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4课
2016年4月19日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今天继续讲佛陀的功德。前面讲过三身、四智慧,《经庄严论》里面没有讲五智慧,而是讲三身四智。科判“广说”分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分说三身”,今天讲“宣说归摄平等和恒常三者”。
壬二、宣说归摄平等恒常三者:
当知以三身,摄集佛陀身,
是说三身者,自他利所依。
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
我们知道佛陀具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实际上主要可以对应自利和利他。报身主要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讲,因为享受法乐,还有在自现当中能饶益无量无边的菩萨。化身在其他众生面前能显现成熟有情,主要是从他利方面讲的。法身是自利和他利的根本,既有自利部分,也有他利部分,归纳起来,法身可以说是自利和他利的所依。
下面进一步地宣说,从平等和恒常两个方面来讲三身的差别。三身的差别是什么样呢?“所依及密意,事业平等性”。
第一,佛陀的法身是一切诸佛的所依。因为佛陀实际上本体就是法身,而法身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无漏法界,这种法界应该说是一切佛的所依。有些续部当中也讲过:“一切诸佛法身界中意平等。”一切佛陀在法性界当中都是一味一体的,所有的佛在法身当中完全平等。
第二,报身的密意是平等的。(讲义里面的字改一下,不是“法”身密意,是“报”身密意。)一切诸佛报身的密意,是没有贤劣和大小的。密意实际上就是他的意趣、智慧。一般人的密意和意趣是有大小区别的——有些人的心比较开阔,心地比较善良;有些人的心很狭窄,智慧很低劣,人很愚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一些优点、缺点,从心态上和身体上来看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在报身的密意当中,所有的佛,比如说无量光佛、宝生如来、不动如来等等,他们一是没有贤劣大小,二是利益众生的意趣都是相同的,除了利益众生以外,没有其他的意趣。世间人虽然有时候也想利益众生,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想自利,甚至经常产生害众生的心,凡夫人有这样的特点,但佛陀报身的密意全是利益众生的,在这方面是平等的。
第三,化身实际上是佛的事业,他的事业在调化众生方面是平等的。所有世间当中,佛的化身全是为了调化众生的,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事,这叫作是化身,他的事业是平等的。
善知识需要具有利益众生的心和行为,如果没有,恐怕没办法称得上善知识。现在是末法时代,华智仁波切也说过,法相圆满的善知识非常难得。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依止善知识品》中也讲过,末法时代所有功德齐全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但是至少也要有“想利益众生”这么一个法相,如果这都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没有的。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利益众生,不但利益众生的心一点都没有,甚至以佛法来欺骗众生,这种现象非常多。
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弘扬,一方面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还是让人很欢喜,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活佛、堪布、伏藏师(藏传佛教当中确实有种很殊胜的法门叫伏藏法,我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学校里面讲过很多伏藏大师的故事。)但是现在汉地出现了很多所谓的伏藏师,后来我了解了一下,说实在的,有些恐怕不一定是真正的伏藏师,有没有真正的伏藏师呢?应该有,但他不一定以那种行为来出现。
前段时间,我看到网上的一个视频,现在在藏地传得沸沸扬扬,汉地不知道看到没有:有个人拿着一尊佛像,偷偷绑在自己身上,想当伏藏来取,但旁边有人把整个过程全部都拍下来了,这个视频放到网上,可能这个人就没办法澄清了。其实这样也很好,一些比较假的“真相”可以浮出水面或者水落石出,这样也许对很多人来讲值得反思,也有很多人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也并不一定是不好。
但是有时候佛教徒自己没有真正的智慧,只有一个信心,这种信心带有迷信的成分。这样一来,遇到谁或者听到谁说“这个人是伏藏师”马上就相信,很容易受骗。就像听到“上师”的称呼,但所谓的“上师”只是一个名词,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上师呢?我们需要观察。现在在网上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时候拿到手里的并不是照片上的东西,照片上是另外一个东西,给你拍得好好地放在网上,结果你的钱已经付了,拿到手里的时候,却不是网上看到的东西。
有时候广告上的某个法、某个上师,也许真正拿到手里的时候,最后发现不一定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知道谁是真正的佛菩萨的化身。活佛实际上也有化身的意思,但是按照现在藏传佛教很多的“活佛”的行为,恐怕将来所谓活佛的制度会消失,因为在很多地方,有些“活佛”在真正弘扬佛法方面,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在藏地现在也影响不太好,很多人都只是到汉地去买一些好车,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在藏地也是互相攀比,这些并不是佛教所需要的,并不是佛教真正的内涵。这样一来,不管是在藏地、汉地或其他地方,自己都应该先观察善知识,然后再依止善知识。我们哪怕在网上买一百块钱的东西,也需要三思而行、再三观察,更何况我们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大事要依赖于别人的时候,也要用智慧和时间来观察和了解,这是很需要的。
这里讲,真正佛的报身、化身、法身是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是佛陀的事业。前面讲过,很多人只觉得佛陀是很快乐的——阿弥陀佛天天住在极乐世界,没有什么事情,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佛陀的智慧、三身,是自然而然利益众生的一种特殊的缘起,这个叫作菩提。菩提的含义恐怕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上所讲的是所依、密意和事业是平等的。
“自性不间断,相续恒常性”:这里也有三个功德,意思就是如来有三种“恒常”,三种什么恒常呢?
第一,法身是自性恒常的。为什么自性恒常呢?因为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恒常性的。
第二,报身是不间断恒常。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报身是享用大乘佛法,在任何一个报身刹土中享用大乘妙法是不间断的。我们讲报身的五种决定,法是不间断的大乘佛法。
第三,化身的相续在众生面前是不间断的。化身为什么是不间断的呢?有人说:有时候化身会间断,你看释迦牟尼佛来到南赡部洲,他转法轮以后示现涅槃,灭度以后怎么会是相续恒常呢?实际上,在某个众生面前他可以示现无常,但是不一定从此他所有的事业和化身都没有了,他在另一个世界当中,在其他的所化众生面前,也会示现转法轮等等。所以真正化身的事业无有间断、相续恒常。这一点在《妙法莲华经》中说过,昙无谶所翻译的《大方等无想经》里也说:“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为诸众生故,示现有灭度。”从真正大乘佛法的观点来讲,佛法的住世、隐没,在真正的本义上是没有的。比如这个世界的佛法已经隐没了,而在另一个世界,佛法又在不断地弘扬、兴盛,佛法并不会以此而永远消失,所以讲“如来不涅槃”。包括诸佛菩萨化身的上师们,虽然在个别所化众生面前示现涅槃,但是不是上师就永远不在了?不是的,他在其他所化世界中又会显现。
原来无著菩萨接近涅槃的时候,好多弟子都哭着说:“上师啊,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你不应该舍弃我们,我们这些众生很可怜,如果你走了,你的事业也没有了啊。”无著菩萨说:“不一定。我虽然离开了这里,我的事业也不一定消失了。”意思是说我在这里没有了,到另外的地方去也可以。有些人说:“你不要去了,我们在这里很可怜啊!”其实善知识在这里所化众生的事业暂时已经圆满后,他可以到另一个地方。
以前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有些佛经里讲:当时印度有六大城市,佛陀离开一个城市的时候,很多弟子都哭着:佛陀已经走了!但实际上对于有信心的人,他会觉得佛陀没有走,会将佛陀的教法保存在心里不断地修行。佛陀今天在鹿野苑,明天到舍卫城、灵鹫山,包括其他城市,都是去教化不同的众生。在佛陀没有示现圆寂的时候,有些分别念比较重的弟子,就觉得佛陀已经不在了,很伤心的,更何况说佛陀已经圆寂了。但对有信心的人来讲,实际上佛陀是不会离开的,正法也是不会隐没的。很多上师虽然在这个世界当中显现上已经离开了,但是他的密意、智慧、悲心,他所有的事业,实际上已融入弟子们的相续当中没有离开,所以我们可以用“不离”两个字来代替。
(电脑又不行了是吧?电脑死机,为什么天天死机呢?死就死吧,“如来不涅槃,正法无有灭”,电脑不会死,呵呵。)
下面开始讲佛陀的智慧。
如果不想了解佛教的一些甚深道理就另当别论。佛教里面比较重要的道理,包括佛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在本论中是用一种理论的形式来说明的。就像关于声闻乘的道理,听了《俱舍论》之后,大家都会明白,原来佛教上的很多名词意思是这样的。我想,大乘相关的地道功德和法相名词,你听了《大乘经庄严论》后,应该会明白。你们年轻人能背的就背,能记的就记,最好这样。像我这样的年纪,有时候刚好记得清清楚楚的,明天就忘了,但有些时候还可以。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课的时候,我当时比较年轻,也很努力地学,在上师面前听课应该说没有打过瞌睡,也没有缺过课,一直是这样的,我自己基本上可以这么保证。再重要的事情,这个还是没有断过,凡是法王讲过的法的传承,我想肯定没有断过,可以这么讲。
现在讲的是四种智慧,很多人经常分不清楚:“大圆镜智是啥子哦?”“什么叫妙观察智哦?”“什么叫成所作智哦?”很多人不太懂。其实这些智慧有不同的定义,佛教徒应该要会说。就像现在有些基督教徒,问他们一些基督教教义的时候,有些能答得上来,有些答不上来。佛教也是这样的,如果别人问“佛教里面不是有三身四智吗?那三身分别是什么意思?报身和化身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有些经典里面讲四种智慧,有些里面讲五种智慧?四种智慧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这时佛教徒就开始说:“不行,我现在不能回答,现在比较忙,我今天头痛,不舒服,我想睡觉……”这样恐怕不太好,所以我们从理论上应该要懂得。这里怎么讲呢?
庚二(解说能依四智)分四:一、略说;二、广说各智;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四、宣说一切道究竟为佛智。
辛一、略说:
镜智不动摇,三智依于彼,
平等妙观察,成所作唯此。
大圆镜智是不动摇的,我们经常说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转依成大圆镜智。按照密法的观点,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十三品里面讲的,一旦嗔恨心得以清净就变成大圆镜智,痴心得以清净就变成法界性智,傲慢的心得以清净之后获得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是贪心清净而成的,成所作智是嫉妒心清净而成的,所以按照密法认识本性的方法,五毒变成了五智慧,或者禅宗当中也有相关直指本性的方法。我们产生嗔恨心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认识它就会特别烦恼。
昨天讲安忍的时候,讲着讲着很多人都真的有感觉了,今天很多人给我说:“我们以后一定要按照您的观点来做,吵架的话,当天不吵,隔一天吵,明天吵架这种方式很好。我们试了一下还是比较不错,昨天不吵架,准备今天吵,结果今天吵不起来,双方都没有力气了。”所以嗔恨心起来的时候是很可怕的,但是如果认识嗔恨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大圆镜智,它也是由阿赖耶转依的,是不会动摇的。人在睡眠和死亡的时候,最后所有的根识全部都会融入阿赖耶,阿赖耶再融入法界光明,是这样的一个次第。在佛地的时候它是恒不动摇,它也是其他智慧的所依,它是恒常清净不动摇的。前面讲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这三种智慧,实际上都是依靠大圆镜智现前的,在这里是略说。
辛二、广说各智:
镜智无我所,恒具不偏堕,
所知皆不昧,恒非偏向彼。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
即是报身佛,现智影像故。
下面分别宣说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和平等性智,这四个智慧每一个都有广说。
首先讲大圆镜智。广说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呢?大圆镜智到最后,能取所取、我和我所的执著全部都已经没有了。当然从八地菩萨以后阿赖耶识真正转依,阿赖耶识一直转依,到佛地的时候彻底转依成清净。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和我所,能取所取,勤作、取舍这些全部都是没有的,就像镜子呈现影像不可能有偏袒一样——镜子不管放在哪里,都能呈现所有的影像。同理,它恒时不会偏堕,在大圆镜智上面——这个部分的东西会显现,那个部分的东西不会显现,不会这样的,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显现,它恒常没有偏堕。或者“不偏堕”,是指范围当中无有偏堕。“恒”就是未来、过去、现在三时都没有偏堕,是不间断的、恒常的。因为从众生到佛之间,整个阿赖耶的本性一直都是没有变动过,一直是恒常的。
它的“所知”:大圆镜智所缘的一切万法,到了佛地时,所知障和烦恼障全部都没有,所以对所知一切万法不会有愚昧的,恒时不会偏于哪一方。比如说,从分别来讲:这是白色的、这是黄色的、这是蓝色的、这是红色的;这是眼识、耳识、鼻识;这是花、这是人、这是动物等等,凡夫会有这种偏袒的、趋向性的分别,但是在大圆镜智当中,就没有这样的分别。
“诸智之因故,如智大源泉”:大圆镜智是一切智慧因的缘故,就像宝藏的来源是大海一样,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可以说它是报身的来源,因为它既是与法身无二无别的,大圆镜智可以这么讲,它更是报身,为什么说它是报身呢?因为恒常没有改变,恒常可以享受大乐智慧,以这两个原因它也是报身佛,然后它能同时显现其他智慧的影像——前面已经讲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比如说如所有智以平等性智来代替,尽所有智以妙观察智来代替,成所作智实际上是饶益一切有情的,这三种智慧的影像在大圆镜智当中都能现前。
简单来说,别人问“什么是大圆镜智呢?”从密宗的说法来讲,嗔恨变成清净的时候是大圆镜智。从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说法,阿赖耶和阿赖耶识转依是大圆镜智,这个很重要的。它还有一个特点,大圆镜智是三种智慧的因,三种智慧是尽所有智、如所有智、饶益有情(成所作智)。
我们都知道,佛获得菩提的时候具有四种智慧,其中的大圆镜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呢?是有的。虽然佛没有这样的分别念,但实际上大圆镜智就是饶益有情,饶益有情的整个影像可以生于大圆镜智里面。这样一来,他既具有智慧,通达一切万法的特点,还具有大悲心,也就是缘一切众生。《心地观经》里说:“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意思就是因为依靠大悲的缘故恒常缘众生,依靠大智慧的缘故符合法性。
现在的众生这两个都缺少。因为我们不具足大悲的缘故,恒缘众生是不行的,只能偶尔缘一下。比如医院里有个病人的话,我就偶尔去看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去忙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悲心是小悲心,不是大悲心。我们不像佛陀那样,佛陀昼夜六时全是缘众生的,不像我们只是偶尔想一下众生。比如说我们开一个慈善宴会,看见一个可怜众生马上热泪汪汪:“好可怜啊!”回去又照样开始贪睡、贪吃,把众生的事情都忘了,我们是不具大悲,而佛陀是“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因为佛陀具有大智慧,他的所作所为全都非常符合真理。
在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依靠佛经里面的道理获得很多利益,它特别具有鲜活性,虽然已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但是佛陀的思想跟现在的人类也非常贴近。现在很多西方科学家把佛教看作是一种妙药,为什么把它当妙药呢?这种妙药并不是身体的妙药,而是心灵的妙药。这一点值得佛教徒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自己也有感觉吧,以前你没有学佛、不懂大乘佛教道理的时候,总是心里很烦,有时候生嗔恨心,有时候生贪心,什么都看不惯,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大乘佛教真的融入你的相续的时候,那么在生活当中、人生当中,不管是悲欢离合也好,还是生老死病也好,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都能非常坦然地去面对,所以说这是心灵的一种妙药。我们有时通过念经,佛的加持融入自己心的时候,它也变成一种妙药。大乘佛教的思想融入我们心的时候,我们原来特别浮躁、痛苦、焦虑、恐惧的心态完全都荡然无存了,这就可以称为是一种妙药。
现在西方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学藏传佛教?我前两天看到,网上说很多警察也在学藏传佛教,但是不是真的也不知道。我觉得不一定是藏传佛教,西方人也不仅仅只有警察,而是各行业、各阶层的人都很喜欢禅修,但是对于禅修,有些人不喜欢用“藏传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标签,只要是没有任何宗教的禅修,他们都很喜欢。网上说“西方警察也在学藏传佛教”,如果是藏传佛教也可以,但不是也没有什么,只要他们心里得到快乐。
因此在这里讲到了什么呢?利益众生就是大圆镜智。
下面讲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者,许修有情净,
不住而寂灭,许为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
(堪布念茶杯上的字)茶杯上是什么字?“悦喜是纯禅。”心情快乐是禅定,知道吧!这是对的。在座的各位,大家的心情应该要快乐,不要痛苦。世间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今天你痛苦也是过,伤心也是过,快乐也是过,所以即使你身体不好,处境不好——现在整个国内外也好,全世界也好,几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烦恼,如果你不开心的话,永远都不开心的,有钱有有钱的不开心,贫穷有贫穷的不开心,老人有老人的不开心。我们应该什么事情都很努力地去做,然后——你看这个茶杯上面说:“喜悦,最好的禅。”我赞叹这个茶杯的作者,这句话很好的。
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其实快乐的心态是可以锻炼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尽量不要再去想它。有些人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永远都在说这个。原来我有一个叔叔,他每天都是讲一些痛苦的事情,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叔叔,您不要天天讲这件事情。他每天都是讲他跟一个人的仇恨,我说:您可不可以转个话题?当时我觉得他转个话题好一点。一般不开心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可以讲一讲,讲完了以后就不要再永远都是讲这个。你看不惯一个人的话,可以用三分钟讲一下,因为你要出一点气,不要永远都是讲这个人的事情。包括今天哪怕有很大的事情发生,也不要一直讲。你看新闻当中,国际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讲两句马上就转话题了,人也应该用这种方式来应对。
讲这些跟平等性智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刚才喝茶的时候看到这几个字,我还是想说:我们要心情快乐,修行人更加要心情快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开开心心的、很愉快地去面对,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讲的是第二种智慧: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是什么样呢?前面讲过,修行达到一定的时候,比如到了一地菩萨以上不断修行,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修智慧的话,最后所有的烦恼障、习气全部都已经断完了,断完了以后有情得以清净,然后获得了不住寂灭和涅槃的果位,因为轮涅平等——轮回和涅槃都是平等的,到这种境界即可以称为平等性智。
“彼于一切时,具足大慈悲”:获得平等性智的时候,在一切时分当中,都具足了缘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的大悲心和获得一切快乐的大慈心,这就是“具足大慈悲”。“具足大慈悲”是怎么做呢?根据不同众生不同的信心、根基、意乐,在他们面前示现种种佛陀的身相。
这里大家应该要清楚,因为有了平等性智,对所有的轮回、涅槃、众生都是平等对待的。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对一切万法的等性更加要修持,这样到了十地末位获得佛地的时候,完全清净的平等性智已经获得了,这个时候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在一切时候以大慈大悲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方式:他没有分别念,但是可以在不同意乐、信解的众生面前,显现佛陀各种不同的身相。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白色的佛像,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红色的佛像,有些众生面前显现绿色的、蓝色的、黑色的等等。有些众生面前显现一面二臂的,有些是一面多臂的,有些是多面多臂的——就像观世音菩萨,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当中,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像也是非常多的,观世音菩萨其他的一些化身当中,多面多臂的也有。藏传佛教当中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的佛像,像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等,有忿怒相,也有寂静相——像文武百尊,对文武百尊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不理解的话你也暂时可以不去修,但最好是不要诽谤。
比如说,我们去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汉地或藏地,各地的佛像表面的一些尺度和形象都有点不同,但这些都是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在他们面前示现的不同形象,因此我们无论到哪里,都应该去礼拜。像南传佛教,不管到哪个经堂,基本上都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佛像。汉传佛教有一些不同的佛菩萨像,也有比较少量的护法神像,菩萨的像比较多。而到藏传佛教的密宗殿,那就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佛像和仪轨,这些仪轨的确非常有加持力。我自己从小修的一些本尊和法当中,有忿怒的本尊,也有寂静的本尊,有单身的,也有双身的,也有护法神像,有汉传的,也有藏传的,都是不同的形象。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依有情信解,定示佛陀身。”这句话很重要的,因为众生的信解不同,我们一起去佛像店,有些人可能喜欢白色的佛像,有些人喜欢绿色的,每个人请的佛像都不同,说明每个人与佛陀的因缘是不相同的。因此佛陀对所有众生完全具有平等性,在平等性方面佛教的确超越其他宗教。我研究过世界上的其他各个宗教,包括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他们最究竟的教义我也看过,把所有众生视为平等的这种观点,我可以说唯一佛教才有,因为在佛教里面,对乃至微小如蚂蚁的众生都平等看待。
因此,有些历史说,印度为什么后来出现一些灭佛运动?其实这是印度的一些婆罗门、世间人别有用心,因为印度种族之间的隔阂、差别非常大,如果所有众生都平等,卑贱人和高贵人全都一视同仁,对他们有一定的威胁。这样一来,有个别对自己的种族特别重视的人,他里面有各种的操作。历史上所发生的任何变化,其实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一定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相,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幕后操作,这是任何一个历史变化都会有的现象。
佛教的确是最平等的。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叫尼提的特别卑贱的人,很多人看到他都向他撒不净粪,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最下贱的,但是佛陀却一直追着他,他觉得特别害怕——佛陀那么伟大的人竟然跟着他来,后来佛陀开始摄受他,为他说法,最后他获得了阿罗汉果位,有这样的故事。真正的平等在佛教里面是有的。佛陀是以大慈心和大悲心,在不同的众生面前示现平等性,以不同的身相来利益众生,成为每一个人的依靠,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对佛有信心,都能种下不同的善根。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如果我们用散乱心入于寺庙或塔庙当中,不是用很恭敬、欢喜的心而是用散乱心——现在很多旅客就是以一种散乱心或轻蔑心入于塔庙当中,如果因为看到佛像,口里面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陀!这个功德逐渐会变成解脱的因。
对于佛陀在众生面前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同身相,我们应该要观清净心,不要随便指指点点。乔美仁波切《极乐愿文》的注疏里也说,我们看到一些佛像有点不庄严的话,你不能说“这个佛像很难看”,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这个佛像造作者或画家的手艺不太好。”否则,以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人用手指指着佛像说“这个佛像不好、那个佛像不好”,后来他生生世世当中就没有手指。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天生残疾,其实是他以前在轮回当中造了比较特殊的业。我们在网上和平时的生活当中都不能造口业,任何时候看见不同传统的佛法,也要尽量观清净心,不要认为:“啊,为什么这个佛像有那么多的眼睛?为什么会是那样的?……”有些有邪见的人,他自己想不出为什么,就开始随便说。
当然,有个别人不信仰佛教,说各种诽谤的语言,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帮他忏悔。我们身边有很多不信佛的人,尤其现在的佛教徒当中,比如一家人中有一个是学佛的,另一个不学佛,不学佛的就经常看不惯学佛的,可能会对佛教诽谤,有这种情况。这时我们一方面要修安忍,另一方面也不能以此而舍弃学佛。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方便方法,不要让家人太生厌烦心,应该尽量随顺大家,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