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2课
2016年4月12日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第十品,今年上半年希望把第十品讲完,看下半年能不能把后面的十一品到十五品讲完。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不知有没有变化,世间有“计划不如变化快”的说法。我们学习《经庄严论》有一段时间了,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讲完。在这段时间当中,有些人会坚持下来,也有些人不一定能坚持到底。我经常在课前或课程中鼓励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特殊的情况,既然大家已经选择了一种法门,尤其像《大乘经庄严论》这么好的论典,就应该全部学习圆满,这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看大多数人——百分之七八十或九十的人都学得非常认真,但也有部分佛教徒可能因为没有系统闻思过,听课不是特别专注,人虽然在法堂中,但却心不在焉,不清楚闻法规律。我说过,不论讲《心性休息》还是《大乘经庄严论》,没有法本可能听不懂,大家要尽量看法本。因为法本印得不多,如果实在没有法本——也可以把每堂课要讲的颂词记下来。比如你没有法本就问一下其他人,明天上课讲哪几个颂词,把这些颂词记下来,到时候看看你的理解跟我讲的是不是一样。或者也可以去复印、从网上下载。有电脑就放在电脑里,没有电脑就放在手机里——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手机,这样听课就很方便了。很多人听课不看法本,不看法本是很难懂的。因为我们现在是一部部地讲大经大论,像这样的方式以后会越来越少,而简单的、演讲式的开示会比较多——自己想怎么发挥都可以。
真正按传统形式讲大经大论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我本来对摄像这些方式刚开始很排斥,但后来我也要求摄像,有人记录也可以做讲记。而且我要求摄像质量要好,最好用高清摄像机,一方面现在看得也比较清楚,但更重要的是我一旦离开人间,也许有部分人依靠这些光盘和资料会更重视学习。一般来讲人在世的时候会被人嫉妒、诽谤和遭受各种各样的争议,离开后被人看不惯的现象就找不到了,那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电视台会用到这些光盘、资料,现在和将来都可能用到。我对一些工作人员讲:不管怎样,我讲的法你们要好好保存,以后也许有一些意义。
在讲课过程中大家要认真地听受。我发现佛学院来经堂听课的人基本上都有法本,但是在家里听课的部分人包括某些法师,听说是没有法本,只把收音机或电脑打开播放一个声音,表面上不断传承就可以了。这样不如我在课前一分钟念个传承,然后你去做你的事情可能好一点。我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课,是把我对大乘法的理解传给你们作一个参考和建议,你们既然花了时间还是要认真学习。希望在我讲课的过程当中,以后不管是谁都能很认真地做笔录、看法本,把记录的资料保存好,养成这个习惯。像我这样的人,人是凡夫人,但是我所讲的法是圣者和大成就者们的教言,对每个人都应该有利,对此我充满信心。
下面讲《大乘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菩提的功德。成熟有十个方面的功德,今天讲第四个功德。
庚四、成熟无分别: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
此当余今熟,然于诸方所,
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
佛陀成熟有情不像世间人——世间人度化众生要由一个个分别念进行造作,比如:“我今天要去什么地方,我要帮助这个众生,这个众生是有缘的;我不去帮助这个众生,这个众生是无缘的。”而佛陀在因地已经长时间积累了资粮,成熟有情的过程中没有这样的分别念,如:“这是此众生、这是彼众生;这个众生我要去给他灌顶、讲经说法;这个众生我不去讲法,不让他参加法会”等等。
“此为我成熟”:某众生是我以前所成熟的众生。“此当”:这是将来我要成熟、利益的众生。“余今熟”:另外这些众生,比如今天现场的某个众生,是我现在成熟的众生等等。这样的分别念对佛陀来讲是没有的。
“然于诸方所,恒常以三门”:“方所”是十方世界当中,“恒常”指时间是恒常的,不是偶然的。佛陀以发心、宿愿及各种缘起的力量,在十方世界中恒常通过三乘门——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大乘、小乘两乘门的佛法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一般是这样。
有些人可能想:佛法虽然说是没有分别、平等度化众生,但是好像也有不平等的现象,比如破戒者不能住在僧团当中,邪见者也不允许听甚深法。这是不是不平等呢?实际上不是,后面还会讲。
佛陀对所有众生都平等相待,马鸣菩萨有一部《大庄严论经》(不知道为什么加一个“经”字,以前我也经常引用。)里面讲了很多比喻,说明佛陀是没有偏袒心、一视同仁地利益众生的。比如佛陀不会这样取舍:像舍利子那样的智者我要去度化,像周利槃陀那样的愚者我不度化;像迦叶尊者那样知足少欲的人我去度化,而像难陀那样贪欲强大的人我不去度化。有些人像须菩提那样富裕,有些特别卑贱,有些相貌庄严,有些相貌丑陋,无论什么样的人,佛对他们都是说同一法语,同样对待。不管是富贵的、贫穷的、强大的还是脆弱的人,佛对一切众生都是通过转三种法轮来饶益。所以,佛教的基本思想可以这么讲:平等度化所有众生。不是因为他拥有金钱或很高的地位,就可以给他传甚深的法,而这个人是乞丐,是非常丑陋的、卑贱的、特别贫穷的人就不传法,这样的取舍是不合理的。
不论在寺院或居士道场,如果自己具足弘扬佛教、度化众生的意乐和信心,就应该像佛一样对待众生一视同仁。因此,有些大德或居士,在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方面,很有必要对所有人同等对待。当然有个别人可能对佛教非常有贡献,有些特别照顾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佛教的基本观点,对愚者和智者都同样摄受。当然我们同样讲课,愚者恐怕是接受不了,这是有可能的;或者智者没有开悟,愚者先开悟也有可能,因为他有信心,通过窍诀或自己的理解能很快领悟法界实相。因此不管怎样,我们要知道佛陀利益众生的方式是以三种法门、以无分别心的方式来饶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
庚五、无偏堕成熟:
如日无勤中,光芒照诸方,
无边众光明,成熟众庄稼,
如是具法日,寂灭法之光,
无边照诸方,成熟诸有情。
这是用太阳成熟庄稼的比喻说明佛陀是无有偏堕地利益一切众生。太阳在无勤当中发出无量无边的光芒,它不是有分别念、有勤作的,“我要发光”,或按一个开关、按钮才发光,不是这样的。它发出光芒的时候,照耀了东南西北所有的世界。它那无边无量的光芒自然而然可以成熟世间无边无量的庄稼。你看阳光一出现,一照耀万物,地上的庄稼自然而然会成熟。
那天我在微博上说:“我发愿自己的心变成月光或者日光利益众生。”有人反驳说:“屋里的人得不到月光、阳光怎么办?你说得不对。”但我没有时间反驳他。如果白天晚上关着门窗始终不出来,确实有点困难,但这是自己关闭的,如果愿意出来,应该可以照到阳光。
同理:人们经常用太阳、日亲等来比喻佛陀,世间中具有佛法光芒的太阳就是佛陀。佛陀的太阳发出的是寂灭法的光,而不是世间烦恼、痛苦的光。现在一些舞厅、网吧也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光,但这些光不是寂灭的光,而是刺激的光、烦恼的光,进入这些地方有人哭,有人心里不清净。而佛陀所发的光是断除痛苦和烦恼的光,也就是道谛和灭谛的光,不是集谛和苦谛的光,所以佛法叫寂灭法。佛陀讲经说法、转法轮就叫发光,并不只是佛陀身上能发出很多很多的光,被他的光一照射,很多众生马上就觉得特别舒服。这里把讲经说法形容为阳光,佛陀通过传法普照佛光于十方众生,没有东西南北的分别。佛教讲经说法的光芒可以照耀十方世界——包括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有缘众生都可接收到,通过这样的光芒能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想在座的人特别幸运,获得了释迦牟尼佛智慧和慈悲的光芒,即生中遇到佛光的人,相当于是庄稼的苗芽接受了阳光的照射,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这些众生是非常有福报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佛陀是没有偏袒地发出同样的光芒或者讲经说法,为何有些众生得利,有些不得利?或者有些众生能成就,有些众生不能成就呢?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一个老师同样给几百个学生讲课,但有些学生能真正得到老师的智慧,有些却得不到,最后甚至去犯罪,或者他做的事情让老师蒙羞。
同样,佛陀在《阿含经》里也有个比喻,有一个其他宗教的人想羞辱释迦牟尼佛,就吩咐他的弟子说:你亲自去问瞿昙乔达摩(他们不尊重释尊就这样称呼)一个问题刁难他,你问他是不是度一切众生?如果他说不是,你就说:那你跟凡夫人没什么差别;如果他说是,你就说:有些众生可从你的说法中得到利益,但有些也得不到,所以你度不了一切众生,你还是有偏袒心。
外道弟子找到释尊提问,佛陀回答说:“我是度一切众生的。”此人就说:“如果你是度一切众生,为什么有些人得到利益,有些人得不到利益?你还是有偏袒心、差别心。”佛陀对他说:“比如一个人要种庄稼,他所播种的田有三种:一种是良田,一种是中等田,一种是特别差的荒土或沙漠,这个农民会选择播种哪种田呢?”这个弟子说:“肯定选最好的,然后是中等的,最后是下等的。虽然下等的田不一定能长出庄稼,如果撒上种子,也许少数会有成熟的机会。”佛陀说:“同样,我没有偏袒心,就像农民想成熟所有庄稼,但我在传授佛法的时候,只有上等根基的人能先得果。”所以佛陀在世时先度化出家人,很多比丘比丘尼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然后再度中等的如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最后再度其他众生。
佛又举例说:“比如要把水倒在盘子里,有三个盘子:一个盘子非常好;一个盘子中等,略有破损;而另一个盘子底都裂了,水会全部漏光。一般人会先把水倒在哪个盘子里呢?”此人答说:“肯定先倒在不漏的水器里,然后是中等的,最后是破的。”
这个比喻说明:从传法者和佛自身的角度来讲,都特别希望所有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可以说是无偏袒的,但是从得受者或法器的角度来讲,所获得的不一定能平等。
我们讲密法也要看法器,有些人有意见:“为什么他可以听密法,我不能听?我的根基远远超过他。”但这只是你自己的说法,实际上有很多要求和条件。如果你的相续真正成熟了,传密法对你是有利的,对传授者也有利。所以,佛教的道理只有通过学习和闻思,才能明白其中甚深的意义。以上所讲是佛无偏地成熟有情,我们应该懂得这个法理。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科判非常有意义。比如我们站在辅导员、老师的角度来弘扬佛法,肯定是想“我要无偏地度化众生”,但难免有一些人不具足条件,没办法度化。就像前面所讲,其实我是没有分别的,想帮助所有人,但是下面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个问题用佛教的观点怎么回答呢?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思想。虽然这是讲佛成熟众生的方法,但我们现在也是按照佛的观点来度化和利益众生,面临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以同样的道理可解答。
下面讲辗转成熟。
庚六、辗转成熟:
犹如一灯燃众灯,无量无数彼无尽,
一者成熟化众熟,无量无数彼无尽。
比如把一盏灯作为主灯,这盏灯的灯火就可传给千万灯,在泰国或其他地方开一些特别大的灯会时,刚开始只有一盏灯亮着,经过不断传递可以点燃无数灯,原来的主灯没有灭,并不是把自己的灯火烧完了才传给其他灯,无量无边的灯火都可以这样传下去。
同理,佛陀成熟有情,也是首先通过转法轮,让声闻、缘觉、菩萨等弟子一个一个地成熟,然后每个弟子又把佛陀的智慧明灯传下去,成熟的众生无数无边,然而佛菩萨的智慧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佛法一直延续下去,佛陀的智慧和法脉不断流传于世间,这种缘起就是法脉的延续。
一位非常伟大的上师,刚开始传法的对象不一定非常多。上师如意宝创建佛学院时人是很少的,听说1980年是有三十二个人,当时我还没有来。但到现在,即使法王已经圆寂多年,佛学院培养的法师们在不同场合中都在传法。在东南西北的世间中,有很多藏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法师在为众生宣讲各种不同的法乘,法王的法脉一直在十方延续和传递,正法的灯火盛燃不衰,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责任将任何一位上师传的法在有机缘的时候传递给众生,哪怕是一个众生也可以。即使你今生当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到,内心发愿也可以。
有些在家人想:“我是在家人的身份,我是女众的身份,没有转法轮的机会。”实际上并非如此,《华严经》有五十三参的故事(有些版本说是五十一个上师,有些说是四十八个,有些是五十三个,但五十三个是比较共同的说法)。华智仁波切专门讲过五十三参,里面的女性大概有二十位,以前我对过汉译本,好像是十一个。也有很多善知识是女性和居士身份,传法不一定非要是出家的比丘、沙弥,也不一定非要由男士来传法。只要是佛陀的真理,女众和居士都可以在十方区域中把它传递下去。
传递佛法的时候——现在汉地有些传统要改过来,要把听闻佛法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情。汉地不像藏地,藏地到处都有请法的传统,我们佛学院每次开法会,各个地方来请藏族法师的人太多了——要去传一天、两天等的法,到处都要去。可是汉地就不是这样了,今年放假期间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很多汉族堪布、堪姆就一直待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吃中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讲讲课?”他们说:“没有人请啊。”我说:“佛学院里有这么多人听课,外面没人请?”“没有、没有。”很多人都这么讲。
《大法炬陀罗尼经》里讲,如果没有传法上师,佛法会隐没的,不仅没有上师佛法会隐没,如果没有听闻和问问题的人,佛法也可能会毁灭。我原来说过只要有两三个人我也愿讲课,但暂时来讲不止两三个人,如果我出面,环境又比较方便,还是会有很多人来听。但仅依靠一个人传法是不够的,应该有很多人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形象传法。因为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形象和口音,不论四川话、普通话、东北话还是南方话、甚至英语,不同的语言形式都可用于传法。
很多汉族人学习佛法非常不错,修行、精神方面都很好。但是还有很多人只是热衷于一些外相,一直想寻求一位藏族的活佛,如果他对你讲经说法,有益于你是非常好的。而在汉族法师当中,有些法师确实心很清净,戒律也很清净——通过讲经说法利益众生,这样的人就是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实际上也是一个人,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去依止。这样的人,为了护持佛法,也应该尽量出来说法,即使你想一个人去闭关、修禅定——虽然这样很好,但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出来讲经说法,因为这是对佛法最好的护持。
释迦牟尼佛《地藏十轮经》里讲:“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这句话很重要。意思是:在一千个俱胝劫当中,有智慧的人精勤地修禅定,所生出来的非常殊胜的觉慧,不如护持我的佛法重要。就是说,在千百万年当中,有些人通过禅定——这些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智者,他所生出来的觉悟、境界是特别殊胜、了不起的,但是这样还是不如到一个普通的地方弘扬妙法。
当然弘法有不同的方式,通过讲经说法、建道场、给别人念经、做发心工作等等都是弘法。我认为发心也是一种弘法,我经常在佛学院或别的地方这样讲,也许有人以为:堪布现在很缺发心人员。其实我对于有没有发心人员是无所谓的,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事业全部都会归零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但我确实感到:发心人员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发心,很不容易。如果没有发心人员,比如像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一样,所有出家人全部躲到寺院里去谁都不见,有人来朝拜,就像修女一样用披单蒙着头直接走过去,那佛教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佛教徒——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以人的形象活在世间中,既然以人的形象活在世间,那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影响。要创造好的影响,从世间角度来讲,我们就要帮助他们的孩子、病人和老人,这也是一种度化众生、护持正法的方法。当然,如果你什么法都不闻思修,整天都是做这些事,可能也有点欠缺。
修禅定是很好的,我们确实需要修禅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佛教交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要交给下一代人,那时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包装是很重要的,下一代的人,也许佛法会在他们的手里丢失或消失,也许他们也会用更好的方式来发扬,历史会见证这个过程。
按我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是特殊时代当中的一个特殊人物,我们肩上有一定的责任,既有修行的责任,也有弘法的责任。“不如护我法”这个教证你们要记住。
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略义》里讲到了发心和护法的重要性,护持正法方面的内容以前也讲过。
庚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如此大海不餍水,百川流入彼不增,
佛界趋入恒不断,不餍不增最稀有。
这个比喻讲大海不会因水太多而感到满足或生厌烦。大家都知道百川流入大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都有长江、黄河、恒河等大江大河昼夜不断地流到里面。这么多的水流入大海,按理海底也没有漏洞,为何海水还是没有增加?海边的城市也不会被淹呢?这是很稀有的常理。
同理,佛陀的无漏法界也是如此,通过佛陀转法轮、讲经说法后,获得菩提、获得声闻缘觉无漏法界、无漏智慧的人不可计数、非常之多,但是佛陀的佛界也不会以此而餍足,既未增加也未满足,还可不断地容纳更多。比如,不论有多少恒河沙数的佛陀、菩萨、阿罗汉、善知识、成就者、持明者,在世间当中都是可以容纳的,这是非常稀有的一件事情。
如果我们光讲佛法的道理,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用大海的比喻来讲,也值得大家思考。世间众生无边,如来也无边,如来无边的原因——凡夫分别念很难想象的一些道理实际上也可以成立。没见过大海的人可能不相信,长江这么大的水量进入了大海,而海边的城市却不会因此而被淹,这是很难想象的,世间中还有很多稀有的知识。
汉地的《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里讲过:假设世间当中所有众生都成佛,众生界不会减少,佛界也不会增多,这也是一种不增不减的特别奇妙的规律。为什么有这样奇妙的道理呢?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有时候想一些稀奇的东西也很好,对吧?有时看到佛的不可思议:“真稀奇呀!为什么是这样?”“大海无边无际,真稀有啊!”“虚空也是无边无际的,真稀有啊!”“世间上所有的草木这么多,连众生也这么多,连一个蚂蚁窝里都有数不胜数的众生!”所以凡夫人根本没办法想象的、很多稀有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思考。
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佛的功德,首先是本体,分真实和别说分类之义两方面。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分二:一、真实;二、别说分类之义。
己一、真实:
诸法之真如,二障清净相,
缘性缘彼智,无尽自在相。
下面讲真正的菩提可以用五种法来归纳,哪五种法呢?一个是清净的真如法界;第二个是大圆镜智;第三个是平等性智;第四个是妙观察智;第五个是成所作智。按照《经庄严论》的说法,所有菩提可包括于五法:一个清净真如法界及四种智慧。其他经论中经常讲五种智慧,有一个叫法界性智,但在这里法界性智并未直接称呼为智慧,而叫真如法界,实际上意义一样。以前有些大德也提出过一些问题或辩论,实际上每部论典的观点都不同。我们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就按照第十品的观点:整个菩提归纳为五法。
五法当中第一个讲真如。“诸法之真如”实际上就是菩提,虽然它未叫法界性智,实际上意思没有差别。一切诸法的真如,我们经常叫一切万法的法性、胜义谛或真实义,它是自性空性、远离一切边的,通过修行可以现前。
修行的时候需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即“二障清净相”。真如在因地通过修行能现前,现前就断除两种障碍,断障后“缘性缘彼智”,就是缘它的本性入定于如所有智的境界,“缘彼智”指入定于后得的智慧,也可以说是尽所有智的部分。真正到佛地时,入定和出定是一味一体的,就是这里讲的无有分别的、照见一切万法的智慧。最后获得“无尽自在相”,具有无尽无边的功德、圆满、利他等自在相。所以讲到真如时,断除二障、现前智慧、能够利乐有情的这个果位就称为佛陀。
一般人认为,所谓的佛,就是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个身光灿然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佛显现化身可以这么说,但实际上,真如法界真正显现在众生面前,才是所有果位当中最深妙的。
《妙法圣念处经》里讲:“最上妙觉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恒不动,利乐诸有情。”这个教证很好,意思是:所谓最上的妙果位是什么呢?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没有了,而且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极其明了湛然,恒时具足、不可动摇。佛陀的这五种智慧是不可动摇的,不可动摇要做什么呢?——“利乐诸有情”,成佛以后主要是利乐诸有情,暂时以人天等的安乐利益众生,究竟将众生安置于三菩提的果位,这就是佛陀最究竟的目标。这个教证希望大家记住。
有些人觉得:成佛是入于一种寂灭和快乐的状态当中,其实大乘佛教最究竟的目标并不是自己获得快乐,而是让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乐。当然,佛教徒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一下子变成菩萨,一点不想自己、每天为众生做事还做不到,但我们要知道这种精神的伟大和珍贵。
世间中一个小小的利他行为,都可能会在不同平台上得到不同的奖项和赞叹,但这只是少部分、暂时的利益。如果生生世世都在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岂不是更可贵?佛就具有这种奉献精神,完全是利益众生的,佛已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自相续当中完全没有障碍、痛苦和烦恼,这个境界称之为佛。
所谓的佛——比如今天这个从泰国清迈请来的佛像是这样的,不管南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佛像都是大致相同的。佛象征什么呢?就是觉悟,断除障碍,利益众生,他是无上最高境界的象征,这叫作菩提,菩提的含义是这样,所以说“无尽自在相”。
“最上妙觉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恒不动,利乐诸有情”,这个教证大家应该记住,一堂课当中要记住几个重要的颂词,这是比较重要的。
这个颂词还可以按照安慧论师的那种与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相对应的方法来解释,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已讲,这里不多说。
下面是最后一个颂词:
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实生,
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
获得菩提的主要因是什么?按照大乘佛教最究竟的观点,就是证悟空性。以什么方式证悟?在胜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是以总相的方式进行闻、思、修行。一地到十地之间证悟真实法性的方式是:先证悟空性,然后不断修行积累两种资粮,这样才是真正现量了知真如。在了知真如后又不断修行,在修行当中产生佛的智慧,有了佛的智慧后,这里讲:“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这句话很重要的,成佛以后干什么呢?不是天天上网,不是天天在办公室睡懒觉,也不是天天待在家里。现在有些富人今天到迪拜,明天到夏威夷,后天到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所有地方都想去。有些老年人也是这样,稍微有一点钱就到处去——这样也可以,也是人生的一种欢乐。但佛陀成佛之后是不是这样?不是。
佛教徒不要玩得太多了,有些老佛教徒原来很精进,但现在反而越学越懈怠了。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去朝拜一些圣地也可以,但世界所有国家都要去的话,我觉得没很大的意义。对我来讲,如果不是讲经说法,任何一个城市和国家我都不想去,没有什么值得去的,到处都是去看一些楼房、墙壁,虽然个别地方有一些文化遗迹,但为了看这些,我也不愿花那么多钱买机票。老佛教徒要稍微踩下刹车了,去得太多对自己不一定有利。
这里讲的就是先了知,然后修行,最后的果位是“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每个佛教徒每时每刻都应该想到利益有情,将他们安置于两种无尽的果位——暂时及究竟的安乐。
佛陀在《宝雨经》中讲了闻、思、修的重要性。光闻思没有修行也不行。比如一个人特别口渴,别人跟他说:“那边有水。”那人光是去看一下、听一下能不能解渴呢?不行的。同理,光是知道佛法的意义思维一下是不行的,要继续不断修行。就像听人讲天人的甘露很好,看起来也很好,但不享用也无法治酷热之病。《宝雨经》通过这两个比喻讲了闻思修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人闻思方面还可以,修行时应该对每个词句都要思维,思维后一定要去修行。修行时间长的几月、几年都不断,每年都要闭关一段时间。现在很多佛教徒经常去藏地、印度、尼泊尔等地,去是可以去,但修行更重要。如果有时间,对于你所得到的佛法,一年当中应该至少用一百天或一个月来闭关修行。到处玩也没有什么可玩的,应该好好地修行。人生那么短暂,死的时候只有放下一切,如果没有修行——也许听了很多法,在阿赖耶上种了善的种子,但真正要运用的话,修行是很重要的。自己要为自己创造修行的机会,别人强迫你修也有一定的困难。要了知真如的境界就要修行,真如只有在修行后才能真实现前,现前以后就要利益众生。
出家人没有生活和家庭的压力,有些能力强的人利益众生的心也比较不错。在家人有时怎么讲也是左耳进右耳出,这边讲“利益众生”“好好好”,在那边就变成一股风没有了。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发愿利益众生,《大乘经庄严论》处处有这种思想。有些颂词没有讲解你们不一定懂,但是讲了以后你再慢慢看一遍,也许可以知道里面的甚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