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方广总持经讲解·第1课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顶礼法王如意宝: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0年11月12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今天,我准备给大家讲《大乘方广总持经》,这是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过的。
法王传过的佛经不多,只有《药师经》《百业经》《贤愚经》《心经》《般若摄颂》《般若经》等几部。我是这样想的:法王传过的经典,最好给大家分享,因为经典不管在哪里,只要是佛教徒,都会重视,都会学习。如果我们只讲宁玛派的密法,学汉传的佛教徒不一定接受,藏传佛教的萨迦派、格鲁派等其他教派,也不一定接受——宗派之间的排斥,有时还是比较严重。
法王如意宝亲自传过的这些经典,我会尽量传给大家。以后有机会,大家最好也传给有缘的众生。毕竟从历史上看,汉传佛教对经典,比藏传佛教还要重视。像汉地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弘扬得比藏地还要兴盛、广泛。
我这次准备讲两部经,首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然后讲《弥勒请问经》,又叫《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以前法王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时候,第二天我会从字面上给大家翻译,当时印过一部分,是大大的经文,有些道友可能还有印象。而这部经,以前没有复印过。
这次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听,这也许是我们之间的特殊缘分吧。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种因缘都暂时不具足。从我根本的意乐上讲,听大乘佛法的人多多益善,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很多事情也要看因缘。以后因缘具足的时候,各方面可能会方便一点。
这次,只有现场的道友能求到这个法,听到这个法的传承。很多人因为没有听到,会很遗憾,很珍惜,以后一旦有机会,一定会好好听。现在如果发广告,要求大家听,也许他们偏不听。人就是这样,不能听的时候,总要找机会听;让他听,却不一定接受。所以,从某些因缘看,这也许是让更多人有机会听受此经的一种缘起吧。
| 经名:《大乘方广总持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是经的名称,这部经属于大乘佛法。
何谓“大乘”?《大乘经庄严论》讲了发心大、所缘大、果位大等,有7种“大”。其中利益他众的“发心大”,是所有“大”中最重要的。大乘佛法与小乘以及其他乘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利益众生。
我们自认为是大乘佛教徒,说起来很好听,但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很难说。我最近接触了一些高僧大德、大法师,他们口头上说要弘法利生,其实只重视弘法,比如培养僧才、讲经说法等,而真正利益他众的心态,有些人可能还是比较弱的。
真正的大乘行人,既要有弘法的心,又要有利益他众的心。学院出去的,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哪怕在这方面做一点点事,比如劝别人皈依、学佛、念咒、放生、行持善法等,还是有一种不共的力量。
那么,我们是不是大乘佛教徒呢?如果你不害任何众生,全心全意利益他众,可以自称大乘佛教徒。如果你很多行为都在损害众生,天天以一颗自私自利的心求取正法,则不一定有大乘佛教的思想。因此,大家要扪心自问。
所谓的“方广”,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就是寻求佛果,获得摧毁一切障碍、利益一切有情、了知一切万法的无与伦比的智慧。
“总持”,梵语是陀罗尼,意思是善不失毁,恶不生起,也即不失坏善、不增上恶之义。这部经主要宣讲受持大乘善法、令恶法无机可乘的“总持”。
“经”,通常是指佛所说的除了续部以外的所有金刚语,藏文叫“思扎”。有些翻译为“修多罗”,意思是从“如是我闻”一直到“欢喜奉行”之间,贯穿全文的所有金刚语。如《佛地经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能贯”是能贯穿的意思,“能摄”是能摄受的意思。
此经主要讲如何舍弃恶法、摄受善法,如何才能不造谤法罪。大家学完以后,可能会后悔没有早一点学。我学的时候有点害怕,学完以后在语言上比较注意。
| 译者: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
译者是隋朝时印度的三藏法师,名叫毗尼多流支,意译为灭喜,是越南佛教灭喜禅派的创始人。这位译师是南印度人,于公元500多年来到中国。有些历史说,他在中国待了7年,随后前往越南的法云寺弘法,翻译了《大乘方广总持经》等,创立了灭喜禅派。他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亲传弟子,大师给他以心印心,所以他得到了很高的禅宗成就。
毗尼多流支是在隋文帝时期来到中国的。当时还有一位北印度译师,叫那连提黎耶舍,也很受隋文帝重视。据《续高僧传》记载,他俩在西安翻译了一些经典,其中有《业报差别经》《象头精舍经》等。
毗尼多流支的《大乘方广总持经》翻译得非常好。虽然时过多年,但现在与藏文经典进行对比,也基本没有出入。西晋译师法护也翻译过这部经,名叫《佛说济诸方等学经》,我没来得及对比。毗尼多流支的译本,我对了一下藏文,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选择了它。也许法护的翻译更好懂,你们方便时最好看一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传授给别人!”因为有强烈的愿望,自己的传承不会中断。对藏文译本的不同之处,你们以后弘扬时,也可以说明。
方便时,你们最好对一下两个汉文译本。不要听完一部经典就“哎哟,听了好长时间,我的腰好痛呀!”从此就再也不看了。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精神。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都要参考不同的译本,还要看有没有相关的注疏。我在传讲时,会以藏文版为参考,对比两个译本的异同,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大家现在如果多下功夫,以后传讲的时候会比较方便。不然,糊里糊涂地来听,听的过程中还睡着了,以后让你念个传承都没办法。
这次本来打算请一位堪布念传承,可他却告诉我,当年法王念传承的过程中,他出去过一趟,所以传承不全,不敢念。由此可见,传承非常重要。尤其念传承的时候,一定不要打瞌睡。如果课上没有单独念传承,那听课的整个过程都不要打瞌睡,否则就中断了。如果有单独念藏文传承,至少在念传承的那段时间不要打瞌睡、不要中断。
毗尼多流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译师,可能因为时代久远,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我不清楚汉地有没有人学这部经。这部经还有越南文、英文、法文等不同的译本,也不知道在国外弘扬得怎么样。
以上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译者,接下来宣讲正文。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六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众,摩伽陀国优婆塞六十亿百千人。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在某个时候,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六万二千人聚会一处,同时还有大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人、摩伽陀国的优婆塞六十亿百千人。
“王舍城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这里的“八十亿”应该是虚数,或者有其他的表示。“六十亿百千人”,藏文中是“六万天人,还有几千摩伽陀国的优婆塞”,略有不同。
《大唐西域记》里讲,佛陀说法49年——也有50年的说法,其中大多数时间是在灵鹫山。《大智度论》里有个偈颂:“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长行文中说,灵鹫山是三世诸佛所出之地,未来、过去、现在诸佛都要到那里转法轮,很多大菩萨也居住在那里,天龙、夜叉等护法神经常护持。
佛经中说,这座山很美。不过,在没有信心的人眼里,可能只是一座普通的山。我们是1990年10月3日去的灵鹫山,距离菩提伽耶大概70多公里。早上从菩提伽耶坐车出发,去了王舍城、灵鹫山,在那里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
当天阳光特别强,法王如意宝坐在山下,让我们去爬山。我们爬到中间,还没到达山顶,向导比较懒惰,不太喜欢爬山,随便指着一个地方,告诉我们说:“这就是佛转法轮的地方。”我们担心法王等太久,也就观清净心,在那里念了一个简短的发愿文就下来了。那里有很多卖念珠的,说是灵鹫山当地的特产,我买了十几串,回来送给一些道友——现在可能谁都没有了。当时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念珠,用了肯定能通达般若空性。
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朝拜印度的灵鹫山。那里是佛陀转般若法门的地方,特别殊胜。我们以前学过的般若经典,都是佛陀在灵鹫山传的。
王舍城属于频婆娑罗王的国家,也就是《观无量寿经》里提到的那个国王。当时,阿阇世王把他关在牢里。他透过牢房小小的窗户,看到了灵鹫山,于是遥礼佛陀。后来,佛陀派弟子给他传了法,他因此获得三果,之后示现圆寂。
王舍城看起来并不大,灵鹫山也一样,不像经典里讲的那样,可以供很多人居住。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境界不同。佛陀的神通不可思议,可以大变小、小变大。小小的灵鹫山,能够容纳那么多人,也可以说是一种神变。
| 尔时,世尊夏安居已临涅槃时,入如法三昧。
当时,佛陀夏安居结束,接近涅槃,入了如法三摩地。
“如法”两个字,在藏文中不是特别明显。藏文中还提到:这是佛陀最后一次安居。《涅槃经》《地藏经》等好多经典,都是佛陀在接近涅槃时讲的,算是最后的转法轮。
法王如意宝讲这个法,大概是在1997年或1998年,也算是接近涅槃之时。讲完此经,法王分别为我们四大学院传了《入菩萨行论》《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百业经》,之后又传了《宝性论》和《大圆满前行》,尔后示现圆寂。
我是不是也快死了?(堪布笑)因为最近我传的都是《地藏经》《宝性论》,以及正在讲的这部法。也许你们会说:“您很早就说过这句话,到现在还没有死。”但也许真的会这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总之,这部法是佛陀接近圆寂时传的,非常殊胜。佛陀最后传给大家的,都是以佛性为主或者特别了义的一些经典。
| 入三昧已,是时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庄严悬缯幡盖,置宝香瓶众香涂饰,处处遍散千叶莲花。
佛陀入三摩地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得庄严无比,悬挂着缯、经幡、胜幢、宝伞,陈列着由各种珍宝严饰的香瓶或香炉,里面焚烧着各种香粉,散发出扑鼻的芬芳,处处遍布着千叶莲花。
这可以理解为佛陀在三摩地中的境界,也可以说外在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这样。大家知道,听法的时候有两种发心,一种叫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另一种是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后一种发心的境界包括了五种圆满,其中第一个是处圆满,即将整个器世界全部观为清净无垢。
《维摩诘经》中,舍利子跟佛陀对话时,整个世界也变成了清净的刹土。这里也是如此,佛陀讲法前,器世界立即变得清净庄严。之所以要如此示现,一方面是让众生切身感受世间万法本具的清净庄严,另一方面也为了突显佛法的尊贵和传法的重大意义。
包括现在某位大法师传大乘妙法,大家也会用各种美妙珍贵的物品,比如幡、盖、胜幢,烧香、末香等各种妙香,不同品种和颜色的鲜花等,把现场布置得庄严、悦意。不仅讲法这样,汉地的皇帝莅临时也是这样。电影里皇帝出场,都有豪华的仪仗队前呼后拥,各种精美的伞幡,各种香气弥漫,各种鲜花环绕。这样做,既是对上层的恭敬,也是一种供养。
佛陀入于这样的三摩地之后,整个世界呈现出极为殊胜的庄严场景。以上描述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比丘、菩萨、优婆塞、优婆夷等人间眷属,下面讲天界的眷属。
|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亿百千众,诸梵天王及亿百千眷属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有亿百千众的梵天王、亿百千的梵天眷属来到佛所在的地方,恭恭敬敬以头顶礼佛陀的双足,然后向佛合掌,安住在一处。
这是梵天和梵天的眷属。
| 复有亿百千净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各与亿百千眷属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又有百千亿净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各自带着亿百千眷属,一起来到佛陀所居住的地方。见到佛陀之后,在佛陀足下顶礼、合掌,然后安住在一处。
整个世界的天龙八部都出现了。这里的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分别是我们平时说的非天、金翅鸟、人非人、大腹行。
| 尔时,十方如恒河沙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这时,多如恒河沙、具有大威力的十方菩萨摩诃萨,也来到佛陀的面前,恭敬地用头顶礼佛足,向佛合掌,安住在一处。
刚才本土的菩萨比较多,现在来的是外地菩萨。
|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顶皆悉来集,大众充满,间无空处。
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顶天以下,也都来到佛所,大众充满,座无虚席。
有顶在无色界,是三界中最高的一层天。无色界没有色法,那里的天人连身体也没有,他们的“工作”以入定为主,不知道有没有时间、能不能来听法?但不管怎么样,整个空间座无虚席。藏文中说,连放一只手掌的地方都没有,全部坐满。
| 尔时,复有余大威力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皆来集会。
这个时候,其他有大威力的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也都纷纷前来,聚集在这里。
这样的场面非常壮观,但我们的肉眼不一定看得到。肉眼只能看到佛面前的菩萨等,不一定看得到天龙夜叉。如果用天眼,会发现人、非人等很多众生都聚集在那里。
佛陀通过入定的加持力,把所有眷属和有缘者都召集过来。任何一位上师传法,都会聚集肉眼看得到的众生,和肉眼看不到的众生。所以,法师们讲课的时候,不要觉得只有几个人,或因为有些人没来,而不高兴、发脾气。其实有很多非人、阿修罗在听你讲课,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他们肯定看得到你。
一般来说,我们是看不到非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看到。以前我们去马尔康,住在一个宾馆里。当时法王住的是另一个房间。有天晚上,好几个服务员跑过来,特别恐慌地对我说:“刚才,我们在大堂看到了一个没有头的人,晃来晃去的,好可怕!”他们看起来不像在说妄语,而且,包括司机在内都说看到了。他们很害怕,担心自己生病,希望我念个经,还问能不能请法王加持一下。我说:“没事,你们念念咒语吧。”我没有告诉法王,反正非人到处都有,没什么可怕的。我们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教他们念了咒,还做了一个烟供,后来也没发生什么事。
| 尔时,世尊正念现前,从三昧起,遍观大众,欠呿频申如师子王,如是至三。
这个时候,佛陀正念现前,从三摩地中起定,然后看了大众三遍,做了三次狮子奋迅。
这里的“正念现前”,并不是一种执著的状态,而是有密意、具垂念、明明了知的境界。佛陀一边入定,一边彻知万法。
“欠呿”是打哈欠,“频申”是伸懒腰。对佛陀来讲,这样的动作似乎不是很庄严。藏文中说的是,佛陀观了大众三遍,做了三次狮子奋迅。“狮子奋迅”是张开整个身体,有一种威猛的气势,类似抖掉身上的尘埃。狮子也会伸懒腰,在《动物世界》里,它们将前爪趴在地上,屁股高高地拱起。这里翻译为“三遍狮子奋迅”是不是好一点?法护的译本,不知道怎么翻译的。
在佛经里,佛陀显现上也打哈欠、伸懒腰。佛陀的所作所为都是随顺世间,如果在这里打哈欠、伸懒腰,也并不矛盾。可能他之前一直入定,起定的时候,神态会稍微有点不同。
但按照戒律的规定,出家人打哈欠时,必须捂住嘴巴。不然,当着大众直接打哈欠,不太庄严。你们下来看看其他经典是怎么译的。藏文中是做三次狮子奋迅,整个身体显得比较威猛,也可以说张开身体,跟以往的神态有点不同。
这样遍观大众三次,又做了三次狮子奋迅以后,佛陀就开始传法了。
|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时,如来现神通已复观大众。尔时,一切大众即从座起,合掌作礼,默然而住。
这个时候,世尊由面门伸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示现这样的神通后,如来再次遍观大众。佛陀威严的状态,给大众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他们意识到佛陀准备转法轮了,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作礼,再默然安住于自己的位置。
藏文中说,佛陀伸出广长舌三次,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三次。因为远离了一切恶语、绮语等,所以佛陀具有广长舌。
|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如来不久当入涅槃!汝于诸法有所疑者,我今现在,欲有所问,今正是时!佛灭度后,勿生忧悔!”
这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弥勒,如来不久将会趋入涅槃,你对诸法还有没有疑惑?我如今还在住世,你如果有问题,正是该问的时候。佛陀灭度以后,最好不要忧虑后悔。”
“阿逸多”是弥勒的意思,梵语是麦彭巴。“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佛陀在这里告诉弥勒菩萨,你对佛的教义还有没有疑问,有的话最好现在就问,不然佛灭度以后,你可能会后悔。确实是这样。如果佛陀已经涅槃,自己还有法义上的很多疑惑,会觉得特别可惜,特别后悔——佛陀在世时,为什么没有及时请教?所以,如果有疑惑,趁佛陀还在世,一定要好好发问。
佛教徒也是这样。上师在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断除增益和怀疑,否则上师一旦离开,就再也没办法了。在座的不管是法师还是其他人,有条件的时候,对闻思修行的疑惑,都要尽量多问。无常在某个时候肯定会现前,要么是死亡的无常,要么是世事变迁的无常,那时候再想找答案,就比较困难了。
以前,我跟上师如意宝一起去过很多地方。其他都还好,只有一件事特别后悔——我在某些采访中也提到过这一点,那就是:当时没有写日记。我如果像今天这样,每天都记录,可能会好一点。
那时候,我还没有这个习惯,最多在日历上打个记号。现在回头去看,当年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珍贵,没有记下来确实很可惜。去年,我以一本日历为参考,大概整理了一下我随法王去印度的过程。有人将其翻译成英文时说:“您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我想:也许是这样吧。不过,如果以前我记日记,现在会有更多珍贵的记忆。
坦白说,在学院的所有堪布中,我跟法王出去的时间算是比较多的。我算了一下,全部加起来不少于24个月,应该有两年多——
我1985年来到学院。1986年,法王去道孚、炉霍、甘孜、康定、丹巴,在外面待了6个月,而我一直跟法王在一起,第二年开春才回来。在这6个月里,我们学院在念《大藏经》的传承。
1987年跟法王去五台山待了3个多月,有100天。加上来来回回的路程,从学院到北京,最后从康定回来,一共有4个月。
1988年记不得了,到时候再想想。
1989年法王去北京时,带了慈诚罗珠堪布和丹增活佛。当时我去外面安居,回来时,法王带谁去已经安排好了。那次没有带我,我心里有点嫉妒。(众笑)
1990年跟法王去了印度、尼泊尔、不丹,有6个多月。
1991年和法王一起在成都,待了多长时间记不清了。1992年记得也不是很清楚。
1993年跟法王去美国、加拿大、法国,也是3个多月。
1994年,法王要去康区,包括青海、昭觉寺,问我要不要去。当时我很想讲讲课、背背书,就说其他人如果想去,就把机会让给别人吧。后来,法王带了齐美仁真堪布他们,在整个康区待了两三个月。
1995年初,法王去新加坡待了一个多月,加上来回的时间有两个多月,慈诚罗珠堪布和我都去了。同年10月,本来打算去台湾和尼泊尔的长寿洞,因为法王生病,后来在成都郫县住了五六个月,慈诚罗珠堪布和我一直陪着法王——这在法王的传记里有记载。
1996年记不得了。
1997年我们去了鸡足山、普陀山,大概两个多月。
1998年和1999年也是在成都,法王住院,我一直陪护。
我和法王一起出去的情况大概是这样。遗憾的是,我没有记录下来法王的一些教言及日常的行住坐卧。最近,我想把法王去西方和其他地方的经历也整理一下,但翻了一下日历,没有很多记录。如果当时有记录,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所以,大家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哪怕你在藏地求法6年,也要做一个求学生活的简单记录,这很有意义。
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听法等方面没有什么遗憾,一直尽心尽力,非常努力,非常认真,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记忆。不过,我可能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弟子该尽的责任,所以也会留下很多遗憾。
佛陀在涅槃前也这样说:该问的一定要问,不然就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了。
|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唯然,世尊,善自知时。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对佛说:“知道了,世尊,您善自知时。”
“善自知时”,意思是,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怎样做,佛陀全都知道。此处的藏文是“善自知度”,即了知分寸、尺度的意思。
知时很重要。一般人并不知时,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说的时候说很多,而佛陀是知时的,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知度也很重要。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把握分寸——今天太积极,太热情,明天又太消极,太冷淡,一个小小的行为也经常反应过度。而佛陀是知道分寸、掌握尺度的。
| 诸佛如来于一切法皆悉究竟,惟愿宣说,令此法眼久住于世。”
“诸佛如来是一切智智,对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惟愿佛陀为我们宣说,让佛法久住世间。”
“法眼”,禅宗经常讲“正法眼藏”,藏文是说“令正法久住世间”。
佛陀知道当时众生的情况,所以先让弥勒菩萨发问。但弥勒菩萨没有直接问,只是说“佛陀您自己知道”。《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说:“知时说法,人敬受。”佛陀知道说法的时间,所以人们都特别恭敬地接受佛语。
弥勒菩萨没有直接提问,而是说:“您是遍知,知道我们的疑惑所在,也知道何时该传法,何时不该传法。惟愿您为我们宣说相宜之法,令佛法久住世间。”
| 尔时,会中有大自在天子及八十亿净居天众,眷属围绕,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过去无量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已曾宣说。惟愿世尊,今复敷演,利益安乐无量人天,能令佛法久住世间。”
会中有一位大自在天子和他的八十亿净居天众,由眷属所围绕,向佛陀顶礼,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大乘方广总持法门是过去无量佛、如来、应供、正遍知都宣说过的。惟愿世尊,今天再次给我们宣讲,利乐无量无边的天人和人类,让佛的正法久住世间。”
本来该弥勒菩萨问问题,但弥勒菩萨却没有问,于是天人开始请法:“以前很多佛都说过《大乘方广总持经》,您现在能不能再转一下这个法轮?”
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祈请上师:“某某经典,以前很多大德都讲过,您能不能也讲一下?”这是请转法轮的一种方式。
|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是时,大自在天子知佛许已,欢喜踊跃,合掌作礼,却住一面。
这时,佛陀不说话,表示已经默许。大自在天子知道佛陀默许了,欢喜踊跃,向佛顶礼,住在一面。
佛经里经常有默许的说法,其实世间也一样。你如果不同意某件事情,一定要说出来,不然对方会认为你默许了。当时,大家看佛陀的表情,觉得应该会转法轮,所以非常欢喜。
|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非我独说,过去、未来及今现在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亦常宣说:若有众生于佛所说,言非佛说及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
这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啊,此大乘方广法门不是我一尊佛所说,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陀都在宣说。如果有众生把佛说的法,说成非佛说,就是谤法谤僧。这样的诽谤者会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藏文的意思稍有不同:此经不是我一佛所说,三世诸佛都说过,无有一佛未曾宣说。未学此经而为他说法,则谤佛、谤法、谤僧,当堕恶道。
我们有些法师,一辈子给别人讲经说法,却从没学过这部经典,不知道谤佛、谤法、谤僧的过失,无意中造下诽谤三宝的重罪,肯定会堕入三恶道,特别可怕。《菩提资粮论》中也说:“未解甚深经,勿言非佛说,若作如是言,受最苦恶报。”我们对佛法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不了解的甚深经义,不要说不是佛说的。如果这样说了,所受的果报特别可怕。
这里讲,谤佛、谤法、谤僧的过失特别大。大家一定要知道,这部经典是三世诸佛所宣说的。这么好的经典,一定要先学。希望法师们不要像我一样,传了30多年的法才传这部经,不然自己谤了法、谤了僧都不知道。
以后法师们转法轮,最好先讲这部经。千万不要谤法,不然学什么经啊,自己因为讲经而堕入恶趣,没有必要。按照藏文,“未学此经而为他说法,则谤佛、谤法、谤僧,当堕恶道”,非常可怕。
|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此大乘方广总持经典,受持读诵复为人说,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这时,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本来是天人问的,佛陀没有回答天人,却直接对弥勒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起菩提心,受持读诵《大乘方广总持经》,并为别人宣说,则没有谤三宝的过失,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
这部经的功德很大。各位学一部经、听一堂课,下来一定要稍微有所改变。如果一点改变都没有,即使天天听课,意义也不大。
佛陀说,如果发起菩提心,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并且为别人宣说,“当知是人不堕恶道”,这很重要。我们现在都害怕堕恶道,但只要受持读诵此经,有机会还给别人宣说,就绝对不堕三恶道,相当于给自己买了保险。这是佛陀的金刚语,我们应该百分之百相信。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觉,也很开心。只要不堕三恶道,就很好。
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如果一堂课能记住一个关键内容,十堂课就能记住十个关键内容。这样的话,学这部经典就很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