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4课
2015年5月12日
下面继续学习《大乘经庄严论》,接着讲“赞叹发心之功德”。
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实际上就是赞叹菩萨的精神。具有菩提心的人,他会完全放下自我,一心一意地为众生服务,利益一切天下有情。前面讲过,菩萨证悟无我之后,无论趋入轮回中的哪一处,都会如同进入花园一样满心欢喜。无论他获得成功还是失败,烦恼和痛苦对他来讲是无有损害、无有畏惧的。这种行境我们很多人应该值得羡慕,但光羡慕还是不行,应该修菩提心。比如一个特别贫穷的人,自己也特别懒惰,不愿做事情,但却很羡慕一些成功的富贵者,这也可能不太好。
通过学习这部论典之后,我们对于大乘佛教的有些境界,希求心或者意乐心应该跟以前有所不同,这是我们需要争取和努力的方向。《经庄严论》里面的有些内容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遥不可及或望尘莫及,但是有些我们应该可以理解,能深深地感受到大乘菩萨的伟大精神。我们很羡慕拥有大乘精神的人,一旦拥有了大乘精神,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
下面继续讲颂词。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
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菩萨入于轮回,不管是天界、恶趣还是人间,都不会有畏惧和痛苦,就如进入花园一样。这个意义如果比较细致地宣说,那么普通人进入花园游玩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般人去逛花园的时候,第一步会沐浴更衣,并用许多的装饰品庄严自己;打扮完了之后,他到花园中还会享受一些美味佳肴,因为今天特意去玩很开心,然后去饿一天也不可能,他会好好地享受美食,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到花园之后,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有草地、鲜花、树林点缀的,风景特别好的地方,在这里坐一会儿、拍个照等等。第四步,他进入花园后,可能会花钱参与一些游戏活动,比如玩滑车、游泳等。一般来讲,一个人进入花园会有这四种情况。
同理,作为菩萨入于众生花园的时候,他首先是用自己的功德严饰自己;对利益众生生起欢喜心;住于殊胜的地方;生起种种的幻变。一是严饰;二是享受各种宴席;三是住在胜处;四是参与游戏。这四者相当于是入花园者会参与的四种活动。
首先,菩萨用智慧、悲心、持戒、布施、陀罗尼等等功德庄严自己,如果什么庄严都没有,他不可能趋入于花园。菩萨做装饰并不是穿名牌衣服。作为菩萨真正的庄严,正如《赞戒论》中所说,修行人并不是以金银财宝作为装饰品,而是以清净的戒律和甚深的智慧作为他的庄严。所以第一,菩萨是用自己的功德来装饰自己。
第二,就像旅客享用美食一样,菩萨无论转生到哪里,都会特别欢喜地利益众生,把利他作为他的食品、宴席一样。
第三,菩萨会特意选择一些地方,比如住于天界、地狱、旁生当中,就像进入花园的人觉得“这里是很适合安坐的地方”一样,如果菩萨觉得能在天界利益众生,他就是天界的身份;如果在旁生当中能利益众生,他就去旁生中。在人群中也一样:如果在藏地能利益众生,他就来到藏地——比如在学校里面给学生讲课;如果他去非洲当义工也可以,或者去尼泊尔支援地震灾区(今天又发生一个7.5级地震)也可以。菩萨选择去的地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会想哪里的工资高,哪里对自己的地位、名声有利,他想到的是去哪里能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有好处。但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萨,他想到的是去哪里能够对众生有利,这是菩萨非常重要的一种心态。
第四,菩萨会用各种各样的幻变利益众生。比如一些修行人具有五眼六通等神变,可用这种方式利益众生。在现代,利益众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比如乘飞机几个小时就马上到达很远的地方,跟神足通是一样的;用手机打电话也是天耳通,能听到很远地方众生的声音;天眼通能看到很远的地方,现在也有种种方式。其实这些方式跟古代所讲的五眼六通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不是菩萨,而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众生,他只会把这些方便用于利己,不会用在利益众生方面。如果不是大悲尊者,世间人自私自利的心具不具足上面所讲的四种特点呢?肯定是不具足的。
这四种特点,不要说一般世间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连已经断除烦恼障的声闻、缘觉也是不具有的,要做具有利他心的菩萨并不是很容易的。真正具有利他心的菩萨,他在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获得能够利益众生的甚深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年轻人尽量不要散乱在一些外面的、容易吸引眼球的知识上面,如果你有一些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尽量深入经藏、深入闻思。佛教当中确实有特别甚深的一些智慧和道理,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境界,世间的很多境界就比较容易通达。
《华严经》中有一个教证:“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证入诸法中,无著智境界。”佛子应该善于学习一些甚深的佛法,真正通达或者证悟佛法的境界、智慧的境界和无有执著的境界。到了一定的时候应该说,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菩萨度众生如入花园般的境界,但对世间的很多胜利、衰败也许不会特别在意。
如《菜根谭》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觉得这个词挺好的,虽然它是世间的语言,但是里面确实有甚深的意义。不管别人侮辱你还是赞叹你、宠爱你,你都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窗外的花开也好,落也好,你都没有特别在意,别人敬佩你、赞叹你,你也并不是特别开心,今天别人稍微说你,你也不会很伤心。
刚才我来课堂之前,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因为她听到别人的诽谤,哭得特别厉害,声音特别大,我都担心电话坏了(众笑),其实事情很小,但是她特别在意。如果像庭前花开花落一样无所谓,那今天成功,明天衰败也没有什么。今天住在这里,明天到别处去,就像天空中的云一样,因缘具足时聚在一起,因缘散去时各奔东西。家人去世、亲朋好友聚散都无所谓,一切都随缘吧。不过很多人都不行:“我父母病了,呜呜呜。”开心和痛苦一直出现,其实人生中还是痛苦比较多一点。可能花开花落也是花落多一点,开的时候谁都不觉得,落的时候很悲伤,云也是聚在一起的时候没有感觉,消失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很悲凉。
真正拥有了菩萨境界的时候,以这些功德作为庄严是很有必要的。
世间当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自己需要有一点觉悟。虽然你可能没有完全证悟菩提心,但你通过闻思后在理论上应该明白:因缘聚合的时候,这些都会在我面前现前,因缘不聚合的时候,你怎样想抓住也没有用。
现在有些世间人对感情、地位、钱财,心里一直想得特别美好,一旦失去或还没有完全失去,自己就跳楼自杀,其实很不值得。应该停一停,想一想到底该不该自杀?如果想自杀,要想明年再自杀,一直想想想,到明年的时候也许因缘就不同了,本来是给自己判了死刑,但是缓期一年执行。
我觉得很多自杀的人,并不是因为真正有痛苦而自杀,主要是想不开,内心的束缚很严重。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到各种媒体上的自杀场景,自己可能也学了一些,遇到痛苦的时候这种魔障已经自然而然浮现在你眼前。以前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一些魔鬼专门引诱想自杀的人。比如一个人想上吊,到时候就像昏迷一样,觉得有人对他说:“这个花鬘很好看,要不要套在脖子上?”他无意中套上就死了。想跳楼的人,也会觉得有人对他说:“跟我去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这样跳下去了,当然这是民间的说法,但是如果这些人有正知正念就可以对治。
通过传授佛法,我们也挽救了一些生命。要解决现在世间人的痛苦或者满足其欲望,光靠物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虽然有一部分可以解决,但是另一部分需要用心灵的财富才能解决。但是对于心灵的财富,可惜很多人都没有去想过。其实在这种时候,每个人都很需要佛法的心灵财富。因此很多修行人即使到了最痛苦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小小的刹车——他会有一种控制力,会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心,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自控力就会滑下去。
以上讲了第五个问题,菩萨以各种功德来庄严自己。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
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具有大慈大悲心菩提心的人,他是非常努力、精勤地去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达到什么程度呢?面对一般世间的痛苦,他根本不会怯懦、畏缩、退转,甚至面对世间最大的痛苦——无间地狱燃烧的剧苦,只要能利益众生,他也会把这种痛苦当作快乐,更何况是世间因他人引起的小小痛苦——比如为了遣除他人的痛苦或因他人的各种行为、诽谤、侮辱而给自身带来的痛苦,对这些痛苦怎么会产生畏惧?根本不会。
有些人这样说:“我连死都不怕,难道会害怕你说我吗?我下无间地狱都不怕,还会害怕你的拳头吗?在监狱里的警察面前我都没有怕过,对你这个人哪有怕的?”如果是真正的大悲菩萨,的确是连无间地狱的痛苦都不怕,何况是世间的痛苦。这并不像有些人不懂因果而信口开河:“我死了下地狱就下地狱,护法神惩罚我就惩罚我,我怎么样都无所谓……”没有什么境界就敢瞎说,并不是因为他特别厉害。真正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菩萨,不会怕世间的任何痛苦。如果无间地狱的痛苦都不怕,那为了利益众生,半天没有吃饭或者暂时在哪个地方发心五六年,会不会天天叫苦呢?不会的。这种痛苦对他来讲,根本就是轻而易举能忍受的。
这个颂词的重点并不是强调菩萨很勇敢、很坚强,而是强调他的利他心特别强。菩萨住于轮回中,即使时间再长、痛苦再强烈、所遇到的困难再大都可以坦然面对。有一部经叫作《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经中说:“菩萨无数劫,处在轮回中,皆为利众生,令证寂静地。”菩萨在无数劫当中住于轮回,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让众生获得寂灭的果位,他都心甘情愿。
有时候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菩萨精神。我身边的发心人员,有些已经发心两年、三年,能发心五年的比较少。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从开始一直发心到现在,已经九年了,连发心的部门都没有换过。虽然九年、十年相对无数劫来说不算长,但是现在有些人发心没几天,没有三个月、一年又换了很多岗位,其实这是心不定所导致。我想,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希望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论如何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做。做的过程当中,刚开始什么事都会有困难的,但是到一定的时候,因为你慢慢对这个工作比较熟悉了,熟能生巧,熟悉之后做这件事情,对你来讲就不会特别痛苦,但是还有很多人在中间会退失。
我也是一名发心人员。当时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发愿为汉族弟子发心:一个是翻译经论,另一个是用汉语讲经说法。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也想过要不要退了,要不要换其他的工作,比如做一名面向藏族受众的法师,用自己的母语讲经说法,可能更方便一点。因为汉族这边的事务比较复杂,也考虑过自己以后会不会遇到很多麻烦,修行上会不会有很多障碍等问题;但一方面可能是跟自己的因缘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得到了诸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慢慢地已经过了这么多年。
除了发心,还要修行。以利益众生为主的发心人员,在修行方面也要依靠一个传承来完成,我希望你们修行的时间还是长久一点。有些人今天到这个寺院住两天,在一位上师面前求个法、灌个顶,过三个月又到其他地方去了。我认识一个和尚,藏地所有的寺院基本上都跑遍了,他非常善巧,在每个上师面前都会用令人欢喜的语言、供品和行为表现一段时间,但在上师信任他的时候又跑了。他在藏地是比较出名的,这样到处乱跑不是很好。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自己最后死的时候,恐怕没有一个很可靠的窍诀来面对。我经常说,你们可以学各种各样的宗派,但是自己还是要分出主次,不要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短暂的人生当中变来变去是不行的。比如你在世间学一门技术或是知识,也要选择一个学校专门去学习,以此作为你一生中所掌握的最重要技能,这也是你的一种传承和智慧。这方面大家要慎重考虑。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
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菩萨是一切陌生众生的至亲。《大丈夫论》中称菩萨为“不请之友”。菩萨不需要请求,他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朋友。世间人通过请求或在财物上、感情上、语言上建立沟通之后,相互之间才会成为朋友。但是真正的大乘佛子,他是一切众生的朋友。虽然与你素不相识、从来没有任何交往,但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菩萨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哪怕是头目脑髓、身肉血液也可以无条件地供给你。这就是菩萨最大的一种特点。
这样的菩萨是什么样呢?他不需要别人来劝请才会去帮助和利益众生,因为他深深感到利益众生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什么样的责任呢?比如一位好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方面不会需要别人来劝请,他自己会安排好的。如果还需要别人来劝请,可能世间人也会讥笑他:某某老师的学生,本来听说不错,但是好像自己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劝,这就是很值得惭愧的。
同理,菩萨作为恒时利益众生、大慈大悲的上师和佛菩萨的弟子,他看到众生感受痛苦和烦恼逼迫时,他的心也同样感到痛苦。比如一位母亲,如果她的孩子生病或者遇到困难了,她的第一个反应自然而然就是非常着急的,不需要别人说:“这是你的孩子,你应该带他去看看病。”母亲天生就会帮助自己的孩子。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儿子很富贵,而自己的母亲非常贫穷可怜,这时也不需要别人劝他:“这是你的母亲,你应该用财富来帮助她。”如果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会知道“这是我的母亲,我应该帮助她”。如果帮助自己的母亲还需要别人来劝请,别人也会说他是极其下劣的人。
同理,当众生感受着烦恼和痛苦逼迫的事实已经摆在你眼前的时候,如果是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就会主动去利益众生。但是如果还需要别人劝才肯帮助众生,说明这个菩萨发的菩提心不是很成功,应该觉得很惭愧。作为菩萨,利益众生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别人说“谢谢你”,我们常回答:“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作为菩萨也是这样,他用自己的身体、寿命、财富等帮助别人的时候,旁边的人也不用说“特别感谢你”,这样说是对菩萨的一种侮辱。相当于一个富贵的儿子在帮助自己的母亲时,别人还说“特别感谢你”,儿子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我自己的母亲我本来就应该帮助她,为何你还来谢我,这是不合理的。
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学习到的大乘精神,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跟平时的生活状况很不同。东方很多亚洲国家的思想一般都是集体主义,不像西方的个人主义——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在生活选择等方面都是比较随意的。藏地有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孩子出家亲友都觉得特别光荣,如果孩子出家不成功还俗了,家人都会感到非常惭愧,父母也会觉得特别丢脸。现在汉地对孩子结婚的观念也是一样,比如年龄到了三十岁还没有成家,很多亲友就会为他担心,这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最后转变为一种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非理作意的颠倒思维。其实人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思路和选择,但像西方那样过分强调个人主义也不太理想,应该保留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这也是一种世间的基本规则。
反过来说,一切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都是菩萨俱生的一种付出。《大集经》当中说:“为一众生故,广集诸苦行,精勤修道法,舍财及身命。”为了利益众生,菩萨会广集各种各样的苦行,为了完成六波罗蜜多,他可以付出自己的财产、生命、身体等,更何况是其他的身外之物,在这种情况下,别人还来劝他利益众生,那是非常可笑的。
萨迦班智达说过:如果通过劝请而行持,那旁生也能做得到,未经劝请而行持就是智者。有智慧的人不用天天劝:你不要睡懒觉,你要好好做作业、看书,你要好好地修行……现在很多年轻人太依赖父母和老师了,如果不劝就不动。有些法师对班上的学员经常规劝,他们就比较自觉,如果法师不强调,学员就没有什么压力,觉得法师很慈悲,自己很快乐。佛学院女众有些法师稍微严一点,就有人看不惯:“明年不选这位法师的班,因为太严厉了,我太累了,那位法师很慈悲,讲完课就走了,那是真正具有善知识的法相……”(众笑)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
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颂词说作为菩萨应该精进,这个精进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非常快速的,不能太缓慢了。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责任非常重。怎么重呢?因为度化一切众生的重任已经担负在自己的头上。
按印度以前的传统,背负东西一般是顶在头上的,我们一般是背在背上或负在肩上,但印度至今仍然采用头顶的方式。所以此处说菩萨把众生都担负在头上,说明菩萨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这样的菩萨——众生的大悲尊者,您千万不能缓慢地行持善法。如果每天都非常懒惰:“没事,明天做、明天做、后天再做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然后“明年吧、再过明年、后年吧!”一直往后拖,这样并不是很庄严的。
因为众生都有业和烦恼及异熟果,所以我们自己被各种各样的贪心、嗔心等烦恼束缚着;有些众生被各种各样的前世业力,如造五无间罪等业束缚着;有些众生前世所造的业果已经成熟了,被异熟果束缚着,这三种束缚已经紧紧地捆绑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百般精进,众生就没办法解除这些痛苦。在藏传佛教当中,许多前辈大德经常喜欢引用这个教证。
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把众生当作自己应度化的对境。《佛子行》中讲:“唯成自利小乘士,勤如扑灭燃头火。”更何况我们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应该精进,一是因为我们需要精进,如果不精进,每天还要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懈怠、懒惰,这样确实没有办法修行;二是发了大乘菩萨心的人,尤其不要一直拖延时间。
比如,如果在五个小时以内一定要从这里到达康定或者成都,那开车的人肯定会拼命地赶,如果慢慢开肯定到不了。世间的事也有这样的紧迫感,更何况我们要度化这么多众生。没有精进,不但自己无法修行成功,也无法饶益众生。
我的确认为,现在有很多弘法利生的机会,虽然一方面也担心自己的身体累垮了,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现在条件很好,通过网络等很多方便方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能成办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哪怕是一个众生的相续得到改变也有很大的功德。我们现在有很多事情要做,哪件都舍不得放下来,因为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大家尽量不要懈怠,尤其是发了大乘菩萨心的人,一直懈怠不是很庄严的。
龙猛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讲:“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意思是说:承担利益众生、让众生获得菩提的这些人,应该长期地精进,不是今天特别精进,晚上不睡、白天不休息,再过三四天,却连白天也起不来了。其实熬夜很不好,睡觉、吃饭还有平时的工作,应当尽量有一种规律,懂规律很重要。
我自己刚出家闻思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晚上一直熬夜,白天上师讲课时就会打瞌睡。前段时间有一位堪布来,他是我很早以前的一位道友,他说“我晚上两点钟起来时你的灯还亮着”,那时没有现在这种灯,用的是煤油灯,当时我的确是两点钟还在看书,但效果不是很好,第二天上师讲课时经常会打瞌睡,我就用各种方法惩罚自己。现在我懂得了,睡觉的时间不能太长,但还是要好好地睡,吃饭也尽量按时间来吃,平时尽量节约一些时间,包括一些聊天、散乱,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等尽量避免。现在很多人很忙,但到底你在忙什么?我一直看不出来,你忙来忙去有什么意义?
百般精进、不生懈怠心我觉得很重要。刚才引用的教证里面说:“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我们应该恒常地发起精进心,勤奋地精进,尽量不要生懈怠。有时候生懈怠是因为现在的违缘很多,什么违缘呢?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我看很多法师在藏地,今天头痛、明天拉肚子,后天好像耳朵听不到,再过两天喉咙也不行,确实有漏的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有时候不想吃饭,可能是因为不太累的原因,如果很累的话吃饭会特别香。我经常看到一些打工的人大口大口地吃饭非常香,而不活动的人好像什么都不想吃。我虽然不挑剔,但也喜欢吃好吃的,有时候自己没有活动,也会不想吃东西,但是一出门就觉得饭特别好吃。其实我觉得吃饭也是很重要的,对吃饭精进也算是一种精进,我看有些道友还是非常精进的,很随喜功德。(众笑)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五发心品终
第五品讲发菩提心,第四品讲的是种姓,大乘种姓要发菩提心,但光是发菩提心还不行,需要去行持,做才能得到,所以第六品讲修行。
丁四(修行)分三: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二、别说他利修行之理;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
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此处有三个问题:初善、中善、末善。初善叫作“处大”;中善叫作“行大”;末善叫作“果大”,这三种“大”承许为佛子的修行。
初善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学任何东西都要搞清楚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大乘佛子的目标就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的目标非常大,要度无量的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赚钱,买一栋房子,买一辆好车等世间的目标,这些并不是“处大”。
中善是“行大”。你有了度众生的目标,中间的整个过程是行持广大的六度万行,从资粮道开始到十地末尾之间,六度万行的过程非常漫长。
末善是“果大”,最后得到的果,并不是为自己买了一栋房子或者有几百万(这些对世间来讲也没有什么用的),他最终的果位是佛陀所有无漏的功德都已圆满。
这三个“大”对应下面的颂词进行解释。
“处大”是一种恒常的承诺大。承诺什么呢?“我从现在开始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在诸佛菩萨面前真实地承诺。”美国总统上任第一天,会在他的国旗面前发誓,很多人入团入党也要宣誓。发菩提心的时候也需要宣誓,只是宣誓的手印有点不同——双手合掌。所以承诺大是指发愿度化无量的众生。
中间是安忍大,因为在六度万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对你的侮辱、诽谤、邪行、反对等等。有的发心道友说:“我本来很想继续做下去,在您老人家的慈悲、大恩、智慧的感召下,我非常的幸福,但我实在是忍受不了周围的这些恶人、坏人,所以我没有办法,今天不得不拜拜了”这是因为你没有忍耐的原因。有些人发心短短几年,自己的心特别脆弱,可能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认为自己是世界唯一的王子、公主,但是一旦踏入社会,其他人却不会对你如此尊重,甚至都会变成“警察”,调查、记录你所有的言行举止,最后你就受不了。所以没有“忍大”很难坚持下去。菩萨就更不用说了,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需要修持大量的布施、持戒等等,更需要安忍,所以叫作“忍大”。
“大义真修行”指最终获得佛陀果位的时候,意义非常重大。并不是你赚了几百万那样的意义,而是的确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且不说真正的佛菩萨,哪怕是培养出一位很好的法师、辅导员,也能帮助很多很多人。现在有些发心人员和老师创立学仁社,到各个学校去演讲,弘扬传统文化。他们虽然还没有得到佛果,但是在菩提心方面也有一点感应,否则不可能无条件地坚持下去。虽然每件事情都不可能顺顺利利,然而他们还是任劳任怨地去做,这样做事的意义非常大。
虽然每一个人原来都是凡夫人,但在行持菩萨行的过程当中,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佛陀在《华严经》中讲:“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为了一个众生在千百万劫的轮回当中住世而不疲厌,最终成为世间的导师。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一、行他利方法;二、行他利之分类;三、行他利第一;四、菩萨之修行超胜;五、修行不间断;六、不以邪行厌烦。
己一、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
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菩萨利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是以信解行的方式修一种自他平等心,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把别人的痛苦跟自己的快乐进行交换。到了一地菩萨以上,不但要修自他平等,还要爱众生超过爱自己,而且对境不是一两个众生,而是所有的众生。利他的思想已经胜过自利的思想,甚至把自己认为是他人,他人认为是自己,自他已经完全等同。从一地菩萨以后,因为才真正通达了一切法界遍行之义的境界,同时自己也无有任何执著自他的分别念。在这种情况下,在空性方面,他会完全证悟一切众生自他平等的实相,在世俗显现方面,他看到众生没有像自己一样证悟一切万法平等,因此看到众生会特别地生起悲悯心。
麦彭仁波切的注疏里也讲到,菩萨想到自己虽然已经证悟了,但是其他的众生并没有获得证悟,依然漂泊在轮回中非常可怜,因此生起极大、难忍的悲悯之心。菩萨视众生远远胜过自己,自己完全可以接受别人的痛苦。所以利他心比较强的人,为了利益众生,再怎么苦也能忍受。就像有些特别好的母亲,为了孩子自己不吃不喝都行,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了。我那天讲了一个我两岁时母亲送我去看病的故事,当时学校里面的很多老师都哭了,有时间我会给你们讲一讲。
所以一般来讲,真正的菩萨因为爱众生的心特别切的原因,他自己不会有什么痛苦,尤其是证悟法界的菩萨,在达到一地菩萨果位以后更没有什么痛苦,因此在那时可以行持真正的自他平等。以上讲了自他平等和利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