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1课
2016年4月9日
现在正在讲第十品菩提品,第十品中讲到菩提果位的十种功德,十种功德中现在讲转依的功德,转依的功德里已经讲了意识的转依、六根的转依、贪欲的转依等,今天讲空想转依。
《大乘经庄严论》最近要求大家哪怕只听一堂课也可以。本来最好是听完整,如果实在不行,哪怕听一堂课我也同意。当然,最希望的是所有传承能圆满。
为什么呢?华智仁波切有一个关于听闻大乘经论功德的偈颂讲过:听闻大乘佛法可以消除无始劫以来的罪业和障碍,可以增长无量无边的智慧,大乘佛法相当于如意宝,谁接触它、与它结缘,对今生来世有无量利益。华智仁波切的另一个偈颂说:如有人听闻大乘佛法的一个偈颂,在对大乘起信心的心态中离开世间,佛陀在经里说过,这种人不会感受恶趣的痛苦。这句话也很重要。
所以,听闻大乘佛法之后,即使即生没有其他的修行,但因听了一句大乘佛法,对它有一种欢喜心和信心,如果在这种心态中死去,至少也不会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当中。这是很重要的。我有时也害怕死后转生三恶趣,但按照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和无垢佛经的观点,听闻大乘佛法期间如果死了,这样的人不会堕落恶趣。从这个方面讲,大乘佛法也可以叫闻解脱法。
在宣讲《大乘经庄严论》的过程中,可能有些道友会离开人世,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对于终身学员,我从教务处那里得到关于他们去世的信息之后,就会念一百遍观音心咒。很多人还没有听完《大乘经庄严论》就死了,但这些人还是很有福报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如果他们中间没有生邪见,是在对大乘佛法充满欢喜和信心的状态当中离世的,按照无欺的佛语可以肯定不会堕落恶趣。
这并不是我个人说:“你不会堕落的,只要听我的话。”因为我所念的传承和所讲的经论都是有传承的大乘佛法,听了大乘佛法之后,如果中间没有产生邪见,在欢喜心和信心的状态下,死后就不会堕恶趣。假如我们看见癌症晚期濒临死亡的人,即使他们不学佛,在他们的耳边念一些大乘经论和咒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家不要把听一节课认为像看一场电影或连续剧一样。现在一个比较长的电视连续剧,都有七八十集、一百多集,每集如果是一个小时,你们也都很愿意一直专注地看下去,但是对于听《大乘经庄严论》这堂课,如果它也有一百多集、两百多集,很多人到中间可能就不看、不听了。
从一方面讲,半途而废很不好,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耐心,善始善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但另一方面,如果你用欢喜心闻法、没有产生邪见,哪怕听一堂课也不是没有意义。你去看一个电视剧,也许是对某个明星、某个人物或整个情节感兴趣,但它对你的生生世世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可能我们还是需要深入地思考。大乘经论对每个众生今生来世所带来的利益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空想转依时,想事得降临,
行走驾驭色,获得妙自在。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空想”——比如一切万法都变成空性,或者一切都不存在的空无边处想等等。这种“想”在因地是一种空性的修法和观想,而空想得到转依会产生很多作用。佛陀得到空想最究竟的转依后,一切所想会从虚空中降临——依靠虚空藏等持,比如你想获得世间的财宝、名声等等,什么样的所需都能如愿以偿、自然降临,这是一个作用。还有一个作用是:获得虚空藏等持后,可以无阻碍地穿越世间当中山川、树木等有阻碍的物体,还可以驾驭一切色法——愿意让它显现可以显现,不愿意则不会显现。
有些广告说,一些虚构的网络世界将来也完全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等等,一切所触都在幻化的世界当中。比如你要去一个幻化的百货公司买东西,依靠一个眼镜或仪器也可以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但这些跟佛陀的虚空藏等持完全无法比,依靠虚空藏等持,世间一切的所欲都可以现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就像最近所讲网络的构造或作用一样,现在很多事情依靠一种方便或心里的观想,很多东西也能显现,将来也可以依靠一种缘起力,何法都可以显现,何法也可以不显现,这就是“获得妙自在”。
前面讲了很多“获得妙自在”,我们没有获得妙自在,所以经常处于痛苦当中。人世间有许多沉甸甸的痛苦,一个个痛苦接踵而至,一个痛苦还没有结束,另一个痛苦又出现了,这就是凡夫人的境界。但在获得妙自在时,即使是特别麻烦的事情,对他来讲已经变成了一种快乐的因。这就是获得虚空藏的等持——空想转依的功德。
当然,在获得佛陀果位的时候肯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修行境界比较高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能力。比如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中说,他跟一个叫达罗的法相师关系不太好——从历史上看,有些师父或大成就者在显现上也有互相竞争的情况。当时达罗跟米拉日巴尊者进行辩论,因为从法相因明的角度来看,虚空是无有阻碍的,于是尊者问他:“虚空有没有障碍?”达罗说:“无阻碍。”
“确定吗?”
“确定。”
“那看看你能不能在虚空中无碍而行。”
米拉日巴尊者进入了虚空坚固等持,以此等持力,达罗大师根本动弹不了,虽然没有什么东西阻碍,但他的手脚已被虚空捆住了。米拉日巴尊者自己则在虚空当中自由活动,做出坐、立、走、跳等各种动作。接着尊者又问达罗:“虚空之外的事物是不是有阻碍的?”他说:“有阻碍。”米拉日巴尊者又进入虚空遍处等持,在有阻碍的物体当中直接穿来穿去。但是达罗法相师还是不信,他说:“你是学外道的,我不信你的魔术。”虽然在理论上达罗不承认自己输了,但事实上很长时间他自己都动不了,后来他求饶,尊者通过加持把他放了。
在我们对不可思议的幻化世界生起信心之前,这些事情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现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奇妙的东西都可以显现。这些显现实际上来源于什么呢?就是人心。所有这些奇妙显现的主要驾驭者——创造这些奇妙的科学家也好,宗教大师也好,他们背后隐藏的主人公是谁呢?就是人类的智慧,其中隐藏着很多不可思议的奥妙。从修证的角度来讲,修证者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多真理,对于其他的研究者或践行者,他也会依靠他的训练获得很多利益。
佛陀无垢处,转依无有量,
成办无边事,自在许无量。
这是一个总结文。不管显现的是所触、身体还是心识,到一定的时候都会到达转依的最高境界,到最高境界时所有一切都会变得清净,所有障碍都没有了,这就是佛陀无有垢染、没有所知障和烦恼障的“无垢处”。
得到佛陀最高的无垢境界后拥有无量无边的转依功德,即“转依无有量”。安慧论师的《大疏》里讲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得到转依的时候,每个蕴在转依的过程当中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以此功德,佛陀能在无数世界当中化现无数形象饶益无量众生,成办无边利乐,即“成办无边事”。
佛陀的成就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大乘佛教徒跟其他人是有差别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他成功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比如一个大乘佛教徒在赚钱,一个一般世间人也在赚钱。世间人赚了钱会用在什么人身上?最多是跟自己有关的人身上,根本不会想到所有众生,尤其是可怜的众生。如果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佛教徒,所赚的钱会全部用于利益众生,甚至不顾自己的身心,与世间人差别很大。
佛陀最后获得的无垢处——所转依的无量功德,其实是为了度化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获得妙自在,承许利益众生的方式无量无边。
现在有些人中了彩票、得到一个地位,或在某集团获得一个奖项,就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妙自在。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因为妙自在是无量无边的,妙自在的来源,就是获得佛果后有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方法。
《说无垢称经》中讲了很多佛事,即佛陀变化为各种形式利益无量众生。怎样利益呢?佛陀有时变成光明,有时变成菩提树,有时变成饮食、花园、人非人,甚至树木、桥梁、大路、明灯等等来利益众生。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说无垢称经》,其中专门讲了很多佛事。佛事主要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佛陀会化现各种各样的事业,这叫作佛,也叫作佛事。佛陀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呢?没有。有些人认为“我成佛后会很快乐。”“我很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怎么样呢?”“听说极乐世界有吃有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等,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全包了,我到那里什么都不愁了。”有些人可能有类似的想法,但这也主要是一种自利的心。
当然,我们想自利也可以,但自己一旦完全融入佛的智慧,贪嗔痴自然而然会消失,利益众生的事业可以最大化无勤地展开,给无量众生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
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成佛?因为成佛是最清净的、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发愿成佛,并不是为了让很多宗教徒进入我们的宗教,不是这个意思。不管什么宗教都可以,只要能实现最究竟地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修行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它。
以上已经讲了转依的功德,下面讲成熟的功德。
前一品当中也讲过成熟,这里又专门讲了成熟有情。为什么一部论典当中要讲两次,难道不相违吗?印度的有关讲义中说过这是不相违的,怎么不相违呢?前面是从菩萨的角度讲,菩萨如何成熟有情、利益有情;这里是从佛的角度讲,在获得最究竟圆满的佛果的时候,佛如何成熟和利益有情,所以没有重复之过。
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分七:一、成熟之所为;二、所成熟之补特伽罗;三、成熟之种种方便;四、成熟无分别;五、无偏堕成熟;六、辗转成熟;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庚一、成熟之所为:
世间诸方所,如来之善说,
增善世间者,清净至最胜,
未曾积善者,增善至最胜,
如是未熟熟,恒行非无余。
下面讲到成熟有情,实际上佛陀的所为,就是令众生成熟,那么佛陀令众生成熟的范围是什么样呢?东南西北上下,整个十方世界都是佛陀的所化。谁来成熟有情呢?这里指如来,也就是佛陀。前面讲的是菩萨,这里是佛陀来成熟和利益有情。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成熟呢?就是善说——以讲经说法、善妙的演说来成熟有情。
度化众生有很多方法,比如示现神通也可以,布施财物也可以,或者通过显现光明等其他方法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宣讲十二部经典、转三次法轮,佛陀最主要的度生方法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有成熟有情、度化有情的其他方法当然也可以。
现在有些大德教化弟子的方法是:“你给我开车。”或做饭、扫地、管银行、看工地等等,每位上师都有度化众生的方法,虽然这些也是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讲经说法让真正的所化弟子了知取舍,如理行持后获得解脱。
我们利益众生、帮助别人,可不可以今天请他吃个火锅,明天让他吃个比萨,后天吃个咖喱等等呢?也可以,他可能更开心。而我给他讲课的话,他也不一定看书,还可能会打瞌睡,甚至连书都没有。天天请客是不是度化众生呢?不一定。佛陀在这里讲,最主要的方法是“如来之善说”。
通过善说怎样度化众生呢?众生有两种:一种是“增善世间者”,即增长善法的世间众生,即信解行地及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资粮。对这些增长善法、修持六波罗蜜多、十波罗蜜多的菩萨,佛也是通过讲经说法让他们获得最清净、最殊胜的佛陀果位。
还有一种是“未曾积善者”,即以前没有积累过善法的世间人。如对从来没有发心、不皈依、不愿意学大乘佛法、没有积累善法的这些众生,刚开始没办法让他们完全成熟,就让他们暂时受个三皈五戒,假如三皈五戒都不受,就让他简单做一些念诵,如果连念都不愿念,就让他看看书等等,通过种种方式利益他们。佛陀用不同的调化方式利益不同的众生,最后使其达到最殊胜的果报。如此没有成熟的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让他更加清净,这就是佛陀恒时利益众生的方式,即“恒行”。
“非无余”:这样是不是所有众生都已度尽、获得了涅槃呢?也不一定,因为众生是没有穷尽的,因为众生界无穷无尽,佛陀再怎样转法轮,世间还是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什么讲佛陀的事业永远不会穷尽,原因就是这样。
从佛陀自身来讲,佛在法界当中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从显现上讲,佛陀的事业永远会在世间利益无量众生。“恒行非无余”可以这样解释:“恒行”指成熟众生的事业永远不间断,既然佛陀永远行持不间断的事业,那到一定的时候,会不会所有的众生穷尽了呢?不会的,因为众生是无边的,这是佛教的特殊观点。如果众生是有边的,佛陀的事业在众生度尽时中断示现也可以。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虽然发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要度尽众生是很困难的,地藏王菩萨也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实际上地狱没有空的时候,即便一个世界的地狱空了,其他世界还是有地狱,这是佛教的观点。但是某个具体的众生有成佛的时候吗?有。
度化众生先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认为“这可能利益不了很多众生”就不做,哪怕有一点点利益也非常好。《不退转法轮经》讲:哪怕是供养一朵花或持一句佛的名号,这些微不足道的善根虽然很小,但它所成熟的果报相当大。其他经论中说过:有一种树叫作“尼卓达”,汉文叫作尼拘陀树,这种树在印度和斯里兰卡都有。经典里讲它的高有多少由旬,现在一般讲可能是十几米到二十多米。这种树特别巨大,像大榕树一样,但它的种子很小很小,一颗很小的种子可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我们哪怕是听闻释迦牟尼佛的一句名号,念一个咒语,放一条生命,用一个小时的转经轮,或者一天磕十个头、一百个头,在阿赖耶上也积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些善根一旦用菩提心和回向摄持,它成熟果报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一点一滴地去做。
就像世间做生意一样,有些很有智慧的人,刚开始都是一点一滴地做,只要稍微有点赚头,不亏本,他就愿意不断地去投资、融资。或者做企业和事业的人,自己一直不断努力,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有很好的结果。同样,佛教徒不要轻视一些微小的善事,平时看见别人行持善法——哪怕是念一句咒语,也要知道它有不可思议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对此要有信心。如果一点信心都没有,即使表面上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得不到很大利益。我们作为真实修行的补特伽罗,要以信心修持善法。
下面讲所成熟的补特伽罗。一方面,佛陀度化众生是非常稀有的,一个刹那能度化很多众生;另一方面,这也没有什么稀有的,因为这是佛无量劫修行的结果,主要说明这样的道理。
庚二、所成熟之补特伽罗:
世间诸方所,坚稳恒诸时,
难得大菩提,胜德具足胜,
常坚成无依,依怙大稀有,
由行妙理故,亦非大稀有。
佛陀成熟有情的所化世间,是十方世间所有刹土。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度化的众生获得的果位是什么呢?就是坚稳的菩萨果位。“恒时”就是在十方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有他所化的众生获得菩萨果位。“坚稳”:得到的果位是什么样呢?菩萨的果位是坚稳的、不会退转的。“恒诸时”:每个时刻都会有很多菩萨获得难得的菩提。为什么叫“难得”的菩提呢?因为不管是得到菩萨还是佛的菩提果位,都需要在无量时日中积累善根、断除罪恶、行持无量苦行,还要发无量大愿、集聚无量善业才能得到。一般人不愿意做无量善业,哪怕有少许功德有些世间人也不愿意做。
通过佛陀转法轮,无量众生能获得菩萨果位,而且他们所得到的功德最超胜——声闻、缘觉以及世间自私自利的众生在梦中都没有获得的果位他们已得到了。得到的果位有什么特点呢?“常、坚、无依、依怙”:佛陀所成熟的众生获得了恒常不会退失的、坚固的、不会依他而毁坏的果位,成为世间无量无边没有依靠的众生得以依靠的依怙处。这是非常稀有的,在短短的时间中,每一天都有无量有情获得这样的果位。
比如一位上师每天都通过他的威力和讲经说法,令无数的众生开始皈依、发菩提心、受戒律、听闻佛法等等。有些高僧大德的事业是无量无边的,在世间当中每天都有新增的无数所化众生,这样的现象我们可能觉得很稀有。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没什么稀有,为什么呢?“由行妙理故,亦非大稀有”:因为佛陀在多生累劫当中行持六波罗蜜多,种了这么多苦行的因,行了这么长时间的妙行,最后得到妙果是自然现象。就像农民种下庄稼的种子,最后收获庄稼,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同样,佛陀在因地做了这么多善事,行持六波罗蜜多,最后在无勤当中就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显然没有什么可稀有。
世间的大德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度化无量的众生,为什么其他人就做不到呢?因为大德在过去世、今世有过这么多的付出,而其他人可能没有付出。所以一方面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威力是很稀有的,但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稀有,因为他确实跟其他人的付出不同。释迦牟尼佛转法轮之后,当时就有无量的菩萨和得果者现世,即使在佛圆寂之后,在佛的传承教法当中,也有很多的成就者出现。所以,一方面这是非常稀有的,但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可稀有的,因为种了因就会结果。
佛陀成熟众生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佛陀有时把众生安置于菩提果位,有时安置于加行道和胜解行道,有时给他种下一个善根,虽然众生根基不同,但佛的事业都会显现。
佛经里有这样的一个公案:一次佛陀外出,一个长者家的老女仆见到佛,就抓住佛的衣服、抱着佛的脚不放,阿难尊者准备把她挡开,佛陀说“让她抓一会儿,不然她会伤心而死”。后来佛陀对她的主人说:“如果她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如果她出家就可以得果。”主人就答应了。在佛的教法下,这个非常贫穷、地位下劣的老妇人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而且还是解经第一,特别善解佛契经的意义——这个“老菩萨”讲经说法很不错。
很多佛的眷属不理解就去问佛:这位“老菩萨”为何能出家?那天她为什么一直抓着您?为什么她出家后很快得到阿罗汉果?她为什么是这么贫穷的人?佛陀就讲了她前世的一些因缘:她抓着我是因为她曾经当过我的母亲,看到我就感到特别亲切。这是佛陀和她之间的一个因缘。她今生在这么短的时间中出家就能得果,是因为她在迦叶佛时出过家,所以即生当中能获得阿罗汉果位。在前一尊佛面前受过戒或者得过法,到后一尊佛出世的时候大多数都能成就。
刚才有些道友给我送了个弥勒菩萨的像,说“即生当中与讲《经庄严论》结缘的众生,最迟最迟、最晚最晚也会在弥勒菩萨的教法下获得圣果”。大家对弥勒菩萨有信心还是很重要的,即生中我们还是尽量结上善缘,多多祈祷弥勒菩萨。讲《弥勒五论》时我想,我们最晚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就再也不用流转轮回了。大家要发这个愿。
刚才这个公案还没有讲完——为什么她今生中变成别人的奴仆呢?因为她以前在比丘尼的团体中脾气不好,嫉妒心很强,经常对看不惯的出家人说恶语:“这个下贱的仆女!这个贱女如何如何……”有些人可能也经常在嫉妒心的引发下说别人,如果这样应该提前忏悔。否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有可能你很多世都变成别人的奴仆,有这个可能性。为什么今生当中她变成一个贫穷的人?因为前世她在当佛陀母亲时很吝啬,不但自己不布施,还阻碍佛陀因地时做布施,因此她即生当中非常贫穷。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复杂的因缘,即生当中复杂的行为和心态,也会变成来世复杂的生活。我们今生骂人、嫉妒、障碍别人布施,同时也行善、守戒又行持善法,当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又跟别人吵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以此复杂的因缘,将来也感受某种复杂的生活。
因此,好的事情我们要不断地增上,要用回向菩提来摄持;不好的事情,最好是通过听闻大乘佛法等来遣除。华智仁波切讲过,只要听闻大乘佛法的一个偈颂,多世的罪业也能遣除,所以努力听课也是很好的忏悔方法。此外还有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安住修等等,修这些忏悔法门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不能只想到这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如果人生真的只有几十年,倒也很简单——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着一种非常疯狂的生活。如果没有来世,我也不一定天天辛辛苦苦地讲课,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所有人都疯狂地去追求世间法都可以,但实际上生命确实不是这样。我们为了来世一定要谨慎取舍。虽然我们烦恼现前也会造恶业,但幸好南赡部洲是可以造善业之地。如果我们变成一个旁生或其他某些众生,可能就没办法忏悔了,既然现在有忏悔的机会,就尽量好好地忏悔、行持善法。
庚三、成熟之种种方便:
佛顿时有前,转数百法轮,
有前不现生,有前异生行,
有前现证觉,有前示涅槃,
彼处中不动,同时行一切。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跟我们成熟有情的方法是不同的,我们成熟有情是有勤作和很费力的,众生不听话会很苦恼、很生气,但佛陀在无勤当中就可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是“顿时”,在同一个时间中可显示种种的身相。
佛在有些众生面前可以显现“转数百法轮”:比如佛陀在这个世界转法轮,在那个世界及其他世界也在转法轮,可以完全一模一样,在不同的娑婆世界当中都会转法轮。佛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从降生到出家、转法轮、涅槃等十二相,而在有些众生面前则不显现,佛在有些众生面前显现在菩提树下成正等觉的果位,而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涅槃等等。佛陀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可有各种各样的显现,比如:在大多数众生面前,佛陀已经显现涅槃了,佛的教法还没有隐没;但在有些世间佛陀正在显现降生;在有些世间佛陀正在示现涅槃……
讲这些可能有些人会怀疑:“说得这么玄妙,可能吗?”对大乘佛教没有很多闻思的一般人可能会这样想。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一下大乘经论,经典里面学二十多本,论典里面学二十多本,大概学习四十多本书之后,你也许会相信的,不相信是因为我们学得太少了。
现在学会里的个别人觉得:“我学的经论很多了,已经学了十年了!”其实十年我们也不一定学了多少论典,即使学了几部论典也可能学得不好。虽然有些人自认为学得很好,但是如果真正比较严格地去考察,恐怕不一定能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的邪见会蔓延得更厉害了,在这种心态下,我们能有正知正见吗?很难说。
总的来讲,我们要相信这样的道理:在同一个时间当中,佛陀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涅槃,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降生,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转法轮,在有些众生面前示现出家等等,然而正在这样的时候,实际上在无漏法界中,佛陀真正的法身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就像月轮在虚空当中没有动摇一样,但因为下面的水器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显现:比如没有水器,月轮就不会现前;有些水器比较浑浊,月轮就会显现得不太清楚;有些水器破了,月轮会逐渐消失;有些水器完整地放着,就显出了美丽的月影……
《大智度论》里面说: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去为母亲说法,用了很长时间,后来目犍连尊者对佛陀说:“您舍弃我们南赡部洲的众生到天界享乐去了,您怎么不管我们了?”佛陀加持目犍连尊者后,他看到其实佛陀不仅在天界度化众生,还在其他世界度化众生,有些地方佛陀正在打坐,有些地方正在说法等等。依靠佛的加持力,他还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佛在转法轮,目犍连对佛陀更加生信心了:“佛陀啊,我错了!实际上您并不是在天上享乐,而是一直在别的地方度化众生,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而已。”然后佛陀更扩大他的见识,让他看到佛在东方的东方、某个世界的声闻中转法轮,又在某个世界的独觉中转法轮,又在某个世界的菩萨中转法轮……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在所有十方恒河沙数的世界当中,有无数的佛陀在给众生转妙法轮,这时目犍连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以上所讲都是佛陀不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可能有些人听都没有听说过,今天第一次听到了:“是这样吗?会不会啊?有吗?在我的小房子里面怎么看不到啊?”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这不要紧,哪怕是对这些深妙的功德生起短暂的怀疑之心,也会慢慢成为菩提之因。我们听闻大乘佛法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这样的听受——实际上我们自己对佛学的真正观点,也有一个逐步的、不断认识的过程。否则,现在很多人对佛陀的认识,基本上就跟对一个凡夫人的评价一样。当然一方面是这些人不懂佛教、不懂大乘佛教的甚深理念,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以自我为主的、很渺小的见识非常重视和信任,可以说是孤陋寡闻,而且以此抉择一切自己没有见闻过的东西,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其他人不懂情有可原,因为他们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是佛教徒不懂,我就觉得有点遗憾。比如说,一个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如果不懂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觉得他不应该成为量子力学专家,因为他不懂自己的专业,这是一个很可耻的事情。如果非专业者不懂专业,这是正常现象,而我们很多人是佛教徒——有些不但是佛教徒,甚至是穿着出家衣服的人,按照相关的戒律和要求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但现在是末法时代,有些出家人可能生下来智商就不高,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全都像阿难尊者和罗睺罗那样非常聪明,但是佛教的基本原理,出家人应该懂得。
听说学会和外面的有些居士学得比较不错,有些出家人现在不太想跟居士打交道,害怕被问五部大论的问题,因为自己也没有学过。有些人很喜欢居士,有些人不太喜欢居士——害怕问到他空、自空等等,因为自己学得也不多。有些居士问问题的确是有不懂的地方,而有些人是自己明明懂、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却故意想去测试别人到底懂不懂,就问:“师父,我听说你学过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我有一个怀疑,好长时间一直缠绕着我,开许我问你吗?开许的话我想问问。我想今天是个好机会,你是不是先吃吃饭,然后我们再聊一聊、喝个茶?”然后出家人说:“不不不,我不吃饭,我马上要走了。”有些在家居士平时被各种琐事缠着,自己稍微学得好一点就自己就觉得很不错了。出家人完全放下了世事,在修行的境界上、时间工夫上、智力上、包括专心研究佛教上都应该超过俗家人。有些人也赞叹出家人,那天有一个人说:“我们毕竟是俗人哪,肯定赶不上你们出家人,你们什么挂碍都没有啊!”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今天想说的是:一些基本的佛教道理佛教徒应该要明白。
从总体上看,尤其是大陆的很多佛教徒这几年来的确有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几大洲都去了,有时很想回来,因为回到佛学院讲课好像很有力气,觉得我们这里的正能量多一点,大多数人都是行持正法的,行持邪法的人虽然有,但是力量不太强。我还是觉得这里很有希望,但光有希望不行,还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努力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
今天讲到佛陀在不同世界当中都有不同的幻化,这是佛教不共的观点。这种观点佛教徒要会讲,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圆寂了,圆寂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佛教徒把释迦牟尼佛圆寂看作是跟世间某个人逝世一模一样就错了,教义上不是这样的,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犹太教的很多教授讲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观点,我以前听过一些教授讲上帝,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所以,佛教徒也应该懂得大乘佛教不共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