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20课
2015年8月18日
下面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第八品威力品。
戊五、威力所具功德:
如翼丰满鸟,能成熟有情,
得佛极赞叹,众生应受语。
大乘菩萨通过修行具足了六种神通,有了神通的威力之后,他在利益有情的过程中会非常顺利,就像世间当中羽翼丰满的飞禽,可以在虚空当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同理,具有六种威力的大乘菩萨,他依靠四种摄受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利益众生,让没有成熟善根的众生成熟善根;对已经成熟善根的众生,不断地将其安置于清净的身语意当中。
威力具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功德是:具有威力的菩萨利益有情、成熟有情会非常方便。
第二个功德是:菩萨如理如实、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不仅诸佛菩萨会高度赞叹,而且世间的天人和人也都会赞叹。有些经典中记载了佛陀与具有自在的菩萨间的很多问答,他们的问答与世间凡夫人的问答完全不相同。世间人问问题,只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比如我经常去一些学校演讲,很多人翻来覆去问的就是这么几件事情:“我的心理压力很大怎么办?”“我感情不顺利怎么办?”“我身体不舒服怎么办?”即使回答,有时也只能是对个别人有利。而有利他心的人,问的问题也不相同——他会想到其他众生,提出很多人非常关注和需要及重要的问题。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个菩萨问佛:为什么佛陀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究竟是什么?佛陀回答说:所谓的善巧方便——比如我们给众生布施一抟食物,这点食物虽然很渺小、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我们用大愿力来摄持和回向,这个善根就会变得无量无边,乃至轮回未尽之前都永无尽头,这就是菩萨的善巧力。同样,我们哪怕听一堂课或者修行短短一座禅修,如果用智慧和方便来摄持发心和回向,这就是菩萨所拥有的善巧方便,十方诸佛菩萨都会高度赞叹这样的善举。光是凡夫人互相问答,佛菩萨不一定很赞叹,如果我们的问题真正是有关众生如何解脱烦恼和离苦得乐的,十方诸佛也会很关心,肯定会加被和垂念我们。同样,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善,不论采取世间当中的任何形式,诸佛菩萨都会赞叹。这是第二个功德:得佛赞叹。
第三个功德是:具有威力的菩萨在趋入菩萨道时会依靠种种神通,比如神足通、他心通、天耳通等等,能真实了知众生各种不同的心态和需求、烦恼以及痛苦。因此,他利益众生、随顺众生而宣说的法门,每一个众生都乐意接受,对众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利和需要的,对于菩萨如此善巧的讲经说法,众生完全能接受。
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在口头上说:度化众生!度化众生!也不一定很合适。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不同众生的习惯,他们的习俗、他们的爱好。虽然同处一个时代,但是东南西北的人,爱好和兴趣是不同的。如果是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首先应该进入不同众生的生活,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所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应机施教才对众生有利。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心态和兴趣,只是随着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而讲,这样对众生不一定有利。
虽然我以前经常讲五部大论,但我也看到,现在尤其是汉地,学习五部大论的人不是特别多,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烦恼和情绪问题。很多人最关心的就是当下的生活,他希望得到的,就是对他的心态和感受能起直接作用的方法,是非常现实的。因此,我们以后讲经说法,也要善巧方便地用适当的语言和教言来帮助他们。否则的话,虽然我们所讲的五部大论和密法等是非常殊胜的,可能有些人从来没有品尝过。如果你是品尝过这个法味的人,就能感到佛陀和二圣六庄严等前辈高僧大德无比广大的智慧真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和敬仰,但是如果众生的根机无法与这么殊胜的佛法相应,人与法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法很殊胜,众生也未必能接受。我们如果真正懂得众生的心态而对他们宣说佛法,他们也会乐意接受。
《水木格言》中讲过,调化自己内心的佛子,以四摄来利益众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就像具有善巧方便的商主,他到了宝洲会给别人带来无穷的利益。大乘佛子要利益众生,首先就是要具有利他心。利他心很重要,但光有一个利他心也不行,我们还要有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之一,就是要具有神通力。
现在很多人即使没有神通力,我认为也可以修成怀业自在。比如我们一直在念诵怀业祈祷文,到一定的时候,怀业修行成熟了——即使现在你是非常弱小的一个人,但你将来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会超出你的想象,相当于是具有神通、神变一样。在众生界当中,只要你说一句话,想做的事也许全部都能如愿以偿,而且会非常圆满、顺利,并且对于所结缘的每个众生的今世和来世都非常有意义,有这个可能性。即使你没有特别明显的五眼六通,但我们通过诸佛菩萨真实谛的加持力、自己的善愿力,还有依靠众生不同的因缘和缘起力,在各种因缘聚合的时候,即使你是一个还没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的胜解行的发心者,也可以在娑婆世界中具有利益众生的殊胜机缘。
以上讲到了利益众生的重要性。
我在讲《大乘经庄严论》的过程中,尤其是每天看一遍的时候,感到本论对于大乘佛子来讲,的确是非常殊胜的论典。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能领悟它的究竟意义。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大乘经庄严论》的教义,应该在今生当中都不会退失菩提心,而且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会有方法将其转为道用,成为利益众生和修成菩提的直接因。
戊六、神通或威力趋入或分类:
六通及三明,八解八胜处,
十遍处等持,无量得坚力。
大乘佛子通过什么方式利益众生呢?他通过六通、三明,还有八解脱、八胜处和十遍处以及无量无边的禅定力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坚稳者——菩萨。“坚”就是坚稳者,是菩萨的异称之一。菩萨为什么叫坚稳者呢?因为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稳固、不可退转,修持菩提、希求佛道的决心非常坚定,因此叫坚稳者。很多大乘经论当中经常用这个称呼。
前面所宣讲的从天眼通到漏尽通之间的六通,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一种威力。除此之外,菩萨利益众生的威力还有几种分类:
第二种是前际明、现际明还有后际明,也就是能通达众生和自己的前世、今世、后世,这叫作三明。菩萨能了知一切诸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也是一种神通,像宿命通一样,只不过此处是按照三时来区分的。
第三种是八解脱。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在《俱舍论》第八品当中专门讲过。小乘的等持有很多不同的分类,这样的修法在大乘当中也比较多,《智者入门》等很多论典中都讲过。在《俱舍问答》里面,我也讲过它们之间的差别。八解脱就是有色观色解脱、无色观色解脱、妙色观色解脱,以及四个无色界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再加上灭尽定,这些都是不同的禅定。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执著,通过观修禅定让心从这样的耽著当中获得解脱,叫作八种解脱。
第四种是八种胜处。包括“内有色想观外色少”等八种胜处。前面的八解脱只是从观贪执的执著中获得解脱。到了八胜处的时候,不仅这种执著是没有的,而且已远远胜过具有这些执著的禅定。
第五种是十遍处。包括地水火风、青黄白红,还有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总共有十种遍处。前面禅定的范围再进行扩大,变成无量无边,完全可以胜伏并超越原来有所局限的禅定。还有大乘当中的首楞严三摩定、虚空藏三摩定、如幻三摩定等很多的禅定,这些禅定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法。
总而言之,作为坚稳者的菩萨,是依靠以上各种不同的禅定和观修方法来利益众生。
上面讲的这几个观修方法,在南传佛教当中修持得比较多,如上所讲,他们通过观自己身体的各种颜色、四大的组成,从内一直观到外,最后发现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以上所讲的这些禅定的分类,主要是进一步空掉对自身身体和外在事物的贪执。菩萨通过禅定的修行来饶益众生,这也是一种威力。
戊七、以赞叹六通等威力功德殊胜性而总结:
胜自在具慧,无主置自在,
恒唯喜利他,行有坚如狮。
大乘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具有“三大”——大自在、大欢喜和大无畏。
学习《大乘经庄严论》就像爬山一样,大家一定要专注,不然讲者也会比较累,听者听不懂也比较累。刚开始听本论的人特别多,现在网上听课的人,一天至少减少几百个,很多人可能听不懂。但我不相信这么多人都没有大乘的佛缘,也不相信这么多人都那么忙。很多人刚开始都发愿要圆满,但现在一年都还没有讲完,对吧?有的人就退了。《大乘经庄严论》原来计划是讲三年,到最后一年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人,也许只剩下三个人。不过没事,哪怕只剩一个人,我也要讲下去。如果一个人都没有,我也把它做成光盘,看有没有人看。
首先讲第一个“大自在”。大乘菩萨具有前面讲到的十种自在或者清净的智慧,正因如此,他是“胜自在具慧”——具有非常殊胜、自在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大乘菩萨的眼里看来,那些世间当中特别烦心、痛苦、伤心的事情,对他来讲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他是完全能面对的、很自在快乐的。
作为具有智慧、大自在的菩萨,他能“无主置自在”:我们看到世间众生被业和烦恼所牵引,一点自主都没有——本来很想当一个好人,结果因为烦恼深重无法做到;本来想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却因为前世今生的业力烦恼特别深重,最后也无法如愿以偿;有些人想追求将来的快乐,可是也没办法得到。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驾驭,不能获得自在,因此菩萨发起大心,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化他们,令其断除无自在的根本因——烦恼,然后将他们安置于自在的生活。“无主置自在”是菩萨的第一个殊胜功德,菩萨不但自己是大自在,而且很想用各种方式让众生与自己一样置于大自在的境界。
第二个是“大欢喜”。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无论身处任何环境、遭遇任何情况都非常欢喜,哪怕是一个众生暂时获得少许的利益,他都非常开心。有些志愿者非常劳累,但是他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众生是有利的——因为人的心力非常强大或者能起作用,所以他自己好像并不感到很累,也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大欢喜呢?因为菩萨对于自己得到钱财、名声不一定会很欢喜,如果看到可怜的众生获得了利益,就是他最大的欢喜。
我们的传承上师们,不是只在讲经说法的课堂上说得漂亮,他们在实际行动当中,也在做真正饶益有情的事情。当每个众生都感受到快乐时,菩萨们会非常欢喜。我有时想起以前的上师们——包括已经圆寂的法王如意宝,还有一些其他上师,一想到他们受持大乘教法、利益众生的事迹,有时好像就不敢想下去了,一想下去心里会有很大的刺痛。
我有一个毛病:上师圆寂之后就不想看照片。法王如意宝和德巴堪布的照片,我一般不放在佛堂里,一放的话有时会有一种特别心酸的感觉——想到他们在世的时候,是怎么样利益众生……其实,就像无著菩萨的传记所讲的一样,他们肯定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许多地方继续利益众生,但在给我们的示现当中,他们已经从娑婆世界暂时离开了。作为凡夫人,在这方面经常有一些耽著吧。
佛经里也讲过,当时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安居三个月,后来目犍连代表僧众对佛陀说:佛陀您怎么到三十三天去了?是不是三十三天很快乐,您就不管我们到那里享受去了?佛陀加持目犍连依靠神变看到了佛陀在三十三天所做的一切事情:佛陀到三十三天之后,一边讲经说法,一边让无量的天界众生修禅定等等。此时目犍连才发现,原来佛陀虽然不在人间,但到了天界也很忙。
原来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回来时,有一位叫作嘎多的堪布对法王说:“您去汉地的五台山过得很快乐,而我们在这里一直等着您很痛苦。”法王说:“我们在五台山也不断地讲经说法,除此之外并没有像世间人一样出去游玩。”大乘菩萨的行为一般人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善知识、大乘佛子,他最欢喜的是什么呢?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世间人特别喜欢的那些:外在的色法、动听的声音等等,凡夫人所喜欢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外境。但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他心里面惦记着的、真正喜欢的,就是饶益每一个众生,所以此处讲“恒唯喜利他”,恒时唯一欢喜的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他众。这叫作什么呢?大欢喜。
第三个是“行有坚如狮”,意思是说:菩萨大无畏就像雪山的狮子——雪山的狮子无论到林间、雪山还是在山洞里,无论它到哪里,周围所有的猛兽根本没有办法威胁它,它的行为在兽群当中完全是大无畏的。同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在三界轮回当中,不管是遇到邪魔外道,还是各种烦恼、痛苦及世间中的种种困扰,对他来讲都无有任何的畏惧。真正的菩萨对世间当中我们感觉特别可怕的痛苦毫无畏惧,比如说,世间最可怕的事就是被关在监狱里,但是大菩萨即使身在监狱中,但他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利他的事情,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世间最可怕的就是生命遇到危险,但是作为大菩萨,他会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布施给其他众生;世间人对患上疾病都比较害怕,但是大菩萨也不会畏惧任何疾病。
《阿含经》讲,有一个旷野比丘尼,她看到世间的散乱太多,打算去寂静的地方修行。在前往森林的途中,魔王波旬化现成人试探她:你这个比丘尼,相貌这么好看,如果到寂静的地方修禅定,整个一生都浪费了,到你衰老的时候一定会后悔。旷野比丘尼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魔王波旬前来扰乱,便以道歌的方式对魔王说: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贪欲,如果断除了一切爱和执著,众生就能获得自在。因为她的决心如此坚定,魔王只有死心离去。
我们在世间当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有些出家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诱惑。按照《大智度论》里讲,魔王波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扰乱修行者,什么样的扰乱呢?有一种方法是:他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众生,比如夜叉、罗刹或者人类的美女、帅哥,或者世间的有钱人等等,通过种种方式诱惑你;另一种是变成世间的欲妙——色、声、香、味等来进行诱惑;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你面前示现大量的供养;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因此魔王不一定是看上去特别可怕、面目狰狞的样子,而是在修行过程当中无法避开的种种诱惑:人的诱惑,财物和名声的诱惑,相续当中烦恼的诱惑等等。这时如果我们有强烈想要利益众生的利他心,那么这些诱惑也无法阻挡修行。所以作为利益众生的佛子,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魔障,但你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心,就像雪山的狮子一样,那么一切都是可以面对的。
这一品主要讲菩萨利他的威力,其中无畏惧的威力是更重要的,当然这也是需要神通的。前面讲了六通的威力,但是菩萨即使没有神通,也有方法利益众生。我忘了是哪一部经典里面讲的,有一位居士问佛陀:您利益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为什么某地的佛教还是不兴盛?您应该派弟子到那里去示现神通来度化他们。佛陀说:我度化众生有几种方法,有一种是通过神足通度化他们,有一种是通过他心通来度化他们,还有一种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度化他们,但是最可靠、最稳妥的方法,是以讲经说法来度化众生,因为这样很多人能很安全、直接地接受佛法。有些人可能也会有疑问:佛陀如果有这样的威力,为什么不显示神通?现在的高僧大德既然有佛教的修证,为什么不显神通?其实佛陀在经典里面也讲了:显示神通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宗教也完全可以显示神通,他们也可以显示在空中飞行等各种比较特殊的行为。我们以后利益众生应该如佛陀在经中所说,要以讲经说法为主,这是最可靠、最重要的利他方法。
当然如果你获得了大自在,在世间当中也可以以多种方式利益众生。佛陀在《华严经》中讲:“犹如工幻师,能现种种身,菩萨自在力,充满十方界。”就像具足工巧的幻化师,能幻化各种各样的身体一样,菩萨通过自在的化身力,能在不同的世界中显示各种不同的神变,这就是菩萨依自在力来度化众生的方法。如果有这样的威力和化身能力当然最好,即使没有,就像下面成熟品所讲,只要对大乘妙法真正有所定解,也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八威力品终
成熟品很重要。因为前面讲了大乘佛子依靠威力来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首先应该观察缘起:一方面是利益众生的人自己相续要成熟;另一方面是所度化的其他众生相续要成熟。我们经常讲: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密法里面也这样讲吧。什么叫作成熟呢?就像是瓜熟蒂落一样:一个水果什么时候成熟了,才可以吃;饭什么时候熟了,才可以享用。光是把菜叶子放进锅里,加一点油,还没有熟就拿出来放在盘子里吃,这样很容易拉肚子(不过有些人也可能喜欢吃生菜)。
下面为什么讲成熟品呢?因为成熟品很重要,对成熟品大家要更加重视。我们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佛教徒?是不是一个大乘修行人?相续成熟了没有?如果没有成熟,做什么都很难利益众生。
今天有一个人给我讲,他刚刚出家就要下去度众生。他说:“我现在在网络上有三百多个人,我正在度化他们。”他问我的建议如何,我说:“按照我们佛学院的规矩,你可能还没有成熟。因为你自己的行为等各方面还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自己的佛性还没有开发出来,刚出家就下去不太合理。虽然网络上现在有两三百个粉丝,但这是经常能有的,有时候假粉丝、真粉丝都会出来。”所以希望在座的各位要看看:吃的饭成熟没有,也要看;自己的相续成熟没有,所度化的众生成熟没有,也要看。
丁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分二:一、自成熟;二、令他成熟。
戊一(自成熟)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喜信寂静悲,忍慧具威力,
不夺具支上,佛子成熟相。
首先讲略说。成熟有九种,下面会对每一类进行广讲。大家一定要好好观察自相续成熟没有。
第一种是“喜”,即欢喜成熟,也就是对大乘佛法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认为大乘是甚深、广大的,对众生和自己都非常有意义。很多人说“我很喜欢大乘佛教”,但你是表面喜欢,还是真正喜欢,就要看你的欢喜成熟没有。
第二个是“信”,即信心成熟,也就是要看你对宣说大乘佛法的善知识、佛陀有没有信心,信心成熟没有。如果信心成熟,你的信心会很坚定的,不容易退转的;信心没有成熟的话,虽然你暂时会感动地哭,在路上激动地磕头,但是过两天诽谤上师三宝的时候,你也是很厉害的。
第三个是“寂”,即寂静成熟,也就是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的威力很薄弱,身心得到了寂静。如果相续中寂静成熟了,贪嗔痴的烦恼就不会那么强烈、粗大,非常痛苦。即使有一点烦恼,但是它的力量不是很强大:你不会一会儿被嗔心驾驭,冲到战场上去打仗;一会儿被贪心驾驭,又前往不应去的地方等等。
第四个是“悲”,即大悲成熟,对待所有的众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尤其是对苦难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心,这样就是悲心成熟了。
第五个是“忍”,即安忍,对大乘佛法的甚深空性也好,还有布施自身的头目脑髓也好,自己在修大乘佛法过程中的苦行也好,都能安忍。如果连一个小时也坐不住,就说明没有安忍。个别新来的人,听课一个小时当中要换九种坐式,一会儿脚伸这边,一会儿伸那边,所有大圆满观修的三种坐式——仙人坐式、大象坐式……都已经坐完了(众笑),这就是安忍不成熟。
第六个是“慧”,即智慧。包括在刚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有接受法义的智慧;对所听闻的法要,有记在心里的智慧;有将佛法传递给别人的智慧。
第七个是“威”,即具足威力,也就是积累了广大的福慧二资粮,通过积累资粮,自己获得了证悟空性智慧的威力。
第八个是“不夺”,在修行过程中,不被邪魔外道和各种违缘所夺。如果我们修着修着,但修行却被各种违缘、魔众夺走了,最后就坚持不下去了。真正的修行人,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被外境所转,可是在我们的智慧没有坚定之前是做不到的。
第九个是“具支”,即具支成熟,下面广说九种成熟相的时候会详细宣讲。断除一切烦恼的一地菩萨具有五种条件:具有信心、无谄、无诳、无病、具足智慧。第九种成熟具有五种分支的功德,这样的菩萨称为具足佛子的相。
以上是略说。
己二(广说)分九:一、喜成熟相;二、信成熟相;三、寂静成熟相;四、悲成熟相;五、忍成熟相;六、慧成熟相;七、威力成熟相;八、不夺成熟相;九、具支成熟相。
庚一、喜成熟相:
胜友等三勤,竟妙摄胜法,
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
什么是欢喜成熟呢?如果对大乘佛法非常欢喜,应该可以称为欢喜相。欢喜相包含本体、因、作用三个方面。
欢喜成熟的因是什么呢?颂词当中对应“胜友等”,意思是宣说大乘佛法的殊胜朋友、殊胜的善知识,这是第一个要欢喜善知识;“等”字包括了欢喜如理闻法,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是欢喜如理作意,即在善知识面前听完佛法之后,自己去观修作意。因此欢喜成熟的因有三种:善知识、听闻和如理作意。
欢喜成熟的本体有两种,在颂词当中对应“勤”和“竟妙”三个字。第一个本体是“勤”,指精进,即精进闻思大乘佛法;第二个本体是“竟妙”,即究竟获得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要欢喜大乘佛法,其根本的本体就是要精进,精进什么呢?闻思修行。佛经中讲了四种不可思议:众生的业不可思议;咒语和药的力量不可思议;如来的智慧不可思议;瑜伽士修行的行境也不可思议。四种不可思议真正要得以究竟,需要用对大乘妙法无有任何怀疑的智慧来抉择。所以妙法得以究竟和对闻思修行精进这两者,就是欢喜成熟的本体。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对大乘佛法要欢喜,欢喜的真正本体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你一定要精进,特别懒惰的人,即使你喜欢大乘佛法也没有用。八点钟还在睡懒觉,再欢喜也是没有用的。第二个是你要对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境界断除一切怀疑,真正使智慧得以究竟,这样才算是喜欢大乘佛教。不然你在表面上稍微闻思两三天,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怀疑和邪见,那你对大乘佛教的欢喜并不究竟,只是表面欢喜而已。所以欢喜的本体包含两个特点。
“摄胜法”是指欢喜成熟的作用,它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保护大乘佛法。为了不失毁大乘佛法,那么你应该受持大乘法。“摄胜法”就是摄受、摄持,也就是受持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你光是欢喜是不行的,没有受持也不够。对大乘佛子而言,欢喜的作用或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一定要保护大乘佛法。这叫作“摄胜法”,也就是欢喜的作用。
最后颂词归纳:“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前面讲了喜欢大乘佛法的因、本体和作用,三者总结出来的意思,就是对大乘佛法的欢喜、恭敬和受持。《大宝积经》里讲:“于如来圣教,敬心而听法,于法恭敬已,速悟大菩提。”因为对大乘佛法有恭敬心的原因,很快会证悟大菩提。前面对大乘佛法有欢喜心、恭敬心,还有闻法是更重要的,后面归纳起来就是受持大乘妙法。
很多印度大德的讲义里也讲了,受持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来护持大乘佛法呢?其实护持大乘佛法,有能力的话就是传讲,然后就是听受,这两者是护持大乘佛法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这样的功德是非常大的。
《大宝积经》里面讲:“菩萨恒沙愿,皆入一大愿,所谓一大愿,摄受如来法。”这句话原来稍微有点长,字数不相等,我是通过偈颂的方式来解释的。意思是说,如果把菩萨的恒河沙数大愿归纳起来,即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这十大愿又可以归纳为一个大愿,是什么呢?就是受持如来的教法。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护持如来的教法、受持如来的教法,所有菩萨的大愿都可以包括其中。恒河沙数不是一般的数量,是特别、特别多的意思,而这么多的菩萨大愿都可以含摄在这一愿中。
《大乘经庄严论》确实很深,如果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了法义,就可以观察自相续成熟了没有?首先要观察欢喜相,即欢喜成熟没有?欢喜成熟的话,欢喜的对境是什么?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欢喜的因是什么?前面讲了三种;它的本体是什么?前面讲了两种;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归纳出来就是我们要受持大乘佛法;受持大乘佛法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我们每天要听闻,还要尽量给别人宣讲,这就是真正的欢喜成熟。
你光是说“我非常喜欢大乘佛法”,但是让你给别人辅导一遍也不愿意;让你听一堂课的话,第一节课的时候还在,第二节课之后就在我的世界当中永远消失了。佛学院里有个别的人,看起来很有大乘善根,但是却根本不愿意听课,这种法油子口头上经常说“我喜欢大乘佛法、我喜欢大圆满、我喜欢上师!”但是喜欢上师的话——听上师传的法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大乘佛法,那就受持大乘法。以上已经讲了“受持大妙法,悲尊成熟相”,这就是大乘真正的悲尊者所具有的欢喜之相。
本来还该讲两三个颂词,但是时间到了,可能前面稍微广讲了一点。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