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7课
2015年7月14日
今天讲《大乘经庄严论》第七品真如品,本品主要讲我们所证悟的法界、真如。前面讲了依靠发菩提心修行大乘佛法,修行大乘佛法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开悟。说到开悟,有些人自以为是开悟者,但是真正开悟的时候,你所领悟的境界和真如到底是什么样?对此我们要明白,这很重要。
丙三(所思维)分三:一、思维所证真如;二、思维所修六通威力;三、思维得诸功德之因成熟自相续。
丁一(思维所证真如)分三:一、真如之法相;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三、如何证悟胜义真如之次第。
戊一、真如之法相:
非有无同异,无生灭减增,
无净成清净,彼为胜义相。
任何一个人要通达胜义谛或真正开悟,必须要了解所开悟的真如的法相是什么。比如,如果我们要懂得某个专业,那么懂得这个专业的法相、定义非常重要。所谓的真如,就是胜义谛的法相,此处弥勒菩萨通过五个方面宣讲。
第一个法相是“非有无”,即非有非无,即不是有的,也不是无的;第二个法相是“非同异”,即不一不异,不是一体的,也不是他体的;第三个法相是“无生灭”,即不生不灭;第四个法相是不增不减,即“无减增”,因为真如没有什么可增,也没有什么可减;第五个法相的意思是不净不垢,即“无净成清净”。这五种相是胜义谛的法相,也是真如的法相。
知道胜义谛法相后,以后如果自以为开悟了,就观察自己所开悟的境界具不具足这些特点,到底开悟了没有就很清楚了。
下面稍微展开讲一下。
实际上证悟是远离一切相的,如龙猛菩萨《中观根本慧论》顶礼句所讲,但证悟的法相有各种不同。
我们先讲什么是“非有非无”。按照唯识宗的观点,真如、胜义谛并不像遍计和依他起那样的有;但真如也并不是没有,因为圆成实的本体和心的本来面目还是存在的,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第一个法相就是“非有非无”。
第二个是不一不异,为什么呢?世间中很多人认为:法界和依他起是一体的,一体就不能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比如遍计法是世俗的、假的东西,而圆成实是胜义的、真的东西,这两者不能说是一体。如果是一体,真的和假的就变成一体了。但也不能说是他体、异体,为什么呢?如果是他体,除了依他起以外还有一个圆成实,或者除了圆成实的本体以外还有一个依他起等等,这样就不合理。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法性和有法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是他体。不一不异,就是“无同异”的意思,这是第二个法相。
第三个法相是“无生灭”,在真正胜义谛所证悟的境界面前,万法从来没有产生过。因为如果本体不成立,就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果没有产生,这种法就不可能有住和灭,所以是“无生灭”——不会有生和灭,这是第三个法相。
第四个法相是不增不减。在得到涅槃的过程当中,成佛并不是增加了很多的功德,减少了原来轮回中的染污法。本体上面既没有增也没有减,本体就像虚空,不管怎样从来都没有增减。所以叫作“不增不减”,这是第四个法相。
第五个法相就是“无净成清净”,也就是它在真正的本体当中,没有清净和不清净。真正所证悟的真如的法相就像虚空、镜子和水一样非常清净,本体上没有不清净的东西。虽然烦恼障和所知障就像虚空当中的云雾,是不增不减非常清净的,但是从有法和世俗的角度来讲,云雾最后也会有消除的时候,虚空上面的垢染也会清净。所以虽然本来没有不清净,但是暂时的垢染最后也会消失而显现清净。
如果我们已经真正证悟了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就像《心经》等经论中所讲证悟的法相,这就是真正的胜义谛。
现在世间中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却以分别念认为一切都是没有的,这肯定不合理,属于分别念的范围,并不是真正的圆成实或中观、唯识宗所共同承认的证悟境界。本论讲义当中麦彭仁波切分析了中观和唯识宗的差别,他们所证悟的境界在最究竟的意义上面应该完全一致。
总而言之,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中观道实际上远离一切有无是非,就像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当中说过:“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真正的中观道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或不存在、远离一切边,这就是真正的中观。密宗当中的大圆满和密法的一些境界也是中道,中观里大乘所证悟的境界也是中道。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要懂得真如法相的道理,这种道理通过因明和中观的辩论、推理也可以了解。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上师和高僧大德所传的窍诀来领悟。真正心的本来面目,就像这里所讲的一样:非有非无、不来不去,或者不常不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等等。
真如法相具有这种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别人这样说,我们就非要听他的。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只有一个,证悟这个才是真正的开悟,才叫作觉悟者、佛陀。世间上所有万法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个,这个本体谁能领悟,谁就是觉悟者。
有些人认为我是佛教徒,你是非佛教徒,对很多问题看法不同。但是真如法相并不需要跟外道去做辩论,无论承认与否,世间万法的本体、自性的本体,就是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道理,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永远经得起任何观察。万法如果说有也不成立,怎么会变成有呢?实有的有是怎么成立的?如果说诸法的本体是没有,没有也不成立;说清净也不成立,不清净也不成立。那这是不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很不合理的三品物体呢?实际上也不是。诸法的实相有一个微妙的境界,证悟的法相就是这样的。
戊二(抉择真如之二无我)分二:一、建立人无我;二、建立法无我。
《大乘经庄严论》的课很重要,希望你们要重视。我们如果每天只讲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和比较简单的开示还是不行的,作为佛教徒应该领悟一些较深的道理,当你完全通达这种甚深的道理之后,可以永远处于这种境界当中。现在我们是以闻思的途径来领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个抉择方法跟《中观宝鬘论》《中观根本慧论》以及《入中论》还有《入行论》智慧品等经论的方式稍有不同。每个大德和每部经论都有不同的窍诀,有些众生依靠《入中论》的方式开悟,有些依靠《经庄严论》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方式开悟,所以每个人应该广泛闻思,找到适合自己的窍诀和相应法。
己一、建立人无我:
我见非我相,非恶处相异,
唯二迷乱生,解脱唯迷尽。
这里是抉择人无我。所谓的人我——我们所谓的“我、我、我”这样的人我,实际上是没有经过观察、众生的颠倒分别念假立的。如果我们真正用中观、大乘佛法的智慧来抉择,确实所谓的这个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不能成立,我所也不能成立。有些人想:“怎么我不成立呢?我的身体、我的头、我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的啊!”这就是众生的一种迷乱分别念。
我们可以观察“我见非我相”。一般来讲,众生执我有一个我见,我见是什么呢?叫作坏聚见,也叫作萨迦耶见。学过《入中论》的人应该知道,所谓的我见,就是对五蕴的总和产生一种我的分别念,这样的见解叫作我见,也叫作萨迦耶见。
我见并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我见是无常的、不周遍的,是一种有为法。但是外道所谓的我并不是有为法,而是一种无为法,它是周遍一切的、常有的、不会造业的。所以一般众生对我的执著相,跟外道所承认的所谓的常有自在的我的法相不相同,法相不相同的话,这个我见不是我。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非恶处相异”,萨迦耶见其实是执著自己的五蕴,五蕴是一切萨迦耶见的依处,所以叫作恶处。恶处实际上是五蕴,但五蕴也不是我——“非恶处”。实际上所谓的我并不是恶处,五蕴也不是我。为什么五蕴不是我呢?因为五蕴的法相,跟外道承认的所谓的我的法相,完全不相同。所谓的五蕴是无常的,是有为法,不是周遍的,可以造业等等,但外道所承认的我完全与此相反。因此我们可以抉择我见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
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观察:怎么观察呢?色法也不是我,可以从色声香味触五境观察;或者从色、受、想、行、识五蕴观察,每一个蕴是不是我?这样观察就发现:五蕴不是我。
既然萨迦耶见和五蕴都不是我,所谓的我是什么呢?通过现量和比量来观察,要么萨迦耶见应该是我,要么五蕴应该是我,除了这两个以外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呢?也是找不到的。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发现“唯二迷乱生”,不论是萨迦耶见和五蕴二者,或者我对五蕴和我、我所的执著,都是从迷乱当中产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本来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但是你却认为存在。因此通过智慧观察,所谓的我和我所执都是从迷乱当中产生,这样的迷乱和我执通过什么方式遣除呢?——“解脱唯迷尽”,所谓的解脱,实际上就是认识这些迷乱和错误的见解。
原来执著“我”是五蕴假合,现在通过学习智慧波罗蜜多,最后知道我和我所并不是我,而是一个错误的、假的执著。当你认识它的时候,所有的迷乱都已经没有了,这时就是真正解脱了,解脱是这样的。
所谓的解脱并不是说原来有一个烦恼真实存在,最后烦恼慢慢没有了。只不过原来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一种我执,这样的我执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一旦我认识了它是错误观念之后,就像我们原来将一条绳子看作是毒蛇,但知道这是一条绳索、根本不是毒蛇后,从此根本不会害怕的,这就是解脱。“解脱唯迷尽”这句话非常著名,很多大德经常引用。
从密法的角度看怎么开悟呢?开悟的时候,就是原来你一直不知道自心是迷乱的,一旦通过上师的窍诀认识了它——所谓的解脱,就仅是原来的迷惑灭尽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的。就像《六祖坛经》说的“烦恼即菩提”一样,二者之间只有一点点不同。你不认识就是轮回,认识就是解脱,解脱其实很容易。原来你去求窍诀,还要依靠骨肉之躯去到某个地方很辛苦,而当你真正认识了这种迷境、迷途的时候,解脱易如反掌:原来之前一直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比如有一个精神病人,他一直非常执著地认为这是什么东西,一旦精神恢复正常,就会觉得原来为这个东西哭根本没有意义,完全是自己的颠倒。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当你真正认识它的时候,原来的错误认识就自然解除了。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依止三祖僧璨大师。当时他说:“请上师传我解脱法。”三祖反问他:“谁束缚了你?”他回答说:“谁也没有束缚我。”他当下一观察自己的心,就已经完全开悟了。这个公案在禅宗当中很重要,跟“解脱唯迷尽”的道理很相同。要解脱,就需要解开和脱离束缚,既然没有束缚,就不存在解脱。当时禅师问“谁束缚了你?”四祖一反观自心:“心的本来面目谁束缚过?心的本性谁也没有束缚过。”他当下就有一种认识,以这么一个简单的因缘而开悟。开悟后他继续依止上师九年,禅宗是这样,密宗也是这样。因为开悟就像云间的日出,很容易被乌云遮挡,所以光有开悟不行,开悟后一定要不断地维护境界和依止上师。四祖依止了上师九年,最后自己的境界稳固了,上师才把衣钵传给他。
我们应该要懂得什么呢?像这句颂词“他瓦诺尊拉巴英”(解脱唯迷尽),值得在你一生当中好好地观察。
当年上师如意宝给我们讲《经庄严论》时,发挥讲了很多窍诀,当时的词句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当时感觉自己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修行上也真的有了一些认识,只不过修得不是很合格。二十多年前我得到这部法的时候,其中有些颂词使我对大乘佛教甚深的教义、利他和空性的意义有了很深的感受。
这句颂词很多大德经常引用,无垢光尊者讲解大圆满直指本性也经常引用。其实所谓的解脱很简单,就是把迷乱的心、错误的心灭尽罢了,所谓的灭尽,认识罢了。你只要认识了它,原来也没有什么。实际上也是如此,一个人特别痛苦的话,其实就是他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执著为存在,最后非常纠结。一个稍微有点开悟的人可能会笑他,因为他的痛苦就像是被云雾捆绑一样没有必要。我们需要有一些窍诀,也需要一些理论,这涉及修行方面,希望大家多多地反思。
下面讲建立法无我。(人无我通达了没有?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人无我了,变成阿罗汉了。有些人说上课的时候觉得真的不错,但是下课后还是照样生嗔恨心。)
己二、建立法无我:
唯依迷乱士,常苦不证悟,
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
这些颂词稍微难懂一点,大家要专注。解释的时候不要乱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下面讲所谓的“法无我”。实际上我们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但是一旦证悟了人无我,以此类推,对万法也可以很容易证悟是无我的,这就是法无我。
这是什么意思呢?众生实际上被常乐我净的颠倒分别念束缚着,依靠这些颠倒和迷乱的分别念,凡夫人经常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入行论》所讲:“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执我唯增苦。”虽然你在很长的时间中非常苦恼,做了很多辛苦的事情,但只是为了自利的话,只不过是增长痛苦而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讲人无我时提到,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多生累劫当中受苦。现在很多佛教徒也是如此,真正想利他的人很少,多数只想自己的利益。如果你都是想自己怎样得到利益——对自己的名声也好,身体也好,生活也好,甚至好一点也不过是想自己得到解脱,一直都在想着自己如何获得快乐,但是如果只想自利,你在轮回的无数劫里反而会一直不断地增长痛苦。
因此,世间当中的很多痛苦实际上是为自己而痛苦,真正为利他而产生苦恼的人可说寥若晨星。迷乱的士夫就是因为有颠倒执著,常常感受极大的痛苦。痛苦的原因以及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没有证悟法无我,没有证悟一切万法的本体。
虽然表面上看,这些人有智慧,但是实际上特别愚痴。怎么愚痴呢?“痴明苦无苦,法性非彼性。”这几句稍微难懂一点,下面详细讲一下。
第一个是“痴”:凡夫众生非常痛苦,因为没有证悟,被颠倒和无明黑暗所遮蔽。为什么没有证悟?是因为有愚痴。为什么有愚痴?因为对万法和生老死病的本性没有开悟、没有证悟,没有真正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体两面。这个“痴”是无明也好,愚痴也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愚暗。
第二个是“明”,所谓的明是什么呢?这些凡夫众生有觉知,什么样的觉知呢?他有苦的觉知、乐的觉知,还有不苦不乐的等舍的觉知,但实际上这些觉知都是痛苦的。这个解释方法应该也可以。我看过一些印度的讲义,跟麦彭仁波切的讲义的解释稍微有点不同。
他说这些众生也很痛苦,为什么很痛苦呢?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怎么没有证悟呢?一看就知道,因为他们具有愚痴心。什么样的愚痴?他们没有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和生老死病等诸法的实相,所以叫愚痴、无明或不知诸法真相,这是第一个“痴”。
他们虽然有一些觉知,但这个觉知也没有离开痛苦。实际上苦有苦苦、变苦、行苦,他们没有舍弃对快乐的执著就是变苦;他们对痛苦的本性或者对痛苦也有执著和感受,这叫苦苦;他们对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有执著,这是什么呢?是行苦,因为成为后面痛苦的因缘,因此这些众生没有证悟。
所以没有证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愚痴,一个是有明觉,但是这种明觉被对三苦的执著束缚着。实际上这样的痛苦——“无苦”,是没有这些痛苦的,为什么?从胜义当中观察,所有痛苦实际上都是不合理的,这些痛苦在胜义当中如梦、如幻、如阳焰,一切都不可能存在。后面的“无苦、法性非彼性”这几句就讲到真正的法无我。前面的内容还带有人无我的内容,印度个别讲义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一般抉择法无我,如《智慧品》就是以身念住、受念住等四念住来抉择。这里是通过分析,众生的分别念实际上是痛苦的,但痛苦根本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法性,但这种法性如梦如幻并不真实。意思是,当我们懂得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道理时,才真正认识了法性。
阿琼堪布是《前行备忘录》的作者,据《堪布阿琼仁波切密传》记载,他八岁时经常读《心经》,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就有一些疑惑:怎么会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呢?有一次他们家请人念经,小堪布帮他们倒茶,不小心茶水倒在了一个正在念《心经》的老和尚手上,老和尚很生气,准备骂他,小堪布就说:“您不是正在念‘无眼耳鼻舌身意’吗,为什么还对我不高兴?”老和尚说不出话来,就瞪了他一眼。但他还是想不通,怎么无眼耳鼻舌身意?明明都有啊。
有一次他出去放牧,在他的境界当中看到有很多帐篷,帐篷旁边有一个比丘,此人送他一本书和一顶班智达帽子,然后给他传法。他请教了心里一直不解的问题:“我不懂无眼耳鼻舌身的道理,请您讲一下。”这位比丘说:“我叫月称,你小时候不懂这些道理情有可原,要理解它真正的意思,《三摩地王经》中有一个教证:‘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此为正量,圣道复益谁’你多思维一下就会明白其中的意义。”他回家时,因为当地的习俗讳带旧衣服回家,他就把比丘给的帽子和经书放在附近的石头上,家人知道后让他去拿回来,再去找就没有了。
密传记载,堪布十七岁时念诵了一遍《大般若经》,此后对法无我的真正教义生起了甚深定解,真正知道了什么是“无眼耳鼻舌身意”。
现在很多人天天读《心经》,但是一边读《心经》,一边自己的手被烫了或遇到什么违缘就特别不高兴。如果想学好法无我,需要经常祈祷月称论师等诸佛菩萨——在藏地学中观就要经常祈祷佛陀、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他们的加持如果能够融入心,闻思的力量会非常大。通过世间大学里学术性的学习,想改变自己心的本质比较困难,而按照寺院里的学习方式,一边对理论研究、辩论,一边还要用信心来祈祷。比如说,学中观就应祈祷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的所有传承上师,哪怕对一般的法师也应该有一种恭敬心,这是很重要的,恭敬的信心里面带有很多力量。
今天有一位堪布给好几千尼众每人一条哈达,但是我看有些人对这个哈达没有重视,如果你觉得很一般,也只能是一般的哈达,如果你认为这条哈达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某年某月某位上师赐给我的加持品,它对你而言也有不一样的力量。我现在还留着以前法王给的很多哈达,二十年前我去印度时,贝诺法王当时给了我一些哈达,我也还留着,我把它当作一种信心的所依。现在很多人喜欢到上师面前献哈达:“这个请给我加持一下!”加持后又扔了,这样等于故意给别人添麻烦——上师已经给他加持了,其实加持也不是那么容易,但加持完他既没有重视也不相信加持。
所以我想在这里讲一下:包括中观的很多境界,需要信心才能生起。比如说,你得到这个法本,你觉得它跟其他的法本不同,因为这是你在某个地方求学时得到的,用世间的语言来说,你对这本书有一种感情,在佛教中,这叫作一种信心、一种胜解信。胜解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即使是很简单的东西,也会有一种力量。这样的信心慢慢串习下来,虽然你跟别人是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同一个上师那里求法,但是你所得到的力量、加持以及证悟智慧的层次完全不相同。
下面再讲一个颂词。
现入缘生法,众生依他作,
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
这个讲到真正的缘起理。什么样的缘起理呢?一切万法是缘起而产生的。外在的法比如:种子、根、茎,树叶、树花、树果,包括我们的身体、父母的不净种子等等,都是依靠外在的因缘逐渐产生、然后安住,最后毁灭的。我们内在的无明、行、识、有,一直到老、死等等,十二缘起互相作为因而不断产生。
“现入缘生法”:按照佛教的观点,很多法是依靠现量而产生的,比如外在的色法依靠现量可以成立,这些因缘也不断地产生。有些需要依靠比量来产生,比如眼睛看见色法,是依靠现量而得到的,然后依靠眼识来推理有眼根,为什么有眼根呢?因为没有眼根的人看不到色法。通过这样的因果推理方法,也有趋入缘起的。
我们通过现量、比量,能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缘起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非常重要。懂得了缘起,一切法就很容易了知;如果不懂缘起,就会觉得很多法非常矛盾。一切万法都是依靠缘起而产生的,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可怜而愚痴的众生不懂缘起法,他们依靠一些他法来认识万法,什么是他法呢?认为所谓的万法依靠造物主、大自在天而产生的各种想法,包括信仰。
那天我在一个学校说,不懂缘起法、承认另有天神的人比较可怕。像尼泊尔每五年就有一种特别大的祭祀法会,每一次都要杀害大量众生。据报道,好像在2009年杀害了三十多万众生,2014年在尼泊尔的一个大草地上,两天之内就宰杀了五十万旁生。这是部分印度教徒的祭祀,但印度一般不杀牛,他们就把牛带到尼泊尔宰杀。有人认为尼泊尔发生地震虽是天灾,但其实是人造成的。这些教徒认为杀生能让天神高兴,有很多非常愚痴的做法。这是我们非常反对的。
他们这样做就是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承认各种缘起产生的法尔。而根本不存在的一种东西,他们认为是因缘,这就是“是因不见有,见无黑暗相”。“不见有”:本来有的东西,应该见,但他却见不到;根本没有的东西反而说有,这是非常可笑的。比如本来应有的一些观念:人有前世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按理你应该见到;没有的东西没办法见到,但你却恰恰相反,怎么相反呢?本来有的东西你见不到,本来没有的东西却认为见到了。比如说,本来没有造物主,你却认为有,这是一种特殊的黑暗,怎么特殊呢?世间的黑暗是什么样的?本来是有的,但因为黑暗见不到。比如屋子里面包括茶瓶有很多东西,但因为灯关了很黑暗,本来有的东西就见不到,这是世间的黑暗。而愚痴的这种黑暗,是将本来没有的东西,说是有,这在世间中也是特别可笑的一件事情。这是遮蔽着众生心相续的、一种前所未有的、非常奇怪的特殊黑暗,这种黑暗笼罩着很多众生的心田。
现在世间中的确有很多邪知邪见弥漫、笼罩在众生的心底:本来有的东西见不到,本来根本没有的东西反而认为有。其实很多众生特别可怜:本来不干净认为干净;本来无常认为常有;本来不存在认为是存在;本来是空性认为不空。这就是被一种比世间黑暗更加漆黑的黑暗把智慧遮蔽了,这是非常可怜的。
因此,我们要懂得真正的人无我和法无我。就像我们讲过《缘起赞》——《缘起赞》光念一念还不行,里面有很多甚深的道理需要通达,我们要懂得中观的空性。《六度经》里面讲:“深入缘起能离有无,行于中道离我我所”我们深入缘起能离开有和无的边,行中道、行中观,这样才能真正远离我和我所,证悟法无我。缘起法能让你真正证悟法无我,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闻思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在理论上进行推敲、辩论、互相探讨,这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祈祷佛陀获得加持,因为真正缘起法的证悟者就是佛陀。我们应在佛像面前祈祷:祈愿我真正认识缘起空性的道理。有时安住,有时思维法义,闻思修交替而行,修持的力量会非常强。
缘起空性的道理应该到世间当中去修。有些人可能只是在寺院或者学校里读一读,讲的时候很会讲,做的时候却很难做到。有些人人格不好,有些人修行不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讲的时候夸夸其谈——让你讲道理的话,再大、再深的道理讲起来都比较容易——就像我一样,中观的道理、大圆满的道理,讲的时候好像自己很有感觉一样。讲谁都会讲,你们会讲,我也会讲。但是真正去修、去做,哪怕一个很小的道理也非常难。比如,一个很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要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如理取舍也是很难的。大道理落到小行为上很重要,要通过小行为引入大道理。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茶余饭后也好,行住坐卧也好,看看生活与自己所学的道理能不能圆融。
有些道友闻思、参禅的时候表现很好,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两手结着定印,让人觉得这个人真是不错,结果出了门就跟人吵架,与愤怒金刚没有任何差别,原来的寂静本尊一下子就变成了愤怒马头明王(众笑)。如果是真的马头明王还非常值得随喜,但往往是变成了一种自相的烦恼,真正的嗔恨心也产生了,这样的行为跟所学的道理未免差得太远。
汉地有书呆子的说法——看了很多很多书,什么道理都会讲,但要他做事一事无成。学校里有些教授也这样,讲课时天南海北、天花乱坠,什么道理都讲得又流利又好。但做事的时候,哪怕是跟别人住一晚上都让人不舒服,连这么简单的一个小事都做不好。在实际行动当中,不要说出世间的修行,连世间一个比较宽容和开放的心态都没有。
佛教徒应将修行的大道理和境界融入小的生活细节中。比如有时与他人一起出门、住宾馆、坐车、吃饭等等,要懂得相处之道。对于修行好的人,遇到什么境界都是修行的助缘;对于修行不好的人,不管到哪里全是像长满了荆棘树:这里也刺你,那里也折磨你,感到非常痛苦。
所谓的人无我和法无我说起来很容易,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道理上很好讲,大家在课堂上听起来也很舒服。尤其是讲空性,谁都会舒服,讲戒律的话,谁都有点不舒服。但是真正去做到还是需要努力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