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8课
2015年7月17日
下面我会边念传承边讲课。今天讲的内容可能稍微难懂一点,没有佛教基础或没有听过《经庄严论》道理的人,也许会觉得比较陌生,可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飞机——这样也不错。
今天讲什么呢?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中的法无我。法无我对在座的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新名词。众生每天都是生活在特别坚固的执著中,要么是对人的执著,要么是对法的执著。实际上以中观或者般若智慧来观察,所谓的法也好,人也好,本体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前面讲了以缘起理来抉择和观察法无我。颂词是这样讲的:
此以胜义理,有寂无少别,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
世界上有很多外道。所谓外道,可以说是除了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派。有些人被别人说是外道就很不高兴,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像被说成“外国人”一样,比如中国人到了美国会被认为是外国人,而在中国则会把美国人当作外国人。所以佛教把其他宗教当作外道,而其他宗教把佛教当作外道,应该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有些外道被一种强制性的我执束缚着,有一些声闻虽然已经通达了人无我,但仍被法我执束缚着,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有一种执著束缚着自己,就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所以,我们前面通过胜义的空性智慧和世俗的缘起显现理来观察,发现轮回三有的一切法,以及所有涅槃的寂灭法,实际上它们的本体同样都不存在,在胜义当中全是空性。佛陀在《华严经》中讲:“生死即涅槃,二皆不可得。”生死轮回和涅槃清净法二者,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丝毫也不可能得到。现实当中所有的法,万事万物,暂时好像是存在的,比如人们每天都在执著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样,钱财怎么样……但是所执著的这一切都如幻如梦。
我们很需要懂得如梦如幻的道理。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平时生活在快乐和陶醉之中,一旦遇到痛苦:比如前一段时间股市下跌,很多人才真正懂得了无常,懂得了如梦如幻,懂得了地狱般煎熬的痛苦,懂得了贫穷的痛苦。这几天听说股市稍微有点上涨,人们又开始得意、傲慢,又开始竞争、夺取。有时候人在竞争的赛道上跑得还比较不错。
“然说行善业,灭生得寂灭”:虽然胜义中一切都是空性,轮回涅槃无有少许差别,完全是平等的,但是在世俗显现中,行持善业一定能灭除生死轮回,获得寂灭的甚深果,显现上一定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这就叫作缘起理,缘起理是很重要的。我看过一部经典叫作《老女人经》,内容比较短,懂得缘起理很重要。
经典里面怎么讲的?有一个特别贫穷的老妇女去拜见佛陀,这位女人胆子比较大,智慧也不错,但非常贫穷。她问了佛陀几个问题:生老死病从何来、从何去?地水火风四大从何来、从何去?眼耳鼻舌身意又是从何来、从何去?佛陀分别通过一些比喻来回答她。
佛陀问她:世间当中用两个木条摩擦可以产生火,那么这个火到底是哪一个因当中产生的?如果没有这两个木条,则火不可能产生,如果有因的话,火是从哪一块木条当中产生的?老妇女说:这是两个木条的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佛陀又问:用手打鼓时就会发出鼓声,那么鼓声是从手中出来的?还是从鼓里面出来的呢?老妇女说:是这两个因缘聚合时而出现的。
佛陀又问:天上下雨,是因龙王的身体而产生,还是其他原因而产生?老妇女说:这也是因缘聚合而产生。
佛陀又问:人们用手画画,从而在纸上显现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么这个图画是从手中产生的,还是从纸中产生的?她说:这是因为具足纸跟手的因缘而产生的。
最后佛陀告诉她,世间所有一切万法,包括地水火风、生老死病、眼耳鼻舌身意等等都是从因缘中产生的。
有些人不懂人类到底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有很多疑惑,什么时候我们懂得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道理才会明白。虽然因缘在胜义谛和法界当中全是空性,根本找不到,但是在未经观察的世俗智慧当中,或在世俗的安立当中,都是无欺的产生。善恶的报应也是无欺而产生。这个道理是很重要的,我们唯一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对因缘、缘起的甚深道理已经通达了。我们要想明白佛教真正非常甚深的意义,最好是懂得缘起理,了解缘起理非常重要。
轮回和涅槃究竟来讲是没有本性的,但暂时来说,在无欺的因缘之下,我们修无常、修人生的痛苦,修人无我、法无我、空性等等,最后一定会获得解脱,断除一切执著而灭尽轮回。这是第一个颂词。
下面讲第二个。
《经庄严论》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但是我觉得对有傲慢心的人,难懂一点也好,不然他们总觉得佛教没有什么不懂的,整天都是讲善恶因果等等。有些智慧稍微不错的人,学因明、学中观,包括学《经庄严论》的有些道理之后,就会觉得不好懂,比较深,脑子反应不过来——这样很好,我希望很多人不懂(众笑)。
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
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
这里讲到如何证悟胜义谛。前面已经讲了什么是胜义谛、真如,谁来证悟,证悟的时间是什么等等。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悟呢?通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现前无学道。大家应该明白,五道十地是佛教证悟的基本道次第。菩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通过五道的修行最后获得无学地。经过第一个阿僧祇劫获得见道,经过第二个阿僧祇劫获得八地,经过第三个阿僧祇劫修道圆满,获得无学地。修行成佛需要三个阿僧祇劫这样漫长的时间。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会善巧地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然后通过闻思修行来抉择所修的法的意义,最后能通达一切万法除了名相以外并不存在的道理。
按照讲义的道理,前两句颂词“菩萨善积累,无边福慧资”是资粮道的意思。资粮道指菩萨在一个阿僧祇劫中要修积无量无边的资粮,比如福德资粮包括布施、持戒、安忍波罗蜜多,智慧资粮包括禅定、智慧波罗蜜多,而精进波罗蜜多是修积福慧二资都需要的。菩萨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双修很重要,任何一个菩萨都不能脱离福慧资粮,否则不太合理。
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修福德资粮——比如做供养、布施等有相善法,一讲到智慧、禅定等法,就不太愿意听。虽然很愿意做一些有相善法,但是对无相的善法却一概不参与,这样也不太圆满。你在做善事的过程中,也要懂得佛教空性及禅修的道理。而有些人只是修一些禅定、智慧,但是对供养、布施、持戒等有相的善法都一概否认,这样不是很好。
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特别贫穷,为什么?因为他以前只修过智慧资粮,没有积累福德资粮。而有些人非常富裕但是很愚笨,是因为他以前只重视福德资粮而没有重视智慧资粮。在人的一生中,有些人是既有智慧又有财富,就因为福德和智慧双运具足。
以前有两兄弟,弟弟特别爱修福德资粮,一直修布施等善法,但对修智慧比较排斥,他后来转生为皇宫里的一头大象,大象是很愚笨的,但是它的整个身体挂满了各种金银珠宝,还有很多人服侍它。哥哥只喜欢修智慧不修福德,后来虽然证得阿罗汉果却特别贫穷。有一次哥哥托钵化缘,结果不管到哪里都得不到供养,只好空手而回。路上他遇到了这头大象,因为阿罗汉有宿命通,一看就发现它是前世修福德的弟弟转生的,就感慨地说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当下大象也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之后就不吃东西了。心爱的大象不进食令国王特别着急,就问看护大象的七个人什么原因,他们说:“不知道为什么。刚才来了一个出家人,他对大象说了几句话,从此它就不吃东西了。”国王特别生气,就问阿罗汉为什么会这样,阿罗汉就讲了他们两个前世的经历,后来大象又开始吃东西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些人对修福德资粮比较重视,但是对智慧资粮没有重视。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我们一方面要好好闻思修行,要尽量懂得佛教的空性智慧,但另一方面也要积累福德,包括手里拿着念珠、转经轮等等。这次开法会我看有很多新来的居士没有拿转经轮,你们的转经轮可能还留在家里的佛堂中,路上不太方便。我们一般要求念经的时候尽量用转经轮和念珠。这次我出去的情况还可以,佛学院的很多道友在外面平时手里都拿着念珠,除了特殊身份不太方便的人。我希望很多佛教徒都能拿念珠,手里拿着念珠,这就说明你还是在经常修持善法。如果你什么都不拿——当然外面也看不出来,我遇到一个人,他说:我内在的修行应该比你们这些修行人、出家人还好,但是因为我的工作、我的单位、我的身份的原因等等,所以我在外面不敢表露任何佛教徒的形象,包括我念咒语的时候,也是在嘴唇里面念……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众笑)。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还是要修福慧资粮。以上讲的是资粮道。
资粮道讲完后,下面的颂词“思法决定故,悟诠具相境”讲加行道。加行道是对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相关意义不断地思维,并且对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进行思维和抉择,最后对名言当中万法无常和痛苦的本性,以及胜义当中无我空性的道理深信不疑、没有任何怀疑,此时就通达了色法和具行相的外境等一切法,除了一个表诠的名称以外根本不存在。这就是获得了加行道的第一个阶段——暖位的智慧,也就是明得智,即除了心识以外,外在的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他会懂得这样一种相。
“证彼唯诠境,正住现唯心”,前半句讲顶位,后半句主要讲忍位。忍位是什么样呢?前面在暖位时,已经决定了这样的道理:一切外境除心假立外根本不存在,而到达忍位时,不仅认识到所有外境全部是在心上显现的,而且可以安住于这种心的状态当中,也就是唯识宗讲的万法唯心,这叫作忍位的真如等持。在此之后,是加行道中最后一个:世第一法位,但在这个颂词里面不明显。
“尔后现量证,法界离二相”:后来现量证到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法界本体,远离了所有能取、所取的相,在这个时候获得了见道。
我很希望有一天很多人能真正见到一切万法的实相,那个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了。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修行境界很不错,社会上什么情况都可以面对,但有时候遇到违缘和痛苦也很苦恼。其实人生都是苦的,无常、苦、空、无我,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法轮的真谛。我们要懂得人生有很多痛苦,不要遇到一个痛苦就不知道怎么办。有些年轻人生活中一点点的挫折都接受不了,遇到痛苦马上选择自杀。我经常想,这些人如果早一点明白佛理,就不会选择这样的路。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世间的知识并没有了悟得很全面,他不知道生活中是有很多、很多坎坷、无常和不如意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天天看电视、电影,尤其是一些广告上面,什么都显得很美好、很简单、特别容易,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幸福并不是你从广告上获得的知识那么简单。虽然有很多人付出了努力,最后还是不能如愿,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
因此通过学佛和修行以后,真能改变很多人的人生。我遇到的很多人,他们都通过真正的闻思、修行、学习之后,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理念,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按照世间的观念,在短暂的人生中,你再怎么追求幸福、成功,可能都达不到,旁边的人跑得那么快,你落到后面一个人垂头丧气,最后心灰意冷、非常痛苦。所以我觉得,不说度众生,就算是对如何面对你自己的人生和痛苦而言,佛教里面的有些道理,对你来讲都非常适合。
我看东西方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凡是有一些佛教的境界和修行的人,他都可以接受。不论富裕还是贫穷,快乐还是痛苦,什么事情对他来讲,都像老人看到孩童的哭和笑一样,并没有特别在意。
所以,在生活中需要学习佛法,而且这种学习并不是停留在形式上。形式上你唱得再好都可以——有一个人开心的时候把《大自在祈祷文》唱得特别动听,痛苦的时候却泣不成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很好地学习佛法,开心的时候念佛就像唱歌一样,但从来没有想过万法是无常、痛苦的,轮回也是痛苦的,业力是不虚的等等,对这些道理没有认真思维过。
其实修行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很多人不要只是懂得一点佛理,应该每一句教言都要去思维。比如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的每一个道理,你都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叫作修行呢?修行就是思维法义。思维的时间慢慢长了,就会有很多收获和感觉,这个时候世间当中的有些痛苦很容易就能面对,而且对于在世间当中无法得到的很多快乐,你也能唾手可得。所以我们需要很真诚地闻思。
前面讲的是资粮道、加行道和见道。那么见道和加行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呢?下面再比较详细地讲一下:
慧知心外无,复证心亦无,
具慧知无二,住无彼法界。
前面在忍位的时候是用智慧观察,发现除了心以外,外在所取的相根本不存在。又再进行观察,发现自己的心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外境二者,实际上是观待而存在的,没有外境就不可能有执著它的内心,如果执著它的内心没有,所执著的外境也不可能存在。二者完全是互相观待的,就像此和彼、这和那一样,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用世间第一法的智慧来抉择的时候,能取、所取都没有。安住在这样无有能取、所取的法界性当中,这就是世间第一法,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马上获得见道。获得见道非常重要,此时彻底断除了见断的贪、嗔、痴等烦恼障和习气、垢染等所知障。可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断除,有些人的贪嗔痴可能比较猛厉,有些人的已经减弱,但通过修行之后,彻底断除也是非常容易的。
下面讲修道:
具慧无念智,恒成普平等,
依彼重罪净,如剧毒除毒。
前面讲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这里讲修道。修道是什么呢?也就是五道十地中从二地一直到十地末位之间的整个过程。“具慧”,即具有智慧的菩萨,他依靠无分别念的智慧、无我的智慧,(就是昨天讲到苦、空、无我里面的无我智慧)能于一切时恒时修行,通达了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心。一切万法指的是外法——物质世界的所有法是空性的,内心世界的所有法也都是空性的。
现在很多科学家只是把外在的一些法抉择为空性而已,对于真正的内心世界他们很多都不懂。有些科学家说:“我们虽然提出了世间当中很多前所未有的理念,但是对内心的疯狂和躁动都没办法认识,唯一在佛教当中,我们能反观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有必要随时随地都想一想:我们所有的不安和不平等来自什么呢?来自内心。我的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禅宗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头。我们每个人也可以当禅师,你如果真的想认识自心的话,你可以反过来参一下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如果真正地认识到,我们的阿赖耶上面,实际上有非理作意、染污、贪嗔痴等许许多多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通过修持人无我和法无我,最后全部都能灭尽,就像一个特别茂密的森林当中,燃起了一场熊熊烈火,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部会烧尽无余。同理,我们内心中已经千年万年所积累的、各种各样无始以来贪嗔痴的障碍,通过菩萨内观的修行,当下全部都会遣除无余。
这就是通过自心来认识自心,以毒攻毒。如果有一种力量非常强烈的毒药,哪怕是很小的一点一滴,只要融入毒中,所有的毒都会变成妙药。同理,认识自心的方法和空性的理念,我们只要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就会断除很多的烦恼。
心的平静确实很重要。你看我们佛学院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气都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人住在一起,在说话、吃饭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在大的方面,一些真正的宗教团体,尤其是在大乘佛教团体当中,不会有非常严重的矛盾和敌对,更不会出现流血冲突,这些情况都是不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能堪忍,心能调伏,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菩萨通过三个阿僧祇劫这样的修行,最后获得了无学地的佛果,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去修行。
修行是极其难得的,修行的背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现在有些对佛教不是特别明白的人这样说:“啊,知道知道!你们的释迦牟尼佛原来是个王子,后来他在印度尼连禅河旁边修行了六年,六年以后这个王子已经成佛了。”一方面也可以这么说,但另一方面,我以前翻译的《白莲花传》当中也宣讲了,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已经在多生累劫中度化众生,这种难以想象的菩萨精神非常感人。可能我们也觉得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通过六年苦行,然后在金刚座菩提迦耶成佛获得了解脱,但是这种想法比较简单。
我以前看过一部鸠摩罗什翻译的《众经撰杂譬喻》经,里面有一个故事的比喻还是很重要的。当时阿难对释迦牟尼佛说:您原来是王子,后来舍弃王位,到尼连禅河苦行六年成佛,其实成佛还是很容易的。佛陀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长者,他虽然有很多金银财宝,但却没有珍珠,他又很喜欢珍珠的装饰品。后来他决定去大海取宝,经过三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特别珍贵的珍珠。一个同伴因为贪财看上了他的宝贝,趁他去水井里面提水的时候,就把水井口盖住,不让他出来,准备让他死在那里。本来他也觉得是死路一条,没有什么希望了,后来好不容易发现旁边有一个洞才逃了出来。出来之后他很想跟那个人拼命,他对那人说,你把珍珠还我就饶你一命,如果不给,我就把你的所作所为说出来。那人很害怕,就把珍珠还他了。他把珍珠带回家之后,家里两个孩子就玩起了珍珠,妻子回来了,就问珍珠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孩子说是从衣服的兜里来的,另一个孩子说是从箱子里来的。这时长者就笑了,妻子问他为什么笑,他说两个孩子很幼稚,根本不知道这些珍珠的来历,其实它们是我这么多年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得到的。孩子们只看到眼前,觉得它是从衣兜里、箱子里拿出来这么简单,没有看到背后所有艰难的经历。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我经过六年的苦行而成佛,也只是当时的众生眼前看到的,但在成佛之前,我为了寻求真理,已在多生累劫中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经历了无数的苦行。
很多人对佛陀的认识,可能跟这两个小孩的见解比较相同。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印度净饭王的王子,我看过佛传,其实你们的佛陀很了不起,他有六年苦行,不过我也有六天苦行……”好像认为自己跟佛陀差不多一样。实际上佛陀从积累资粮到最后真正获得佛果,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而畏惧、退缩。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表面上看,用这么长的时间积累资粮是非常困难的,但实际上只要有善巧方便,短短的时间当中积累多生累劫的资粮也很容易。
佛说妙法善安立,慧住根本法界中,
念相续知唯分别,坚稳速至德海岸。
藏文当中“特巴”是能仁、佛的意思。佛的身口意三门都护持得很好,不像我们一会儿也没办法安住,就算在短短的听课时间当中也是摸着手机等等。佛陀是什么样呢?佛陀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的妙法,三转法轮全是善妙的,可谓初善妙、中善妙和后善妙。确实他的发心是善妙的,语言是善妙的,意义是善妙的,结果也是善妙的。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的精神,可以跟现在世间的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包括阿拉伯文明相比——没有比较可能你们不一定知道,但一比较的时候,佛教确实是初善、中善、末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完全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体现。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这是无数智者和具有修行体验的人的亲身感受和成果。所以佛教的初、中、后都是善妙的安立。
这样善妙的佛教实际上是以智慧安住于根本法界,而现在我们的很多理念,是以分别念安住于钱财或物质当中,很多人所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是世间一种虚无缥缈的观念。而佛教的真正教义是非常究竟的智慧,完全相合于万法的实相,它是跟随法界的一种力量、理念和智慧。这种法界并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但实际上谁也接触不到,不是这样的。我们通过修行,也能感受到所谓的法界的寂静。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诵上师瑜伽时,最后会安住几秒钟,你当时的心,可以安住于与法界无二无别的境界,这就是本来面目,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众生的心经常随着分别念的风不停飘动而已,如果你长期禅修,心安住下来并不是那么困难,所以我们的智慧可以安住于根本法界、根本实相和万法的本体。
安住的方法“念相续知唯分别”有两种:一种是入于根本慧定,安住于一念相续,即安住于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或者非有非无的不可思议境界中;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后得、出定的过程当中,经常用正知正念维护自心。有些人根本没有正知正念,每天分别念想什么就随着什么去了,就像疯狂者一样。而有一些修行境界的人,安住时可以安住下来,从安住中出定的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很容易的。这样的坚稳菩萨在很短的时间中就会到达解脱的彼岸。
在座的很多人,在今生当中遇到了佛法如意宝——我自己内心也经常这样想:我们真是非常幸运!一个人中了彩票或者赚了几百万、几千万的话,可能开心得不得了:哇,我真是特别、特别幸运!但是过一会无常来了,这些东西不一定有利,即使对今生有利,对生生世世也不一定有利。而我们现在懂得了解脱的道理,在这么多的人群当中,我们是精神的富裕者。如果我们的精神很富裕,即使外面的物质比较贫穷,内心也会很快乐的;如果我们的精神很贫穷,也许你拥有各种金银财宝、万贯家产,但这些财富也不一定能给你带来快乐。我遇到过很多精神特别贫穷但财富相当多的人,这些人一个人占有那么多的财富,但没有正知正念的话,也是很痛苦、很无聊的。因此真正有福报的人,当然是内心的境界很不错,外在的财富各方面也很具足,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真诚地学习,内在的提升很重要,内在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
《华严经》里面讲:“若修习正念,明了见正觉。无相无分别,是名法王子。”意思是,如果我们次第地修行寂止禅定,当见到胜观的意义或者真正的智慧时,即产生一种没有相、没有分别、真正的智慧境界,谁的相续当中能产生这种智慧,就可以称之为法王如来,也可以叫作法王的佛子。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是大法王,我是大上师,我是大仁波切,我是大格西、大堪布、大活佛……”有各种各样的“大”。但是如果他的心里没有慈悲菩提心,没有空性的境界,对世间的钱财、地位等都不能看为如梦如幻,每天都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名闻利养,那么名称上虽然是法王、大上师等等,实际上却非常可悲。如果相续中真正具有出世间的理念,虽然没有什么名称,甚至可能被无数的人谩骂、挖苦和诽谤,但实际上是真正的大佛子、真正的大修行人。
世间人是比较愚痴的,不一定看得很准,世间人也许会把没有任何功德的人当作有功德的人,成千上万的人经常对其顶戴、供奉、赞颂。也许某个人有出世间的不可思议的甚深证悟和崇高精神,但就像大地下面的金矿、宝藏一样,世间人谁也没有看出来。我们身边有一些菩萨,但他们内在的智慧一直隐藏着,人们不一定知道。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慧眼,正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各种各样的宣传,希望大家一定要斟酌、谨慎。
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很多地方弘扬,一方面我很开心,因为各个城市里如理如实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另一方面也很悲哀,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拿佛教跟金钱做交易,好像金钱跟佛教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样,你只要做一点供养,所有的解脱都让人承包了,已经签订合同了——“我已经供养五十块钱了,我的上师已经答应我,五十三块钱,解脱应该没有问题;五十五元钱,就让我获得无余的涅槃。”这样可能有点困难。
以清净心上供下施,的确是佛教徒的一种形式,但是很多人自己不修行,而把所有的解脱全部依赖于请上师吃个饭,跟上师一起聊聊天等等,以为这样就可以解脱。其实跟上师们说说话,做各种结缘,我觉得不是很重要,任何一个上师都不缺这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上师所懂得的法的意义,你通过不同途径来得到,比如在遇到的上师面前听个传承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无义的吃吃喝喝之类,都是佛教徒的一种愚笨之举。
当然上师也是人,弟子也是人,稍微有一些人情的沟通和交往,我们也不反对。但是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在佛法兴盛的同时,有很多打着佛法招牌出现的非法形象,染污了正法的本来面目。其实正法是没有过失的,但是行持正法的人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行持得如理如法,有些人就非常糟糕。
作为佛教徒,在没有闻思修行基础的时候,可能会盲目地去寻找、依止和修行。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修行,这非常重要。否则,有些人可能对佛教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反而害了很多人,这样不是很好。因此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我们跟任何人结缘一定要注意。尤其现在藏传佛教在汉地比较兴盛,希望在座的佛教徒一定要正面地取舍。
依止上师是很好的。你要是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的话,就可以像善财童子那样,一个一个地去依止一百五十多位上师。对这个《华严经》的教证,虽然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方法,但是都承许依止上师是真正获得解脱的一个因缘。可是如果我们依止不好,依止一个,诽谤一个,舍弃一个,然后又去寻找下一个,这样很不好。依止上师是非常关键的,依止上师之后自己要修行,也是很关键的。解脱依赖于自己,佛陀已经宣说了解脱的方法,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佛教对于很多人来讲确实非常甚深,可能以前什么都不懂。但对有些人来讲,却通过佛教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身边人的人生。有些人哪怕是听一节课,也会对整个人生有一些新的概念,希望今天新来的人也要懂得这些道理。
本来我打算在法会期间每天都讲课,但是事情比较多,所以明后天不讲课,六月初四的那一天会简单做一个开示。今天虽然比较晚了,但这个月是非常特殊的,下面我们共同发愿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来回向善根。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七真如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