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讲解·第4课
2023年8月31日
加行发心殊胜已经讲完了,现在正在讲正行无缘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包括善根正行无缘、共同正行无缘和不共正行无缘三个方面。其中,善根正行无缘已经讲解完了。在第二个方面中,昨天已经抉择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
在闻思的过程中,对于人无我和法无我,至少要有理论上的理解,或者有一些证悟境界,这非常重要。
昨天讲到,显现和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在凡夫面前,二谛是不同的概念,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无有;而在圣者面前,二谛完全是一味一体的,如同《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心经》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其实,这就是圣者的境界。我们看起来好像互相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此,显现和空性是一味一体而不是水火不容。
昨天也讲到了二谛的一本体和异反体,异反体是指不同的反体。这两个道理,你们要好好思考一下。
在这里,针对像我一样的初学者,是时候着重宣说唯一无实空性就是共同正行了。
列绕朗巴大师谦虚地说,针对像他一样的初学者,是时候着重宣说唯一无实空性了。因为在正行无缘时,主要是讲解空性并在其中安住。
因此,法与人在胜义中皆无,在名言中无实如幻地存在。
这句话非常重要。在胜义中,法与人都是不存在的,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可能得到。但在世俗中,一切又无实地存在,如同梦幻一般,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为此,瑜伽行者入定时要修空性,后得时要学会将虚幻道用:在寂静的地方,身体端坐于舒适的坐垫上,除垢气,自然呼吸,调正发心,将上师观于头顶,虔诚祈祷,将上师收摄于自身,稍许休息。
麦彭仁波切的许多教言也是如此。入定时,在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中安住;出定时,一切以如梦如幻的方式转为道用。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虽然出定时会有种种分别念和显现,但这些都是现而无实的,就像是梦幻一样。在这种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如何修持空性呢?列绕朗巴大师讲了一个简单的修持方法。在寂静的地方,身体端坐在舒适的坐垫上。坐垫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应该根据个人的舒适感来选择。然后,排除九次垢气,自然地呼吸。接下来,调整心念,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远离不善心和无记心。将上师观在头顶上,虔诚地祈祷。最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获得上师身语意的加持,于此境界中稍作安住。
很多上师经常讲,修任何一个法之前,最好先修一座上师瑜伽。如果时间有限,可以修持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然后多念几遍祈祷文,最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心间。法王的上师瑜伽与《大圆满前行》和《七句祈祷文上师瑜伽》中的融入方法略有不同。
总之,无论修持哪个法门,都要按照相应的仪轨来修持,这都不矛盾。
之后以见解进行抉择:我的身语意与“我”,以一体、他体任何方式也不存在,身是现空如幻、语是闻空如回响、心是念空如云散空中,如是外内器情一切法皆不离无实空性的自性。
之后,运用中观理开始抉择,如何抉择呢?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心念与所谓的“我”,以一体或他体任何方式也不存在。
前面已经观察过了,人我不存在,法我也不存在。这个观察方法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接受过世间教育的人来说非常有效。因此,现在有些人没有学习过《大圆满前行》,就开始学习《中观根本慧论》。
但我认为,最好先学习《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有了一定闻思基础后,再学习《中观根本慧论》,这样可能更好一点。否则,虽然你明白了胜义中不存在的道理,但对于名言中存在的道理却不了解,可能无法很好地行持善法、取舍因果。
听说最近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的人很多,我也非常随喜他们的求法精神。但对于没有基础的人来说,直接接触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不知道合不合适。
有些人可能会想:“身体明明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不存在呢?”实际上,身体的本性是现空无二,就像幻术一样;语言的本性是闻空无二,就像空谷回声一样;心念的本性是念空无二,就像云消散在虚空中一样。
列绕朗巴大师的抉择方式有点与众不同。他是通过三门来直指人无我和法无我,这种观察方式确实比较少见。如此思维以后你会明白,不仅身语意本性是空性的,内外器情世界的一切法,也都不离无实空性的自性。
最终,于不离此定解的妙用中尽量安住;不能安住时,再如前一样观察,随之于空性中安住,即观察与安住反复轮番修行。最后回向并发愿,然后起座。
此处提到的不离如梦如幻定解的妙用,在禅宗和密宗中都有讲述。
在2017年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麦彭仁波切造的《禅修法》。在这部法中,也讲到了如何让心安住。如果想要心安住下来,首先要修好寂止。修任何一个法,都不能离开寂止,这个很重要。
现在的大学、公司、医院里都提倡禅修,尤其是西方人特别喜欢,很多大城市里的人为了缓解压力而禅修。其实,这些禅修内容大多来源于佛教。然而,我们佛教徒自己却没有好好修行,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对于比较高深的寂止和胜观修法,我们暂时可能修不上去,但一些简单的调心法门,都比较容易修,而且对身心健康和闻思修行也很有帮助。
如果一个人的心经常能够安住,那他的闻思修能力应该很强,对上师的信心也会更加坚定。然而,有些人的心总是往外散乱,无论是修出世间法,还是做世间法,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时心思涣散、飘忽不定。因此,不管修什么法,关键在于调伏自心。如果心很淡定,那么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能应对自如。
正行的时候,如果心无法安住,那就再次如前一样观察修,随后在空性中安住,即观察与安住反复轮番修行,这在《定解宝灯论》中有专门分析。另外,《如意宝藏论》中也有让心安住的相关教言,莲花戒论师所造的三部《修行次第》,也讲述了正确的见行次第,现收录于藏文《大藏经》中。
总之,最初时观察修,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修,最终安住修。
在所有座间,心不散乱,一切威仪皆依无实如幻道用而行善度日。
这里介绍了一种简单的修行方法,即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饭或休息时,保持心不散乱,一切威仪皆依无实如幻道用而行善度日,这也非常重要。
真正通达中观或大圆满的人,当他出定的时候,表现得仍和普通人一样,也需要交谈、吃饭和走路,但却经常不离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是一种很殊胜的修法。
所以,对于发生的很多事情,大家不要特别执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你过于执著,也没什么可执著的,一切都是幻变的。如果你进行分析,也无法得到答案,但现而无实的显现是存在的。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境界中,将一切显现转为道用。
《宗镜录》中说:“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意思是说,修行像空中鲜花一样的六度万行,安坐在像水中月亮一样的道场,降伏像镜中影像一样的天魔,最后证成现而无自性的梦中佛果。这句教言听起来好像特别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根登群佩在他的中观教言中也说,摧毁幻化的城市,得到幻变的宝洲,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幻化的。如果幻化的城市已经被摧毁,还能得到一个真实的宝洲,这意味着有些法是空的,有些法是不空的,但实际上万法都是空性的。
我听说很多道友正在学《大圆满虚幻休息》,而且学得还不错。我以前讲过几次这部法,当时感觉很深刻,但现在很多年没有讲,忘得也差不多了。那时候,在讲完《虚幻休息》的两三年里,我好像一直处于虚幻的状态中度日。
这里说的是行善度日,并不是说在虚幻中天天造恶业。其实,这些教言非常有分量。高僧大德们,尤其像伏藏大师列绕朗巴那样证悟境界极高的成就者,哪怕只是讲一句简短的教言,也蕴含着甚深的道理。而一般的凡夫人,写再多篇幅的文字,也不一定有这样深刻的内涵。
如此对诸法无实如幻生起定解并领受时,如果认为一切善恶业皆如幻,因此无利无害,从而轻视它,那就是黑法蔓延的魔之见行。所以,千万不要如此。
将一切万法视为如梦如幻,对此生起定解和领悟,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并不需要获得阿罗汉或一地菩萨的果位。通过观察完全可以了知,万事万物与幻术、梦境、镜像没有任何不同,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此理。然而,如果认为一切善恶业都是如幻的,因此什么都无利无害,从而轻视业因果,那就是黑法蔓延的魔之见行,持有这种观点非常危险。
以前藏地有一个老乡,他每次杀羊时都说:“你也不存在,我也不存在,我们两个都是空性的。”边这样说边杀羊,这就是一种邪魔的说法。莲花生大士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善恶业都如梦如幻,所以无利无害——这是邪魔的见解和行为。所以,千万不要如此。如果我们学习了中观,学习了《虚幻休息》,最后将一切善恶都否定,什么都不做,只能说明已经落入歧途,实在是非常可怜!
了知空性是业果的助伴而连细微善恶也不能轻视,应当具足三殊胜,正确行持所有大小善根;如毒般警惕一切罪业,如果不由自主地造了罪,必须立即以悔前戒后的方式认真忏悔,这是殊胜要点。
如果我们对空性有所认识,就不会轻视因果,反而会更加谨慎取舍因果。入定时,一切都是空性的,而后得时,如梦如幻的善恶果报也不会虚耗。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殊胜的教授。
对于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应该能明白佛教的究竟意趣就是如此。当然,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点,这些道理也确实很难懂。从字面上看,《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似乎很简单,但只是读一遍的话,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读书和听讲还是有差别的。
尤其是密法,比如《上师心滴》《文殊静修大圆满》《大圆胜慧》《法界宝藏论》等,这些法本都非常殊胜,但如果没有善知识讲解,只是自己看的话,对于利根者来说,依靠文字便能通达其中的意义,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文字就是文字,相续就是相续,两者之间若没有一个桥梁,则无法融合在一起。
(三)不共正行无缘,是指直接宣说与圣者智慧随同之实相的甚深窍诀方便——大手印、大圆满的所有正行引导。像我这样的人,对此并不了知。
不共正行无缘与诸佛菩萨的实相境界相应,包括大圆满和大手印的所有正行引导。
大家应该清楚,无垢光尊者总是自信满满地给别人传授教言,并且毫不谦虚地说,自己的智慧就像无垢的光芒,可以照耀整个世界,遣除一切邪见黑暗,开启智慧的莲苑等等。相比之下,列绕朗巴大师就不会这样,而是非常谦虚地说:“像我这样的人,对此并不了知。”
实际上,列绕朗巴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之一降魔金刚的化身。当时,莲花生大士将一切金刚橛续部究竟心要交付于他,这些法都隐藏在他的大圆满法界智慧中。如果他没有证悟大圆满,则没有办法取出这些意伏藏,而事实上他早已证悟。不像有些人一样,经常和别人说:“过来,我给你讲个大圆满。”自我感觉特别好,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东方人,尤其是亚洲人,特别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功德。因此,很多大德在某种场合下会表现谦虚。
以前,第二世敦珠法王刚去西方时,也显得非常谦虚,在西方人面前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懂佛法。后来,这些话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说敦珠法王是不懂佛法的人。其实,这只是他自己的谦虚之辞,但西方人比较较真,认为如果你自己说不懂,那就是真的不懂。但对藏族人来说,如果你问他吃不吃饭,他肯定会客套地说不吃,即使再饿也不会直接说吃。
因此,在这里,列绕朗巴说一些谦虚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相比之下,现在有些人明明什么都不懂,却声称自己懂大圆满,这是非常可笑的。
三、善根与日俱增的结行回向殊胜:包括回向之证人、所回向之善资、回向对境之众生、回向之目的、回向之方式五个方面。
起座时,相应自己的境界,思择分析入座时所修的任何善根是否已成为清净善法。如果成了不清净的善法,就要想到“我实在后悔”,立即忏悔,发誓以后不再犯;如果成了清净的善法,则值得欢喜,认为未来需再接再厉,之后作回向。
比如,你刚才入定了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那么下座之后,就要思维自己所修的善根是否已成为清净善法。
如果在修行中产生了嗔心或贪心,使善法变得不清净,就要深感后悔并立即忏悔,发誓以后不再犯这些过失。如果在修行中相对较清净,没有产生恶的分别念,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则值得欢喜,意识到将来要再接再厉,之后作回向。
下面,具体分析回向的五个方面。
(一)回向之证人,是诸佛菩萨及其总集根本上师如意宝。要观想他们现量安坐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修他们是我善根回向菩提的见证者,并以大慈大悲加持我修行顺利。
每次念诵《普贤行愿品》时,大家可以观想一切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坐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作为自己善根回向菩提的见证者。就像我们要举行一个颁奖仪式,然后特地请一些人来作见证一样。
最后,祈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以大慈大悲加持自己修行顺利。
(二)所回向之善资,是我这一座所修的善法,从无始生世到现在、从今生直至获得菩提之间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资。现在这一世直至获得菩提之间的一切贤劣所依之身体;用于维生的巨细优劣之受用;佛及佛子所行之善资海,所有老母有情已积、将积之一切善法,均以心来观想,将其聚集在一起。
通常来说,所回向之善资的顺序是身体、受用和善根。但是,这里讲先回向三时所积累的一切善根,然后是现在这一世直至获得菩提之间的一切贤劣所依之身体。这些身体有好有坏,比如人天、地狱、饿鬼、旁生的身体,人类中也有些身体特别健壮,有些则经常生病,气色也不好。
总之,先是三时的善根,然后是三世的身体,还有用于维生的大小受用,以及佛陀和佛子所行持的所有善资,所有老母有情积累的一切善法。无论是已经积累的、正在积累的,还是将来积累的,全部聚集在一起进行回向,这就是所回向的善资。
(三)回向对境,是今生的大恩亲生父母、憎恨的怨敌和魔众为主的普天下一切老母有情,无有偏袒,普皆回向。
回向给谁呢?全部回向给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包括与自己关系不好、天天制造违缘的怨敌,以及无形中的魔众,这些全部都要回向。
有的时候,泛泛地回向给所有众生更好一些,因为具体分析时,可能不愿意将善根回向给跟我们关系不好、对我们怀有怨恨的人。比如,我们在分东西时,被问到是否要给大家,都会说可以、可以,但一旦涉及与我们关系不好的人,可能就会犹豫或放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因此,佛经中经常将父母和怨敌两者合在一起观想。
以前,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他请无相禅师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后,农夫问:“禅师,我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禅师说:“佛法如慈航普渡,不只你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都能得到利益。”
农夫不高兴地说:“我妻子非常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把善根只回向给她,不要给其他众生?”禅师开导农夫说:“如果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就像点燃一盏灯,这盏灯又点燃一千盏灯,既能利益无量众生,你妻子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听后勉强答应了,但又提出一个条件:“我的邻居姓赵,这个人经常害我,你在回向一切众生时可不可以把他排除在外?”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排除在外?”
因此,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将平时与你关系不好或对你有意见的人观想在你的面前。就像修皈依时,观想父母在左右,怨敌在前方,大家全部面向皈依境。
总之,对于听课、转绕等善根,最好不要仅回向给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要回向给一切众生,包括大恩父母、怨恨的敌人,以及经常伤害自己、让自己生病、制造违缘的魔众为主的普天下一切老母有情,这才是大乘行者的行为。
(四)回向之目的,是看能否做到不求对自己现世有利的好报及利益后世的异熟果,而是不杂私欲、唯一只想利他而回向。
回向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这一点大家应该能做得到。
“利他”是指前面发心中提到的两个侧面,也需要在这里具足。
“利他”是指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发心的时候需要利他,回向的时候也需要具足,后面也会讲到,其实发心和回向是一个意思。
做事开始前,发心为了利益众生而行善;做事结束后,发心为了利益众生将这些善根回向。归根结底,就是要缘众生,帮助众生。
因此,为令现世父母、怨魔为主的遍天下一切老母有情的六道世间之痛苦和苦因——业与烦恼、所知障连同习气垢无余一切速皆清净,将身体、受用、善资普皆回向。
令三界轮回中一切老母有情,包括现世父母、怨敌、魔众等众生的苦果和苦因——包括烦恼障、所知障及二障的习气,全部都要清净无余,这就是回向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统统回向给他们,这是利他的回向方法。我们不仅要口头上这样说,心里也要这样作意。
接下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为令一切老母有情的苦因苦果悉皆灭尽、清净之因缘普皆圆满,心中观想以今生为例,将生生世世的一切身体、一切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资均如此普皆回向。
具体而言,以现在的身体为例,实际上与之前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把句子反过来讲,将生生世世的一切身体、一切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资全都回向给众生。
如是令一切老母有情离开痛苦,享受增上生人天所依妙法的殊胜种姓、相应正法的富足受用,而且为了迅速获得诸佛菩萨之地道的功德究竟、二利任运自成的圆满佛果如意宝,将身体、受用、善资悉皆回向。
这里讲到,为了众生离开痛苦,暂时享受人天的安乐,究竟迅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同样要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全部回向给众生。
这两段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其实侧重点不同。此处是为了让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全部回向。
愿唯我的身体、受用、善资,成为令一切老母有情圆满具足速得遍知佛果如意宝的因缘。应当诚心诚意地反复思维。
我们一定要反复观修,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全部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众生。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老领导,他一生都从事世俗事务,但他的内心一直关注着众生,对众生充满了怜悯之情,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的防备心特别重,哪怕有机会利益众生,有时也会感到胆战心惊,不愿意与众生接触,总担心会受到牵连。而有些人虽然没有天天得受灌顶和教授,但可能受到过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的影响,无论大事小情,只要能够帮助众生,他们都会全力以赴,无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损失,这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教徒。
我们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将利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了天下无边的老母有情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在诸佛菩萨的见证下,虔诚地发愿,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全部回向,愿他们远离苦因和苦果,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享受妙法带来的无漏喜乐。如此诚心诚意地反复思维。
(五)回向之方式,如果回向时有三轮的实执,则成了有毒的回向,这里并不是这样,而需要了知随同于无毒三轮普皆清净的回向。因此,必须将所回向的善资,为了所回向的对境众生获得佛果的目的,以三轮无实如幻的定解来回向。
这里讲到了三轮体空,即所回向的善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所回向的目的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三者在胜义中了不可得。而在世俗中,众生如梦如幻,善根如梦如幻,获得的果位也如梦如幻。以这种方式进行回向,才能被称为三轮清净的回向。就像《入中论》中所说,凡是具有三轮执著的布施、持戒等,全部属于世间波罗蜜多;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布施、持戒等,称为出世间波罗蜜多。
反之,如果认为自己所做的善根是实有的,不愿意回向给众生,而只想自己持有,这实际上是不清净的。
应当观想:尽管依靠自力只知道这些,但随学于具有慧眼的三世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普皆回向。
按照三轮体空的观想方法回向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当依靠自力比较困难时,可以随学具有慧眼的三世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回向方法,他们如何回向,自己也如是普皆回向。比如,口里念诵“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两颂,来作印持。实际上,这也可以算作是《普贤行愿品》的简略回向。
总之,应当观想:“往昔的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种回向可以代替三轮体空的回向。下面会讲到,这样回向有很大的功德。
如是缘于回向对境的无量有情,以想要遣除无量有情的无量痛苦而回向,想到具无量痛苦的无量有情都被一一安置于佛果而回向。
回向的对境,是天下无边的众生;想要遣除无量有情的无数痛苦,这是回向的目的。也就是说,以悲心缘一切众生远离苦因和苦果,将他们一一安置于佛果而回向。
那么,诸佛的数目无量,一一佛陀有无量功德,将这些功德的数量一次性作回向,结果善根增长至具足四个无量或具足四个无数,所以,这称为能使善根与日俱增的结行回向殊胜。
刚才提到的对境众生无数,他们的痛苦也是无数,而所安置的佛果无数,佛的功德也是无数。将这些功德的数量一次性作回向,每一次都如此回向,这样善根就会不断增长,直到具足四个无数或四个无量。
虽然这里的词语稍微有些难懂,藏文上也不太好理顺,但意思就是这样。总结而言,众生有无数,他们有无数的痛苦,我们要将他们安置于无数的佛果,获得无数的功德,所以要一次性作回向。
表面上看,我们要将善根回向给无数的众生,但实际上也可以进行细分。就像《普贤行愿品》中说:“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意思是说,众生无尽则烦恼无尽,烦恼无尽则业惑无尽,所以发愿也是无尽的。就像这里所说的,我们进行回向时,其实也使善根增长至具足四个无量。因此,这被称为能使善根与日俱增的结行回向殊胜。
以菩提心宝所摄持的一切善根,犹如妙树之果,不断生出暂时的人天乐果和菩萨不可思议的地道功德。然而,这些善根不会耗尽,它会成熟为究竟遍知之因。
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回向,即使中间产生嗔恨心,善根也不容易毁坏。同样,把未来的善根现在回向,即使未来对他人产生嗔恨心,善根也不容易毁坏。
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对于获得一定境界的人来说,应该能够做到,否则只是口头上说一下,不知道能否成为真实的回向。总之,我们要将菩提心与回向结合起来,这样善根就不会耗尽,会成熟为究竟遍知佛果的因。
《慧海请问经》中说:“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意思是说,如果有一滴水落入大海里,那在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是不会干的,因为它已经与大海融为一体了;同样,如果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那在未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
如是加行发心与后行回向二者略摄为一义——方便世俗菩提心的实修法,是积累有缘福德资粮的方便;正行无缘是智慧空性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是能圆满智慧资粮的方便。
实际上,加行发心和后行回向都离不开众生,都要有利他心,二者可以略摄为一个意思。一个是开始的阶段,一个是结束的阶段,但其实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在三殊胜中,包括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正行无缘的空性修法属于胜义菩提心,是圆满智慧资粮的方便;加行发心和结行回向属于世俗菩提心,是积累福德资粮的方便。因此,三殊胜也是积累二种资粮的一种方便。
我等初学者,尽可能以信解行、精进、毅力修持空性大悲藏是非常重要的。
从世俗层面来讲,要好好地发心和回向,从胜义层面来讲,要安住于空性或大圆满的境界中,这两种修法都属于修持空性大悲藏。因此,作为初学者,我们应该要有信心、有精进、有毅力、有感觉地修持。
在修行时,内心的意乐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因为法师的要求,不得不勉勉强强地修行,被动应付性完成任务,这样会感到特别痛苦,也根本修不出成果,为了修行而修行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快乐地修行正法,这样效果才好。
要知道,空性与大悲双运的空性大悲藏,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能拥有,如同《中观宝鬘论》中所说:“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依此,能使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相辅相成,依靠增上之果,可以寂灭学道各个阶段所断的染污品,次第增上所证的清净品之功德。
依此三殊胜,能使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相辅相成,依靠增上的善果,能逐渐寂灭一地到十地所断的染污品,次第增上一地到十地所证的清净品之功德。
获得所有上上地道功德时,会得到断证殊胜功德的威德力,广利老母有情,从安乐走向安乐,最终自在拥有究竟大乐、断证究竟、二利任运自成的圆满佛果如意宝。
获得所有上上地道功德时,会得到断证殊胜功德的威德力,即获得菩萨果位或佛果。这时,你可以广利老母有情,从安乐走向安乐,最终自在拥有究竟大乐、断证究竟、二利任运自成的圆满佛果如意宝。
因此,愿诸位有缘者恒常实修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宝。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万善同归集》中说:“菩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一者观诸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其实,修行的方法非常多,但归纳起来就是观空性和不舍众生,一个是胜义菩提心,一个是世俗菩提心。在所有的修法中,这两者是最重要的。正如大德们经常说的,一切大乘法最主要的精华就是空性大悲藏。
修行空性大悲藏,其实就是修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即人无我和法无我,可以用大圆满的方式修,也可以用大中观的方式修;同时,在做善事时,一开始要发菩提心,最后要把善根回向给众生。
回向时,大家要尽量去想回向的五个要点,即回向的见证者、所回向的善根、回向的对境、回向的目的、回向的方式,如果这些一一具足,那我们的修行一定会成功。有了这些窍诀,修行也会变得简单,不然学到最后很可能会变成法油子,这是非常可怕的。
至此,三殊胜的窍诀已经全部传讲圆满。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反复阅读,尤其是一些在家佛教徒,没有长期在学院闻思的机会,应该自己学习这些法门。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来学习。如果遇到了善妙的因缘,那你在家里打开电脑就可以接受佛法,这样也很方便。因此,我希望你们以后每年都能看一遍《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文字上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每年都要提醒自己一次。这样的话,即使你在其他理论方面不太懂也没有关系,至少你的修行会很不错,不会走偏,也不会误入歧途。
如果你自己学得比较好,学得比较有感觉,自然而然会愿意帮助与自己有缘的众生。即使你无法帮助他们,那么经常发善愿,今生也是有意义的。
希望所有的听众,无论是现在正在听的,还是以后听音频或视频的,都能像真正当下听课一样对待。如此一来,在你的相续中,一定会获得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为主的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的加持。
为满朗哲·旺钦丹增秋嘉之意愿,伏藏师列绕朗巴撰著。
2023年8月27日
译于莲师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