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7课
2016年3月26日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这次听众没有减少,跟上一次比多了一部分人,这点我很高兴。《大乘经庄严论》原来我们计划在三年中完成,但是现在看来——我今年翻译了四分之一,前面的四分之一是去年翻译的,还有明年和后年,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听众可能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用三到四年的时间来完成。
我原来讲过,《大乘经庄严论》全部听完功德非常大。麦彭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都说过:本论具有所有大乘经论的功德,听闻者可得到听闻所有大乘经论的功德,传讲者也会得到传讲所有大乘经论的功德。对我个人来讲,在有生之年当中,如果生命能允许,不管怎样,即生中一定要把这部论讲完,有这样的想法。你们听者也是这样,我看刚开始也有一部分人发愿非常坚定,在一年多的时间当中,大家这种闻法的精神、稳固的信心应该没有退转。这一点,我从今天的整个场面也感受得到。虽然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人不太多,可能只有几十个人,但我看佛学院这边的道友还是比较认真的,穿的衣服也比较厚,听说佛学院这几天下大雪,比冬天还冷。我在的地方虽然外面有绿叶、鲜花,不过里面要穿好几个大氅。
现在讲第十品菩提品,本品是讲最后的佛果,宣说佛陀的功德。今天主要讲佛陀的事业任运自成。
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
如鼓未擂击,普皆出音声,
如来无造作,普皆出善说。
比如声闻、缘觉在最后示现涅槃之后,他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间断。作为佛陀,在获得圆满菩提正等觉果位后,不会因为他没有思索、勤作、分别念而导致讲经说法等所有事业、善行中断。这里有一个比喻:帝释天以福报感召,当他想听天鼓时,虽然没有人擂击,天鼓也会自然而然传出声音,一旦他不愿意再享受这种妙欲,鼓声就会自然停止,这是天鼓的一个特点。天鼓经常传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四法印的声音,在懈怠者面前传出宣讲无常的声音,在天人跟非天作战获得胜利时,会传出非常美妙的声音,因为天界众生本身有这种福报。有些人可能会怀疑:“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呢?”实际上,这个世界中是有很多秘密的。现在信息时代的很多通讯方式,假如在一些古人面前说他们也无法相信。当今人间福报所享用的很多非常方便的工具和技术,是许多古人想象不到的。比如你现在想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跟以往比较,有特别多的无有勤作、无需分别的方便方法。同理,佛陀住于无漏法界当中,没有任何分别念,他不会想:“这个众生跟我有缘,对我很好,我给他传授一个妙法”“这个众生对我不太好,我不给他传”,他没有这样的分别念,而随着不同众生的意乐和佛陀以前的善愿——在这两个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像天鼓的妙音自然而然传出一样,佛陀的美妙声音也随着众生的不同意乐,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各样的事业。
《摄大乘论》中讲:“譬摩尼天鼓,无思成自事,如此不分别,种种佛事成。”《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个颂词的意思是:天鼓和摩尼珠虽然没有分别念,实际上也能成办许许多多的事情。同理,佛陀没有分别念,也能成办种种事业。而且佛陀随应所化众生的不同根基,能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种种化身。包括现在各地有很多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陀主要的弘法使者。
藏文中有部经典叫《依止善知识经》,当中没有很多内容,只是记载了阿难尊者和佛陀的一段对话。阿难尊者问佛陀:“依止善知识很重要吧?它在佛教当中占主要的位置,是主要部分。”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说的不对。在佛教当中,依止善知识是全部内容。”这部短短的经叫作《依止善知识经》。在座的人也许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依止善知识,不知道依止善知识是那么重要。依靠依止善知识,我们想象不到的、很多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自然而然能获得。依止善知识也是让佛陀事业不间断的一种方法。
因此我们要依止善知识的教言——依教奉行很重要。《华严经》当中这样说:“欲求菩提者,当顺知识教。”作为欲求菩提的人,一定要随顺善知识的教言。当然,所谓善知识,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并不是邪知识,也不是恶知识。我上一堂课也讲,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远离善知识。这里也这样讲,想要不间断如来的家业、事业,就要依止善知识和善知识的教言,要持续修行。
在生命的因缘当中,有些人依止善知识的机缘比较长,有些人听了一部法或两三年之后就被业风吹走了。因此在具有依止善知识机会的时候,应尽量以三种欢喜依止,不应扰乱相关的善知识。
下面讲第二个颂词:
犹如摩尼珠,无勤显自光,
佛陀无造作,定显诸事业。
就像世间当中的摩尼宝珠,它自己没有勤作的分别念“我要发出自己的光芒,遍照于世界诸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摩尼珠是一种天然的、非常好的宝珠,它可以自然而然发出光芒,遣除十方黑暗。同理,佛陀也没想“我要利益这个众生”,他没有这样的分别念,但是当佛陀前世的发愿力、众生的善根等因缘具足的时候,在不同的世界当中,佛陀身口意的幻化事业是不会间断的。比如说佛陀的身体哪怕是以佛像的方式,也可以利益众生;佛陀的语言,是以各种不同众生——比如天人、人等的语言来利益众生;佛陀的智慧,也可以直接融入很多众生的心里,传出解脱道的妙音;或者佛陀以人的形象通过各种妙行引导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会发现,佛陀的事业是无有间断的。
这个道理佛教徒应该明白。不然,如果用其他宗教的观点来解释,有人会想:“佛陀好像在那里睡着了,怎么可能又在这里?佛陀是不是想过专门派这个人、那个人?”佛教徒如果不懂这些道理和比喻,就很难解释一些甚深的道理。因此我们要懂得佛陀的事业是怎样的。
《入行论》中讲:“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摩尼宝和如意树虽然没有心,但也可以满足众生的愿,“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以佛宿世的发愿力、众生的福德力,虽然佛陀没有分别念,但就像摩尼宝和如意珠一样,在众生面前,佛陀也能以各种方式、形象、声音来利益众生,让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得到圆满解脱。
犹如虚空中,世事不断现,
如是无漏界,佛业不间断。
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讲,佛在无漏法界当中的事业是无有间断的,什么样的比喻呢?就像世间的虚空没有任何阻碍,因为没有阻碍,广大的虚空界中才有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世界才能行住坐卧,在大城市里才能开车、吃饭、吃火锅等等,各种各样的事业才没有阻碍和间断。虚空没有分别念,但是以广大无碍的因缘,它可以现前这样的事业。同理,佛陀安住于无漏的法界当中,因此,他的事业在整个世间中是无有间断的。
很多人认识的佛陀是化身佛——大多数凡夫人所认为的佛是佛的色身,在佛的化身背后,还有法身和报身,法身和报身的本体,实际上就是法界光明界,也就是无漏界。安住在这样的无漏界当中,佛陀的利生事业在众生界中是无有间断的。汉地的《宗镜录》中讲,比如月亮的影子,如果水器存在可以现前,如果水器不存在就不会现前。同样的,如果存在人们信心或三摩地的水器,那么佛的色身的影子是可以现前的。太阳的光芒是照耀万物的,同理,佛陀无漏法界的光芒也可以照耀所有众生,成熟众生、利益众生。因此我们要发现佛陀无漏法界的这种力量于十方界中无处不在,要有这样的定解。
下面同样用虚空做比喻:
犹如虚空中,事恒有坏生,
无漏法界中,佛业有生灭。
比如在虚空界当中,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因为虚空的因缘,有些正在毁灭——比如有些森林起火,最后全部被烧毁了,有些房屋因火灾、地震而倒塌、损毁了;但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在这个虚空界当中,有些地方的森林正在生长,有的房屋正在建造。
同理,在因缘不具足的地方,人类和其他众生也会大群大群地死去。比如最近世界上有些国家出现恐怖袭击,有的是人体炸弹,有的是飞机失事,有的是在大广场中发生爆炸,死了很多人——这些众生正在灭亡当中。但在有些地方,众生也正在降生。普通人都是在医院诞生,很多孩子都是边哭边来到这个世界,说明“苦才是人生”。在医院里面哈哈大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可能不太多,也许有吧。世间当中万物的生长、众生的诞生,在虚空界当中都是有生有灭,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同理,在无漏的法界当中,佛陀的事业也一样有生有灭,哪个地方的众生因缘具足,佛陀就会化现各种各样身语意的化身出现在那里。有时是以佛的身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真正具有相好庄严,在世界当中示现诞生、成道、转法轮;有时是以其他化身的身份降生——在藏传佛教当中很多,一位活佛圆寂后,不到三年马上就转世降生了,随后就举行升座典礼。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国外的小活佛举行坐床仪式,他还很小,旁边放了一个很大的蛋糕。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所有信众在下面通过时,他要给每个人摸顶,但小活佛一直想吃蛋糕,忘了给人加持,而身边的人非要让他加持。现在在藏传佛教中,有的活佛这边才圆寂,那边马上就出现,可能也是因缘具足。汉传佛教和其他教派中也可能有这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这种认定的传统而已。不然,佛的化身在其他教派当中没有是不可能的。
颂词的意思是说:虚空界中的世间万物是有生有灭的,同样,无漏法界中佛陀的化身也是有生有灭的。因缘具足,他会降生,然后不断地利益众生;因缘不具足,佛陀和善知识也会示现涅槃,活佛和上师们会示现圆寂;而在其他地方因缘具足的时候,他又开始降生,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来饶益众生,比如化现为一些动物、草木,乃至万物,这也是有的。
前面用天鼓、摩尼宝及虚空的比喻,说明佛陀的事业和佛陀的化身无有间断。下面讲佛陀的本体实际上是非常甚深的。
如果有人问其他宗教徒:你们的教主,比如上帝是什么样的?作为他们的教徒也应该会解释。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有人问:“你们的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也要会说。一方面,佛陀在大多数人面前显现的是释迦牟尼佛,他于公元前543年示现涅槃,按照今年的佛历距今应该有2559年。也就是说,佛陀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在世人面前可以这么讲。但是真正的佛陀具体是什么呢?有很多甚深的地方。此处甚深的科判分为法相甚深、处甚深、事业甚深三个方面。法相甚深也分四个方面,首先是清净之法相。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分三:一、法相甚深;二、处甚深;三、事业甚深。
庚一(法相甚深)分四:一、清净之法相;二、胜我之法相;三、非应授记法之法相;四、解脱之法相。
辛一、清净之法相:
前后虽无别,无有诸障垢,
真如许佛陀,非净非不净。
从清净和不清净方面分析都是很深的。如果我们跟一般的凡夫人、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这样讲,可能他们什么都听不懂。
今天网络上的听众比较多,可能有些人什么都听不懂,下一堂课不来也可以。我看你们来了以后:“这个和尚在讲什么呀?一会深、一会不深……”如果什么都听不懂,你也可以一边玩手机一边听(堪布笑),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听法不如法。而且有些网上听众的时间观念比较差,佛学院这边道友们的时间观念还比较不错。虽然跟我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相比,好像有一点点差别,但总体上还可以。而网上的人是越到后面越多,但那时基本上都要下课了。很多人都是后面才来的,对吧?
今天讲佛陀清净之法相,这是很深的。佛陀实际上可以说是清净,也可以说是不清净。你们难道不觉得矛盾吗?听上去是有点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从清净和不清净的角度分析:什么是佛陀呢?所谓的佛陀,他是通过修行,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现前了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最后成就佛果的人。这是从显现上来讲,佛陀有清净障碍的一个过程,所以是“非不净”:不是不需要清净。
但从实相角度来讲,佛在成就佛果时的心性光明空性,和佛从前还是凡夫时候的心性光明空性没有任何差别(以前怎样,后来也怎样,所以没有任何差别),应该说没有什么可清净的——“非净”,并不是原来不净的东西后来获得清净。
佛陀以前是凡夫,后来成为佛陀,从实相的角度来讲,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无有任何垢染得以清净,这样的真如从实相上讲没有什么改变,这个真如叫佛陀。
但从显现(现相)上讲,佛成佛以前是有垢障的,后来经过五道十地的修行,最后圆满佛果,有清净垢障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称他为“非净非不净”——“非净”:不是后来清净的,因为他的本体没有改变过;“非不净”:也并不是不需要清净,因为确实在显现当中,有离垢清净佛。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讲,众生自性都是清净的,没有什么可后来净除的;从离垢清净佛的角度来讲,暂时的垢染通过忏悔和修行会得到清净。因此可以这么讲。
当然有些福报浅薄的人认为:如果佛陀本来清净,那就不应该有众生的阶段,为什么众生不是佛?如果佛陀通过清净罪障而成佛,那本来清净就不合理。虽然一些不懂实相、现相,不懂胜义和世俗道理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实际上通过专业学习和修学,相关的一些道理最后也会明白。
佛陀的本性,既不能说是清净的——完全说清净也不合理,也不能说是不清净的——说不清净也不合理。我们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这么讲:清净不清净。
关于这些方面,在有些经典中也有说明。比如《如来藏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这个道理在《宝性论》中有明确的解释。
我也想从今年开始研究《宝性论》,以后可能也会重新翻译里面的一些注释。第三转法轮的道理可能很多道友都没有听受过,因此以后有这样的打算。当然这些计划能不能实现也不知道,但是华智仁波切说过:世间的计划如果实在完成不了,越少越好;如果是出世间的计划,尤其是讲经说法方面的计划,还是多一点好,即使没有成功,也需要这样。所以将来也想讲《宝性论》,从今年开始,大概明年、后年不知道,如果有时间会讲。
如果我身体不太好,讲经说法的机会也多一点;如果身体好到处乱跑,讲经说法可能少一点。有些想安心闻思的道友觉得,身体不好也是个好事。不然的话——本来我想今年去一些国家,有好几个国家已经安排好了,但后来很多国家的行程暂时取消,就安心讲课。这样也许讲经说法多一点。不过也不好说,到时候看吧。什么都是在变化当中,变化就是一种不变的法相。
刚才讲了清净之法相,下面讲胜我之法相。
辛二、胜我之法相:
空性即清净,无我得胜我,
佛得净我故,成大本性我。
那么真正的我是什么呢?凡夫人认为的“我”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它确实不存在。众生执著的“我”有两种:一个是人我,一个是法我。人我是我的五蕴,法我是我的房子、我的电视机、我的茶杯、我的水果、我的家人、我的亲人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执的东西。但实际上,凡是我和我所执的东西,如果从究竟的智慧来观察,都经不起考察,都“我”和“我的”都不成立。你认为是“我”的身体,但是本来“我”都不存在,我的身体又怎么存在?你所谓的身体,小至微尘之间再区分的时候,也是没有的,所以不一定是真实的我。
真正的“我”是什么呢?不管是佛陀也好,众生也好,我们现在拥有的本性光明空性,这是真正的“我”。这一点佛陀已经现前了,他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我”。而我们凡夫人,该执著的“我”已经丢失了,不该执著的这种“我”却一直紧紧地抓着,所以凡夫和佛陀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这里讲空性实际上是光明、清净的,真正的自性空性——我们的心性光明本来是清净的。无我,也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实际上是我们真正的自相、法相。无我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性,如果证得了无我,这叫作是获得了本来清净。
(讲义里有一句“执著二我的耽著境是我”,“是我”应该改为“并不是我”。)意思是说,我们耽著的二我实际上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在有实法当中根本不存在。无我实际上是真正的实相,这一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我”,也可以叫作“大我”。由于佛陀清净二我的缘故,已经现前了“大本性我”。
佛教当中对“我”是不是完全放弃呢?不一定。佛教当中对所谓的小我——人我和法我是破斥的,因为这是凡夫人所执著的。凡夫人哭的时候,经常是为我而哭,为众生而哭的很少,对佛陀产生信心而哭的也很少,多数就是为了自己:“你对我不好,他对我不好,今天欺负我,明天对我不公平;我今天身体痛,我心脏不舒服,我吃得不好、堵车”等等。那天有一个佛教徒说,没有学佛时,他在城里遇到堵车会特别烦恼、生气,很想砸前面的车。学佛后他的心很放松,每次堵车就拿出念珠来念,很开心地说:“堵车很好,我可以多念一点咒语。”这也是一种修炼吧。所以,我们总是为了小我而烦恼,为了大我可能谁都没有烦恼过。因此佛陀是现前大我的,这叫作胜我,是一种实相。
这个道理可能很多人以前都没有听过,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佛教中虽然提倡无我,但这种无我是指没有人我和法我。还有一种“我”凡夫人没有发现,而佛陀已经发现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我”。为什么呢?因为本性光明空性是每一个众生都拥有的,如果把它当作“我”是最真实的,它是永远的实相,不会改变。只要你拥有后,它会一直给你带来快乐,永远不会离开,这就是真正的胜我。这一点很多佛教徒以前也许没有想象过。
下面讲非应授记之法相,这里的授记是宣说或明说的意思。
辛三、非应授记之法相:
是故佛非有,亦不说无有,
问佛如是语,许为无记理。
前面已经讲了所谓的佛陀实际上是甚深的,并不是“你们佛教说的释迦牟尼佛那个人”——有一个人给我这样讲。不说了吧,如果说得太明显,他可能在听课。“你们那个释迦牟尼佛”,我们那个释迦牟尼佛,呵呵。
“是故佛非有。”那么佛陀到底是什么呢?大家知道,通过前面的分析,佛陀实际上是法身空性。真正的佛陀,不仅是色身。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的身体,在显现上可以说是佛陀的化身部分,但佛陀还有报身和法身,法身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佛还能显示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化身。真正的佛陀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无漏法。这种佛陀不能说是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在众生面前,他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色身,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圆满具足真如而存在的,也不能说无有。不是有,也并不是没有。“亦不说无有”,不能说是没有,应该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从圆成实的角度来讲是存在的。也并不是说有,就是“非有”,为什么说没有呢?因为从遍计的层面讲,是没有的,这是从离四边八戏的层面而讲的。
这样一来,世间人会问:佛陀降生后到底会不会灭?会不会不存在?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把佛陀作为一个世间人来理解,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世间人认为佛陀是一个人,佛陀圆寂后是有还是没有,就像问一个人死后有没有?如果没有,就像灯灭一样再也没有了;如果有,他可能还跟以前的人一样,不断地在轮回当中流转。如果我们这样回答别人,就回答得不圆满。虽然佛陀在我们面前示现降生、最后涅槃,但他涅槃之后是真实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实际上不能以凡夫的眼光来判断。
像这样的甚深道理,佛陀将其归于十四种无记法。十四种无记法以前讲过,大家应该明白。所以,对于佛陀圆寂以后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问题,佛陀当时没有回答。没有回答,是因为对方这些世间人,他们把佛陀的色身当作与凡夫人一样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如果说有,他们就认为佛陀还有业和烦恼,还跟凡夫众生一样在不断转世,但佛陀不是被业力所牵而转世的。如果认为佛陀没有了,那就跟顺世外道所讲的一样,佛陀圆寂后就再也没有了。
如果别人问:那佛陀的化身有没有呢?我们可以回答:只要时间、地点、所化众生的因缘具足,佛陀的事业会不断地在世俗显现中出现,而佛陀在本性当中无生无灭。
包括佛教徒自己,现在各个地方的佛教徒对佛陀的甚深功德都并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我们提倡闻思修行,要求大家尤其是佛教徒要真正地学习,不要为了听法而听法。学会当中有些人只是为了打考勤、不被学会开除而听法,这样的听众也有一部分。每个人,既然你这辈子选择当一个佛教徒,那佛教的这些道理你真的应该了解一下。如果有些人不是真正想当佛教徒,你在佛教里也应该了解佛教真正的说法是什么。现在很多国外的教授不是佛教徒,但他对佛教所说的甚深道理特别感兴趣。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的很多思想并没有那么成熟和发扬光大,但在那时都能抉择出这么甚深的道理,他们很多人都很惊讶,以好奇心或者其他目的也来听课,我觉得这样也很好。
像世间人所讲的生死,佛陀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在不同的场合中回答别人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佛陀到底是什么?也要看看这个人的基础怎么样。如果这个人的基础比较不错,佛教真正的道理可以给他讲;如果这个人完全是外行,什么都不懂,将佛陀看作是印度的甘地或某位西方的学者一样,把他们相提并论,如果他是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不回答,因为回答了他也没办法理解。就像外行人,向一个非常专业的量子物理学家问一些特别甚深的道理,他也不一定会正式回答,也许他笑笑用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应付过去。因为他即使再怎么说,对方也不一定能接受,要接受这个道理,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业培训才行。
作为佛教徒,自己在这方面稍微有一点基础或把握时,我们要看对境——对方的智慧、接受能力如何。否则对方什么基础都没有,你给他讲胜义谛、世俗谛、甚深空性,恐怕他无法理解;如果对方有非常高深的智慧,给他讲特别浅显的道理也不合理。佛陀在经中讲,我们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测知对方的根基,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法师包括辅导员,一定要看众生的根基说法。
前面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有一句是“随顺众生的根性意乐”,刚才第一个颂词后面的解释中有一句话是:“普遍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佛陀虽然没有分别和勤作,但是他可以传出随应众生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虽然不是佛陀,但是作为一个佛法的传授者,给别人讲经说法也好,互相交流也好,都要是随应各自意乐传出种种正法善说。这句话是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
每天讲课的个别内容希望大家要记住,否则每天听课都像上幼儿园一样,上完课就背着包蹦蹦跳跳地走了,这样不一定是合理的。这些甚深的道理要去思考。以后我们要弘扬佛法,即使即生当中实在没有机会也要发愿:我将来一定要随应众生各自意乐,宣说种种正法善说。这是很重要的。哪怕我们外出坐车旁边有个陌生人,先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态度,再看看是什么根基,如果他对甚深大乘有兴趣,就给他讲大乘法,如果他对世间的国学有兴趣,也可以讲一些国学。
不然有些人拼命地给别人讲,也不管对方是什么根基,这样也不行。原来我去五台山时带着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刚刚学了《入中论》。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特别愚笨的居士,连字都不认识,那个老和尚一直对他说:“你要好好地学习中观应成派啊,中观应成派非常了不起,你知道吗?”其实那个居士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中观、什么叫应成派。这样的话,你虽然有意乐,但是不成功。我们“要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这是很重要的。不然见人就说:“你要学中观应成派啊!”这个老和尚传法的精神还是很不错,因为他刚刚学《入中论》,1991年的时候,当时我在课堂上说中观应成派如何好,他自己也觉得很好,遇到什么人都要让他们学中观应成派。这样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传出随应各自意乐的种种正法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