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经庄严论讲解·第101课
2018年5月3日
发了菩提心之后,大家应如理如法地听受。功德品有十七个科判,第十七个科判“说法安立”分五,第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包括宣说法安立、宣说谛安立、宣说理安立、宣说乘安立)已经讲完,今天讲第二“遍知法义安立”,了知法义的安立。
辛二、遍知法义安立:
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
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懂一点,我简单讲一下。后面的部分就不是特别难懂了。《大乘经庄严论》的有些道理不是那么好懂,不像讲《前行》或《入行论》——《入行论》除了第九品以外多数都比较好懂;《前行》和其他一些修心法门基本上大家都能听得懂,但有些时候《大乘经庄严论》所讲的一些道理不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那样,我们以前可能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串习过。我是这样想的:获得能够听闻大乘佛法的人身非常有意义、极其难得。不知你们还记得不?《无量寿经》有一个难得的教证:一是“如来兴世,难值难见”,佛陀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难得的;二是“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这是佛法难闻;三是“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而行持也非常难得。我们讲《无量寿经》时再三说过,虽然我们没有逢遇释迦牟尼佛出世,但是遇到了如来的教法;佛法非常难以听闻到,但我们在有生之年听闻了佛法;善知识难以值遇,但我们遇到了大乘善知识并且听闻佛法、如理如实地修行——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从内心感到这样的机会很难得,一定会珍惜;如果无所谓,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生命中就不一定会重视。闻法能行非常难得,依止善知识后只听法是不够的,还要如理如实地行持,这很重要。
现在我们就以难得之心继续学习《大乘经庄严论》。本论的个别内容可能稍微难懂一点,但这样也很好——因为有些人很傲慢,遇到这些难题就可以看看自己的智慧够不够用,能不能解释得非常圆满,可以观察出自己智慧的深度。
下面讲到,作为菩萨非常精通以四种安立的方式为众生宣说佛法。四种安立也可以说四种寻求、四种探索、四种寻找。是寻求哪四种法呢?寻求名、寻求义或事、寻求本性假立、寻求差别假立。作为信解行地的凡夫菩萨,都是依靠这四种寻求来了解万法的真相。下面分别讲四种寻求是什么意思。
1.寻求名。任何法都有一个名称,如瓶子、氆氇、房子、电脑、手机等都是它们的名称,这叫作名。我们先知道事物的名称,对这个名称用智慧来观察,了知它也是空性的,这叫作名的真相。
2.寻求事物。所谓寻求事物——比如刚才说到瓶子,那瓶子是做什么的呢?瓶子是装水的。氆氇是做什么的呢?是用来穿的。电脑是干什么的呢?能储存很多的资料等。手机是干什么的呢?可以给人打电话、发微信等。寻求事物自己的本体所具有的作用、特点,叫作寻求事物。当然,名言当中事物是存在的,但在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不成立的。寻求事物也可以说寻求事、寻求意义。
3.寻求本性假立。寻求本性假立是什么呢?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湿润的特点;火有热的特点;瓶子由瓶子的微尘、事物组成,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自相特点,这叫它的本体。用智慧详细观察瓶子的本体,从瓶口、瓶腹、瓶底一一观察,一直观察到微尘,微尘再观察下去,最后都不成立,这叫作本体假立。
4.寻求差别假立。虽然瓶子和氆氇有各自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与其他法共同的特点,没有离开总的法相,如无常、空性或有生灭性,是有为法、有漏法等等。了知瓶子的生灭、无常、干净不干净这些差别法在假立中存在,究竟也不成立,这叫寻求差别假立。
“寻求”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我刚才不知道讲清楚没有,这四种法就简单讲一下。名和事在寻求的过程当中是互相观待的。一般来讲,名是事物的名称,事是事物的本体。比如能装水的器皿叫瓶子,在人的分别念中显现的概念也叫瓶子,实际上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体。《量理宝藏论》中讲,把名字与事物的本体、总相与自相混为一体,是趋入名言的一种方式。世间人一说瓶子,就把瓶子的名称与能装水的东西混为一谈,名称与事物经常混在一起,实际上二者是互相观待的,都是假立的客尘、是暂时性的。如果是永久性的,那么名称与事物的本体二者永远也不可分割,但这是不可能的。比如瓶子是名称,真正装水的东西是事物,二者有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如果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瓶子打烂后,它的名称同时也要消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瓶子已经打烂了,但瓶子的名称还可以存在。比如天授、慈氏是人的名称,即使这两个人已经死了,但名称仍然可以存在。或者说一个人出家了,他没出家时有一个俗家的名字,出家后就改称某某师,名称改了,是不是人也改了呢?本体上并没有大的改变,只不过是衣服换了,头发没有了。
我们要想到,名和事之间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二者都是一种假立。我们要懂得名称是一种假立,是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没有实质的东西。名称所表示的事物也是假立的,因为不论瓶子、柱子,真正详细观察,它们的本体都不能成立。因此对于本体的假立和差别的假立完全可以成立,我们依靠这个道理,完全可以了知名称与事物之间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性假立与差别假立这二者也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是从总相层面安立,一个是从自相层面安立。比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都是不共有的,但我们真正用智慧去观察,其实也得不到它的本体。这个偈颂让我们知道,名和事或本体和差别所摄的法,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象,真正去寻找它们的本体,根本找不到。《大乘密严经》里有一个教证:“分析至极微,空名无实物,极微不可得,诸法亦如是。”我们分析最细微的极微,发现也不是实有的。我们经常认为最小单位的微尘是存在的,如无分微尘,什么夸克、亚夸克等等,实际上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去观察,如果真正去观察,不但名称不成立,名称所表示的事物也不成立。不论从它的自相还是总相上去观察,确实都得不到,不可得。众生有时候真的很可怜,始终把名和义混为一谈,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反而执著为有。名称这种假象是比较粗大的错觉,粗大的错觉是什么?——世间当中追求名闻利养的人比较清楚,还有一些细微的错觉,如名和事之间的差别。
我讲一个以前听到的故事:一座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拉磨干活,它非常向往到外面看一看。有一天机会来了,僧人带它到山下去驮东西,在回来的路上,人人看到它就恭敬地让路、顶礼膜拜,好像特别崇拜它,这时它的傲慢心就起来了,它想:我一辈子都在寺院里干活,实际上我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么多人都让路给我,对我恭敬。回来后它就再也不愿意拉磨干活了,一直不听话,僧人拿它没办法,就把它放了,驴就高高兴兴地下山了。下山的时候,刚好碰到一群办喜事的人,很多人在敲锣打鼓,驴认为是来迎接它,就没有让路,高傲地站在路中间,结果那些人很不高兴,用棍棒、石头狠狠地打它。驴逃回寺院抱怨说:人为什么这么喜新厌旧,我第一次出去,人人都对我很恭敬;第二次出去,谁都不理我,还把我打得奄奄一息。僧人对它说:你搞错了!你第一次出去时背上驮着佛像,人们不是对你顶礼!而是向佛像顶礼。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一个人在拥有名声时,很多人对你崇拜,但实际上不是崇拜你,而是崇拜你的名声,一旦你失去名声,他们就不崇拜了。同理,一个人相貌庄严,虽然有很多人崇拜,但实际上不是对你崇拜,而是崇拜你的相貌,一旦你的美貌消失,他们就不崇拜了。在你拥有财富、权力的时候,很多人也会崇拜你,一旦这些都没有了,人们也就不崇拜你了。世间当中有些人对你好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你的钱财、相貌、权力、名声,甚至是你的特长等等,一旦这些都没有了,他还会不会对你好呢?
在复杂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分不清名和事,别人也经常搞错。比如一个明星特别出名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喜欢他,都想见他、跟他拍个照片,一旦这个明星一落千丈,那时谁都不愿意接近他,甚至一起照张照片都怕——“可能有人会说我,我还是远远地坐着。”世间人经常有名和事之间的错觉。这些例子在生活当中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懂得这些道理后,会了解一些人世间的真相。
以上讲了四种寻求,在世俗当中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在胜义当中都了不可得,这就是它们的真相,我们要这样去寻求。大家在闻思过程当中,对每个颂词、每个道理,最好在内心当中真正了解它的本义,而且自己要有一些感受,以后不容易忘掉。如果自己没有感受,只是字面上划下去,可能很快就无踪无影了。
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
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刚才讲信解行的人会寻求四种法,菩萨在见道或修道的过程中,对所寻求的法完全获得了定解,最后真正了知名、义、本体、差别都得不到。我们现在是通过分别念观察、分析,在分别念中得不到,但是获得一地后,就不是分别念了,而是完全见到实相。因为一切不得的缘故,四种法就变成了四种智慧,哪四种智慧呢?寻求名、事、本体和差别都了不可得的真正智慧。世俗当中名也存在,本体也找得到,自相和他相也都能得到,但在胜义当中都得不到,而且世俗中也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芭蕉,显而无自性的。
我们从胜义谛的角度观察的时候,好像真的不存在了,但因为没有断习气的缘故,一会儿又变成了实有的东西。我们现在与胜义谛的智慧稍微有一点接近,通过中观的智慧观察,还是能有一些“得不到”的觉悟吧。但我们往往是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境界很高——有些人的眼睛一直闭着,好像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有些人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直看着虚空,心好像虚空一样,可是等会儿下课,如有人故意害你、打你,刚才“空性的境界”就都没有了,马上出现嗔恨心:“你打我,我也打你!要不要我们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比一比?”(众笑)
以前我读书时,如果与谁不合,就一定与他约时间——“下课要不要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好好好!哪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一棵树或有一面墙壁,“好吧,那你等会儿。”“不要拖延,不然说明你没有胆子,是个胆小鬼!”我现在对读中学、读小学的地方都没有学习方面的印象,只有打过架的印象,我们当时约定的地方很多,经常有一些标志性的东西。下课就直接去打架,干脆不上课了。那个时候我没有学中观,如果学了中观,肯定不会去了。
有一次我跟一个叫索朗扎西的同学去打架,我穿着皮袄,他也穿着皮袄,我们到一个树林里打。他拿着一块石头,我也拿着一块石头。我们都先抓住对方的头发,我在他皮袄上打一下,他也打我一下,他使劲拉一下我的头发,我也使劲地拉一下他的头发。我们一下午都不敢狠狠地打,不然怕对方下手太重,但谁都不愿先放手,一直僵持到太阳落山。后来我说:“要不要我们同时放手?”“那好吧。”我们喊一二三,同时放开手,然后各自回家。结果吃晚饭时,头都没办法抬起来,因为脖子扭了。前几年我们开同学会,我问他还想得起来那次经历吗?他说很不好意思(众笑)。这样的故事比较多,你们是第一次听。
为什么一地菩萨不会这样?因为从一地到十地的坚稳者菩萨,证悟了四种法完全是空性。因此他成办一切自他二利都很容易,因为没有什么烦恼,而且他的利他心、菩提心都很强烈。我们也很希望变成一个真正的菩萨,这样自相续没有什么烦恼,而且所作所为都有白法空行、护法经常提供帮助,说的话都是真实语,人们都特别信受。
束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
心心所及依,有种而束缚。
得到四种智慧时,就能断除束缚的因。束缚的因是什么呢?这里分能束缚的因和所束缚的因。能束缚的因是什么?即所依、受用和种子。第一个因是“所依”,也叫依处,即阿赖耶识面前所显现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的外境;第二个因是“受用”,我们依靠六种识享受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等六法,不断产生相关的执著。第三个因是阿赖耶识,即“种子因”,阿赖耶识上有细微的习气。这三个法——六种识、外境、阿赖耶识是让我们束缚在三界轮回当中的主要因。
所束缚的是什么呢?就是束缚每个众生的五蕴。心、心所、所依三者是所束缚。所谓的心是什么?即唯识中经常讲到八识聚——六识加上阿赖耶识和染污意识。五十一个心所包括受、想、触等。上下《阿毗达磨俱舍》的说法有点不同,一般是讲五十一个心所,也是所束缚的一个因。心王属于识蕴,心所属于受蕴、想蕴和行蕴。能依的六根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依的身体——色蕴。这个色蕴有点难理解——意根有色蕴的部分吗?意根怎么会是身体呢?这个再考虑一下。
五蕴是所束缚的对象。怎样束缚呢?“有种而束缚”——具有种子而束缚,阿赖耶识上具有对境、执著、根识等种子,具有种子就会被束缚。器世界及受用六识等的习气种子如果在阿赖耶上存在,众生一定会沉溺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一旦我们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从根本上断除了习气,就不再会束缚于轮回受苦而完全获得解脱。
阿赖耶识和八识聚的这种安立方式是按照大乘唯识宗的观点,有些地方与中观的安立方法稍有不同,而对于三自性这种法相的安立也有比较接近的内容。记得麦彭仁波切在《辨法法性论》的总义当中讲过,《大乘经庄严论》是总的宣说大乘的论典,它的观点包括唯识宗和中观宗,因此我们会遇到一些唯识宗不共的安立。
下面讲怎样从能束缚和所束缚的网当中解脱,获得菩提。
前存相状法,本性而住相,
悉灭具慧者,获得大菩提。
众生被三种束缚束缚在三界轮回当中,有什么办法从中获得解脱呢?首先应该破除执著的相,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相都要破。
我们要破什么样的相呢?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修很多观想,包括什么浮肿想、骨锁想、不净想等等,在《正法念处经》中讲了九种想和三十几种不净观的作意,这些观想暂时来讲是比较正确的,叫作前存相状,是我们自己的意识观想出来的各种相状,包括慈悲观、缘起观这些法也是我们的意识观想出来的。
还有一种是本性而住相,众生无始以来在自相续中有一种俱生的分别念,不需要刻意观想而自然而然显现。如果是人类,就有瓶子、柱子、念珠等各种各样的显现;如果是动物,就有什么水、草等的显现。在众生自相续当中自然而然产生这种有本性的概念。
这些相全都要破。不管是骨锁想也好,不净观也好,用智慧来观察,都是自心的安立,并非真正存在。《入中论》讲过:“诸瑜伽师依师教,所见大地骨充满,见彼三法亦无生,说是颠倒作意故。”瑜伽师按照上师的教授修行,看到大地全是骨锁的景象。我在《泰国游记》里面讲过,泰国的有些山里有专门修不净观三年或九年的人,那里放着一些人的尸体,具有各种相状,有些已腐烂,有些已变成骨锁。但不净观是暂时性的,究竟也可以说是一种颠倒作意如果用智慧观察,其实观者、所观、能观三者全是空性。以此类推,我们认为实有的东西,包括不是特意观想出来的俱生的相,也是颠倒的、无生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瓶子、柱子,用三种法来观察的话,本体的法不存在,观想者也不存在,观察的方式也不存在,最后就知道凡是概念全是颠倒的,浮现在心面前就与刚才的不净想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因此作为具慧的菩萨要破一切相。禅宗的核心也是要破相,不管什么相状都要破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先认识到相是虚妄的,然后虚妄也非有,妄想不可能是实有的,这样来破之后,菩萨能获得大菩提。具慧的菩萨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性,就能获得成就或证悟,这是破相的道理。
接下来讲如何修行,是按照唯识宗的三种自性来讲观修方法。
缘于真如智,断除能所取,
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
大家都知道,按照声闻缘觉的修法,他们认为常乐我净的执著是颠倒的;认为不净、无常、空性、无我是最好的。这样修行之后,最后获得声闻缘觉的菩提。作为菩萨乘,这样还不够,一定要通过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来破除一切相,然后进行修持,最后获得无上菩提果。获得菩提果的方法是什么?用圆成实、遍计执和依他起三种自性的方法来修行。颂词第一句讲圆成实,第二句讲遍计,第三、四句主要讲依他起。
“缘于真如智”。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要现前圆成实就要断除阿赖耶上的所有习气并安住于真如法界,这时我们能认识到心真正的本体、智慧,这叫作缘于真如智的法界智慧。密法里面讲,认识自心的本性时,就已具有这种法界智,这是圆成实现前。
“断除能所取”。圆成实现前时,无论能所二取,人我、法我,凡是遍计法全部断掉。遍计法是什么呢?在名言当中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如石女的儿子和龟毛兔角;眼翳者面前出现的毛发;黄昏时把绳索看成蛇,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念制造出来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叫作二取法、遍计法。当圆成实现前时,遍计法一定会断掉,第二句的意思是断除能、所取。
“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要断掉能取所取,必须找到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面前会现前二取的假象呢?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有依他起。依他起是什么?就是能取所取的因缘,它的因缘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或相续中存在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按照大乘的论典,烦恼障和所知障就是依他起,也叫习气身。我们要断掉二取,一定要现前习气身的本性。比如要杀一个敌人,敌人背后的真正的造作者要找出来;就像世间人要打击恐怖分子,其背后的头目本·拉登也要找出来。为什么二取会显现?二取的背后是谁在造作?就是依他起、阿赖耶识,以及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所以具慧菩萨首先要灭除依他起的习气,就像看到了一切问题的祸首、根源,第一个就要断掉它。就像《入中论》中所说的“故瑜伽士先破我”一样,具慧的智者会先破掉这样的相,获得解脱的方法是这样的。
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
现前有无义,名驾驭分别。
有些人想:声闻是破四种颠倒,菩萨也要断除人我和法我,二者都要断我执,然后修空性,应该没有什么差别吧?实际上声闻的菩提跟菩萨希求的菩提是有差别的,有什么差别呢?
“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按照声闻的观点,轮回不是涅槃,断除轮回后才获得涅槃,轮回和涅槃的本体是分开的,证悟时就把轮回舍弃了,获得了与轮回不同的清净法性。他们认为轮回有众生沉溺在其中,有生老死病、有烦恼、有痛苦;所谓的涅槃是没有痛苦,没有生老死病,是清净、寂灭、无有相状的。
大乘认为轮回的本体就是涅槃,涅槃的本体就是轮回,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讲。《中论》后面讲过:“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这里世间指的是轮回的意思。按照大乘的观点,轮回和涅槃没有少分的差别,反过来,涅槃与轮回也没有差别,二者连细微的差别都没有。有些人不懂大乘佛法的道理,认为放弃轮回就像蛇蜕皮一样脱胎换骨,是一种新的开始。实际上真正大乘的觉悟,是当下觉悟、当下现前刹土,轮回与涅槃二者并不是分开的异体,本体上都是空性的,完全超越声闻乘的一切法。
“现前有无义”。按照唯识宗的观点,“现前有”指在断除二障的空性智慧(圆成实)是存在的;“现前无”指所谓的遍计法、二我这些假象都是没有的。这个时候你可以驾驭一切分别,不会被分别念控制而沉溺在轮回当中。这其实是我们的心的差别。《景德传灯录》当中有相似的教言:“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愚人害怕地狱,但是智者觉得地狱和天堂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心的差别而已,如果有智慧,举足就是道场,心就是自性道场,心净国土净的道理也是一样。
凡夫障真性,普现非真实,
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
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
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
有人怀疑:如果轮回和涅槃是一个本体,那众生在轮回中是不是已经获得涅槃了?下面回答说:虽然轮回的本性是涅槃,涅槃的本性是轮回,本体是一样,但是凡夫人执著法我和人我相,本来面目已经被遮障了,就像有眼翳的人看不到天上的日月一样,所以,凡夫人不能现见真性,而菩萨通过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已经获得了清净的智慧。《华严经》里面讲:“如目不明净,不见微妙色,如是不净心,不见诸佛法。”没有清净的眼睛,看不到微妙的色法,没有清净的智慧,看不到如来所说的万法真相。
“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由于菩萨遣除了这些障碍的缘故,完全能看得到。“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凡夫和菩萨的差别是什么呢?菩萨面前不会显现无有的事,比如所谓的颠倒、二我是不会显现的,他面前显现的是不净、无常还有无我。而凡夫人不该现的都显现了,该现的空性、清净都不现。菩萨不现没有的东西,他显现真实有的东西,所谓真实有的东西,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就是二取空,最后还有一颗明清的心存在,菩萨能见到圆成实的空性。凡夫人是很可怜的,见不到空性,沉溺在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当中。《中观四百论》主要是从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抉择如何断除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的执著,以前讲的时候,很多人从理论层面都明白了一些。
菩萨完全懂得了万法的实相,而凡夫人经常沉溺在颠倒的相当中,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识没有转依。就像我们的眼病还没有好,就看不到真实的相;如果无明的病好了,所见的一切相肯定是清净的、离四边八戏的实相。每个人的修行都是这样,随着相续中的障碍越来越少,所见会越来越清净。凡是有一些闻思基础的人都不会胡说八道,“我见到这个,见到那个”——不是那么容易的。当然有些人通过前世或即生的修行力,确实在自己的清净观中有一些显现,但这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不是利根者,就像世间读书的孩子,有些孩子在记忆方面有特殊的能力,但大多数不是这样。大多数佛教徒都应该接受佛教系统的教育,对相续一定有帮助。
“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一旦阿赖耶识转依成智慧,外面的所见会全部变清净,这时可称为获得解脱。真正的解脱——随着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越来越减少,最终可以获得。麦彭仁波切在不同的论典里讲过:比如在黄昏时把绳索误认为蛇,只要用明灯照亮,就知道根本没有蛇。同理,我们原来认为我是存在的,后来通过中观的观察,已经完全明白了无我,明白之后自己精进修行,相续中的阿赖耶识最后也会转依。当然阿赖耶识的转依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的阿赖耶识比较坚固,不是那么好转的,但一旦转依了,所见全部都变成清净,那个时候不可能有烦恼。有些人认为自己可能已经证悟了,但是有没有证悟呢?你最好观察自相续当中有没有烦恼,这是很好的验证方法。一般来讲证悟后几乎没有烦恼,即使有,显现似乎与之前相同,但有迥然不同的区别。虽然显现还是跟以前一样,还会有烦恼,但是显现的当下就解脱了,所以他的解脱迥然不同,华智仁波切也这样说过。很多人在证悟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好像会出现一些贪嗔痴烦恼,但是当下就消失了,不会有自相烦恼的存在和延续,这就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