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04课
2018年5月11日
今天继续讲科判“以欢喜菩提赞叹九种菩萨”的内容,以六波罗蜜多的方式来赞叹九种菩萨。
6.从行法的角度来赞叹菩萨功德。
不喜喜性法,诋法真勤法,
自在法无暗,首行法菩萨。
上个颂词有很多“苦”字,这个有很多“法”字,弥勒菩萨用不同的词来赞叹菩萨的功德。
“不喜”:不喜欢布施的人始终被吝啬所束缚,而作为菩萨已经断除了布施的违品——悭吝,有些是从小就非常欢喜布施,这叫施舍法,即布施波罗蜜多。
“喜性法”即戒律度。菩萨喜欢受持没有任何过失、自性为功德的戒律。制止自性罪、佛制罪的行为自然就是功德,比如不犯杀、盗、淫或守别解脱戒、密乘戒、菩萨戒,自性都是功德。就像药的本性是治病一样,戒的自性是清净无罪。有的菩萨从小喜欢守持戒律,三门非常调柔。这是戒波罗蜜多。
“诋法”即呵斥嗔恨的法、赞叹安忍的法。相续中有嗔恨,就会摧毁所有善根。菩萨用各种方式呵斥嗔恨的法,这是安忍波罗蜜多。
“真勤法”指不是只在表面上行善,而是真正行持、勤修世间、出世间善法。
“自在”即禅定波罗蜜多。法获得自在,心就获得自在。如果菩萨的等持——禅定获得自在,依靠禅定修行、守戒律、利益众生都没有困难。
“法无暗”即具足智慧波罗蜜多,对所有法没有愚痴黑暗。
“首行”:虽然布施等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行法,即修法,修法不在于形式,真正修持法是菩萨的行为。大乘佛教徒最好自己能修持善法利益众生,即便不能行持善法,也不要以佛法为借口,毁坏众生的善根,搞一些不合理的世间法——不论出家人、在家人,在短暂的人生中都不该如此。如果实在愚痴、不懂法是没办法的,如果明明知道不如法,还去欺骗众生、摧毁佛法,这个罪过非常大。作为菩萨主要是行持六波罗蜜多,这就是菩萨的修法。
7.从不放逸的角度来赞叹菩萨功德。
受用与调柔,守护与行善,
乐法不放逸,不放逸菩萨。
藏文中每句颂词都有一个不放逸:受用不放逸、调柔不放逸、守护不放逸、行善不放逸、乐法不放逸。
首先是受用不放逸。随意浪费财富就是一种放逸,如果把受用、财产认真地用于布施,这叫财富不放逸,这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是调柔不放逸。如果三门不调柔,随意造作自性罪、佛制罪,这就叫放逸;如果具足正知正念,三门无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染污,这样的行为是持戒波罗蜜多。
三是守护不放逸。别人损害我,我也去害别人,就是一种放逸。别人害我,我不但不去害他,还维护别人的心,这叫安忍波罗蜜多。
四是行善不放逸。行持善法时如果懈怠、懒惰、散乱——没有课就特别开心,一说有课脸色都变了,这也算是一种放逸,“明天真的没有课?太好了!喇嘛钦!这就是上师的加持!”因为想放逸,对吧?很多人一听说一个星期没有课,就非常开心,这是一种菩萨的放逸。行善不放逸是行持世间和出世间善法一点都不懒惰、不懈怠,尽心尽力。高僧大德经常讲:行持善法要像头上燃火、怯懦者的怀里掉进毒蛇一样马上行动,我们也要这样对待修行。这叫行持善法不放逸。
五是乐法不放逸。如果一直耽著禅定的味道——禅味,就是对于禅定的放逸。如果不耽著禅味,具足胜观和寂止,认识心的本性而安住,就是乐法不放逸,对于禅定不放逸。
六是智慧不放逸。如果执著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而行持,这叫智慧上的放逸。无误证悟无常、无我、不净和空性的道理,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8.从惭愧的角度来赞叹菩萨的功德。
不敬微过惭,不忍退失惭,
流散小见惭,他乘惭菩萨。
第一个惭愧是“不敬”。比如有人对乞丐做一些不恭敬、不欢喜的行为,甚至辱骂、殴打他、生嗔恨心——按理来讲,看到乞丐应该去布施,即使不布施也不应害他。很多人看到领导和上面的人就非常恭敬、欢喜、赞叹,而对低劣的、可怜的人就非常轻蔑,这种态度就是不敬,这样的行为是菩萨的惭愧之处,因为你在发菩提心的时候,说过要平等对待每个众生。
第二是“微过惭”。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说过对于自性罪、佛制罪的戒律都要护如眼目,但是如果没有小心谨慎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随意犯戒,作为真正的大乘菩萨,犯了微细戒也是值得惭愧的事,也要好好忏悔。有些人经常说“我好惭愧啊,惭愧弟子、惭愧弟子”每句话后面都加一个惭愧弟子,也许他自己有这种惭愧心吧。这是讲戒波罗蜜多。
第三是“不忍”,即安忍波罗蜜多。菩萨应该安忍一切痛苦,如果别人害你或骂你,你反而骂他、害他或进行攻击,这也是非常值得惭愧的。菩萨应该行持安忍,像《入中论》所讲,甚至自己的肉被一块块切下来,菩萨不但不生嗔心,还以欢喜心对其回向。我们即使做不到这样的安忍,但听别人说几句马上就反击,也是菩萨该惭愧的。这是从安忍层面来讲。
第四是“退失”。菩萨应发起不断精进的心,对一切善法日日夜夜、毫无懈怠、孜孜不倦地修行。退失行持善法也是应惭愧的。有些人刚开始说“我来发心没问题”,等真要做事又说“我可不可以休息?我现在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几天我觉得闻思特别重要。”有些人报名时两只手和头——三个都举起来了,但是后来真正做事时——比如在外面当监工比较累,就说“我退下来可不可以?”这也是值得惭愧的。菩萨做善事应该长期精进,不能随意退失。要么刚开始不发愿,发愿的话,比如报名学习或做善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至少把所发愿的事做圆满。说三个阿僧祇劫不退有一点困难,比如听一堂课,如果没有遇到特殊情况,最好把这堂课听完。在某位法师处听课的话,如果没有其他情况,也不能随意退出。我要求各班开始上课后,不到年底,除非特殊情况都不同意退出。有些人说“我听了三节课,感觉酸酸的,可不可以换个班?”不管你酸也好、甜也好、咸也好,最好不要换来换去,没有必要!随意退失是菩萨非常值得惭愧的一件事情。
第五是禅定“流散”。禅定时心会获得自在,如果菩萨住在聩闹、散乱的地方,心一直外散,每天在散乱中度过,这就是菩萨非常值得惭愧的事。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要尽量安住。禅定很重要,修禅定要像我们每天的洗漱一样,早上、晚上都要做。如果有一点点禅定的工夫,那么世间的劳累、畏惧、浮躁、急躁等不好的心态都很容易被调伏。现在很多没有信仰的西方人,对瑜伽和禅修都很有兴趣。
作为佛教徒,禅修是依靠自己,让别人督促你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有些上师在短暂的时间中能指导你一下,但主要还是靠自己。有禅修工夫的人,对很多人觉得困难的事,他都能坚强地面对,因为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定力。比如说病魔缠身时,有禅定工夫的人一般都能平静面对;烦恼现前时,有禅修工夫的人稍微安住在禅的境界中也很容易克服。如果一点禅修工夫都没有,整天处于散乱中,应该很惭愧。有些人说“我就是禅修不行,如果有禅修的境界,那我肯定没问题。”但这个还是自己要修,对不对?
第六是智慧具“小见”。如果菩萨具足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是非常好的,如果仅具有“小见”——比如像小乘行人一样只通达人无我或像世间人一样执著相状,这也是菩萨非常值得惭愧的事情。我们要修一些无我空性的法,这个比只具足寂止的禅修更重要。当你有一点空性的境界,不论别人说佛教的见解如何不合理等等,你自己完全不会动摇。现在很多西方科学家都以佛教的教义为指导,虽然他们不是佛教徒,但我看他们的书,发现有些还是懂得一些中观的空性思想,已经有了某种定解。佛教徒在闻思中观和学习般若的过程中,对人无我、法无我应该非常认真地学,到一定的时候,自己能获得非常坚固的定解,那时利益众生不会有困难。有时我们不一定能找到所化众生,找不到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前世的宿缘不同。即使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但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所化众生也会自然而然而来。就算没有人来,也可以依靠观修般若空性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
第七是“他乘惭菩萨”。“他乘”指的是小乘或世间人天乘,菩萨不求这些乘,如果求则是非常值得惭愧的事情,因为这些乘不具备圆满的六波罗蜜多,执著世间法或小乘的境界,就不可能具足大乘菩萨的境界。
表面上看,颂词好像是在说惭愧而不是在赞叹菩萨,但就像诗学中常用反义词一样,这是间接赞叹菩萨的精神。意思是与他乘的境界相比较,菩萨不具足自己应有的见解是很值得惭愧的,间接说明菩萨具足以上六波罗蜜多的境界。
9.从饶益有情的层面来赞叹菩萨功德。
此他与等舍,具行得自在,
相应说大果,菩萨行饶益。
第一是布施度。“此”指今世,“他”指他世。如果菩萨对众生多多做财布施等,今生不好说,但来世他们能获得利益。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共的资源,如果能大方一点,就能变成布施。所谓大方,不一定非要有其他条件才能大方,只要你舍得就行。有时我们把东西给别人,很多人会说:“你一点规矩都不懂,不该给他们。”但这是世间人的看法,按大乘佛教的观点,不论布施什么东西给众生,对他们的今生都是有利的。
第二是持戒度。菩萨通过持戒律让众生得到来世的安乐和利益。布施是对今生有利,持戒是对来世有利,这是一种规律。《俱舍论》有一个意思相同的偈颂:“为得善趣戒重要。”受八关斋戒、受三皈五戒、受出家戒和菩萨戒对今生有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对来世有很大的利益。“此、他”是指此生有利、他生有利,后面都带利。
第三,“等舍”是修安忍。自相续不乱就是等舍。比如别人害我,我不但不报仇,反而安住等舍去利益他,对害我、不害我的人都平等利益。这样做世间人会觉得“这个人太软弱了,别人对你不好,你还要对他好。社会很乱的,应该强势一点。”但有些人不要说在外面,在家里也认为“我要当一个强势的人,不然家里人一旦欺负我,那我可受不了”。平等饶益众生就是安忍的意思。
第四“具行”。我们精进行持善法能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众生,起到饶益的作用。
第五“自在”。通过修禅定或修等持,很多功德自然而然成就,对自他都有很大利益。
第六“相应说”。因为具有智慧,菩萨可以应机施教,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说不同的法,这就是相应众生用佛法进行饶益。行持六波罗蜜多的利益就是最终获得佛果,这样乃至轮回未空之前可以饶益无量无边有情。安慧论师的讲义以这个颂词为总结,也是以六波罗蜜多来赞叹菩萨。
以上是从九种不同侧面赞叹菩萨功德。下面宣讲菩萨不同的名称。
壬二、宣说菩萨异名:
菩萨摩诃萨,具慧胜光明,
佛子佛陀基,能胜如来芽,
具力及圣尊,商主与胜称,
悲尊大福德,自在及具法。
如来有十种名号,菩萨也有很多名字。世间人当中,有些名字的意义与持名者非常相应,也有些不相应。比如藏地有些乞丐的名字意思是很富裕的人,有些很难看的人名字叫天女,名字与意义完全不相符。但菩萨的名称与意义非常相应,有十六种共称的名称。
第一“菩萨”。菩萨为什么叫菩萨呢?因为他一心虔信或证悟、通达了二无我的甚深道理,或者他修无上菩提的意志永远不会退转,是坚稳者。菩萨即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勇识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勇敢的心识。
第二“摩诃萨”。菩萨是已经具足前面所讲的功德或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摩诃萨是能救一切众生。菩萨和摩诃萨,即菩萨和大菩萨之间也有一些差别。有时一地菩萨叫菩萨,二地菩萨叫大菩萨,前前作为菩萨,后后作为大菩萨。讲义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们可以看一下。我们有时候说菩萨,有时候说大菩萨,有些人经常说“老菩萨”,个子比较高一点叫“大菩萨”,个子比较矮一点叫“小菩萨”。
第三“具慧”。《大乘经庄严论》经常用具慧、坚稳——其实具慧就是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具足甚深和广大的智慧、证悟空性的境界就叫具慧。
第四“胜光明”或胜威光。因为菩萨能解一些甚深的密意,或者菩萨证悟的法光普照十方,所以叫胜光明。这个名称平时用得比较少,佛子、如来芽、菩萨摩诃萨这些经常用。
第五“佛子”。佛子能令如来的家族不中断,一直受持佛法,即荷担如来家业。我见本焕老和尚时,他一直说:“弘法是荷担佛陀的家业,一定要努力啊!”凡是称为佛子的人都有责任弘法,按《入菩萨行论》所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就叫佛子。
第六“佛基”。因为具足成佛之因,故叫佛基。
第七“能胜”。因为能克胜自他相续中所有贪嗔痴烦恼而叫能胜。
第八“如来芽”。如树叶、树花、树果一样,如来的三身、十力、十八不共法如叶、花、果,佛子和菩萨是这些功德的因,即如来芽。
第九“具力”。也称勇士,意思是能降伏死魔或无明习气。
第十“圣尊”。菩萨在世间非常稀有,一地菩萨以上都叫圣尊或圣者。
第十一“商主”。能令入于轮回海者抵至涅槃城故,称为商主。
第十二“胜称”。在十方浩瀚的刹土中功德的美名远扬,因此叫大称或胜称。
第十三“悲尊”。菩萨以慈悲心永远不会舍弃众生。
第十四“大福德”。菩萨具足布施等无量功德。
第十五“自在”。菩萨对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获得自在。
第十六“具法者”。因为菩萨具足无罪和无漏的法。
这些菩萨的名称有些常用,有些不常用。《大乘经庄严论》经常提到佛子、具慧、勇士、无畏者、坚稳者。
辛二(从证悟菩提因果侧面赞叹菩萨名副其实之功德)分二:一、真实宣说;二、分类。
壬一、真实宣说:
证真证大利,证诸义恒证,
以及证方便,是故名菩萨。
下面用五种法宣说菩萨名称。如果懂得菩萨的名称,会知道菩萨不仅发了菩提心,还具足其他许多功德。
首先,“证真”。菩萨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叫证真。
第二“证大利”。菩萨证悟后能成办自他二利。科学家发现的真理一方面对人类社会是有利的,但这些真理能不能用于利益众生方面,则要看后来的人们。比如一些科学家研究核物理时,并没有害众生的意图,但后来却被用于害众生。佛菩萨发现的真理不但不会害众生,而且对自他都有利。
第三“证诸义”。不管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菩萨都会去了知、证悟这些法的本性。
第四“恒证”。菩萨的证悟不是偶然性的,一会儿就没有了、忘了。有些道友本来五部大论背得挺好,但现在一个教证都用不上,有时也要用一下,对吧。我以前背过很多论典,但现在就像做梦一样,有时想起来就引用一两个,重新去读一下会好一点,如果从来没有背过,临时背就有点困难。有时我去做讲座,路上就想用哪个教证——如果忘了,现在藏文、汉文搜索都很方便。有一个藏文的搜索软件,基本上所有的藏文,包括书名、人名、教证都能查到。但要如何使用教证就没办法搜索了,要装在自己的智慧大脑中,不是那么容易。
菩萨的证悟不是暂时的,乃至法界未空之前永远用之不尽,这叫恒证悟。高僧大德和菩萨的证悟不是偶尔有、偶尔没有。有人说:“今天我肯定证悟空性了,特别开心!”但第二天遇到一个关系不好的人,境界就没有了,这时就知道自己昨天肯定没有证悟,不然那种境界怎么全没了。
第五是“证方便”。对于怎样调服众生,以什么方法调服众生,菩萨特别有方便法。这些众生是什么根基,依靠什么法来饶益,这个法我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对他们应以什么方式运用,以世间的方法还是出世间的方法,以粗暴的方式还是比较温和的方式——菩萨对这些方法非常善巧。
如果没有善巧方便,虽然是佛法,有时不但别人不接受,反而生邪见。有些法师去传法,对方不但没有产生信心,反而自他都弄得很尴尬,这就是不具足方便。具足方便的话,一定会了解各地众生的根基、习惯,还要观察适不适合。虽然法很深,但如果时机没有把握好,众生的根基没有成熟,因缘、时机和各种条件不成熟,你去弘法也许有一定的困难。
我想是三宝的加持吧!现在各个地方学习的少数人,你们要珍惜现在的机会。从历史上看,这么多人在同一个时间中学习佛法,可能不一定很多,我不敢说没有,但这种机遇自他都应该珍惜。不要认为“网络上人就是多,没什么”,如果不是学习大乘佛法的教义,单是一个世间人的聚会,我们也不会感到稀有。真正能让众生的相续得到利益,哪怕是十个人、二十个人,也有特殊的意义,大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
证非真分别,是故名菩萨。
菩萨为什么叫菩萨呢?因为他已经证悟了四种差别法,也可以说因为证悟了三种法:心、意、识。心意识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分别有解释,三者都已证悟就叫菩萨。细分则有:“证随我、证细见、证悟种种识、证非真分别”四种证悟差别,证悟这四个差别法就叫菩萨,没有证悟就不叫菩萨。下面对这四种证悟一一分析。应该了知心、意、识这三者。
第一个“随我”,指的是心。心从阿赖耶识中出现,是一切的种子,外面的器世界也好、处也好、我们的身体也好,一切显现都称之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实际上是我们的一种执著,就是“随我”,因为阿赖耶识是所有心识的根本,如果证悟这个就已经证“随我”。
第二是所谓的“意”,即染污意识。染污意识源于阿赖耶识。它是我和我所执的坏聚见,也叫萨迦耶见。萨迦耶见不论产生善心、恶心,还是无记心的时候都存在,因为它是比较细微的法,证悟它就叫证悟细见。因为坏聚见是一切见的根本,所以要通达它。
第三是“证悟种种识”,指从眼识到意识之间的六种识。这六种识归根结底就是根、境、作意,这三个因缘具足后产生六种识。
第四是“证非真分别”。阿赖耶识、染污意再加上六种识,总共有八种识聚。证悟八识聚即证悟能取、所取的分别显现不是真实的,是一种妄想。如果已经证悟八识聚,完全通达这些能取、所取都是虚妄分别,这就叫菩萨。
下面从出定、入定、三自性(即唯识宗说的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的层面宣讲菩萨的命名。
证未证随证,证无实证生,
各别证未证,是故名菩萨。
第一“证未证”。一般世间人根本不通达入定智慧,而菩萨已经完全通达这种如虚空般的境界,以前没有证悟入定智慧,现在已经证悟了,这叫证未证。
第二“随证”。根据入定的智慧,后得时能证悟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这样的证悟叫随证。或者了知顺式的缘起叫证未证,了知还灭的缘起叫随证。
第三“证无实”。指证悟遍计执,即证悟自相的遍计法本来不存在,虽然它本身像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有,但在众生面前现似存在。证无实就叫证悟遍计法。
第四叫证悟依他起。证悟一切能取、所取都是依靠无明的因缘而产生,即“证生”。
第五是证悟圆成实。菩萨证悟了凡夫前所未证的无分别智慧,证悟了能取、所取从未产生,即“各别自证未证”。作为菩萨已经证悟了圆成实的本体,世间人所执著的遍计法都不存在,这个道理叫圆成实。
以上是从二谛五种法的层面命名为菩萨。下面讲从三自性和二谛来命名,二者比较接近。
证实无胜义,证诸义所有,
证所证证基,是故名菩萨。
首先是“证实无”,指的也是证悟依他起。因为能取所取的显现和生老死病这些痛苦都不成立。
第二“胜义”,指证悟圆成实二空殊胜的意义。这里的二谛是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安立。
第三“证诸义”,指证悟遍计法虽然显现上有,但实际上不存在的道理。
以上是从三自性方面讲,下面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角度分析。
“证所证”是从世俗谛层面讲,即对蕴界处等尽所有所摄的法都已证悟,这叫证悟世俗谛。
“证基”是从胜义谛层面讲,即证悟唯识宗所讲到的圆成实的本体,或所谓的三轮体空:证悟者、证悟对境、证悟三者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在胜义中不成立,这叫证悟胜义谛。
对上面的三自性和二谛完全通达就叫菩萨。下面从最后有菩萨的层面讲有五种差别。
证成就证处,证胎证次第,
证悟除怀疑,是故名菩萨。
第一是“证成就”,即成就无上菩提。菩萨获得三身后,会现前密严刹土。按照大乘、密乘的观点,最后有菩萨是在密严刹土当中成佛,很多佛陀的传记中都讲过。
第二“证处”。最后有菩萨先在兜率天饶益众生,就像佛陀用五种观察选择娑婆世界一样,菩萨也如是选择他的世界。
第三“证胎”。像佛在南赡部洲入母胎一样,菩萨亦入胎成熟胎中很多众生,在出胎、降生后利益无量众生。印度人拍了一部叫《佛陀》的片子,现在翻成了藏语,听说很不错。
第四“证次第”。菩萨降生后享用五种妙欲,后来离开皇宫出家苦行,然后在菩提迦耶示现大彻大悟,这个过程叫作证次第,就是佛的十二种相。
第五“证悟断怀疑”。菩萨最后在菩提树下成佛,成佛后断除众生的怀疑,转妙法轮利益无量众生。
最后有者菩萨是以这五种方式来命名。
壬二、分类:
具慧慧证得未得,善住证悟随证悟,
妙说无说有无我,未熟真实成熟慧。
因为菩萨了知或证悟了十一种法,所以菩萨有十一种不同的分类。哪十一种法呢?——过去的法;未来的法;现在的法;内在的法;外在的法;细微的法;粗大的法;较好的法;不好的法;远的法和近的法,总共十一种。
首先是“具慧慧证得”。“证得”指的是过去的法,具慧菩萨证悟、了知过去的法。虽然过去法的因、果都灭了,但菩萨用智慧观察,过去法在世间确实产生过,菩萨完全知道这样的因缘关系,所以叫具慧。对过去的因缘完全通达,叫通达过去法。
第二是“证悟未得”。“未得”是什么呢?就是未来的法——还没有产生的法,对这些因缘关系菩萨也完全知道,这叫通达未来法。
第三是“善住”,指证悟现在的法。什么是现在的法呢?现在的法已经产生,还没有灭,正在显现中,能通达它的本性。
第四叫菩萨证悟内在的法。菩萨依靠自己的智慧,知道哪些是无常,哪些是痛苦,哪些是万法的本性、无我……这叫知道内在的法。
第五是知道外在的法。依靠善知识宣说佛法才知道无常、无我,这些道理是依靠外缘——善知识而知道的。就像《现观庄严论》所讲,善知识是一种外缘。我们还是需要外缘。善根比较好的人,自己看书马上就悟了;善根一般的人,就要依靠辅导和别人的劝导。我希望大家互相督促、鼓励,比如一个人接近退失之际要跟他谈一谈。现在一些大法师,刚开始也曾退失信心,后来经过劝说就稳固了。这叫知道外在的法。
第六叫宣说善妙法。对一切法依靠名称、自相、总相、名字、词句等因缘来了知,这叫证悟粗大的法。
第七叫证悟细微的法。是依靠无分别的入定智慧来通达细微的法。
第八是有我法。有我是什么?七地菩萨还有一些细微的执著,所以叫有我的智慧。从贤和劣的角度看,七地较八地菩萨而言下劣,如果七地菩萨都叫下劣,那我们叫什么?下下劣。
第九是八地菩萨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这叫殊胜、善妙的证悟,也叫无我法。
第十是未成熟的证悟。七地之前的证悟都叫未成熟的证悟。
第十一是成熟的证悟。八地以后的证悟叫成熟的证悟,或者信解行地菩萨的证悟还没有成熟,获得一地——圣者地后的证悟才叫成熟的证悟。
所以菩萨有这么多的分类。
不管怎样,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这么多颂词在短短的时间中都讲完了!上半年讲《大乘经庄严论》的过程中,你们不容易,我也不容易,我们应该互相随喜、祝贺,对吧?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二十功德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