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4课
2015年9月11日
今天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前面已经讲了第九品成熟品,包括自成熟、他成熟、自他成熟。今天开始讲菩提品,是讲获得菩提果位后在果法方面的功德。菩提品跟前面的内容相比,有些地方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因为本品所讲到的果法的功德,对凡夫人来讲比较遥远、望尘莫及,但是如果我们发愿精进修行,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如是的成就。就像世间一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对他讲一位老师的功德,刚开始可能无法接受,因为他自己还没有完成学业,学生都还没当好,更何况要达到老师的境界。但从小就讲这些知识,最后对他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今天开始讲菩提品,菩提品也是很重要的。
前面讲完了自相续通过修行来成熟,自相续成熟之后,也可以令他人的相续成熟,自他都成熟了,才能真正获得最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个过程要经过十地以后才能完成,并不是很容易。有些论典的教义依靠自己的信心也可以品尝——有些是用智慧品尝,在智慧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可用信心。到一定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原来你的信心是正确的。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彼之自性;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
丁一、略说:
我每次讲课,不管是《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是《大乘经庄严论》,我觉得每天念传承非常重要。你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应尽量当场听,当场听的话,我认为不管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直播,应该能得到传承。如果当场没有听,第二天听录音能不能得到呢?从一个方面讲,也许能获得一些加持和传承,但也许因为录音的光盘、磁带当时没有传授的心,所以说完全得到也许有一些困难。不管怎样,我们以信心来接受是非常好的,把它当作一种传承,自相续当中也可以获得加持。
以前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上师的光盘,包括一些录音磁带,我们后来听也很有感受,所以我自己觉得:听光盘应该有传承的加持。现在藏地有很多人,以前没在法王如意宝的座下听过法,但后来听磁带里法王传法的声音,也有一些人开悟的。现在这种现象在藏地比较多,虽然是一些普通人,但是获得了很大的加持和成就。我听说有一位拉萨那边的堪布,他以前对法王如意宝的信心不是特别大,他没有见过法王,但后来他听了法王讲密法的光盘和磁带,他听着听着,就觉得与自己以前所认识的密法的境界完全不同,心里有一种豁然开朗、顿然开悟的感觉。之后他依止了很多其他的高僧大德,在他们面前听到过一些觉悟的指示和开示,但是除了他在上师的磁带中所听到的以外,更没有其他的了,所以就对法王深信不疑。从此之后,他的修行境界越来越明显,他在很多感受当中,认为自己应该是开悟的,听说很多其他的大德也印证他确实有这种觉悟。所以,我们觉得,在现场的人能得到现场的加持和现场佛法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后来听的人,同样得到了。
我自己认为,这么多年来,无论在佛学院还是在外面,我都在很努力地讲经说法,在讲经说法方面,应该是比较精进的。在座的很多道友认为我的的确确是个凡夫人,但在凡夫人当中,我是比较精进的一个。很多人也认可我的勤奋吧!昨天教师节的时候,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藏族老师,也给我发了这样的信息(他们倒是没有说你是真正的凡夫人,这是我自己说的。)(众笑)我的意思是:我对传法还是很执著的,对自己的光盘、自己的法本也非常执著。我特别感谢在我的生命长河中,很多人帮我记录笔记、做光盘、摄像等等,确实有不少人在做这些事情。
以前我刚开始讲法时,很多人自己用录音机录音,留下了我最早期传的一些法。后来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有了很多新装备,包括现在的高清设备。在许多方面很多人是有付出的。从我内心来讲,因为我对传法很执著,而且我自己也有把握——在传佛法方面,因为曾经多年依止过善知识,以此原因我也觉得,我至少是不可能误导吧!因为我引用的教证和大德的教言,基本上都是有传承的。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对传法还是很执著的。终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间,但我离开的时候,还有一些光盘包括法本,如果是能支持我的观点和支持我传承的人,希望你们不仅是我在的时候支持我,在我离开这个世间以后,希望传承道友们也对这些事情重视起来。人活着的时候,也许别人也会有很多的嫉妒心和各种各样的评论,一旦离开以后,很多人眼目中生嫉妒的对象就没有了,这时很多人都会赞叹:“哇,他还是可以啊!”当然也有一些人进行诋毁。但不管怎样,这些我觉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众生真正能了解佛法,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学会当中的道友们,也在学习我所传过的法,学的过程当中,可能你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感觉。早期我给大家讲课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有些地方是有所不同的。包括我去美国讲课时,第一次去时,我基本上是按照现在人的心态讲,尽量用现在的思想观念传授佛法。第一次是去了华盛顿大学、乔治敦大学,还有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等等,那次基本上是与现在的理念相结合而讲。
第二次去的学校比较多: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天普大学,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大概美国是八个学校,这次我就不管他们高兴与否,就以传统的方式讲课,基本上都是引用教证和教言。我记得在耶鲁大学有两堂课,有一堂课要求我介绍佛陀的生平,让我以现代人的观念来讲,我说:我不想讲现代人的观念,我想讲释迦牟尼佛的十二相,我就给他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可能你们也发现了,在我讲的课程当中,早期讲的《中观庄严论》跟后面讲的中观,方式有所不同。
但不管怎样,我在讲课的时候,有时比较注意——无论是在形象上还是在文字上、语言上,我都是很认真地对待;有时我就凭自己的心态和理解来讲。早期的时候,包括讲《心性休息》,我们那个时候每天都是讲大概半个小时,有时候只有十几分钟,讲得多的时候可能一两个小时。但我一般也不喜欢讲的时间特别长,如果特别长——根据现在很多人从小培养的听课习惯,在中国来讲很多学校上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左右,很多人的思想集中力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分散,我自己也是这样。以前我们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课的时候,有时法王很开心,会从早上一直讲到下午两点钟,虽然法王自己讲公案特别开心,但我们在下面说实在的,显现上有点饿得不行了(众笑),有各种情况。所以对于我呢,如果像法王那样,讲经的时候如果太广了,有时候会有很多问题,自己根本没办法处理,不知道抓什么重点。所以我有时候就有一些毛病——讲得太短了,有这种情况。但现在基本上我是以一个小时为标准吧,在国外是这样,国内也是这样,包括在佛学院也这样。
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你们听我早期讲的课,包括学会里现在有些人在听《因明》《中观》《俱舍论》,这些课当时没有充分的记录准备,没有录像,只留下一些音频,但是当时我参考的书比较多,而且那时佛学院的事情不多,按照传统的讲经方式,在对法义深挖方面可能有一些好处。对于专业的佛教徒来讲,传统的修学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是我现在讲课,比如我在一些学校里讲的课和一些社会演讲、企业演讲,包括监狱演讲,我都尽量观察对方的心态,看现在的人们关注的是什么。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自己也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学习,学习之后我会根据他们的心态对症下药,是这样讲的。
原来我们在学会当中推广大学演讲的时候,但后来男众这边一直整理讲课稿的几个人突然跑了,我很不高兴,这些人以后肯定我不想见,我不发菩提心(堪布笑)——开玩笑,可能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确实有些人在这些事业当中破坏性比较重。比如说你一直做,做到一定的时候没有任何交代,把文字稿全部放在那里,最后连一个交代都没有就跑了,这样的话对我来讲可能是……如果当面开始打我,或者从背后诽谤我,我好像都不在意。别人毁谤我,我也无所谓。我有过失的话应该可以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如果我没有,别人即使诽谤也是无所谓,对我来讲好像没有啥感觉。别人说在哪里有诽谤你的人,有藏语的、有汉语的,我好像什么感觉都没有:“哦,有啊”就可以。但有时候是我们正在……比如说,我刚才讲的,有些发心部门当中,有个别人好像精神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我不太清楚,本来我们关系也比较不错,然后他突然把所有的事情放下,人就无影无踪了,在这个时候确实是……我们这边捡起来很麻烦。
我后面的一些演讲还要整理成文字,有些整理文字的人特别痛苦,其实不需要这么痛苦。有些人一直想把自己的思想跟我的思想一定要融合起来,其实我觉得没有这么辛苦,我讲了什么只是把它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因为在一些论典当中说过,对于讲辩著里面的演讲和写作,要求并不相同。在写作上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而在演讲上则是比较开放的,不是很严格。把握好这个原则,就不需要那么痛苦了。
现在有一些整理稿子的人,一定要把我的思想按他的思想框架来理解,然后在自己有了感受的时候不断修改,最后出来的文字已成为一种误导,不需要这样。你要听懂我的语言。不管是什么人,基本上在讲课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哦、嗯、啊、这个、那个”之类的语气词,把这些稍微清理一下,应该就可以了。有些做讲记的,做得也比较不错;而有些却把原来的味道完全都变了,这不叫讲记。我看过很多的讲记。
在传统方面,在佛学院里面讲的,比较适合传统的一些方式;在弘法利生方面,我是很认真地了解了现代人的心态和现代人关注的问题,然后从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讲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给大家传达佛法。因此有些人可能会想:堪布讲《中观》的时候,是用这种方法讲;现在在外面演讲的时候,是用那种方法讲,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如果我自己回答这个问题:“都是正确的!因为是我讲的”——开玩笑!(众笑)
下面我们讲菩提品。
其实在座的各位应该是很有福报的,我自己发自内心这样认为。因为我们共同学习大乘佛法,在千百万劫当中,确实非常难得。有些人认为赚钱非常好,有些人认为过一种浪漫的生活很有意义,有些人觉得拥有健康的身体非常有意义,有些人希望有非常温暖的家庭等等。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对幸福的定义都不相同。但我觉得,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身体,在即生当中如果有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孔子所说的道只是一般世间理念中的道,但我们学习的道,既是在世间中对今生和自身有利益的教言,也是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对我们的解脱有关的教言,这是更为重要的。
因此我们今天继续传讲佛陀所传下来、非常殊胜的弥勒菩萨的教言:《大乘经庄严论》。
无量百难行,积累无量善,
历经无量时,灭尽无量障。
无有诸障垢,得一切种智,
如开珍宝器,真实现佛陀。
百劳难行积众善,大劫久时尽众障,
摧毁地属细障佛,如开大力珍宝器。
这里是略说,包括了佛陀的整个经历:佛陀当时获证本性的状况,后来证悟的比喻等几个方面。首先,成佛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呢?他是无量苦行的结果。不像我们仅是听一两次法,或者今天看到有人没有吃的,我们就做一些慈善,做一些善事时还在抱怨:“今天我好辛苦,昨天我好累,我这辈子好辛苦!”佛陀的果位是通过无数难行能行的苦行而得到的,他当时积累的是无量无边的资粮,并不像我们只是积累了一次、两次,只给乞丐或者可怜的人做了一次布施、做了一点点好事。佛陀行持的是无量善法,经历了无量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不是一世、两世,而是三个阿僧祇劫,在无数世中修行,最后灭尽了无量的障碍——也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慢、嫉妒等无量无边的烦恼和随烦恼,通过智慧来遣除这些烦恼,最后这些烦恼全部一一灭尽,佛陀成佛的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最后得到的自性是什么样呢?“无有诸障垢,得一切种智。”这是从断德和证德两个方面来说。所断的是什么呢?修道过程当中所有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俱生二障和遍计二障,这些全部都已断除就叫作断德。断除一切障碍,就获得了一切种智,能了知一切世间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具有了知万法的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包括无常、苦、空、无我等等在内所有世间的真理,全部都已一一证悟。证德是什么样呢?如果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当于是打开了珍宝器,珍宝器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装满各种各样金银珠宝的箱子,里面有无数的玛瑙、珊瑚、金子、银子、钻石等等,你需要什么都应有尽有。
同样,佛陀经过长久努力,最后现证的佛陀功德是什么呢?就是无学地的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十力、相好庄严等等,佛陀所有身体、语言、智慧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像打开珍宝器一样,里面的宝物是非常非常多的,所以佛陀可以令无量无边的众生获利。比如打开国王的宝库,可以令无数的人获得欢喜、快乐和满足,同样,佛陀智慧的宝藏一打开,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
前面的偈颂是讲这种道理,后面的偈颂是对前面偈颂的归纳或者进一步解释和宣说。一般论典都有这样的特点,在座的各位应该清楚。比如《大藏经》里的《华严经》,它的前面有颂词,中间有长行文,还有的是前面有个长行文,后面有偈颂,而且有时候一些偈颂会出现两次,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有不同的意义和必要,这种情况在论典当中经常会有。
我们说话也会这样。我们先说了一件事情,但说的时候感觉好像表达得不清楚,或者有些众生需要再次听受,就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宣说。所以有些论典当中,在有必要的时候,说两遍、三遍不算重复。我们平时在语言当中,没有必要的时候会尽量去掉重复的,但在需要强调的时候,再次宣说也是有的。我们平时的沟通过程会这样,论典也会有再三宣讲的必要,在论典中经常也有重复出现的情况。
下面弥勒菩萨在论典中又把前面的功德再进行广说或者细说。
“百劳难行”:即百般的苦行或者是艰苦地修行,就是前面所说的无量苦行,是什么样的无量苦行呢?比如佛陀在布施的过程当中,可以布施自己的头目脑髓,而一般人布施一点财物和钱都会有吝啬心。
我原来讲过,有一次本来我想布施,一摸拿出十元钱觉得舍不得,再去摸的时候,一百元拿出来了(众笑)。那天我跟两个堪布在饭店里一起吃饭,有一个乞丐来了,一位堪布拿出了几块钱,另一位堪布从这几块钱里只拿了一块给乞丐,那个乞丐很会说,他开始狠狠地骂那位堪布:“几块钱也舍不得布施,你穿着袈裟,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要布施头目脑髓的,几块钱里只给我一块钱!”(众笑)因为餐厅比较大,很多人都看着,那个堪布很不好意思:“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布施头目脑髓,你穿着这个袈裟有什么用?阿科!”(众笑)
佛陀在因地时,包括自己的身体,还有自己的家人等等,都能够一一布施,这是百般的难行、苦行,积累了众多的善业。《贤愚经》里讲,佛陀为了得法——得到四句的一个偈颂,也付出过无数次身体和生命。他积累善法不是光做一次、两次,他对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修行的善法都会做,而且持续的时间是“大劫久时”,不是几千年、几万年、一个小劫、一个中劫、一个大劫,而是通过阿僧祇劫来计算的。
当然,佛教里面有些时间的概念,是按照印度当时的传统安立的,有时所谓的大劫等佛教术语好像不可想象。有些智者分析,印度人喜欢夸张,佛陀也随顺当时的时代而言。比如,本来是几万年,印度人把它说成无数劫。当时印度人认为,印度是世界的中心,印度周围的地方就安立为四大洲。佛教有很多世界观念、时间观念沿用了印度的传统说法。
因为佛陀在佛经当中也讲了:世间当中所承认的我也承认,世间当中不承认的我也不承认。有一些观点在当时需要随顺世间。因此,我们所谓的阿僧祇劫、无数劫,其实在时间概念当中,就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等等,有时候这样来理解也未尝不可。
后来的一些大德们解释,所谓的三个阿僧祇劫,也可以浓缩到非常短的时间当中,在短时间中也可以成佛。有些人也不用特别害怕,“一个大劫要那么长的时间,那我成佛没有希望了!”“你看这一辈子苦行够长的了,那我没有希望了。”不能这样,心不能畏缩。
这是时间久劫,然后是“尽众障”:尽除所有的障碍——我们相续中有非常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障碍。从无始以来,每个众生都有无数无边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把这些全部一一地断除,而且这种断除是彻底摧毁,包括细微部分以下全部断除,而不是暂时把它压服或不能明现,最后,佛陀已经获得了真正的“大力珍宝器”。
为什么叫“大力”呢?威力品讲到,有了出世间的威力才可以弘法利生,才可以真正趋入佛道,所以佛陀这种大力的功德,世间人功德的力量与之完全无法相比。他的吸引力、各方面的力量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开启这样的大力珍宝器,要真正具有力量才能做到,这种力量我们可以叫作是加持力。
为什么如今很多人也被佛陀所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并不是盲目的,不是像气功师一样——因其他的方法而吸引,而是我们的心向往真理,希望对世界上的众生真正有利益,从智慧和慈悲这两个方面,我们认可佛陀的教育,认可佛陀的生平非常伟大。我们应该知道,佛陀有着非常特殊的一种力量,这跟佛从前积累资粮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杂宝藏经》里有一则短短的公案:佛陀在菩提树下要现前正等觉时,魔王波旬前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扰乱。魔王说:“我一脚可以把你踢到大海的彼岸。”佛陀说:“魔王波旬,你根本不可能这样。你现在有震动世界的威力,是你以前在一个寺院里面受过一次八关斋戒、供养过一个独觉的原因,以此功德力,你今天才有魔王的威力。而我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在无数的佛面前做供养,在无数劫当中守持清净的戒律及布施等等,因为这些善法招引的殊胜果报,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把我扔出去。”魔王说:“我做布施和功德你可以作证,那么你在无数劫当中所做的功德谁来证明?没有人证明。”这时地神从地里面现出身来,她说:“在整个大地存在的几千年、几万年和无数劫当中,我一直在这里。我可以作证:佛陀在无数劫当中,确实在此大地上做过这样的供养、布施等等。”地神说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公案。
以前对佛教道理不是很明白的人,对佛教特殊、甚深的教义会有一些想法和疑惑等等,但是到后来真正懂得佛理的时候,就会完全相信佛的这种力量、佛道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不退转法轮经》里面也讲过,“于百千万亿,无量无数劫,尔乃成菩提,佛道难思议。”在这么长的时间——无数劫当中,通过积累资粮成菩提,所以说佛道是不可思议的。
那天有一个老师,她刚刚考取了幼儿园教师的资格。她说:“我不太会教小学。”我说:“你读了多少年书?”她说:“读的还是蛮多的,幼儿园两年、小学六年,然后初中、高中。高中读完以后在幼儿专科读了三年,现在毕业了。”但给她分配的不是去幼儿园教书——我们藏地现在很多老师是这样,本来是教幼儿园的,结果分去教小学五年级,当然她会觉得有点困难,但我说:“按照你读书的时间来讲,应该可以教吧。”
当年,我们佛学院的很多课程也不像现在那样正规,对于成绩比较好的人,法王有时候就直接说:这个可以当堪布,那个可以当辅导员。所以我是1985年来到佛学院的,1986年就去马尔康的温古寺当堪布讲课了。
我对她说:“我学了一年就开始给别人上课,你现在学了这么多年,应该是可以的吧。”“唉,我现在看到孩子们比较厉害,就有点怕,自己没有信心。”我说:“我当时有点狂妄,觉得自己充满了信心。”我在那个寺院讲课的时候,自己觉得讲得很不错。1987年法王去五台山,1988年我又去他们的寺院讲课。那里有一个老堪布,他对我说:“堪布,你现在还是可以的,比前年成熟多了。”(众笑)当时我想,我前年去讲课的时候可能有点幼稚,讲得肯定不是很好,不然他不会这样说。这个老堪布说话很委婉的——“今年你讲得很不错的”,我说“怎么样啊?”“可以、可以,现在比前年还是成熟多了。”——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比较大,虽然他没有直接说我讲得不好,但是“你现在成熟多了”,说明我当初刚刚学了一年就去讲课,确实是很不成熟的。两次讲课是同一个寺院——马尔康的温古寺,我们去那边要爬很高的山,那里有一个小寺院,是我们朵芒寺的一个分寺。那位老堪布现在还在,每次提起他,我就想起他说“你今年成熟多了。”
所以,讲课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否则你自己认为已经可以了,但实际可能还没有成熟。
以上讲了佛陀的断证功德。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分二: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分十:一、不可思议之功德;二、二利圆满之功德;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四、转依之功德;五、周遍之功德;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九、无量自在之功德;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
诸法本正觉,法者皆非有,
彼虽白法性,依彼非诠彼。
意思是说,所谓的佛陀,是远离二取(能取和所取)的,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就像《杂阿含经》里面讲的:“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应修的已经修了,应断的已经断了,所以叫佛陀。如果问什么叫佛陀?诸法的本来面目真实现前,这就叫作正觉。诸法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苦、空、无我的道理,或者无生无灭的道理,这是任何一个法的本体。不管是有情法也好,无情法也好,它真正的本体是人无我和法无我,无生无灭,这就是诸法的本体。
那么,诸法的本体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存在。所以我们真正要了解佛陀的话,就要明白实际上佛陀并不是形象的东西,而应该是万法的实相。所以,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说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中家喻户晓的四句偈。其中的道理是说:真正的佛陀,不是用声音来见他,不是用色法来见他。那他是什么呢?他是诸法真正的本性,即刚才讲的无生无灭。那他是不是存在呢?“法者皆非有”,佛的本体,并不是一种二取的现象,或者凡夫人面前的那种存在方式。佛的本体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佛陀在《仁王护国经》里也讲了类似的道理。当时波斯匿王讲如何观佛陀的实相,讲到佛陀不是有的、不是无的,不是存在的、不是不存在的等等破二边的道理。“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禅宗经常讲的。最后佛陀对波斯匿王予以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也。”诸法的本体并不是有的,诸法的本体就是如来的本性。佛经云“恒无生法即如来,一切诸法如善逝。”
比如,虽然六波罗蜜多这样的白法,在最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也不能说明万法是实有存在——“依彼非诠彼”,它毕竟是世俗法,在名言量面前,如来的功德——十八不共法、十力等等,我们可以承认它是存在的。但实际上,它也不能代表一切万法真实存在,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二取的世俗法。这样的世俗法到了建立万法实相正见的时候——比如,以布施而言,布施者、受布施者和布施的物品全部都是没有的,尽管在凡夫人的遍计面前,这些法是存在的。因此,真正的万法本性是不可思议的。
真正的佛陀是什么呢?就是无生无灭、空性、无我,这种境界就是佛陀的本性,通过量来证明也是可以的。所以,三世一切如来所谓的法性身也是这样。这个道理比较深,我们要一下子了解有点困难,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来境界的不可思议就是这样。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也说过:“三世无量佛,同处法性身。无等等虚空,极清净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无量佛,都共同安住于法性当中,也就是空性、无我的法性境界中。他们是无与伦比的,就像虚空一样,这就是清净的法性。说到法性,有些人有没有一种感受?其实密法里面也经常讲,如来都是自己的心,心的本体不可思议,如同虚空一样,与这个教证所说的境界基本上是相同的。
那么什么是佛陀呢?佛陀有两种:一个是在印度金刚座显现证悟,给众生转三次法轮的一位觉悟者;一个是佛所觉悟的这种境界,实际上我们在当下返观自己心的时候,有一种无生无灭、不可思议、光明广大的境界,这就是佛陀的本来面目。密宗当中窍诀所直指的本性和禅宗当中所指点的心性,都是它。我们一旦通达这个本来面目的时候,就知道:“哦,原来把所谓的佛陀执著为有相者是不合理的。”通过认识自性来了解佛陀的真相,这是最上等的认识方法。当然,这需要依靠比较深的窍诀来明白。
以上所讲就是科判不可思议功德的内容。或者按照其他不同的科判,也可以说佛陀是远离二取者。
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
珍宝法因故,犹如珍宝源,
善庄稼因故,许彼如雨云。
佛具一切法,亦离一切法,
生广大法宝,故如宝法源,
于众降善说,无尽大法雨,
极增白稼因,故彼如雨云。
这个颂词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佛陀的功德。
“珍宝法因故,犹如珍宝源。”佛陀二利的功德是什么样呢?实际上佛是一切功德的根源,就像是珍宝源。大家都知道,珍宝源就是金银财宝的来源,就是有金银财宝矿产的地方、宝地。我们现在能现前许多不共的、出世间的威力和功德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佛陀。这是第一个比喻。
第二个比喻“善庄稼因故,许彼如雨云。”善妙庄稼的因是什么呢?是从天上降下雨水的妙云。有了妙云,就会降下雨水。这个比喻什么呢?把众生比喻为庄稼。世间当中的众生要获得解脱,就需要佛法,佛法的来源是佛陀,依靠佛陀的法语——善说的雨水,众生可以得到成熟。众生获得成熟的主要来源,就是佛陀所宣讲的法要。
下面同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宣说佛陀的功德。
实际上,佛陀“具一切法”。一切世间法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空性、无我,佛陀也没有离开这样的真相。一方面,佛陀与一切万法空性、无我、无生无灭的本性无别;另一方面,佛陀也离开了一切法,远离了一切二取之相。从如所有的角度来说,佛陀远离一切法;从尽所有的角度来说,他具足一切法。
详细来说,实际上佛陀、佛法是所有广大法宝的来源,就像宝地成为宝藏的来源一样。佛给众生宣讲善说,就相当于无尽雨水的来源是云一样,而庄稼得以生长的不可缺少的因,就是雨水。同理,我们要现前如来正等觉果位,佛陀的妙法不可缺少。有了佛陀这种宝源,才能获得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多、十八不共法等善法的功德。这些出世间的所有功德就像宝藏一样,而宝藏的根源,就是佛陀、佛法。我们想让世间当中无量无边的众生得以成熟,需要什么呢?需要佛法。
《华严经》中讲过:“譬如无目人,不睹内外色。如来不出世,不见一切法。”就像没有眼目的人,不见内外的色,如果如来没有出世,众生将不见一切法。我们在座的人真的特别幸运,因为遇到了佛法。如果如来、善知识没有出世,我们会一直处于盲目的状态当中。我们相续当中虽然有像庄稼种子一样的佛性,但若没有如来善说的雨水,要得以成熟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在座的道友应该尽量依靠如来所传的善法,对身边有缘的人通过善心进行讲经说法,这很重要。
有一部佛经里面讲,佛陀是以善巧方便来度众生,怎么善巧方便呢?对还没有种下善根的,给他种下善根;对已种下善根还没有成熟的,让其成熟;对善根已成熟的,让他解脱。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讲经说法,在不同的时代当中,应该给不同的众生,通过很多方法来宣讲佛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看到众生烦恼深重,也可以直接讲出他的烦恼和过失。我以前看过《佛说阿难同学经》,其实“同学”一词古代也有,就像我们现在说同班同学。阿难小时候有一个同学是比丘,后来有一次出现违缘,在他要接近还俗的时候,阿难很伤心地告诉了佛陀,佛陀说:叫他到我这里来。这个比丘来到佛面前,因为他的问题是贪执异性,佛陀就给他讲了很多女人的过失,说:你不要贪执女人,一旦贪执,女人就会像毒蛇一样散发毒气(你们不要不高兴啊!);女人像监狱一样,你一旦进入以后就没有自由;女人说话很粗犷,心也变来变去,等等。这个比丘听完马上看到了真相,他说:女人不可观察,像粪土一样等等,后来他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有时你们会发现,有些论典和经典当中,既讲了女人的过失,也会讲男人的过失和其他个别人的过失。佛陀具足善巧方便,看对哪些人对治烦恼起作用就会讲一些相应的过失。虽然佛陀在佛经里讲了女人的过失——确实某些女人也有些小毛病,比如心胸狭窄、心变来变去等等。但我觉得,女人的小毛病多一点,大的毛病还是男人多。比如现在世界上很多大坏人都是男人,从历史上看,很多坏人也是男人。我去一些监狱时,大多数犯人也是男人。如果一个省有五千个男犯人,女犯人接近一千个。我专门了解过好几个省的情况,我问省里管监狱的人:“你们这里有多少个女子监狱?”“只有一个。”“男子监狱有多少?”“有八个。”每一个监狱的犯人人数也是在三四千左右。
我没有去过女子监狱,有一个监狱的工作人员说,“你要去女子监狱的话,肩膀不能露出来。”监狱里面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规定,包括去男子监狱的时候,女众不能参加。即使有些特殊的领导和慈善家,也不能穿没有袖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威仪一定要很严肃等等。首先要专门培训,培训以后才可以进去。可能我以后去女子监狱讲课,他们也会给我培训很长时间。我跟他们说,“我的肩膀如果不露,可不可以用披单盖着?”他们说“看情况吧。”
我想地狱里面是男人多一点?还是女人多一点?现在世间的监狱里面——国内外情况大多相同,犯一些大错误方面,可能男人是比较坏的,比如杀人、偷盗。如果女人也犯了同样的罪,女子监狱里面的人一定不会比男人少。所以说值得考虑,女人是不是坏不好说,女人有一些过失,男人也有一些过失。不管怎样,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不然到时候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