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6课
2015年11月27日
这一品主要讲菩提。前面已经讲了皈依等等,今天讲转依的功德。
己四(转依之功德)分二:一、解说转依;二、宣说彼超胜之理。
庚一、解说转依:
烦恼所知障,种子久恒具,
断除极广大,诸相尽摧毁。
我们心相续中有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习气,颂词中“种子”就是习气的意思。众生相续中有障碍解脱的烦恼障,障碍获得遍知佛果的所知障以及它们最细微的种子,这些种子无始以来就存在我们心中,而且在整个凡夫位都不容易断除。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不依靠其他方式,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闻思修行,生起与障碍相违的智慧——无我智慧。从凡夫信解行地到资粮道、加行道,一直到一地菩萨、十地菩萨之间,这种无我的广大智慧可以摧毁或烧尽我们相续当中所有障碍和分别念。平时我们在分析过程当中,比如十地菩萨每一地都有不同的障碍的相,对治的智慧也有所不同,但都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全部摧毁。
转依实际上是八种识聚转依成四种智慧,通过智慧逐渐断除所有障碍和烦恼,因此在最后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时,一切习气和障碍都是没有的。
佛陀在《六度经》里面讲:“如来无垢识,永断诸习气。”如来具有无垢的智慧或识,永远断除了所有障碍。我们应该知道,转依在凡夫位的确非常困难,因为只有在第八地菩萨以后,阿赖耶转依智慧等等才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知道佛陀具有无垢的智慧,具有特殊的、跟其他众生不同的相。
《出曜经》里面讲过,六个外道本师和佛陀在一个城市中时,他们对佛陀的庄严身相生起了怀疑,就派人去看,结果看到佛的确非常庄严,但六师认为:佛陀身相庄严是应该的,因为他是国王种姓,国王的长相一般都比较不错;但其他人还是不信,外道六师又派人去观察佛陀是否无有畏惧,结果看到佛陀的威仪无所畏惧,回来汇报后,六师认为这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很多人贪执佛陀的光明而围绕着,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又认为佛陀是王族,平时居住在宫廷中,学问可能不高深,就派人去了解,结果那人因为发现佛陀无所不知而非常感动;后来他们又派一个人去观察佛陀的眷属听法能不能专注,结果发现佛陀讲法时所有眷属都非常专注,跟外道讲法完全不同,但他们认为这是偶然的,也许刚开始能这样,长期就不一定了;后来他们又派人去了解佛说法怎样,发现佛陀所讲的法深奥莫测。这样先后派了五个人去看,他们都发现佛陀不论是在智慧、威仪方面,还是在慈悲、摄受众生的能力等方面,众人均无法相比。
我想,佛教徒一定要学得深一点。现在很多佛教徒只是有一种表面的形象,比如出家人穿着出家衣服,居士穿着居士衣服,具备这个威仪非常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闻思过程当中,能不能入于如来的行境——如来所说空性、大悲的教义,这些教义如果在我们内心当中真正获得,就是入于如来的行境。在刚才的公案中,那些人通过了解佛陀外表庄严、讲法深细等方面就知道佛陀很了不起,而我们呢?现在很多人信仰佛教——当然信仰佛教很好,但有些人只是感性、表面的信仰,并不是理性的信仰,而且有些人的“理性”也是很固执的。
东方人的信仰跟西方人的信仰有点不同,东方人比较感性,很多人容易冲动,信仰佛教很容易,但一旦有点问题,心也马上会改变。比如今天对某位上师、佛陀非常有信心,也会流泪,会笑也会哭,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任何感觉了,因为他是凭感觉而来的,正如四川人说的“感觉不好”(众笑)。刚才讲的是智慧,今天也不能讲得太广了。
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即佛。
极净无分别,大境智道得。
通过闻思修行之后,“获转依白法最胜德”,到了最究竟的时候,他获得了转依白法,已经获得转依的十力、四无畏等佛陀不共的无漏白法,这些白法声闻、缘觉都没有,超越了声闻、缘觉的功德,是非常殊胜、极其清净的,这就是所谓的佛陀。
佛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佛陀的特点是: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如所有智:他可以随时进入无我、空性、无分别的智慧道;尽所有智:他如理如实地了知一切万法的对境,是如梦如幻的、对一切万法无有任何杂染的智慧来通达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菩萨在入定时获得证悟离戏空性的智慧道,在出定时获得了通达诸法显现如梦如幻的智慧道。但是佛陀完全不同,佛陀入定和出定无有分别。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现在还没有得到像佛陀那样的无分别智慧,或者通达对境如梦如幻的智慧和空性智慧,但是我们也可以获得一种相似的智慧,这种智慧应该每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也能得到。尤其是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年都要闭关修行,今年佛学院修了十五天,很多人都说效果比较不错,但这完全不足够。个人也好,集体也好,应该尽量在自己的生活中串习佛陀的智慧。刚开始串习时,可能你的分别念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感觉很难趋入。就像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本尊,十二年中没有得到任何感应,连一个吉祥的梦都没有,而我们这样业力深重的众生就更不用说了,确实很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觉得:啊,我业力太深重了!我修了五十天、一百天、两百天都没有任何感觉——不能就这样放弃。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毅力,应该坚强地修下去,很多境界自然而然会逐渐显现。有些境界自己也会发现,有些境界虽然自己暂时不会发现,但是潜移默化,自己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要以自然本智或者无我的智慧作为目标,要以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作为目标而逐渐修行,佛陀的果位也是通过无量时劫的修行、积累资粮才最终获得的。
(坐在这个地板上可能有点硬,人胖还好一点,如果人瘦一点……但也应该可以忍受。原来我们在佛学院求学的时候,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法王在上面讲课,我们就直接坐在水泥地上听法,不要说地热木板,在水泥地上没有任何垫的东西,就这样一直坐在那里听课,这样应该有好几年,可能有七、八年甚至十年,每天早上都是这样。所以跟以前比较起来——我看现在有些人这样坐一会儿,又那样坐一会,说明定解不好。如果定解稍微好一点,应该能坐得住。以前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都是一直在山洞里坐在石头上闭关修行,很多书里都有这种精彩的故事。我听说藏觉姆经堂把原来的地毯换成了木地板,有些老觉姆就觉得特别痛苦:“哎,今天坐在地板上一直忍着,希望早一点下课。”说明她们的心不在法上面。)
庚二(宣说彼超胜之理)分二: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辛一、解说佛之转依超胜声缘之理:
佛住彼见众,如居山王上。
尚悯乐寂众,况于喜有人。
佛陀实际上安住于转依的无漏法界中,因为他通达一切万法之故,能照见所有众生的相续,就像一个人住在须弥山顶,其他山群全在眼底一览无余,正如所谓登泰山而众山小,其他群山都能见得清清楚楚。同样,佛陀安住在无我的智慧当中,能够照见一切众生的状况。我们通达了无我境界时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看到自私自利的众生,包括追求自我解脱的声闻、缘觉,会对他们生起一种强烈的悲悯之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为了自己解脱而放弃了利益他众,对无始以来当过自己父母的众生都不去度化。一个是他们放弃了大悲心,还有一个是他们还没有断除所知障(相对细微的障碍)。作为佛陀,他对声闻、缘觉都产生悲悯心,更何况那些整天喜爱世间八法、沉溺于三界轮回中的可怜众生呢?稍有一点无我境界的人,不但不会耽著世间任何名声、地位、财产,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他看到每天忙忙碌碌追逐世间法的众生,就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多人闻思一段时间后,自己也能感到,追求自我解脱的人是很可怜的,不度众生是很可怜的,如果对他们都能产生悲心,更何况对那些不信仰佛教的、没有信仰的,甚至特别固执己见的人——他们就更可怜了。
我虽然没有佛陀和菩萨的境界,但有时候出去看到一些人时,很多悲心的确油然而生。虽然这些人很富裕、很年轻、特别有地位,从世间层面讲可以说非常成功,他们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很有才华的成功者,从他们的表情和威仪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但实际上他们因为耽著自我,不懂无我,不懂无常,被生老死病的镣铐紧紧地束缚着,因此也是值得我们生起悲悯心的对境。
《大乘经庄严论》里面讲了很多大乘佛教很深的道理,大家不要忘了。如果你们以后对大乘佛教稍微有一些见解和境界,自然而然就会觉得社会上的众生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直耽著自我,忘了利益众生,忘了还有无我的境界。如果已经忘了这两者,轮回当中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逃脱不了痛苦。如果一个人有无我的境界和大悲心,即使身患重病或陷入困境,但还是会处于一种自在和洒脱的境界中。
我们应该忆念佛陀的伟大。佛陀的伟大,并不是我们依靠一两段教证来印证就可以了,真正从理论和世间的伦理上讲,佛陀的伟大就是在于利他的价值观。有了利他的大悲心,有了通彻一切万法真相的智慧,如果有这样的智慧和悲心,无论是到哪个世界、哪个角落、哪个地方,自己都会有一种超越其他人的境界。如果没有这两者,也许表面上你可能拥有所谓的金钱、才华、相貌、修行境界等等,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样样齐全,但到头来,也许自己会空空荡荡、一无所有。
下面我们讲到所谓的转依,佛陀有十种不同的功德。
(回来在佛学院讲课还是比较舒服,大家都比较专注,都是佛教的专业人士。我在外面讲课,讲得稍微深一点,他们听不懂我也讲不下去;讲得浅一点的话,我也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经常处于矛盾当中。我原来刚开始去一些学校讲课的时候,专门讲比较深的,比如如来藏,但后来我发现,即使是在名气再大的学校、再有名的一些企业讲,他们都听不懂佛教的专业名词,让我讲的只是个别人,因为他愿意研究。后来我就用比较现代的观念来讲,但这样讲好像自己的收获不是很大。有时有一些困惑,有时也觉得很有意义。)
下面讲十种转依,转依有很多的功德,看你们听不听得懂,应该可以吧?
辛二、解说彼之十分类:
依入极入非趋入,舍离普入二不二。
平等超胜遍行性,承许如来之转依。
如来的转依一共有十种:趋入转依、极入转依、非趋入转依、舍离转依、普入转依、二示转依、不二转依、平等转依、超越转依和遍行转依。
首先第一个是趋入转依。趋入是什么意思呢?佛陀是恒常利益众生的,不会不利益众生。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不会不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一定放在首位。因为我们是佛弟子,佛弟子一定要利益众生。这叫趋入,这是它的特点。即使我们还做不到像佛陀那样去利益众生,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应该把利益众生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极入”,佛陀利益众生超越了声闻、缘觉和世间人。声闻、缘觉和世间人虽然也有利益众生的行为,但是他们比较自私,发心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和快乐,而佛陀已经超越了他们,跟他们有所不同。利益众生是极其趋入的转依,所以叫作是极其趋入,是最殊胜、最好的意思。
第三个是“非趋入”,佛陀不像凡夫人,不该趋入的烦恼因他不会趋入。烦恼产生的因缘是什么呢?就是非理作意、特定的对境和烦恼的种子。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只要烦恼的种子没有断除,依靠比较特殊的对境和非理的意乐,这三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凡夫人马上会产生烦恼。但是佛陀从来不会趋入这样的烦恼,不仅是佛陀,很多修行比较好的人也不会趋入,他知道这样的环境对修行是不利的,所以不能跟这些人接触,他会用智慧观察自己的对境。这叫作非趋入。
第四个是“舍离”。所谓的舍离,佛陀不可能趋入烦恼,已经远离了不善的行为,远离了贪嗔痴的烦恼。佛陀不但不会生气,也不会受世间的染污,佛陀也不会有不善的行为,如杀人放火等等,修行好的人也不会。原来可能这个人很坏,但他修行后就变好了。前两天我遇到一位堪布,谈话中发现他修得很好,听说他以前在家的时候打架很厉害,在当地很出名,但现在通过佛法已经完全改变了,可以讲判若两人。不仅佛陀是这样,而且世间中修行比较好的人,比如他们以前经常趋入烦恼、趋入不善业,但现在已经完全远离了,这叫舍离的转依。
第五个是“普入”。佛陀获得了这种转依之后,他会不间断地利益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他都要去利益,时间不分过去、现在、未来,范围也不分东方、西方……他不会因为我是东方人,就只帮助东方人;因为我是西方人,就只管西方人;因为我是藏族人、汉族人——藏族人中,我是拉萨人、我是青海人……汉族人当中我是东北人,所以凡是东北人……不是这样的,佛对一切众生是“普入”,利益众生是全面、不间断、不退失的,佛是这样普利有情的。
第六个是“二”示,即有二种显示。佛陀在众生面前,刚开始的时候示现觉悟,最后示现涅槃。还有在十方世界当中,化现各种各样的化身利益众生。这是两种示现。
第七个是“不二”。在胜义中并不存在这两种示现,但在世俗中有这样的现象。不二也可以解释为:佛陀因为具有智慧而不会住在轮回当中,因为具有大悲而不会住于涅槃当中,他具有不二的转依功德。
第八个是“平等”。佛陀具有平等的转依功德,它是什么样呢?从佛陀已经断除了烦恼和种子的层面讲,佛跟声闻缘觉有相同的、平等的境界。
第九个是“超胜”。因为佛陀已断除一切所知障,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了声闻缘觉的功德。
第十个是“遍行”。佛陀在根基和意乐不同的众生面前,会宣说三乘法门,转三种法轮——在不同众生面前,佛会示现各种不同的法。而一般世间的科学家、理论学家等世间人,即使写一部论,也只会说一个最究竟的观点,不会对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这就是凡夫人不同于佛陀的地方。佛陀会宣讲种种不同的法,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他会宣讲很多不同的法门,这些不同的法门,能度化各种不同的众生。
因此大乘佛教不是只有一种法,而是有很多、很多内容,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应该知道。比如在密教当中有很多与显宗不同的教言,这些不同的教言,也是佛在不同众生面前宣讲的不同法门,可是有些众生不一定知道,他认为只有显宗当中明显的说法才是佛法,除此之外一概不承认。
尤其是学藏传佛教的一些佛教徒,应该懂得密法里比较特殊的所谓灌顶、双运像等的道理。如果没有明白,现在有个别人去研究梵文,然后将婆罗门教、印度教当中的个别道理断章取义地加在佛教的一些修法上,认为这是密宗的说法,说密宗与某个外道宗派有关系。这时有些人就可能会对密宗产生怀疑,认为确实是显宗好、密宗不好,但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对不同的众生讲了很多不同的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烦恼转依为智慧的时候也有一些特殊修法。还有一种意义是: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有不同显现,比如在某些贪欲心比较强烈的众生面前就显现双运像。《大般泥洹经》实际上是《涅槃经》,里面有一个教证:“现男女像随顺世间”“现入淫舍,度诸淫种,不兴欲想,心如莲华,尘水不污。”这个教证,我希望很多道友都要好好记住,以后如果有人说密宗的双运像不合理——有些人自己也可能觉得是不合理、不好的,如果这样想,那么我们也知道《涅槃经》是佛陀接近涅槃时所宣说的显宗经典,这部经中是怎么讲的呢?——“现男女像”,难道佛陀真会有男女的贪心吗?不是这样的,佛知道世间大多数人对感情、阴阳、男女是极为耽著的,实际上这是佛陀为了随顺他们而示现的入贪欲的相,这是什么目的呢?就是为了度化具有贪心的这些众生。个别的众生可能对此不一定理解,但个别众生通过这种双运像,自相续的智慧会引发出来,而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欲望的念想,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度化众生,这种心像莲花一样,不会有染著和尘垢。
如果有人说:你们密宗里某个双运佛像不合理,这时我们就可以回答:在《大般涅槃经》这部显宗的经典当中有这个说法,这在显宗当中怎么解释?也许显宗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贪欲是必须要舍弃的,必须要舍弃的话,为何这么讲——“心如莲华尘水不污”?其实这是到达最高境界时的一种相和修行。
当然,因为有这样的相,如果很多凡夫人也去效仿,自己觉得自己是“心如莲华尘水不污”——要做到恐怕比较困难。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被世间的贪欲和尘埃染污了?没有染污当然可以,如果有的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有没有必要自欺欺人?
我们应该有智慧。比如你学了很多密教的法,如果有人问:你们这个双运像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别解脱经》当中说所有的贪欲都是应该舍弃的,戒律和四分律里也如此宣讲,密宗这样是不是和婆罗门教一样?这时我们可以反问他:《涅槃经》你承不承认是佛教经典?如果承认,那这句话“现男女像随顺世间”怎么解释?如果你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陀自己没有任何的贪欲,但有时在众生面前现男女相,这是因为部分众生需要依靠这种相才能被度化,那么密宗当中依靠这种像来度化众生也完全可以。就像汉传佛教当中的文殊像,有些文殊菩萨是一面二臂,有些文殊菩萨手上有很多法器,你到了五台山各个不同的寺院看看就会知道。观音菩萨也不是只有一种相,为什么观音菩萨要变出这么多相呢?实际上是他用不同的相可以度化不同的众生。
因此佛陀“遍行”的这种特点可以度化无量众生。这一点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明白。如果不明白,你自己内心当中就没有定解。很有可能别人——尤其是嘴巴特别会说的人,对你一说密宗有过失,你马上会产生邪见:虽然我以前学过藏传佛教,但的确是到今天才发现,原来它不是很清净的,如何如何。现在学藏传佛教的人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很可怜、舍弃佛教的这种人。
这个内容很重要,希望大家要学得深一点、细一点、扎实一点,对吧?你终生当中哪怕只是将一个观点、教证记得清清楚楚,遇到对境的时候也能用得上。比如有些军人将一个动作练得很熟练,熟能生巧,上战场时马上能用上,否则很可能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失败而归,非常可怜。
下面讲周遍之功德,佛陀的功德在每个众生面前以不同的形象来显现。
己五(周遍之功德)分二:一、真实;二、遣除疑惑。
庚一、真实:
虚空恒遍行,许佛亦如是,
虚空遍行色,佛遍行众生。
听说原来慈诚罗珠堪布刚开始讲《中论》的时候,他没有看下面的任何人,就对着书一直讲。我们佛学院的一位堪姆,现在好像她也在,她说:“堪布!您应该看一看我们这些烦恼鬼啊!”这是很早以前、十几年前的故事。(众笑)
下面以虚空比喻佛陀的周遍。虚空在未来、现在、过去三时中能遍于一切,大家都知道虚空哪里都有,任何地方都有它的存在,那么同样的,实际上佛陀也遍于每一个众生的心相续,这是在大的方面的一个比喻。
分别来讲的话,虚空实际上也能遍于每一个色法。
前面讲虚空遍于一切法——就不仅是遍于一个色法,而是所有法;后面讲虚空遍于一切色法,色法有长、短、白、红、大、小等种种不同。同样,佛陀也遍于所有众生的心相续当中,不管是清净的众生、不清净的众生,还是“烦恼鬼”众生、“智慧天”众生,无论什么样的众生,佛陀的佛性无所不遍,平等而行。
因此当我们通达一切万法无有自性时——从一地菩萨开始,就会通达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这样的平等性。在没有通达之前,实际上佛性也是遍于一切众生的,尤其我们学第三转法轮教义时,宣讲过佛遍于一切众生。
有些人可能认为,既然佛遍于一切众生、一切法,是不是植物和动物也应该没有差别了?因为植物也是法。这一点在《涅槃经》里说过,二者还是有点差别:“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从这个教证看,实际上所谓的杀生,只有杀具五蕴的众生才构成真正的杀生罪,而植物没有五蕴,因此不构成真正的杀生罪。因为生物学中经常讲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所以现在有些人很过分地说:吃肉和吃蔬菜没有什么差别。但二者是完全不相同的,只有杀具有五蕴的众生才能成为杀生罪。下面讲遣除一些怀疑。
庚二、遣除疑惑:
犹如水器破,月影不显现,
恶劣有情前,佛影亦不现。
有些人问:如果佛陀的佛性能够无任何差别地在一切众生的自性当中安住,众生皆有佛性的话,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相呢?颂词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回答:虽然每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都有如来相,但是我们因为有障碍而不能见到,就像本来不存在水器的地方,就没办法看到月影,比如没有水器是看不到月影的,或者水器虽然存在,但是如果已经破了,水全部流光了就不会有月影。我们要知道,一些恶劣众生的心相续当中根本没有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水器,佛影是不会现前的;或者虽然有一点水器,但后来已经毁坏了——福德资粮已经没有了,智慧资粮也因为不修行而毁坏了;或者虽然已经修了资粮,但是因其他障碍而产生邪见,最后自相续的功德全部没有了,障碍把你的水器——法器破坏了,佛影也不会现前。
大家应该知道,每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自性佛也经常可以照见。但是因为障碍和没有福德资粮的原因,可能别人有感应,但你没有感应,这是非常自然的。如《华严经》中讲:“犹如明净日,无目者不见,若人心谄曲,终不睹诸佛”,就像明净的太阳虽然存在,但没有眼目的人则不能看到,如果我们的心被谄诳等烦恼和障碍遮住,那么始终见不到如来。
在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本尊?不要说本尊,有些人就连对有缘的上师甚至都不能看作是一个好人,如果连看成世间凡夫中的好人也做不到,可能和自己的障碍有一定的关系。我原来也说过,初学者不要视师如佛,为什么?因为初学者不一定能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即使勉强自己生起来也不一定合理。初学者通过很正常的观察,首先把上师当做一个很好的朋友,然后慢慢对上师生起无伪的信心,这是有次第性的。如果很长时间对上师生不起信心,也是正常现象。
有些人非常苦恼:“我为什么对某位上师、甚至所有上师都生不起信心?”为此天天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然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的善根的法器已经被其他障碍毁坏了,就像碗已破了,里面的水已慢慢漏光了,月亮虽然在虚空之中,其他的碗里都有很明显的月轮显现,但是因为你的水器已经破了,里面没有水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月影;另一种是即使水器没有坏,但是如果你没有善根的水,那月影的境界也不可能会显现,这跟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法器也可以补,或者重新买一个新的碗,倒入新的水,也许有希望再能现前。
如火依他燃,亦依他熄灭,
如是亦当知,佛陀现不现。
我们为什么有时能见到佛,有时见不到佛呢?实际上这是因缘。比如要燃火,如果木柴等很多因缘具足,火就可以燃起来,如果相关条件不具足,则无法燃起。那天我去非洲,看他们表演古代的钻木取火,当然他们现在也可以买火柴,但他们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先用刀在木块上钻一个孔,然后把它固定下来,再用另一个木条拼命地转,慢慢就开始冒烟,然后就出现火。因缘具足的时候,所谓的打火机、火柴等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两个木块,“哇!”火就开始燃起来了!这是一种因缘。我们看现在的人很有智慧,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不如这些原始部落的人,他们还是很有智慧。
这也是一种比喻,因缘具足时火可以产生,但因缘不具足时,不要说那些地方,我们有时在佛学院生钢炉——牛粪是湿的,也没有树丫丫和其他东西,火就是烧不起来。还好现在有电,有电大家能吃到饭。如果没有电,这个时候尤其是夏天雨很多——原来我们刚在佛学院住时,所有木材、牛粪都湿了,有时连这些东西都没有,更不可能生火。
能否见到佛陀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在福德、智慧资粮等因缘福报具足的人面前,佛陀可以现前,而在因缘不具足的人面前则不现前。其实学佛也一样,为什么有些人修得很好,短短两三年内进步非常大,而有些人很长时间内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退步,最后一无所有,甚至产生一大堆邪见最终离开。在佛学院当中看,每个众生的福报、因缘都不相同,有些人在短短时间当中产生了很殊胜的智慧,而且极其坚定,最后真正去弘法利生也极其方便、容易、顺利。而有些人自己的因缘不具足,道友的团结搞不好,和这个人搞不好关系,和那个人也搞不好关系,前后左右全是敌人;有些人则不管是什么人,前后左右都是顺缘、圣者,在这种环境当中修行也很容易。
当然我们修行时不一定能发现圣者。比如《杂譬喻经》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作迦罗越,他非常想亲见文殊菩萨而作大布施,他在一个地方陈设了高大的法座,然后不停地祈祷。他想文殊菩萨应该相好庄严,一定会现前,可是一直没有见到。后来僧众当中有一个老人准备坐上法座,只见他口水和鼻涕齐流,眼里还有眼屎,看起来相貌特别丑陋,迦罗越很不高兴对他说:“这不是你的座位,这是为文殊菩萨陈设的!”但老人非要坐上去,迦罗越先后七次把他拉下来。虽然迦罗越很失望,但他对文殊菩萨还是很向往,他想:今天文殊菩萨未能现前,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真正的文殊菩萨啊!一直不停地祈祷。晚上在睡梦中,有人告诉他:其实今天文殊菩萨已经亲自来到你陈设的法座上,可是你七次都将他拒绝了(众笑),教诫他不要对众生有分别心。不然你认为那个不好看的众生不是文殊菩萨,这是一种不清净观,没有平等心。如果没有平等心,即使文殊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不一定能认识。
我们对身边的人要观清净心,表面上看各方面不太好的人,也许是文殊菩萨、佛陀的化身特意在你面前显现这样的相。观清净心很重要,当然因缘也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