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9课
2016年4月2日
上节课讲到了佛陀甚深功德中的事业甚深。
你们每次听课一定要认真。一方面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在听受的过程中,一些教证、道理最好记下来。不仅是听课,比如辅导、演讲,甚至开会,都应按照知识分子的做法——记笔记,用电脑或iPad也比较方便,也有人喜欢用笔记本或其他方式。
我是喜欢记笔记的。有时候在演讲或授课的地方,看到有些人打瞌睡、聊天,就像有些偏僻地方的农民、牧民一样——因为他们没有文化,听法就特别随意。但这样听法的状态,佛教的甚深道理不一定能记得清清楚楚。不管在任何场合听法,佛教徒都要尽量学会记录。
前段时间我们在香港开度母法会,当时我做了两三场开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以前很多佛教徒基本上听什么法都不做记录,从表情上看心里也没有记,但现在有点不同了——那天我在香港很高兴,开始以为很多人没有记录,我就问:“你们怎么不记录?”很多人就把自己带的笔和纸举起来了,基本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做了记录。
我们既然花时间来听法,就应该尽量把听到的道理记下来。我建议比如这一品讲完了,也把相关时间记下来。有些人说经书上不能写字,但是以前大德们也会写的,应该不会有过失。比如,我们给大家发的《大乘经庄严论》,你用铅笔或圆珠笔在上面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注释应该可以。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注解,麦彭仁波切的很多著作,都是弟子从他自己的注解上抄下来的。
我以前有一个习惯:上师讲完课就把日期写下来。比如今天是2016年4月2日,把时间记下来,再过五年、十年,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或以前所学经论的法本,看看当时记的一些心得和教言是很有意思的。
辛七、无分别事业:
犹如日光辉,照耀无我所,
如是佛陀智,入亦无我所。
佛陀的甚深事业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众生界当中出现。虽然会出现佛陀的事业,但实际上佛陀并没有分别念,就像太阳照耀世界和大地一样,太阳不会说“我只愿意照耀这个地方,不愿照耀那个地方”,不管高低、好坏、远近,什么环境它都没有分别,凡是能照的范围都会照到。同理,佛陀的智慧在趋入众生界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这样的分别念“我要加持这个众生”或“我的智慧可赐予某众生,而某众生因为他对我不好或态度不好就不给他”,佛对众生完全是平等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有佛陀因地时发愿利益一切众生的缘起力;二是佛陀已完全证悟了所有众生与自己没有丝毫差别。因此只要是与佛有缘的众生,佛的智慧光都可以照耀和加持他们。虽然还有一些众生没有感受到佛力的加持,实际上这是法器不同,并不是佛陀有分别心。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里有很多好内容,其中有个教证是:“我于诸众生,无有差别心,以器不同故,所说有分别。”意思是:我对所有众生都没有差别之心,但因为众生法器不同,所说虽然是同一个法,但最后众生受益的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佛陀同样转法轮,菩萨就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而很多凡夫并未证悟,只是种个善根,有些众生连种善根都很困难,甚至反而对佛产生邪见。但从佛陀自身来讲是非常平等的。
比如一个世间的老师,班上有五十个人,他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到教室讲同样的课,除极少数老师外,一般老师都没有偏袒心。(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个别老师有一点偏袒心,讲完课又去教他喜欢的个别同学,我们都有点看不惯。)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了五年的学生,毕业时每个人的考试成绩都不相同。时间是平等的:都同样学五年;地方是平等的:同是一个教室;老师的方法是平等的;所学的知识也是同一套教材,但是最后成绩的差距很大:有的已考上特别好的大学;有的连及格都没有达到,数学、化学、物理都得零分。这是什么原因呢?跟每个人自己有关系。
比如,不管是出家群体或在家群体,我们都一直尽心尽力地给大家传法,但最后的结果呢——有些人不管当法师还是弘法利生都非常好,但有些人呢——听我讲了二十年的法,那天专门找几个人发心,结果有个别人不开门,还有个别人说:“我不去发心,堪布说了也不听!不去不去不去!”我听了还是有点意外:怎么听了二十年法,一个说“不去不去不去!堪布说了也不听”,一个是不开门。是不是我们佛学院那么差?实际上也不是,大多数人确实非常好。从全世界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论是对佛法理论的通达还是修证都非常好。我们没有任何偏袒心,用很公正的语言可以说:他们在世间学佛的群体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很多法师通过讲经说法及以他们的德行所感召的。所以,虽然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群体中传法,对有些人的效果很好,有些人不但不好,反而有各种情况。
以上是讲以无分别来理解佛的智慧。
辛八、顿知种种相事业:
如射一日光,能照诸众生,
如是佛陀智,顿现诸所知。
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一样,在它普照的范围内,同一时间中所有色法都能被照亮。同样,佛陀通过很长时间修学,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而最终现前的智慧,就像庵摩罗果放在手掌中内外都看得清清楚楚一样,佛对众生解脱所需要了知的所有知识全部了如指掌。同理,所谓佛陀,即是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并不是有些先知道有些后知道,或大的方面知道小的方面不知道。人类所需要的、从苦海中解脱的全部知识,佛在一刹那当中全部可以照见。
对此有些人想:“这会不会太夸张了?”如果有怀疑,可以先翻阅一下《大藏经》,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东方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藏经》,不管是梵文、汉文还是藏文的,都只记载了佛陀所讲之法的一部分,虽然只是部分其实数量也非常大。后人对于《大藏经》里的智慧是怎么去探索的呢?
印度有一个名人叫葛印卡,他曾在一个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说:我的祖国曾出现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所有思想和情绪都有非常系统、准确的发现,这可以称之为“内观”。他还进一步分析了从无明到痛苦的整个过程,讲得很好。这是我很早以前看到的一本书里写的,好像是20世纪80年代出的,里面把佛陀当作一位古老的科学家,他所发现的是精神科学。我们可以观察,后来世间的科学家们有没有了解这样的精神科学?
我们知道佛陀完全了知一切万法,佛陀宣讲了四谛,揭示了轮回痛苦是由众生的无明所带来的,要解决痛苦应该从根本上解决。佛经中讲:根深蒂固的毒树只断其枝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斩断它的树根,所有毒树都将不会出现。同理,人类的痛苦来源于根本无明,下决心断除无明,每个人都可以顿现所有智慧。
辛九、智不入事业:
犹如许日光,云等作遮障,
如是佛陀智,众生过遮障。
比如阳光可普照世间大多数地方,但被云雾遮蔽的地方,就见不到阳光;还有些地方如房屋、山洞等因为有遮障,外面的阳光再明亮也无法射进去。同理,佛陀的智慧光芒没有偏袒、平等地照耀于所有众生,但个别众生的内心已被贪嗔痴或业力所遮障,佛陀的智慧光无法照进去,即使照进去也会被排斥。所以,对于有些众生暂时佛也无法度化,众生确实有差别。
《涅槃经》里有几种比喻:阳光虽然照耀世界,但是盲人就没办法感受光明;恒河水虽然不断流淌,但有些口渴的人却没去喝,对他来讲恒河水就无法解渴;大地虽然可以长出庄稼,但如果农民没有播下种子,也无法享受丰收的果实。同理,佛陀的加持和智慧可以无有偏袒地进入世间,但是如果众生被业力和无明烦恼所遮障,对这些众生来讲也无法领受佛的加持。这三个比喻说明,佛的加持是众生可以领受的,但是对于个别业力深重的众生,即使佛陀给予加持,他也很难得到。
天台宗有一部论典叫作《大乘止观法门》,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义:“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意思是:罪垢轻的人会蒙受佛陀智慧力量的加持,罪垢重的人“有力不蒙”,虽然佛的智慧平等地出现,但这些众生却没办法蒙受。善知识出现于世间之时,比如一些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转法轮,可是对于个别人,因为他自己的智慧有遮障,别人怎样劝他学佛修行都根本没有兴趣,即使有兴趣,他也可能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过失”,甚至对很多不可思议的佛的加持他都另有一种解释,不知道佛的功德。
《大智度论》里有一个很短的公案,提婆达多看到释迦牟尼佛脚掌下的千辐轮相非常庄严很羡慕:“这个花纹那么漂亮,我一定要做一个!”于是他在火里面烧热铁,然后用铁在自己的脚掌上画千辐轮,结果痛得大哭起来。阿难是他的亲戚,实在于心不忍,就哭着求佛陀加持他,佛陀就用妙手对他的伤口进行了加持,因为提婆达多经常与佛作对、搞破坏,所以佛陀说:“我对罗睺罗跟提婆达多没有任何分别,如果我内心没有任何分别,以此谛实语让提婆达多的伤口马上恢复。”佛一加持,提婆达多的伤口马上好了,但是提婆达多不但不感谢,还用很讽刺的语言说:“乔达摩净饭王子!你现在的医术很不错,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维生了,以后肯定不会饿死。”他把佛看作特别平庸的医生一样,既没有感谢佛,也没有觉得佛有谛实语的加持力。
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善知识、道友学得很不错,而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反而把他们的功德看作过失,即使没有任何错误,也一直添枝加叶地诽谤他们,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们应该看看这个世界。如果个别人真是业力深重,就没办法蒙受佛的加持。《现观庄严论》里也说:“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虽然天上降下雨水,但是种子坏了是不会发芽的;“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虽然佛陀已经出世,但是没有缘分、没有善根的人得不到利益。有些人经常说:“我的家人不学佛,不管怎样也没办法。”的确,有业力遮障的话,不管你怎么劝、怎么说,他都不一定听,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失望,再不去劝别人了。因为他有前世的业力,即生中要完全改变不是很容易。我们即生中遇到佛法,有一些善心和智慧也很不容易,也是自己在很多劫当中积累的福报。
因此我们应该去思考这样的因缘关系,一旦你去思考就会觉得,世界上的确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为什么?因为因缘不同。佛陀说:“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这个偈颂在小乘佛经里经常出现。有因就有果,有种子就会产生它的果;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因灭了,果也会灭。这个因缘关系我们应该明白。懂得因缘之后,世间当中原来很多觉得奇怪的事,其实也不奇怪了,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个人脾气很怪,我实在受不了;这个人太坏了,我对他这么好,他反而对我这样。”原因应该是因缘不同。如果《大乘经庄严论》学得好,我们对很多奇怪的东西就不一定会感到奇怪,而有些人认为不奇怪的东西,也许我们会感觉到有点奇怪。这个道理应该会明白的。
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
犹如以结牵,染衣艳不艳,
如是引力牵,众智显不显。
这是一个比喻:就像把白布放在染缸里,过一会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如果在白布上结一个非常紧的疙瘩再放进去,虽然其他地方都已变色,但是结疙瘩的部分,还会存在明显的白色。打结、不打结可导致不同结果:不打结就全部染色,打了结就有未染的部分。
同理,世间中有些人前世发了善愿,积累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即生中不论学、修佛法都非常容易,而有些人前世没有发过善愿,也没有很好地修学,所以即生中学修很困难,而且一做善事就出现特别多的障碍,但做一些恶事、坏事就非常顺,什么障碍都没有,这跟前世的因缘有一定的关系。就像一匹布因为打结、不打结,染色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有些人做的善事比较多,今生中的修行也非常顺利。比如说从背书也可以看出来——《大圆满心性休息》我们佛学院一些道友上次背了第七品,第八品我想今年年底能背完。我相信很多道友也在背,应该没有问题,大概是年底背诵,我觉得背诵不是很难的。
有些居士讲:“我怎么背也背不得,背了一品、两品就背不下去了。”其实《大圆满心性休息》对于佛学院的人来讲是最好背的。最好背的两部论典是什么呢?一个是《大圆满心性休息》,一个是《入菩萨行论》。佛学院中的很多法师,背诵这些论典都没有问题。佛学院的法师也不是除了背书以外没有其他事情,他们跟城里的人比起来也许更忙,为什么呢?因为佛学院里的佛教徒都有很多发心工作,他们基本上早上八点钟去上课,大概九点半左右下课,下课后去发心——大概从十点到下午四点钟左右,然后下午还有辅导,晚上也有课,一天所有的课和发心是这样安排的。中间还有背诵、研讨、辩论、笔考,还有很多不同的课程,而且这些课不像《大圆满心性休息》和《经庄严论》那么容易,尤其《因明》《俱舍论》等是特别难的。很多道友觉得背《心性休息》第八品就像念观音心咒一样特别快,没有任何问题。
但有些人一直背不出来,背完第一品后,第二品就背不下去了,有些人第二品背完了,第三品就背不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是现在外在有各种散乱的因;一个是前世对经论方面没有很好地串习。有人经常讲:为什么别人那么聪明?我们两人同在一个班学习,但我就学不好。其实我以前也有这种感觉,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有时数学题怎么也算不出来,尤其是数学的几何和解方程,而有些同学很快就得出结论了。老师讲的一样,他已经反应过来了,我为什么还没有反应过来?有时候会狠狠地打自己,觉得我怎么这么笨啊!我想肯定是我前世杀生或什么原因,有时候怨自己是有必要的。但每个人的遮障还是有差别的。
在佛教当中,以菩萨的智慧利益众生是非常方便的,而声闻、缘觉就没有这么广大的心力和智慧。就像《大宝积经》里说:“声闻如萤火,不能多利益,佛具解脱光,愍念一切众。”因佛陀具有解脱的光芒——智慧,他能自然而然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对有些道友来讲,利益众生是非常方便的,而对世间的有些人来说,一谈到利益众生:“算了,什么利益众生,我还是好好地养家糊口,照顾我的孩子、家庭,干嘛天天讲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我天天在课堂上说利益众生,有些人对我有点生厌烦心。“我还是好好地挣钱,挣钱就是最好的利益众生,有了钱我可以过得很幸福,除此之外什么都是空话,没什么用。”有些人可能这么想,因为各人的因缘有差别。
就像昨前天所说,我们佛学院同样培养人才,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中可以开发出很多智慧——包括利他的心、无我的智慧等等,而有些人不管待的时间再怎么长,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众生的因缘不同。
如果因缘具足,佛法的智慧、加持和悲心的光芒一照射,众生马上就能接受,马上就能开花结果。我们还是要多多地观察。
辛十一、甚深之摄义:
说此无垢界,佛陀之法相,
处事业甚深,空中画图案。
上面讲了所谓佛陀实际上是无垢的法界,也叫无形的法身。佛陀的法相甚深(由四个方面来讲),还有处甚深、事业甚深(由十种不同的道理来讲述),这几个不同的甚深实际上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对此凡夫人难以想象。为什么它是甚深的呢?因为大多数世间人是依靠眼睛看到的外境,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根品尝到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事物,意识所得到的法来认识外界,六根范围以外的、更甚深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是难以触及的。但我们通过上师的窍诀,或者通过自身不断的修习和祈祷,也能知道无垢法界的部分内容,逐渐也能现前这些境界。这些甚深之境界就好比是在虚空当中绘画、写字一样,这对一般的画家来讲都是不可能的。一般人不要说在虚空中画画,就连在纸上画画都很难。
我没有学过画画,以前画得不是很好,但也算可以。我现在看很多孩子画画很好,我想如果从小学过画画,都会画得比较不错。我以前刚到佛学院之后,在马尔康见到一个喇嘛画家,我说:“你可不可以教我画唐卡?”他说:“你不要学唐卡,你还是当法师好,不然以后你回去赚钱也不太好。”他不愿教我,我就没有学画画。因为我刚来佛学院也不知道到底干什么好,是当维那师好?还是画唐卡好?不知道哪个是最好的,但这个老喇嘛对我讲,你还是当法师好。
有些人画画可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有些人的确是为了保留传统文化,尤其是藏地的唐卡画,继承了一个民族特别好的传统。我到欧美国家的时候,感觉到东西方对待传统文化有一种差别:有些东方人比较看重现实的事情,对古老的思想和文化传承得不是很好;而西方人哪怕是几百年前的一幅画、一个瓷瓶或瓦瓶,都写着标签——包括几百年前藏地的唐卡、经书——在大英博物馆、在澳洲很多大的博物馆和图书室里,他们都保存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到一些城市,基本上都很难找到特别古老的一些唐卡和文物了。在这方面,我们很希望现在的人能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
我也在想,比如说对一位上师或某个历史人物,以后应该要修一些纪念堂。像美国,对一般的老师如学校的创始人,都建有不同的纪念馆,里面很简单——包括当时他的一些家具,其实它能代表以前的一段历史。
哪怕是一个家庭,家里的东西——比如爷爷奶奶的一个碗,一直留到现在也是很有意义的。有人说:“我脖子上挂着爷爷的一颗珠子,这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什么什么,一直传下来的,听说这颗珠子很好,我以后也准备送给我儿子,他也会这样传下去。”一颗珠子包含了一个家庭的传承史。但是现在我们有些人好像很不在乎,传统没有就没有了,东西砸了就砸了,卖了就卖了,这是一种很草率的做法。我们对于过去和未来的历史文化都要负起传承的责任。
我说过,佛学院以后要修一些有价值的图书馆、文物馆,一些寺院要有传承祖师的纪念馆。汉地个别寺院还算可以,比如建有一些祖师殿,我去过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他们说:“这是我们两百年前的一位祖师”——但是祖师的旁边全是绿草,也没有怎么重视。重视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刚才讲到绘画。如果是智慧很不错的画家,他不但在纸上画得很好,甚至在虚空当中也可以用五彩缤纷的颜色作画,他有一种窍诀可以画出来。同理,对于佛陀的甚深智慧,作为凡夫人是不可想象、根本无法理解的,但如果是有前世因缘、有一定智慧的人,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通过自己的修证,最后是会了达的。当你通达的时候,自身的烦恼会遣除,也会遣除身边人的痛苦和烦恼,修证是很重要的。
遇到甚深道理的时候,大家要好好地去思考。在你思考的过程当中,最后在无形中已悟到:原来佛教所说的并不是别人口头上的一种说法,而是真的这样。在你有一定感受的时候,修行起来是很容易的,哪怕是给别人开个玩笑,说句简单的语言,力度也完全不同。
施护翻译的龙猛菩萨所造的《赞法界颂》里说:“如人饮甘露,热恼悉皆除”:如果有人饮用了甘露,所有的热恼会全部遣除;“若证法界性,烦恼热皆弃”:如果我们证悟了法界性,所有的烦恼自然而然会摈除。这种境界对有智慧的人来讲是可以现前的,每个人通过修行,最后对法界都会有所证悟。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开悟的、那个人是开悟的。”有没有开悟,实际上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可以看出来。如果对生活中一个很小的事整天都特别烦恼,除了示现以外,这样的一般不是开悟的。真正的开悟——对整个世间和无常的世事就像对孩童的游戏一样,并不特别在意和执著——有时候也可以看出人的境界。
一旦通达了佛陀的甚深之处,境界有所提高时,就像特别善巧画画的人,他在虚空中也能画出一些画。
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每个国家在特殊节日会在空中放各种烟花,就像在虚空中画画一样,白天、晚上都可以弄出各种形状、颜色和形象。同理,如果具有智慧,每个人都可以开发、现前甚深的法界,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一直伴随着真正的快乐。甚至即使在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候——比如说亲人死了,自己生病了或者你的企业倒闭了,假如人间当中所有的不幸、所有的一败涂地的境遇全部出现在你面前,你也会毫不在意,能很快乐、很坦然地去面对这个世界,对你来讲这也是一种享受,会微笑。有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自身的修行状况和他人的修行状况。
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真如法性、甚深的真如和智慧,在每个众生的心里都具足,这一点没有什么差别,乞丐、国家领导、贫贱和富贵的人都一样,但是因为暂时的福报和前世的业缘不同,实际上人的确有很多差别。
不过我看到,人在某些方面也基本上一样,比如:卖豆腐的人为了卖豆腐,一天到晚拼命地忙着;有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房地产老板,也为了钱一直在忙着;中等的人,为了几万、几百万块钱,也把钱当作很重要的事情在忙。但到死的时候,身家几百亿的人和身无分文的乞丐同样都会断气,有漏的财富只能全部留在世间,只有无漏的智慧、阿赖耶上的善根可带走,所以,有福报的人趁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善事很重要。
深一点讲,每个众生都没有差别,都存在真如法界。但因暂时的客尘需要清净,就要进一步修行,一旦客尘全部清净,就称为真正的如来,离开暂时的垢染就是真正的如来,众生都具有如如不动、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光明甚深如来藏。只不过有些众生如来藏上的障垢还没有清净,有些已清净,但众生的本性都没有差别。
从显现上讲,佛陀是具有无边功德的功德主,凡夫则有很多习气烦恼,这些习气烦恼通过修行也能遣除。这一点很多修行人自己也明白——在没有学佛、修行时,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做人也不是很成功,但学习佛法后,虽然有烦恼——明明知道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也愿意做一些疯狂的事,但是知道疯狂的人跟完全不知道疯狂的人还是有差别。
我们特别感恩佛陀传下这么甚深的教言。这并不是口头上或没有任何感受的说法,每个人通过自身的修行都会有所体会。如果没有精神支撑,在世间很难享受真实的快乐。不管是有钱、有地位、有权势的人还是什么人,都不一定能看到世界的真相。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因为知道具有如来藏,我们都会有一种安全感,你再怎样愚笨,也具足如来的宝藏,因此大家应尽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