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讲解·第3课
2023年8月30日
无论做任何善事,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此才能成为大乘道的根本。希望大家能够再三地去了解、思考,因为这部法确实很殊胜。虽然很多人都学过,我也多次讲过三殊胜,但这里还是有一些新的概念和窍诀。得到这样的窍诀,对每个人的修行都很重要。
对于这些教言,最好不要当耳边风,听完就忘了,这样有点可惜。遇到这么殊胜的教法非常难得,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的。那么,正行无缘的时候怎么修持呢?
二、使善根不被外缘所毁的正行无缘殊胜:包括善根正行无缘、共同正行无缘、不共正行无缘。
如果善根以正行无缘来摄持,则不会被外缘所摧毁。
在藏文中,正行无缘的分类并不明显,而按照汉文的语法来讲,可以分为三种无缘,即善根正行无缘、共同正行无缘和不共正行无缘。
(一)善根正行无缘,是指在修行的法中,不外散他处,心松紧适度、处于清晰状态,对于了知法的句义,要欢喜踊跃、信心十足,一心一意专注于某个法的句义,不紧不松地精进。像我一样的初学者,心相续就像一匹野马,总是毫无意义地涣散。
相较于其他修法而言,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教言讲得更为详细。
我们以前讲的时候说,不管修任何善法,如果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行持的善法,也可以称得上是正行无缘。“无缘”即不缘一切法,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做到。
列绕朗巴在好几处地方都说:“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在众人面前显得特别谦虚。其实,如果像他这样的智者都不能了知、不能做到,那我们这样的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一般只能具足发心和回向,中间的正行无缘很难做到。而像此处所讲的正行无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修大悲心或修阿弥陀佛时,心专注于所观修的法上,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处于清晰的状态,远离昏沉和掉举,对于这个法的句义,要欢喜踊跃、信心十足,一心一意地专注修行。
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做到正行无缘,此处已经讲得很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忘记。遇到这么殊胜的法,对于长期观修法义的人来讲,会觉得非常珍贵,如获至宝。如果平时做事时,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以正行无缘来摄持,也没有进行殊胜回向,对于这种人则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他们只关注吃喝和身体健康,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
这里讲到,修行应该不紧不松地精进。尤其是修空性时,如果心绷得太紧,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盲目地闭关修行,最后出现许多迷乱的显现,甚至可能造成精神不正常。实际上,刚开始修持时,应该采取时短而次数多的方式,如果心不能专注,也不要过于勉强。
有的人特别着急,很想马上安住下来,一直不断地刻意压制分别念,就像强制性地把洪水挡住一样,一旦溢出来,立刻会出现泥石流和水灾。因此,对于分别念要适当地照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列绕朗巴大师肯定可以做到正行无缘,因为莲花生大士把许多意伏藏和地伏藏都亲自交付给他了。虽然藏地有很多伏藏大师,但拥有二十多函伏藏法的人还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他仍然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初学者,心相续就像一匹野马,总是毫无意义地涣散。
如果心能够不随沉掉之缘所转,反复转向所要了知的善法方面,那么心稍微堪能的境界就会保持一段时间。
修禅时,通过九种方法,可以逐渐驯服自己的心。这九种方法,叫“九住心”,而九住心中的前三种,即安住、相续住、数数住,对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安住时,如果心散乱于他处,应该运用正知正念,让心重新回到之前安住的状态,这样心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当心静下来以后,再去思维诸行无常、人身难得等道理时,自然而然会变得堪能。
最初,心可能像野马和猴子一样,根本没办法安住,但经常串习的话,久而久之心相续逐渐会被调整过来。
所以,与自相续达不到的口头高见相比,这似乎更有利于心相续。
如果一直达不到大圆满、大手印、光明离戏的境界,不如先尝试修一些简单的法,这样可能会更好。
关于专注的程度,《入菩萨行论》和《杂阿含经》中都有提及。比如,国王命令一人端着满满一钵油,绕王宫而行,只要洒出一滴油,即处以死刑,那么此人定会极其小心谨慎,即使从围绕着美女、歌舞伎乐的群众中穿过,也不会使他分半点心神。实际上,修行也应如此。如果分别念涣散的话,就会带来今生和来世的痛苦,只有专注于所观修的法上,才能获得解脱,远离一切怖畏。因此,在没有获得稳固境界前,要一直专心致志地修行。
世亲菩萨在《止观门论颂》中说:“人间散心善,还流生死河。”意思是说,以散心所修的世间善根,仍然会让我们堕在生死的江河里沉沉浮浮。因此,作为智者,心应该专注于所修之法,并且要长期修行。许多老修行人基本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坐下来就自然而然地专注于自己的境界中。这可以被视为初步的正行无缘。
无论修习何种法门,都应该专注于其中。比如,念诵十万遍莲师心咒时,要一直观想莲花生大士,尽量让心不被贪嗔痴所转,这样一座下来,也可以称之为正行无缘。又比如,观修无我或菩提心时,在这一座当中,不要一会儿看手机,一会儿出去一下,一会儿看看其他书,这样心很容易散漫。
修正行的时候,最好不要看手机,或者听一些教言,应该放下一切琐事,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所修的境界中。在修学过程中,大家务必要牢记这一点。
(二)共同正行无缘,就是此处真正要讲的内容。
这里主要是讲人无我和法无我,以证悟无我的空性智慧来摄持善根。
毁坏善根的因缘,共称有嗔恨、对善行感到后悔、向他人炫耀、未以回向摄持。
毁坏善根的因缘有四种。第一种是生嗔恨心,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多生累世积累的善根;第二种是生后悔心,对自己当时所做的善行感到特别懊悔;第三种是炫耀,向他人夸耀自己的功德,比如放生、磕头、修五加行等;第四种是没有以大乘的回向方法来摄持善根。
这些行为都可以毁坏我们的善根,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得也比较广。
一般来说,一切恶心、恶行都是善法的障碍。如果你追求今生的琐事,就会顺便造下罪业,在烦恼的驱使下,没有自由地只求今生目标。烦恼的根源是我执,所以,如果调伏了我执,那么烦恼的根源、今生的琐事以及一切罪恶自然就会被遮止,就像炉子里的火熄灭了,房上的烟就会断绝一样。
如果没有很好地调心,一直造恶业或忙于今生的琐事,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修行的缘分。
事实上,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很多经论中都说,我执才是真正的魔王。如果调伏了我执,那么烦恼的根源、今生的琐事以及一切罪恶自然就会被遮止。
因此,如果想要做到正行无缘,首先要从断除我执下手。《入中论》中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意思是说,以智慧见到一切烦恼和过患都是由萨迦耶见而生,而“我”就是萨迦耶见的对境,所以瑜伽师首先应该破除我执。就像炉子里的火熄灭了,房上的烟雾自然而然会消失。
对治我执的方法,就是证悟无我的见解。
无我的见解非常重要。《大庄严论经》中说:“唯佛师子吼,说诸行无我。”意思是说,唯有佛陀以狮子吼声宣说了诸行无常。
看你能不能认识它,必须认识了才可以实修。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无我的法门,特别是中观法门。通过学习中观理,认识到无我并不困难。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在说大话而已,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只要你认真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观宝鬘论》《中观四百论》等中观论典,除非你特别愚笨,不然不会道理上都不明白。
我们天天口口声声说“我”,早上说“我要吃饭”,晚上说“我要睡觉”,甚至梦里也经常说“我”,一直陷于我执和我所执的罗网当中。然而,当以中观理证来分析时,我和我所的本体丝毫也不存在,所有的虚妄分别都会土崩瓦解。
我以前也多次讲过,即生当中遇到如此殊胜的般若空性法门是极其难得的。如果听闻以后,仍然没有证悟无我的境界,或者说没有认识到无我的真谛,那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即使你认识到了,但如果没有实修,仍然无法对治我执,就像云间的太阳一样,一会儿明亮照耀,一会儿又被乌云遮障。因此,要再再串习无我的定解,让无我的习气逐渐成熟。
实际上,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中观方面也很厉害。虽然他在此处讲得并不多,但我们应该清楚他的伏藏法非常殊胜。有些伏藏大师可能不太擅长讲解理论,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列绕朗巴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而且在麦彭仁波切面前学过中观,好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学过《入行论·智慧品》。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任何领域都很出色,并且抉择方式也具有独特的窍诀,并非别的高僧大德讲完后,他自己再重复一下,然后立成文字放在那里。因此,这次学完以后,即使是那些多年学习中观的人,也会有更多新的收获。
我执有两种:人我执、法我执。其中,认为有一个“某某人我”在我的三门上实有存在,就是“人我执”。
通常来讲,人我执是指执著五蕴的总聚为我,在五蕴上安立人我。而这里是在身语意三门上安立人我,认为我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语言、这个心念。
因此,认为有一个“我”在身语意三门上实有存在,这叫做人我执。
具体来说,从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我们丝毫不知道要观察、分析所谓的“我”是否成实,就想当然地断定它一定存在、一定真实,这就是“俱生我执”。
我经常去一些高校演讲,发现他们很多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老百姓不知道“我”不存在还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世间人特别崇拜的高等知识分子,也完全被极其坚固的实执所束缚,这有点说不过去。有时候,看到这种自欺欺人的场面,悲悯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这里讲到,我们丝毫不知道要观察、分析所谓的“我”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就想当然地断定它一定存在、一定真实,这就是俱生我执。
大多数人从来没有问过,也没有思考过“我”是否真实存在。大概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说“我”,虽然那时自我认知比较模糊,但天生地认为自己肯定存在且真实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俱生我执,甚至动物也有这种执著。
在《动物世界》里也经常可以看到,每一个动物都为了维护自己、获得饱食和生存而不断奋斗,这就是俱生我执。这并不需要父母的后天教导,即使是最愚笨的动物也有我执,也就是把自己的三门执著为“我”。
随行于恶知识与颠倒的宗派,以增益的恶缘,认为有这样那样真实成立的“我”,这就是“遍计我执”。
长大以后,受到老师、父母或恶知识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某些根本不存在的“我”是存在的。此外,在外道的观念中有特别多的“我”,比如神我或恒常不变的我。受到不同历史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他们认为存在这样的我。
如今,一些古老的宗教正在逐渐消失,同时新的宗教也不断地涌现。有些人会将其他宗教的词汇和教义拼凑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宗教派别,而且这样的人和事越来越多。
总之,认为存在常有的我、自在的我或恒常不变的我,执著本来不存在而增益出来的“我”,叫做遍计我执。
认为我的三门与外器内情所摄的种种这些法,就如同见闻觉知行境中存在一样是成实的,这种执著是“法我执”。
法我执,是指把自己的三门与外器内情所摄的种种这些法,执著为实有存在。
这里与其他的分法有些不同。以前我们所说的人我执,是指将五蕴执著为我,而法我执是指执著外在的法,比如外面的人、外面的动物,甚至我的帽子、我的鞋子、我的身体,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是我所执的对境,但其实也属于法我执。但在这里,列绕朗巴认为执著三门上有个“我”是人我执,有俱生和遍计两种,而认为身语意和内外的种种对境实有存在,就是法我执。
也就是说,不观待宗派自然而有的一个实执,是“俱生我执”;随宗派而执著两种无分法等成实存在,即是“遍计我执”。
在没有学习任何宗派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认为身语意等对境是存在的,这是俱生法我执。
随着小乘宗派而执著两种无分法,即外境无分微尘和心识无分刹那,认为这两种法成实存在,这属于遍计法我执。
因此,归纳起来有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其中,人我分为遍计人我执和俱生人我执,法我也分为遍计法我执和俱生法我执。这些分法实际上非常有意义,对自身的修行也很有帮助。
法与人,在名言中存在;成实的两种我,在名言中也不存在;
有些宗派认为,瓶子本身是不空的,瓶子以什么空呢?瓶子以实有空。这样一来,似乎存在成实和瓶子两个本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凡夫众生只要执著法或人,其实都具有一种成实的执著,根本不会是无实的执著,也不会是如梦如幻的执著。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加“成实”两个字,因为这种执著本身就是一种成实的执著。有关这方面,各个中观宗派进行了许多辩论。
即使在名言中,成实的人我和法我都是不存在的。就像《入中论》中所说,石女的儿子在名言中也不存在。一切自性实有的法在名言中都不存在。
两种我执心,在名言中存在;
假立的两种我执心,在名言中是存在的;而成实的任何法,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应该这样来理解。
俱生我执,在除了以对治已经断除它的诸位行者以外的其他迷乱者前存在;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存在俱生我执。而真正的阿罗汉、大菩萨和瑜伽士,已经断除了俱生我执。
遍计我执,在执著某种宗派的迷乱者前存在。
现在很多人认为,常有自在的我或常有的神是存在的,实际上这是受到各种宗派的影响。
如是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各有俱生、遍计两种,这四种我执就是所断。它们的对治就是证悟无我的见解,它也有证悟人无我的见解、证悟法无我的见解两种。
人我执和法我执,各有俱生、遍计两种,包括俱生的人我执和俱生的法我执,以及遍计的人我执和遍计的法我执,总共有四种。
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断除这四种我执,对治的方法是证悟无我的见解,包括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因此,它也有证悟人无我的见解、证悟法无我的见解两种。《入中论自释》中说:“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意思是说,佛陀为了让众生获得真正的解脱,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
接下来,再进一步分析人我和法我。在这方面,列绕朗巴大师的分析方法很有意思。
其中,抉择人无我见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依靠智慧分别剖析自己身体的一切血肉、骨骼、内脏、皮肤、汗毛,再三观察分析它是否存在所谓的“我”,认为“这个我住在这儿、存在的方式是这样”是根本得不到的,由此可以断定身体无我;
抉择人无我见解最简单的方法是,依靠智慧分别剖析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识。列绕朗巴大师把人我执和法我执都安立在三门上,这在其他论典中比较少见。
大家应该清楚,真正的正行无缘,一定要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来摄持。下面,先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无我:
第一,依靠智慧来分析身体的各个方面,包括血肉、骨骼、内脏、皮肤、汗毛等三十六种不净物。通过再三观察和剖析,最终意识到所谓的“我”并不真实地存在于这个身体中,由此可以断定身体无我。
现在很多医学院会上解剖课,其实以解剖学来分析无我的见解非常容易。比如,将整个身体的肉、液体和骨骼分门别类,你会发现“我”在哪里都找不到。所以,大家可以用类似解剖尸体的方法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有些人可能认为,人死以后“我”肯定是不存在的。那么,活着的时候,“我”到底在哪里呢?从身体的角度观察,理论上我们完全了解,所谓的“我”根本无法在身体中找到。
许多东西方的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对此进行过深入分析,这真的让人感到很奇怪。当我去一些高校演讲时,为什么我非常有把握呢?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智慧,而是因为佛教的教义无懈可击,没有人能够否认。无论是大教授还是大科学家,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在他们面前说“我不存在”。
如果他们不认可,那我们可以问一问:“你的身体上存在‘我’吗?你的语言上存在‘我’吗?你的心上存在‘我’吗?除了身语意以外,‘我’还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吗?”当我们这样提问时,对方根本无法辩驳。如果是以信仰为主题,那对方完全可以说:“我不信这一套。”因此,我们不谈信仰,只讲道理。
人们口口声声说“我”,那么这个“我”究竟在哪里?通过这种剖析方式,对方根本无法给出答案,说:“‘我’就在这里,给你看一看。”所以,确实有很多人在学习无我法门后,真正树立了无我见。
如是仔细观察口中所说的好坏语言是否有所谓的“我”时,也会断定语言无我;
无论是赞美的语言还是诽谤、嘲讽的语言,是否存在所谓的“我”,这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语言根本没有“我”。
如果认真观察心念——善心、恶心、无记心等所有分别念中是否有所谓的“我”,也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得出“心亦无我”的结论。
通过对身语意三门的观察会发现,实际上“我”确实不存在。这些道理,只要稍微有观察力的人应该都能明白。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似乎没有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来看,人类有时候确实很可怜。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有能力、有智慧、有学识的人,但正如我刚才所说,如果是那些没有知识的农民或牧民不懂得无我,我们还能理解,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机缘和条件。但是,天天给别人讲人生观、世界观的这些人,却从来没有思考过“我”到底在哪里,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如是通达三门皆无我时,如果你再用智慧反复仔细地抉择“与其异体的三门跟前,是否有老马旁边住着小马一样的我”,就会对“我”不存在之理获得诚信。
前面是通过我与三门一体的方式来观察,现在是通过我与三门他体的方式来观察,直接抉择与其异体的三门跟前是否存在“我”。就像观察一匹老马旁边是否有小马一样,三门在这里,然后看三门旁边有没有一个小小的“我”,或者是一个大大的“我”。这样观察以后,就会对“我”不存在的道理生起诚信。
总之,我与三门一体、他体的方式都不成立,这是比较容易观察的。
当我们执著于“我”时,会说:“这是我的身、语、意。”而根本不会说除了身语意以外还有另一个“我”,就像有两匹马一样,一个是我的身语意,一个是我,这是不可能的。
如此认识到各自的身语意与所谓的“我”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甚至连思维有的怀疑也不会产生,从而生起了彻底断定无我的定解智慧。这种智慧称为证悟人无我之见。
从理论上抉择无我还是比较容易的,也会比较有感觉。《中观宝鬘论》中说:“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意思是说,人不是地、水、火、风、虚空,五大皆不是我;《入行论》中讲,头发、指甲、血肉等,这些都不是我;《入中论》是用七相推理来抉择;《大智度论》和《中观根本慧论》是用我与五蕴一体、他体的方式来抉择,通过这些理论可以断定无我。
在详细观察时,我是不存在的,但当一根针刺入身体时,又明明感觉到我是存在的,二者是否矛盾呢?关于这一点,根登群佩说过:从理论上分析,我是不存在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是迷乱的、不合理的,就像有眼翳者看到的毛发一样。众生因无明愚痴而颠倒执著,将没有的东西执著为有,有的东西执著为没有,真的非常可怜。
有人想:如果“我”根本不存在,那么一切众生都说“我行、我住……”,瑜伽行者们都说“我解脱、我迷惑……”,诸佛菩萨都说“我的教法、我的随行者……”,这一切又是为什么?
很多人可能也会想,我明明是存在的,怎么能说我不存在呢?这个道理很简单,这里分析得也很好。
他们所说的“我”,根本就不是成实的存在,而是不真实的、如梦如幻的。
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我,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大智度论》第一卷中讲到了一个疑问:如果我不存在,为什么每一部佛经的开头都说“如是我闻”呢?龙猛菩萨说:“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意思是说,佛陀及其弟子随顺世间人而说有我,其实并没有实有的我。大家方便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大智度论》。
如果不去观察和分析,“我”看似真实,实则是虚假的自性。这就是名言中的“我”,仅仅是这个,也不该不存在。
如果不详细观察,名言中的我似乎真实存在,然而一经观察,我就像水泡、月影一样,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需要刻意去遮破,因为它虚幻不实,是虚假的自性。
一般来说,世间人没有经过详细观察,都会认为有我的存在,实际上也不需要刻意遮破它。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这样无实如幻的“我”,只是依靠设施处三门以心假立的,但“我”的实体却什么也没有。
在《瑜伽师地论》中,讲到了说有“我”的几个原因。第一,为了与世人更好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使用主语来沟通;第二,为了随顺世间,世间众生都认为我是存在的;第三,为了消除对无我的恐惧,因为如果没有我,一些外道会感到特别害怕;第四,我可以作为功德和过失的所依,让人们对断恶修善产生信心。
以上是通过理论来讲人无我,不知道大家懂了没有?这些教言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一百多年前留下的,我们现在通过其他民族的文字来学习,重新回顾他的思想,让他的思想在世间焕发新的活力。通过这种直指无我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够领悟到无我空性,这完全归功于列绕朗巴大师和三宝的加持。
通过以上这些分析,就会明白人我确实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无需使用任何隐晦的方式来推测,只需要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言语和心念,就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身语意都属于自身,而不像电脑零部件,需要借助其他仪器来进行测量。
当我们反观自身时会发现,每个日日夜夜都在说的“我”,根本没有真实存在过。然而,众生被无明愚痴所蒙蔽,直到大慈大悲的佛陀讲述后才恍然大悟,初步地认识到无我的重要性。
因此,在修持善法时,应该以无我空性来摄持。也就是说,首先要认识到人我并不存在,然后进一步认识到法我也不存在。如此一来,才能证悟万法空性,达到圣者的境界。
“法无我”的见解,简单来说,有人会想:“如同蛇不存在,但它的迷乱基——花绳存在一样,虽然‘我’不存在,但这个‘我’的设施处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境,语言能听到、心念行境中现量存在的这些,也都是成实存在的。”
刚开始,你可能误认为有一条毒蛇盘旋在那里,后来通过灯光来观察,你发现那条蛇并不存在,但仍然能看到迷乱的根本,即花色的绳子,就像《入大乘论》中所讲的,有些人认为蛇不存在,但花色的绳子是存在的。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观察之后认为:虽然我本身并不存在,但我的设施处身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境,而且语言能听到、心念行境中现量存在的这些,都是成实存在的。
如果我们认为就像蛇不存在一样,“我”也是不存在的,但是我的身体、语言和心念就像花绳一样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观点也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无法成立。
这些也无法成立,身是现空、语是闻空、心是念空。
身语意等对境也无法成立,为什么呢?因为身体、语言和心念的显现都是空性的。虽然我们看得到身体的显现,但是它的本体无有丝毫实质。同样,声音和心念的本体也是空性的。
此处提到了现空、闻空和念空,在密法当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专有名词。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关教导的人来说,仅仅看到现空、闻空和念空的字眼,他并不会有太多感觉,这就是为什么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不用担心密法法本被泄露,因为一般人看了也根本看不懂。如果没有人指点,像现空、闻空、念空这些简单的名词,也无法理解和体会。就像是一本书,如果有人讲解,或者自己真正进入这个领域,那这本书好或者不好,你是有感觉的;否则,你对其中的每一个名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内容,可能都毫无感觉,对你来说这本书就只是一堆文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因此,对于特别珍贵的书,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加持,而没有智慧的人,看什么书都没有差别。
具体而言,身语二者皆是无情法,因此若以智慧剖析,依次可遣除所有粗大部分,抉择到连微尘也不成立;
具体而言,身体是由微尘组成的,语言是由声音组成的,都是无情法。如果以智慧来剖析,两者都可以抉择为无分微尘,最后无分微尘也不成立。
按照小乘有部宗的观点,声音也是一种微尘。《俱舍论》中讲,任何一个色法都必定具足八种微尘,如果再算上具足根尘与声尘,则有十种微尘。不管怎样,虽然声音是耳识所闻的对境,但最后连微尘也是不成立的。身体也是如此,连微尘也不成立。
刚才提到的设施处,就像《入大乘论》中所讲的,刚开始认为是毒蛇,然后认为是花色的绳子、一段线、几根毛与草,最后连毛与草的微尘也不成立。由此可见,所谓的毒蛇根本不存在,花色的绳子也不存在,通过这种抉择方式,可以通达微尘根本不存在的道理。
心是觉知分,若以伺察慧来善加剖析,可以抉择到连刹那也不成立实有。
刚才讲到,身体和语言都不存在,实际上心识也只是觉知分。如果用伺察智慧来再三剖析,可以抉择到连无分刹那的心识也不成立实有。也可以通过三时来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识都无法成立。
如此领悟了身体连微尘许也不成实、语言如回响般不成实、心一刹那也不成实的道理。对自己身语意的自性空性获得定解时,自然就通达了其他一切众生三门及外器世界无实空性之自性,这种智慧称为证悟法无我之见。
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分别念重、打瞌睡或是产生其他分别心而不能专注听闻,这非常可惜。希望你们以后能将三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如果没有机会,那么自己也要静下来,重新听一次音频或视频。
虽然我讲得不够好,修得也不够好,但我对其中讲到的道理完全认同,也有一些比较深的体悟,应该能给别人带来一些利益。而且,这里讲到的三殊胜修法非常简明扼要,无论是菩提心还是人无我和法无我,都是以窍诀性的方式来进行抉择。
中观的论典有很多,如果全部学习,一两年也学不完。但从根本上讲,只有这样一个窍诀。如果我们依靠这个简短的窍诀,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那就不用学中观了。你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天天逍遥自在,骑着野马在藏地雪域的高原上奔驰,在蓝天白云下奔跑。
这段教言也非常具有窍诀性。此处再次剖析了法无我,即诸法无我如幻的道理。实际上,业因果等一切名言上的安立是存在的,包括刚才提到的人我和法我,在名言中也是可以假立存在的。但是,当用智慧来观察时,心识和外境所摄的任何法,连芝麻许的实有也不成立。
我认为,从理论上证悟法无我,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这并不是在说大话。很多年前,我跟随法王如意宝前往西方弘法,在美国波士顿的时候,我讲了三殊胜和无我的教义,在《西游回忆录》中也有记载。其实,当时我的修行时间还很短。我是1985年来学院的,然后在这里学习到第三年,按照现在的学制来算,都还没有毕业,但对中观好像一学就学进去了,每个道理都非常清楚。当时,我给西方人讲的时候,尤其是无我空性的内容,他们好像特别喜欢,因为通过推理分析,确实找不到“我”。
对此,有些人觉得很稀奇、很有意思,有些人则比较害怕,如果我不存在,那我修行这么多年,还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全都白费了?这个不要紧。《中观四百论》中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因此,如果你对空性产生合理的怀疑,甚至有点恐惧,这说明你已经破坏了轮回的根本,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以前连怀疑和恐惧都没有产生过。
从现在开始,你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就像有一个盗贼,他肆无忌惮地偷窃东西,可一旦别人提醒他,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恶劣的,这时会产生恐惧和担忧,慢慢断除偷盗的行为。
因此,刚开始可能产生一种合理的怀疑或担忧,担心“我”不存在会有什么问题。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大家也不必害怕,因为名言中这是可以显现的。
也就是说,诸法无实如幻之理、业因果等一切名言的安立存在,是有法世俗谛;它们自性无所成立的空性,是法性胜义谛。
接下来,简单讲一下二谛的关系,即世俗谛和胜义谛。在《中观根本慧论》以及坚意菩萨所造的《入大乘论》中都有提及,三世诸佛都是根据世俗谛和胜义谛来宣讲佛法,这样才能让众生趋入解脱。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甚深意趣,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二谛非常重要。
抉择二谛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异反体的方式,一个是一本体的方式。通常来说,异反体是凡夫面前的安立方式,一本体是圣者面前的安立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想,世俗中有、胜义中无,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对此比较模糊。下面会讲到,在凡夫面前,二谛现似相违,而在圣者面前,二谛圆融无违。
二谛异反体是指,色存在于“见”“触”的对境中;这个色的空性,是手等“触”不到、眼睛“见”不到的。
一般来说,色法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但在胜义谛中,或者从它的本性来讲,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到。
在我们异生凡夫的迷乱面前,二谛显现看似直接相违,这是二现戏论没有消于法界所致。
在凡夫面前,二谛显现看似直接相违,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这是二现戏论没有消于法界所致。因此,凡夫无法通达现空双运的意义。
二谛一本体是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境——色的现空无二无别一味安住的离戏清净法界与其有境——有学圣者入定智慧、无学佛陀无分别大本智入定后得无偏任意一者前,法界与本智无别一味,除此之外,连细微的二现也不存在,因此安住于远离迁变的双运自性中,但现分互不混杂、了了分明、互不相违。
缘离戏清净法界的有境有两种,一个是有学地一到十地圣者菩萨的入定智慧,一个是无学地佛陀出入定无别的双运智慧。
无论是有学地的入定智慧,还是无学地的出入定无别智慧,在这两种智慧前,法界与本智一味一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除此之外,连细微的二现也不存在,因此安住于远离迁变的双运自性中。
任何一个圣者,都是安住于远离一切迁变的自性中,但由于有境不同,现分互不混杂、了了分明、互不相违。比如,一地菩萨入定时见法界,完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但在他出定的有境智慧面前,一切显现了了分明,这两者并不相违。因此,对于圣者来说,确实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法界与有境无二无别,一方面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了了分明。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意思是说,空即是显、显即是空的双运境界,凡夫面前现似相违,于圣者面前却根本不相违,正因为如此,诸位高僧大德才说证悟此现空双运的意义极其稀有。如果你能看到的我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我也看不到,那也没什么稀有的。但对于凡夫来说相违的,在圣者面前却不相违,这是非常稀有的。实际上,诸法的本性就是二谛双运。
由不是一切的法性中,可以显现一切,它也是按照生灭住、境有境、有为无为等种种差别而显现二法的。然而,正在显现时,它安住于无二双运离戏的自性中,这相当于甚深中观。
在出定的时候,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生住灭、境有境、有为无为等种种显现。然而,正在显现时,也是安住于无二双运离戏的自性中,这相当于甚深中观。
此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说:实际上,种种不同的法正在显现的同时,从来没有离开过现空双运,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而,在我面前肯定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但在文殊菩萨面前,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因此,这相当于甚深中观。
就此而言,不应该执著“显现与空性”“见与见境”随时随地都是水火不容般相互对立。
无论是显现与空性还是见与见境,我们都不应该执著,也不能认为它们随时随地都是水火不容般相互对立,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在圣者面前,一切都是圆融的,而在凡夫面前,却是水火不容,现与空、见与见境都是相互矛盾的。
第一部分是讲善根正行无缘,但凡夫人很难做到心不外缘;第二部分是讲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中观见解;第三部分是讲大圆满和大手印。列绕朗巴大师说,像他这样的人并不了知这些。可见,法王前世示现上还是很谦虚的,但在《西游回忆录》中示现的并不那么谦虚,尤其是谈到他自己的证悟境界时。大家到时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