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7课
2016年6月7日
《大乘经庄严论》前面已经讲了十品,我们今年——2016年的任务,是讲完第十一品到十五品,也就是这本书。
(每个人都有书吗?没有书的手举高一点。流通处有没有?有啊,那怎么不给他们?今天可能没办法吧。你们下一堂课听课还是要带书,不然我书面有时候都有点解释不来,你们没有书更不会解释,对吧?网上的道友,已经给大家提供了电子书,应该已经有了。网上的有没有?没有的举手,好像没有看到。)(众笑)
下面开始讲第十一品。
丙五(菩提分法之体性)分二:一、宣说前行;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分五:一、信解品;二、求法品;三、说法品;四、修法品;五、教授随教品。
我们前面讲了皈依、菩提心、三十七道品当中的菩提。从现在开始,讲真正的菩提妙果以何种方式得到,首先就是要有信心;对佛法只有信心还不行,还要求法——先要有信心,然后去求法;求法以后有人说法;得法之后开始进行修法;修法的后面需要教言,就是“随教”,这五品有一定的次第性。
我们听《大乘经庄严论》,可能跟一些字面上比较简单的课比较起来,稍微难懂一点,但跟五部大论中的有些论典比较起来,应该算是比较好懂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想了解大乘佛教,就一定要学习《大乘经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这本注疏的题目也是《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确实,我们热情希望能够款待大家,或者让大家真正享受大乘佛教,就需要大家都参加这样的宴席,这样你才能享用大乘佛教甚深教义的美味佳肴。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如果自己不懂佛教,只在表面上是佛教徒,这也是不太应理的。
去年以来,求法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但是我也担心:有些人只是在形式上求法,从来没有去思维法义,没有反复串习和修习,虽然暂时得到佛法的加持和传承,但是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和灌输,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各种世间习气仍然非常严重,在与习气作战的过程中,因为善法的力量太薄弱而最后一败涂地,有这个可能性。
大家不要认为:“我已经出家了,我的修行现在肯定没有任何问题”——这样胸有成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还有些人想:“我现在已经皈依佛教了,我的上师是某某上师,上师随时随地会给我加持,我的修行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一旦你的上师变了、走了,或者上师不开心、不理你了,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加持你的时候,你自己可能会觉得非常孤独:“我以前认为一切都是上师,但最近上师联系不上,我怎么办呢?”最后自己会有一定的失望,或者得不到真实的法。所以在求法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想:通过参加学习,要让自己的心相续有所改变,这个很重要。
下面继续讲课。
第十一品叫《信解品》,从广义上讲,信解和信心的意思都一样,比如说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心?也就是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解?信心和信解在汉文和藏文的字面上稍有差别,但是从真正的意义上讲,尤其是从《大乘经庄严论》的角度来讲,信解和信心是一样的。
有些佛教大辞典或资料中说:所谓的信心,是初步进入佛法时的那种欢喜心,这样的心态、兴趣叫作信心。而通过信仰慢慢能解开佛法的意义,真正能了解佛法的甚深意义叫作信解。就像我们讲不退转的信心叫作信解信一样,也有这种说法。但在这里信解和信心都是一个意思。
这个信心很重要。信心也好、信解也好,没有信心的话,首先学佛会非常困难。佛陀在《心地观经》当中怎么讲的?“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入了佛法的大海,首先“信”很重要,另外戒律也很重要,就像你要越过大海,如果没有航船,可能是没办法的。同理,你要真正深入佛教的大海,信心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条件,没有信心也是没办法的。现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没有信心的人,佛法再殊胜,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品尝到它的美味,所以信心是很重要的。
不仅是佛法,所有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心。经典中也讲了:“佛说诸善法,根本为胜解。”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比如说你想磕头、转经或者想去念经、放生,不论做任何一个善法,实际上前面都需要有一种兴趣。有兴趣的居士和出家人,他们每天都有时间做一些善法。如果没有信心,每天虽然有时间、有机会、有因缘,但是他从来不会争取,这是大家可以看得到的。所以信解是出世间和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在皈依的前面会讲三种信心:清净信、意乐信、不退转信,就如《前行》所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今天在座听课的大多数人,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应该是对佛法有信心的,还百分之零点零零一不是真正对佛法有信解的,甚至有些人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他想知道“这些佛教徒到底在干嘛?我应该去研究,然后写一篇文章驳斥他们的观点”,可能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人甚至在穿出家衣服的人当中都有,也不好说,一千个人当中很有可能有一个,以前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不管怎样,不论以什么样的心态加入了我们这个团队,我们都是很欢迎的。至少我的愿望是:在你的耳边可以得到大乘佛法的传承。因为不知不觉地,我们在你的相续当中已经种下了一个种子,你本来想诋毁或者摧毁大乘佛教,但是后来一旦这个种子在你的心相续当中发芽,你自己的身体就无能为力了,我想这也是个好事。
我想今天在座的,几乎可以说全部都是对佛教有信心的人(未来或者现在有信心),信心可分很多种,所以我的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戊一(信解品)分二:一、总说信解差别;二、别说信解大乘。
己一(总说信解差别)分三: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二、信解之十六障碍;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庚一、信解之二十六差别:
其实信解不是很好懂,但一说信心大家都知道。世间当中有各种说法:“这个人很有信心,那个人没有信心,这个人信心很不错,那个人信心还可以。”这里只讲了二十六种信解,其实信解还有很多。
在座的每一个人,你最好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比如在看星座、面相的时候,你会确定自己是哪一种人。这里把有信心的人分为二十六种,那么你是哪一种呢?(本来今天想多讲一点内容,后来我想信心很重要,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比如这里顺便放二十六个座位,上面有一到二十六个编号,每一个人都有资格选一个自己的位置。如果让我安排,安排不好你就不高兴,最好你自己来选。
首先讲信解的二十六种差别。颂词是这样的:
已生与未生,能所伴受自,
谬正现非现,音生求见夺,
杂不杂违品,下广覆无覆,
勤非积未积,坚稳远行信。
在这个颂词里面,我们要找到二十六种不同的信心。我刚才也讲了,什么叫作信心、信解呢?就是对业因果,对佛陀所讲的四谛法门、三宝等法,你心里想这就是三宝,三宝肯定是存在的,业因果是存在的,因果是不虚的,等等。你对它有一种真实的兴趣和认可,这个就叫作信心,也叫作信解。
具体来讲,信心有很多种:比如过去的信心、未来的信心,大信心、小信心等等。色法也有过去的色法、未来的色法、现在的色法,大的色法、小的色法,现前的色法、不现前的色法,各种各样的色法也很多。人也有很多种,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所谓的“人”,实际上是总的名称,但是人当中有好人、有坏人;有大人、有小孩;有远方的人、有近处的人;还有非常恶劣的人、非常伟大的人;还有表面上看是好人,但实际上是坏人的人——我们知道,有些人刚开始看的时候是好的,但接触时间长了以后,他很多内在的本质会暴露出来。所以人当中有各种各样的。
同理,我刚才讲表面上看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有信心的人,对什么有信心呢?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不然我们今天讲的是大乘佛教的《大乘经庄严论》,没有信心是不会来听的。如果今天我讲世间的电子游戏、动画片,对这些有信心的人会来听,但是今天我讲的是《大乘经庄严论》,那肯定在场的大多数人对《大乘经庄严论》是有信心的,总体上可以说有信心。但有些人的信心很不错,有些人的信心一般,有些人的信心很差劲,很快就变了——今天你是佛教徒,明天很有可能变成另一种人,甚至再过一段时间会毁谤佛教。这样的人以前在我面前也有过,刚开始信佛教的时候,一直哭、一直哭,好几筒卫生纸都没办法擦完他的眼泪,但后来完全变了,甚至对传承上师、对佛学院,包括对藏传佛教都特别有成见,甚至不同程度地说一些诽谤的话,其实这些诽谤对佛教根本不会有害,只是害自己而已。
今天讲有二十六种信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不同的信心,有些人具足几种不同的信心,有些人只具足一种信心。(刚才我念的颂词“已生与未生,能所伴受自”里面,比如“已生”是……“未生”是……跟颂词一起对照应该没有问题。)
下面讲具体的信心是哪些。
首先,第一个叫作“已生”信解,就是从前已经对佛法产生了信心或者现在正在产生信心,这叫作“已生”——因为相续当中已经有信心了。今天大多数的人,有些是很早就已经有信心了。有些是在来到人间之后,在基本能知道世间是非的时候就对三宝有信心了。有些是刚刚进入的——比如来佛学院旅游,看一看觉得很有好感,在看到坛城、佛塔的时候突然产生信心,然后今天晚上到这里来听课,这也是已生信心者。
有些人是过去已生信心,有些人是现在生起信心,有些人是过去信心和现在信心都具足。像我的话,过去从小就有信心,现在也对佛法很有信心,两者都已具足。这是第一个,我看很多人都应该具足。
第二种叫作“未生”信解,就是现在还没有产生信心,但将来可以产生。现在世间当中大多数没有信仰的人、不学佛的人,都可以这么讲吧,也许他这辈子都不一定产生信心,但是他的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的原因,未来的信心应该可以说是有的,今生当中能不能成熟呢?很不好说,这叫作未生信心。比如说,现在没有信心,但是很有可能再过一年、两年就有了。有些人经常说:现在我的家人不信仰佛教,但是我不断地说服他们,给他们串习,可能还需要两年、三年,对此我很有把握,反正在我死之前,一定要让他进入佛门。这就说明在这个人的相续当中有未来的信心,这叫作是未生信心者。
第三个叫作“能”取信解。因为所有信心都是内心的一种心态,只要是对三宝、四谛等有兴趣,实际上从能取——心的层面来讲,这叫作能取信心,也叫作内信心。比如说,你对某个法本或者大乘佛法有信心的话,这个信心实际上是我们自己能取的心,从这个层面讲叫作内在信。
第四个叫作“所”取信解。(今天我们把信心的分类好好学一下,这个很重要,我是这样认为的。)所取信心是什么样呢?因为依靠其他的一些因缘——缘所缘的境,比如说看到佛像、经书、上师,对于这些所缘境,你就产生一种信心,觉得这是很好的,产生一种欢喜心,因为你感受到对境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对他产生信心。
有些人经常讲:“我和某位上师不知道是什么缘分,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我好像已经感受到他的心在跳,感受到他无形当中的加持……”有些人可能只是自己的分别念,但有些人确实是这样。比如你看到一尊文殊菩萨像,因为像的因缘,你感受到了对境不可思议的一种特殊力量,这叫作是什么呢?——所取信心,也叫外信解,这是因为外在的对境对你产生了作用,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叫作“伴受”信解,就是依靠你的好朋友、善知识——他们不一定是给你讲经说法,包括他们的一些动作、表情、各种行善的行为等等,潜移默化地让你对大乘佛法产生信心——因为伴侣的原因而生信心。
现在有些人以前一点都不信仰佛教,但后来因为出差的时候和某个人交上朋友——或者汉地有些人原来根本不信佛教,但是因为家人信佛教,然后逐渐生信,有些比对方还信。那天我遇到一个人,他说:“我们两个现在都是有信仰的,时间上是她早,她是十几年前信佛教的,但是信心的程度是我高,虽然我是后来有信心的,但是我的信心很大,她没有多大进步,我有进步!”他们自己这样说。所以,依靠伴侣的加持或者作用产生信心,这叫伴受信,也叫作粗信解。这种信心是比较粗大的,很容易变。你看他怎么做你也效仿他,其实自己内心当中不一定有特别深的信心,所以很容易改变。一旦这个伴侣变了你可能也会变,或者他不在了,你就马上退失了,有这个可能性。
第六个叫什么呢?叫作“自”受信心,也叫细微的信心、自信信心。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呢?众生都有如来藏和大乘的种子,很多人因为这个种子慢慢发芽,然后自然而然有信心。虽然没有受任何环境的影响,也没有伴侣对他起作用,但有些人的善根自然而然成熟,从小就对佛法有信心,即使是在非常恶劣的环境当中,对大乘佛教也自然而然有信心,这是因为他的种子已经发芽了。这是依靠自心和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的信心,叫作细信心。这种信心是很坚稳的,不容易改变,因为它是你自己前世种子发芽的力量所致,不只是依靠外面的事物起一点影响而已。外面的一点影响,就像在墙壁上刷的一些颜料,一旦下雨就会被冲走,但是依靠内在种子起作用所产生的信心是很稳固的。所以有些佛教徒并不是由于外境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己前世的因缘、福报,慢慢就自然而然信大乘佛教。这是第六个,也叫作是细信心。
第七个叫作错“谬”的信心,也叫作恶劣信心。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对外道所说的“所谓法、众生等在实相当中也不会空,是存在的”,还有外道各种各样的一些邪道、邪行,不合理的戒律、见解等等很有信心。为什么是错谬的呢?因为依靠他们的道不能得到解脱,而且有些外道宗派是众生的分别念创造的,依靠它根本不能化解众生的贪嗔痴烦恼,解决不了生死轮回和生老死病苦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它是错谬的。并非因为它不是佛教所以说它是错的,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这里我们讲的是真理,只要你所说的违背真理,甚至把众生从真理的道引入其他邪道中,那这是不合理的。这是第七个。
第八种叫作是什么呢?是“正”确的信心、无谬的信解或者善妙的信解。这是对佛教所讲到的无常、苦、空、无我等见解产生信心。有这种信心是很有福报的,我是这样想的,越想越觉得如此。佛教里面讲万法都是无常的——万法的确是无常的,这个谁也没办法对它辩驳;无我的,确实是无我的;空性的,也确实是空性的,很多我们想不开的事情都是空性的,本体上没有什么——佛教当中所讲的生老死病等真理都特别正确。这一点你如果没有闻思,就不一定能感受到,但是如果你的闻思越来越多,就像《胜出天神赞》《殊胜赞》这两部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对佛教真正的信心是通过智慧而产生,这叫作正确无谬的信心。
第九个叫作什么呢?就是“现”量信。现量信解就是依靠种种因缘聚合,你的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信心。这是现量的,需要因缘。比如说,通过你自己看法本、听课,种种因缘具足后,你现在真的有信心,这叫作现量信心。
第十个叫作“非现”量信。非现量信就是因为因缘没有具足,在你身上怎样也看不出有信仰,这叫作非现量信。当然一旦因缘具足,你也可以体现出信心。这个信心跟未来信心还是有一些差别:未来信心的话,在你这一辈子当中是不一定现前的。非现量信的话,只是现在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实际上是有信心的。比如有些人因为身份的原因,信仰不太方便公开,表面上看没有信仰,实际上是有的。
我那天在飞机上遇到一个拉萨的老太婆,我们说来说去说到了“文化大革命”。我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你们拉萨那边的人对佛教的信心怎么样?”她说:那个时候都没有办法,但很多人还是想去转觉沃佛像。她转觉沃佛像的时候,不敢直接名正言顺地去转,就表面上装作逛商店,到这个商店里面去看一看,然后再到那个商店里面去看一看,中间再去转街,转到很远的地方,半天又从这个地方出来了,然后给家里人说,我今天去转了一次大昭寺……(众笑)这个信心就是非现量的。现在有些人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原因,表面上看不出来有信仰,也可以这么说吧。以前有些年轻人觉得有宗教信仰特别耻辱,自己内心很不好意思,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好像有信仰也成了一个可以在很多人面前炫耀的事。现在世间很多名人、明星,包括科学家,有信仰的人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没有信仰,表面上也拿一串念珠,然后在微博上发一发自己的念珠,也有这样的,这是不是叫信仰?不知道。
现量信叫作是近信心,已经近在眼前。非现量信叫远信心,因为一般我们看不到,比较隐蔽。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吧。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人,我说:“你的信仰怎么样?”他说:“我有信仰,我妻子现在没有信仰,不过她怀孕了,马上就会有信仰。”我说“为什么?”“因为她生孩子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到时候她会感受轮回的痛苦,我相信她未来会有信心。”这叫作远信心,离现在有点远,但是一旦孩子诞生,他的妻子也可能会有信心诞生。
第十一个叫作什么呢?叫作“音生”信心。音生信心就是通过从善知识或者道友那里听闻佛法而生信心。这个跟刚才讲的伴受信解有一点差别:前面的伴受信解,善友不一定非要给他讲法,可能一些行为也对他起作用,而这个音生信解,比如是通过听光盘或通过网络闻法生起信解。现在网络很方便,通过网络很多人真的能得到佛法。以前高僧大德求法需要翻山越岭,你看玄奘大师去印度那么困难,还有鸠摩罗什大师等很多译师和普通求法的人,他们去印度、藏地、汉地的各个寺院都那么困难。
现在的人只要打开笔记本电脑,不但现场的人可以听到课,不管你是在藏地还是汉地的五台山,哪里的课都可以听,更重要的是产生音生信心。现在通过网络听课是很好的,听法越来越方便,对佛教产生信心的人越来越多。不然的话,在一个道场当中要集聚这么多的人,各方面的确很困难。
其实佛陀真正利益众生的主要方法,就是讲经说法。我们很多人的信心也是通过讲经说法而得到的,在网络上听法也完全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善知识的声音对佛法产生信心,这叫作是音生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正法念处经》里讲:“闻法故知法,闻法故信佛,智者闻法故,能解脱众苦。”因为听闻佛法后你才了解佛法,才对佛陀有真正的信心,有智慧的人通过听闻佛法,能断除很多的痛苦。所以听闻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求法的加持不可思议:你原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但最后你可以变成一个特别伟大的人——通过修行和闻法,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因此,音生信心是很重要的,你们很多人是不是也有音生信心?这是第十一个。
第十二个叫作是思“求”信解。听闻到佛法的道理之后,你自己通过智慧来进行抉择、思择,然后产生信心,这个相当于是不退转信心,叫作思求信解。就像思所生慧一样,是通过听闻和反复思维而产生的信解,这是很坚定的,不容易退转。
第十三个叫作“见”解信心,或者叫作见义信心。这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听闻佛法后自己再进行修行,修行后真正悟到了实相。先听闻佛法,听了之后自己去思维,思维后去修行,修行后已经真正明白真相了,这种信心是不可退转的,这叫作见义信心。
一般来说,完全不可退转的信心是一地菩萨才能得到的。现在很多人没有修行力,光有个短暂的信心也不一定能很稳固。像我刚才说的一样:今天泪流满面——这边拿一张卫生纸擦这边的眼泪,那边拿一张卫生纸擦那边的眼泪,一看到佛陀、上师,信心大得不得了,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因为你的信心是暂时的,慢慢就消失了,凡夫人的心很容易变。如果你经过长期的闻思、修行见到了真相,这种信心是不可退转的,这叫见义信心。
第十四个叫什么呢?叫可“夺”信心,即可被夺取的信心。虽然你对佛法产生过一些信心,但后来因为邪魔外道或者其他人说一些其他的道,你的信心就改变了,这可以叫小信心。因为你本来没有深入佛法,旁边的人随便说几句,你的信心就改变了。比如,某个人本来对某位上师很有信心,但旁边一个人说:“这个上师是学外道的,你要注意啊!”他就改变了,因为他对这位上师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表面上很庄严、很慈悲,他的信心只是依靠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而生。如果只是因为外表很庄严就产生信心,泰国的一些蜡像也是很庄严的,那你也可以对它产生信心——这不一定很稳固。有些人对佛法也觉得:“佛法可能是很好的,你看今天有那么多人”等等——这些理由不是很重要。这叫可以夺取的信心。《中观庄严论释》里经常说,“不被他夺、不被他转”的这种信心很重要。可夺的信心叫作小信心。
第十五个叫作是中信心,也叫“杂”染信心、间杂信心。这个信心是什么样呢?本来你对大乘佛法是有信心的,但是因为信心不稳固,中间又变来变去。今天好像信心还不错,然后过一段时间又不好了。过一段时间因为听了一部论,又比较不错了。但听完课一段时间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又不行了。好像此起彼伏,一会觉得很不错,一会觉得很不好,这跟刚才讲的可夺信心有点像。
很数人都有这样的情况,我听到许多人讲:“我刚来的时候很不错,很有信心,现在好像不行了,有时候还可以,有时候不行。”自己对自己也有一种认识。信心还没有特别稳固,这叫中等的信心。
第十六个是“不杂违品”的信心,即你的信心是一直持续下去的,从来不会不生信心,随时随刻都有信心。这种信心,我见过的很多伟大上师是真正具有这种信心的,像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以前德巴堪布在任何时候只要提起一位上师的名字,双手就开始合掌,这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现在所谓的演说家,为了吸引观众而特意比的手势,这是他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信心。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他对三宝的信心都是这样。不要说现在,很多老修行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遇到了不一般的风风雨雨——并不是现在有些人说的“违缘”,现在的一些违缘是很小的、不是那么困难——比如说别人反对你,那个时候的信仰的确不是那么容易,但却是一直是不会被夺走的,那叫什么呢?叫大信心,也叫不杂违品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我希望很多人通过长期的闻思和努力能生起。当然,也需要前世的因缘,前世因缘一点都没有的话,你再怎么努力(信心是一个内在的东西),有时甚至会越来越倒退,有这种情况。这叫什么呢?持续地产生信心而不会不生信心,这叫大信心。
第十七个叫作“下”信心或者小信心,比如阿罗汉、声闻、缘觉对自己的寂灭之道产生极大的信心——小乘当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信心,但这种信心与大乘佛教相比是比较渺小的,所以叫小信心。
第十八个叫作“广”大信心,是对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无二法门产生信心。对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和大乘佛法有信心,这叫广大信心。
第十九个叫什么信心呢?——有“覆”信心。一般从暖位开始到一地菩萨之前(还没有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众生相续当中必定会有贪嗔痴等烦恼的障碍,这叫有覆信心。很多人在没有得地之前都是有覆信心,虽然你有信心,但是遇到外境还是会产生贪心、嗔心、痴心。有些人很伤心:“我对三宝很有信心,怎么还会产生这样的分别念,我很倒霉啊……”自己对自己非常不满,其实这也没有必要,毕竟你还没有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有心态的变化和烦恼的产生都是正常的。有些人觉得:我信佛以后,白天黑夜都会处于一种光明境界当中,根本不会产生一刹那的恶念——做到这一点确实很困难,所以很多人的信心可以说是有覆的信心。
第二十个叫作“无覆”信心,即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障碍,一般来讲这是得地以上菩萨具有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没有粗大的烦恼。
第二十一个叫作精“勤”信心。精勤实际上包括恭敬的精勤和恒常的精勤,这两种精勤不断地产生。因为恭敬心没有的话,很难起信心,恒常心没有的话,就没有办法坚持。比如今天我很努力,早上四点钟起来,然后过了两天就没办法坚持,最后就开始上午十点钟起来,这样就相互抵消了,没办法坚持精进了。所以信心也需要长期性和恭敬性,这种信心就叫作是精勤信。
第二十二个叫不(“非”)精勤信,即没有上面说的恭敬性和恒常性的精勤信。
第二十三个叫作什么呢?——“积”资信心。从一地菩萨之因的信解地开始,要在一个阿僧祇劫当中不断地积累两种资粮,这一般是一地菩萨之前的信心。
第二十四个叫作“未积”资信心,即还没有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信心,这是一般凡夫人的信心。
第二十五个叫作“坚稳”信,是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菩萨的信心,是不容易退转的。有些时候,我们退一点信心也不要那么伤心:“我原来很有信心,但现在好像越来越……我原来看到佛像的时候,随时想哭都可以,现在怎么看佛像都哭不出来,肯定是我很不好”——也不一定,原来刚开始学佛可能有点激动,比如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吃饭,遇到吃的就高兴得哭了,但后来吃得比较好了,就不一定还有原来那种激动的心。有些人觉得:“因为我现在没有眼泪,肯定不如以前有信心。”其实也不一定。也许你现在的信心更稳固,原来你那样激动的时候,信心也许很容易被他人夺走,但经过长期修行,现在虽然没有眼泪,但信心也不容易改变,所以不一定不好。
一地到七地菩萨那样稳固的信心,我们凡夫人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根据凡夫人的情况,信心也有稳固的和不稳固的。我很希望——我们虽然没有得到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稳固信心,但在凡夫人当中,信心比较稳固的人做什么事情也是稳重的:不是今天想一个主意,明天想一个主意,今天对这个法门有信心,明天就完全抛弃。现在有些人完全抛弃以前学过的法,好像以前是被打了麻药还是什么原因,当时已经学了,后来为什么要放弃?从世间的角度也可能讲不通。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首先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自己走的路,你当时走的路是你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别人强迫你的。所以,我们要看清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后一个:第二十六个信心叫作“远行信”,是八地到十地之间清净三地的信心。它是远离了分别念、真正无有任何勤作的智慧,即已经获得了无有分别念的最高智慧——“彼至远行慧亦胜”,八地以上有这样的境界。
以上讲了二十六种信心。包括从一地到七地,以及八地到十地之间的信心,我们现在暂时是没办法具足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看自己的信心:它是容易被夺的信心,还是不容易被夺的信心?你的信心是基于自私自利的信心,还是利益天下无边众生的大乘佛教的信心?你的信心是内信心还是外信心?我们可以观察。
《大乘经庄严论》跟其他有些论典的讲法、思路有点不同。我翻译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比如,本论讲信心不是像以前讲的论典那样,讲完三种信心就结束了。过一段时间我们要讲求法品,我原来说自己很喜欢求法品,本来以为求法品可能是讲为了求大乘佛法如何苦行,但是里面其实也不是讲这些,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实际上内容更深。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信心的分类,也会找到自己:我是哪一种信心的人,我应该不是最糟糕的人,我现在可能要注意……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观察自己。
庚二、信解之十六障碍:
多时不作意,懈怠瑜伽乱。
恶友善法微,非理之作意。
放逸及少闻,满足少闻思。
唯寂而我慢,如是许未熟。
不厌及厌离,有覆不精勤。
以及未积资,当知信解障。
信解的障碍有十六种。
第一个是“多时不作意”,也就是你对佛法没有经常去作意,它障碍什么呢?——已生信解,即对已经产生了的信解会有障碍。因为你很长时间没有闻思,对有关三宝的很多善法没有去作意,没有往这方面想,慢慢就障碍了你以前的信心。这个道理很重要。很多人刚开始都有一点信心,但后来对佛法的闻思好像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对你的信心会很有障碍。我不管到哪里,都尽量不间断地讲课和学习,因为间断的时间一长,很长时间没有作意佛法的话,作为凡夫人,原有的信心可能很快就没有了,捡都捡不回来。
我们这里很多法师多年以来一直讲课,表面上看是利益别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有些辅导员却说:“我不想辅导了,累得很,您可不可以给我准个假?我下学期不辅导可以吧?求求您啊!”不用求我,其实对你个人来讲,不辅导就是“多时不作意”,你长时间到处乱跑,最后信心可能都没有了。信心没有的话,所有的动力就都没有了,所有佛教修行的根本和动力就在于信心,信心这个根本如果没有了,那其他就没办法了。
第二个是“懈怠”,懈怠会障碍未来生起的信心。如果你特别懈怠、懒惰,什么都不想干也不行,大家还是要精进,有时所谓的精进也需要一种外在的压力,比如我们一定要听课,听课就没办法懈怠。有时依靠集体很重要,如果只是靠凡夫人个人的力量,一旦没有课你就会懈怠。我在没有课的时候都经常会有懈怠心,有课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精进心。所以我们需要他人的监督,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精进。我们要求大家共修,一直共修的这些人,修行还是比较不错的,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第三个是所谓的“瑜伽乱”,这个稍微难懂一点,意思是:对过去产生的信心特别耽著,对现在正在产生的信心也有耽著。你对过去和现在的信心都特别耽著,这种耽著会障碍你产生无分别念的信解和无分别念的禅定瑜伽,所以它可以称为一种障碍,对不耽著能取所取的如理作意起障碍的作用。意思就是说,对信解也不能太执著,太执著也会是一种障碍。“我一定要产生信心!没有信心是不行的!”如果特别着急、特别激动,这样反而使你的心态有点混乱,正常的思维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因为信心也需要依靠正常的规律来运行,这样你才可以产生真实的信心。
第四个是“恶友”的障碍,因恶友或恶知识的影响而失去信心。前面说过伴受信心——是依靠良友的影响产生的信心,如果你本来对三宝有信心,但与恶友接触后,原来的信心就没有了——本来粗大的信心就很容易改变。所以,“恶友”的障碍是什么呢?因为恶友的作用,以前具有的信心逐渐没有了。
第五个叫作“善根(法)微”薄,它会障碍前面已经产生的信心。意思就是说:当你有一点信心的时候,要多方面积累善根、善法,因为对大乘佛教产生信心需要有一定的福报,不是很容易的。世间当中也是这样,比如你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你就会努力不要失去这份工作。我遇过到一个人,他说:“我们的孩子现在每个月是五千块钱的工资,现在竞争这么厉害,有这个工作多不容易啊!我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多努力,不然一旦失去了这个工作,我们一家咋办呢?”世间人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都要多方面地争取和维护,我们对大乘佛教生起和保持信心也需要多方面地积累善根:看书、听课、修行、祈祷等等。不然凡夫人本来善根就比较微弱,假如你觉得:“我现在有信心了,我现在已经出家了,吃喝没有什么问题,我现在已经进入保险柜里面了,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不一定的。我们还是需要多方面积累善根,否则会障碍自性的信心。
第六个叫“非理之作意”,即外道的常乐我净之类的作意,常乐我净只是一个表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非理的、不合理的作意,这对无谬的正信会有障碍。
第七个是“放逸”,所谓的放逸,实际上是贪嗔痴和不精进。有了放逸,你的现量信心肯定会受障碍。为什么生不起信心呢?也许是你产生贪心、嗔心,也许是放逸、懒惰……有很多的因缘,所以这也是很关键的。
第八个叫作“少闻”。虽然你对佛法有点信心,但是佛法里面有了义、不了义,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义,如果你没有长期地听闻,只是听了一两部论典,光是受一个皈依——现在有些佛教徒真的很可怜,佛法的资粮太少了,只是办一个皈依证,除了这个以外什么内在都没有,然后说某个人是我的师父。只有这两个条件怎么可能会变成一个真正佛教徒呢?佛教徒至少也要有内在的信心、智慧、悲心,也需要有佛教见修行果的功德等等。如果什么都没有,也没有听闻过多少佛法——比如问他:“你学过佛没有?”
“我学过佛,我还是比较不错的。”
“那你听过什么法?”
“我听过一遍《心经》。”
就听过一遍《心经》。《心经》有两百多个字,只听一遍能解决问题吗?不一定能解决很多问题。佛教徒其实也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不然你信了佛以后,如果没有广闻博学,对佛教里面很多甚深的道理反而很有可能产生邪见。所以应该广闻博学,不管什么论典:包括五部大论,对于修行,大乘小乘都需要长期地学习,到一定的时候,你就胸有成竹了,尤其是对空性的甚深意义应该是很有把握的。如果少闻,它对什么信心有障碍?就会对音生信心产生障碍,因为少闻就是没有听到多少佛法。
第九个是“满足少闻思”,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学得很不错,但是连一部《入菩萨行论》都是断断续续地听,没有全部听完,自己还觉得我现在学得很不错。其实,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在学习方面还远远不够。
我想把这些障碍慢慢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其中能找到自己,对吧?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