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1课
2015年5月1日
下面继续讲《大乘经庄严论》中的发心品。前面讲了发菩提心的本体和菩提心地分位的分类——从五道十地的角度分为四个不同阶段。今天讲科判“菩提心以根本等而分”的内容。
己二、以根本等而分:
第二个科判会讲十一种不同的分类,首先讲其中的四种分类,哪四种分类呢?
彼根本许悲,常思利有情,
于法起信解,求智乃所缘。
发菩提心有根本、意乐、信解、所缘等很多分类。
学习大乘佛法,我觉得《经庄严论》非常重要。不想了解大乘佛法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要非常全面、完整、系统地了解大乘佛法,那么学习《经庄严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天的讲考还算比较不错,很多道友讲得比较深入,而且我怎么讲的,大家也都基本上能讲。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虽然我讲得不一定很好,但是讲考时一定要以上师所讲的内容为主导思想。
以前我刚来佛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和一些堪布每天讲完课后,大家会再分为一些小组重复讲一遍,这样对每天所讲的道理能有很深的印象。这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我讲《经庄严论》,也觉得很欢喜,因为跟大家结上这样的善缘很有意义。大家学习也很认真,包括这次讲课是在劳动节期间,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没有断课,一直在认真地听。听说有些人在手机上听,可能因为出去玩,没有信号也比较伤心,但也没办法。
下面讲第一个分类: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大家知道,缘一切众生离开痛苦的心态叫大悲心。佛经中说过:学习大乘佛法,唯一的一法是不可缺少的,何为唯一一法呢?就是缘众生离苦之大悲心,大悲心非常重要。前两天我在微博上说,我看到乔美仁波切有一个白玉派的大圆满法,叫《手中赐佛》讲义,里面讲了悲心的不同分类:愿众生离开痛苦的心态叫作悲心;这种心态非常强烈以致身体颤动或汗毛竖立,就可称为大悲心;这种悲心不仅缘可怜的众生,而且缘天下所有无量的众生,就可称为悲无量心。
所以我们强调:利益众生一定要缘一切众生发心。声闻、缘觉对众生虽然有怜悯心,但是没有大悲心。菩提心的根本是无二慧、大悲心,一地菩萨的根本也是无二慧和大悲心。就像《入中论》所讲,大悲心的初中后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第二个分类:菩提心的意乐是什么呢?暂时缘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让他们真正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佛陀在《华严经》中讲:“欲具佛功德,菩萨法藏海,饶益众生故,初发菩提心。”想要具足佛的功德、菩萨的法藏海,以及饶益无量的有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发起菩提心。因此菩提心真正的意乐是什么呢?就是利益众生。在座的人应该观察:一般的声闻和世间人,他们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弱,而大乘菩萨发心的意乐都是利益众生。
“常思利有情”:恒常思维利益有情。菩萨并不是偶尔或在上师讲了或者自己遇到什么违缘的时候,才想要利益众生。如果平时常想自己,这不是菩提心的意乐。菩提心的意乐是:无论是在睡觉、吃饭还是走路的时候都一直想着“我怎么利益众生?”
第三个分类是菩提心的信解,菩提心的信解是什么呢?“于法起信解。”对于大乘佛法,不是像在饿狗面前放绿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对大乘的甚深空性法门和广大六度万行法门,生起极大的意乐和欢喜心,很想求法。我们这里有些人在求法方面,确实十多年、二十多年以来一直特别有意乐。这是发心的信解,一定要对大乘的深广法门起正信、起信解。
第四个分类是菩提心的所缘,也就是菩提心的目标。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和其他众生都能获得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而要获得这种无分别的智慧,一定要闻思大乘。先听闻然后思维,思维之后进行修行,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要通过闻思修行来获得。不仅要闻思修行,而且要求大乘佛法。《华严经》当中说过,大乘菩萨为了求一句法,可以跨越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更何况其他的苦行。为了求法做一些苦行,的确非常值得。现在有些城市里面的人为了听课,花了很多时间——包括在路上堵车或把单位的事情在家里完成等等。
我自己觉得,在所有的时间当中,听闻和学习大乘佛法是非常值得的。以前讲过,三地菩萨为了听闻一个偈颂,可以不顾一切越过火海、刀林、冰箭等危险的地方而去听受。更何况我们只是在身体或心灵上受到一点点的痛苦或伤害。为了听受佛法,应该值得放弃一切。
菩提心的目标,也就是所缘是什么呢?即获得无二的智慧、无分别的智慧,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闻思修行和精进求法。
求法确实需要一种意乐,这种意乐刚开始可能是一种好奇心,带有一种试探性。但是到了最后,确实像有些人说的喝咖啡上瘾那样,不学不行。但是我觉得,喝咖啡倒不一定会上瘾,真正的上瘾,是学习大乘佛法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没办法抛开,如果不学就好像人生没有意义。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觉得,真正的人生真理就是它。这并不是我夸张的语言,而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而且,我并不是偶尔或者因为今天心情比较快乐才这样说,十年前我是这样认为的,二十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对于其他的知识、学问,我不会这样说,也不会这样想。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但是大多数人应该会有学习大乘法的因缘。刚才讲到的是十一种分类当中的第四种。接下来讲:
欲乐上为行,大戒彼所依,
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
下面讲的是第五个分类,大乘菩萨的行为是什么?即发菩提心的行为是什么呢?就是“欲乐上为行”,想要获得上上的境界和功德。菩萨的行为不是停留在一个状态当中,应该要有所进步。如加行道的菩萨想获得一地菩萨的境界,一地菩萨想获得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的境界,十地菩萨想获得佛果,都要需求获得上上的一种境界。
第六个分类,发心的所依是什么呢?就是“大戒彼所依”,要具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菩萨的三种戒律就是发心的所依。大家要知道,发菩提心也需要戒律,并非不需要戒律。对于密宗的修行人来说,受持戒律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有些人认为:声闻乘可能需要守戒律,而密乘和大乘什么都可以做,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大乘经庄严论》在此处讲到,菩提心的所依是菩萨的三种戒律,这是一种最根本的行为。
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首先要想:我发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获得一切智智。佛陀在佛经当中讲:“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常思一切智,恒近善知识。”世间有智慧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常常思维一切智,最终的目的是得到一切智智的佛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依止善知识,没有依止善知识绝不可能得到。
第七个分类是发心的道障,发心的障碍是什么呢?就是“道障是违品,引发及持受”。发心的障碍,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心、声闻缘觉的心。如果引发、接受了自私自利的心,那大乘佛教的发心已经失去了,不会存在的。我们在发菩提心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好的心念和行为,通过前面所讲到的戒律,认识到自己发心的不足之处,断除违品是很重要的。
《大智度论》当中讲过:以前有一个恶龙,任何一个众生被它看一眼就会死去,有些身体强壮的众生被它接触之后,过两天也会死亡。但后来这个恶龙遇到大乘善知识,听闻了佛法,它觉得往昔造的业太多了,应守持一天的戒律。它守戒的时候,变成了一条皮色特别好看的蛇,结果被一个猎人看到了。猎人觉得如果把它的皮献给国王,国王应该很高兴,于是抓住它把金色的皮活活剥了下来。剥皮之后它还没有死,身体被地上的很多小虫吃着。本来它很想反抗猎人,也很想把小虫都吃掉,但它觉得既然受了一天的戒,不管别人怎样害我,还是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于是它在这一天当中没有反抗、没有害众生。龙猛菩萨说,这条恶龙是佛陀的一个前世。
我有时想,即使现在有些人性格恶劣,各方面的善缘不具足,但也不能退失对佛法的信心。因为跟这个恶龙相比较:我们杀害的众生也不会有那么多,而且恶龙只守持了一天清净的戒律,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善行。虽然我们很多人的戒律守得不好,但可能还是超过一天,守了一段时间。虽然自己也会有自私自利的障道之心,但在知道菩提心的功德之后,我们也会尽量地产生利他心,把自私心转为利他心。
其实对个人来讲,想要享受快乐,具有利他的心是很重要的。产生利他心的时候,你的心自然而然比较宽广,不会很狭窄。越自私,心胸越狭隘,一点点事情都没办法接纳,这样会非常痛苦。现在很多人得自闭症、忧郁症,跟家人和很多人的感情、关系都不好,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自私,因为自私只想到自己。如果我们能想到利益跟自己相关的人、有缘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利他心越来越扩大,生活也会越有意义、越快乐。
自私自利的心是比较可怕的。有一部《称赞大乘功德经》说过:作为大乘行者,在一般情况下跟自私自利的人最好不要接触,包括跟他一起吃饭、同路、旅游,否则会丧失你的大乘心。如果一个寝室里的人特别爱讲是非——更严重的是,有些人不仅自私,还可能诽谤大乘佛法、上师和道友,这样的更不能接触。《称赞大乘功德经》里面说得非常明确:有自私自利心的人,就是不能跟他一起同住、同行,也不能交往太密切,应该跟具有大乘见解的人一起同吃、同行。
在个别的戒律里,对破戒的人也要求要谨慎对待。所以经典中如是说,自己也要注意,在你周围的人当中,有些人非常自私,口口声声诽谤别人,从来不说一些善的、有功德的、赞叹三宝方面的话语。他的整个心、眼都不清净,在他眼里世界全是非常肮脏、悲惨、丑恶的。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外在的世界都不清净。这种情况应该值得注意。刚才讲的是第七个分类:发心的道障。
福慧乃自性,善增彼功德,
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
这个颂词包括三个分类。
第八个分类:菩提心的自性是什么?“福慧乃自性”,它的自性包括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世俗当中的善根以及行持五波罗蜜多的善根,凡是有缘一切众生离开痛苦的悲心,都可以称为福德资粮;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的、超越痛苦的,相应于这种境界的,叫作智慧资粮。菩提心的自性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福慧双运或者大悲和智慧双运。
阿底峡尊者来藏地的时候,仲敦巴尊者问他:“一切大乘法最主要的精华是什么?”他说:“空性大悲藏——具有大悲心,具有空性智慧的境界,这就是一切法的窍诀。”所以大悲、空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菩提心的本体。
第九个分类:“善增彼功德”,菩提心的功德是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缘所有的法界有情——虚空无边,众生无边,业和烦恼无边,虽然业和烦恼无边,但我们要缘众生离开无边的业和烦恼,这样的心态实际上就是菩提心的一种功德。如《大宝积经》所讲:“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无能容受者。”也就是说,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是一个色法,有一种形状,那么整个虚空界都没办法容纳。所以,哪怕是在短短的一瞬间或者半天中能够修持菩提心,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在座的人应该经常想一想。菩提心和空性智慧这两者我们经常要修,因为它的功德太大了,所以这里也说“善增彼功德”。
我多次讲过:道友们以后去弘法,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传讲全部的《入菩萨行论》,也要讲前面的四品或者第一品——菩提心功德,也可以讲《华严经》里面的《净行品》。菩提心的功德让很多人听了之后,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菩提心。
第十个分类:菩提心的作用或者能力是什么呢?以怎样的方式行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恒行波罗蜜,彼即许出离”:也就是依靠菩提心行持六波罗蜜多,众生能够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是非常重要的。《心性休息》中讲过,菩提心是随解脱分善根,所以依靠菩提心在三界轮回当中能真正解脱。
所以菩提心的作用和力量,是通过行持六波罗蜜多,最后从三界当中能出离。出离心跟菩提心关系非常密切,有时菩提心要依靠出离心来完成工作,有时出离心也需要依靠菩提心。今天虽然是讲菩提心,但也说出离心很重要,真正出离轮回也能通过修持菩提心来实现。
地乃此究竟,各自彼行持,
菩萨之发心,决定当了知。
第十一个分类:发菩提心的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现在读书,很多人最终是为了找工作等等。那我们发菩提心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圆满五道十地。比如一地是布施度圆满,这是发菩提心的一个究竟、目标。一地圆满以后,到二地波罗蜜多圆满,也是它的一种圆满。从一地到十地都是如此,到十地的时候,最后大智慧波罗蜜多圆满。整个十地究竟的时候,所有的发心算是圆满。
其实这个教证经常引用,也就是各个菩萨地都需要菩提心,菩提心在每一地都是不可缺少的。凡夫位不用说了,初学菩萨也肯定需要,五道当中都不能离开,都需要行持菩提心。到十地末位的时候,也要依靠菩提心最后获得佛果。
以上所讲到的十一种法是菩提心的一种分类。不知道你们在这方面思考过没有?如果好好思考的话,以前我们可能觉得所谓的菩提心很简单:只要发个好心——愿众生获得佛果,只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粗略的概念。但现在具体分析,光是从它的分类上面,就有根据不同的地而分的四种阶段,今天又讲到从十一个方面来分:有意乐、信解、本体、作用、果等等,这才是真正认识了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该了知: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自己具不具足这些功德?有些可能我们已具足,有些不一定具足。对于不具足的,我们还是要努力。
下面讲菩提心还有一种分类方法。
己三、以表示与法性所得而分:
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
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这个颂词是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很早以前我们经常背这个颂词。颂词里讲,世俗菩提心要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需要五种因缘,也就是说,自相续当中要生起菩提心的话,需要依靠其他的一些力量,什么力量呢?第一个是朋友的力量,第二个是前世因缘的力量,第三个是善根的力量,第四个是听闻的力量,第五个是修行善法的力量。具有这五种不同的力量,菩提心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可以生起。第一种朋友的力量是不坚实、不稳固的,后面的四种力量跟自己的根基和修学有一定的关系,比较坚实稳固。以上情况的发心,都是通过别人宣说,然后自相续当中才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叫作“他示发心”。不管前世还是今世,很多人都是依靠别人宣讲发心的仪轨、功德之后,自相续才认可了菩提心的功德,对菩提心产生了兴趣而发心,所以发菩提心有这么一种因缘。
下面对每种发心的因缘都讲一下:
首先第一个是友力。也就是依靠知道菩提心功德的善知识、朋友或道友,通过他们的劝导让我们发心。(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我在扬州高旻寺的时候,某道友让我一定要去佛学院,他把我带到这边,从此后让我发菩提心。)这里的很多人也这样劝别人:“你发菩提心吧!发心如何如何好。”本来别人没有这样的意乐,但是不得不说:“那我就听你的,本来我不想发心,看在你的面子上还是发吧。”确实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人,本来自己善根不是很深厚,对大乘佛教也没有什么信心,但是经过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他就转变了。
《大方等大集经》中讲过,有一个叫财功德的王子非常傲慢,一位叫净精进的菩萨,八万四千年来一直劝王子发心(那个时候的人寿比较长),天天给他讲世间名声、财富没有什么用,不值得傲慢,最后王子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所以劝人发心可能一次不成功,一次不成功就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就第三次。有些道友不要说劝别人发菩提心,就是让别人对佛法稍微生点信心都很困难。有些道友的家人特别刚强难化又野蛮,说多少次都没用,只要一提佛他就说:“你千万不要给我提‘佛’字!这方面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讲讲事业、社会、人类等其他知识还可以。”对这种人可能暂时也没有办法。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对跟自己有关系的、有缘的众生要有耐心。刚开始不一定给他们讲大乘佛法,先讲些简单、基本的佛教知识,然后再慢慢讲佛法。
如果能劝一个人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大的。《中观四百论》讲:“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在世间中建一座特别高的佛塔,功德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让别人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后者功德远远超过前者。我原来讲《四百论》时也再三劝请大家:在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应当劝别人发菩提心。有些人刚开始心态确实非常不稳固,但是慢慢也会感受到菩提心的功德、威力和加持。这是第一个:友力——朋友的力量让你发心。
第二个是因力,指前世就是大乘菩萨的种姓。我们知道种姓有不定种姓和确定种姓,这种人是属于确定种姓中的大乘种姓。他已经很多世发过心,种姓已经成熟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其他外缘,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能发菩提心,但是一般来讲这种人是比较少的。确实有些人可能没有大乘善知识引导,也没有书,只是依靠自己前世大乘种姓的力量,自己能成熟自己的种姓,依靠种姓的威力发菩提心。这是源于前世种姓的力量。
种姓两个字很重要。因为他是确定的大乘种姓,所以自己的种姓能苏醒。有的父母说,某个孩子从小就对大乘佛教非常有信心,虽然没有其他的外缘,但他自己确实会发起菩提心。包括在旁生当中也有大乘种姓,虽然没有人给它说法(那个时候即使说对方可能也不会懂),但它在旁生界当中也会利益众生。比如佛的传记中有很多故事: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猴王、日日野兽等,它们经常利益众生。
第三个是根力,根力是善根的力量。前世曾行持甚深和广大的法门,或者曾发起菩提心或积累资粮,以这样的善根力在即生当中发心。根力跟因力有点不同:因力是大乘种姓苏醒了;根力是前世闻思过大乘法,稍微有些证悟或者前世当中发过菩提心,积累了许许多多的资粮,所以在即生中对大乘的发心是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像前面那样,劝人发心要给他讲很多功德。他自己在闻思过程当中,因为前世的善根成熟就能发心,这是第三种情况。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遇到大乘佛法的时候,自己非常愿意发心。
第四种是闻力。闻力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前世听闻、思维大乘佛法的原因,即生当中也会发起菩提心。根力是从行持的反体来讲,闻力是由于前世听闻过佛法而在即生当中发菩提心。闻力的第二种情况:今生在善知识面前听受佛法——虽然原来不信大乘法,但在听了《大乘经庄严论》《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等大乘佛法之后,通过听闻发起了无上菩提心。比如佛陀讲一些经的时候,在场的很多天龙夜叉等都发起了菩提心。所以通过前世和今生听闻大乘佛法的力量,都可以发起菩提心,这是第四种情况。
第五种是习善。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在今生中听闻大乘佛法,自己进行思维,然后再再地串习而发起了菩提心。这是从修的角度来讲的,闻力是依靠听闻发心,习善则是依靠修持发心。这种情况是在听大乘佛法的时候没有发菩提心,但是后来在修大乘的过程当中,才觉得“我一定要发菩提心”。利根者可能在听的时候就发菩提心了,但这种人在刚开始听的时候没有感觉,经过修持一段时间之后,才下决心要发菩提心。因为修大乘法、修善法的原因而发起菩提心,这是第五种情况。
以上五种情况当中,第一种情况的发心不太稳固,因为是别人劝发的菩提心,当时不好意思或者是为了给别人面子答应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但不一定能长久。原来我们佛学院有一个人(好像是成都人),他载来了一车居士,要求他们必须出家,结果不到一个礼拜全部回去了。因为这些居士只是随顺别人的劝请而已,并没有坚定的出家心。所以我们劝别人发心虽是好事,但所发的心有时不一定很坚固。
其余四种情况的发心都是很坚固的,为什么呢?第一种是因力,因为是前世的种姓成熟,串习的时间很长,发心肯定是坚固的;第二种是善根力,并不是来自今生当中短暂的时间,前世肯定有很长时间的串习力;第三种是听闻力,别人并没有劝请一定要发菩提心,但是自己在闻法的过程当中有了感觉而发心,这种也比较稳固;最后一种是习善力,通过修行发心当然也是很稳固,因为是他自己在修持的过程当中自觉自愿发心的,所以这些都是比较坚固的。
前世种姓、善根的成熟,可能是在前世中由别人劝请的;那么在即生当中我们能发世俗菩提心,也都与别人的仪轨、言说、表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这五种发心的因缘,都叫“他人所示”的发菩提心。这个颂词是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教证,可能你们很多人也知道。我们以前在辩论场所或者其他地方,经常都会这样随口道来地引用——(堪布口诵藏文颂词,声音非常有力),对这个颂词非常熟悉。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身:我发菩提心到底是前世的善根成熟?还是别人劝我发心的呢?是通过听闻而发心的呢?还是通过修行而发心的呢?或者我可能还没有真正发心,也许明天才开始发心。观察自己相续当中的世俗菩提心是怎么生起的。
刚才讲到了世俗菩提心。(堪布诵藏文颂词),这个教证是讲胜义菩提心,我刚来佛学院第二年的时候背诵的。当时我住在一个草皮房里,可能现在佛学院没有这样的房子了,那时所有的房子都是茅棚式的草皮房,质量很差,上面盖的是泥土,吃东西的时候,经常有大块的泥土落到碗里。当年我背诵这个颂词还是花过很大的力气,很辛苦的。一念到这个颂词,当年的情景都会浮现出来——在什么样的环境、时间当中,可能很多年轻人也有这样体验。
这个教证是讲胜义菩提心的:
近依正等觉,尽积福慧资,
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前一个颂词是讲世俗菩提心,这个颂词是讲胜义菩提心。一般来讲,胜义菩提心是真正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在获得一地菩萨果位的时候,依靠修行力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要获得胜义菩提心,菩萨需要在一个阿僧祇劫这样漫长的时间当中,供养无数的如来花鬘、胜幢等各种供品,还需要依止佛陀不断地串习大乘佛法。第一层意思“近依正等觉”,也就是依止佛陀闻思修行。菩萨长期地依止上师、善知识和佛陀,获得了如来的教授,在很多佛陀面前做过供养和闻思修行。
第二层意思“尽积福慧资”,菩萨在无量佛陀面前积累过无量无边六度万行的福慧二资,布施、持戒、安忍是福德资粮,禅定、智慧是智慧资粮,精进属于福慧二资。所以我们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需要不断地积累这两种资粮。
第三层意思是“法无分别智”,通过在非常漫长的时间中修行的原因,菩萨相续当中生起了无有分别的智慧,无有能取所取、常断、有无、是非、黑白等执著,各种对立的二元法已经全部消失。现在世间人所执著的许许多多的法,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反而执著不舍,有很多颠倒执著束缚着自己。
众生真的很可怜。不管是胜义方面,还是世俗方面,我们所执著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实有的。我们觉得特别美的东西,从它的背后去观察,它的美也是不存在的;我们觉得很真实的东西,去用智慧观察的时候,它的背后还有很多不真实的东西。在这样观察之后,发现所有二元的执著实际上都是颠倒的。到了第一地菩萨的时候,所有这些颠倒都没有了,都已经超离了。经过依止佛陀、积累福慧二资、生起无分别智这三个过程所产生的境界叫什么呢?就是胜义菩提心。
为什么叫胜义菩提心呢?我以前看过一个上师的窍诀,不过想不起来了,但最近我发的微博讲了这个道理: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对所有被我执束缚的众生都产生无量无边的悲心。我们有时候可能想:为什么胜义菩提心叫悲心?因为菩提心是缘众生解脱的一种心态。比如一般的悲心,是看到可怜的众生觉得很可怜,而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在相续当中生起来的时候,凡是世间中有我执的人——不管是有地位也好,有财富也好,不管是世界名人也好,选美明星也好,都会觉得他们是很可怜的。比如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奥巴马,他每天被非常强烈的我执束缚着,他也是很可怜的,不会去羡慕他。同样,普京和比尔·盖茨也是很可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有特别强烈的我执,凡是有我执的人都很可怜。
每个人都被特别强烈的我执束缚着,而这种我执又是不实在的,这些众生为什么不可怜?他们在我执的束缚之下,会有无量无边的痛苦。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的痛苦。一旦胜义菩提心在自己的相续当中生起来,应该就像圣天论师说的:“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意思是:菩萨开始发心,就胜过让大地上一切众生获得转轮王的福德。一旦真正生起菩提心,功德非常大,让世界上所有众生获得转轮王的功德都根本不能与之相比。因此我们培养一些大乘佛教徒,最好让他生起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在无伪的胜义菩提心还没有生起之前,生起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意义也非常大。
其实菩提心就是一种利他心,只是层次不同而已。真正的利他心在心里能生起来,在世间当中应该过得很快乐。有菩提心的人,哪怕当穷人、当乞丐,当什么样的人都有一种非常快乐的生活。如果没有菩提心,非常自私,哪怕当总统、当阿阇梨、当上师、当法师、当富贵的人,不论当什么样的人,只要相续被非常强烈、自私的我执束缚着,肯定是很痛苦的。
自私的心会带来痛苦,利他的心会带来快乐,《入行论》等相关大乘经论中就是这样说的。我们有时候可以把书放在胸口上,然后自己闭目思维一下:到底是利他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呢?还是自私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实际上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很多快乐都是依靠利他心而来。现在世间当中为什么很多人很痛苦呢?就是因自私而痛苦,所有的眼泪都为自私而流。真正生起悲心、缘众生而流泪的人可能比较少,这种眼泪也不会带来心灵的刺伤。因此我们最好是发这样的大乘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