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3课
2015年5月8日
下面我们讲《大乘经庄严论》。
戊四、赞叹发心之功德: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
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这里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大乘发心有四大快乐,而小乘发心就远离了这四大快乐。这四大安乐的心,大乘发心人员会有,而小乘是没有的。作为小乘行人,舍弃了大乘菩萨所发的心,就远离了四大快乐,从而会趋入寂灭。从间接意思来讲,作为大乘佛教徒,已经舍弃了小乘那种不能获得四大快乐的下劣发心,因此不会趋入寂灭。从正反两个方面可以这样理解。
有哪四种快乐呢?思维利他的快乐;得到方便的快乐;获得大密的快乐;见到最真的快乐。大乘佛教徒具有这四种快乐。
一、思利他。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也没有断证圆满的功德——断除二种障碍,圆满证悟二种无我。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利益众生的心极其微弱,因此,不会获得利他的快乐。而作为大乘佛子,他无私地一心一意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要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所以他具有因利他而得到的快乐。
很多人不开心、不快乐、伤心、纠结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自私心导致的。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那么,世间当中的很多源于自私和自我的痛苦全部都会烟消云散。所以,作为大乘菩萨来讲,“思利他”是非常大的一种快乐。
第二,得方便。大乘行人具有许多利益众生的方便方法,比如,六波罗蜜多:从究竟意义上讲,这是智慧福德双运、出世间的和境界,非常高深;从暂时的世间意义而言,布施、持戒等每一个六波罗蜜多环节,都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格,净化人心和改变人的心境,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稻盛和夫是日本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他写了一本书,里面专门讲了六波罗蜜多。他从企业管理和一般世间理念的角度,宣讲了通过六波罗蜜多净化人心;对他自己而言,到了八九十岁的年纪,也是汇集整个人生经验的时候,他觉得佛教的六波罗蜜多非常有意义。
世间当中,声闻缘觉没有这么多的方便方法,从中也得不到那种利他的快乐。而大乘有非常殊胜的方便方法,这就是“得方”——得到很多的方便方法。
第三,获大密,大乘佛子抉择一切万法无生无灭、不常不断等,而且有不同的意趣和密意。比如,在大乘甚深的见解当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降伏众生等等。如《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大乘大悲方便经》)里面所讲,大乘佛教中可以体现非常甚深的密意。而声闻缘觉或者小乘当中,对某些教义只能直接理解,没办法领会更甚深的意义。
大乘行者对甚深的密意和道理完全通达的时候,自然而然获得极大的快乐,因此具有大密的特性与快乐。
第四,见最真,即见到真正诸法的究竟实相。大乘行人已经见到了一切诸法本来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证悟了二无我。而声闻,缘觉没有如此的智慧境界,也没有生起菩提心,因此舍弃了快乐,而直接趋入寂灭。大乘行人,不用说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证悟空性的时候充满快乐,即使我们还没有得到这样的果位,现在在因地的时候,如果也有相同的空性见解、菩萨戒或者菩提心,在这两种见解的摄受下,实际上也可以获得类似的快乐。
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教的人,在生活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会想得开,不会特别苦恼、纠结。而有些人,因为没有学得特别深吧,遇到生活中一些小小的事情,就特别不开心,好像整个天都已经垮下来了,大地也已经裂开了,大海的波涛也是汹涌翻滚,感觉周围的人全部变成罗刹面了,心里非常恐怖。
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从胜义真相上来讲,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在世俗而言,全部是如梦如幻的。大乘佛子对这样的道理有所了解时,遇到世间很多事情会想得开,这也是自他二利的力量所导致的。自他二利的见解,不管在什么样的人的心里产生,世人都会赞叹的。在暂时的人生当中,他会得到各方面的名声、财富;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最后会得到究竟的解脱道。如《大宝积经》中云:“若能自他利,彼人善可叹,亦得世名称,及得究竟道。”意思是,这种人会得到世间人们的赞叹、认可,用世间的话讲是得功名,最终会获得究竟的解脱果位。
所以,利他的心什么时候能生起来,出世间的修行境界也能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可见,菩提心是提升修行最快的一种方法。
我以前看过阿底峡尊者的传记,特别精彩。阿底峡尊者是孟加拉国的一个王子,临近继承王位的时候,度母给他授记:“你曾经有五百世班智达的前世因缘,你不应该当国王,现在应该出家了。”后来他就出家了。(出家的时候好像没有哭,我们这里很多人出家的时候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好像很多人都哭过,有些是感动得哭了。)出家之后,他一直学习、修行三藏。他在看书的过程当中,迫切地想在很快的时间里获得圆满佛果,但是他不知道方法是什么,于是,他就向上师罗睺罗请问,上师告诉他:“如果想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就要修圆满的菩提心。”上师说完之后,但他好像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要修持这样的心态不是那么容易。虽然他觉得菩提心是很殊胜的,但是也没有强烈的希求。后来,他在印度金刚座转菩提迦耶佛塔的时候,听到两个美女在聊天,她们说道:“如果想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菩提心是最殊胜的。”第二天,他又开始转佛塔和菩提树。这时,他听到一个麻风病人和一个乞丐在聊天,他们在说:“如果想要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的话,那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到了第三天,他拿着念珠去拜圣殿里观音菩萨的身像,他看到一只小鸟雀落在观音菩萨身像的膝盖上,这时观音菩萨的身像开口说话了:“你应该放弃自私的心,发圆满的菩提心,这样会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佛果。”此时阿底峡尊者才恍然大悟:“除我以外,所有高层的人和底层的人,甚至圣像都说修菩提心是最快、最殊胜的成佛方法,我为什么还这样纠结?”这时他已发自内心地想得到无伪的菩提心。
他打听到,在很远的印度尼西亚有位金洲上师,他具有真正的菩提心。他就前往那里,依止了金洲上师十二年。后来他准备弘扬佛法的时候,度母对他授记说:“如果去藏地,你会减少二十年的寿命。如果留在印度,你可以活到九十二岁。如果你去的话,确实能让那里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到利益。”他下决心到藏地弘扬大乘佛法,尤其是与菩提心相关的修法。
后弘时期,阿底峡尊者开始弘扬佛法。现在,也有很多噶当派和宁玛派的大德们将尊者的不同教言传承至今。
菩提心这样的利益,大家刚开始听到的时候,会觉得很殊胜,但正因为它特别高深、殊胜,对凡夫人来讲,可能有一定的距离。尽管我们现在觉得有困难,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那么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就会自然消失。我们不快乐的主要因缘,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听到别人的语言,看到别人的事情,你看不惯、听不惯、想不通,就产生了各种烦恼、忧愁,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所以,以菩提心获得四种大乐非常重要。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
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具有胜义菩提心的菩萨,他已经远离了生活中的忧愁、畏惧和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相续当中生起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从此之后,自身不会造恶业,不会去杀生,偷盗,或者跟别人打架,甚至吵架也不会——如果没有度化众生的特殊密意,他是不会吵架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凡夫人互相吵架甚至打架、杀人,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特殊的密意,真正相续当中具有菩提心的人,他不会害任何一个众生。
《华严经》当中也说过,真正的菩萨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害任何众生的身语意,连众生的一个毛孔都不会去损害。菩萨防护无边的罪恶:一方面自己不会造作身语意的罪恶,另一方面,也不会让众生苦恼、让众生造罪。
《前行》当中讲到因果不虚的时候有一个公案:有人问帕单巴尊者:“证悟空性以后造罪会怎么样?”尊者当时回答道:“证悟空性以后不会造恶业,因为证悟空性跟生起真实无伪的大悲心是同时的,之后再也不会造害众生的事情。”因此,凡是证悟空性的人,自己不会造恶业,也不会让别人造罪,可以防护无边的身口意罪业,这是第一点。
第二,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时时刻刻都会增长二种善。什么善呢?一种是自己处于增长善法的菩提心状态当中;还有一种是因为自己常常帮助其他众生,所以会处于一种慈悲的心态当中。以此原因,生活苦也好乐也好,都是欢喜的事情。
即便遇到人天当中的痛苦,或者堕入地狱感受痛苦的时候,作为菩萨,也是很开心的。如果享受一些善趣的快乐,当然这时凡夫人是会开心的,但菩萨的心态却不会因此而有改变。而凡夫人因为利他心很微薄,自私心极其猛厉,经常处于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中:得到名声、财富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一直哈哈地笑;如果发生了有损失的事情,身体和心就会产生痛苦而极其伤心,开始呜呜地哭。这就是凡夫人的特点。
作为菩萨,对苦和乐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大宝积经》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智者对苦和乐无所动摇,如如不动,如同虚空一样。原因是什么呢?“善观察烦恼,我我所俱离。”因为他知道烦恼的本性了无可寻,我和我所也了不可得。菩萨已经远离了产生痛苦和执著的主要根源:烦恼和业力。业力归根结底就是萨迦耶见,即我见和我所见。当我见和我所见以及所有烦恼都了达为空性的时候——“哪有不平?哪有我啊?”(我都很想戴着济公和尚的帽子,光脚到处去走一走。)
就像还没有到夏天,但是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已经没有很厉害的狂风了。同理,我们的心稍微得到一些暖相的时候,虽然还没有获得像一地菩萨那样的胜义菩提心,但是从道理上、闻思上、修行上,对空性有所了解的人,对于世间的苦会觉得与梦境的痛苦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可苦的。世间当中的一切都像在做游戏一样,也没有什么可苦的,了知世间当中的快乐也是不稳定的。
最近我在新闻上看到:有一个地方正在结婚办喜宴,因为剩菜比较多,丈夫和媳妇一个说要打包,一个说不用打包,因为这个事情就开始吵架,当场就要离婚。结婚的当天,也是离婚的当天。后来可能丈夫要打她,她就报警了,要求一定要依法处理。所以,世间中的很多事情,真正去观察它的本性时,不要说胜义中的本性,世俗的本性也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一个菩萨看到或者是扮演这样的现象,他会觉得其中没有真实的、自相的苦或乐。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
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作为菩萨,在生死轮回当中会有很多境遇:可能修行时别人对你进行攻击、诽谤或者制造违缘。在那个时候,菩萨会不会生起厌烦心而退失菩提心呢?真正的菩萨是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发了大乘菩提心之后,为了利益众生,已全然地把自己奉献给众生,甚至在身体和生命遇到极大危害的时候也不会在意。
一般世间人,身体和寿命受到危害的时候都特别在意。但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因为他的利他心特别强烈,即使别人害他已经达到非常程度,他连厌烦心也不会生,更何况是去杀害众生。菩萨绝对不会故意杀人、偷盗、欺骗别人,做一些连世间高尚的人也不会做的事情。所以,菩萨根本不会害众生。
沙门四法也讲了不害众生:伤害众生非沙门。发起大乘菩提心的人,根本不会趋入造恶业者的行业中。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乘。尤其是这次学习《大乘经庄严论》之后,一方面,可以看到大乘的行为特别伟大、非常稀有,另一方面,既然我们自己也自称为大乘行人,也应该无有疲厌地利益众生。
虽然,我们不能像释迦牟尼佛因地当大菩萨那样,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众生,但现在我们至少有一颗利他心,因为有利他心,我的身心肯定很健康,利益众生应该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讲了“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作为菩萨,也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一方面由于具足福德,身体非常健康;另一方面,因为善巧智慧和菩提心的缘故,心灵也很寂静。不像有些人,心特别乱,身体也不好,没有福报,没有智慧。那么,菩萨为了众生处在轮回、生死当中,怎么会有疲厌之心呢?我们现在至少也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像我刚才引用《入菩萨行论》的“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为了众生才常住在轮回当中,菩萨怎么会有厌倦之心呢?
在座的人,实际上都是发了菩提心的。首先,我们能获得福德感召的健康身体,同时,因为具有菩提心或者空性见解的原因,我的心灵也很快乐。有了这两个条件,在世间当中,不敢说生生世世,至少今生当中,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随顺众生,也可以尽量用佛法来度化众生。
现在有些在家人白天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等等,到了晚上,就利用这个时间来观修菩提心。长期这样修的话,其实人的心态是会发生改变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所有的心态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强烈的菩提心,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因为诸佛菩萨经论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再加上现实中的各种因缘,比如,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特别可怜的众生,那时,菩提心就能够渐渐生起。虽然可怜的众生只是众生的一种,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当你真正对菩提心有所了解的时候,会认识到所有的众生都是非常可怜的,轮回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
因为每个众生都被业和烦恼、我和我所执一直捆得紧紧的,在这样的束缚之下,肯定会感受到痛苦。就像关在监狱里面的众生,手脚都被镣铐捆得紧紧的,即使他看起来多么成功,实际上都是不自由、不自在、被束缚的。所以,表面上看来,很多人都强调自由,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已经被烦恼驾驭的凡夫众生,说自由也有一定的困难。可能表面上是快乐的,但实际上没有真正通达空性的意义,没有无伪的菩提心,内心当中应该还是有痛苦的吧,虽然看不出来。
有时候看到西方人,觉得西方人好像比较乐观。很多东方人,似乎心里有一种忧愁一直解不开一样,平时生活中也是愁眉苦脸的。在西方,包括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的头发是那种银发、金发,像金丝银丝,嘴也是涂得红红的。穿的衣服全是非常鲜艳的,带的包也很时尚。在东方,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敢穿、不敢戴这些。有时候会想,他们可能没有烦恼吧?已经七八十岁的人还这样穿,该是多么幸福啊!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当中应该有一种孤独感,或者没有安全感。正因为内心特别空虚,只能依靠外在的衣服、口红、装扮,在别人面前显得自己是多么坚强、快乐、成功、伟大……可能是这样的。内心不一定非常庄严、坚定或者坚强。确实,凡是有自我、自私自利的众生,如果细微地去观察,都是很可怜的。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
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这个颂词前辈大德们在不同的论典当中引用过无数次,可见是很重要的。菩萨证悟空性的时候,在胜义当中,一切都是大平等、大空性的;在世俗当中,菩萨所看到的万事万物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如露珠等等,与幻化八喻一模一样,是显而无自性的。这个时候,菩萨在轮回中不管是死亡还是出生,都相当于进入一个花园。
我们去花园游玩的时候,自己会特别开心,不会有痛苦、畏惧和伤感。同样的,菩萨到生死轮回当中,就像入花园一样,没有任何畏惧。在生死轮回中,菩萨有时可能会转生到天界成为帝释天王或者自在天王,到了人间也变成大君主、国家主席、总统、国王等。
现在开一些高层的、国际性会议的时候,很多领导人去参加,有高的、矮的、男的、女的(好像世界各国的女领导人目前只有17位,不太多,男的比较多)。他们自己看自己也觉得特别了不起:“哇!我下面有这么多人。”也不知道他们当中有没有菩萨。人间如此,天界也是同样,动物当中也是这样。比如牛群中,有些牦牛成了霸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山中没有老虎的时候,猴子也很成功,变成了当地的“国家总统”。
我看新闻里最近很多人被判刑,从去年到现在,仅落马的县委书记好像就有38位,也是很可怜吧,包括一些街上的乞丐,世间中有很多这样的可怜人,天界中也有很多接近死亡,出现死相的天人。作为真正的菩萨,即使落到这种地步也不会有伤感、烦恼和畏惧的心态。
我们现在确实还做不到像菩萨一样,但其实我们很羡慕这个教证的内容。生活中,无论是今天无数的人对你奉承、赞叹,还是明天无数的人开始诽谤、说你的过失,但你不会因为赞叹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诽谤而伤心失落。当你落马、衰落的时候,无数的人开始在背后向你扔石头,就像藏地说的:人下去的时候,后面有很多人倒灰,是一种不吉祥。但即使在这种时候,菩萨也没有痛苦的感觉。就像无垢光尊者的传记里面,寺院开除他的时候,他还很开心地唱着金刚歌,并给寺院回了一封信。
所以对于外境,菩萨没有依此而快乐,也没有依此而痛苦。对他来讲,已经真正证悟了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境界。《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菩萨于世法,远离分别心。”菩萨对于世间的法,已经远离了分别心。“如空火不烧,菩萨惑无染。”就像虚空不会因为火而烧坏,同样,菩萨不会因为快乐而生起极大的贪心,也不会因为痛苦生起极大的嗔心,继而染污、毁坏自身。为什么?因为菩萨对世间法没有分别心。
我们听了这些甚深的法要之后,应该逐渐学会思考。我们人生当中会经历很多快乐的事情,也会经历很多痛苦的事情,以分别心执著一时的快乐和痛苦都是不应理的。
像我本人刚来到佛学院的时候,对很多方面特别执著,包括对名声、自己的身体等等都很执著。现在——不是因为修行而有所进步吧,可能是人老了以后,对很多感受的接受能力比较弱——总的来讲,别人赞叹我,我观察自己的心,好像没啥感觉;别人诽谤挖苦我,说“你很难看、你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说就说吧,我也没啥感觉。但这可能不是证悟空性的境界,作为凡夫,有时候也有比较相同的感受。
米勒日巴尊者讲老年痛苦的时候说:即使别人踩在他的头上,也好像证悟者一样没有分别。随着年龄增长,人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也有无所谓的感觉,其实这并不好。我们作为一个人,应该对好的事要有好的感觉,对不好的事也要有不好的感觉。作为一个世间人,基本的利害分明、黑白分明是很需要的。
就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面所讲,什么都分不清楚的人是无愧者:别人赞叹你,你觉得无所谓,好像也不是什么成就;别人说你不好,经常破坏你,也无所谓。如果你真正已经到达好坏平等,自他平等的境界,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时候,可能你并没有什么境界,只是因为人格很差,自己不知取舍。这两者不能混淆。
我感觉自己不是因为境界成为现在这样的,有时候也会产生自相烦恼,自己学了这么多年还会这样,觉得很惭愧。但好像也不像年轻人一样,对什么得失都非常执著,可能与年龄增长或者衰老有一定关系。
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多想一想,如果真正通达了一切空性如梦如幻的意义,以及一切众生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去利益,这是我们的责任,有了这两颗心,那么,对自身的赞毁应该不会特别地在意,甚至在看到一些可怜众生的时候,会全力以赴地救他。
在新闻中也能看到,有些从来没有发过任何菩提心,甚至连一个大乘菩萨的名号都没有听过的人,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却跟菩萨的行为一模一样。比如,看到有人跳楼,他根本不想自己而是全力以赴地去救;如果有人掉到河里面,也会奋不顾身地去救。
记得几个月前的一则新闻,好像是在杭州,当时有个人掉在河里,一位外国女士看到后就跳进去,最后把人救出来了。救出来的时候,很多围观的人还在拍照,她有点生气,说:“人的生命重要,还是你们的照片重要?”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自己也没多想什么,“有人掉在河里,我一定要救他。”产生这么一个念头就跳下去了。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我们所说的“友和闻”,她可能没有朋友和大乘佛法的善根力量在里面,但是她自身利他心的力量比较强,因此也会奋不顾身去救助别人。
但也有一些行为是菩萨在他的境界当中自然流露的。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上师的传记中有这样一则感人事迹:杜拉吉美根桑是龙钦心髓传承中一位伟大的大圆满上师。有一次他跟其他的人去一个地方,看到有一个小偷正在被惩罚。当地有一个极其残忍的规矩:抓到小偷就把小偷拴在铁马鞍上,然后在马腹内烧火,把小偷活活烧死。准备烧的时候,那个被惊吓的罪犯不断惨叫求救,乞求悲悯,出于无法忍受的慈悲心,吉美根桑站出来说:“他不是小偷,我才是。”他愿替小偷坐在马鞍上,别人就把他捆起来,他自己也因此而圆寂,这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所以,真正菩提心特别强的时候,菩萨完全能牺牲自己的生命代替别人的痛苦,就像释迦牟尼佛因地舍身饲虎的故事一样。
因此我们想到什么呢?就是懂得烦恼的本性,就不会有畏惧。正如《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火焰不会害怕草木,因为草木放在火焰上面会燃起来的。同样,菩萨在行持菩萨道的时候,也不会怕烦恼,因为烦恼本身就像干柴一样,菩萨能以自己的智慧将烦恼燃尽。但是我们作为初学者,刚开始有一定的困难。汉地的《景德传灯录》中也说过:我们凡夫人被幻化束缚着;声闻,缘觉害怕这些幻化,所以根本不去看它;作为菩萨,他能将幻化转为道用;而作为佛,他可以转幻化的法轮,度幻化的众生,始终处于一种无生无灭的状态当中。
虽然一切万法是幻化的,但是幻化对每个众生来讲,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一个凡夫人,外在所有的幻化是一种束缚。比如有些人看电影特别投入——“哇!这个是真的。”看电影的过程中,连饭都不吃。有些人看电视连续片,可以两三天不吃不喝,连觉都不睡,一直很专注。虽然电视是幻化的,但是他已经完全被幻化束缚了。但有的人觉得电视是幻化的,以好奇心来看一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还有一种人,他觉得这完全是欺骗性的,看电视多浪费生命。可见,对电视、电影,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态度。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法,对有些人来讲会产生束缚,对有些人来讲,可以变成修行的道用。贪嗔痴烦恼对下根者来讲,会令他束缚,让他痛苦;对中根者来讲,他会去断除;对上根的菩萨来讲,他不用特意去断,任何烦恼就像木材放在火焰上一样,可以完全燃烧殆尽。
可见,不同根基对治烦恼的能力是不同的。乌鸦吃毒药会以此而丧命,而孔雀吃毒药会使它的羽毛更加鲜艳。所以,不同根基的众生,表面上看来对外境是同样的享受,但实际上外境对内在束缚的程度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了知烦恼的本性。
这个教证大家要背下来:“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自在生死:任何快乐、痛苦都没有烦恼束缚着。懂得这个颂词的道理,以后就不怕了。我们虽然不是真正的菩萨,但我们可以装成菩萨,当菩萨的演员。菩萨不会因为兴盛而快乐,因为痛苦而烦恼,因为衰败而伤心。而世间当中很多人,没有考上想进的大学或工作单位,可以三天三夜都不吃饭,很伤心,就觉得“我现在没有面子了,我现在没有希望了,我现在没有前途了,我现在没有生活了,我现在没有工作了……”有些人因为考上了,就欢喜得不得了,“我要去唱歌,我要去跳舞,我要去喝咖啡……”实际上,这些都是显而无自性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此而感到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