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05课
2018年6月21日
这次《大乘经庄严论》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准备今年上半年讲完。我们用了四年时间学习,我是在讲课前一年开始翻译的,用了五年。大多数道友对《大乘经庄严论》非常重视、精神可嘉,从开始到最后能坚持完成,但也有个别中断的现象。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大乘经庄严论》是不得不学习的,如果缺少对本论的学习,对大乘佛法的了解就不一定很全面。不管你是什么身份的人,如果非常细致地闻思了《大乘经庄严论》,对大乘佛法决定会有新的认识。
这次我们共同学习,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觉得非常荣幸、欢喜,这是发自内心的,不只是口头上这样说——有些场合我本来心里不是那么高兴,但为了应付别人也说“我今天特别高兴”。我们在四年当中宣讲这么大的论典很不容易,前面部分我是很认真地讲了——后面不太多了吧,你们也很不容易,希望善始善终。
如果讲一点简单的法,做个开示,来听的人会很多,而对于像本论这样非常甚深的大乘佛法,很多人不能坚持到最后,这一点很可惜、很遗憾。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很多人不太会选择。虽说密法很殊胜,但是自己要真正与密法的道理相应,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像本论这样的大乘佛法,对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适合,如果我们对与自己特别贴近的法置之不理,却对自己暂时无力修行的大法很喜欢攀缘和追求,最后修行不一定成功。
今天我们讲最后一品《行为究竟品》。前面《功德品》讲了大乘菩萨的很多功德,本品与《功德品》如何连接呢?虽然前面每一种功德菩萨都具足,但有些菩萨喜欢隐藏功德、不喜欢显露,那怎样推测大乘菩萨的功德呢?通过菩萨的一些相可了解。
我们有机会听闻这样的大乘佛法,应该有一种信解信和欢悦心。《长阿含经》里有一篇短短的经文讲到佛法难闻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每天被三百支枪不断地刺着,那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是为了听闻佛法,受这样的苦也非常值得。其实我们闻法不需要受这样的苦,我们是非常轻松的,不要说有枪刺我们,连一根针的伤害都没有,有些人在经堂、有些人在各自的地方都能听受殊胜的佛法,这是值得我们欢喜的。为什么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过无量的痛苦,但所受的这些苦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是为了听闻四谛等佛法而感受痛苦,从闻法的功德、价值上看也值得。有些人为了听法调整作息时间,或者做很多这方面的功课,我也觉得非常值得。世间人为了看一部新电影、一档节目,有时不惜想尽办法、越过千山万水,但这部电影最后也许只是增加了你的贪心、嗔心,除此之外,不知对你的今生来世有什么意义。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在人生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有一种精进心。
戊六(行为究竟品)分四:一、菩萨之相;二、受生之理;三、得地之理;四、以赞叹究竟功德宣说。
己一、菩萨之相:
前面讲菩萨有很多功德,但我们用什么方式了知哪些人是菩萨、哪些人是凡夫呢?可以通过以下的相了知。
慈悲说爱语,坚稳与伸手,
决定解密意,此等具慧相。
菩萨有五种相:一、“慈悲”心;二、“说爱语”;三、“坚稳”(本来菩萨就称为坚稳,非常坚定不可动摇,不会生厌烦心);四、“伸手”,即布施;五、“决定解密意”,能解很多甚深的密意。“此等具慧相”:这五个就是具慧菩萨的相。看哪些人是菩萨、哪些人不是菩萨,就看他具不具足这样的相:慈悲心具不具足?是不是说爱语?是不是很坚定、坚强?是不是爱布施?是不是能解开显密佛法的甚深密意?如果具足这五相,就可以说是菩萨。
《菩萨善戒经》也讲了与此比较相近的五种相:怜悯心;柔软语;勇健(与坚稳相同);不贪(与伸手相同);解说深义,能了解或解说甚深的意义。我在藏文微博上也引用过《佛说大乘十法经》的教证:“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通过冒烟的相,知道那个地方有火;通过鸳鸯、天鹅飞起的相,就知道这个地方有湖泊;通过相,可知道谁是菩萨。《佛说大乘十法经》中说菩萨的五种相是:第一柔和,第二不谄曲,第三不吝啬,第四不嫉妒,第五悲悯众生。通过这五个相观察,谁是菩萨就比较清楚了。善知识对每个众生都非常柔和,从来不欺骗众生、不会谄曲;不论什么东西都愿意布施、不吝啬;对竞争对手从来不记恨、不嫉妒;特别慈爱众生。不同经论当中讲菩萨的相,都会讲到悲悯众生,悲悯众生非常重要。有些人虽然长相、地位不怎样,钱也不太多,平时也不特别善于说话,但确实心存爱心,对每个众生都特别慈爱,他的言行举止也很柔和,不会说一句话就得罪所有人。心里有慈爱,在他的身语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来。这五种相具足,就可称之为菩萨。
我们观察善知识或他人是否是菩萨,就看五种相具不具足,如果真的具足,虽然他表面跟凡夫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内在安住于菩萨地,是为度化众生而示现凡夫。因此我们应该对所有人观清净心,不要认为除我以外全是凡夫,甚至是凡夫中最下等、最低劣的。有些人好像除自己以外对所有人都看不惯,觉得这个也特别差,那个也很坏,这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不好的影响。
以上简单介绍了菩萨的五种相,下面进一步说明五种相的道理。
摄受得信解,不厌摄集故,
意乐加行中,可知五种相。
“摄受”对应大悲心,因为对众生有悲悯心才可以摄受众生。我们摄受有情首先要以悲心来摄受,而不是以贪心或其他目的。
“得信解”,菩萨用爱语来获得信解,他说的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爱语,可让众生对佛法真理产生定解和信心。
“不厌”。因为菩萨很坚稳,不会因为寒冷、酷热、饥寒交迫等产生厌离心。坚稳不会产生厌烦心,不厌很重要。《入行论》中讲:“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我们不应太娇弱,特别娇弱的话,痛苦随时随地会出现。有些人痛苦很丰富,快乐很少,一点点事都会变成痛苦的因。钱不富裕,痛苦很富裕,不管在家里、在外面、接触任何人、吃饭、走路、修行——处处都有痛苦,可能是太娇弱的原因。如果心很坚强,快乐会很丰富,痛苦会很少,甚至得了非常严重的病或者名声、地位、身心同时遭受各种打击时,他心里不但不会产生痛苦,反而还产生了很多修行的觉受、验相。《入行论》中不是讲了吗?“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有些智者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的心不但未被扰乱,反而更加澄明,各种光明、空性、包括现见本尊的境界纷至沓来。
修行要不厌,我觉得坚强和不厌很重要、很关键。很多人做事情刚开始有热情,“我一定要做好,干十年八年都没问题。我明天要上班了,多开心啊!”才过了两天,在与人交往、做事的过程中就没办法坚持了。有些人可能真的是业力现前,不管怎样都痛苦。前段时间佛学院这边一个道友给我发信息:“我不听你的课可以吗?”我说:“为什么?”“因为你每次讲课都好像针对我、骂我,因此我已经砸坏了五六个收音机(他的原话是这样),现在我不听可以吧?不然我实在没办法。”我马上回短信说:“可以可以,没问题。”我想再砸坏很多收音机就太浪费财物了。但我自己想了一下,我没有针对谁说过什么,我在讲课过程中可能过失说得多一点,但也是为了大家得到利益。但没想到下面会有人心很烦,马上把收音机砸了,而且是五六个,肯定不是说妄语。众生的心、业力真是不可思议,众生的心态也不可思议,这一点要记住。我们不要认为:今天在座的人想法全都一样——十个人吃一盘菜,每人吃一口,可能会有十种不同的味道。这是没办法的。
用佛法调整我们的心态,对大多数人来讲非常好。说实在的,如果我今天讲一些世间的科学、心理学,你们不一定愿听。因为佛法是特别甚深、适合我们心灵的一种甘露,所以大多数人是能受益的,但对极个别人来讲,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产生极大的厌烦心,这也是必然的。有些道友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时,好像没有想到会那么复杂、麻烦,自己要么得各种疾病,要么觉得很烦,要么想离开——但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其实你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去可能也是很烦的。有些心态不好的人,去多少地方也没用。心态好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即便是特别杂乱无章的环境,修行也照样很好。监狱可能是人间最可怕的环境,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修行也那么成功。所以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这是讲坚稳者不厌。
菩萨以“伸手”及“解甚深密意”来“摄集”众生。伸手是指财布施,解甚深密意是指法布施,菩萨以两种布施摄受众生。摄受众生归纳起来有四个,分开总共有五种,可以摄于意乐和加行当中。第一个慈悲心是意乐,其他四个是在慈悲心基础上的行为,因此可以推知五种相。菩萨的五种相可以这样了解。
广说的话,讲义里面讲得比较广,你们可以自己看。
一、大悲心。比如大悲心有意乐和加行二方面。意乐是将众生安置于善法,在今生当中获得快乐,这叫作利意乐;让众生来世从三恶趣当中获得解脱、安置于善趣的快乐,叫作乐意乐。我们经常说利乐有情,利是让众生今生获得快乐,乐是让众生来世获得快乐。利乐的加行是在利乐意乐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身口意为众生做事情,这个叫作加行慈悲。
二、爱语。分两个方面:一个是世间的爱语,一个是佛法的爱语。世间的爱语:比如经常面带微笑问候:“早上好!你好!”作为大菩萨很需要这样。在西方国家,不认识的人在电梯里也会打招呼,不管用语言还是表情,但在我们这边,如果在电梯里跟他打招呼,他可能就会害怕(众笑)。我觉得面带微笑是很好的,有些西方人,你没看他,他可能不说话,但你一看他就会用中文说“你好!你好!”——他专门学了这句中国话,很多人都这样,这是一种对人的友好态度。但我们这里有些以前特别熟悉、关系非常好的人,在路上碰到却马上转过身去了,和菩萨的爱语有点相违。有些道友说:某法师在路上从来不打招呼,表情很酷的——不知道这个酷字怎么解释。还有一种爱语:世间人经常讲“财源滚滚”“子孙满堂”,藏语经常说“扎西德勒”。有一个我熟悉的人,他说话上唇基本不动,我每次遇到他,他都会说:“扎西德勒!”这些是世间的爱语。
佛法的爱语:如讲到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以及与获得解脱和善趣有关的语言,都可叫作出世间的爱语。我们讲佛法的道理,甚至世间的一些知识也是爱语。
三、坚稳。通过等持(禅定)、精进、智慧成为坚稳者,遇到任何可怕、痛苦的事情从来不会退失。《大乘经庄严论》里提过无数次的坚稳,很多道友以后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应该坚强。菩萨是很坚强的,不像世间人。有些法师可能是学得不太多还是什么原因,非常不堪一击、弱不禁风,稍微接触一点事情,马上就生起厌离心。不过有些高僧大德有时显现上也这样,我看《色拉康卓自传》,她经常有很多悲哀之言。从她整个生平来看,虽然她是非常了不起的伏藏大师,但在生活中处处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她心里表面上也是很脆弱的,经常想离开人间去莲花生大士的刹土——我们这里很多人却没有这个把握。遇到违缘的时候,她经常唱一些厌离心的歌。既然大成就者有时显现上都有悲观的心态,凡夫人有一些悲观也理所当然、不稀有。作为凡夫人,尤其在现在这样的浊世,吃的不健康,喝的不健康,空气也不健康,很多不健康的外缘集聚之后,可能也会产生很多不健康的心态,情有可原。不管怎样,我们所谓的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做什么事情肯定都会有一些困难和痛苦,但遇到一点点事情就马上想退不是很好。你看菩萨的等持、精进、智慧三者都是很坚定的,因此他遇到任何痛苦都能堪忍。对于这一点,每个道友应该想一想,我是不是这样?不管世间还是出世间,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要成为坚强者、坚定者,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菩萨叫勇士呢?菩萨是非常勇敢的,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退转。
四、伸手。伸手指广大布施和无烦恼布施。广大布施:指把包括头目脑髓在内的所有东西布施给众生。无烦恼布施:即清净布施。布施毒药、武器等叫不清净布施。你认为是供养,实际上是造业。以前这方面的各种“故事”都有,现在这种情况好像没有了,整体上比较好。希望学习藏传佛教的人,不要学一些与慈悲相违的不太好的习惯。以前法尊法师、能海法师他们入藏是真实求到了法,而现在有些人入藏求法,真正的法不知得到没有,我不敢说没有得到,但一些不太如法的行为反而去学,不是很好。以前藏地有很多人到印度求法,有些班智达求到正法就回来了;有些到了尼泊尔,因为身体不适应气候就死了;也有一部分人没得到正法,反而学了印度、尼泊尔当时的一些陋习和不好的行为回来,有这样的历史。我们布施要布施好的东西。
五、解甚深的密意。意思是:因为菩萨已经获得了四无碍解,对四种意趣、四种密意都无误地了达。要真正懂得佛陀的教义,了义不了义,密意意趣这些道理一定要懂。佛陀最了义的经典和观点是哪些?不了义的是哪些?一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乃至密法中的所有道理,你都要很好地去消化和理解,这很重要。
讲义中还讲了五种法的五种对境、五种果、五种作用及以五种波罗蜜多摄受的方法,希望你们自己看,这些比较容易懂。
接下来讲受生之理。
己二、受生之理:
菩萨于恒常,在家成轮王,
生生世世中,利益诸有情。
菩萨有非常坚定的利他意乐,即悲心。菩萨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害怕轮回,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舍弃轮回众生而独自趣入寂静的涅槃。菩萨会示现各种形相来度化众生,分在家和出家两种。《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的眷属有在家和出家,在家菩萨通常是摄受在家人。但密乘的《时轮金刚》里说“然而具足智慧为主”,如果在家菩萨真正具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无二智慧,即使是在家身份,也允许摄受出家人。如果没有无二的智慧,作为一个在家人,住于出家人的上座是不允许的。
首先讲在家菩萨。转轮王在世间中是至高无上的,在家菩萨以转轮王为代表,但不一定在家菩萨都是转轮王。在家菩萨还以国王、大臣、婆罗门、君主、领导、甚至没有地位的普通人等各种身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藏地有很多菩萨是在家的形象,比如国王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赤热巴巾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拉托托日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华严经》中讲:“为众生故,于无量劫,行菩萨行,无有休息。”很多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无量劫中以在家身份行菩萨行从不休息。有些居士菩萨也从来不休息,天天都辛辛苦苦地去建立道场等等。我们学会的一些居士佛友真像菩萨一样,十年、二十年都没有怨言,从来不做以自己为主的事情,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对学会中纪律不太好的人讲得多一点,实际上,好的、贡献大的人也很多,比如不仅无条件给大家提供道场,而且还准备很多好吃的、好喝的——其实这个很重要,有了财布施,众生自然而然具足,就像有了鲜花,蜜蜂自然而然就来了,有时候法布施众生不一定来,许多众生更喜欢财布施。以其他各种方式作奉献的居士还有很多,有些居士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具足,但以非常普通的方式来做传递资料等工作,有些人开着很好的车子送法本,完全没有什么架子,内心很清净、很简单。别人争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完全是一种服务的心态,这样很好。我希望各个地方,如果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你们可以争论,除此之外,接触的时候尽量谈论佛法和佛理,不要整天讲过失。我们人经常有什么特点呢?关系越来越好的时候,说的过失也越来越多,这不是很好。
作为在家菩萨,能够以在家身份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接下来讲出家菩萨。
诸地具慧者,出家由受得,
及以法性得,余示出家相。
(这个偈颂及前后两个偈颂在安慧论师的注释里面没有,不知什么原因。我今天时间有点紧,但反反复复翻了也没有找到。)
“诸地”指一地到十地之间以及一地之前信解行地的菩萨。诸地的具慧者得戒有各种方法。“出家由受得”——出家菩萨由亲教师、轨范师用白四羯磨的方式得戒。住地的菩萨以法性而得戒,因为得到了圣者果位。《俱舍论》中讲,圣者的无漏戒是依靠修证而得,世间有漏的别解脱戒是依靠有表色——以语言和身体的弹指等等而得到。
出家菩萨得戒,有一种是以传戒的方式而得,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现在藏地和大多数小乘的戒律来自上座部。上座部是最原始的佛教,佛陀涅槃一百多年以后,声闻逐渐变成十八部,有一些是上座部,有这种说法。但这个我们还要去学习:比如上座部跟大众部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四分律与南传佛教的差别在哪些方面?我们的戒律研究班要在很多方面详细研究。
《三戒论》里面讲了十种不同的得戒方式,有旧仪轨和新仪轨。早期是佛陀传口信,然后得戒。佛对迦叶尊者说“我是你的本师,你是我的声闻”,以这样互相承许的方式也可以得戒。舍利子尊者以“善来比丘”的方式得戒,因为那时的人比较利根,这样就可以得戒。还有一些用问答、白四羯磨等方式得戒。总之,有很多得戒的方法。这是讲出家戒律的分类。
下面讲出家的功德。从很多方面来看,出家菩萨的功德胜过在家菩萨。
诸位出家者,功德无有量。
精勤持戒者,胜在家菩萨。
一般来讲,在家人散乱比较多,修行的违缘比较多。佛经中说(堪布诵藏语),好像是别解脱戒当中说“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出家后得到的功德无有量。《摩诃僧祗律》里面说:“若人百千岁,供养百罗汉,不如一日中,出家修梵行。”有人在一百年当中供养一百位罗汉,不如在一日之中出家修梵行的功德大。在《摩诃僧祗律》当中好像也有短期出家,可能是出家一天然后还俗,一日出家的功德,在家人做很多供养都没办法相比。
我们比较担心有些人一时冲动、不经过认真思考而出家,尤其现在这个年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有时候父母方面也比较麻烦。像藏地,即使是独生子女出家,同村人不论亲朋好友都会照顾他的父母。但汉地或西方的传统不同,如果亲生子女不在身边,父母老了、病了,还是有一定的担忧。不管是我们这里,还是其他地方,我呼吁各个地方的善心居士,你们的身边如果某个家庭的子女出家了,他们的父母缺少照顾或生病了、遇到困难了,希望佛教徒要帮助他们、重视他们。否则,各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大。我们讲《孝经》时提倡孝敬父母,很多出家人想:自己不在父母的身边,父母老了怎么办呢?很多人还是有这种压力,但完全去照顾父母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十方城市里的佛教徒,你们如果知道身边某家的女儿出家了、儿子出家了,就要想到他们家里的两个老人需要照顾。以前有些父母来看望出家的子女,他们回去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那个,因为他们与我们的习惯不同,他们表面上不得不同意:“反正孩子喜欢这样,我们也没办法。”然后父母互相看一看:“他也老了,我也老了,家里只有这个孩子,他既然这样选择,我们也没有办法,希望他平安。但我们还是比较担心,我身体不好,老头子身体也不太好。”这个时候我心情也不太好。
我们毕竟生存在这样的世间,以后也考虑用一些慈善基金来帮助他们。我前两天也跟法师们讲了,看看怎样帮助出家人无人照顾的父母。我们自己倒是没有什么,作为一个出家人,《净土教言》引用过一个教证:“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纵然在家人遇到大饥荒,出家人也肯定不会贫穷。一般来说出家人在任何时候生活都无忧无虑,我没有看到出家人特别担忧“我以后怎么办?会不会饿死?会不会冻死?”依靠佛陀的慈悲,确实没有这样的。出家人很少顾虑自己,除了极少数人买个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很多人都有无形的保险,不用特别担心。但我们对出家人的父母要特别关心。
这里讲的是出家菩萨的功德,但刚才讲到了出家人的父母,也可以吧,作为一个出家菩萨,要先尽量度自己的父母,再度身边的人和其他众生。
为什么佛陀在很多经文当中赞叹出家的功德?因为出家人在修行上有很多方便。我看到很多道友出家闻思修行也很随喜,因为修行已经没有障碍。当然以前也再三讲过,出家不要盲目,不然有些人出了家又后悔、还俗,这样还是很麻烦。如果我们是一个舞蹈者,上午穿一种衣服,下午穿另一种衣服也可以,但毕竟我们演的是人生之戏,所以应该提前考虑、深思熟虑。有些人非常盲目,看到一个出家人就说:“我看到出家人好舒服,我也想出家,我可不可以出家?我特别喜欢出家。”我问:“你是什么时候想出家的?”“就是昨天!”那就有点不可靠了,昨天想出家,现在马上就要出家。还有的说“您如果实在不让我出家,可不可以在我头发上剪一点?”但剪了也没什么用,到理发馆去剪也可以(众笑)。
出家功德的这个教证很多大德都经常用。菩萨具五种相的教证大家也要记住,以后我们观察谁是菩萨,就要看这五种条件具不具足,用这个来衡量。不然一些菩萨很会隐藏的,表面上看不出来。如果他不承认是菩萨,你就说:你肯定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具足五种相。
诸地坚稳者,他世令悦果,
此生令行善,欲令得涅槃。
菩萨为什么一直在轮回中转生,不像声闻缘觉一样趣入涅槃呢?原因是他有特别强烈的悲心。“诸地”是从信解行地到一地乃至十地,刚刚发菩提心的人属于信解行地,也可以叫菩萨。
坚稳者菩萨要做什么呢?“他世令悦果”:让众生生生世世获得快乐,这是菩萨的想法,叫作悦意的乐果,即乐的意乐;菩萨还想让所有众生在今生中获得无量的快乐,不要有痛苦、烦恼,这叫作利的意乐。菩萨通过利的意乐和乐的意乐把众生安置于涅槃当中。菩萨没有其他的目的,不管到哪里,讲经说法等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今世和来世的快乐。世间的好老师,最多讲一些今生的快乐,比如一个经济学家分析经济的一些趋势、动向,然后讲怎样发财、赚钱;如果是一个政治学家,他会讲当今的政治问题,除此之外不会讲别的。但菩萨不是这样,他认为让所有众生获得今世和来世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以后我们弘法也要注意讲今世和来世,现在有些法师为了让众生开心只讲今世,不讲来世是一个欠缺。听说有些法师出去天天讲出离心、讲来世,今世又一点都不讲,但下面很多人都只关心今世,对来世根本想都不想,有时候只讲来世可能也不够。
菩萨不管到哪里都是利益众生。《华严经》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教证:“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菩萨经常云游各个世界,就是想让众生获得利益和欢喜,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一点都不会觉得厌倦、满足。他不会觉得“我已经讲了三个法,讲了三个月了,可以了;我做什么事情已经几个月、几天了。”
我有时候想到上师如意宝到国外弘法的往事,当时他的身体不好,显现上语言也不通,但还是去了很多国家讲法、灌顶。现在想起来,哦,菩萨的行为不像我们凡夫人,凡夫人去国外,重视的就是怎么观光旅游、享乐。我那天大概看了一下法王如意宝去的地方:1986年去过安多这一带,大概两三个月当中去了七十二个寺院;1987年去五台山,很多人都知道;1988年去哪里忘了;1989年在道孚那一带灌《四心滴》的顶;1990年去印度;1991年去汉地;1992年去藏地的一些地方;1993年去美国;1994年去石渠、青海;1995年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上师当年身体好一点的时候,每年都在外面弘法。很多世间人也经常出国,今天到马来西亚,明天到埃及,后天到澳大利亚,但是目的与菩萨的完全不同。作为菩萨,他想的是我怎样让众生今生和来世得到利益,他具有这样的意乐。
不净净极净,许众生意乐。
“不净”是胜解行地的菩萨,“净”是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菩萨,“极净”是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菩萨的意乐有不清净、清净和最清净的分类。
诸地具慧者,发愿心平等,
成为君主者,集眷普摄持。
信解行地的菩萨一般以发愿为主,自己发愿要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安置于涅槃,这是以发愿的方式摄受众生。到了一地后,菩萨对自己和他众完全平等,以平等心摄受众生,这叫作主尊的摄集方法。有些菩萨是以在家转轮王等身份让人们行持善法,令众生即生获得快乐,有些菩萨是以出家身份做法布施摄受有情。所以,摄受方式有信解行地菩萨和得地菩萨的分类。得地也好,信解行地也好,菩萨是以在家或出家的身份来摄受有情、利益有情,有很多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