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6课
2016年4月26日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第十品最后一堂课。今天讲的内容是:
视为上远相,我之精进胜,
菩萨我慢者,名为远菩提。
如是诸宣说,视为唯分别,
菩萨无分别,名定得菩提。
前面讲了关于无上的菩提的内容。无上菩提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呢?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修行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才能获得,才能圆满证悟。如果我们修一些有相的法,一方面当然要有相地积累资粮,积累福德资粮是不可缺少的,在世俗当中,积累福德资粮相当于是鸟的一个翅膀,在趣入大菩提的漫长路途当中非常重要。但在抉择最究竟实相时,一切相都不能有,否则就得不到最圆满的菩提。
“视为上”:对于寻求真实的真如或无上菩提,如果有人把这样的修行看作是特别沉重或难以得到的,也是一种执著。藏文的“上”有上师和沉重的意思,因为上师的功德很重。
“远”:认为获得无上菩提需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的久远时间来现证,这种执著也是不合理的。
“相”:凡是所修学的对境,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相如果见到非相就是见到如来,如果把相看作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执著。
“我之精进胜”:有些菩萨认为“我非常精进,而其他众生没有我精进,我获得菩提没有问题,其他人都不如我,我胜过了其他人。”
具有“上”“远”“相”“精进”这几种执著的菩萨,叫我慢者菩萨。这种菩萨能不能很快获得无上菩提呢?很难,需久远时间才能得到。真正的菩提是依靠无相的途径获得的。对相的执著暂时来讲是福德资粮的因,究竟来讲这些执著都需要超越《华手经》中说:“若人贪著戒,及余诸功德,著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如有人贪著戒律和其余功德,贪著自己多闻而傲慢,我说他是外道。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对戒律特别执著,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最高境界。即使你特别精进,但因为你有戒的执著相,在究竟意义上它并不是成就的因。我们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分寸和关系,如果弄不好,有些人很容易误入歧途。
有些上师可能对显宗非常精通,但对密法不是很了解,这样去引导弟子也有一定的困难。我有时想到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的确是显密圆融的一位伟大上师。有些人可能理论讲得还可以,但是如果修行不够,也不一定能讲得好;有些人虽然修行很好,但是如果理论讲不通,利益众生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遇到理论和修行完全相结合的伟大上师是非常难得的。同理,有些人对世俗的福德资粮特别重视,但对智慧资粮则抛之脑后。有些人对智慧资粮——闻思修空性很重视,但对世俗所有积资净障都不理不睬,这样也非常麻烦。
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是福慧双运、极其伟大的高僧大德,他老人家功德无尽。在末法时代,我们遇到上师的传承的确非常难得、非常重要。它是显密圆融的,经典和论典完全圆融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成就和智慧双运的等等,这样的功德在末法时代极其难得。我们的自相续当中想要得到这些功德的话,应该经常祈祷上师。
为什么我们每天在课前都要修上师瑜伽?在藏地来讲,上师瑜伽是八大宗派共同承认的,每一个宗派都认为上师瑜伽非常重要,这是修行成就的一个最甚深的秘诀。我们通过祈祷上师,将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修行就会很圆满地善始善终。如果上师的加持没有融入自心,即使你对千经万论精通无碍,但是能否真正利益众生,还是一个问号。我们想与上师相应、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应该有一种直接的缘起(即修上师瑜伽)。有了这种缘起,胜义空性的意义也会唾手可得、非常容易。
刚才讲到佛说多闻、自高的人是外道。当然外道和内道之间还有很多方面的差别,这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分析。
第二个颂词说“如是诸宣说”。前面讲过,不管精进、多闻还是各种执著,实际上都是分别心假立的,如果是分别心假立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心。对我们的心再进行观察,最后也是远离一切戏论,所谓的分别心和外在的相都一无所得。这种“无分别”的菩萨,称为必定获得无上菩提的菩萨。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是需要一些相的。对于凡夫人来讲,谁也不会破显现。中观中讲,任何中观者也不会遮破显现许。但在这种显现的背后,它是不是真实存在呢?我们要去观察。
《父子合集经》中有一个比喻。佛问国王:你在梦中出现灾难时会不会有恐怖心?国王说:有。佛陀说:在这种恐怖心当中需不需要获得解脱?国王说:需要。然后佛说:现实当中我们依靠贪心、嗔心、痴心出现的各种迷乱现相实际上是一种幻觉。通过无相、无愿、空性的三解脱门,可破除贪嗔痴所带来的迷乱幻化现相,把幻相绝对抛开时,就会现前真实的相,因此真正的菩提,最后是破一切相。
当然,有些修行者还没有达到更高境界,或者在凡夫位什么学习都没有的时候,破一切相是有点危险的。一定要先懂得因果关系,建立正确的因果正见,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行,最后到了无舍无取的境界时,那时通达所有的一切相,甚至如来的相,也不是实有的相。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里讲过:佛陀到三十三天讲法,很长时间没有回人间,后来听说佛陀回人间了,很多弟子都去迎接。有一位莲花色比丘尼已获得阿罗汉果位,她很想第一个见佛陀,因为迎接佛陀的队列女众是排在男众后面,她就变成一个转轮王排到了最前面,第一个见到了佛陀。她对佛说:“我第一个见到您老人家回人间。”佛陀说:“不是你,第一个见到我的人是须菩提。”“怎么是须菩提呢?他今天并没有来。”“他不是到这里见我。”其实须菩提是在山洞里闭关,他在观修佛陀的法身——如如不动的空性。所以,在莲花色比丘尼还没有见到佛的色身时,须菩提已经见到了佛的法身。
比如有些人特别想见上师:“我一定要见上师啊!”但是色身不一定能见得到,见到了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上师。如果上师稍微有境界,他会有跟诸佛和传承上师法身一味一体的密意和意趣,这种意趣通过随时观想上师瑜伽相应法即可获得。即使你见到了上师的色身,你认为你是第一个见到的、见到的是最好的,也不一定。真正的如来就是我们的心,它是离一切相的状况,这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当然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看经论也比较简单,但其中的意义确实是凡夫人难以触及的。
《维摩诘经》讲到当时有两个出家人犯戒,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训斥了他们,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破戒,没法挽救而特别伤心。维摩诘居士告诉他们:不用伤心,忏悔最好的方法就是安住无相。他说:你们所犯的罪,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能犯的这颗心,外面也没有,里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一切都是无所得,等等。优婆离尊者也极其赞叹维摩诘居士所讲的道理。本来这是有关出家人戒律的事情,但是如果在家人境界比较高,也有权力给别人开导或讲授,《维摩诘经》中有这个道理。
“无分别”如果说高一点,就是无上菩提的因,如果说低一点,就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在无分别中安住。我们也经常说,如果修得好,能跟上师、诸佛菩萨的密意相结合,或者与佛菩萨真正的智慧融入一体而安住。如果什么都不懂——我前一段时间也讲,我们弘扬生活佛教的同时可以修一些瑜伽禅。瑜伽禅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只要把压力、痛苦、焦虑全部放下,身心放松坐下来之后,这就是对心灵的一种洗涤,是一种心灵的按摩。
现在各地都有很多健身房,里面有各种健身器材,可是治疗内心的场所,除了极个别寺院和道场以外几乎没有。就算在有些寺院中,有些是忙碌于接待、应酬,有些是忙碌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真正能够洗涤我们内心烦恼尘埃的道场并不是很多。
现在各地用“瑜伽禅”的名义推广无分别禅修,“瑜伽”我觉得谁都可以接受。如果用“佛教禅”,佛教徒会比较喜欢,但是基督教、伊斯兰教、非佛教徒,包括没有任何信仰的一些其他宗派的人就不一定会来了。在西方国家,他们都很喜欢自由的、没有任何宗派分歧的活动,这样大家都比较舒服。现在很多人是比较奇怪的,需要这种外在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众生的心能放得下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佛教提倡的也是这个,我们就不一定非要贴上佛教的标签,或者非要强调释迦牟尼佛说的才是唯一真理,我们也不敢说除此之外世界上绝对没有真理。各种宗教在世间中生存这么多年,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需要有一种随顺时代和随顺世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是无分别的禅定。
在佛教里面,两千五百多年前佛就已经讲过无分别禅修。现在很多人讲:“禅修那么舒服,是谁发明的?”很多西方人觉得禅修是这几年才兴盛的,其实不是,佛教里面很早就讲了。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的时候,所有心里面的浑浊会逐渐澄清的,最后在这样的境界当中,你可以享受到无形的快乐,这是相当重要的。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无上菩提是无分别而得到的,就是这个意思。
辛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就是所有的道究竟的时候是佛的智慧。
下面这一段文字很重要,以前法王讲的时候我也很有感觉,但后来过了很多年就忘了。但我在翻译的时候感觉也很好,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一个个颂词从字面上讲。
如河非地下,处异水亦异,
水少作用异,微小水生用。
这里有四个颂词。前面是用大海和水做比喻,后面是用菩萨和佛做比喻。前面两个颂词是说水还没有融入大海时的特点,以及水融入大海后大海不共的特点。后面的两个颂词是说菩萨在还没有得到佛果时的特点和不共之处,以及菩萨已经获得佛果时就像大海一样有它的特点。
我们经常讲,佛陀的智慧像大海,菩萨就像不同地方的河流——这个比喻确实很好。如果让我们讲一讲佛陀,我们也搞不明白到底佛是什么样的,就算让我们讲大海,恐怕也一样说不清。我们在海边看一下是不是真的了解了大海呢?其实并不是。现在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大海,但是越探索,越觉得有很多未知之处。据以前有些资料说,现在科学家在探索海洋的问题上,还有百分之十的未知领域。
比如说,海底的深度是多少?有些科学家说是一万一千多米,但是人真正能到达的深度,大概只是三四十米左右,潜艇也只是几百米而已。真正的海洋还包括海底世界,其实海底有很多的沉船和珍宝,但是人们就很难发现,将来科技极其发达也许有可能,但也很难说——因为海水越深压力越大。我们也知道,高空越来越往上,人也是没办法的。这方面我就不用说了,你们肯定比较懂。
我们觉得海洋比较好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觉得佛陀好理解,实际上也不是这样。所以这两个比喻非常好。
比如说世间的江河通常并不是在地下流淌,而是在地上奔流,而且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其他的山脉,它们的依处都不相同。不同水流的特点也各异:有些是蓝色,有些是白色,有些是黄色;有些浑浊,有些清澈;它们的水量与大海相比非常小。以前我们学地理的时候,说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罗河。长江、黄河、尼罗河这些河流的水量,跟真正的大海相比较是比较小的。
河流的水跟大海相比很少,而且每个山脉当中每条河的作用也不同,有些喝了会生病——人们也经常说“这个水质不好,喝了拉肚子,那个水很不错,是甘露泉、药水”等等,不同的水有不同的作用。这些水流里还有很多微小的“水生”——水里的小鱼、青蛙、蝌蚪等生物。
所以,江河水流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依处不同;二是它的水量跟大海相比是很小的;三是它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入海则一切,处一水一大,
用一水群生,恒常大受用。
这些水流融入大海之后,就跟原来的特点不同了。它们的依处不再是各个不同的山脉、山沟,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大海的依处是金刚大地,现在地理学的观点也跟这个观点比较相似。
大海水是非常大、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的,水的味道全是咸的,不像陆地上的水有其味道。大海水的颜色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海里面还有各种不同的鱼类,有很大的海洋动物。有时新闻中会报道:海里捕捞了某种几十米长的大鱼,人们要么把它当作实验品,要么吃掉。大海里能生长很大的海洋动物,这些动物恒常都享用大海水。虽然江河水全部流入大海,但是大海不增不减、一味一体,这种状况让人非常难以想象。
对大海的探索,现在非常先进的科学也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我在美国时专门请教了一些海洋学家,但是他们也很苦恼,觉得大海越探索越深奥——这方面的观点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去年世青会也来了一些国内的教授,包括非常有智慧的、海洋学的大教授和专家,在研究大海的过程当中,他们也深感人类的智慧很渺小。
在海上飞行时我也有这种感觉。飞机越过大西洋的时候,六七个小时都一直在海上飞。飞机那么快,大海那么大,如果掉下去,就像前几年的马航事件一样,不要说人的尸体,连飞机的尸体都找不到了。有时人们说起大海,实际上就是无边无垠的一种比喻。
下面我们用这个比喻来了解菩萨和佛之间的差别。用这个比喻来讲很好。有时我们一讲佛,有些人就有点晕,觉得佛到底是什么样啊?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如果把佛比喻成大海,菩萨和其他凡夫、信解行的人比喻成山谷里的河——如紫青河、喇荣的河或者湄公河等等,用这个比喻讲就容易理解了。
单独看各个河流时,它们都有自己的所依、作用等不同情况,但在融入大海之后,不同的河流全部变成同一个大海。这个大海在众生面前能起不同的作用。同样,菩萨跟佛陀的关系也是这样。
未入佛坚稳,依异慧亦异,
证小自作异,少众常受用。
入佛则彼等,依一大证一,
事业合为一,大众大受用。
同理,还没有进入佛境界的修行人就是“坚稳”菩萨。发了菩提心的人在名称上都可以说是坚稳菩萨,但在真实的意义上,一地菩萨或者以上的才能称为坚稳菩萨。
坚稳菩萨是“依异”,他们的所依五蕴是不同的。发菩提心的一般人,每个人的五蕴是不同的,已经得地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成千上万的菩萨,他们显现的所依也不同,他们在菩萨位的智慧也有差别。
我们这里发菩提心的菩萨也是有差别的,有些菩萨背得了五部大论等很多论典,而有些菩萨背得不太多。有些菩萨在吃的方面基本上相同,而有些是下午不吃,有些是早上不吃。菩萨的智慧及很多状况都是不相同的。
“证小自作异”,菩萨所证悟的境界是不同的,菩萨们度化众生的事业也是不同的。
“少众常受用”,与佛陀及大菩萨比较起来,依靠菩萨的众生也不一定很多。比较大一点的法师可能有几百个、几千个眷属,小辅导员可能只有一个人。
原来有一位堪布讲《俱舍论》,当时我当辅导员,虽然只有一个喇嘛听,但我还是比较努力——《俱舍论》的注释特别多。那个喇嘛爱光脚走路,我在那边等着,他从雪地里光脚走来。
小菩萨可能眷属很少,一个人、两个人、四个人、八个人……去年有一个辅导员对我说:我的人太少了,只有三个人来听,我都不想辅导了。我说:你还算可以,我原来辅导《俱舍论》只有一个人,你有三个,是我的三倍,还是不错的。就像小河里的动物也是很小的,依小菩萨受用的众生也比较少,这是菩萨位的比喻。
菩萨的依处各不相同,但在入于佛的境界后,“则彼等”——完全是相同的。所有佛的所依都是无漏法界,没有他体,不像我们的五蕴是分开的。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毗卢遮那佛,就像所有河流融入大海就与大海成为一体一样,所有佛也入于同一法界。这个比喻我觉得很有意义,让我们真实了解了佛和菩萨之间的差别。大海与河流的比喻我想很多人能明白。
佛的证悟:是证悟前面讲的四种智慧或五种智慧。佛利益众生的事业: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融为一体,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众大受用”:诸佛所有事业合为一体,在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没有间断,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佛比喻为大海,菩萨比喻为世界上不同的河流,这两个比喻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听众好好记住。不仅是记住就可以了,还要不断地去思维。
当然,在某个方面相同才可以用做比喻,并不是要全部相同。全部相同的比喻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我说这个人跟那个人很像,也许是脸型比较像,但是整个家庭背景——所有的条件全部要像是不可能的。《量理宝藏论》也讲,比喻是在某个地方有相同之处。为什么大海与佛相同,江河与菩萨相同?就是因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用比喻讲所谓的佛海非常清楚。
《心地观经》中讲:“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圆满的时候,在无量无边的劫海中同时可以饶益无量无边的群生,这是佛的特点。这个道理我们要经常想到。
如《普贤行愿品》里面有很多如海的发愿、行为、智慧、悲心等等,用“像大海一般”的比喻完全能生起信解。
《大乘经庄严论》通过很多比喻进详细说明相关意义,让佛教徒明白佛最甚深的教义。大家应该清楚。
下面再讲最后两个颂词,是整个菩提品的总结。
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
佛具无比白法故,亦是利乐之因故,
安乐善妙无尽源,具慧应受菩提心。
根据上述道理,佛陀具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四无碍、十八不共法、十力等等不共的白法和功德,还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智慧、等持等等。
因为这样的缘故,“亦是利乐之因故”:佛陀除了获得了这样的果以外,还能利益和安乐众生、利乐有情。“利”:就是成为众生在即生中身体饮食等方面获得利益的来源或因缘。“乐”:成为让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不再沉溺轮回的安乐因。
佛陀是什么样的呢?佛陀是一切白法和功德的宝藏,依靠这种宝藏,能给所有众生带来暂时、究竟的利益和安乐,因此可以说是“安乐善妙无尽源”。“安乐”指的是依靠佛陀的功德,能永远解脱一切痛苦,获得没有痛苦的快乐,这是佛果的一个作用。“善妙”是指这样的快乐不可能无缘无故产生,是通过行持十善等善妙的因而获得的。快乐的因和果的源泉是什么呢?也是佛陀。
当然这一切的总源泉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因此具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受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我们不可能获得佛果。每个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远离一切痛苦。人间所谓的快乐不一定是长久的,所有的美好在很快的时间中都会消失。让真正的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生起来,这就是最美好、最永恒的快乐。
因此具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起菩提心。没有智慧的人反而觉得菩提心是没有用的,而造恶业、做坏事他觉得是最有用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造业比较严重的邪见者和断见者,因为前世的业力,这些人对大乘妙法恐怕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对耳边听到的大乘法产生反感和厌恶之心。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多生累劫当中与大乘佛教有殊胜因缘,这些人听到诸佛菩萨的名号、大乘佛法的妙音,自然而然会有数数的欢喜,自己也会非常勤奋地修行,愿把一切的一切都投入其中。我们要修学这样的菩提心。
《华严经》中说:“无量无数劫,菩提心难得,若能一心求,究竟无上道。”在无量无数劫当中,菩提心是难得的,如果我们能一心一意地求菩提心,那么无上的妙道、佛果,每个人都可得到——并不是有些人可得,有些人不得。每个人都是非常好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要观待外在各方面的因缘,看我们能不能运用它,如果具备各种因缘,逐渐我们的相续会成熟的。
《大乘经庄严论》前面也讲了,因为无上菩提是白法的缘故,利乐众生的缘故,所以获得佛果并不像世间人所想——只是自己很快乐,天天有吃有穿。有些人经常想:“我有钱后可以开好车,在世界各地云游。”但这是对有漏安乐的贪著而已。暂时来讲,你求这样的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它不会长久,不一定很稳固。
我们要发大愿,乃至生生世世发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这是最好的快乐。这并不是我为了某个目的而这样讲,我发自内心觉得:自己这辈子当中遇到大乘佛法是最荣幸、最有福报的一件事情。很多人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具有邪知邪见众生群体当中,能刹那间生起闪电般的善心,现在能受持微妙殊胜无上的菩提心,这就是所谓的人身如意宝。
有时我们得到一些钱财,会觉得:“我很幸运,今天赚了很多钱。”实际上有时赚钱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做一些善事,对生生世世是非常有利的,做一些恶事则不会有福报。
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虽然表面上它可能是一册非常普通的法本、非常普通的一堂课,但是它所带来的真实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将来也会发现和明白。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菩提品终
总结:
初成皈种姓,发心自他利,
真如义威力,成熟及菩提。
前面讲了十品。第一品讲《大乘经庄严论》为什么叫庄严的道理;第二品证成大乘是佛语;第三品讲大乘的皈依;第四品讲大乘种姓是什么样;第五品讲发菩提心;第六品讲自利他利,也就是修行;第七品讲真如;第八品讲威力;第九品讲成熟;第十品讲菩提。
总而言之,我们能修学这样的法门应该非常欢喜。这次听法,很多人可能也很不容易,一年当中我们虽然没有天天上课,但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大家一直在晚上上课,多多少少会耽误世间的事情。不过我在想,听课和不听课哪个好呢?应该听课好。如果我们没有听课,时间过得很快,一年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转变呢?不会有的。但只要珍惜时间,同样可以把听课时间挤出来。所以,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以后的很多课,我希望佛友们认真对待。
现在是网络时代,好的话特别好,对很多人而言特别方便。不好的话,依靠它,生命可能都会毁了。有些人每天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早上眼睛一睁,就开始刷屏,最后眼睛也坏了,心也没有了。网络时代的许多人到最后是比较可怜的,心是很复杂的。原来很多人的心还是比较纯净,但现在很难说。当然,网络时代好在什么地方呢?不管在全球的哪一个地方,你想听、想看任何真理,都有这个机会。这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幻化的加持力,我是这样认为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等大德住世的时候,如果有这么好的方便更好,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发达,互联网这些年才出现于世。对全球的很多人而言,你们求法是很容易的,当年我们求法则不是这样。最近我看到我们当年求法的一些照片,那时我们在雪地里光着脚走到另外一位堪布那里听课,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连一个坐垫都没有,光是把雪稍微扫一下,但在下大雪的时候,雪也没办法扫,就在雪地里坐着,等上完课站起来,人坐过的地方雪都融化了。虽然现在你们听法很容易,但是因为很容易就可能不会珍惜,这是人常有的毛病。以后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机会,有机会的时候,大家好好地去修学和闻思,没机会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去伤心。
好,今天也特别感谢你们听完第一期的《大乘经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分四期。第一期已经完成。第二期大概是今年六月份开始讲,我已经翻译完了,法本也已经印了。
这是第一期的法本——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也了不起,全部都学完了;我也了不起,基本上全部意义都讲完了,我们讲的是颂词。第二期的法本是十一品到十五品,网络上很多人是用电子书,你们也可以自己印。这本有多少页?一百九十一页。
可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