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语讲解·第7课
2023年7月22日
今天继续讲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初中末善语》,现在讲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通过观音菩萨的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来修。
我们每天都在跟色声香味触打交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运用在平时修行中。我相信学过《楞严经》的人都比较清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些依靠色尘而成就,有些依靠香尘而成就,有些依靠味尘而成就,等等等,依靠六尘而成就的人非常多,这可以从佛陀与阿难的对话中看出来。
六尘自解脱
在座各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其实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那么,能否利用它们修行呢?今天大家也可以观察一下。
色知本尊生次要,美丑相执解自地,
无贪心现即圣身,见自解脱诵六字。
无论是显色还是形色,任何色法都是我们眼根的对境,见到各种色法时,心里自然产生种种不同的贪嗔分别——对好看的色法就会贪执;对不好看的色法就会嗔恨、嫌弃,不愿意接受。但是,如果将外面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等所有的色尘,都看成像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那样本尊的身相,这时,你看到吸引你的美妙的相,或是不悦意的丑相,包括敌人、不净粪等,对这些美丑的相的执著自然而然解脱于本地。将色法真正看作本尊,这就是修行生起次第最重要的要诀。
这样无贪执、无贪心的显现,实际上就是观音菩萨的相。平时眼睛看到地板、电灯、屏幕,都会产生各种分别念,但如果修行比较好一点,凡是眼前看到的色法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游舞、观世音菩萨的身相,这就是见而自解脱,眼睛所见的色法自然解脱,在这样的境界中念“嗡玛呢巴美吽”。
我们现在完全不执著有一定困难,但看到的这些实际上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因为色法的本体不成立,眼根也不成立。既然眼根与色尘都不成立,怎么会出现一个眼识呢?也很难成立。总之,一切都是本尊的身相、本尊的游舞。
记得2020年4月2日那天,我遇到了外在的各种违缘,早上在半梦半醒的境界中,有一位护法神对我说:“显现的一切都是莲花生大士的游舞!”当时我不解其意,但后来当天见到一些特别恐怖、不悦意的现象时,我就尽量地假装看成是莲花生大士的游舞,还是帮助很大,确实从最难、最危险的违缘中解脱出来了。
因此,所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要诀,就是将色法观为本尊身相。而且观的时候并不是说,原本不是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我特意想成是,不是这样。《定解宝灯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将不净瓶观成清净,它永远不可能清净,而是指其本体本来清净。就像《维摩诘经》中讲,螺髻梵王与舍利子辩论时,舍利子看到娑婆世界不清净,螺髻梵王说自己看到的非常清净,就像天人的尊胜宫一样。释迦牟尼佛印证时说,本身我的这个世界就是非常清净的,只是舍利子没有看到而已。
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要么好,要么不好,要么中等——这是很可爱的人,这是很可恨的人,这是敌人,这是朋友,这是美好的东西,这是丑恶的东西……如果真正修行生起次第,好和坏都非常清净,这种清净也并非一个固定的清净的相,这就是生起次第真正的要点。
所以,我们要懂得见而自解脱,凡是你见到什么,就是观音菩萨的游舞。虽然我看到的是一个摄像机,但摄像机实际上是观音菩萨的幻化。若能如此,你内心的贪执、嗔恨等烦恼都会当下消失。实际上万法真正的实相与了义本尊无有区别,所以,在见自解脱的境界中安住,念观音心咒。
显宗大乘了义的经典中也有讲,我们见到色法时不去贪执,不去跟随,不去嗔恨,然后自解脱。色尘的本体确实是空性的,当它出现时,其本体不会撑到第二刹那,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法能活到第二刹那、第三刹那,都是自生自灭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见自解脱的境界中念“嗡玛呢巴美吽”。
下面是色声香味触中的声音:
声相知咒持诵要,悦刺耳执解自地,
无贪轮涅六字声,闻自解脱诵六字。
将所有声音的相了知为观音菩萨的本尊心咒,这就是念诵的要点,对悦耳之声、刺耳之声的一切执著,都是自然而然解脱的。
一般人们听到赞叹自己的话很欢喜,若是听到说自己的坏话就很不舒服,被人批评两三句马上脸色都变了,鼻涕都流出来了。其实,批评你、挖苦你、在大众场合说你过失的声音,这种刺耳的执著相实际上是自解脱的。如果所有的声音全部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那批评的声音和赞叹的声音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胜义中两者都不存在,世俗中都是本尊心咒的声音。
当然,我听到的不是“嗡玛呢巴美吽”,而是他说我过失的语言,那我就可以这么想:虽然是说我的过失,但其本体跟咒语的本体没有区别,它真正的本质就是本尊的咒语。这时“无贪轮涅”,不贪执轮回与涅槃,将所有声音观为观音心咒的声音,听到任何声音时“闻自解脱”,在这样的境界中念诵六字。
去年我们学的《楞严经》当中讲,罗睺罗正在敲钟时,佛陀问阿难:“你听到了吗?”阿难说:“我听到了。”罗睺罗停止敲钟时,佛又问:“你听到了吗?”阿难说:“没听到。”这时罗睺罗又敲了一下,佛又问:“现在听到了吗?”阿难说:“听到了。”但佛陀说阿难时闻时不闻的说法不对,闻性本来存在。后来阿难明白了闻的本性是常有、自解脱的道理。但这种闻并非我们耳根里听到的嗡嗡的声音,或是笑声、哭声,或是各种车的声音、喇叭声。
如果一个人真正懂得了闻自解脱的境界,无论他人如何批评,或是听到很难听、很刺耳的声音,或者晚上住在宾馆,路边汽车的声音特别嘈杂,身边的道友有些喧哗等,都不会反感,因为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声音,是自解脱的。你们住在一起时,有些人喜欢寂静:“这么晚了还不睡,啰啰嗦嗦地还在聊什么?”就很讨厌,若是懂得了闻性常有,就不会心生反感。
佛经中也说:“若了闻性,即成正觉。”如果了达闻的本性,就已成为正等觉。听闻的本性并非实有。所以,一般在修生起次第时,将看到的色法都观成本尊的身体,听到的声音观成本尊的声音、本尊的咒语或上师的声音,这样不容易执著实有的相。
也许有人会想:好听的声音可以观为本尊的心咒,但特别难听的声音怎么会是本尊的声相?
其实本体是一样的,显宗的《维摩诘经》《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密宗的《上师心滴》灌顶中,有色声香味触等不同的直指法,用好听的声音、难听的声音,美好的如本尊像等色法,或是很难看的青蛙的身体、很丑恶的身体等,来直指心的本性。
接下来是色声香味中鼻根的对境——香尘。
一般而言,好闻的香水、檀香丸等芬芳的气味大家都很乐意接受,但对特别难闻的,比如腐烂之物,或是粪坑中不净粪的味道就很抵触。
其实香尘自己的本体上没有真正好闻和不好闻的体相,如果有,为什么粪坑里的虫天天吃这个?如果真正有本体存在,一个众生能够接受的现象,另一个众生也可以接受。
可能有人想:这是它的本能。
那这种本能是否有实体?如果没有,你所谓的本能就是假的,并不成立。如果有,那这个实体到底好闻还是不好闻?如果好闻,那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认为它好闻;如果不好闻,所有众生都会觉得不好闻。这样一分析,很容易知道香尘是空性的。
香知无生圆次要,妙臭相执解自地,
无贪诸香圣者戒,嗅自解脱诵六字。
如果知道香是无生的、空性的,不管是妙香还是恶臭,这些相的执著自解脱到本地,这就是圆满次第的要点。这时“无贪”,不贪执各种香味。我们现在闻到香水、旃檀香等好闻的味道时很开心,闻到一些特别臭的味道时极不悦意,如果不执著,就叫无贪的香,圣者的戒香。一地菩萨以上的圣者,身体上自然散发出一种特别好闻的香味,清净戒律的出家人也有戒香。如此,在香味与臭味都不贪执、嗅自解脱的境界中持诵六字。
我们时常都会执著,这是好闻的,这是不好闻的,除非人老了以后鼻根慢慢衰退,否则,很多人对香气还是非常执著的。如果我们如同《楞严经》里讲的一样,真正懂得了香与臭的本体不成立,但它有一种光明的觉分,这个觉分永远不会失坏,这时,我们不会因为这是香的味道、臭的味道而觉得开心或头疼。所以,这也算是一个直指法。
得过密法的灌顶以后,在大圆满当中,有些利根者和有信心的人,以见闻觉知直指法当下明白某种意义,马上开悟,有这种现象。我们天天吃早饭时,好闻、不好闻的气味也有,平时在楼道里,闻到这些味道时,你当下观它的本性,就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接下来讲味道,舌根的对境:
味知会供供养要,精不精执解自地,
无贪饮食圣喜物,尝自解脱诵六字。
有本书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对舌头上酸甜苦辣的味道特别耽著。其实人很可怜,大多数人就是为了这一日三餐,天天都是酸的、涩的、辣的、咸的、好吃、不好吃,在这方面一直很执著。如果你知道所有酸甜苦辣的味道全部都是会供,那这是对三根本最好的供养,在那时,不会去分别精细和不精细、干净和不干净,这些味道的执著全部自然解脱于本地,在尝自解脱的境界中持诵六字。
会供时,有时也会将五肉作为会供品供养,原因是什么呢?以前婆罗门教对五肉有低劣想,认为这是最难吃、最低劣的东西,为了将这种执著推翻,就把最难吃和最好吃的食物平等食用。
当然,这并非让人们把最难吃、最难闻的东西拿来做会供,而是说,为什么现在有些会供品当中有酒有肉?这是为了将清净和不清净、秽物和干净的物品等同。其实它们的本体就是等同的,只是因为我们对味道本身有一种偏好,这叫俱生烦恼。还会受到后天的一些影响,父母说甜很美味、酸很美味,那你从小就在这方面产生习气。比如四川人喜欢麻辣,上海人、东北人,都有各自喜欢的味道,这跟后天的环境也有关系。
其实所有的味尘都是最好的会供。如果知道享用任何食物都是对三根本的一种会供,那所有的贪执自解脱,无贪的饮食是圣者最喜欢的供品。所以,尝到什么味道都是自解脱,在这样的境界中诵六字。
各位对饮食不要太挑剔,“今天又不好吃”“每天都是同样的菜,很难吃”,当然,发心做饭的道友们,不能因为讲了尝自解脱以后就随便乱做,认为反正他们不会提要求,不能这么想,确实要做好,但完全符合所有人的口味也有点困难。有些人喜欢吃面食,或者“我平时喜欢吃辣的,你们全部给我做辣的”,这也不现实,我们不可能只为你一个人做饭。
有些修行境界很差的人,今天这个不好吃,明天那个不好吃,天天都为了吃饭的事情苦恼,这是自己修行不好。大家也不要天天一直谈什么麻辣火锅,吃火锅可以,但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有些世间人吃一顿饭要两三个小时,边喝酒边说话,特别无聊,没有意义。这种人不要说是尝自解脱,反而越来越贪执。
所以,我们学过密宗、学过这样的大乘佛法后,不管是吃馒头、吃包子、吃蔬菜,无论吃什么食物,就看看舌头上酸甜苦辣的味道,你真正去观察它的本面时,它是自然解脱的。
密宗说“自解脱”,这不用其他人来讲,我们自己稍微想一下,比如你觉得很酸,那这个酸到底是在舌头上,还是在喉咙间,还是在舌根,还是在牙龈上,是在哪里?你去观察时,所谓的酸了不可得,但了不可得的话,明明我还有一种感觉。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色声香味触,但其中的深奥意义确实不懂。我给大家讲过《楞严经》,如果没有忘,这些道理应该是明白的。有些人记性很好,什么都能记得清楚;有些人对不好的事情记得很好,比如别人对你干了什么记得清清楚楚,但该记的佛法方面都记不清楚。我以前讲过吧,有个喇嘛把流行歌记得非常清楚,佛法方面连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都记不住。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明星、说气功,但佛教的基本道理都记不清,这样很可怜。
尝自解脱、嗅自解脱、闻自解脱,这些意义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天天打交道,但是自己都不知道。
接下来讲触自解脱:
触知等性平等要,饱饥热冷解自地,
无贪内外触圣业,触自解脱诵六字。
有时我们穿的羊毛、羊绒非常柔软,接触到身体比较舒服;有时穿得特别粗糙,很难受;有些是冷触;有些是热触;或者轻的、重的,各种各样的触觉,但所有触觉在本体上是平等的。比如晚上盖的被子特别粗糙,觉得很烦;在接触到柔软的所触时又觉得很舒服、很开心,但实际上粗糙和柔软本身没有自性,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懂得触的自相是平等的,那么,所有与身体有关的,比如饱足感、饥饿感,或是热、冷,以及疾病带来的疼痛等任何感受,观其本体时自然解脱。
你可以自己感受,现在身上穿的衣服是什么感觉?舒服还是不舒服?舒服。过一会儿换一件衣服,不舒服。那舒服和不舒服,具体的点在哪里?去观察时真的了不可得,这时知道它的本体就是触自解脱。
“无贪内外触”,不贪著身体内外的触觉,比如感觉肚子饿,是身体里面的感觉;觉得有点冷,是身体外面的触觉,如果不贪著内外的触觉,这就是圣者。圣者不会因为自己穿着好看的衣服而感到很开心、很舒服,或因为穿着难看的衣服觉得不开心、不舒服。圣者超越了身体上所有好与不好的触觉,这就叫触自解脱。
看到什么就放松,见自解脱,在见自解脱的境界中念“嗡玛呢巴美吽”;听到任何声音,如鸟叫的声音、狗叫的声音、骂人的声音,又是闻自解脱,在闻自解脱的境界中念“嗡玛呢巴美吽”;尝到什么是尝自解脱;接触到什么时是触自解脱。在这时如果能念诵观音心咒,那这是最好的修行人。很多人真的要好好念观音心咒,见闻觉知都在这种境界中念。
今天听课的人当中,有些人真的有点修行境界,有些人假装自己有修行境界,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没有修行境界。无论如何,这些道理谁也推翻不了。
有时听到一首流行歌曲,年轻人觉得好听得很,但有些老年人就觉得难听得很;膝盖破烂的裤子,年轻人觉得:“哇!这很时尚,特别好看!”老年人就会想:“这个很难看,是末法时代的象征。”不管怎么样,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你边吃面包边喝东西,品尝到任何味道时,就在这种境界中念“嗡玛呢巴美吽”。
其实这在日后的修行中很关键,有时吃得不好特别烦,有时听到声音特别烦,有时看到什么特别烦,有时嗅到什么味道特别烦,这时马上安住在这种境界中——这个人一念“嗡玛呢巴美吽”,说明他开始进入这种状态。
这是触解脱,下面是意根对境的法:
知诸法空见解要,真妄心执解自地,
无贪轮涅法身性,识聚自解诵六字。
很多人想得比较多,一会儿是对的,一会儿不对,一会儿是真的,一会儿是假的,分别念不断地涌现。虽说你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有些事没有必要。了知意识前显现的一切诸法真正是空性的,这是密法见解最重要的要点,在那时,你分别念面前显现的真实的执著、虚妄的执著,全部自然而然解脱于自己的本地当中。在无贪的轮涅法身境界中,分别念的识聚自然解脱,在此境界中诵六字。
最关键是通过学习显宗的般若、中观法门,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在座各位,学一些佛教的基础很重要,但同时要学习中观空性的法门。
我曾经讲过《中观根本慧论》,没想到现在很多地方的人自己在学习,这样很好,因为通过学习这部论,很多人基本上知道诸法的本体是怎么样。
但也有一个歧途:有些人以前什么都不懂,皈依三宝后马上学《中观根本慧论》,这是很危险的,你必须先学《入行论》,学《大圆满前行》。否则,一上来就直接进入禅宗,一上来就直接学中观,你可能对因果、对前世后世、对三宝的功德都不一定承认。佛的功德、上师的功德,在世俗当中确确实实存在,如果你以《中观根本慧论》来全部推翻,这是一种歧途。
没有任何基础之前,直接学《中观根本慧论》比较危险。所以,我的建议,按照次第,五部大论先学因明,然后学戒律、俱舍,再学中观和般若,这样一层一层上去才有基础。除非你是极利根者,先上去把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又出来把世俗的因果正见建立起来,这是很有功夫的人,否则也不那么简单。希望在座的居士们,以后不要过于吹嘘,自己离真正的空性法门还有些距离。
遇到各种事情时,内心不要有太多的破立和妄想,一会儿是对的,一会儿是不对的。这里有些人真的很敏感,外表看起来很好,但心里稍微有一点点事情就烦得不得了,对自己、对他人带来很多痛苦。如果你真正懂得诸法空性,很多原来生活中以为真实的事情,会发现它并不真实,这时你的很多痛苦、挣扎,自然而然土崩瓦解,没什么可执著的。如果知道万法是空性,那真的不会这么烦恼。
我以前讲过吧,我父亲和他哥哥经常观点不同,我父亲性格比较温和,父亲的哥哥在护亲灭敌方面特别执著,一定要打仗,一定要保护自己的部落。他经常说我父亲“你不算是一个人,你这样太愚笨了”,父亲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大声地念“嗡啊吽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自己到外面去晒太阳。
有时我们会遇到难以接受的分别念,争执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被一件很小的事情烦得不得了。这种烦恼其实很可怕,它突然就来了,来了以后伤害你,过一会又走了,就像下冰雹一样。在这时,你就可以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所有的识聚全部都会自解脱。
吵架都是先用分别识聚互动,你不要说一句顶一句,这样反击最后都很痛苦,没有什么意义。稍微有点口角,或是心里有点烦的时候,就念“嗡玛呢巴美吽”,识聚都是分别念,安住在识聚自解脱、分别念自解脱的境界中。法是空性的,你的心也是空性的。
当然,日常生活中难免会与人起争执,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先从理论上明白,然后在修行过程中慢慢认识其本体。所以,安住在识聚自解脱的境界中念观音心咒非常重要。
烦恼自解脱
六祖大师说“烦恼即菩提”,烦恼怎么是菩提呢?在《六祖坛经》中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讲解,接下来就讲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如何自解脱的道理:
不随嗔境观嗔心,嗔自现解明空性,
明空即是圆镜智,嗔自解脱诵六字。
当你产生嗔恨心时,不要跟随嗔恨心的对境,应该观察嗔心的本体是什么样,这时,嗔恨心自现自解脱,它是一种明空的自性。以前学过密法的人理论上应该是懂的,比如你特别不舒服、生嗔恨心时,你就不要再次地、不断地添枝加叶。你看看这个嗔恨心,它有颜色形状吗?它有未来过去吗?它有产生、安住、灭除吗?等等,用各种密法和显宗的方法观察时,其实嗔恨心自解脱,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念诵六字。
嗔恨心令自他都极不悦意,《大智度论》中说:“嗔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嗔恨心严重的人犹如毒蛇,人们都不会喜欢见到这个人。还说,嗔恨心犹如恶疮,易发易坏,很容易生起,也很容易毁坏,《大智度论》中讲了很多嗔恨心的本性。
确实,嗔心严重的人,大家见都不想见,更不要说与他同住,一般人不可能跟毒蛇一起睡。面对这样的人时,大家都很谨慎,“噢,这个人性格不好,最好不要跟他接触,不然到时很麻烦。”嗔恨心虽然很不好,但观其本体时了不可得,它就是大圆镜智,在嗔自解脱的境界中持诵六字。
其实这是很深的教言,以前上师每次讲大圆满时也说:当你正在产生嗔恨心时,看看自己的心在哪里?嗔恨心在哪里?这时不用别人说,你自己完全明白,原来嗔恨心的本体不存在,只是我自己很迷茫、很烦恼、很痛苦。脾气不好的人,大圆镜智非常多,只不过你不认识而已。
五毒的顺序一般是贪嗔痴慢疑,这里是嗔恨心在前面,然后讲傲慢:
不执慢境观慢心,胜执自现解本空,
本空即是等性智,慢自解脱诵六字。
傲慢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长得很好看,我的声音很好听,我的技术很不错,我是读过大学的,我是出家人,我学历很高……”哪怕是很低劣的人,他在最低劣的人面前也会产生傲慢心。
《月灯三昧经》中说:“有慢苦增长,离之则苦灭。”如果离开了傲慢,苦也会灭。那么,傲慢怎么样推翻呢?不要执著傲慢的对境,不要跟随傲慢的对境,去观察傲慢的本体是什么样。观察的时候,自己所执著的这种高人一等的心态,自然就解脱于本空——本来都是空性的,这就是平等性智。这时,在傲慢自解脱的境界中诵六字真言。
下面是贪心自解脱:
不执贪境观贪心,执自现解乐空性,
乐空即是妙观智,贪自解脱诵六字。
这是根本烦恼中的贪心。《诸法集要经》中云:“由意生爱故,住无量苦恼。”以意识产生爱的缘故,有无量的苦恼、无量的痛苦。世人大多数痛苦都是因贪心而来,对人的贪执、对财物的贪执、对地位的贪执、对名声的贪执,或者对自身的贪执……贪心千千万万,贪执让众生感受痛苦。
我正在产生像烈火一样的贪心时,不要去执著贪的对境,观察贪心的本体是什么样,这时知道,原来贪执其实是自现自解脱,它是空和乐无二无别的。此处,乐是大乐,没有任何痛苦叫大乐,这种大乐实际上也是空性的,乐空无二即是妙观察智,在贪心自解脱的境界中诵六字。
这里将五毒直指为五智,其实这在密法当中是很深的直指法,利根者、有缘者,通过刚才六尘直指法,或是这里五毒直指法,应该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你们刚刚得到密宗的一些成熟相续的“阿波肯札”,看能否在每天接触的色声香味触中修密法。如果实在不行,就一直念六字真言——无论听到什么,“嗡玛呢巴美吽”;想到什么,“嗡玛呢巴美吽”;闻到什么,“嗡玛呢巴美吽”。
这样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天天都能接触到色声香味触,天天都在念“嗡玛呢巴美吽”,生嗔恨心时“嗡玛呢巴美吽”,生贪心时“嗡玛呢巴美吽”……如此,所有的执著自然解脱。这在密法当中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