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方广总持经讲解·第6课
2020年11月21日
这次学习《大乘方广总持经》,我感觉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虽然我听过这个法,但已经过了24年,很多内容都忘了。通过这次共同学习,对法义又进行了思考,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你们很多人以后会有弘法的机缘。在住持寺院、开办道场的时候,组织大家学习这部经非常重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管居士还是出家人,十年求学可能无人知晓,但学成之后,周围肯定有很多有缘者。他们有些人自认为是修行人、很了不起,可实际上,不知不觉造了很多谤法罪。
大家一定要把所学的内容记下来。记性好一点的,记在心里面;记性不太好的,就记在书上或本子上,多年以后再翻出来看,会非常有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如果听一堂课要交几百块钱,大家就会非常重视,听得非常认真。现在的英文、汉语补习班,一堂课收费三四百块是正常现象。有些学生家境不太好,自己又懂事,一堂课要是没学好,就觉得特别可惜,对不起父母。我们虽然不能拿佛教课程和世间课程作比较,二者各有各的价值,没有可比性,但是,世人对世间课程都如此重视,我们作为佛教徒,对每一堂佛法课是不是也该重视呢?因此,大家应该认真听闻、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去行持。
由于各方面的因缘,这次听闻的人少得可怜,传播范围也是十多年来最小的,不过我也很满足。毕竟学了这么久的无常法、世俗法,明白世事变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不可能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我现在什么事情都能接受,哪怕人再少,也一样会认真传讲。希望大家好好思考其中的道理。
前面讲到,佛陀对嫉妒、傲慢、谄诳、没有信心、难以调伏、淫心较重、自以为是的这七种人,不会宣说菩提。不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佛像世间人一样扶亲灭敌——“这些人对我不好,所以不给他说”,而是因为,对这些人说法,不但不能利益他们,反而可能让他们造下严重的罪业。比如,给没有信心或者相续不调柔、刚强难化的众生讲法,他不但不接受,反而可能谤法、舍法。就像一阐提,虽然并不是没有菩提的种子,但暂时来讲,佛确实没办法度他们。
因此,我们不能说:“佛那么不慈悲吗?善知识那么不慈悲吗?为什么不摄受他们,为什么不为他们说菩提?”实际上,佛以遍知的智慧,了知度化每一个众生的时机、分寸和因缘。他知道对世间的这七种人不能说法,否则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毁坏他们的相续。
这部经是显宗经典,和藏译本对照起来比较费劲,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可还是像学习文言文一样,比较困难。由于隋朝距今时间久远——西晋法护的译本就更不用说了,汉译和藏译不一定完全对应得上。我今天继续按照隋朝译师毗尼多流支的汉译本来讲,和藏译明显不同的地方,我会给大家提示。你们懂藏文的人在对照时,会发现汉藏译本有出入,但我没有时间一一标出来。
| 尔时,佛告尊者须菩提:“不应为二见人说般若波罗蜜。”
当时佛告诉须菩提:“不应为二见人说般若波罗蜜多。”
所谓“二见人”,指要么执著有、要么执著无的人。对这样的二见人,不应该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反,对没有二见者,则可以说般若波罗蜜多。藏译本中说,“无二心者则有般若波罗蜜多”。二心即二见,无有二心的人能通达般若波罗蜜多。
前面出现的一直是弥勒菩萨,到这里须菩提出现了。须菩提在佛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证悟空性是声闻中的第一,很擅于解释《般若经》的空性义理。
此处的意思和前文一样。我们对法,不能片面地断定“这个对、那个不对”,这方面一定要注意。虽然有些法师的说法风格比较特异,但我们不是说法师本人,不知道他的真实境界和意趣,所以尽量不要评论。法王如意宝讲到这里时,也讲了一些公案,比如文殊菩萨到皇宫度化女人、阿底峡尊者开除梅志巴等。这些公案我们以前都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
法王还讲了藏地著名的虹身成就者白玛邓灯上师的公案。白玛邓灯上师晚年时,经常和一群孩童玩耍。有时和他们在石板上下棋,“这是国王、这是眷属,你当国王、我当眷属”。有时和孩子们比赛扔小石子,把小石子往空中抛。有些人不理解,一个学密宗的大成就者,为什么经常跟无知孩童一起玩?
法王如意宝说:“有些上师的行为,表面看来很简单,但却众说纷纭。比如和孩童一起玩耍娱乐,有人觉得幽默,比较喜欢;有人认为不威仪,没有严以律己。实际上,大成就者们度化众生都有自己的方式,都是先让众生欢喜,再逐渐调伏相续。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评论别人的好坏、是非、对错,因为很难断定。”
对执“有”或执“无”的二法者,不应该说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说“无”的是单空者,说“有”的是实有者,这二者都不是般若的根基。在真正的般若实相中,具有实质的万法本体并不存在,而如梦如幻的现相却是有的。麦彭仁波切讲中观见解时说,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如梦如幻,这是我们应该证悟的境界。
对万法的实相,说“有”也不行,因为本体中确实什么也没有;说“无”也不行,因为世俗的迷乱显现确实存在。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当别人说“有”时,你会说“对对对,世俗中如梦如幻,有有有”;当别人说“没有,一切都是空的”,你也会说“对对对,本性中一切都是空的”。按照中观自续派的方式加胜义简别,非常好。
| 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佛所说。”佛言:“如是,须菩提,以无著心施,是名菩提。”
对于佛陀的这句话,须菩提回应道:“是的,世尊,您说得对,就是这样的。”佛陀告诉须菩提:“既然这样,须菩提你应该知道,以无有执著的心布施,才是真正的菩提。”
此处的“施”,在藏译和法护的译本里不是很明显。藏文译本中是:“如是,须菩提,无戏论,是名菩提。”戏论也有执著的意思,无戏论就是无执著。法护的译本中是:“须菩提,无所住,是名菩提。”
这里的“施”可以理解为,从布施层面讲,没有执著的布施才是菩提。以此类推,没有执著的持戒、没有执著的安忍等五波罗蜜多都是菩提。虽然译法不同,但各有解释方法。
| 须菩提言:“如是,世尊。”
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没有执著才是真正的菩提。”
真正达到菩提境界的时候,不会有凡夫人的执著。佛在后面会讲到,他以无碍的智慧通达万法时,对众生的相续、境界等,无有丝毫执著,在无执中随众生意乐而传法。
| 佛言:“须菩提,不自赞毁他施,是名菩提。”
佛说:“须菩提,不自赞毁他的布施,没有执著,才是菩提。”
藏译和法护的译本皆无此句,而是直接进入下一段。前面讲过,自赞毁他的人没有菩提因缘,自赞毁他在菩萨戒中是堕罪。因此,不自赞毁他非常重要。
这些教言,每个人应该都听过,但平时说话却依旧自赞毁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是对的,我的宗派是对的,我的观点是对的,我的想法是对的,我的做法是对的”“某个人如何如何不好”,眼睛经常看别人的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是凡夫人的通病。
很多人自认为什么都懂、什么都对,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就像特朗普,有人称他是“懂王”,因为不管什么事,他都说“我是最懂的”。比如一讲到建筑,“我是最懂的,除了我以外,没有人比我更懂”;一讲到军事,“军事方面我也是最懂的”……不仅是特朗普,很多人也是如此,包括我在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候我也会说:“这个我懂一点,但也不能说全懂。”所以,真正观察自相续,每个人可能都有自赞毁他的情况。
不过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自赞毁他是个褒义词。“自赞”是一种自信,“毁他”是一种批判——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西方人认为,要先有自信,在此基础上还要懂得自赞,然后再用批判性思维点评别人的过失,这样的人才有创意。
东方人不同。很多东方人演讲时,一上来就是这种风格:“我本来不敢讲,但某某非让我讲,所以我不得不鼓足勇气。我特别惭愧……”一些藏族觉姆讲话前,总会先这样说一段:“我没有这个资格,是组织者安排我说的。我讲的肯定不对,希望你们多多指点。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她们害怕的时候,就伸一伸舌头,然后开始出汗。有些道友给堪布、堪姆、管家写纸条,落款也是“惭愧弟子某某”,或经常自称“愚笨弟子”,对自己特别没有信心。
西方人不会这样。他们认为,如果你自己很愚笨,又何必说这些?如果你没有自信,那为什么到讲台上来?所以,东西方的风格完全不同。中观讲无我,但西方人不承认无我:“如果真的无我,哪里会有悲心?”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学过中观。
| 须菩提言:“如是,世尊。”佛言:“须菩提,汝观愚人起我我见,无惭无愧,为爱亲戚,贪求活命好受他施,当知是人专造恶业。”
须菩提说:“是的,世尊。”佛告诉须菩提:“你看这些愚笨的人,生起我见和我所见,无有惭愧之心,贪爱亲朋好友,贪求名闻利养,喜欢受人布施(其他译本中没有布施),当知是人专造恶业。”
有我执却无惭愧心,执著自己的亲人,喜欢接受别人的财富,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愚笨。本来,出家人以正面、合理的心态,接受别人的供养和财富,佛在戒律中是开许的。但有些人没有惭愧心,我执又重,为了养家糊口或亲朋好友的利益,装模作样地做出各种狡诈行为,以欺骗、敲诈或其他非法途径获得供养,由此造下很大的恶业,确实可怕。
在戒律中,只有“具足”和“解脱”的人,才可以接收别人的供养。“具足”是指具有清净戒律,“解脱”是指自相续已经获得解脱,不被烦恼染污。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德巴堪布在自传中说,他曾经去汉地接受过一些供养,可能享受信财的罪业增加了修行的负担,接下来的那段时间没有一个好梦。我们有些法师,即生中具足戒律和证悟的功德,是有能力消化信财的,而有些法师则不一定。
《未曾有因缘经》云:“以不净心,贪受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如果以不清净的心接受别人的供养,不知后世会在多少劫中感受痛苦和灾殃,这真的很难说。因为因果非常细微,而且因果规律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尤其是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只要某些地方有所违犯,后世一定会亲自承受果报,所以人们经常说“欢欢喜喜造业,哭哭啼啼受报”。
但是,菩萨如果对空性有所了悟,或者对般若波罗蜜多的本体完全通达无碍,虽然在别人面前显现穿衣、吃饭、走路等,但内心都了知为如梦如幻,没有一点执著,即使接受供养、享用信财,乃至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什么障碍。
不过,我执和我所执特别严重的凡夫人,如果不重视因果取舍,一旦失去这个人身,后世的果报确实比较可怕。这是从佛教的因果观来讲的。
与其他宗教不同,佛教的因果观讲得非常深细,门槛比较高。这样的思想,对约束人类各种不如法的行为,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佛教还讲了行持善法的很多功德,如忏悔、念咒、用转经轮等。虽然我们的相续中有罪业,但依靠这些善法进行对治,罪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甚至清净无余。
下面这段内容有点难理解,大家要专注。
| “复次,阿逸多,菩萨于一切法,于一切菩萨法莫生恐怖,于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
佛陀又告诉阿逸多:“菩萨对一切法说是菩萨法,不要生恐怖;对一切法说是辟支佛法,不要生恐怖。”
须菩提这个“演员”可能不是很出名,只是偶尔客串一下,一会儿就不见了,“主角”还是阿逸多。
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声闻乘的人可能会觉得佛说的一切法都是声闻法,大乘菩萨会认为佛说的一切法都是为大乘而说,缘觉乘的人则认为一切法都是为缘觉而说。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佛在这里教诫我们,不要执著这类说法,不要生恐怖心。
在藏文译本中,此处有两层含义:“菩萨不应该对一切法说是菩萨法而产生恐怖,也不应该对一切法说不是菩萨法而产生恐怖。”这里只有第一层含义。同样,菩萨对“一切法都是为辟支佛而说”不要产生恐怖,对“一切法不是为辟支佛而说”也不要产生恐怖,或者对“一切法都是为辟支佛而说,不是为我们这些人说的”,也不要产生恐怖。面对这种种说法,菩萨都不用担心,不用恐怖。
| 于一切声闻法亦莫恐怖,于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
“菩萨对一切法说是声闻法,没有必要恐怖;对一切法说是非声闻法,也不用恐怖。菩萨对一切法说是凡夫法,不用恐怖;对一切法说是非凡夫法,也不用恐怖。”
以后如果听到有人说“佛法是大乘法”“佛法是小乘法”“佛法是什么法”等,大家都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反正他们说佛法是什么都可以,说声闻法也可以,非声闻法也可以;说缘觉法也可以,非缘觉法也可以;说凡夫法也可以,非凡夫法也可以。比如,别人说佛法全是凡夫所修的法,你就说“是是是”;别人说佛法不是凡夫法,而是圣者法,你也说“对对对”。
今天的经文告诉我们: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要“是是是”,只管点头,不用恐怖。不要和别人争论:“你说得不对。等等,我要跟你辩论!”不用害怕,怎样都可以。一些禅宗公案也有这样的随顺,“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是的是的,对的对的”。和别人交流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 于一切烦恼法亦莫恐怖,于一切尽法亦莫恐怖,于难精进亦莫恐怖,
“如果于一切说是烦恼法,不用害怕;如果说一切都是非烦恼法,也不用害怕。对一切法说是涅槃法,不用恐怖;对一切法说是非涅槃法,也不用恐怖。对一切法说是不精进法,不用恐怖;对一切法说是精进法,也不用恐怖。”
“尽法”的意思为涅槃法。“难”的意思是不愿意,“难精进”意思是不精进。上面这一段,藏译和法护的译本中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这个译本只有正的一面,下文才有两方面的含义。
| 于是于非亦莫恐怖,于作不作亦莫恐怖,于畏不畏亦莫恐怖,于有于无亦莫恐怖,于心非心亦莫恐怖,于觉不觉亦莫恐怖,于业非业亦莫恐怖,
“对是和非莫生恐怖,是也可以,非也可以;对作和不作莫生恐怖,作也可以,不作也可以;对畏和不畏莫生恐怖,害怕和不害怕都可以;对有和无莫生恐怖;对心和非心莫生恐怖,心也有道理,非心也有道理;对觉和不觉莫生恐怖;对业和非业莫生恐怖,业也有道理,非业也有道理。”
今天讲的都是中观境界,非常好。如果我们真正通达了一切皆可的观点,心就像海纳百川一样,完全能容纳一切。我们之所以对有些事情接受不了,就是因为自己的心很狭窄,一说“是”,“非”好像就包括不进去;一说“不是”,那“是”怎么办?凡夫人的分别念是非常狭窄的。
| 于善不善亦莫恐怖,于安不安亦莫恐怖,于解脱不解脱亦莫恐怖,于修不修亦莫恐怖,于法非法亦莫恐怖,于静于乱亦莫恐怖,于假于实亦莫恐怖,
“善和不善都可以,所以莫生恐怖;对安忍和不安忍也莫生恐怖;对解脱和不解脱也莫生恐怖;对修和不修也莫生恐怖;对法和非法也莫生恐怖;对静和乱也莫生恐怖;对假和真也莫生恐怖,假的也可以,真的也可以。”
一说到真假,有些人就特别害怕:“怎么办?来了个假出家人,戴了个假发。”其实没有什么,头发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也可以;面具是真的也可以,假的也可以。如果你执著一个,就要遮破另一个,而遮破就会有相的执著。
| 于信不信亦莫恐怖,于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于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萨于一切法莫生恐怖!”
“对信和不信莫生恐怖;对善念和不善念也莫生恐怖;对住和不住也莫生恐怖。作为菩萨,对一切法都莫生恐怖。”
很多人之所以接受不了般若空性,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无法想象。很早以前,我引用过《大智度论》的一个教证:“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般若可以触动两种人,一种是无智之人,听到空性法特别害怕;一种是有智慧的人,听到般若特别欢喜。
同样的道理,一般的凡夫只能接受堕于两边、二元对立的法,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超越了是非对错的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实际上,这些二元对立的法,虽然暂时显现为一个对、另一个不对,比如对于种族,人们会认为贵族是好的、低贱者是不好的;在重男轻女的地方,人们会觉得男人是好的、女人是不好的,但究竟来讲,所有这些对立都是不存在的。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有个天女辩才特别好,舍利子问她:“你辩才这么好,如果是个男人就好了,你为什么不转男身呢?”天女说:“我在十二年中寻找女相,了不可得。我问你,幻化的女相有没有必要转男相?”舍利子说:“那倒不用,幻化的女相不用转为男相。但是你不同,你的辩才、智慧各方面很不错,应该转男相。”此时,天女用神通把自己变成舍利子,把舍利子变成天女,然后问舍利子:“你为什么不转成男相?”舍利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变成了女身。其实我不是女身,我是男身。”他依然在执著男女相。这时候天女问他:“你如果能转为女相,那所有的女相都可以转男相。如果你本身是男相,而显现为女相,那所有的女相也是如此,根本不用转。”经天女这么一说,舍利子当下明白佛陀所说无男相、无女相的深义,通达了“无在无不在”的道理:原来男相女相都了不可得!这时,天女恢复了舍利子的原相。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子:“你不要轻视这个天女,她很了不起……”
我们现在困在二法对立的世界里,要么执著单空,觉得“空”是对的;要么跟随习气,认为“有”是对的。实际上,空和不空、有和无,虽然显现上有,但在实相中是没有的。如果认为“真”的就是“有”,“假”的就是“没有”,那你梦境中的两个人,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其实在梦境中,真也好,假也好,都是不存在的。
宣讲这样的道理,确实会让一些人产生恐怖。不过,我们经过仔细的分析,确实没有一个真实的法存在。所以,我们不要产生恐怖。
当然,什么法都不存在,并非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对的。比如,石头没有住与不住的执著,愚笨的人没有善与不善的执著,那石头和愚人是不是已经到了最高境界呢?肯定不是。真正的证悟境界是,对两边的法都了如指掌,同时没有任何执著。否则,任何时候都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就像西方人所谓的“无知的幸福”一样,根本不知道背后的情况,自以为幸福,自以为快乐,那不叫真正的证悟,也不是真正的幸福。
这里强调了不住两边的道理。凡夫人的对错概念非常鲜明,经常评价“这个对”“那个错”。在迷乱的现相中,暂时这样也可以。但真正的实相中,如果还要执著对错,也许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所以一定要注意。
| “阿逸多,我于往昔修如是等无畏法故得成正觉,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之境界,而于所知不起知相,以我所证随机演说,能令闻法诸菩萨等获得光明陀罗尼印,得法印故永不退转。
佛告诉阿逸多:“我于往昔修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畏之法,最后圆满无畏修行,成就正等觉。我智慧圆满,能如实了达一切众生心的境界。我无所不知,却不执著自己的无所不知。我以自己证悟的境界应机施教,为众生宣说无量法门,让闻法的菩萨获得光明陀罗尼,得到法印,获得永不退转的境界。”
佛在前面说,对二法不要产生恐怖,但凡夫人一般都会产生恐怖。所以,真正的无畏需要依靠修行,佛自己也是通过修行无畏法而成正等觉的。
| 若于此法不如实知,言无善巧,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如果对这些‘空’‘有’等二法没有通达,语言没有善巧,始终得不到正等觉的果位。”
这与其他译本略有不同。法护的译本是“为诸法故,无所上下”,意思是,佛让这些菩萨获得了光明陀罗尼,得法印不退转,获得无有上下的境界。藏译本是“未扰真如,未立未舍”,佛让这些菩萨获得了无取无舍的境界,未扰乱真如,没有建立,也没有舍弃。稍微有一点词句上的不同。
我只能说不同,不然,讲着讲着就变成谤法了。我现在说话比较委婉,但不知道能维持多长时间。很多人都是如此,正在听一部法时,暂时有感觉,对这里的不诽谤佛法,一段时间内执行得还可以,但过段时间又不行了,又忘了。前段时间学净土法门,很多人都说以后对僧财一定要注意,现在不知道做得怎么样,再过两三个月,又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真的需要经常闻思。凡夫人有很多毛病和习气,一旦不学法,很快就融入世间的庸俗分别念中了。只有坚持闻思,自己才会逐渐有所进步。因此,经常闻思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这一段的解释方法稍微不同,主要讲佛陀往昔证悟之后为众生说法,让菩萨获得果位,佛陀自己却没有执著。其中“不起知相”很关键,如果真正了达空性的意义,虽然在显现上转法轮、做善法,但相续中不会有相的执著,因此不会造谤法罪。
| 阿逸多,我为四天下众生说此法时,是诸众生以佛神力,各自见释迦如来为我说法。如是次第乃至阿迦尼吒天,彼诸众生亦谓如来唯为我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我为四天下众生说法时,这些众生以佛的神通力,都见到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为自己说法。一直到色究竟天的所有众生,都说‘如来到我这里,为我说法’。”
只要有因缘、有信心,佛陀就会显现在众生面前,为其说法,善知识也会显现在众生面前,为其说法。就像前面讲的公案那样,佛陀只是打个喷嚏,医生、护士、病人三种不同身份的人都得到了利益。但如果是一个有邪见的人,却可能会想:“佛怎么也像凡夫人一样打喷嚏?好不卫生啊!”仍然会产生邪见。
法王如意宝讲到这里时说,他依止托嘎如意宝的时候,非常恭敬,哪怕托嘎如意宝开一个玩笑、露一个微笑或显现忿怒相,他都认为是调伏自相续的最好窍诀,从来没有生过一刹那的邪见或不乐意的心。
依止上师的时候,人与人真的很不同。我们听法师讲课时,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法师是不是太啰嗦了?”“这里好像讲错了?”“这个法师不是很庄严,如果我在法座上讲,肯定很好看。”“这个法师口才不是很好。”“为什么这个法师天天咳嗽?”“为什么这个法师天天喝茶?”对凡夫人而言,不要说一般的法师,即使是特别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或真正的文殊菩萨来到面前,他们也照样会看到过失。
人与人确实不同,不同在哪里呢?修行不同,观清净心不同,前世的因缘也不同。
我特别佩服上师如意宝。他在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的时间并不长,只有6年。但这短短的6年,对他一生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还有德巴堪布,他在20岁依止白玉派的班玛堪布,4年后得到堪布学位,之后又依止两三年,就因战乱而离开了。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但他这一生的转变,却跟其他人完全不同。后来,他无论造什么论典,都会先顶礼班玛堪布和法王如意宝。
在我们后人看来,托嘎如意宝真的跟佛菩萨无二无别。但当时的那些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穿着普通皮袄的年老僧人。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尼泊尔山洞也讲过类似的话:“我们现在看莲花生大士,就像佛一样功德圆满,但对当时的尼泊尔人和藏人来说,莲花生大士可能只是一个行为有点怪异、衣着不太整齐的老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世间人大多如此。
一个人如果有清净心,就会像法王如意宝一样,上师哪怕露一个微笑、作一个简单表示,都认为是在断除自己相续的烦恼,都是为自己直指心性的最好表示;哪怕显得不太欢喜,也是激励自己修行的最好方法。
依止上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止的方式和心态。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非常幸运,依止了这么伟大的上师;另一方面,虽然做得不像前辈大德们那么圆满,但也没对上师产生过一刹那的邪见——尤其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对于依止过的其他上师,也算有清净心,没有扰乱过他们的心。而且,只要是上师,只要给我传过法,哪怕有一点点不接受,我都会想“要以法为主,不能跟随自己的分别念”,然后以法为主而接受。
这里讲到,佛显现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为他们讲法。这些众生也都认为:佛陀亲自现前,给我讲法。
| 如一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复如是,此诸众生咸作是念:‘释迦如来独生我国,唯为于我转大法轮。’
“一个四天下、两个四天下、三个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在心里想:‘释迦牟尼佛降生在我们的国土,唯一为我们说法。’”
比如,南赡部洲的众生认为,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或地球上,在我们的世界转了法轮。其他世界的众生也这样认为。
| 阿逸多,我以如是大方便力,能于无量无边世界,常于晨朝遍观众生所应化者而为说法,于中及暮恒以法眼等观众生,于彼世界而为众生说一切法。
佛陀告诉阿逸多:“我以这样的大方便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常于早晨遍观所化众生,为他们说法;中午遍观所化众生,为他们说法;到了晚上,也同样遍观一切所化众生,为他们说法。我恒时以智慧的法眼遍观所化众生,并为这些众生说法。”
佛不仅是遍观这些众生,而且以各种方式为他们说法。有时以婆罗门的形象,有时以沙门的形象,有时以国王的形象,有时以比丘的形象,有时以屠夫、妓女等形象。总之,以各种不同的身相,为众生说不同的法。
| 如是无量诸佛境界,所有众生学菩萨者应如是修。
“佛陀在任何时间、任何世界都能说法。这样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所有学菩萨行的众生都应该修学。”
诸佛菩萨无处不在,哪里都有。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菩萨都是名声远扬的高僧大德,国内是哪个大德,国外是哪个大德。只有这三四位才是仁波切,才是法王老人家。”不是这样的。在众生界,佛菩萨无处不在。众生要学菩萨行,就应该这样修。对我们的修行而言,这是最好的指引。
学了这个法以后,我们不能偏于“这是低贱者、这是凡夫者、这是声闻者”“声闻的法不好、不殊胜”等说法。后文会讲,说“这个法殊胜”“那个法不殊胜”,也是谤法。法王以前讲过:“有时想起来,自己讲了一辈子的法,最后可能造了一辈子的罪,确实太可怕了。如果没有好好忏悔,临终回想这一生,可能悔恨万分:自己到底学的是什么?”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好好忏悔,另一方面,以后说话做事一定要注意。我们毕竟是修行人,毕竟是具有正知正念、能调伏自相续的人。
| 若彼愚人于佛所说谤非正法,妄执自解用为真实,若谤法者则不信佛,以此恶业堕于地狱,具受众苦,永不闻法。
“如果那些愚痴之人,诽谤佛所说的法不是正法,而是非法,并固执地认为自己说的完全正确,别人说的都不正确,这样的谤法者其实不信佛,以此恶业会堕于地狱,感受众多痛苦,永远不能听闻佛法。”
这种人,就像前面的达摩比丘一样,“我说的才对,其他人说的都不对”。这个真的要注意。尤其是我们一些法师,可能稍不注意就会说“我们这边的传承是对的,他们那边的不一定对”,或者“最好学宁玛巴的大圆满,其他法都不太殊胜”。虽然没有直接说“不对”,但大概意思是一样,所以也是谤法。自认为自己说的都是真实的,结果以此恶业,堕于地狱,这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
《大宝积经》云:“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诸法的本性和佛法是等同的,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有人可能会问:“那外道的法是不是佛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样承许。因为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而凡是属于如来藏对境的法,都可以说是佛法。或者说,如果外道很好地修行,有了一定的境界,这些境界也可以算暂时的人天乘法。
所以,我们可以承认一切法,接受一切法。
不管怎样,以后对宗派的执著,我们一定要注意。上世纪90年代,我写过《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一文,里面引用了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这些祖师大德都是佛菩萨的化现,他们所修行的法要,不管是大中观、大圆满,还是大手印、大威德,究竟意义上都是融会贯通、殊途同归的。
我们今生转生到某个教派,可以着重修这个教派的法。麦彭仁波切在《如意宝藏论难释》中说:“你即生与这个教派有因缘,可以修这个教派的法,但却不能以此自赞毁他、诽谤别的宗派。否则,不要说成就,最后甚至会出现道障。”对此,我们要特别谨慎。
学习这部法,希望大家反观自心,这很重要。凡夫人的罪业,有些是因为不懂取舍、无知而犯,有些是明知故犯,有些是以烦恼深重而犯。如果我们没有闻思,没有认真学习这部经,确实会像法王所说的那样,自己天天犯罪,心里却不知道,这真的很可怕。因果非常平等,不会因为你不知道就放过你。
学习这部法,大家也应该感到开心。尤其是一些接触佛法时间不长的人,如果从一开始就懂得这些道理,从此以后谨言慎行,学法的心态一定能调整好。
| 复次,阿逸多,汝当受持如来密教,以善方便广为人说。”
佛陀告诉阿逸多:“你们应该护持如来的密教,应该保护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等甚深秘密的如来教法,以善巧方便为人广说。”
此处,“受持”是护持之义,“密教”并不特指密法,而是指教法、证法。法护的译本是:“当护如来,善权方便,复次随时说此法耳。”也是要护持如来的正法,以善巧方便,随因缘弘扬佛法。意思基本相同。
我们也应该护持所学的教法,并以善巧方便为人广说。每个人都应该发愿:“我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尽心尽力护持正法,不要变成破坏正法的人!”对法本、佛塔、佛像的保护,都属于护持如来正法。但光是护持还不够,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还要以善巧方便,广泛地为众生宣说。
要护持正法、弘扬正法,没有善巧方便真的不行。不论哪个时代,众生都有障碍。即便在佛陀时代,也是如此。我们看历史就会发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说,“现在这些众生刚强难化”;无垢光尊者也在教言中说,“现在这些众生刚强难化”;乃至更早的莲花生大士和空行母益西措嘉,也经常在教言中说,“现在这些众生刚强难化”。每个高僧大德出现于世的时间都不同,但在教化众生方面同样都很艰难,都不容易。再过10年、20年、100年、200年,未来的高僧大德可能也会说:“现在这些众生刚强难化。”
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必须要有一种善巧法,一种方便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广弘正法,广利有情。
我在想,在座诸位一定要有信心,有毅力,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机会弘法。虽然有时候大环境不太好,各方面因缘有点难,但不会长期持续。就像天气时而冷、时而热一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世事都是时而紧、时而松,会有很多的变化。只要自己学得好,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弘扬正法的机会时时都会有。
“汝当受持如来密教,以善方便广为人说”,这句话字数很少,大家一定要记住——最好每天都把重点记在笔记本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身上刻字,你们也可以把这句话刻在身上、心上、额头上(众笑)。这叫“纹身”是吧?不能这样说,不然有人会驳斥:“你们佛教徒不能纹身,你却说可以纹身,那你就是说邪法者!”说就说吧,现在不管是网上,还是生活中,别人说什么,我都没啥感觉。如果你的嘴唇不累不痛,说多少都可以。
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而且要以此激励自己,以后好好教化众生,弘扬正法。每个人都要想:“这么圆满的如来教法,将来哪怕只有二十个人、十个人、一个人,我也要慢慢给他们宣讲。只要播下了解脱的种子,一定会次第开花、结果。”
能发这样的愿,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