的菩萨会产生信心。我们当中也是这样,具有智慧的人能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没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大乘佛法,要么睡着了,要么不起信心。那天有一个人给我讲:“您说大乘佛法非常非常殊胜,但是我不知道咋的,每次听大乘佛法我都特别、特别困儿。”我说:“什么叫困儿?”他说:“就是很困的意思,特别想睡觉。”这跟自己的因缘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具慧者才能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是产生信心者。
第三,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产生信心呢?“恒生大信解”,不是一天、两天,不是偶尔产生一个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是小信心,而是大信心。真正的具慧者对大乘佛教产生的信心是日夜不间断的,而且他的信心会越来越大,不会减损。这种信心是大信心,不是小信心。
有些人有没有信心呢?可能稍微有一点,有没有大信心呢?对大乘佛教,听是天天听课——有些对听课也不太愿意,即使听课了但是从来没有感动过,从来没有产生过一次大信心。
第四,信心的结果有三个:“广大福德”“不断增”“无量功德大本性”。
首先,具慧菩萨产生信心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具有广大的福德。对大乘佛法哪怕是生起一刹那的信心——那这个福德太大了,即使全世界遍满珍宝来供养,都不如在短短的时间里,对它产生信心和受持的功德大。这个结果是广大福德不断地增长。
另外,依靠对大乘佛教的信解,从凡夫一直到十地之间,信心会越来越增上,这也是信心的功德,可以这么讲。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到十地的时候信心已经圆满,在此之前,从普通凡夫、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信心越来越大,一年比一年大。
不像有些人,第一年来的时候,信心特别特别大,一直希望坐在前面,然后第二年的时候坐在中间,到第三年的时候坐在门口,第四年的时候就根本不来听课了——我今天不是说你们坐在门口的人没有信心,不是这个意思。但是的确以前我也发现,有些人是慢慢后退,然后就走了,再也不听课了,有这样的。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好的,不如第一次来的时候稍微靠外面一点,然后慢慢过来,一直不退转,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刚开始的时候稍微远一点也可以,因为慢慢过来,互相都可以看清楚,首先看得太清楚了也不太好,不然可能会生厌烦心。
大乘佛教的功德在《入大乘论》中与《般若经》和《法华经》中所说是一样的:如果造了五无间罪和谤法罪,依靠受持大乘佛教可以清净。我们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说过:造谤法罪和五逆罪没办法往生,罪业很难清净,但是按照《般若经》和《法华经》的观点,《入大乘论》当中也这样讲:依靠大乘经典的功德和加持,受持大乘经典的人,即使谤过法、造过五无间罪(五无间罪很严重: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些罪业依靠受持大乘佛教的功德都可以忏悔清净。因此,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们,哪怕是念诵和受持一些短短的经典和论典,也应将其纳入自己的修行和课诵当中,同时经常观修大乘的慈悲菩提心、大乘的空性无相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有了这些修行,死的时候应该会有把握,不会恐惧三界轮回的痛苦。
本品是讲对大乘佛教怎么起信心。我觉得这一品所讲的起信心跟以前讲的信心有些不同,这是真正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了这一品之后应该知道,对大乘佛教怎样才能产生真正不退转的信心。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一信解品终
今天我们讲求法品。因为前面说对大乘法光产生信心不行,还要去求。光去求也不行,还要去修。所以下面的这些次第很关键。光有信心是不行的,应该通过闻思修行的智慧,去求甚深广大的大乘佛法。先去听闻,然后去思维,再进行修持。
戊二(求法品)分五:一、所求之法;二、以如何作意寻求;三、寻求之差别;四、求法之果;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分二:一、寻求所说教法;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一、寻求所缘经典;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三、寻求能求作意。
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这个颂词有些地方稍微难懂一点,希望大家在看的过程当中,应该对照讲义,或者听我所说的也可以。
首先求法是非常重要的。《辨中边论》的注释和以前很多大德的注疏都说过:即使是三地菩萨,为了求法他也会越过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不要说凡夫人需要求法,三地菩萨也通过各种苦行来求法。求法是很重要的。《华严经》中说过:“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我们为了求法,的确不应该吝惜自己的生命,身体是臭皮囊,四大假合,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最后死的时候被秃鹫吃掉或者火化,就什么都没剩下了。再过二十年,你一堆,我一堆,全部都变成了灰。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身体并不是很重要的。
当然对我们很多人来讲,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但为了永久的解脱和求法,古大德对生命也并不是特别重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求法心,即使在求法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时候自己找不到房子——有些道友在佛学院当中一直找不到房子,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昨天我给一些堪布讲,我刚来佛学院时,在近四五年的时间里,也是到处找啊、借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所以求法者刚开始求法的时候,有一点苦行是很好的,否则现在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一点的人——“我们家里的孩子要出家,一定要让他好好地修行”,然后给他盖一座宫殿般特别豪华的屋子,他在里面也不好好闻思修行,过一段时间就把房子卖了,人也走了。所以刚开始自己苦行的人,最后在修法方面是会有所成就的。有些不苦行的、父母条件很好的人,尤其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这些人过来求法的话,待的时间不是很长,他的生活对他带来了另一种作用,可以这么讲。
我们在求法过程当中,可以看看前辈大德们是怎么做的——即使再困难求法也没有间断。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当时我们是凌晨三点钟讲课,讲《君规教言论》《金刚经》等等,但是现在也不用这样,比如说晚上听课,白天辅导,这些都不算什么苦行。当然有些人是没有钱,在求法的过程当中连路费都没有。有些可能是生活上有困难——不过现在我们佛学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一些外面的居士现在求法也不容易——包括晚上的听课,有些人特别不容易。我出去的时候,经常问他们怎么圆满传承,有些人是佛教家庭稍微好一点,但有些人是家里所有的人都反对,单位也反对,同事也反对,在这么一个有很多反对派的群体当中,一个人就好像狂风中的灯火一样,要一直不断地燃烧也不容易。
下面讲我们所求的是什么法,就是教法和证法,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或者三藏三学。现在很多人不会求法,也不太会寻找善知识,就像我昨天所讲的一样——所谓的上师需要什么条件,所求的法是什么,这些都要通过学习才会明白。
我们所求的法就是三藏。三藏大家都知道就是经藏、论藏、律藏。所谓的“藏”,是印度的一种容器,里面可以装一些粮食,梵语叫“毗支迦”。在经藏、律藏、论藏里面,含摄有大乘和小乘很多很多解脱的意义和法门,所以可以叫作“藏”。藏文当中是སྡེ་སྣོད,就是藏的意思,汉文、梵文当中也是藏。
所谓的三藏,可以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或者也可以分为两种:声闻乘的声闻藏和大乘的大乘佛教藏。“藏”也有含摄的意思,所有大小乘的经典全部汇集在一起,叫作《大藏经》。安立三藏有九个方面的因缘:依靠所断的对治安立三种,所学安立三种,所知方面安立三种,总共有九种因。因为三藏可以含摄的缘故,它可以摄集大乘和小乘,也可以包括在九种因当中,就像讲皈依的时候,依靠不同的道理,皈依也可以分九种学处。
首先,从所断的角度来讲,经藏可以断除疑惑,即为了断除疑惑宣说了经藏。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蕴、界、处的真谛和道理,包括四谛、十波罗蜜多等等,对它们的共相不知道,自相也不知道,而大小乘的经藏当中把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是为了断除疑惑、烦恼而宣说了经藏。
第二个,律藏的所断是什么呢?律藏是为了断除贪心。其实在戒律当中是断除或对治两种边。对治什么样的边呢?一个是随意享乐的边,一个是苦行折磨的边,两个都是烦恼的边。
什么叫随心享乐呢?即没有任何修行境界,随意地贪著色声香味,整天享受美妙生活,这也是堕于一个边。就像现在有些人特别富贵,这对他的修行、出家都有一定的障碍。还有一个边,就是苦行折磨的边,如果出家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买法衣的钱也没有,买钵的钱也没有,特别特别穷,穷得已经叮当响,这样也是一种阻碍。(堪布诵藏文)有一个愿文,意思是:不要转生到太富裕的家里,不然可能没办法修行,也不要转生到太贫穷的家里,不然也可能没办法修行和出家,但愿我转生到一个中等的家里,恒常有缘出家。有这么一个愿词,我们平时经常这样念的。
为了遮止堕入这些边,佛陀作了开遮,比如他胜罪、僧残罪、恶作罪、堕罪,比丘和比丘尼的五种堕罪等等,这些都是不开许的。而买一些基本的生活资具,比如法衣、钵盂等,这些是开许的。当然,如果我们贪执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外道苦行,比如裸体苦行、五火苦行等,这些苦行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它是某种断除贪欲的方式。
如果自己没有贪欲,功德具足的比丘也可以享用百味的饮食、价值百千的衣服,住在特别豪华和昂贵的房舍里,这些都是允许的。如果有贪心,即使你穿着粪扫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也是不允许的。麦彭仁波切在《经庄严论》的注疏当中也讲了,我们不能堕入两边。如果表面上看起来穿得特别破烂,吃的也不好,但实际上这个人的贪心特别强的话,在戒律当中也不开许。
如果你没有贪心,就像以前讲过的蒋阳钦则旺波和华智仁波切的故事一样,华智仁波切到蒋阳钦则旺波家里的时候,看到上师的房子像皇宫一样,就产生了邪见:我的上师这么富裕啊,与国王都没有差别,到处金碧辉煌。蒋阳钦则旺波有他心通,就对他说:我虽然有这么多财富,但是我对它们的贪著,根本没有你对你怀里木碗的贪著大——华智仁波切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木碗,随身都带着。蒋阳钦则旺波说:你对一个木碗太执著也不好,虽然我外面有这么多的财富,实际上我没有贪执。有些人真正的心态是这样的,也可以这么讲。
实际上律藏是断除贪执的,就像现在南传佛教中,很多出家人和修行人做得非常好,所以从这方面看,我也不得不说藏传佛教中的一些情况——当然对于寺院,有一些集体的财富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个人的财富一年比一年丰厚的话,恐怕对修行、对整个佛教的各方面并不是很有意义。除了真正对弘法利生有用的个别资具不得不受用之外,作为一个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没有必要太贪著资具。有些人一直爱修特别好的房子,但是修完后又拆了,所以也没办法,有些人福报大,有些人福报不大,以前男众当中有很多道友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过比较简单的生活,不管是穿的也好、吃的也好、住的也好,平平淡淡是最好的。有些人特别挑剔,什么饭都挑——“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好像对帝释天的美味佳肴也会挑出毛病来,这样也没有必要,自己对自己增长很多烦恼。如果你真正的福报已经现前,不贪执的情况下,也可以穿得好一点——就是用金子做的、一圈一圈那样的衣服,也可以偶尔穿一穿(众笑)。这是讲贪欲的对治。
下面讲论藏是我慢的对治。有些没有很好听闻佛法的人容易贡高我慢。我慢一个是在见解方面,一个是在戒律方面。通过学习论藏,应该知道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等相关属性,这样之后,所谓的见解、戒律,在最究竟的意义上,也没有可值得傲慢的,最后也会断除颠倒的想法。以上是从对治方面讲了三藏。
然后从所学方面讲,三藏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戒学方面:从大小乘共同的层面来讲,别解脱戒的所有戒律都是戒学。如果指大乘戒学的话,就是大乘菩萨戒里面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定学方面:大小乘共同的禅定有色界四禅、四无色定。不共的、菩萨的大乘禅定:如首楞严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妙法莲华经》的三摩地等等,有很多很多的等持。
慧学方面:共同的慧学是指了知四圣谛。不共的、大乘的慧学,是指安住空性无分别的智慧。
戒定慧三学实际上与经藏、律藏、论藏是可以互相对应的。当然,真正要产生慧学的话,首先需要有戒律,用戒律来控制恶劣行为的时候,心自然而然会安定下来,定学就产生了,如果有戒律和有禅定的时候,智慧自然而然会出现。
所以,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次第的,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戒定慧三学也可以对应三藏。
从观待所知而言:经藏是指说法与意义。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蕴、界、处等所有内容通过文字和词句来描述,意义方面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等等。这些称为什么呢?叫作“经说法与义”,因为经藏是说法和法的意义,这是一种解释方法。或者“经说法与义”是指:依靠它暂时能获得善趣的意义叫作法,依靠三十七道品而获得究竟的涅槃叫作意义。这就是经藏的意思。
所谓的律藏,有一种说法叫作“律修法与义”,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通过白骨观或者受别解脱的清净戒律,就能调伏自己的烦恼,断除自相续不如法的行为,所以这种法和意义自然而然会现前,因此通过律藏,法和意义可以加以修持、现前。
然后是论藏,它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无误地宣说,一个是通达法和义。意思是什么呢?因为依靠论藏,完全可以给别人宣说一切万法的自相、总相、蕴、界、处等法和法的意义。通达这些法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行持、了达真正的意义。以上就是观待所知方面的三种分类。三藏总共有九种意义。
上面所讲到的三藏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即通过闻慧、思慧、修慧来行持佛法。颂词当中有一句“种习了悟寂”,“种习”即种下了听闻佛法的种子,每个人相续当中通过听闻可以种下解脱道的种子和习气的。通过思维,可以了悟三藏真正的意义。通过修行来寂灭所有的分别念、对有相法的执著,最后真正彻底证悟真如,让众生和自己的相续获得真实的解脱。
在这个颂词当中主要讲到了什么呢?就是法和法的真相——也就是三藏到底是什么,三藏分为什么,三藏是怎么构成的。通过什么方法去学习三藏呢?就是闻思修行。
佛学院经常要求所有佛教徒要闻思修行,学会也要以闻思修行为主,这就是真正求法的一种方式,所求的法是三藏。以什么方式求呢?以闻思修行的方式求。得到的是什么呢?通过闻慧种下种子,给你播下一个善根。通过思慧让你了悟,反反复复地思维会了悟。通过修慧真正断除我们的实执、分别念,最终“彻证令解脱”,这就是我们最后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