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3课
2015年3月31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通过这部论典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大乘法门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当然,如果不认真学习也不一定有收获。如果从开始一直到最后都非常努力,包括看麦彭仁波切的讲义,深入思维弥勒菩萨《经庄严论》颂词的意义,最后应该会生起很大的信心,明白所谓的大乘佛法是什么,这是带有智慧的信心。
我认为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学习大乘佛法是最有意义、最有福报的事。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待在世界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当中,我们得到了具有无限功德的大乘法门,的确非常有意义。华智仁波切专门讲过大乘法的功德,我好像部分翻译过,方便时也可以跟大家讲一讲。
现在讲《经庄严论》第二品,即证成大乘是佛语的道理。前面已讲过小乘法既不是很全面也缺乏像大乘那样的方便,一些地方与大乘法是相违的。我们要通过闻思来建立自宗,不能说所有宗派都是相同的。大小乘的观点的确有相违之处,应该把道理讲清楚。下面讲第一个颂词: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
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前面讲过小乘的道理与大乘的思想相比较为下劣,甚至有些行为与大乘的教义完全相违,如何相违呢?下面讲了五方面的道理。
第一是意乐。小乘佛教是希求自己获得解脱,未考虑无边无际的众生,带有自私自利的意乐。从某种意义上讲,东方的印度、中国等地的人修学大乘佛法可能有一定的优越性;西方国家的个别人,即使从世间角度讲也比较自私。我去西方讲课时,一些教授亲自提醒我:“千万不要讲菩提心,这边国家的很多人都不承认菩提心。”我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自利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人来讲,如果没有自私,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了。”虽然个别教授如此劝我,但我非要讲一点菩提心,但也感觉讲得不是很成功。当我讲到无私奉献的时候,我看听众的反应都特别冷淡;但是一讲到自我的成功、坚强,“我们一定要什么什么”时,好像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不同地方人的文化习俗、根基、意乐都有不同的差别。
第二是所宣说的法道。小乘行人的意乐比较自私,是以自我解脱为主,小乘所宣说的法和所求的道,都是围绕自己如何获得寂灭。
第三是加行。既然心里所想的是自利,宣说的道是自我寂灭,行持的法——加行,也就是围绕着自我解脱的精勤了。
第四是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小乘所依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不具有大乘那样的广大和方便。
第五是修行时间。大乘要经历三个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声闻乘经过三世,缘觉经过百劫就会获得解脱。
通过以上五种比较可知,一些小乘的理念与大乘思想相比的确可称下劣。
有一种说法是:在某些地方和国家,最好不要以大小乘来划分,不然他们会不高兴。但实际上大小乘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确有一些差别,不说恐怕也不行。从诸佛菩萨的传记和佛经中也可看到,佛陀也认为唯一追求自我解脱是一种低劣的发心。
《未曾有正法经》中有佛陀与舍利子的一段对话:很早以前有一位眷属众多的具足功德如来,有一次他带着神通第一和智慧第一的弟子去城里化缘,刚好看到三个孩子在玩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见到佛陀的庄严身相生起了无比欢喜,便将自己的璎珞解下来供养佛陀,另外两个孩子也照样做了。第一个孩子问另外两个孩子:“供养时你们是怎么发愿的?”一个说:“我想成为神通第一的尊者。”另一个说:“我要成为智慧第一的尊者。”而第一个孩子则说:“我想成为佛陀,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当时这个小孩就是我,另两个孩子则是舍利子和目犍连。虽然我们是同时发愿,但因为我是发愿成佛度化众生,所以现在已经成佛,而他们是希求声闻乘的寂灭之道,现在还没有成佛。此时,须菩提、富楼那等很多弟子都明白了在没有舍弃低劣的心之前,始终得不到究竟的涅槃,于是舍弃了自私心,发起了寻求无上三藐三菩提的正觉之心。
通过上面的公案,各位也应知道,在殊胜的对境前发愿非常重要。现在遇到真正的佛陀和阿罗汉对我们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今世界上仍然存在三宝所依:佛像、佛法、僧众,在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哪怕是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们也应该想到要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表面上看这样的发愿遥不可及,但实际上它的力量和加持力不可思议。这一点在座的人,在生活和修行中也能看出来,比如一个出家人或者居士如果有真正的利他心,则自己的修行会非常成功,度化众生的能力也会相当广大。
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汉地可能没有一个人会说我是小乘佛教徒,但我们的修行到底是大乘还是小乘呢?应该认真分析。比如有些寺院的出家人也有利他心,在一些旅客和朝拜者出现时会敲一下钟,念几声,但他有没有非常诚恳、重于自利的利他心呢?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该有利他的心态,我们应该这样想:我学习的大乘佛法是的确能让众生获得无余涅槃的教法,哪怕跟少数人分享也很好。
我曾要求每人在一年之内至少介绍一个人皈依佛门,有些西方人看到这个资料就不理解——“为何要这样要求?”他们可能认为我是一门心思想扩大佛教的影响力,其实不是。如果佛教对众生没有利益,即使我是佛教徒也不会去推荐,更不会让大家学。但佛教的确对大家有利益,人活在世间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而依靠佛法可以息灭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烦恼和痛苦。昨天讲《心性休息》时提到:我们不是只有一世,我们有阿赖耶的相续,这个相续生生世世一直在不断地流转,我们不希望众生带着特别多的黑业,而一点白业都没有,这样来世会非常痛苦。《四百论》中说多数凡夫死后会下堕,就是因为凡夫众生不知取舍造了很多恶业,堕恶趣的众生越来越多。
因此这里说声闻道比大乘道下劣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可以观察:是自私心好,还是利他心好?比如两个朋友同住一间宾馆,一个床靠窗户,一个床不靠窗户,但每个人都喜欢光线充足,如果是有利他心的人他会说:“你住靠窗户的床吧,没事。”但是自私的人会想:“我一定要靠窗户的床!”从很多生活小事中可看到,利他心带来了自他快乐,而自私心带给周围的气氛并不是很好。以上是讲小乘跟大乘相违的原因。
下面说: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
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建立大乘是佛说时与小乘有几个辩论。有一种小乘观点认为:大乘经典的很多观点、思想、教义跟小乘经典不同,因此大乘不是佛语。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如果因为“不同”而认为不是佛语,那么小乘声闻十八部里的很多观点也并不相同:比如犊子部认为“我”和“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的;而正量部认为,受想行识当中的“识蕴”与“我”是一体,认为佛陀说调伏自己的心能获得快乐,则说明“我”就是所谓的“心”;有些认为不可思议的补特伽罗,即不可思议的“我”是存在的;还有一些认为,所谓的“蕴”和“我”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存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果因为“不同”就不是正教,那小乘内部也有很多不同观点,以此原因,小乘自己也不是佛教了,会有这个过失。
一部分小乘观点认为:因为大乘抉择三宝、五蕴等法都为空性,比如十二缘起的顺式流转和逆式还灭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本体空性等等,所以大乘佛法不合理。
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大乘的观点,世俗中显现的所有法,如眼耳鼻舌、五蕴、三宝等等,都承认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而在胜义当中,以五蕴为主的一切法皆为空性、非实有。这不仅是大乘的观点,小乘也是承认的。比如《杂阿含经》中有一个教证:“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日种姓尊即是佛陀。经中将五蕴比喻为聚沫、水泡、阳焰、芭蕉、幻化,可见声闻乘经典也是以五种无实有的比喻说明了五蕴为空性。如果承许空性就不是真正的佛法,那连《阿含经》也要否定了,而《阿含经》本身是声闻乘的主要经典之一。
还有一种小乘的观点认为:如果大乘是真正的教法,那么在我们的律藏、经藏、论藏三藏当中应该可以找到,并与我们的三藏不相违。因为大乘的三藏在小乘的三藏中并没有找到,因此大乘不合理。
汉传佛教的有些人也认为:藏传佛教如果是真正的佛语,那么在汉传的《大藏经》里面应该有。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现在所收集的资料并不是很全面,有些教义见于汉传佛教的《大藏经》,而藏传佛教当中则没有;有些教义见于藏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中则没有,这种现象非常多。
因此,大乘自宗的教义,在大乘的三藏中是找得到的,它契入自己的经典,能调伏烦恼,无误宣说了甚深广大之义,与大乘论藏所说的法性相合。
“现调自烦恼”指戒律。大乘佛教的目的是调伏以贪嗔痴为主的一切烦恼,小乘律藏也主要讲这个道理。在甚深广大的对法如《阿毗达磨》里,大小乘戒律的作用也是不相违的。你们去一些南传佛教国家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理念不相同的情况,但我们不能认为“不相同”就一定是“你不合理”或“我不合理”,这是不对的。如果真正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等教义完全相违,那我们肯定承认是违法的,但这种情况在大小乘佛法的教义里都找不到。
有时人们对自己不懂的佛法就认为是不合理的。现在还稍微好一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汉传佛教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大德和居士认为藏传佛教非常不合理,有人曾经讲藏传佛教如何不合理,声明“我们是学净土宗的”“我们是学禅宗的”“我们学华严宗的”……但后来通过闻思,他们也逐渐改变了观点。前两天一位老居士对我说:“我学净土宗三十多年了,二十年中都一直认为只有我们的法好,其他的都不好,这十年来我才慢慢接受了藏传净土法,实际上它与汉传净土法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人由于自己未接触,或因文化隔阂、所在地域不同或者其他的原因,基于孤陋寡闻作出了一些判断,导致很多人受影响。因此,无论是作为弘扬者或是修行者,广闻博学非常重要。正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讲:修行人首先应广泛闻思佛教教义,甚至必要时也要了解各种世间事。有了智慧,做世出世间的任何事都会非常容易。大家应该明白大小乘在究竟意义上是不相违的道理。
下面讲寻思者难以通达大乘广大和甚深的教义。所谓寻思者,就如学术界一些所谓的学者,他们是靠分别念和小聪明来进行观察判断的。寻思者不一定能通达大乘的意义,真正有修证的人才可以通达。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
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有些佛教徒既不具证悟,又未掌握大乘法的境界,但分别念却很重,尤其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表面上看文凭很不错,在大学里当过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但是由于分别念比较重,因此烦恼也比较重,从而感受的痛苦也比较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确实受过高等教育,但修行也非常好。
“寻思依不定”(堪布背诵藏文颂词),这是二十多年前背的颂词,现在还记得。有时候背一些颂词,很容易想起当时的生活场景。我昨天看到一张当时拍的喇荣的照片,当时很空旷基本上没有房子,我们学习《经庄严论》很努力,对背书、考试都非常有兴趣,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总是觉得压力大、很痛苦。当时每次听课我都特别希望抽到自己讲考,因为准备得特别好,但是经常失望。
寻思者有五种特点:
第一个特点:依靠。依靠什么呢?寻思者要依靠亲眼看到、听到的事或资料来作为判断的依据,一定要有一个理由。一些西方人非常注重推理,很难依靠信心证得。有些事情他们通过电脑或者分别念推来推去,期间也特别苦恼。
第二个特点:不定。寻思者没有证悟,是凭自己的分别念和感受来抉择——“我认为是这样”,所以他说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只是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而已。
第三个特点:不遍。寻思者不懂得尽所有的一切显现法,他的智慧不能遍及一切所知。虽然有些寻思者可能对某个领域比较精通,但无法了知世间万法。
第四个特点:世俗。寻思者不了解如所有的空性,他的境界只是依靠自己的相续、意乐、根基所抉择的世俗境界而已。
第五个特点:怯懦者。寻思者并未涉及到非常甚深的胜义空性的意义,所以称为怯懦者。
寻思者的这五种特点,全都源于异生凡夫相续当中没有任何功德。一般而言,寻思者没有任何出世间的境界,只是依靠分别念来抉择。就像现在学术界的一些人,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研究佛法,却没有丝毫修证。完全通过一种理论观察,不一定能了解万法及自心的真相。由于寻思者具有依靠、不定、不遍、世俗、怯懦的特点,身份是世间凡夫人,因此不可能真正通达大乘广大的五道十地的道理,也不可能真正通达甚深不可思议的空性的道理。
世间的寻思者很难对真正的法义生起确信。作为修行人,一方面要懂得世间理论,研究和闻思学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于法本上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最好在自相续中有所证悟,这样一来,即使你讲的是同样的语句,但是能力和力度就会完全不同。因此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不仅是闻思还有修行,如果结合自相续长期修行,最后能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体验,此后就可以去弘扬佛法了。现在有些学校的老师也带有寻思者的特点。佛教中有些人也是每天辩论、挑别人的毛病,嘴巴特别会说,一句话就让人哑口无言,但如果自相续中一点修证也没有,将来不一定能真正弘扬佛法,弘扬佛法需要真正的大乘菩提心。
《大宝积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次,迦叶尊者对佛陀说:将来末法时代会有很多形象修行人毁坏佛教,怎么办呢?佛陀说:末法五百年时你应该帮我护持、弘扬如来教法。迦叶尊者说:我们声闻无论心力还是智慧等方面都不足以承担此重任。尤其是对于末法时代很多众生的愚痴现象,我肯定难以忍受。他用一个比喻说:就像一个老人已经120岁,年老力衰,来日无多,但一位富翁却将很多金银财宝交给他保管、继承,而老人对此既无心也无力。相反,另有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寿命还有几百年,如果将金银财宝交付于他,则他一定能够很好地保护和继承。迦叶尊者说:以此比喻可知,我们声闻肯定不能担此重任,我还是建议交付给弥勒菩萨,他的心力和智慧等方面极其强大,也是您的补处。
有时我们的发心人员也推来推去:我肯定不行,您让他来发心吧;我现在心态也不是很好,身体也不好,一直吃中药,最近又一直感冒……所以就推荐别人,有些推荐得还比较不错。
当时迦叶尊者推荐弥勒菩萨,认为他可以继承如来教法,佛陀也答以“善哉”,以赞叹的方式将弘扬和守护佛法的重任交付于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一方面证得大空性,另一方面也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其实这点很重要。我经常想,任何一个简单的弘法利生的事情都需要利他心。我们这里有些发心人员非常稳重,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很多年了还在继续做,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但有些人刚开始很有意乐,提出一些相当好的建议和方案,最后却像吃甘蔗尖一样觉得没有味道而全部放弃。在发心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发心人员的利他心到底如何。因为发心既没有名声也没有财富,时间长了,如果没有利他心作为推动力,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一般而言,大乘佛教甚深的教义不是寻思者的境界,同理,有些寻思者或者个别初学者,虽然暂时也想与他人一样享受大乘佛法,但因为没有利他心和更高的智慧,最后也无法坚持。以上讲到了大乘佛教不可思议的道理。
声闻乘当中没有宣讲的成佛之道,在大乘中已经广大地宣讲了,是怎么讲的呢?下面开始讲这个道理。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
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大乘佛教当中既宣讲了五道十地、十波罗蜜多等非常广大的法门,在《大般若经》和《中观根本慧论》等经论中也宣讲了甚深空性的法门。通过修行此二法门,自相续会慢慢成熟。通过修行五道十地的次第,福德资粮会慢慢圆满,通过积累智慧资粮,自相续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大乘宣讲了甚深和广大这两种非常殊胜的方便,而其他的教派没有这样宣讲。
大家应该清楚,其他教派包括小乘虽然讲到空性的道理但不是很细致,它们也讲了一些声闻得果的过程但不如大乘深广。因此,大乘佛教所讲的空性、发愿以及缘起等道理在其他经典中并没有宣说。比如“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是讲缘起的偈颂,缘起在小乘中也有提及,但大乘还宣讲了甚深智慧和无分别波罗蜜多的道理,再加上大乘佛教中还包括五明、十明等世间学说,因此大乘佛教是非常深广的。
现在汉地有些人认为:出家人怎么到城里来了?出家人怎么到社会上演讲?你们不是在山里出家了吗?似乎出家是因为走投无路、特别痛苦才去的,是一种不归之路,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按照小乘的理念,出家后到森林里面去整天修白骨观、十二缘起观也可以。但是如果你修了大乘佛法,有头发和没有头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多大差别。有时候没有头发可能更方便,不用经常洗头发。我看有头发的很多人,两三天没有洗就会特别苦恼。
现在就连很多佛教徒都认为出家只是追求自我解脱和寂灭,以为这样的寻求者就是所谓的出家人,而认为弘扬佛法,包括做慈善和一些对众生有利的事不是出家人的事,实际上大乘佛教的理念并非如此。藏地的在家人对藏传佛教的理念还是很容易接受,比如出家人到民间去讲法或开展任何一个活动,大家都不会有什么议论,而会认为这些事是出家人应该做的,因为他们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这方面我们以后也要多思维一下。
下面一个颂词是教诫遣除对大乘的邪见:
戊二、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
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
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颂词的意思是:很多根基比较低劣的众生,对不应该心生恐惧之处产生怖畏,内心特别苦恼。现在很多人不学法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惑,但是如果学法又会生起对法的怖畏。以前有个尊者听到讲人无我很欢喜,听到法无我却非常恐惧。现在有些人是讲到单空比较能接受,讲到一切万法都是离戏空性就会非常害怕,其实不需要害怕,佛经中讲过比如我们对虚空不用害怕,因为它不会倒塌,不会对你有害。同理,一切万法皆空是不用怕的,可是个别善根不足的劣乘根基之人,听到万法空性的确有一点恐惧。因此有时候我们讲空性法门要依照次第来讲,不一定一下就讲中观的五大因,或者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否则很多人会受不了。
以前我们佛学院人很少,我有一次讲《中观根本慧论》,讲到涅槃不存在、如来不存在的时候,有一个藏地的年轻出家人——他智慧比较不错,但是个性比较直,讲话直来直去的,他有点想不通:“我以前一直认为三宝存在,今天《中观根本慧论》说三宝不存在,那我怎么办啊?”我说这是“胜义当中不存在,世俗当中存在”“那胜义是谁,胜义是什么东西?什么叫胜义当中?”他觉得很苦恼,但后来一直在坚持学。去年他好像到亚青去了,回来有一天晚上住在我那里,我说:“你记不记得,以前你对《中观根本慧论》很害怕?”他说:“不记得了。”我说:“我还记得,不过你现在还是出家人,很好。”因为当时他在出家人当中看起来是比较令人不放心的那种。(众笑)
“众于非彼处怖畏”:很多人对不需要怖畏之处生起恐惧心,可能先是感到苦恼,最终对法、对人产生嗔恨心。现在很多对大乘佛法和藏传佛教不理解的人(包括一些网上的人),他们整天生烦恼和痛苦,甚至以各种方法来诽谤、诋毁大乘佛法,他们很可怜,造作宣说了各种各样的非理邪见。这些人诽谤大乘佛教没有任何理由,对藏传佛教的诽谤也同样。其实,对个别不了解的领域没有必要随意否定,这样没有任何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积累非福德的、特别大的罪业,以此原因他们会在千百万劫的时间里,在无间地狱中感受无量痛苦。
他们诽谤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无种姓,即他不是大乘种姓。种姓是很重要的,大乘种姓的人自然而然对空性生信心,对众生生大悲心。而有些人好像没有这个根基,没有这个DNA,无有大乘种姓。
二是被诽谤大乘的恶友左右。恶友的影响很大,本来这个人很好,但后来因为接触了恶友,最后所有的见解都失坏了。
三是前世没有积累资粮,即生中也没有好好修学,因此对大乘法门生起了恐怖并诽谤,最后自己会失去人身而堕入恶趣,非常可怜。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说,应当尽量地了知此理,以不放逸的心态保护自己不犯罪恶,“自护罪恶”很重要。
我们知道大乘佛教是佛陀的精髓教义,应该尽心尽力地保护大乘佛教,同样也要保护自己的心,因为我们很可能会依靠恶友而堕落。有些人可能今生当中没有好好学,虽然学了一些佛法,但是学得不深入,只停留在表面上,信心很容易动摇。
在座的各位,我想年老的人在离开人间之前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年轻人要注意:在复杂的社会当中,你们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否则的话,有时候众生非常可怜,依止恶友,舍弃正法,也会带来不利。
《观佛三昧海经》里有个故事我印象很深:有一个名叫快见的王子,他出家后去山里修行依止了两位上师:一位上师特别爱讲大乘佛教的空性,见解很好;另一位只讲一些相应于世间初学者的道理。因为自己世俗的地位高,王子相续中很傲慢,由于傲慢,智慧也不是很高。结果他对空性和大乘法门一点都听不懂,但他没有想到是因为自己智慧低劣,反而认为是大乘法有问题。因为他觉得大乘法不好,就舍弃了大乘上师,还发愿生生世世要远离大乘,而对另外一位上师,则认为是辩才无碍,发愿生生世世依止。深的法他认为不合理,浅的法他认为合理。王子后来也摄受了很多眷属,共同学一些简单的法门,尽管他们守戒非常清净,但因为诽谤大乘和空性法门,死时如射箭般直接堕入地狱去感受无量的痛苦,再转生到人间之时,一直都是转为盲聋哑的残疾人或见解特别低劣的人。
如同公案中的王子,舍弃乃至诽谤甚深的大乘空性法门的罪业是非常大的,即使受持清净的戒律和修行简单的人天乘也根本救不了自己。
我们在即生当中千万不能退失对大乘佛教的信心,麦彭仁波切在此处讲千万不要有放逸的心态,要“自护罪恶”。这句话大家应该好好地记住。我们在人生当中遇到了这些殊胜的教言,如果没有很好地受持则非常可惜,就像到了宝洲而没有取如意宝。
我们现在有幸遇到大乘佛教,如果能修行当然很好,即使你因为懒惰、懈怠、烦恼深重实在无法修持,在有生之年中也千万不要舍弃,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所修的大乘法门,大多数人应该可以做到。但个别人因前世恶业现前也可能会舍弃,最后堕入大地狱是非常可怕的。
身在同一个群体的人,每个人死后的去向都各不相同,大多数人依靠大乘佛教的威力和加持一定会获得解脱。在座的各位应该把生死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考虑,因为人生非常短暂,一晃就过了十年,一晃又过了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事情当中最重要的是为来世作预备和积累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