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2课
2015年8月25日
今天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第九品成熟品,希望大家好好听闻。前面已经讲了几种不同的成熟:比如欢喜成熟、信心成熟、寂静成熟,还有大悲心成熟、安忍成熟、锐智成熟和威力成熟。总共有九种成熟。这些成熟大概是什么意思,希望在座的人都要了解一下,否则我突然问什么是信心成熟、什么是欢喜成熟,你什么都不懂可能是不行的。因为这些成熟在日常生活和修行当中确实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智慧、悲心等已经成熟了,但实际上一点都没有成熟,如果一点没有成熟,我们就根本谈不上使用了。所以学习成熟品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继续讲第八个成熟:不夺成熟相。
庚八、不夺成熟相:
理析妙法智,恒无魔作障。
得胜驳他宗,不夺成熟相。
不夺成熟相也是分因、本体、作用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它的因是什么呢?即第一句“理析妙法智”,所谓“理析妙法智”实际上是一种智慧,不夺成熟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因为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前面讲了锐智的成熟,如果已经有了非常锐利的智慧,就会对大乘佛法的教义产生不可改变、不随他转、非常坚定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可能被他夺的。这种智慧是以什么途径而得到的呢?是通过分析、观察的途径得到的。其他论典中也讲过,我们是通过四种理:观待理、作用理、证成理、法尔理进行分析的。比如观待理:世间当中的任何果都是观待因而产生的,没有因不可能产生果,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可以推理出来的。
所谓作用理:有了因,就会对果的产生有直接的作用,比如有了眼根、外面的色法和作意,眼识就可以产生,眼识的产生就是一种作用理。有了眼识就可以看见外面的色法。眼识起什么作用呢?能看见外境的作用。
第三个叫作是证成理,证成理可以分为自性因、不可得因、果因。比如山上肯定有火,因为看到有烟的缘故,通过这种方式来推理就是果因;或者我们前面没有瓶子,如果有瓶子我可以得见,但是因为没有见到的缘故,所以没有瓶子,这是以不可得因来证成没有瓶子。
法尔理:即如来出世也好,如来没有出世也好,一切法的因缘都是法尔如是的。比如,依靠无明产生识等十二缘起的循环;或者外境方面,依靠种子产生根、茎、苗芽、果实等等。这样的因缘叫作法尔理,是一种自然规律。
以上方法称之为推理,我们依靠推理在相续当中真正得到了非常坚定的智慧——也就是通过理论分析妙法而得到的智慧,这就是不可夺的因。我们通过对中观、因明的闻思,包括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闻思分析以后所得到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不被他夺的因。
第二,不夺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恒无魔作障”,我们有了定解之后,在修行过程当中,恒时不会有任何魔对我们的修行做障碍:有些人表面上是善知识、你的亲朋好友等等,但实际上他是魔的化身,会让我们的修行慢慢退失;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对你很好,但实际上是一些外道,让你永远难以获得解脱。但是当你真正获得一定的定解之后,外面的魔障、外道,都不可能真正夺取或转移你的定解,这就是闻思真正的作用,很重要。现在很多人没有闻思,外面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信心就开始改变,行为也改变了,这叫容易改变,而不叫不可夺。
第三个“得胜驳他宗”,这是不夺成熟的作用。我们有了不可夺的境界,就获得了对大乘佛法不可退转的殊胜定解,这就是“得胜”,即自己得到了别人根本没有得到的信心和智慧。我们有了智慧,就可以驳斥他宗,对他宗的非理观点,可以一一全部摧毁。
以上就是不夺的因缘、本体和作用。如果具足这三者,就具有了不夺的成熟相。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也是有一个教证(堪布用藏文背诵),《经庄严论》也说(堪布用藏文背诵),这是我们以前很喜欢背诵的一个教证,当时自己也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不被他夺的定解?《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了有不随他转和不被他夺两种定解:一种是通过学习和闻思,当闻思修行的智慧成熟的时候,就有了不随他转的定解;一种是:在有了不随他转的定解之后,就不可能被外面的邪魔外道和世间的任何一个人夺走和转变,这就叫作不被他夺和不被他转。这两种定解对现在的很多修行人很重要,有了之后的确不容易改变。
《大宝积经》里面讲:“勇健大智人,了知空性理。能怖畏魔军,彼堪销供养。”勇猛的、有智慧的人,如果真正通达了空性的道理,他能令外面的邪魔外道生起恐怖之心,而且人天众生的任何供养也都可以接受,可以成为世间的应供处。如果对空性、四种理有了不被他夺的智慧,我们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畏惧,就像佛陀有十八不共法、四无畏一样。当我们有了不被他夺的甚深定解,在世间的任何一个群体中——不管是非佛教徒,还是佛教徒,你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现你的辩才和智慧,而不会胆战心惊——“我不敢出现,害怕别人问我。”当然有些人的不怕,很可能是盲目的——“我无所谓,我也没有什么害羞,别人问我答不上也无所谓,反正乱说也没事”,这是一种无耻的无畏。有些人真是这样,出去的时候特别大胆,基本的一些道理也不会回答,本来应该特别不好意思,但是他一点畏惧都没有,这种人应该是非常可耻的。但是有一些智者很谦虚,他可能不愿意出头露面;而有一部分人内在确实有真实的智慧,这种无与伦比的锐利智慧通过别人的询问、辩论可以展现出来。这种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在芸芸众生的群体里,都可以悠游自在地应对各种问题。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尽量地培育自己的智慧和辩才,那么将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就不会有很多的怀疑与担心,能真诚地面对各种问题,就像我刚才引用的教证所讲一样,是一种锐利智慧的表现。以上是不夺成熟相的简单解释。
庚九、具支成熟相:
积善依堪勤,现喜胜静善。
佛子之具支,真实成熟相。
具支成熟相也可以叫断支成熟相。现量证悟法界的时候,能取所取的相全部泯灭,所有的执著分别念都断了,这就叫作断功德。断功德以五种成熟为助伴,这五种成熟分别是信心、身体无病、无谄、无诳、智慧这五种支。颂词的解释也与这五种支相对应。
具支成熟相也是分别从具支的因缘、本性、作用三个方面来讲的。
首先,具支的因缘是“积善”二字,即通过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获得了很多的善根。获得一地菩萨的时候,当然会有这样的功德,如果还不是一地菩萨,我们现在相续当中稍微有的一点断功德,也是来自智慧和福德资粮的“积善”。“积善”对应五支中的信心支,也就是具有依靠信心积累福慧两种资粮的功德。
第二,具支的自性是“依堪勤”三个字,“依”就是所依的身体,“堪”有堪能的意思。意思就是说,行持善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今天头痛,明天心脏痛,后天走路不方便,一会儿这儿有病,一会儿那儿不舒服,不要说断除一切障碍,连平时听课、参加一次考试都不行。我看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身体不好,每次都是今天这里不好,明天那里不好;而有些人好像从来都没有病——“我身体很好,吃饭也没有任何问题,我还是很能吃的。”能吃说明身体还比较不错,这是健康的表现,能吃的人可以堪为修行的所依(众笑)。“依堪勤”对应五支中的身体无病支。无病支很重要,五支当中首先对三宝产生信心也很重要,然后就是要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这也是获得一地菩萨的坚实基础。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注意健康和饮食。我前面讲过,有些道友对饮食和健康一点都是不执著,这样也不太好。其实健康跟我们的情绪有很多关系,有些人比较敏感,很容易受打击,好像一点点小事就特别伤心,一直反反复复地放在心里,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好饭,经常给周围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这是不好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对待朋友和周围的人应该常年如一日,保持同一种状态,这样自己会是最快乐的,也最受人喜欢。当然,能否做到这一点与我们的身体和福报等都有关系。
第三,具支的作用:“现喜胜静善”,意思是说,喜欢在寂静的地方修行,能断除一切愦闹和散乱分别念,还有非常欢喜闻思和修行善法,这两方面就是具支的作用。欢喜寂静对应五支中的无谄、无诳,喜欢修行善业对应智慧。颂词里面展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喜欢寂静,一个是喜欢闻思修行的善业,在五支当中是对应无谄、无诳和智慧三支。
前面讲到的五支怎么对应呢?就是获得一地菩萨断功德的时候,其实它的因缘是信心,因为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很重要。断功德的本体是什么呢?即身体无病,健康对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健康的身体和信心的因缘,那通过什么方式来断除修行的障碍呢?即通过无谄、无诳和智慧。但要获得无谄、无诳和智慧,首先就要喜欢寂静的地方和喜欢闻思修行才能得到,除此之外难以得到。颂词和五支之间的对应方法可能稍微难懂一点,如果理解不透,这个偈颂就有点难懂。
当然,断功德的五种支也是成熟相。所谓成熟相,就是断功德成熟的相。其实,也应该这样来理解这三种方法(无谄、无诳和智慧)。
己三(摄义)分二:一、自成熟;二、成熟之比喻。
庚一、自成熟:
九相成熟尊,能令他成熟。
法性相续增,恒为众至亲。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九种成熟——包括最后的具支成熟相和不被他夺的成熟相,总共有九种成熟相。无论是具有九种成熟相的佛陀,或者佛陀所讲的法的任何一位主尊、菩萨——如果他的相续当中有慈悲的成熟、智慧的成熟、不夺的成熟、威力的成熟等九种成熟相,那就说明他相续已经成熟了,已经具有殊胜功德了。
有些人经常说:“我要出去弘扬佛法,请上师为我观一观因缘成不成熟?”我也没有其他办法来观,就看你的智慧成熟了没有,你学了多长时间;你的悲心成熟没有,看你对众生到底有没有悲心,是不是这次出去是专门为了赚钱;你的安忍成熟没有,你平时脾气不太好,会不会跟很多人吵架;你的不可夺成熟没有,你本来想度化众生,结果会不会被外道带走了?所以,我们自己成熟很重要。有些人虽然某个地方成熟了,但是因为有些地方还没有成熟,结果功德已经被夺走了。如果具有九种成熟——我相信很多道友,将来确实可能很有弘法利生的因缘。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说他圆寂以后他的弟子当中有很多也许是超过他的;有些也许是跟他一样的;有些是非常了不起的。总的来讲,法王的弟子有很多都是对众生非常有利的,在藏地、汉地有很多很了不起的大德。
我并不是想像法王一样说对未来的授记,但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时不说也不行。比如我将来离开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些刚来的年轻人,现在不一定学得很多,但是如果他像法王如意宝一样——法王只在托嘎如意宝那里求学了六年,后来已经变成了高僧大德。我们这里也是一样,在年轻人或年龄比较成熟的人当中,将来肯定有很了不起的弘法利生者。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地学习,将来各方面因缘成熟的时候,度化众生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你在各方面自相续都没有成熟,也许你暂时在某个地方比较出名,很多人对你也特别恭敬,但过一段时间,某个问题出现以后,你可能从此就销声匿迹了,甚至对佛法有害也很难说。在座的道友必须要注意。
我刚刚来喇荣第一次见到法王时,当时觉得法王好像特别年老,后来我算了算,我是八五年来的,法王是三三年降生的,当年应该是五十三岁吧。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有些人真正得受了传承上师的意趣和法宝,有些人不但没有得到,反而因为自己的原因经历各种各样的违缘和障碍,会有各种情况。因此我们先要令自相续成熟,之后才能令他成熟。自相续的成熟之后,如果通过讲经说法、教育和研讨,别人的相续也慢慢可以成熟。这样之后——我们后面还会讲六波罗蜜多,通过六波罗蜜多的发心,使自相续当中的功德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多,然后恒时都是利益众生——“恒为众至亲”。对于菩萨来讲,实际上自成熟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相续成熟,菩萨会恒常把众生当作最重要的至亲。
菩萨自相续成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但世间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我在美国的一个学校里面也讲过,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自我的成功,最多是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利,对全世界和人类不一定特别关注,教育的理念跟大乘佛教很有差别。而对于大乘佛子,利他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在利他方面没有疲厌、没有懈怠,那么自相续当中希求甚深的法也不会有困难,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面利益众生也不会有困难。
《十住毗婆沙论》里面也讲过:“如是求二利,心无有疲懈,以无疲懈故,能得诸深法。”心没有疲厌、懈怠的缘故,就能够得到甚深的法。如果一个人只是希求自利,那他所相应的法不一定很深,要做的事也不一定很纯洁。如果是为了自利利他,即使在操作过程中特别累,他却不一定感觉特别痛苦,因为人的心起主要作用,心如果没有疲厌、没有痛苦,做什么事情都比较堪能。
《经庄严论》讲自成熟的目的,并不是指我们自己买个房子、买个车,然后家里如何如何。现在我接触的很多同学,他的成功标准是什么呢?——“你有没有房子?你买了房子没有?哦,已经买了房子;那你有没有车?银行里面有多少存款?哦,那还可以。”这样就已经成“佛果”了,不错了。很多人是这样的想法,这跟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不一定相同。
庚二、成熟之比喻:
如疮可破漏,食可用许熟,
此依于二品,灭受说成熟。
什么叫作自相续成熟呢?下面用两个比较适当的比喻来说明。我前面讲什么叫成熟呢?就是西瓜也好,苹果也好,牛油果也好,熟了就可以吃。昨天有人很辛苦地给我拿来了牛油果,当时他问:“熟了没有?”我说:“熟了熟了,很好吃。”但是后来想好像有点没有熟。(众笑)
在世间当中,什么是成熟呢?比如说,如果我们身上生疮,在刚开始结脓、比较红肿的时候不能穿破,一穿破的话里面是血,最后就可能一直不断地生病。如果感觉到疮里面一阵一阵地痛,一直看到疮面已经变成黄色,再待一段时间,最后发现已经成熟了,再用其他东西来穿破,把里面的脓全部挤了的话,伤口就会好的。疮上的脓也有一种成熟,这是世间当中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比喻。
还有一个是食物的比喻,比如说,不管吃什么食物都是要煮熟。前两天有一些老师,给我带了炉霍产的土豆,炉霍的土豆比较好吃,我自己煮土豆的水平还比较可以。有时我上午一边看书,一边在锅里煮土豆,煮完了自己吃感觉很好的。其他人给我煮的,最后全部都已经烂了、破开了。(众笑)
太熟了不行,还没有熟也不行。就像食物已经熟了可以吃一样,同理,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因缘成熟的时候,无明烦恼也可以灭尽。
实际上我们是依靠五蕴来修行,修行同样也可以用以上两个比喻来说明:就像疮熟了把脓挤出去病就会好一样,我们相续中五蕴上的贪心、嗔心、痴心等无明烦恼就像脓,到一定的时候,它离开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就可以通过对治,把它像破脓一样地挤出去;此外,我们的五蕴上面虽有烦恼的一面,但也有善的一面,具有能对治和破除无明烦恼的智慧:善心也好、人无我的智慧也好、法无我的智慧也好,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些智慧对治无明。这就是“灭”和“受”,“灭”:烦恼就像脓,把它挤掉就没有了,当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身上的这些烦恼可以挤出去,把它灭掉;“受”:有“受用”或者“修行智慧”的意思,就像食物成熟自己可以享用一样,这种智慧是可以享用的。这样才叫作成熟相,这也是一种成熟。
所以,通过享用食物和身上长疮的比喻可知,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相续当中该断的障碍和烦恼,就像身上的脓是可以挤出去的。然后,我们的修行原来可能修得不好,但现在遇到大乘佛法之后,如果我继续享用、继续修持大乘,在因缘成熟时是可以灭尽无明烦恼的,那个时候是比较简单的。
前面讲的第一个成熟相是对大乘佛法的欢喜,在因缘没有成熟时,你光说“我很喜欢大乘佛法”,可能是不行的。但在因缘已经成熟时,你的欢喜已经成熟了,然后你去依止大乘善知识闻思,闻思十年、八年之后,最后在你的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不可夺的智慧。这是因为欢喜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如果欢喜的因缘没有成熟,表面上你可能受持了一些佛法,但最后不一定能坚持。好像有些人到这里来说“我要出家”,然后待了几个月,听了几堂课,法也没有融入心相续,最后出家也不成功,就走了。这就是没有成熟。
《百业经》等很多经典里说,佛陀通过智慧发现度众生的因缘如果成熟,就会亲自去度众生。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有时看来好像现在人们都很有信心,如果各方面外在的因缘具足,度众生的因缘就已经成熟了,大家在这个时候共同努力,是会出现很多机缘的。大家应该很认真地去观察。
如果我们只是很粗浅、简略地学一点佛法,就跟对待世间法一样,那么佛教的道理——比如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如何对治烦恼等等,就不是那么容易成功了,一定要很认真地去观察和思维,这时才会发现我们相续当中的很多垢染是可以灭掉的。
世亲论师有一个著作叫《佛性论》,主要讲如来藏的功德,如来藏在每个众生相续里面都有,它所讲的一些道理相当于《宝性论》。《佛性论》里面说:“聪明人次第,数数细细修,灭除自身垢,如金师炼金。”意思是:聪明人修行佛法按次第修,而且修的数量比较多。“数数”是多次地修;修行方式是“细细”,非常细致。他对于灭除自相续的垢染,就像淘金师锤炼黄金一样非常细致认真。
而有些人的修行是没有什么次第的,只是笼笼统统、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看一看书。以前有个东北的人,他一边抽烟一边嘟囔着说:“修行那么难啊,我看过这几本书,是你们大乘、你们藏传佛教的,也没啥大的兴趣”(众笑)。
以上是自成熟。大家应该要注意。
戊二(令他成熟)分三:一、分类;二、意乐;三、加行。
己一、分类:
我们要度化众生,就要令他成熟。其实,成熟对于自相续就是自相续净化的意思;对于他相续,我们也要令他成熟。也就是度化他人,让他人的相续得以净化、成熟。
许令离成熟,普熟极成熟,
随善证成熟,恒熟上成熟。
这里讲了八种成熟。首先承许什么呢?承许众生的相续成熟总共有八种。
第一种“离成熟”。离成熟能让很多众生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等等离开——贪嗔痴离开也是一种成熟。比如说,奔公甲出家之前嗔恨心很大,他身上每天都别着好几把刀子,后来出家之后就不需要了,他离开嗔恨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原来有些人特别爱喝酒,后来不爱喝酒了——喝酒的习惯已经离开了。这种离开,实际上也是一种成熟。又比如说,有些人出家,原来是在家里面,然后“离家出走”(难听一点是离家出走,好听一点是离家到彼岸)。那么,这是他离开家庭或离开某个人的因缘已经成熟了。包括现在世间人离婚,也是因缘成熟的,这也可以叫离成熟。(众笑)因为没办法一起合作,只有离开了。若没有成熟,怎么离呢?是吧?
第二种“普成熟”,就是让有缘的众生通过三乘佛法继续成熟。比如说,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传法,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法都共同地传,虽然有些听者本来是声闻乘的根基,有些是大乘的根基,但是一起传授的话就叫作普成熟——令有缘众生普皆成熟。
第三种是“极成熟”。虽然世间当中的外道也有一些讲经说法,但是外道法只能让你暂时离开粗大的贪嗔痴,转生到色界、无色界等处,最后烦恼还是会生起,是会退转的。而我们通过修行大乘或三乘的法,就能断除相续当中的无明,以后是再也不会退转的,这就叫作是“极成熟”。佛教里面有些人比较担心:无明断除了会不会再复生呢?不会再生的,因为已断除了它的种子。
第四种是“随成熟”。随成熟是随众生的不同因缘而善巧度众生,比如为贪心者讲不净法,为嗔恨者讲慈悲法,为痴心者讲缘起法。对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法,其实也是一种善巧方便,很重要。世间人认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种贬义词,但是我觉得,有时候该说还是要说,如果你见到一个魔鬼,光会讲人话是没办法度魔鬼的,所以如果你懂一些鬼话(众笑),在它面前也应该讲一些鬼语,让它慢慢生起欢喜。
有些人确实不懂分寸,比如全是用出家人的要求来要求世间人。原来有一次我出去的时候,我身边有一个出家人,还有一个根本不信仰佛教的世间人,但是他的为人是很好的,他一边抽烟一边和我们对话,然后那个出家人很不客气地命令说:“你把烟掐了!拿下来!快快快!”令对方有点难堪。其实这是别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也是别人的一种习惯。虽然你认为面见一位上师、出家人不应该抽烟,但也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随顺你。有些出家人的社会经历和阅历都不太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对别人的感受有时确实掌握得不是很好。所以说,让所有的人跟着你转是不可能的,也许你对某个人很有信心,但是别人不一定有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随顺众生,在不同场合当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想要让地球的旋转以你为中心,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是随着整个世界——地球、太阳、银河系运转的规律走好一点,这样自己也可能比较方便。我觉得随顺众生的成熟很重要。
第五种叫做作“善成熟”。善成熟是指无有偏堕、平等地,对他人有一种恭敬心和欢喜心来使他成熟。比如我前一段时间做慈善,专门给老师们做了一个培训,我说:“今天来的人,都是条件不太好的,我们一定要对他们有恭敬心,不要认为我们在做慈善就很了不起,我们不能这样对待他人。”这是一种对别人尊重的、服务的态度。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也是一种善成熟的方法。
还有一种善成熟的方法,就是无有偏堕地传授佛法——对于因缘具足的人,就像刚才说的普成熟一样,都同样地给他们传授佛法。比如,以前有些上师会给每个人讲不同的窍诀,但像法王如意宝在传讲密法的时候,凡是修完加行的、某些因缘成熟的人——虽然这些人当中有些是特别好的,有些是特别坏的,但是,当大的因缘已经具足了,法王都会给他们宣讲。现在我们也是一样,有时候传密法等很多事情,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上等根基,但是只要大的原则定下来了,即使里面的人层次不同,就可以没有偏堕地、平等地、有恭敬心地给他们传授,这叫作什么呢?也是一种善成熟。
第六种叫“证成熟”。证成熟是指自己已经证到了一地菩萨或有了一定的证悟之后,也很想将他人领入这样的境界当中;或者即使你没有证得一地菩萨果位,但是你确实具有大圆满、菩提心或空性的见解,这时你想办法把他人也安置在与自己同样的境界当中,让他也好好地修行,这就是“证成熟”。就像现在有些人的父母是医生,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医;父母如果喜欢舞蹈而孩子不会跳舞,就非要送他到舞蹈学校去学一学,这也是世间人的一种证成熟吧。
第七种是“恒成熟”,就是把以前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教言,不间断地、恒时给别人宣讲。我们佛学院应该有恒成熟的这种精神吧!我们这里的很多法师,确实除了休息日以外,一直常年地、不间断地给别人传授佛法。很多堪布、堪姆、法师,他们的精神确实可嘉,非常不容易,不管任何时候,春夏秋冬一直在不断地讲经说法,这是一种恒成熟的精神。
第八种“上成熟”,指从信解行地到十地末尾之间一直不断地增上成熟。比如说,对本来是一个信解行地资粮道的人,想办法给他传授佛法,让他提升到加行道;如果本来是加行道的,就让他再提升到见道,等等。就像本来是一年级,就帮助他再去读二年级、然后三年级……小学毕业的时候,不要让他退学,马上去读初中、高中、研究生、博士后,博士后以后怎么办?然后再去赚钱(堪布笑),世间人认为赚钱是上成熟。
下面讲最后一组颂词。
己二、意乐:
佛子以利心,住此成熟众,
父母友于子,及亲非善住。
慈主利乐行,慈爱他众生,
世人自不爱,何况极爱他?
菩萨的利他心是什么样呢?菩萨以利他心长期住于世间成熟众生,经常帮助众生,让众生暂时享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涅槃的快乐。这种成熟他众的广大意乐,包括世间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也是不会有的,也不会“善住”于这样的心态。因为父母虽然对自己的亲人和儿女有一种善心,但这种善心只是让儿女在这一辈子当中拥有发财、成家立业等世间安乐,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利益。
“慈主利乐行”意思是:慈悲的菩萨利益众生、慈爱他众的行为和心,是世间人根本没有的。“愿我即生当中获得真实的人天快乐,将来获得无二的涅槃,然后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的想法世间人根本没有,连对自己都没有,更不要说对他人了。世间人虽然慈爱自己,但为愚痴所牵,一般是通过杀生、偷盗等造恶业的方式来帮助自他求安乐,但最后的下场是什么,即生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度化众生的时候,首先自己的相续要真正得到利益。
《大宝积经》里面说:“成熟彼众生,先施世间乐,后令发净心。”要成熟众生的话,首先应该让他们获得世间的快乐,等到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你各方面行为的时候,你再令他们发清净的心,然后用出世间的道理来进行引导,这就是菩萨引导众生的方便善巧。
从表面上看,菩萨也有行住坐卧等很多事情,但实际上,菩萨所有的行为都是利益众生的。《华严经》里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菩萨游行诸世界,常能安隐群生类,悉令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菩萨行于一切世界当中,经常利益所有众生。虽然菩萨经常周游世界去很多地方,但是他的目的是让众生获得快乐、欢喜。为了众生的欢喜,菩萨行持菩萨行是不怕劳累、不会厌烦、没有厌足的。
佛学院早期的时候,法王如意宝经常在佛学院讲经说法,一般是不外出的,后来因为种种缘起,法王也经常外出弘法利生。当时我们佛学院的一些老堪布经常跟法王发太过(因为他们以前是同学):“你就不理我们了,你到印度、到美国去很好玩,而把我们扔在这里……”尤其是我前两天说到的嘎多堪布,他说:“把我们扔在山沟里面,你倒是到处都去。今天去印度、明天去美国,你倒是很快乐的。”法王也有些开玩笑地回答说:“我出去并不是游玩。我的所作所为,除了讲经说法以外没有其他的,这些事情跟随我的人应该是清楚的。”有些堪布确实容易接受,但有些从表情上看有些显现上还是有点不理解,我经常想起来,嘎多堪布当时很不高兴:“我不知道!不知道!你是不是又要走了?可能已经准备好了吧?你们什么时候准备的?”因为当时法王出行的很多事情办理比较麻烦,要报名等待批准,所以都是保密的。等到批准之后,比如说明后天要出去了,今天才宣布“我明天要去美国了”,很多人就很惊讶,感觉很突然,所以有时候很难解释。
我昨天做梦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资料库,里面有很多的光盘。但这些光盘不是我的,是另外一位堪布的。我打开光盘看了一下,里面有我以前跟法王一起出去的、很多特别珍贵的资料——有一些镜头好像是我在照顾法王的。我很想拷贝一份,但是这位堪布却不愿意。梦中我一直求他:“我以前虽然出去过,但是很多事都忘了,这些资料里的录像还是很稀有的,你可不可以给我拷一份?”但他一直不肯,后来我就醒了。所以,以后如果我们变成中阴身或者在地狱里的时候,很有可能也会出现很多诸如电脑之类的现代仪器,因为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使用,不知道我们将来的习气会是什么样的,有时候也会做很多奇怪的梦。
我们今天讲的是成熟相。意思就是说,我们利益众生还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成熟。尤其是菩萨随顺众生的时候,需要显示种种不同的成熟,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尽量接受菩萨的教化。自己以后在真正没有自私心的情况下、在不违背大的戒律的情况下,包括对别人说话在内,我们都应该随顺众生、饶益众生,这是每一个发心人很重要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