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5课
2015年5月15日
下面继续宣讲《大乘经庄严论》的第六品。前面讲了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如何利益众生呢?此处分六个科判进行宣讲。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一、行他利方法;二、行他利之分类;三、行他利第一;四、菩萨之修行超胜;五、修行不间断;六、不以邪行厌烦。
我认为《大乘经庄严论》确实有深度,内容也很广大,学起来不像《入菩萨行论》那么好懂,会有一些难度。但每一个道理通过多角度分析之后,实际上就能真正领悟大乘佛法,我相信很多人学完以后,应该对大乘佛法有个全面的认识。
你以前可能在这方面没有特别思维过,甚至有些人是世间种姓或小乘种姓,对大乘法不一定感兴趣或通达其中的意义。但不管怎样,我自己认为每一个颂词都很重要。我在二十多年前学过这部论典,但是现在除了个别教证以外,很多都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了。这次通过翻译并给大家讲解本论,我非常高兴,因为麦彭仁波切说过,听受和讲闻《大乘经庄严论》可以获得讲闻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这句教言我已经提过很多次了,再三跟大家讲可能会加深印象。
本论讲起来可能有些内容并不是那么好懂,但实际上,它很深入地分析或者安立了大乘的修行和教言。第六品主要讲实际行持菩提心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分析了利他的方法、分类、超胜、功德和不间断等道理。
己一、行他利方法: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
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悲尊”是具有大悲心的尊者,即发了菩提心的人。自从发了菩提心之后,他会很认真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尽心尽力地饶益其他有情。这种发心是什么样的呢?他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一切:王位也好,身体也好,最珍贵的生命也好,全部布施饶益他人,而且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忍受——忍受什么呢?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巨大痛苦:比如失去自己的身体,受到别人的毁谤,或者受到不公平的侮辱、委屈等等。有了利他心的人,不仅能忍受一般生活当中的小苦,特别大的巨苦都可以忍受,甚至自己所有的财产、善根、身体和性命都可以奉献他人。
这种安忍跟其他世间当中的安忍相比远远超胜:比如在世间中我们有可能要忍受别人的损害,因为一些世间人、刽子手会杀害或损害他们自己的敌人。但我们对有害的敌人的这种忍受心,跟菩萨为了利益他众的忍受心两者相比较的话,后者的安忍心更为强烈。当一再受到敌人危害时,世间人就不那么能忍了,有可能生嗔而去伤害敌人,在此过程中就会有损恼——如身体受到敌人的伤害。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损害都能安忍,何况其他怨敌带来的损害呢?这种安忍是非常强烈的。
这句颂词在藏文中有两个否定词,但是汉文中放在一起了,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你们也可以再次了解一下。
在《长阿含经》中有一句话:作为菩萨,解脱的唯一之法就是不损恼众生,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对不损害众生是非常重视的。
在《大庄严论经》和世尊的传记《白莲花论》中都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国王,一个敌对的国家准备跟他的国家作战,他当时想:如果反抗对方,对方很有可能为了取得胜利而使我的民众受到极大的损害或丧失生命,不如自己离开把国家送给对方。于是他拱手相让国土,自己独自去森林中生活。一天有个婆罗门来乞讨,国王说:“我已经不是国王了,什么都没有。”婆罗门非常伤心:“我非常穷苦,原来认为你会满足我的希求,布施我财物,但现在你根本帮不了我。”国王看到婆罗门伤心欲绝很不忍心,就说:“那我有一个办法,你最好把我捆起来交给国王,这样他会给你大量赏赐。”于是婆罗门当真把国王捆起来交给了敌方,但敌方国王被他的行为感动了,觉得他是真正非常了不起的人,不但没有杀害他,而且把国政和地位全部还给了他,也赐给了婆罗门大量财物。所以菩萨的利他行,对他人都愿意付出,即使对待敌人也如此。
我们这里有个别人,在自己真正有利他心的时候,受到再大的侮辱、委屈也能忍受。作为一个凡夫人,别人无缘无故冤枉你、说你,可能心里会特别难受,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哪怕别人把我当成谩骂、伤害甚至杀害的对境也可以,只要对其他众生有利、能让他们获得快乐,我也心甘情愿。如果我们把思维方式稍作转变,很多痛苦也会自然而然消失。菩萨的这种利他心,在世间生活中是极其罕见的。
己二、行他利之分类:
利他的行为和方式非常多,但是菩萨利他的种类主要分为十三种,我们应该一一明白其中的意义。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
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
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第一种“善说”,利他的对境总共有十三种种姓,分为上根、中根和下根。上根是指菩萨根基,中根是缘觉根基,下根是声闻根基,饶益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对声闻传授声闻的法,对缘觉传授缘觉的法,对菩萨传授菩萨的法,对不同根基用不同的方法来传授,这叫作所谓的三神变、善说。
我经常说,有些辅导员和法师应该尽量照顾一下不同根基的听众,有些法师自己学的法比较深,所讲全是甚深的法,对比较简单的法没有兴趣讲;而有些法师平时爱学一些比较浅的道理,每次传法都只是讲一些故事,其实我们都应该努力相应于不同的根基。
虽然我们不可能做到——比如一个班里面有五十个人,每一个人都讲一个不同的教言,这样可能法师也为难。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对有些根基比较浅的,给他讲一点简单易懂的;对比较有智慧的人,给他讲一点甚深的。像我自己的话,尽量在每天的课当中对一部分的人要讲一点比较简单的,起码有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故事要讲一下,然后也要尽量地把论典的甚深意义挖出来,我是这样想的。所以第一个是需要一种善巧,对上中下不同根基的人都要有一种善说,用一种善巧的方式方法来饶益他们。
第二个,在不信仰佛教乃至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面前,我们如果自己有神通、神变,显示神通神变也是有必要的。如果实在没有,你也应该懂得善巧地饶益他们。比如,对方是非宗教徒,他们的兴趣、观念也应该懂得,让他们欢喜,然后才能引导他们趋入正法,这也是菩提心的一种利他的方法。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是学大乘佛法的,对不是信仰大乘佛法的人就一律不管,对非佛教徒一律排斥:“我们都是皈依佛教的,非佛教徒不要来、不要来!”这样是不行的。对于非佛教徒,即使不可能长期给他讲教言,但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让他们逐渐趋入佛法。
我看高级讲考班的道友,有些已经成为特别威严的出家人,但是他们在两三年前,是连因果正见都不懂的普通人。有时候我会看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家的,我心里想我跟他们不同,我是从小信仰佛教的。但他们现在看起来是真正的出家人,尤其是年龄比较大一点的,看上去仿佛已经出家三四十年了,实际上他信仰佛教可能只有几年的时间,有这样的例子。所以我们刚开始有一些方便方法很重要。
《大智度论》里面讲:有一种鸟叫白鹭,它在河边等着抓鱼的时候,一旦有鱼浮上水面,它就会抓住机会一条都不放过。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要观察度化众生的因缘有没有成熟,在因缘和缘起成熟的时候,应当抓住机会尽量利用各种方便方法让众生进入正道。这就是第二种方法——“令悦”。
第三种方法是“趋入”,对于一些平凡的众生,也要尽量想办法为他们传授一些皈依戒、五戒等。我们这里的堪布、堪姆、法师们,还有自己在这方面有能力的人,出去的时候也尽量给大家传一些皈依戒。皈依戒没有什么不可以传的,都可以传授,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是“解义”。众生对三乘佛教的有些怀疑和不懂之处,我们应当尽量遣除,让他们对三乘的道理生起定解,需要通过讲经说法让他们趋入正道。先遣除怀疑,怀疑需要通过辩论,或者讲一些理论来遣除,所以自己先闻思还是很重要。佛学院里的一些年轻人确实付出了很多时间在闻思上,除了利益众生的个别行为之外,尽量减少跟世间人交往,很多对学习不利的琐事都放下来了。自己应该先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自己有一定智慧的时候,解除别人的怀疑就没有困难。
第五个利他的方法是“善根”,对善根还没有成熟的众生,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逐渐成熟。对原来不能持戒的人,通过讲持戒的功德,让他慢慢能持戒;对原来不能布施的人,让他慢慢了解布施的功德而进行布施。
第六是“授予”,对没有得到禅修窍诀的人,给他多讲一点禅修安住的方法,赐予一些教言,这也是菩萨的一种利他方法。
第七是“禅定”。得到窍诀之后,不修肯定是不行的,应该在你所学的境界当中一缘安住,这是很重要的。
第八是“慧解脱”,一般光有一个寂止也不行,对不具足胜观者,应该给他讲一些胜观的智慧,止观双运很重要。佛陀在《本事经》当中讲:“静虑慧为因,慧必由静虑。有静虑有慧,速证于涅槃。”静虑的因是智慧,智慧的因也是静虑,既有禅定又有智慧的人,很快可以获得菩提。光有智慧或者光有静虑都是不行的,所以应该止观双运,这是很重要的。想要获得各乘的境界,或者心从怀疑当中获得解脱,就应该依靠智慧,因此第八个是“慧解脱”。
第九是“成就功德”,有了智慧和寂止之后,二者双运的神通、菩提分和其他功德自然而然修持成就。
相对于大乘不共的教言而言,以上是对共同乘有利的法。接下来讲大乘不共的发愿。
第十个“生种”,就是生于如来种姓。《入中论》当中讲:“生于如来种姓中”,什么时候我们真正生起了菩提心,从那时起就真正超越了普通凡夫、趋入了佛道。《入行论》中也有很多的教证,在我们现在的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了利他心的时候,从那时开始就可以称之为菩萨,在某种意义上,别人向你顶礼和供养也是可以的。《华严经》中有一个教证:“佛子始发生,如是妙宝心,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作为佛子,什么时候能生起真正像如意宝那样的菩提心,从此时开始,就超越凡夫的位置,然后入于佛所行处——佛陀的行境,真正趋入了菩萨的正道,《华严经》的这个教证我觉得很重要。我们经常念的发心仪轨当中说:今天已经生于如来种姓当中。真正成为佛子是从生起了菩提心如意宝开始,然后“则超凡夫位,入佛所行处”,这个教言很重要。这是第十个利他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自我的智慧和禅定,生起了真实的菩提心来利他。
第十一个是“授记”。前面第十个所讲的内容是第一地菩萨的境界,但不到一地的信解行菩萨也是可以生起来的。最晚在获得八地菩萨果位的时候会受到诸佛菩萨的授记:你在何时成佛,佛号是什么,刹土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等等。
第十二个是“灌顶”,菩萨到了十地,会获得诸佛的光明灌顶,并且佛会对他进行授记,将来成为佛的补处等等。
第十三个是获得了佛智,也就是“佛智无上果”,这时包括三身五智,如来不共法在内的功德全部圆满,能以佛无勤的功德和智慧来满足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作为凡夫,的确没有佛和一地菩萨那样的威力来饶益众生,但我们应该知道,饶益众生的方式、层次是相当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有些不了解大乘佛教的人,话说得特别大:“我是佛、我是菩萨!”你们可能也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乱。有些人通过网上和各种不同的信息渠道,宣称自己是八地菩萨,但却根本不知道八地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如果真正具有八地菩萨的功德,那我们也可以采访你——不要说八地菩萨,哪怕具有一地菩萨的功德,也可以专门请新闻记者过来,我也可以问问你。有些人甚至说自己是什么佛。大陆这边还算是好一点,确实可能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因为在汉地八十年代刚开始复兴藏传佛教的时候,主要是注重理论和修行相结合。所以现在虽然也会有非法的行为出现,但不像其他地方那么猖狂、过分。其他地方可能因为比较方便,所谓“开放、自由”,有些人假冒得特别可笑,称自己是佛,在头上做一个假的顶髻,给别人做各种“灌顶”,宣称自己有十地无勤智慧灌顶的能力等等。
所以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没有一个威力比较大的佛教代表人物出来,可能将来会有一些邪知邪见的人,势力极其强大,有很多人去追随他们。但就像《心性休息》里面讲的一样,像粪堆般的上师,可能会聚集无数蛆虫般的眷属,这种上师眷属再多也是应该舍弃的。真正的上师,要具足大慈大悲心和无碍的智慧。即使没有如一地菩萨、二地菩萨那样出世间的功德,凡夫位当中上师的基本法相也应该具足。如果不具足法相的这种人在世间中极其猖狂,作为佛教徒也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制止,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己三、行他利第一:
下面讲所有的行为当中利他是最重要的。对于利他虽然在座的有些人修得并不是那么令自己和他人满意,但是我们一讲到利他心的时候,大家也好像并不是根本接受不了或无法想象的样子,这类心态都是没有的,这一点我觉得很好。虽然现在我们有些人还达不到真正无伪菩提心的境界,但是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利他确实是很伟大的!菩提心是非常好的!我认识的很多佛教徒,经常惭愧自己做不到利他:“什么时候我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那多好啊!菩萨的境界是多么光荣、多么精彩、多么微妙、多么不可思议啊!”用比较正面的词来赞叹和形容利他,我们在这样的群体当中,自己也觉得很有一种成功感。否则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很有可能周围的人全部都是排斥利他的,这样可能传法也无法进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利他是第一位的,本科判主要宣讲这个内容。
在所有的行为当中,利他为第一。在座的人应该对此都有同感。为什么呢?世间当中自私心确实危害最大,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私心,所有的快乐也是来自利他心。我最喜欢《入行论》当中的一个教证:“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所有世间的快乐全部是利他而产生的,所有世间当中的痛苦,全部是由自私自利的心而造成的。大家应该知道,自己的痛苦很多都是来自自私自利的这颗心。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这里讲利他有八种不同的方法。利他是最第一、最好的,因为通过利他,我们的善根不会唐捐、不会耗尽。
第一种利他的方法是“随众”,要随顺三乘众生: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有世间中的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三种不同的众生。对于不同的众生,尽量用随顺来饶益他们。佛经中讲过,对声闻、缘觉不能讲深广的法,如果讲了是菩萨的大错误。本来不是大圆满根基,给他讲大圆满;本来不是密法根基,非要给他灌顶,“过来、过来,我给你灌一个顶!”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灌顶就是用矿泉水在头上灌一灌或者喝一喝,甚至有人问我:“您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矿泉水我自己带着。”我给他说:“你自己灌就可以了,因为宝瓶水你自己带着,自己对自己灌多好。”(众笑)
随顺众生要针对不同的根基,他是什么样的根基,就对他说适合的法。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即为下根者讲布施,为中根者说戒律,为上根者讲般若寂灭的法,最好还是经常讲般若空性的智慧,因为这是最殊胜的。我们如果能了知第一种方法,应尽量地对下根者讲一讲布施,一般爱布施的人,可能对智慧不一定感兴趣;中根者比较爱持戒;真正深广的智慧超越了一般境界,所以应对上根者宣讲寂灭法。所以首先应当应机施教。
第二个是“无倒说”,每个众生的根基都不同,有些贪心比较大,有些嗔心比较大,有些痴心比较大。对贪心大的人,就跟他讲一些戒律或不净观;对嗔心大的人,就以菩提心和慈悲心进行调化;对痴心比较严重的人,就讲一些缘起性空的意义,通过种种方式饶益不同的众生。有些上师特别善巧,对上中下所有根基的人基本上都能应机施教,有些法师也做得很好。
后天我要亲自对辅导员考试,不知道能考多少人,但我也基本上知道情况,用视频讲考——不是佛学院里面的,你们不用怕,我们这里有些辅导员的脸色都变了(众笑)。训练讲法一定要考试。
有些辅导员确实很好,他在不同的人面前也不过分宣传自己,而是讲他对佛法真正的理解,与传承上师所讲的教言和原文的道理也不相违,而且尽量减少自己的分别念,用智慧引导大家,令上下乘的各种人都能接受。有些人自己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一直讲得特别广,结果下面很多听众都在打瞌睡,因为没办法听懂。所以包括佛学院里面的一些法师和道友,都要学会“无倒地”讲法。“无倒”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看有多少人听法,比如有五十个人你就要想一下:里面真正具有上等智慧的大概有多少人?中等智慧的大概有多少人?下等智慧的大概有多少人?原来法王如意宝说过有一位达日堪布讲课特别爱用教证,后来另一位法师在课堂上批评他:“你天天引用无数的教证谁能记得呢?背教证最好是到别的地方,下面的大多数人没办法听懂。”那个时候藏地可能还没有飞机,否则他可能会说大家都在坐飞机了。所以第二种方法是无倒而宣说,这是利他最重要的一个方法。
第三个是“无傲我所”,即无有傲慢。在成办其他众生利益的过程中,凡夫人都有我和我所的执著,喜欢经常赞叹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自己并不是很了不起,就尽量不要讲自己。但西方人和东方人不同,西方人每次演讲都要加自己的经历,他们很喜欢听,包括总统讲话和平时老师讲课都这样。但是东方人如果讲自己太多,大家都容易生厌烦心——“我要学的是法,不是你,你不要天天讲你自己在生活中怎样,做梦怎样,当时怎么想的……”有些人一开口就说自己的故事,成了一种自我宣传,这是没有必要的。应该无有傲慢地、善巧方便地把道理讲给众生广利有情。
第四个是“通”,即精通三乘的意义。也就是自己通过学习后要懂得以前不懂的道理,懂得之后,别人有一些怀疑,要遣除别人的怀疑,别人有一些邪见,要断除别人的邪见,别人有一些无明,要断除别人的无明。这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讲,精通三藏的人,可以让没有智慧的人生起智慧,让有邪见的人遣除邪见,让有怀疑的人遣除怀疑。我们学习因明的时候讲过,正量的违品是非量,非量的心识有未证、邪见、颠倒、犹豫、怀疑,都是要遣除的,所以精通三藏也是最好的利他方法。
第五个是安忍。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候天气太热,有时候太冷;有时候要忍受饥饿,有时候会受到别人的诽谤、邪行等等,此时应当尽量安忍,作为利他的菩萨要有一颗坚强的心。有些人虽然身体很强壮,但是心力很弱小;有些人看起来天天都生病,但是心还是很坚强;有些人身心都很坚强;有些人身心都很脆弱。人可以分为这几种。
作为菩萨心是很坚强的。《大宝积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利益众生经常为别人服务,包括清除屎尿、扫地等等,没有任何傲慢心,能忍受许许多多的痛苦。
最近佛学院当中有很多高水平的人,都在做一些别人不太愿意的、世间中算是下等的工作:包括扫地、炒菜、烧锅炉、扫厕所等等,其实这样做很好,人没有傲慢心比较不错。有时我翻开一些道友们的介绍,看看他们都在什么部门发心。很多人到了佛学院后,很想把世间的各种坏习气卸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一个很需要苦行的群体,每天都在发心,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先把自己的傲慢心、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这颗心放下来,修行可能会很成功。否则世间人稍微有点钱、有点地位,或有点才华、相貌的时候,好像人都完全变了。包括我们很多的朋友,在以前没有钱、没有地位的时候,很守规矩,人品也很好,但慢慢有了名声,各方面发展很不错之后,很多行为就不像以前了,甚至连接个电话都在摆架子:“噢,有—什—么—事—啊?”(众笑)
能安忍各种对境很好,真正的菩萨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会愿意做众生的牛马、做众生的服务者。前辈的高僧大德们有着这么伟大的出世功德,他们还愿意做众生的奴仆,我们凭什么傲慢呢?我们相续中并没有像他们那样多的圆满功德,最好将自己很多不如法的行为放下来。
第六个是调柔。首先自己的身语意一定要调柔,不要太粗暴。像《心性休息》所讲,身体、语言和心都要调柔。菩萨先防护好自己的身语意,然后再调伏众生。自己没有获得解脱,也不可能让别人解脱;自己不寂静,也不可能让众生寂静;自己没有调柔,也不可能让众生调柔。
第七个是远行。什么叫作远行呢?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境界,对于凡夫人和声闻缘觉来讲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得地菩萨有能力让其他众生也得地,以远行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第八种方法叫作无尽。得到菩萨果位或佛的果位时,可用四种无尽方法利益众生:众生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需要是无尽的;菩提心无尽就需要度化众生的意乐无尽;意乐无尽就需要大悲无尽;大悲心无尽,就需要善巧方便无尽。
通过以上八种方法利益众生是作为佛子最好的一种修行。在这八种利他行中有些是我们能做到的:比如身心调柔、尽量地减少我慢心、无倒地给别人宣说佛法,包括自己修安忍——我觉得安忍应该是能做得到的,当然如果实在忍不下去也没办法。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累一点不要紧,自己苦一点不要紧,少睡一点不要紧,吃得不太好也不要紧。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要特别在意自己的名声、地位和面子,不要别人稍微说一下自己就特别伤心。什么事情都不做,别人就不会对你有看法,也不会有困难;如果你真要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可能很多人会不高兴,会遇到一些违缘和痛苦。
但有了菩提心的人肯定不会特别在意困难,他事先应该有思想准备:“我在利他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野蛮的众生和困难,我连这点困难都不能面对的话,还度什么众生?”比如你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有人侮辱你或遇到困难,你会想:这是不是我自己的事,如果是我个人的事情,可能不值得计较;如果是为了众生,也没有什么不能计较的。有时候我看到道友们为了众生和佛学院的事情吵架,我认为问题的性质不是很严重,说明他们的利他心很强,为了利他和弘扬佛法,吵得特别成功也可以。但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事情,比如两个人为了吃的东西互相争吵然后打架就不值得了,不应该为这么小的事情争吵。如果是有利他心的人,比如我们佛学院堪布们在开会讨论的过程中,经常有人说:“这样对众生有利”,另一个人说“这样才对众生有利”,虽然两个人观点不同,吵得很厉害,但我觉得这种吵架的性质还不错,虽然从表情上看两个人都气得不行了(众笑),我这种看法对吧?
己四、菩萨之修行超胜: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菩萨的利他超胜其他士夫。首先讲超胜欲界中的士夫。欲界士夫的欲望特别强大,为了追求色声香味经常奔波,最后落入一个更大的恐怖中(苦受),而菩萨不是这样,他超越了欲界众生的痛苦。很多痛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强烈欲望而产生,现在很多人因为感情问题、地位问题而争执不息,都是自私自利心和欲望心造成的,这是很恐怖的。
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喜欢什么呢?颠倒的、动摇的禅定安乐,他们的禅定实际上是颠倒的、不可靠的、不稳定的,死后还可能会堕入恶趣,这样的安乐是不可靠的,菩萨的利他行超越了这样的安乐。
声闻和缘觉喜欢什么呢?他们希求灭除轮回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接受自我涅槃的境界,但是菩萨超越了他们,认为这样的寂灭并不合理。
“悲尊恒灭取”,悲尊即大菩萨,他恒时处于灭除自他痛苦的智慧和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中,他所取的是智悲双运的一种境界。不论是希求安乐的欲界人天,还是有一定禅定功夫的无色界和色界众生,包括出世间中成就寂灭的声闻、缘觉,他们的境界都根本无法与真正的菩萨相提并论,所以菩萨行为的伟大之处是在这里。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愚蠢的凡夫众生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利他,在我们周围无垠的大地上,密密麻麻的众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快乐:有些人渴望发财,有些人希求地位。包括学校里面大多数的学生,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就是自己获得快乐,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最后得到的结果经常背道而驰,因为他所追寻的快乐是一种苦因,所以“常苦不得彼”——非但得不到快乐,心中反而经常被痛苦折磨。
“坚稳”在《经庄严论》中是对菩萨的一种专用称呼,因为菩萨的精进、信心、智慧和悲心都非常坚定、稳固,所以叫坚稳。
作为菩萨是恒时利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我们这里的很多发心人员,有些人发心已经十年、二十年,除了自己基本的、简单的衣食住行,大多数时间全是想到众生和利益众生,这就是真正的菩萨。从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也可以推测出哪些是菩萨,哪些是凡夫。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是以自私自利的心忙自己的事,那可能不一定是菩萨,菩萨跟凡夫人有很大的差别。
《入菩萨行论》讲过:“是故当尽心,勤行众生利,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要尽心尽力地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只要我们行持释迦牟尼佛的无欺教言,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今生和来世一定会获得利益,暂时和究竟都会获得利益。
暂时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在即生中获得利益。不管是暂时利益还是究竟利益,利他都是唯一的途径。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讲:“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你想获得自己最究竟的安乐,暂时利他是一个窍诀。比如一个人很想在一个部门中长期工作下去,如果他尽心尽力地帮助上上下下的人,首先他的行为就建立了很好的口碑,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一味地自私自利又特别懒惰,是不会成功的。
听说外面个别发心居士特别懒惰,每天除玩手机外什么事情都不干,这种人不管到哪个部门都不会被认可。我之前说过,每个人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是“警察”,他们会观察你是什么样的人:修行好不好?平时念不念经?有没有利他心?是不是每天除玩手机以外什么都不干?自己的形象会逐渐在别人的心目中塑造出来。
法王如意宝晚年讲的这句金刚语确实是一个甚深的窍诀:如果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就要利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这好像是一种虚伪的行为,你本来想自利但表面上却装着利他,好像不是很好,但实际上,这样做对你自己和别人来讲都是好事,并不会变成坏事。凡夫是自利的,最后经常感受痛苦;菩萨是利他的,最后自他的事情都能成办,究竟还能修行圆满、成就佛果,所以这个窍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