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方广总持经讲解·第3课
2020年11月16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今天继续讲《大乘方广总持经》。上次讲到,如果诽谤佛法,即便将来获得菩提,也必定是在五浊恶世。而这样的因缘,是依止恶友得来的。今天这堂课,我们会讲达摩比丘和净命比丘两个人的故事。
| “阿逸多,我念过去无央数劫,彼时有佛,名曰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我回忆过去无量劫,有一尊佛出现于世,名号为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具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种名号。”
佛的十种名号,藏文中还有“阿罗汉”,其他经典则有“出有坏”。不是每部经典,都要念佛陀的十种名号,但在特殊时候,比如每月十五诵戒,会专门念赞诵佛陀的偈颂。
对佛陀的十种名号,很多经典的表述都不相同。这里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有些经典则把“善逝”“世间解”连在一起,有些经典把“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比如,《成实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将“无上士”“调御丈夫”连在一起,把“佛世尊”分开。而在《大智度论》中,“佛世尊”也分开,“无上士调御丈夫”也分开,共有十一种佛的名号。还有一些经典增加了“出有坏”的名号。对佛的名号,有不同的解释,《大智度论》广说了佛具有十种名号的原因以及不同名号的功德。
具有十种名号的无垢焰称起王如来,在久远劫以前,出现于这个世界。
| 是时,彼佛寿命八万那由他岁,为众说法。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法中,有一比丘名曰净命,
“当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的寿命长达八万那由他岁。他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为众生应机施教,讲经说法。无垢焰称起王如来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名叫净命。”
这里的“命”,是生活的意思,和我们经常说的邪命、正命的“命”,含义相同。“净命”,即清净生活。用世间语言解释,这个比丘的名字就叫清净生活。看名字就明白,他是一个如法、清净的比丘,威仪很庄严,不容易让人生邪见,不会邪命养活。
| 总持诸经十四亿部、大乘经典六百万部,为大法师,言辞清美,辩才无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示教利喜。
“净命比丘在这位如来的教法中,广闻博学,精通诸法,能记住、能读诵的经典有十四亿部,能受持的大乘经典有六百万部。他是法师中的大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言辞清净、美妙、幽默,辩才无碍、智慧广大,利益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示教利喜:“示”,是给众生开示正法的道理,比如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哪些是三恶趣,哪些是三善趣,等等。所有善恶好坏的道理,都给众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给众生只是讲这些道理还不行,还要通过教导,令他们行善断恶、取舍因果等。也就是说,法师不能只是讲一讲“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还要清清楚楚地告诉众生,在生活和修行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利”,让众生在菩提道上得到不退转的真实利益。这里指的是究竟利益,不是吃得好、穿得好、过得好等暂时利益。此处的藏文也有欢喜、赞叹之意,因为在菩提道真正受益的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定会有欢喜心和感恩心。
“喜”,欢喜、随喜。满足众生所愿的时候,一定是皆大欢喜。不仅如此,还要随喜这样的善法和功德。
净命比丘通过转法轮的方式,示教利喜,饶益无量众生。而且,这种饶益是实实在在的,使众生在生活和修行中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有些比丘可能是名称上的法师、善知识,而这位净命比丘名副其实,特别了不起,凡与他结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就像法王如意宝——不是法王的传承弟子不一定认可,但我们自己知道,当年法王如意宝如果没有出现于世,很多道友,包括现场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今生不一定有这样的佛门因缘。一位具相善知识的发愿力和善巧引导,能直接间接令无数众生趋入究竟的解脱之道。
| 尔时,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临涅槃时,告彼比丘净命言:‘未来世中,汝当护持我正法眼。’
“这个时候,无垢焰称起王如来转法轮的事业已经圆满,将在众生面前示现无常。临近涅槃的时候,如来把佛法交付于净命比丘——看起来是一般的比丘,实际上是了不起的大菩萨。他告诉净命比丘:‘在未来世,你应当护持我的正法眼藏。’”
此处藏文译本是:“我将《大乘方广总持经》交付于你,在未来世,你应该好好护持我的教法。”法护也是这样翻译的。意思是说,佛陀涅槃时,把以《大乘方广总持经》为主的经典,全部交付于净命比丘,要求他护持教法。
佛陀涅槃以后,首座弟子等那些了不起的继承人,对佛陀留下的只言片语,会在千百万年中如法受持,依教奉行。
其实,对善知识也应该如此。无论现在还是过去,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对善知识的哪怕一句话,都会长时依教奉行。我在2017年的世青会上说过:“截至今年,我为汉族的四众道友做佛法开示,已经满30年了。当年,上师如意宝让我主要为汉族弟众传法。这一句话,我依教奉行了30年。”
上师如意宝当年如果没有这么说,我作为一介凡夫,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和信愿行,也不可能坚持这么长时间。30年来,我经历的风风雨雨、曲折坎坷,大家可能比较清楚。但直到现在,我仍然在坚持。
上师如意宝说了这句话之后,我再也没有做过其他的选择,不管遇到什么,这条路都要继续下去。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出家人,在世间非法地混日子,并不是我希求的人生。而待在这里,除了讲经说法,我也没有别的事可以做。让我一个人真在山里独自修行,几天也许可以,长期则不一定待得住。前段时间,想闭关7天都没有成功,闭关7年能不能成功就更不知道了。总之,过去的30年,我一直待在这里,给大家讲法。以后会怎么样,不太清楚。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传承上师,无论是当众吩咐的事情,还是单独交代的话语,都要依教奉行,这是一个重要的缘起。
今天,我在课堂上要求大家:以后尽量用佛法饶益众生。希望大家牢记这句话,刻骨铭心地如此发愿,并把它作为未来人生的努力方向。如果能够这样,将来应该会有这样的机缘。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这样发愿:“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用佛法饶益众生!”
对有信心的人而言,语言不一定需要太多。
| 尔时,净命受佛教已,于佛灭后千万岁中,守护流通诸佛秘藏,于此方广总持法门受持读诵,深解义趣。
“净命比丘在佛接近圆寂之时,得受了佛的教法委托。佛灭度以后,净命比丘依教奉行,于千万年中努力护持、流通以无垢焰称起王如来为主的诸佛秘藏。这里的诸佛秘藏,是指以《大乘方广总持经》为主的法藏。那时人的寿命很长,所以净命比丘在千百万年中,对方广总持法门,一直受持、读诵、弘扬,不断深入领会此法的教义。”
| 于彼世界八万城中所有众生,随其愿乐广为宣说。
“净命比丘在很多城市中,根据众生不同的意乐和信心,广为宣说方广总持法门。”
佛陀在接近圆寂的时候,将教法交付于净命比丘,净命比丘于佛陀涅槃后,一直弘传法要,这也是一种报答佛恩的方式。
《未曾有因缘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波斯匿王问释迦牟尼佛:“以什么方式可以报答佛陀的恩德?”佛陀问他:“如果以各种各样、多如恒河沙数供品,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三宝,功德大不大?”波斯匿王回答:“功德非常大。”佛陀说:“即使做这样的供养,也不一定能报答佛陀的恩德。唯有一法,能报答佛恩。”波斯匿王问:“唯一的法是什么?”佛陀回答:“唯一能报答佛恩的方法,即是以慈悲心将所了解的佛陀教义辗转传给更多人。哪怕只传给一个人,也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
佛陀在其他经典中,也对阿难说过:“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是真正供养诸佛如来。”因此,我们不为自利,而以慈悲心弘扬佛法,哪怕把一个偈颂传给一个人,也可以报答佛陀的恩德、上师的恩德。
有时,我自己也会想:“此生遇到善知识,得受教言,破迷开悟。这样的大恩,怎样报答?唯有像善知识那样,用佛法来饶益众生!”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对善知识最好的报答。也有一些人对我说:“为了报答您的恩德,我要供养您一些财物,或者为您做什么什么。”我觉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破坏佛法,并以善心了解佛法,然后传授给有缘众生。
你看此处,佛陀临近涅槃,告诉净命比丘:“你要好好弘扬佛法。”净命比丘领受教言后,在百千万年中,广为众生宣说佛法,这其实是报答佛恩最好的方式。作为佛教徒,若想报答父母恩、师长恩、佛陀恩、国家恩等,最有意义的方式,就是以善心、清净心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
将来,大家肯定会去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刹土。那时候,身边会有各种各样的众生。对刚强难化的,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即使佛陀现世,也不一定能度化。而有些众生,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给他们种下善根的。
当然,要想度化众生,自己首先要学得好一点,行为如法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感化众生。如果自己烦恼非常深重,心态特别糟糕,行为极其恶劣,则不太可能饶益众生。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 尔时,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为八十亿家,随其所乐而为说法。是时,城中八十亿人获净信心,
“那时有一座城市,名叫跋陀(法护译本为仁贤),城中有八十亿户人家。净命比丘来到这座城市,根据城中人的意乐而说法,最后八十亿人都获得了清净的信心。”
关于这些数字,我也讲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前人类的数量特别多,尤其是在初劫的时候。或者可以理解为,这些数字只是一种表示,代表“很多”的意思。此处的“80亿”指很多家庭,如果挨家挨户给他们传法,每家至少有一个或几个人得到了清净的信心。
| 一亿人众住菩提道,七十九亿人住声闻乘而得调伏。
“其中一亿人住于菩提道,发了大乘菩提心。另外七十九亿人住于声闻乘,获得了调伏。”
总而言之,得信心的人比较多,其中得声闻发心的人占绝大多数,发菩提心的人不算特别多。不管怎样,净命比丘去这座城市转法轮、度众生,非常成功。
| 尔时,净命法师复与十千比丘众,相随俱往修菩提行。
“净命比丘在跋陀城转了很长时间的法轮,度化了很多众生,然后就离开了。又和一万名比丘,一起前往另一个地方,修持菩提行。”
也许他会像佛陀一样,在那里现证菩提——后面的情况不是很清楚。
| “尔时,跋陀城中复有比丘,名曰达摩,
“净命离开跋陀城不久,城中出现了另一个比丘——可能原来就住在这里,或从其他地方来到这里,名叫达摩。”
这里的“尔时”,藏译和法护的译本都是“不久之后”。“达摩”是梵文,也就是法的意思,藏译和法护的译本都称之为“法比丘”。
今天主要讲两个比丘,一个是好比丘净命,另一个是坏比丘达摩。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一定要记住。不然每天都在学,最后却什么都没记住,肯定不行。比如现在你20多岁,把这个公案记得清清楚楚,到80多岁还给别人讲:“我以前听过一个公案,里面有一个净命比丘,一个达摩比丘,达摩比丘造的业非常可怕……”年轻时学的公案,老了还记得清清楚楚,多好啊!如果今天学的法,过两年就全忘掉,那只是种下一个善根而已,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学的任何法,最好记在阿赖耶上,然后牢牢锁上,不要随意打开。
其实,我们在生活和修行中,稍不注意就会犯达摩的错误,所以这个公案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显现上,法王如意宝年轻的时候,在辩论过程中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到了晚年一直忏悔。法王如意宝精通佛经密意,所以在这方面特别重视,传承弟子们也非常注意。而其他传承的有些弟子,虽然精通三藏,但对谤法却毫不在意。与他们聊天、沟通、辩论,经常发现他们对语言方面的罪业满不在乎。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是自赞毁他。在以后的生活和修行中,大家也许可以看得到。
学了这部经以后,不能诽谤其他的教派和法师,要成为我们最根本的原则。如果守持了这个原则,说明自己学好了《大乘方广总持经》。
| 于大乘经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四禅,
“达摩比丘于大乘方广正典受持千部,获得了四禅。”
净命比丘受持六百万部大乘经典,达摩比丘只受持千部,没有净命比丘学得好。
| 唯以方广空法化彼城中一切众生,
“他仅仅是以空性的道理,度化城中的众生。”
法师们要注意啊,不要遇到什么都是空,什么都是离一切戏论!我有时非常担心那些特别喜欢中观的法师,以后会不会堕落啊?中观是很好,但如果你不分根基,对所有人都直接讲空,因果也空、善恶也空,什么都空,非常可怕。达摩比丘就是唯一用空性法来教化这个城市的众生,所以犯下大错。
| 不能以善方便随欲而说,
“不能根据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以善巧方便说法引导。”
达摩比丘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法不应机施教,不分二谛。虽然在胜义中一切皆空,远离四边八戏,但在世俗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也是无欺存在的。如果不分二谛,认为一切都是空的,都不存在,确实是很大的错误。《入大乘论》中说:“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如果不能分别世俗谛和胜义谛,就不能知道佛陀的甚深法义,这与《中论》的观点基本相同。
对大乘佛法最主要的经典,我们既要分析了义和不了义,也要分析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样才能通达佛陀的本意。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八品中,专门讲了“能量珍宝钥匙之理”与“所量法藏之理”,用比喻来说明区分二谛和了不了义的重要性。如果不分析二谛,只学胜义空性,不学世俗显现,会犯很大的错误。
可能达摩法师喜欢空性法门,中观学得好,所以什么法都以空性摄持,而不以善巧方便宣说。他是怎么说的呢?
| 作如是言:‘一切诸法悉皆空寂!
“他是这样说的:‘一切万法全都是空寂的。’”
此处,法护的译本是“无罪无福”,即没有罪恶、没有福德的意思。
| 我所说者真是佛说。
“‘我所说的这些,都是佛的正法。’”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法皆是空性也对,但他在这里以嫉妒心诽谤净命法师,则有非常大的过失。
| 彼净命比丘所说杂秽不净,此比丘实非净命而称净命。
“‘净命比丘说的法,是有垢染的,不清净的。这个比丘只是名称上叫净命,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净命。’”
净命法师本来过着清净的生活,一直尽力弘扬佛法。不过,他讲法可能以世俗法为主,而达摩比丘主要弘扬空性法门,说一切法都是空性。当时很多信徒对净命比丘很有信心,达摩比丘便从名称入手,诽谤净命比丘:“我说的才是真正的法,他说的不如法。他只是名称上的净命,实际上并不清净。”为什么呢?下面达摩比丘讲了理由。
| 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涂香、末香亦复如是。
“‘大家给这个比丘供养的鲜花,他全部接受,却不把鲜花拿来供养三宝,而是自己享用。大家供养他的涂香、末香,他也没有用来供养三宝。如果他的生活是清净的,怎么会接受这些呢?’”
达摩比丘开始诽谤净命比丘。这是有嫉妒心的人很容易犯的错误。
| 净命比丘愚痴无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无信,多诸放逸。是诸人等无所知晓,谓是净命持戒比丘。’
“‘净命比丘愚笨无知,不像我这么了不起,修了很长时间的梵净行。他年纪小,出家时间不长——戒腊不如我,但贡高我慢,无有正信,多诸放逸。你们这些人不了解净命比丘,都以为他是真正戒律清净的比丘。实际上,他只是徒具形象而已。虽然名叫净命,其实并不持戒,一点也不清净。很多事情,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在世间,人们只要犯了罪,也许是无意中杀了人,也许是因某个因缘冒犯了上司,尽管时间很短,却不得不为自己不如法的言行付出代价,在监狱度过漫长的岁月。因果的“法律”也同样如此。达摩比丘短短几句诽谤,造下了极大的罪业,必定会在地狱受多少个大劫的苦。
他说的这些语言,凡是有嫉妒心的人,都很容易说。比如,两个人同为法师,你的所化众生被他吸引,离你而去,你很可能也会说:“他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名字好听而已,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的。他的戒律不清净,戒腊也不如我。”这个时候,一部分人会随声附和,另一部分人则不一定听信。但不管怎样,你的罪业已经造下了。
| 尔时,达摩以其恶心谤持法者,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经七十劫具受众苦,满七十劫已堕畜生中。过六十劫后,值遇香宝光佛,于彼法中发菩提心,于九万世犹生畜生中。过九万世已得生人中,于六万世贫穷下贱,恒无舌根。
“因为以恶心诽谤持法者,达摩身坏命终后堕入地狱,七十劫感受无量无边的苦。之后转生畜生道,过了六十劫才获得人身。得到人身后,他遇到了香宝光如来,在香宝光如来的教法中发了菩提心。死后又堕入旁生道九万世(法护的译本中是九百万世)。之后获得人身,六万世贫穷下贱(法护的译本是六百万世),而且多生累世不具舌根,一直是哑巴。”
其他译本中说,因为净命比丘讲法很好,很多弟子都得到了圣果,所以尽管达摩比丘进行诽谤,很多人却并不相信,也没有跟随。这让达摩更生恶心,继续诽谤。
诽谤的果报特别可怕。你看达摩比丘,先是堕入地狱,后是转为旁生,从三恶趣出来,发了菩提心后,又堕入旁生,转为人身后也一直下贱低劣。《毗奈耶经》云:“若以恶心语,谤毁于善人,由斯恶业缘,当堕于地狱。”如果我们以恶心诽谤菩萨、出家人、善人,以这样的恶业,必定会堕入地狱。因此,一定要对自己的语言善加护持,否则后果确实可怕。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龙猛菩萨著有一部《菩提资粮道》——自在比丘做过注释,汉地译为《菩提资粮论》。其中说道:“菩萨虽有过,犹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唯应如实赞。”菩萨即使真的有过失,也尚且不能说,何况菩萨根本没有过失,而去诽谤诋毁呢?
语言造的恶业确实可怕,希望道友之间不要说过失。本来,两个道友之间并没有染污心,可你如果无中生有地说,“谁和谁一起跑到哪里去了”,以致谣言满天飞,最后的果报特别可怕。
尤其是女众,比较会说,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造下可怕的语业。两个好朋友欢喜地聚在一起,喝咖啡、喝茶、吃饭,按理应该多造善业,如果以无缘无故的语言,既诽谤道友,又把自己推入恶趣,非常不值得。
藏族有句俗语:“语言一旦出口,就会出国;一旦出国,就会遍于世界。”意思是,话一旦说出口,一定会流传到国外,最后全世界都会知道。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一句话说出来,只要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特意传播,很快就会传遍全世界。
如果别人真的有过失,说一说好像也可以。但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菩萨即使有过失,也不能说。“有尚不应说,何况无实事?”所以,我们要恒时守护自己的身口意,少造罪业。即使行持不了太多善法,也尽量不要造多生累劫无法解脱的重罪,这样太不值得了。
净命和达摩的故事在藏地比较出名,大家经常开玩笑:“你不要变成达摩比丘哦!”以前法王讲谤法的过失时,也引用过这个公案。此后一段时间,我的感受非常深。达摩比丘在弘法过程中,无中生有给弟子讲净命比丘过失的时候,他肯定不知道,自己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感受恶趣痛苦。
我们也应该时常反省自己。
| 其净命比丘,于诸法中得净信心为人说法,
“净命比丘在诸佛法中,获得了清净而坚定的信心,为人宣说佛法。”
净命比丘的心很清净,为人宣说的法也很清净。任何一个人,把握自己的心都重要。心清净,看到的世界也清净。即便别人有过失,自己只要观清净心,就不会认为别人不对,更不会说出来。而心不清净的时候,就像戴着了一副墨镜,在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黑色的外境。所以,我们要看好自己的心,不要说别人的过失。
| 彼于后时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恒为法师,具足五通,劝请彼佛转妙法轮。”
“净命比丘后来值遇了六十三那由他数量的佛,并在这些佛的教法中,恒时成为法师,具足五通,劝请诸佛转妙法轮。”
以慈心和信心说法很重要。法师也好,辅导员也好,以后说法尽量做到这样。我在说法过程中,心不是很清净,经常说这个是假的,那个不好。虽然说这些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佛法,为了让更多信众了知真相、分辨真假,但确实不是很好。说法的时候应该观清净心,让别人产生信心和欢喜心。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如果以慈心说法,会成就大功德。如果经常发愿,通过说法的方式让众生欢喜,佛法会久住世间,高僧大德也会长久住世,缘起会越来越好。
我们要向净命比丘学习,讲经说法、为人处世、慈悲心等,各方面都很好。不会和这个人起矛盾、和那个人有仇恨,也不会前面是刺、后面是荆棘。无论和谁相处,道路都四通八达;无论和谁接触,周围都是好人。
而修行境界不好的人,会觉得身边的人都不行: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蛋;这个没智慧,那个没见解,还有一个行为不如法。只有自己最了不起,是人中至尊。
所以,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的烦恼,压伏我执,说话做事小心谨慎。不然的话,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今生造的如果是善业,会生生世世遇到正法,获得快乐;如果是恶业,则生生世世堕入恶道,感受无量剧苦,非常不值得。讲经说法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果能够这样,自他的前程都是光明、快乐的。如果即生破坏自身的缘起,受害最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我们要三思而行。
| “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净命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阿弥陀佛是。阿逸多,汝今当知,过去达摩比丘者,岂异人乎?莫作异观!今我身是。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你今天应该知道,过去那个为人处事、讲经说法等各方面都很好的净命比丘,难道是别人吗?并不是别人,他其实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阿逸多,你现在应该知道,过去那个比较坏的达摩比丘,难道是其他人吗?并不是别人,他其实就是我。”
释迦牟尼佛在显现上,过去世确实犯过错误。但我们要知道,佛陀是以自身说法,教导大家不要谤法。
| 由我过去愚痴无智,毁谤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业因缘故,处五浊世成等正觉。
佛陀说:“因为我过去愚痴无知,诽谤三宝、诽谤他人,由此感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以此因缘,我最后在五浊恶世示现成正等觉。”
佛在此处说,自己之所以在五浊恶世成佛,是因为以前谤法的缘故。而《悲华经》等经典则说,佛陀于因地发大愿,要慈悲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最后愿力成熟而于此世界成佛。这两个观点有没有矛盾?并没有。实际上,世尊于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这两种因缘都起了作用。一方面,由于以前谤法的缘故,只能于五浊恶世成正等觉;另一方面,佛在因地的愿力强大,愿意摄受五浊恶世的众生。比如,我们要去非洲,一方面有去非洲的业力,另一方面自己也愿意去、发心想去,两种因缘同时具足,就真的去了非洲。
佛在不同的经典里,倡导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在《悲华经》里,其他所有菩萨都不敢去的地方,佛却发愿去,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佛的勇敢和慈悲。而在此处,则是让众生明白,即便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也因为谤法,于无量劫在地狱、旁生中感受果报。
| 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萨于诸法中作二说者。以是因缘,后五浊世成于佛道。其佛国中有诸魔等,于说法时恒作障难。”
“如果有菩萨对佛法做两种说法,‘这是菩萨该学的,那是菩萨不该学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这个法是好的,那个法不好’‘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以此因缘,未来会于五浊恶世成就佛道。在他的佛国中,会有很多魔障,对其教法恒时作障难。”
佛陀成道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魔女和八万魔军前来危害?与他过去的谤法也有一定关系。如果我们以前经常诽谤别人,今生做事情就会违缘重重,非常不顺。我自己有时会想:今年年头不顺,修行也不顺,应该是以前谤法罪造得比较严重。
| 尔时,大众闻佛说已,皆悉悲泣,涕泪交流,俱发是言:“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这时候,大众听闻佛陀所说之法,都悲伤哭泣,涕泪交流,都发下如是誓愿:“愿我于佛法不作二说,不要像达摩比丘一样!”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在座的各位,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这么寒冷的地方苦行,都很不容易。现在离三九还有一个多月,早晚就已经很冷了。但我们如果不注意,就会在苦行时造下重罪。本来天气就寒冷,心情又不好,很容易看不惯别人,说别人的过失。因此,大家应该经常劝勉自己:“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
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不应横生分别去取,执小废大,执大废小。”不要生分别心,妄自取舍,不要执著小的、舍弃大的,也不要执著大的、舍弃小的,否则就是诽谤佛法,造无量罪。
这个公案在其他经论中出现得不多,但莲池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钞》用过,蕅益大师选定的《净土十要》也用过,可见,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们对谤法非常注意。有些经典说,犯无间罪都有解脱的机会,而造谤法罪的人却没有解脱的机会。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犯五逆罪与谤大乘法的人,都无法得到解脱。大乘《无量寿经》里说,只要是谤法和造无间罪,都不能往生净土。好多净土法门也这样讲。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用这个公案提醒自己,并还要认真反省:达摩比丘所犯的罪,自己以前犯过没有?
嫉妒的烦恼,同行之间比较容易生起。一般来讲,两个卖豆腐的在一起,会有嫉妒心和竞争心;两个卖烤肉的在一起,互相也有嫉妒心;两个法师之间,两个管家之间,两个堪布、三个堪布、四个堪布之间,乃至两个活佛之间,也容易产生嫉妒心。以嫉妒心诽谤他人的果报,确实非常可怕。而且,《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讲,傲慢和嫉妒这两种烦恼,自己不容易发现。很多时候,自己因为嫉妒和傲慢造了特别严重的罪业,自己却根本不知道。在修行过程中,犯谤法罪是非常容易的。
我这次和大家一起学习,主要是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诽谤佛法。“愿于佛法,莫作二说如达摩比丘!”若能如此,修行应该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