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07课
2018年6月28日
《大乘经庄严论》后面的内容不太多了,希望大家坚持下去,把后面部分圆满听完。
前面也提过,麦彭仁波切说过,讲闻这部法能获得讲闻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对我们而言,有些地方可能听得懂,有些地方不是特别懂——可能你们听不懂,我也讲不出来,但不管怎样,我们一起“熬过来”了,现在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观察出很多听众的耐心。现在很多人在耐心、稳重方面比较欠缺,做事情刚开始激情四射、欢喜若狂: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做好,没有任何问题!再过一段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原来的好奇心也逐渐变化,持之以恒的人比较少。如果真正持之以恒,到一定时候,在人群当中也会脱颖而出。但是很多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半途而废,所有努力前功尽弃,最终毁坏自己的善根。
我自己多年来的一些经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耐心、恒心、坚持的心。做事情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遇到各种障碍,但这时对违缘和障碍不低头,不断勇往直前,这样一定会有结果。出世间佛法的闻思修行也好,世间所谓的各种创业、工作、家庭生活也好,都需要有耐心。现在很多人,心都一直没办法稳定下来。我自己没有其他的功德,但在坚持方面——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翻译也好——有时翻译一部论典需要四、五年时间,但我慢慢不断地做下去,最后还是圆满了。比如去拉萨,一个人可能刚开始非常努力,拼命地跑,结果过一段时间太累就放弃了;另一个人每天坚持,跑得不是那么快,最后还是会到达目的地。
下面开始讲课。
现在我们讲到《大乘经庄严论》中十地的概念,通过八个方面讲。十地的法相、十地的性质还没讲完。今天这堂课听起来可能感觉有点枯燥,不知道有些听众能不能接受。你不是佛教徒的话,不听也可以,只是你有断传承的过失而已(众笑),其他也没什么。作为佛教徒,我们永远不要变成盲目的人。有些人表面上已经皈依佛教十多年、二十多年,但五道十地的功德根本说不出,一地菩萨有什么功德?二地菩萨是什么样的?地和道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对这些基本概念非常茫然。比如我们看到基督教徒对自己的教义特别陌生,可能我们会偷偷地笑:这个人说是自己是基督教徒,但口口声声说的这几个名词是什么道理都说不出来,他学的是什么呀?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呀?佛教徒也是这样,不是佛教徒就不说了,是佛教徒的话,你对佛教的一些专业知识,不敢说特别多,但最基本的道理应该懂得。现在很多地方还可以,知道要追随经典和论典的说法,而不是民间的某些说法。尤其有些居士,你所讲的“佛法”,要看在经典和论典及上师们可靠的言教里面有没有,如果没有,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这不一定是佛教的教义!
今天继续讲十地的法相,前面一地到五地菩萨的法相都讲了,现在讲六地到十地之间每一地菩萨的法相。
故意而投生,随护染污法,
与一行道系,唯定无相道。
这个颂词讲到六地菩萨和七地菩萨的法相。六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呢?“故意而投生,随护染污法”。六地菩萨是怎样的行者呢?为了利益众生,他特意转生于轮回,而不是依靠业力和烦恼转生,比如“我今天转生到天界或人间,在人间,直接投胎到南方人或北方人家里,或者非洲人家里……”在转生轮回的过程当中,因为他懂得了六波罗蜜多,能依靠通达缘起性空保护自相续不被烦恼染污。凡夫转生轮回的话,比如转生到非人里面,就染上非人的烦恼;转生到非洲,当地的很多恶习也染上了。但六地菩萨不是这样,他依靠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转生,他的福报很大,智慧也很不错,不是在业、烦恼的主宰下转生的,在转生的过程当中始终不失正知正念,他以这种方式特意转生,这就是六地菩萨。如果别人问你六地菩萨是什么,“六地菩萨……好像有六个地盘吧”(众笑),连“地”都根本不懂,那就很可笑了,对吧?真的,有些佛教徒对稍微深一点的知识都不懂,不一定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六地菩萨的意思就是特意转生。藏传佛教一些所谓的转世活佛,如果真是某某大师的转世,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转生的,“别人说我是转世活佛,就可能是吧”,如果真的知道自己的前世是什么,这次来到人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要度什么样的众生等等——比如他来到人群里,肯定不是为了修一间房子、买一辆车,他一定要度很多众生——这才是真正自在的转世者。
第七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呢?一个是“与一行道系”,一行道指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没有任何勤作,所有八地菩萨的智慧、行为是融为一体的。七地菩萨很快要到达八地,所以与八地紧密相连。另一个法相是“唯定无相道”,唯一决定为无相。决定什么呢?到了八地菩萨的境界,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一切弘法利生的事业任运成就,不需要任何勤作。就像百川融入大海时,大海没有像小溪一样急躁的声音,同理,七地菩萨到了八地时,是与法界、所有八地菩萨的智慧融入一体的,所以说远离了一切相状。身体方面,远离一切相状显现身体的事业无量无边;语言方面,语言的事业无边无际;意方面,内心的、智慧的事业也无量无边。七地菩萨的法相就是“一行道相联,唯定无相道”——没有相。《入中论》等论典里面经常讲,七地菩萨的特点就是无相,当然一地菩萨也有无相的境界,但跟七地菩萨的无相还有很大差别。
无相任运成,清净诸刹土,
其后则成就,成熟诸众生。
这是八地和九地的法相。每一地各有法相,以后你如果想不起来——“哦,《大乘经庄严论》里面有十地的法相,有关于十地行者的介绍。”《大乘经庄严论》中每一地的功德我们要想得起来、用得上。“无相任运成,清净诸刹土”是八地菩萨的法相,“其后则成就,成熟诸众生”是九地菩萨的法相。
八地菩萨的法相第一个是“无相任运成”,为什么是无相任运成呢?因为到了八地所有的勤作、执著都没有,就像一个人梦见被水冲走,他非常努力地勤作,然后突然醒了,梦中的勤作实际上只是做梦而已,醒过来一点用也没有。同理,到八地时也没有之前一至七地所有的勤作,当然七地不像凡夫地,是很轻松的,但相对八地菩萨而言毕竟是有勤作的,八地是无勤无相、任运而成。第二个是“清净诸刹土”。《现观庄严论》讲过,到了八地,将来所化刹土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所有庄严都已圆满成就,无勤地、自然而然得以清净,就像修成极乐世界、琉璃刹土一样。
九地菩萨的法相是“其后则成就,成熟诸众生”。八地过后成就什么呢?成就四无碍解,依靠四无碍解饶益、成熟一切有情。四无碍解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按照安慧论师和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法无碍解是能通达一切法的自相,对每个法的自相、不共的特点都能通达。现在所谓的科学家,对诸法的某些自相还是有一些迷惑之处。义无碍解:对所有法的分类和差别、胜义谛和世俗都分得清清楚楚。词无碍解:他依靠智慧,能对众生无误、无杂地宣说所有意义、道理,不会有差错。不像我们讲课——我有时下完课,还没出门就有人提醒我:“堪布以后你要注意啊,刚才你讲错了、有口误。”“啊,有吗?哦,对对对”。我们还没有得到词无碍解,不可能无误地宣讲,而得到词无碍解的九地菩萨,他所宣说的微妙言词都非常到位,没有任何差错。
辩无碍解:九地菩萨通达一切万法的同类相续不间断。比如生命的相续、众生的相续。很多科学家以及阿罗汉和九地之前的菩萨,对自己和众生后面的相续有多少劫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劫也不知道,但九地菩萨完全通达,他通过四无碍解来饶益和成熟一切有情。其他经典也有对应三世来解释四无碍解的,个别论典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菩萨用他的大智慧、大悲心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就是说法。每位得地菩萨在他的境界当中都会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依靠教育提升社会整体综合水平或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是很重要的。佛教里面所谓的讲经说法,也是我们提升人心、智慧的一种方法。有时看到这个世界,不知是由于教育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都不知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是不是现在信息太发达了,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都是负面信息,而且很多人特别愿意传达负面信息,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性。
前两天有一个十九岁的女孩跳楼自杀了,自杀前好有几个小时在犹豫不定,下面很多人不但不救反而嘲笑她,有人说“我们等了一两个小时,你怎么还不跳!”有些人用各种方式进行直播,但一直没有人救她,那么多人只想把她自杀的过程拍下来,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不知是什么目的,也许可以给自己增加粉丝。现在社会上好人是有的,但很多人的心——对人、对动物的生命一点都不在乎,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众生、一条命。也许这个女孩觉得世界是如此冷漠,住在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意思吧。当然一方面她的心也特别脆弱,但另一方面,周围的社会也给她带来很多绝望的因缘。
作为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威信、有没有能力,至少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圈要传播一些正的能量、善的能量,不要传一些负面的东西。现在很多人是这样:比如路上发生车祸,有人正在流血、面临死亡,他不去救,而是马上拿起手机开始直播,这种现象非常可怕,根本没有人性。按理来讲,这个你拍下来有什么用?最多发在你的朋友圈或网上,对你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在那个关键的时候,如果你去救人,可能有人因此就能够活下来。很多人害怕自己受牵连,就跑了,有一部分人马上停下来,笑着开始拍现场,眼前的人怎么挣扎、怎么痛苦都不去救,这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现象,不是一次两次,可能你们听到、看到的也非常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很多人是这样。今天你看别人遇难无动于衷,如果将来你自己遇到车祸,可能业力现前,别人也不会来救你,也只顾拍视频、音频——这样的话,人心世道变成了什么样子!因此,世间非常需要利他心!即使我们现在没有获得真正的四无碍解,但是我们可以用古文化和现代文化所蕴含的慈爱和悲心的理念来转变人心,这非常重要。
我建议,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后看到这种现象千万不要去冷嘲热讽,或者兴高采烈地做各种宣传,有能力要尽量去救。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对素不相识的、毫无关系的人经常去救他们、帮助他们,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教的精神。
下面讲第十地菩萨和十一地佛地。
等持与总持,菩提清净性,
依此等安立,当知地法相。
“等持与总持”是十地菩萨的法相,“菩提清净性”是佛地的法相,后面两句是总结。
十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呢?他获得了无量的等持和总持。十地菩萨拥有很多很多的等持,比如无垢等持、大乘光明等持等等,《楞严经》《三摩地王经》也讲了很多等持,这些等持都是能利益众生的。
十地末尾还会得到很多总持,包括不忘陀罗尼、无尽宝箧陀罗尼、无边总持陀罗尼等等。有不忘陀罗尼的话,对佛所言说的任何词句、意义,都不会忘记。世间有些人光是记性很好或跟别人辩论很厉害——这不是不忘陀罗尼,不忘陀罗是要真正对众生有利。所谓的言辞、辩才,一方面是需要的,比如与外道辩论,但这些最终目的都是要利益众生。这些等持和总持就是十地菩萨的法相。实际上,十地菩萨有无数的总持和等持的功德自然而然现前,总之,十地菩萨有非常多的功德。
十一地佛地是“菩提清净性”,通过金刚喻定到达佛地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获得具足尽智和无生智的大菩提,所有的习气如一地和二地有壳之习气,三地以上有膜之习气,所有的习气,所知障全部断除,最细微的障碍全都没有了。佛在藏文当中叫“桑吉”,“桑”是遣除所有障碍、清净的意思;“吉”是智慧增上、圆满的意思。佛在梵文当中是“布达”,布达引申出来是桑吉,桑吉就是清净圆满,清净所有障碍、圆满所有功德智慧,这也叫作正等觉,正等觉的意思有清净和增上之意,智慧增上、清净所有的障碍,这就是佛的法相。
“依此等安立,当知地法相”:以这些功德来安立一地至佛地之间的法相,我们应该明白。
接下来讲“住十地之行者”,刚才讲法相是从功德的层面来讲,现在是从行者补特伽罗的特点来讲。
辛二、住十地之行者:
菩萨见清净,戒极净入定,
断法慢相续,染净异慢无。
下面一一介绍一地到十地菩萨有什么特点,以后千万不要再问我“一地菩萨是什么样”了。有些场合佛教徒提出的问题让我很生气——已经在学会学了很多年,一些基本的概念还是不懂!我说:“有没有问题?”“有问题!”两只手就举起来了,结果问出一个以前讲过无数次的问题,不答的话,也有非佛教徒在场;答的话,这些人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问的?——《妙法莲华经》里面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经常明知故问,他是不是也这样?否则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如果不懂这么简单的道理,真不知是怎么学的,学习的态度可能不是很好。
我听说有些网上听课的人边听课边玩手机,这非常不好,根本不叫听课,只是一种应付,这样你也累,我也不太高兴,不如不听。边看电脑、吃东西、玩手机、发信息,看一些不相干的内容——你专注都不一定听得懂所讲的内容,还这么不专注,而且你的智慧也不是那么超胜,你也知道自己背一部《佛子行》都要花很长时间,还一心二用、一心四用、一心五用的话,可能不行。心同时用在很多方面,边听课边玩这个、做那个——在藏传佛教的传承当中没有这样听佛法的!《大圆满前行》当中前面的“闻法轨则”是怎么讲的,大家应该清楚。
我们现场的应该还可以,至少这样的人我没有看到,有一部分在柱子后面看不到,现场的听课气氛、听课态度是可以的。只不过有些人坐在二层楼我头顶的位置上,这个不太如法——没事,今天先坐着。坐在我的对面好一点,太高了也不合理,但如果实在没办法,特殊开许是可以的。原来上师如意宝在大经堂里面传法,也有上下层全部坐满的情况,但没有这种必要时,至少也是平起平坐好一点(众笑),这是听法的规矩。不知道刚才为什么讲到这些了,我们今天是讲一地到十地菩萨的特点,不是讲凡夫人的高低。
一地菩萨是什么特点呢?“菩萨见清净”,一地菩萨见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见到一切都是平等清净的。二地菩萨是什么样呢?“戒极净”,二地菩萨所有的戒律都是清净的,连在梦中也不会犯戒律。三地菩萨是什么样呢?恒常都是“入定”,不论转生到什么地方,都不失去正知正念。四地菩萨是“断法慢”,求法过程中断除我慢,时时刻刻对说法者都有恭敬心,不管说法者是什么身份,对他都很恭敬,对佛法也非常恭敬,对佛法经常有一种难得心、欢喜心。为了求法愿意忍受任何苦行、付出自己的一切。为了一句佛法,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大的火海他都愿意进入;为了一句佛法,他愿意感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为了获得一句佛法都愿意这样,更何况四句偈颂,就更不用说了。
一般来讲,一地菩萨的特点是证悟空性;二地菩萨是行为上得以清净,因为他的戒律非常清净;三地菩萨是入定,始终不失去正知正念;四地菩萨的特点是求法非常精进。我们还不是四地菩萨,四地菩萨的功德那么大,但他们为了求得正法,一点傲慢心都没有,断除傲慢很重要。
有些道友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对法师不满——我面前肯定也有吧,我还没有听说,但其他法师的弟子给我发过信息、写过纸条,说我们的法师如何如何不对,我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基本上不懂佛法,即使法师有时候讲错了或哪里不对,但你从他那里得到了那么多法,他对你有法恩,你应该有报恩之心,而你不但没有报恩心,反而把法师看得如怨敌一样。有些人说“我下个学期一定要换法师,这个法师我始终看不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老师对你不好你可能看不惯,但在佛法中就是两种概念了。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从世间的教育方式中走出来,还受到西方某些思想的影响。西方的某些思想,在东方传统的佛教看来,有些地方确实不妥,因果是不虚的,很可能会造业。那天有一个藏族老乡说:“可怜不?造业哦!那个人经常说坏话。”我想这些弟子也真的是“可怜不?造业哦!”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方面听着大乘佛法,一方面始终对法师产生邪见、恶语诽谤,甚至以非常不恭敬的行为、态度表示出来——有些法师讲经的时候,下面有些人的眼睛都是一直瞪着,真是一种颠倒之行。
凡夫人确实特别缺少恭敬心、欢喜心,但最好尽量控制自己的恶分别念,如果实在没办法,那你就离开,不要诽谤。你以前在任何法师面前,哪怕听过四句以上的佛法,以后就不要说过失。你自己离开是可以的,佛陀说过,如果法师讲法你没有信心,当场离开的话过失比较少——刚才好几个居士走了,肯定是生不起信心,他们按照这种如理如法的方式离开了,对别人不会有危害,之前的功德也是清净的,这在佛经里是允许的。
我希望以后对法师的诽谤不用发给我,如果法师真的对你有什么不公平、虐待,对你有某方面的危害或轻视,那你通过其他方式反映。不然,我是多年来接受传统佛教教育的人,虽然偶尔去一下西方国家,但是待的时间很短,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众笑),所以我还是老观念,没办法改变。可能你们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觉得业因果很重要。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怎样,哪怕是得过传承、得过一句法的所有法师,凡是在我的生命当中给予过法恩的人,我在有生之年当中都会恭敬,我在离开世间之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自己也愿意。甚至对世间的一些老师——我现在很后悔的是什么呢——以前不懂事的时候,经常跟老师作对,比如有时组织同学罢课(众笑),不得不忏悔,我也跟老师当面忏悔过,这是目前我人生当中最后悔的事情。
我希望很多人不要有傲慢,你看四地菩萨都没有傲慢心,我们有什么可傲慢的啊?只不过比法师口才稍微好一点,比法师长得庄严一点,比法师钱多一点,就像《亲友书》所讲,人的傲慢有方方面面,这样就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时法师和辅导员在别人面前好像特别脆弱、很可怜、没有勇气,“你们好好听课啊”,然后慢慢看着听法者的脸色,害怕他们不高兴,这样可能不是个事,对吧!东方、西方的一些传统需要分开,不然混在一起的话,可能很多人的思想都会非常矛盾。
四地菩萨的特点“断法慢”已经讲完了。下面讲五地菩萨和六地菩萨。
颂词“相续染净异慢无”,是指断除相续异体我慢和断除染净异体我慢。五地菩萨是无相续异体我慢的行者。五地菩萨的行者是什么样呢?他已经获得了十种意乐清净平等,通达了三世佛的相续是一味一体的,所有佛法也是一味一体的,所有五地菩萨的相续在清净法界当中也是无二无别的。佛经中讲到五地菩萨有十种意乐清净,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戒、定、慧等都清净,因为得到了十种清净,所以通达诸佛的相续和五地菩萨的相续不是异体的。比如我们觉得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完全分开的相续,供养一位另一位就不高兴,“我今天祈祷阿弥陀佛,会不会释迦牟尼佛不高兴?”世间当中我对这个人好一点,另外那个人就不高兴;我对那个人好一点,这个人就开始翻脸、不高兴,而五地菩萨不会这样,通达诸佛菩萨的相续在智慧法界当中是一味一体,这是第五地菩萨的法相。
六地菩萨的法相是无有染净异体我慢的行者。到六地获得了十种平等法,他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对所谓的智慧和违品都通达为等性无二的,烦恼和智慧不是分开的。麦彭仁波切讲过,六地菩萨通达障碍是无有自性的,他对诸法的未来、过去、现在等都得到十种平等性,那时染和净融为一体,没有分开,六地菩萨的特点是这样。
刹那获得慧,净土善熟众,
大力身圆满,善巧示灌顶。
这里讲七地、八地、九地和十地行者的概念。七地的行者是什么样呢?他刹那间获得了许多功德,包括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四安住、三解脱门等,不需要很多勤作。这就是七地菩萨。
八地菩萨能清净自己的刹土,依靠任运自成的功德,刹土能得以清净。
九地菩萨能善巧地成熟众生,他获得了四无碍解,度众生非常有善巧。
不像有些人,一传法就把下面的人全得罪了,很多人都不高兴。本来他觉得这次传法很成功,没想到负面信息比较多。极个别人有负面信息也正常,如果大多数人都不高兴,说明传法者还是有问题,所以传法之后要去了解,这很重要。我经常了解当天的课讲得好不好,很多人就表面上客气一下,“很好很好,讲得很好。”他不会直接说:你讲得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地方有时候我也知道。
九地菩萨是以四无碍解善巧方便地广利有情,以佛法饶益有情。九地是善慧地,就是以善慧来饶益众生,广泛说法令其成熟,不只是给众生布施东西或做其他事情,说法是很重要的。
居士当中有一些辅导员确实讲得很不错,希望要坚持。我前面也讲过,讲的过程当中不要脱离法义,一定要很严谨、认真地思维,不要自己想什么就乱讲,这样不太好。讲佛法一定要严谨,有时候为了活跃气氛,让大家不觉得枯燥,中间可以有一点幽默,但是不能太幽默了,太幽默了就不叫讲法,就成了表演、游戏,这样不是很好。讲法、辅导很重要。有些法师确实很优秀、很不错,但是还要长期训练。如果有人说你不错,也不一定是真的不错,不要傲慢。你看四地菩萨都没有法慢,我们凡夫人更不用说了。我们有没有小资粮道、加行道的境界?——自己清楚。
第十地菩萨有大神通力,能让三千大千世界变大、变小,还获得法身的因——总持、等持身圆满,他示现入胎、降生等十二相的功德。到十地末位通过诸佛灌顶而圆满所有功德,这就是十地。《入中论》中讲:“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就像天降雨水成熟植物一样,第十地菩萨也是通过法雨度化众生,传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讲一至十地的三学功德。
辛三、十地者能圆满学修三学之理:
证悟诸法性,于此随学修,
增上戒定慧,智慧二行境。
法之真实性,入不知知等,
智慧行境故,二地住有彼。
一至十地菩萨的戒定慧三学是怎么圆满的呢?
“证悟诸法性”指一地菩萨。证悟诸空性是清净戒学的基础,二地菩萨是戒学圆满。
“于此随学修,增上戒”是二地菩萨,到了二地,连梦中破戒的现象也没有,身语意非常清净。比如杀盗淫方面:二地菩萨不要说杀害众生,连杀害的念头都从来没有;对别人的财物不要说亲自偷盗,连贪心也不会产生;对不属于自己的人,不要说有任何不清净的行为,甚至刹那的贪恋也不会产生。因为他的戒律非常清净,所以戒学圆满。
“定慧,智慧二行境”。二行境一个是定学,一个是慧学。第三地菩萨是定学圆满,三地菩萨不管转生到哪里,正知正念都不会丢失,禅定功夫很好。四地、五地、六地是慧学圆满。慧学怎么圆满呢?“法之真实性”指四地菩萨具有修持三十七道品的殊胜智慧;“智慧行境故”指五地菩萨入于真实的四谛,精通苦集灭道四谛。六地是“入不知知等”,无明是“不知”,指十二缘起的顺行,“知”是十二缘起的逆行,通过通达十二缘起,六地菩萨的智慧已经圆满。四地具有修持三十七道品的殊胜智慧,五地是圆满通达四谛的功德,六地是圆满通达十二缘起的功德。三学的分法是:一地和二地是戒学,三地是定学,四、五、六地是慧学。
三学作为因,依靠这些因,获得七、八、九、十地的四种果。
学修及修行,余有四种果,
无相有行住,是为第一果。
真如无现行,清净诸刹土,
承许第二果。成熟诸众生,
等持及总持,成就微妙果。
此等四种果,真实依四地。
一到六地对应三学的因已经讲完了,三学分为入定和出定。“学修及修行,余有四种果”,依靠三学可以安立四种果。
“无相有行住”是第一果,指七地菩萨。七地菩萨跟八地菩萨相比还是有勤作,七地菩萨的特点是什么呢?没有相但是有勤作,有行。
“真如无现行,清净诸刹土,承许第二果”,第二个果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什么特点?没有现行、没有任何勤作,跟真如无二无别。前面讲了,八地菩萨主要是清净刹土,大乘佛教都是这样讲,到八地菩萨,未来的清净刹土都现前了。
“成熟诸众生”是第三个果,指第九地菩萨。九地菩萨是依靠四无碍解成熟有情。
“等持及总持”是第十地菩萨,是第四个果。
前面六地是三学,三学有四种果,分别是七、八、九、十地。“此等四种果,真实依四地”:依靠成就四种微妙的果,可以安立七、八、九、十这四地,原因是依靠三学能现前后面的果。这种地的安立方法跟以前有些地方有点不同,但是实际上是一致的,这是讲三学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