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03课
2018年5月10日
《大乘经庄严论》是大乘佛教的专业课,刚开始学佛或佛教基础不太好的人不一定能懂。我用藏文或汉文念颂词的时候,有些人虽然懂语言,但不一定懂意思——不过经过讲解基本上都能懂。晚上讲考我一个个都听了,大乘佛法的意义大多数人还是能听懂。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闻思大乘佛法是非常有意义、值得生欢喜的事情——有些人在获得世间金钱或地位时欢喜若狂,这是世间法的欢喜方式。我们今生遇到闻思大乘佛法的机会非常难得,因此对修法不要有厌烦心,要一直坚持下去,求法意乐应蒸蒸日上——这是我一生当中最提倡的。
《大宝积经》中这样讲:“大智求法者,所谓诸菩萨,求法无厌足……闻已常忆持,复如法修行。”大乘菩萨或有大智慧的求法者——真正有求法意乐的人就是菩萨,他对求法没有厌烦心、满足心,听闻大乘佛法后会如理如实地修行。首先我们要无有满足地求大乘佛法,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终生求法;听法后不要只是把法留在口头上、文字上,哪怕是短短的几个偈颂,每天也应该放在心里、用到生活中,希望每个行者关心。
己二(赞叹之功德)分二:一、赞叹对境菩萨之分类;二、真实赞叹。
庚一、赞叹对境菩萨之分类:
一即具信解,增上意乐净,
有相及无相,无有现行行,
当知此五种,诸地之菩萨。
此处所赞叹的菩萨包括从信解行地到十地的菩萨,归纳起来有五种差别。
第一种是“具信解”,指住信解行地的菩萨。虽然他们没有现前菩萨的所有功德,也没有完全证悟空性,但对大乘佛教和空性意义非常有信心。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确实有信心,也可以叫信解行者。
第二种是“增上意乐净”。菩萨从获得一地开始,意乐就是清净的,因为已经证悟了诸法的实相,通达了自他平等的法界性。此时利益众生,不管做布施还是其他善事,意乐已完全清净,凡夫会有烦恼的障碍和垢染,但菩萨没有。增上意乐者是指一地菩萨行者。
第三种是“有相”。有相是指二地到六地之间的菩萨,他们的相续当中还有一些障碍(障碍的分类以前讲过,这里不提)。有什么障碍呢?二地菩萨有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种种相的执著;三地菩萨有萨迦耶见的相;四地菩萨有苦集灭道四谛的相,执著苦谛和集谛是所断,道谛和灭谛是所修;五地菩萨喜欢分别世间各种各样的工巧明,对很多名言的相有执著;六地菩萨对十二缘起逆式和顺式的相有执著。二地到六地的菩萨在不同阶段都有比较特殊的相的执著,因此叫有相菩萨。
第四种是“无相”菩萨,即七地菩萨。七地菩萨已经断除了一地到六地的所有相执。所谓“彼至远行慧亦胜”,七地菩萨的智慧已经超越前六地,所以叫无相菩萨。
第五种是“无现行行”菩萨,即三清净地(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为什么叫无现行行菩萨呢?因为他们无有分别念,到八地之后很多功德任运自成,不需要勤作。不像我们——比如要背一个颂词,就必须很努力地背,但背完不久又忘了。
有些道友的背诵挺好。佛学院的喇嘛和觉姆,今年背诵方面的要求特别高,早上五六钟就到大经堂背诵——我看跟以往有点不同,教务处做了很多调整。爱闻思的人非常欢喜,觉得有压力挺好;不爱闻思的人就非常痛苦,觉得压力特别大、特别烦,想逃跑。我们汉僧这边的改革力度不是很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群心态的不同,各方面也有必要调整。
在没有成为八地菩萨之前,一切都需要勤作,做饭要勤作,走路也要勤作。到了八地菩萨,就像乘在云上一样,不需要勤作,这叫作“无现行行”菩萨,是值得赞叹的。
当然,这五种菩萨除了信解行地菩萨,我们都没办法比。但我们相信诸佛菩萨有这样的境界、功德,我们也发愿将来获得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智慧,其他的一些我们暂时只是在理论上明白。如果自诩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却对大乘佛法一窍不通,而对世间法却什么都会讲、会说,这样也不行。现在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法的意乐还算不错,我也希望——以后能不能弘扬《大乘经庄严论》?当然这个工程量是比较大的,不知道以后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讲者和听者,末法时代的人们特别忙。论典里面的内容是非常好的,你们学习之后会有一种感觉:以前只是在口头上说大乘佛法,实际上很多道理都不懂。我们应该了知菩萨有五种值得赞叹的特点。
庚二(真实赞叹五种菩萨之法相)分二: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二、以证悟菩提果而赞叹菩萨名义。
辛一(以修行因波罗蜜多心力不退而赞叹菩萨名义)分二: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二、宣说菩萨异名。
下面从九种不同的侧面来赞叹菩萨。其实每个侧面都是讲六波罗蜜多,从六波罗蜜多的层面来讲有六种功德。下面一一解释。
壬一、以欢喜菩提等九种差别赞叹:
不贪三业净,伏嗔勤胜德,
法不动见真,喜菩提菩萨。
1.从欢喜菩提的侧面来赞叹菩萨功德。
第一是“不贪”,即布施波罗蜜多。对世间色声香味触为主的受用也好,内外的财物也好,身体也好,作为菩萨都不会贪执。因为不贪执这些财物、食物或其他东西,就容易布施。为什么不布施?首先是因为舍不得、执著财物,不贪才会愿意舍施。
第二是“三业净”,即身语意业清净。身体上不杀、不盗、不邪淫;语言上不说妄语、粗语、绮语、恶语;心里无贪心、害心和邪见。这样的身口意无有杂染、没有恶业,菩萨的戒律得以清净。这是从戒律波罗蜜多的层面讲的。
第三是“伏嗔”,即安忍波罗蜜多。别人加害自己的时候,菩萨不但不报仇,反而用慈悲心接受对方的所有行为,因此能安忍、胜伏或断除自相续中的所有嗔恨,这就是菩萨的行为。不是以牙还牙:“想打架的话来吧,你先动手还是我先动手?”听说有些听《入菩萨行论》的人边喝茶边听,最后吵起来了,甚至拿起茶杯打对方的头——有这样的视频,这样不太好,说明没有修好安忍。学习和讲授《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是很辛苦的,因为《安忍品》比较长,我在新西兰也讲了好几节课。
第四是“勤胜德”,即精进波罗蜜多。精勤是世间和出世间非常殊胜的功德,我们对世间的善法要修,对出世间的功德也要精进修持。
第五是“法不动”,即禅定波罗蜜多。通过禅定的殊胜因缘,断除自相续当中的各种散乱、妄念、分别念。
第六是“见真”,即般若波罗蜜多。通过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真正认识到诸法的本性。
菩萨先在善知识面前闻思六波罗蜜多的法义,得法之后非常欢喜地修持,并发愿把功德回向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值得我们赞叹的、菩萨欢喜菩提的行为。我们要知道,修全部的六度万行不是那么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见真”——见到诸法的甚深真相。修行不是光听课就可以了,一定要自觉地深入法藏,这样即使你的智慧不是很高,到一定的时候,对一些甚深道理也能有所体悟,当你真正品尝到佛教的甚深法味,见解是不会动摇的,那时修布施、持戒、安忍等等都非常容易。
《出曜经》里有一个很好的教证:“众施法施胜,众乐法乐上,众力忍力最,爱尽苦谛妙。”意思是:在所有布施当中法布施最殊胜;在所有安乐当中,依靠佛法获得的安乐最上;在所有力量当中,忍的力量最强;这样可以断除十二缘起中爱的本体,断爱之后,也能断苦,这是非常胜妙的,《出曜经》里一一都有解释。首先法施为什么殊胜呢?因为其他的布施如财布施,只能暂时解决你的贫困,但是法布施能让你永久获得利益;所有的乐当中法乐最胜,如果依靠佛法获得出世间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永恒的;所有的力当中,忍波罗蜜多的力是最强的。懂得这些道理对修行很重要。
我记得佛经里面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被另一个国家侵略,大臣很着急,对国王说:“外敌入侵了,怎么办?”国王说:“没事,等着吧。”军队来到外城,他还是说没事,军队进入内城,到了宫殿附近,他还是说没事,最后敌军已经逼到了国王跟前,国王对那些人说:“我的眷属、国政,一切都没有什么可靠的,你们可以全部拿走;如果你们还不满意,杀了我也可以,能为这么多百姓付出生命,我很快乐。”敌方国王被他所感动,就放弃了侵略。
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我们认为一定要以牙还牙,一定要争个输赢才是我的本分,实际上佛教的慈悲、安忍,在修行上更有力量。
2.从利他的角度赞叹菩萨功德。
欲利无害见,堪受他害坚,
不放逸多闻,勤他利菩萨。
首先是“欲利”,即通过布施利益众生。法布施能让愚昧无知的众生明白取舍;财布施让贫穷的众生因得到财富而欢喜;无畏布施让众生从威胁生命的危险中得到救度。所以布施能利益众生。
第二,持戒是“无害”。持戒能令众生不受损害。守持戒律后,不偷盗就不会有害于别人的财产;不杀害就不会危害别人的生命;不邪淫就不会有害于别人的家庭。其他如绮语、恶语、离间语等恶业都具有伤害性,但持戒后就不会对众生造成伤害。我们至少要行持一种无害的行为,作为大乘菩萨,即使自己暂时利益不了众生,但也要先做一个不害众生者,这很重要。
我看在佛教团体当中,有些人虽然宣称天天在求法,但是接下来的有些行为,也许是业力现前,也许是故意而为——你们知道,有些人是很麻烦的。各班里的人,有些已经来了十多年、二十多年,不但从来对别人无害,而且帮助非常大,无论技术、智慧、人品都非常好;而有些人就非常麻烦,在这个班很麻烦,到那个班也很麻烦,好多法师都不敢要,最后基本上所有班都轮了一遍。我往往接到一些电话或遇到一些人,他们都说“这个人很可怜”。我要求法师们商量,法师们就开始讲他的故事,“这个人在我班里如何如何”,我们好人的故事比较多,坏人的故事我也听得比较多。人由于某种天性,好的功德都不太喜欢讲、也记不住,比如我是一个好人,做了九十七件好事都没人讲,如果做了三件坏事,所有人都知道了。通常,在各个不同团体当中口碑都很不好的人,自己一定是有过失的。
我希望佛教徒在佛教团体当中,即使你不能饶益众生,但也不要危害群体——有些人经常诽谤他人,对法师、负责人做一些很不好的事情,各地都有这样的人。依靠佛法来害众生是很不好的。有些出家人把佛法当成赚钱的工具,以佛法的名义妄说神通或者说“我要修建什么什么”,把钱收进来就开始干其他的一些事情,这个过失非常大。如果你不相信因果、完全是无神论者,只要是不犯法的事你就可以做,但到了来世你肯定跑不脱,非常危险。我们现在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手段都要自己好好想一想:我虽然不能饶益众生,不能弘扬大乘佛法,不能把很多人相续中的无明遣除,做不到付出一切利益众生,但我至少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无意中伤害了别人,那我要好好忏悔、道歉——这样好一点。
持戒是不害,大乘佛教中不害很重要。害的方法各种各样,有些用刀子,有些用语言,有些用行为来扰乱别人。比较麻烦的人喜欢在不同群体中讲自己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利的事情从来不讲,有害的事情大肆散发,带来很多坏影响——这样不好,大家要记住。
第三个是“见堪受他害”。安慧论师的讲义里是“无害见”,见是放在持戒里。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是说无有妄语、欺骗等。凡是具有损害的见解都没有;或是安忍、堪受他害,别人对你诽谤也好,加害也好,你不但不害他,而且完全可以堪忍。这两种解释都可以。
第四个叫“坚”,即坚固,意思是说行持善法不退转。有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退转,所以坚固很重要。比如有些人发心很多年,说明这个人很坚定、很坚强。我们佛学院中有这样的人,在这个部门发心三年,然后又在那个部门发心,一直不断,自己也有意乐。在闻思修行方面,我们这里有些堪布、堪姆,给大家传法已经十年、二十年,很多年一直坚持,这是很好的。人不要今天这里做一件事,明天那里做一件事,这样在短短的人生当中,想要很多翻身的机会可能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要坚持长期精进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行持善法。“坚”是坚固、稳固的意思。
第五个是“不放逸”。安住在寂静地方既不散乱也不耽著于禅味,如果耽著就会成为放逸。这是精进波罗蜜多。
第六个是“多闻”,即智慧波罗蜜多。我们在不同的善知识面前闻法,广闻博学。
我们把功德回向给众生,自己发愿生生世世行持六种波罗蜜多,就是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这很重要。
3.从内安住的层面来赞叹菩萨功德。
知执过不贪,不恨瑜伽通,
三相无恶见,乃住内菩萨。
首先讲布施。菩萨之所以布施,一方面是了解了执著受用、财产有很多过患,什么样的过患?如果我们了知财物的本质就会明白——财物没有什么实质性,它像水泡一样无常、不稳固、如梦如幻,会给众生带来很多痛苦。如果特别执著财富不去布施,就有可能堕入三恶趣当中,障碍获得三解脱门。知道有漏财产的过失,就会很愿意布施。
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论财富也好、身体也好,“不执”很重要。虽然我们没办法完全“不执”,但长期闻思中观等法义的人,与从来没有闻思过的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财富、身体就像梦幻泡影,今天虽然暂时拥有了,但它是无常的——懂得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还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是讲戒律。因为不贪执世间欲妙、抛弃了世俗的行为,菩萨能够受戒出家。戒是很重要的。《大般涅槃经》里说:“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护戒之心犹如金刚。”哪怕是一条微细的戒,也应该像护自己的眼目一样来护持,受戒的心要像金刚一样坚定不移。不管你受的是居士戒还是出家戒,看破今世而无贪地护持戒律都很重要。长期守戒不是很容易的,尤其受持戒律之后,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犯戒的因缘。以前上师经常讲,受戒出家的人,年轻时贪欲心很麻烦,不对治会经常犯戒;中年时嗔恨心很严重,不注意会毁坏菩萨戒;年老时痴心很严重,经常昏睡然后越来越糊涂。贪、嗔、痴时时在攻击我们,用正知正念护持清净的戒律、无贪而行,就是殊胜的戒波罗蜜多。这是“不贪”。
第三是“不恨”。假如对方对你进行加害,动手打你、用语言骂你,心里对你不满,外在态度恶劣,那我不但不以牙还牙,甚至还以慈悲心把他当作我的父母、善知识——但这是很难的,很多人说“一次、两次能忍,再三就不能忍了”,但菩萨无论怎样都能安忍。
第四是“精进”。修止观瑜伽,即修寂止和胜观,禅修跟精进很有关系。现在大家都在禅修方面努力,我们希望边闻思边禅修——调伏自己的心很重要。
第五是“三相”,即禅定。修禅定需要精通寂止的相,受持高昂的相和等舍的相,共有三相。如对世间的欲妙特别贪著,就要思维轮回的过患,断除对色声香味的贪执,这叫寂止相;如果经常昏沉或睡眠非常严重就没办法修行,这时要有高昂相——振作精神或思维佛菩萨的功德,以此方式来对治,这叫高昂相;如果心没办法安住,一直在外面散乱、散射,这时要把心收回来、一缘安住,在没有任何分别念的境界中安住,这叫等舍相。
第六是“无恶见”。具足无有我见的智慧,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我们可以念诵以前诸佛菩萨所造的一些礼赞文,或者自己造一些佛赞、菩萨赞。麦彭仁波切对八大菩萨有简短的赞颂文,还有以缘起空性道理赞佛的赞颂文。赞颂佛菩萨是很重要的,我们生生世世都应该赞叹诸佛菩萨的无量功德。
4.从大乘菩萨一心不乱、心能安住的层面来赞叹菩萨功德。
怀慈知惭德,受苦不贪乐,
正念入定性,乘不乱菩萨。
“怀慈”是布施度。菩萨怀着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慈悲心而做布施。
“知惭德”是持戒度。菩萨安住于知惭有愧的功德,自己随时观察自己,不会犯戒。
“受苦”是安忍度。菩萨能接受、忍受别人对他的加害和造成的痛苦。
“不贪乐”是精进波罗蜜多。菩萨对世间的睡眠、休息、吃喝玩乐都不贪著,一心一意利他。
恒常具足“正念”是禅定度。菩萨经常处于不散乱的状态当中。
“入定性”是智慧度。菩萨已经具有远离一切边的智慧,能入于根本慧定。
5.以苦来赞叹菩萨功德。
除苦不令苦,忍苦不畏苦,
脱苦不计苦,承受苦菩萨。
弥勒菩萨很善于造论,这里的每个苦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六波罗蜜多可以从苦的相关方面进行解释。
“除苦”:通过布施波罗蜜多遣除众生心灵上的贫穷和物质上的贫穷,解除众生的痛苦。
“不令苦”:因为菩萨具有戒波罗蜜多,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等等,因此不会让众生痛苦。如果没有六波罗蜜多或清净的戒律,就会令众生痛苦。不让众生痛苦是戒律。
“忍苦”:安忍生活当中的一切苦,包括求法的痛苦、身体的病痛、饥饿的痛苦等等。我们的苦还是很多,很多人表面上很好,实际上痛苦比较多。我们不应该那么苦。前一段时间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妇女,她小时候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双手,但她看起来很开朗,现在吃饭、取报纸、开门都用脚趾,而且还天天打电脑、上网。一个人没有双手还那么乐观,有些人如果这样,可能什么事都做不了了。
每个众生都有痛苦,有些特别难忍的痛苦我们也许忍不了,但一般的痛苦,不管是心里的痛苦还是身体的痛苦,我们并非不能忍,主要看你的内心是否坚强。《四百论》讲:“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胜者——世间比较了不起的人,主要是感受意识方面的痛苦,身体倒没有什么苦;劣者主要受身体上的苦。如果是个坚强的人,比如大家经常讲的尼克,他整个四肢都没有,但他那么开朗、开心。我们可能没有理由叫苦——“我很痛苦啊,我很累啊,我提水很痛苦啊,我做事情很累啊……”好像连吃饭都觉得特别累、特别辛苦,这样可能不行,要坚忍、要忍苦,忍苦就是安忍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不只是别人骂我时我忍一下,而是什么苦都能忍下来,这叫作坚强。
“不畏苦”是精进度。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要畏惧利益他众,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退缩,发心时听到一点点批评就“我不发心了,我现在只好好闻思”;闻思时遇到一点点问题就“我不想闻思了,我要去发心”——很多事情,稍微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开始退缩。我们在利益众生方面不应该那么脆弱。
“脱苦”指的是静虑度。修禅定离开了欲界的痛苦,也离开了意识上的一些痛苦。
修智慧波罗蜜多是“不计苦”,即不分别苦。受苦者、所受之苦及受三者都不存在,不分别三轮,这叫作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多。
“承受苦菩萨”:作为菩萨,从承受痛苦的层面也是值得赞叹的,我们用苦来赞叹菩萨。诗学里专门有一种修饰法,前后都反复使用一个字。这里每句偈颂都有“苦”字——前面的三句每句有两个,后面有一个,共用七个“苦”字宣说了菩萨不可思议、不舍轮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