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讲解·第1课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3年8月28日
今天,我们开始讲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三殊胜修法。前段时间,藏族的喇嘛和觉姆已经学完了。虽然我没来得及一起学习,但听说大家都认为这部法非常好、非常重要。
我希望我们这边的汉族道友也能学到这部法,所以最近把它翻译成了汉文。对于长期在学院闻思的道友来说,这里面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维这些内容,然后再对照自己的相续,看看自己到底修得怎么样?其实,尽早了解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我们都认为自己在修学大乘道,但其实大乘道的根本就是三殊胜。《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三殊胜的修法,还有其他一些论典,包括《前行备忘录》以及华智仁波切、堪布根华所造的论典中,都强调了三殊胜的重要性。在一些佛经中也讲,大乘佛法的核心是发菩提心、正行无缘和回向殊胜。但是,以窍诀方式来讲的,可能主要是宁玛派的高僧大德。
我记得在朵芒寺伏藏大师德钦朗巴的教言中,也有关于三殊胜的修法。今天要讲的三殊胜修法,并不是特别广,而是一个略修法。
多年以前,我曾计划将这部法翻译出来,但一直拖延没有完成。这次传讲,我希望不仅是学院的常住道友,其他直接或间接听到此法的人,也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否则,遇到这么殊胜的大乘善知识和大乘佛法,最后修持的结果却是我们常常看不起的小乘,或是连小乘都不如的世间法,实在是很不划算。
这次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要认为这些文字自己早懂了。从文字上看,确实没有什么不懂的,但可能有些在学院待了十几二十年的人也没有真正做到。
大家应该清楚,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是法王如意宝的前世。他出生于1856年,圆寂于1926年,出生地是康巴地区的新龙县。
幼年时期,列绕朗巴被白玛邓灯尊者认定为莲花生大士亲传弟子降魔金刚的化身。但是,他父亲舍不得唯一的儿子出家,坚持让他过世间的生活。不久以后,有一天他外出打猎,用猎枪瞄准动物时,却看到了空行文字,很快他就病倒了。病好之后,父亲要求他再去打猎,但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一髻佛母出现在他面前,用她的白色独牙刺穿他的心脏,后来他以前的种性逐渐苏醒。
青年时期,列绕朗巴前往噶陀寺、佐钦寺等地,不断开取伏藏,并依止了诸多高僧大德,包括蒋扬钦哲旺波、贡智云丹嘉措、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纽西龙多等。他在麦彭仁波切面前学习了中观。在33岁那年,列绕朗巴被邀请到拉萨与第十三世尊者互相灌顶,从此之后,他越来越出名。这些事迹在他的传记中都有记载,在《西游回忆录》中也略有提及。
当时正处于英国入侵西藏初期,外部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列绕朗巴在拉萨开始闭关修行,并在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等地取出许多伏藏,同时弘扬佛法。后来由于形势更加复杂,他前往青海果洛地区,在不同的神山中又取出许多伏藏。在他的伏藏法中,主要包括金刚橛系列修法、威猛忿怒莲师修法以及马头明王修法,都是对众生非常有益的法门。尤其是金刚橛修法,具有特别的加持力。
列绕朗巴最后示现圆寂的地方是色达的五彩湖附近,那里也有法王如意宝修建的佛塔。
在列绕朗巴的著作中,伏藏法有20函左右,但现在可能存在不同的版本。西琼活佛曾著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大约有七百多页,内容涉及他在哪里取伏藏、在哪里喝茶、遇到了什么样的人,总之讲得比较详细,可能现在的人会比较喜欢。
之前,我们几个人为法王撰写了一个简略的传记。法王当时说:“西琼活佛所写的列绕朗巴传记太啰嗦了,写传记应该像阿琼堪布的传记一样,着重讲述成就相,否则只是琐事,是很无聊的。”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认真地记录细节,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样读起来或许更精彩。
目前好像没有人将列绕朗巴的著作翻译成英文,而且也还有很多没有被翻译成汉文。我以前看过他的汉文传记,有些写得也比较广。
其实,列绕朗巴不仅是一位伏藏大师,还是一位作家。希望大家这次学习时,能够逐字逐句、反反复复地阅读,并将其与自己的相续进行对照,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对每个人都有提醒的作用,以此也可以调整自心,这样做非常有意义。
修行正法时,首先要观察好自相续,认识到贪嗔等一切不善的恶分别念,都是轮回痛苦之因、一切堕罪的根本,并依靠对治来铲除过失,立即断除。
修行最重要的是观察自己的心,不一定非要闭关冥思苦想。广义的修行,包括念经、绕塔、闻思、放生等,即使是做扫地、门卫等工作,也可以发心利益众生,也是一种修行。
如果一边做事一边产生烦恼,甚至处于听法行列当中,仍然产生贪心、嗔心等,就会成为轮回痛苦之因、一切堕罪的根本,应该依靠对治法来立即铲除过失。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即使表面上在行持善法,但实际上发心不善,一直杂有各种烦恼,则如同吃了有毒的食物一样。比如,你去做放生、绕塔、烧香等善事,但内心所求不善,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此,外在的形象并不重要,内在的善行才是最重要的。一旦认识到烦恼,就要立即摒弃和铲除,这非常重要。
即使追溯过去,过去的一切好与坏都已成为过去,都只是回忆的对境,对当下没有太大的利害;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回顾历史是有价值的。但在真正修行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打破妄想。
藏地有一种说法,男人经常夸耀自己过去多么英勇,而女人则夸耀自己过去多么美貌。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回忆的对境,对当下没有太大的利害。
当然,有时候我们需要回想自己过去所做的善业,并随喜自他所做的善根;有时候我们需要回想自己过去所做的恶业,并对此感到后悔,进行励力忏悔,也是有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很多过去的回忆对于现在和未来并没有什么意义。
即使迎接未来,自己所做善恶而导致的苦乐果,也只会成熟于自己头上,而不会随自己的想法消失,所以没必要妄想将来;
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有一个事先去迎接未来的心态。未来的善业和恶业,不会凭个人的臆想而提前出现或消失,所以对于未来不要有太多的妄想。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有梦想和计划,但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一直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修行则成了空谈,像月称父一样,还没实现就中途“夭折”了。因此,我们要专注于当下,对过去和未来不要产生太多的分别念,否则会障碍修行。
现在的心识如果散乱在恶劣对境中,就会成为障碍善法、增上罪业的根源。
如果我们的分别念太多,时而产生贪心,时而产生嗔心,时而产生傲慢心,一直耽著于贪嗔痴的对境上,则会障碍善法、增上罪业,毫无意义。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应该像《金刚经》中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或者像无著菩萨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耽著于当下的分别念,应该将心专注于所做的善法上。
因此,必须强行断除与三时有关的乱七八糟的一切妄念,以表里如一的增上意乐,一心一意地修行正法。
无论是禅修还是念《普贤行愿品》,做善法时发心一定要清净,有始有终,表里如一。我们以前也讲过,开法会的时候,最好每天参加四座,如果实在不行,至少要圆满一座,包括前面的发心,中间念咒,以及后面的回向都要专注。按理来讲,有些世间人做事都比较规范,有头有尾,我们就更应该如此了。
不管从发心上讲,还是从行为上讲,都应该做得很完美,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就像很多前辈大德一样。而对于后学者来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修行,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因此,修行的时候,首先要调整发心。
所修的法,是人天众生导师、无等殊胜本师释迦王如实彻知所谓“如是善恶因,生如是苦乐果”——因果不虚的正道后,相应所化的根基,完整无误宣说的解脱与遍知之道。
人天导师、众生怙主、无与伦比的殊胜本师释迦牟尼佛,如实彻知了“如是善恶因,生如是苦乐果”的因果不虚正道,这是佛陀真正的特点。
尽管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导师,但唯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智者,彻知万事万物的真正实相,并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完整无误地宣说了暂时的世间人天道、声缘的解脱道,以及遍知的佛道。
除此之外,我们在讲《殊胜赞》时也提到过,世界上有许多宗教,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只有佛陀宣讲的因果正理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观察。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十二部经、九乘次第等诸多不同分类的安立,佛经浩瀚,圣教众多,且不说了知这一切而去实修,甚至仅仅是听闻,也是极其困难的。
佛法分为八万四千个法门,也可分为三藏十二部经,而按照宁玛巴的说法,则分为九乘次第。总之,有很多不同分类的安立。
藏文《大藏经》有104函或108函,汉文有《乾隆大藏经》等,阅读一遍也是极其困难的。以前学院请帝察活佛念的时候,好像念了四五个月,只是听一遍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南怀瑾先生在峨眉山闭关阅藏,也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因此,在短暂的人生中,要了解如此众多的佛经并进行实际修持,恐怕是不现实的。
如今,幸好我们即生遇到了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它具有殊胜的窍诀性、次第性的修法,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否则,有时候看到书店里有许多佛经、续部以及高僧大德的著作,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藏传佛教中有很多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论典。
但必须知道,这些经续的所有实修法,都归结为三士道,即所谓“小士道,是诚信因果的信心;中士道,是不贪恋轮回的出离心;大士道,是希求利他的菩提心”。也就是说,小士道能成就增上生,是世间道;中士道能成就小乘声闻缘觉的寂乐,是解脱道;大士道是大乘,即能成就遍知圆满菩提之道。
藏传佛教以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因此,龙钦巴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以及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宣讲了三士道的修行次第。
所谓的三士道,包括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小士道是以诚信因果轮回、前世后世的信心为主,具足世间正见;中士道是以不贪著轮回的出离心为主;大士道是以希求利他的菩提心为主。
我们要观察自己属于哪个士道的修行者,是否具备足够的信心、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三者都不具足,那可能连小士道都不如,对因果也没有很相信,偶尔或许信一点点,但基本上不太相信轮回的存在。如果连小士道的基础都没有,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就谈不上中士道了。如果从来没有考虑过利益无边众生,让他们获得遍知佛果,根本称不上是大士道的修行者。
以上道理,大家字面上都能明白,但当我们反复观察时会发现,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他们学习了很多年,但对于三士道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甚至还没有进入到相应的境界中。如果连基础的境界都没有,更别说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了。
现在很多人喜欢求灌顶、窍诀和大圆满法,这些都很殊胜,但如果个人的修行跟不上,法再殊胜也得不到很大利益,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小士道能成就增上生的人天果报,就像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一样,从历史上来看,人间佛教的出发点是菩提心,但现在很多人利用这个旗号只强调今生行善来世获得人天果报,基本上没有提到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还不够完美无缺。
中士道能成就小乘声闻缘觉的寂灭安乐道,即出离轮回的解脱道。一般来说,南传佛教的大多数修行人,更加重视自我解脱。实际上,如果我们学习大圆满法,只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那也可以说是中士道的密宗修行人。虽然它属于解脱道,但发心的境界并不算很高。
大士道是大乘道,即能成就遍知圆满菩提的道,它是最殊胜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发起菩提心。如果拥有菩提心,做任何事情,修任何法门,都会成为解脱的因,就像最殊胜的点金剂一样,少许便可将众多铁块变成黄金。依靠菩提心,什么事业都可以成办。但如果怀有世间八法的心、自私自利的心,或者只追求自我解脱的心,都不属于大乘道。
如果别人说我们没有进入大乘道,我们可能会特别不开心,但如果反观自心时发现,自己学了一辈子佛法,却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道,内心也会感到很惭愧。
因此,现在的佛教徒特别需要闻思,最好是广闻博学,学习五部大论和其他显密经论。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至少应该明白三士道的道理,否则学了一辈子佛法,可能还是没有踏上解脱道,是非常可惜的。
能成就遍知的大士道,包括远道、近道、速道。“远道”是指因相乘的显宗道;“近道”是指密宗金刚乘新旧派共同道的实修法——生圆二次第的甚深道;“速道”是指究竟金刚乘诸道之顶王、前译宁玛派不共特法的无勤大圆满之道。有云:“金刚乘近道是现有皆清净的清净观,大圆满速道是无勤自住于正念觉性。”
“远道”是指显宗因相乘,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近道”是指密宗金刚乘,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包括《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密法。共同道的实修法主要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速道”是指究竟金刚乘诸道之顶王、前译宁玛派不共特法的无勤大圆满之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一些密法。
虽然很多人非常向往速道,尤其是宁玛巴的无勤大圆满,但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如果技术不好,也有很大的危险性。像米拉日巴那样的上根利智者,可以选择最快的方式,但他最开始修大圆满也没有成功,最后修大手印才成功的。因此,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根基,是否适合速道的修行。
有些经论中提到,金刚乘近道是现有皆清净的清净观,比如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见解品”中讲得很清楚,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这是密宗总的见解。
无上大圆满是速道,即自然地安住在正念觉性中。如同《入大乘论》中所说的正念觉性,心处于光明、通彻、赤裸的境界中,不受外境和分别念的染污,在这样的境界中修持。由此可知,近道与速道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总之,能成就遍知佛果的大士道,分为显宗乘和密宗乘。
如是,所有教义与道次第都不会超出教法、证法二者。“教法”是三藏之类的能诠句;“证法”是三学之类的所诠义。
“教法”是三藏之类的能诠句,主要是可用文字和语言方面进行解释的经、律、论。“证法”是三学之类的所诠义,主要是能以实修去现证的戒、定、慧。
无论是显宗、密宗还是大圆满,任何法都需要句义不相脱离来实修。如果连句义都不明白,证悟真义就更难了。
大圆满本身也属于密宗,但它是比较特别的修法,所以这里单独提出来。
有些人认为,修行不需要闻思。但实际上,如果基本的句义都不了解,证悟其中的意义就更难了。
虽然精通了词句,但如果没有实修其意义,也不会对自相续有利。
如果没有实地修行,天天只是闻思,可能会变成考试机器。当然,不考试也不行,而考试的话,大家又都特别关心分数和面子,真正修持的时间比较少。
现在大家有机会一起闻思,比如考试、辩论或探讨,这是不可缺少的。但了知法义之后,还要尽心尽力地修行,如果没有修行,闻思多少年也不能断除自相续的烦恼。
因此,认识到“正法如意宝是能救脱一切轮回之苦、能获得增上生人天乐果与决定胜解脱、遍知一切功德的无欺方便”之后,就要以坚定的诚挚信心,恒常专注于正法的闻思修行。
我们要认识到,佛法能遣除一切轮回的痛苦。依靠佛语不变谛实力的加持,可以消除我们生活中的痛苦,获得人天的果位以及最究竟遍知佛果,这是一种缘起力。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诚信,并恒常专注于正法的闻思修行。
对于这里的每个字句,大家都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其中有很多窍诀,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哪怕是听一堂课,也要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人的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认为生意很重要,有的人认为修行很重要,有的人认为旅游或其他事情很重要……但实际上,能真正解决生死大事的就是佛法的闻思与实修,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自己闭门造车地闻思修行,是没有利益的。在没有于本师的随行者——具相上师面前求法之前,需要认真观察、仔细寻觅。
在没有遇到具相上师之前,一定要认真观察、仔细寻觅。上师是非常重要的,世间的老师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无论是学裁缝、学技术、学开车,还是学文理科,如果老师教得很好,那学生也会有出息。相反,如果老师教得不好,那他培养的学生可能也不怎么样。因此,依止一位好老师非常重要。
实际上,佛教的善知识也非常重要。《大圆满前行》和《如意宝藏论》中专门讲到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善知识的法相。在没有结上法缘之前,我们要按照前辈大德所说的,反复观察和寻找上师。不要听说哪里有个灌顶,然后问都不问就去参加,这样没有什么意义。
世间学校聘请一个老师时,也会调查他的背景和教师资格证,观察他的智慧和个人素质。同样,在求法之前,也一定要观察上师,因为这不仅涉及今生的很多问题,更关乎我们生生世世的解脱大业。
对于具诚信的上师,口中不能说妄语,心中不能有谄诳,上等者要依教奉行,中等者以身语承事,下等者以财物供养而令师欢喜,进行如理依止。
观察之后,在具德上师面前,我们应当诚信对待,口中不能说妄语或不恭敬的语言,心中不能有谄诳、傲慢或邪见等。上等者要依教奉行,中等者以身体和语言来承侍,下等者以财物供养而令上师欢喜,进行如理依止,这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尤其是像法王如意宝那样具有殊胜窍诀的上师。在末法浊世中,这样的上师极其难得。否则,如果遇到表里不一的假上师,然后自己依止很多年,最后发现上当受骗了,非常不值得。
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渴求并实修上师亲修实证的法,一直学到自己明白而不再需要求他人为止。
依止上师,就像请了一个老师,老师懂得的所有知识,我们都要学习;同样,上师相续中的慈悲和智慧,我们也要随学。如果上师不具足各种功德,则很难满瓶倾泻,就像将一个空瓶倒入另一个空瓶,得不到任何东西,这样做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上师,一直学到自己能够独立修行为止。当你依止上师三年、八年或十年,已经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不管在哪里独自修行都没有任何问题,达到这种境界以后,再离开上师也不迟。
明白之后,不能满足于表面的一知半解,而要专注于实修,最好能像模具里复制的小泥像一样,达到与上师相仿。
擦擦像是从模具中复制出来的,有地藏像、莲师像、观音像,也有小泥塔等。现在的模具基本都是铜质的,但我们通常说的擦擦像是泥质的。
一般来说,上师特别有悲心,弟子也会有悲心;上师非常广闻博学,弟子也是广闻博学;上师有很强的弘法利生能力,弟子也基本上是这样的。虽说弟子很难和上师一模一样,但也应该尽量做到与上师相仿。《大圆满前行》中讲:“上师的意趣行为怎样,弟子相续中也需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印模中有什么样的图案,全部会显现在神塔小像上。”
擦擦像毕竟是复制出来的,不一定和印模完全相同。同样,弟子也未必具足上师的所有功德。但如果遇到真正的善知识,那他相续中的知识,弟子基本上能得到。
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像氆氇染色一样,令恶劣的自相续得到很大改善。
其实,氆氇的本色是白色,但在染锅中煮一段时间后,就会马上变成红色或花色。同样,有些人刚依止善知识时,脾气和性格都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后,较之以前完全判若两人。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像模具中复制的小擦擦一样,即便无法与上师完全相同,也要像氆氇染色一样,令恶劣的自相续得到很大改善。
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只是依止贤德的上师、得受深广之法,擅于空谈也无济于事,就像善星比丘依止佛陀真身二十四年,也能够背诵并宣讲十二部经一样。
有些人很喜欢和别人说,自己的上师是什么法王,自己得到的法是无勤大圆满法。但实际上,如果他的相续跟原来一样,一点没有改变,这只是一种炫耀,对修行无济于事。
善星比丘依止佛陀真身二十四年,也有说是二十五年,在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记载,此外,他还能诵持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这些其实对他并没有什么利益。因为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他对佛陀说:“我给你做仆人已经二十四年了,除了你身上的一寻光以外,我没有看到芝麻许的功德,而佛法方面我比你还精通,所以我不愿意再继续承侍你了。”说完他就扬长而去。
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佛陀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关于善星比丘的行为,《大般涅槃经》33卷中描写了很多,让人看了有点啼笑皆非。比如,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长时间说法。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说:“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比丘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陀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
有一次,佛陀前往城中乞食,善星比丘跟在身边。许多人信佛虔诚,念念不忘要瞻仰佛陀,即使是佛的脚印也想顶礼膜拜,而佛陀因为足掌具足千辐轮相,所以他的脚印也有非常庄严的花纹。对此,善星比丘很不开心,他就跟在佛陀的后面,故意把佛陀的足迹踏乱抹去。结果不但抹不掉,反而让大家十分反感。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常对人宣扬说:“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比丘听后非常赞成,他认为苦得是最殊胜的阿罗汉,并对佛陀产生邪见。佛陀向他解释了外道的错误观点,并预言说苦得再过七天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比丘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即便发生如此多的事情,善星比丘还是无法对佛生起信心。他依止佛陀二十多年,甚至在阿难尊者之前就是佛陀的侍者,但仍没有修行成功,反而产生各种邪见,最后堕入恶趣当中。
因此,这里也强调,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调整好,再具德的上师也没办法,再深奥的法也没有用,再精进的修行也没有多大意义。
虽然从具有法相的殊胜上师那里得到的法,无一不是甚深稀有的法,但仅仅依靠所修之法的善妙是不够的,作为修行人,心地善良更重要。
前面讲到,即便法非常殊胜,对你也不一定有效果。就像开车一样,无论是宝马还是奔驰,车本身都很好,但如果司机技术不行,甚至连倒车都不会,那么车再好也没用,而且还有掉落悬崖的可能性。
因此,仅仅依靠所修之法的善妙是不够的,作为修行人,心地善良更重要。
如果你怀有恶意,那么表面上修再多的法,也不会成为正法。所以,我撰写了这部《大乘道之根本·三殊胜略修法》。
如果心存恶意,常怀嫉妒心、自私自利心,即使你修的是最高的法,也不会成为正法。相反,如果心地善良,即使你修的是小乘法,或者只念观音心咒,天天都是“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但你内心一直想着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那也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
现在很多人喜欢求大法,到处得灌顶、听窍诀。虽然说在具相上师面前得灌顶、听窍诀也很好,但如果我们自身不是法器,哪怕已经得到殊胜的法,也没有多大用处,甚至还会有害,就像瓦器盛狮子乳会崩裂一样。
因此,列绕朗巴大师在撰写这部法时提到,如果心怀恶意,表面上修再多的法,修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成为正法。
按照古大德的说法,“所修之法中,修行的方式更为重要”。
《大圆满前行》中也有讲,修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修行的方式。我平时上课时也经常强调,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善巧方便。
无论修行显密何法,首先最重要的是好好观察自相续,调整发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是修大圆满的,最后肯定能成功。”但实际上,修什么法不是问题所在,好好观察自相续才是。
比如,我们现在有前行班、五部大论班、密法班等,你在哪个班学习都可以,关键在于你的学习动机,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有些人喜欢打禅七,也要观察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总之,发心很重要。
也就是说,以谋求今生长寿无病、富有受用等舒适快乐的发心而修任何法,都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除此之外,不但对来世没有任何利益,而且今生的幸福美满基本上都带有罪业的自性,
这里讲到了几种不同的发心。首先是追求今生长寿无病、富有受用等舒适快乐的发心而修大圆满法或显宗法。比如,现在很多人参加禅修或其他活动,只是为了世间的安乐。
一般来说,汉地寺院会在过年期间举办法会,当有些人被问到参加法会的目的时,他们的回答通常是为了家人平安、财源滚滚、孩子健康、老人长寿等等。
这些发心都只是为了今生的利益,除此之外,不但对来世没有任何利益,而且今生的幸福美满也都带有罪业的自性。比如在藏地,有些人修普巴金刚或八大法行,也只是为了家人平安,一年过得安稳。还有一些人为了身体健康而行持善法,比如说转佛塔、绕神山、磕大头等。
许多人只追求今生的快乐、财富和地位,这样的发心对来世的解脱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随福德分善根,成熟一次果报后就会穷尽,没有再次生果的能力。就像射箭一样,如果瞄准的是近处的目标,则不可能落在远处。
为什么希求今生的利益会带有罪业的自性呢?因为世间人的追求,无论是求发财还是求长寿,大多数都伴随着恶业。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讲的,作为凡夫,平时在有意无意中造作了种种恶业。
如果你想今生长寿无病,但既没有发菩提心,又因此而造下很多恶业,那结果就是一种带有罪业性质的长寿,后世还可能会堕入恶趣。当然,也有极少数不带罪业而长寿的情况。
所以依靠正法只能成办轮回,并有后世趋入恶趣的果报;
如今,很多人只追求现世的利益,并将正法作为工具,就像让国王扮演乞丐的角色一样。他们在成熟人天果报后,又会因为前世所造的罪业而堕入恶趣。《开启修心门扉》中也提到,只是为了今世的快乐和长寿,这样的闻思修行有什么意义呢?
一位大德曾说过:“获得快乐和长寿之后会怎样呢?可能会转生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因为他们的动机带有现实性和罪业性。”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修行目标,不能稀里糊涂的,别人去朝拜,你也去朝拜,别人依止上师,你也依止上师,没有一点正知正见。无论是去寺院拜佛还是向善知识请教,许多人的愿望都是平安快乐。然而,这种修行并没有多大意义。
修任何一个法,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今生的利益和快乐,其实就是带有罪业性的善行,哪怕你很精进地修行,也只能得到一些人天果报。
这里讲得很清楚,在修法的过程中,如果杂有贪嗔痴的烦恼,或者带有希求今世安乐的心态,都属于不善的发心。
发心有三种,包括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和善的发心,而善的发心又分为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发心。
以无所思维、漫无目的、心不在焉、模仿别人之类的无记发心,不管修多少法,都不是真实之道;
有的人,其他人去拜见上师,他也去拜见,其他人去五台山朝拜,他也跟着去。实际上,他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盲目地模仿别人,这叫无记的发心。这种人无论修多少法,都不能成为真实之道,因为他的发心是无记的,既不是善心,也不是恶心。
在求法过程中,有些人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别人去听课,他也去听课,别人去灌顶,他也去灌顶。尽管前面提到了要发无上菩提心,但可能时间久了渐渐就麻木了,根本想都不会想。虽然每天都在听法,但只是因为别人在听,所以自己也跟着一起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发心,始终处于无利无害的无记状态,这样所修的法也不是正道。
怀着为后世解脱三恶趣苦、救护怖畏、获得增上生乐果的善愿意乐——小士发心,修行任何显密法门,只会成为增上生之因的随福德分善业,绝不会成为解脱与遍知的近因;
有些人很害怕自己下一世会堕入恶趣,所以天天念“嗡班匝儿萨埵吽”。然而,如果抱有这种心态,无论修持显宗法还是密宗法,都只会成为随福德分善业——人天增上生果位的因,不会成为解脱的因,因为这属于小士道的发心。
只求自己解脱三有六道的苦因苦果而获得寂灭阿罗汉果位,以这种自私作意的发心,即使修多少显密大圆满之类的法,也只会随着意乐成为下乘随解脱分善——中士道,而不会成为大乘法。
这段教言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求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获得寂灭阿罗汉果位,这是中士道的发心。如今,许多修显密法要的大乘佛教徒,也抱有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尽管他们没有直接说自己想当阿罗汉之类的话。
即使你修的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无上大圆满,但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也只会随着意乐成为小乘随解脱分善,最多只能获得阿罗汉果位,成为人无我空性的证悟者,而不是大乘的修行者。
其实,许多希求大圆满法的人只考虑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而从来没有考虑过众生的解脱,这种思维方式与小乘行人有些相似,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凡是希求遍知的诸位有缘者,应当完全断除上述这些发心。
作为希求遍知佛果的大乘行人,必须断除不善的发心、无记的发心、小士道的发心和中士道的发心。无论做任何善事,首先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且要长期专注地修习,做到一作意就是这个心。
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都会一起念诵:“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我现在也养成了这种习惯,在翻译论典之前,会先发愿说:“为度化一切众生,我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翻译。”另外,在做其他事情之前,我也会先想到要利益众生,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其实,这种发心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像摄像机的开关只需要打开一下一样,你后面录制的所有影像都会储存在其中。同样,最初发了菩提心以后,在整个讲法或听法的过程中,所有善根都会被大乘发心所摄持。如果没有这样发心,则无法成为大乘法。
遍知的无误之因,就是以三殊胜摄持的大大小小的一切善根。三殊胜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如果想要获得遍知佛果,就必须以三殊胜来摄持大大小小的一切善根。所以,做什么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三殊胜来摄持。
三殊胜,包括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
一、以方便摄持善根的加行发心殊胜,是指广大意乐菩提心的殊胜发心。
做任何善事之前,都要先发菩提心——也被称为广大意乐的殊胜发心,因为这种发心非常广大,遍及天下无边的众生。
菩提心不仅能让所有众生暂时离苦得乐,还能让所有众生获得究竟的遍知佛果。自私自利心与菩提心,二者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以此方便来摄持,那么即使你修的是小乘小士道善根之类的法,因为意乐的差别,也会成为真正的遍知之因。
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即使学习的是小乘法,比如《俱舍论》、小乘戒律以及与小乘阿毗达摩相关的内容,或者修行连中士道都不如的人天乘,比如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长寿和财富,只要带有利益众生的发心,就可以成为大乘法。因此,修什么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心。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要讲四念处,就说这是小乘法;一听到要讲人间佛教,就说这是人天善法,不是解脱道;而一旦听说有大圆满的心滴灌顶,立刻就要去得受。但是,如果自私自利心很重的话,修行大圆满也不一定会成为大乘道。
为什么修大乘法反而变成小士道或中士道的善根呢?这是因为意乐的差别。所以,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法,有清净观的就是密宗法。一切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从外境上看,大圆满修法与小乘修法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实际上二者的善根存在巨大差距。
因此,在没有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之前,我们要一直持续修心。很多人总是想先求大乘法,先弘法利生,先闻思修行,却从来没有想过先好好修心。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无论修什么法都很容易成功。如果没有菩提心作为基础,只是世间八法的心态,或者是自私自利的心态,杂有希求今世安乐的心态,那所做的善法就无法获得广大无边的善根。这种善法的功德并不大,对自他的利益也不大。
比如,两个人一起闭关,一个人有菩提心,另一个人没有菩提心,他们的功德差距会非常大;或者,两个人一起出去弘法,一个人有菩提心,另一个人没有菩提心,差距也会非常大。这是由他们的意乐差别所决定的,而不是表面上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这个修行法讲得很好,希望你们好好地看一下。
所以,最初没有生起无伪菩提心之前要一直修心,尽心尽力以这一殊胜方便摄持而行持所有善法,这是至关重要的。
想要生起菩提心,就要经常修习四无量心。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大家可以看一下《入菩萨行论》。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也给藏族那边讲了,听说讲得比较广,还传授了菩萨戒。
我希望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们都能拥有一颗菩提心。这样的话,不管是睡觉还是散乱,都能成为解脱的因。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即使给别人讲经说法,做一些看似广大无边的事业,但实际上连小乘法也不一定算得上。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以这种殊胜方便来摄持所有的善法,包括念经、听课、发心等,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菩提心为动力。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每次看到这种比较触动人心的教言时,我总感到有点羞愧,有点痛心,想想自己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做善法时好像还是迷迷糊糊的。但有时候又感到有点欣慰,庆幸在人生最好的时候,依止了善知识,值遇了殊胜的大乘法,一些善根也算是以菩提心来摄持了,并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或希求今世的心。不管怎样,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吧。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前世的因缘也不同。有些人修菩提心特别容易,有些人修菩提心特别困难。如果让一个人学流行歌曲,或者跳迪斯科舞,他可能一下子就学会了,甚至还没有讲解,就已经通达了。但是,学习深奥的大乘法时就很困难,有时法义刚听完就忘了。但无论如何,了解菩提心的功德肯定是有帮助的。
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三殊胜的修法,对很多在家人的修行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连这个法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只是口头上念佛,或者没有窍诀而禅修,不一定有很大的利益。因此,尽心尽力以菩提心摄持而行持所有善法,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