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善语讲解·第3课
2023年7月15日
我们开始讲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初中末善语》。本论分三部分——初善妙语主要讲出离心,中善妙语主要讲甚深的见修行和观音心咒的修法,后善妙语主要也是讲出离心。
前面华智仁波切说,修行人应该到寂静处独自安住,能令身语意得以清净。当然,今天在座听众中,个别有福报的人应该有这个机缘,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放弃所有的家人,放弃自己的生活、工作,什么都不管,一心一意去寂静处修行,恐怕不现实。
很多人不要说放下一切,即使每天努力工作八个小时、十个小时,收入也很微薄,只能艰难地维持生活。我知道有些居士确实特别精进,家里压力比较大,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上班的地方坐车要一两个小时,下班坐车回家也要一两个小时,回到家以后还要做一大堆事情。即便如此,很多人通过几年的努力都完成了五十万加行,这种精神真的很可嘉。
跟生活压力非常大的世间人相比,我们出家人在寂静地方相对而言比较轻松。有些人早上起得早一点,发一点心,同时听几节课,就说很忙、很累、很辛苦。其实,我们这里起码不会饿死,也不会冻死。
所以我想,这里讲的出离心方面的教言,大多是针对像华智仁波切那样的上等修行人,或是像米拉日巴那样舍弃今世,以非常简单的生活度日,修行直到命终的修行人而言的,我们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做得到。但即使做不到,也要知道现实生活很苦,想从轮回苦海出离,这就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出离心。
可能有些人会想:为什么华智仁波切当年那么悲观?如果他到了现在的时代,可能更活不下去。
我相信华智仁波切当年并不是自己心情不好、非常悲观,全部记录在文字上,不是这样。我们从他的金刚道歌,或者他的生平中可以看出,华智仁波切自身并没有得过抑郁症,或者特别悲伤。应该说,华智仁波切知道现实生活是什么样,如昨天所说:所接触的这些人不是真正的人,都是骗子;所听到的话也不是真正的语言,全是欺惑之词,即生当中谁也不可靠,只有独自安住比较好。
在现实中,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确实很多人有各种痛苦,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些人觉得学佛都没有意义,“学了这么多年,不仅信心生不起来,出离心也上不去,自己的境界,不要说觉受,连善梦都没有,还不如不学佛”。有些不懂佛教真理的人可能会这么想。但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懂得这些道理后,应该就不会这么想了。
今天华智仁波切继续讲一些出离的语言:
隐身独居寂静山,隐语少言断牵连,
隐心直观唯自过,彼名隐蔽瑜伽士。
身体应该隐藏起来,独自居住在山洞、树林,或是寂静处。
语言也应该隐藏起来,尽量少说闲话,断除一切牵连,不要通过语言,在里里外外搞各种关系。现在说闲话的人比较多,但危害更大的是手机魔,很多修行人原来很精进地禅修,现在稍微有点时间就看手机,这里面也得不到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
心应该隐藏起来,直接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观别人的过失。
修行人应将身语意隐藏起来,这很重要。如是而行持者,即称为隐蔽的瑜伽士。
有些人恰恰相反,身体居住在喧嚣的都市;每天从早上醒来直到睡眠之间,不断地说着闲言碎语;心不观自己的过失,而是观别人的过失。这跟隐蔽瑜伽士恰恰相反,如果真正是隐蔽瑜伽士或密行瑜伽士,身语意都很寂静,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往昔,佛陀看到有些比丘集聚在一起时,显得不欢喜;看到有比丘自己睡懒觉时,却并未如前一样显现不欢喜。弟子们问起缘由,佛陀回答说:独自睡觉虽然是小散乱,但与集聚的散乱相比较,独自睡觉不会打扰他人。
法王在世时也经常讲,你们不要经常去这个人家里、去那个人家里,耽误别人的时间,如果实在不想闻思修行,那就天天睡觉,白天晚上、头尾不分地睡觉,这至少不会影响别人的闻思修行。
所以,隐藏的修行非常重要。《佛遗教经》中说:“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就是说,要想得到寂静和无为的解脱安乐,首先应该远离一切散乱和愦闹的都市或人群,像前辈高僧大德那样,独自居于山中或寂静之处。
若实在不具足这样的条件,那就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把门关上,自己尽量安住,开始修行。如果隔音好一点,也算是修行的静处。这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长期这样修行,而是一直散乱,修行进步不大。
我记得以前给大家介绍过图美仁波切——《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的传记。他曾说过:“我原来修行很好,经常梦见诸佛菩萨,后来因为各种散乱的因,这种境界全部消失了。之后开始生病,因为生病的因缘,有机会到寂静的地方修行,原来失去的修行境界、梦境,全部又找回来了。”
无著尊者显现上也会受到环境影响,因为生病才有机会远离人群修行。除了有些境界高的人以外,在人群中修行确实很难。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境界高,可能还不如一般的修行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感通记》中记录了唐代道宣律师晚年的很多修行事迹,他因持戒清净,感得天人送饭,能直接与天人对话。有一次天子问他:“你自认为修行境界如何?”律师说:“我应该是圣者。”天子说:“你不是,你只获得了四果,法琳法师才是真正的圣者。”
道宣律师不解:“他喝酒吃肉,还有妻子,平时行为也不如法,是一个破戒者,为什么他是圣者?”天子说:“其实他内在的境界非常了不起,如果他到你这里来,你应该要恭敬。”
道宣律师听后改变了对法琳法师的态度。有一次,法琳法师突然造访道宣律师,喝得醉醺醺的,进屋后坐在道宣律师的床上呕吐,弄得污秽不堪,甚至将信众供养的功德款拿去买酒,有很多看起来不如法的行为,但道宣律师仍然恭敬相待。
这可能是个案吧。我们如果见到这样的人,不一定能观清净心,也不一定有天人指示。无论如何,平时要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我以前也讲过很多次,确实能对有些人起到作用,自己反观自心,不看别人的过失。
也有些人平常聊天的话题中很少赞叹别人的功德,而是经常谈论道友的过失。如果口中说“我们这个部门很复杂,我们这个小团体很复杂”,说明这个人自己很复杂。其实这是一种不清净的语言,如果说复杂,凡夫人的群体都很复杂,到哪里都是这样。个别人去这个部门发心,跟上上下下的人的关系不好;又到那个群体,跟这个人关系不好,跟那个人关系也搞不好。藏族有种说法:“一个人好不好,从大众的嘴里能知道。”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看他身边的人如何评价,因为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修行人的身体、语言和心,全部都要隐藏起来。如果实在没办法,至少要观清净心,身体不要太散乱,要稳重一点。现在有些人特别飘,不管自己是法师还是其他身份,哪怕有一天休息时间也要跑出去。当然,冬天假期回去一下也可以,夏天鲜花开满大地时,出去玩一下、耍个坝子也可以,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出去一下也可以,但不要养成在闻思修行阶段天天跑来跑去的习惯,这样不会有任何修行成果。
能隐藏起来很好,即使没有这个机缘,身体也要稳重。语言方面,最好不说话,如果做不到,就尽量说真实的语言,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很多人开始念“嗡班匝儿萨埵吽”的时候,下一句就要说别人的过失,边忏悔边说过失,何必呢?又没有谁强迫你必须说出来。
这些教言真的很好,但有些我确实做不到。遇到这些教言,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心里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再去看好像更有意思。所以,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每年除了五部大论和甚深的密法以外,有时也适当给大家讲一些修心教言。我们在这个寂静的山里,除了闻思修行也没有别的事情,应该把所有的时间利用起来。
此处讲到,身语意在比较隐蔽的地方隐藏起来,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这叫隐蔽瑜伽士。隐蔽瑜伽士要住在山洞里,但如果我们这么多人全都跑到山洞里的话,也找不到那么多山洞。很多山洞我也去过,里面特别潮湿,待在山洞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也有寂静的办法,只要把手机关机,尽量少接触人,然后一个人安住、念诵,这样也算是修行人。
当然,发心人员不要因为听到一两个教言,就把所有发心的事情全部放下,这样也不行。学院这么大的群体,如果谁都不发心,那怎么维持下去呢?现在竞争性那么强,社会这么复杂,如果不努力恐怕不行。学院有现在的样貌,正是因为之前大家努力规划、努力建设的结果,若是没有发心道友的付出,今天哪有这么好的闻思的道场和机会?
有些道友是来旅游或是看望亲人,暂时居住在这里,希望你们也不要散乱,应该听从这边管理人员的吩咐,不要认为“为什么这样啊,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里毕竟是佛学院,世间高等大学也同样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事情不能做,学校有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哪怕是一个小区也有门卫,也有能去的地方、不能去的地方,应该要好好随顺。你们来一趟非常不容易,不要天天东奔西跑,哪怕是听一堂课,也一定要将重要的教言记下来,这样你回去也有意义。
求法时的苦行确实很重要,可能在求法过程中,住的地方很差,吃的也不怎么样,这些方面我们相关发心人员也在努力。其实我们以前刚来的时候,学院的条件比现在差很多,大家应该要理解。来到这里不是为了享受,本身我们内部的好多人都没有稳定的住处——他们已经在这里发心很多年了,每个人确实都不容易。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想每天给大家多讲一点。明天本来是星期天,我们大家利用这个时间一起学习,否则,没有课的时候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了,可能连一遍《普贤行愿品》都不会念。如果有课,有正知正念的人,前后的念诵也能完成,一个多小时一起听听课,我们都还是有非常大的福报,大家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个人而言,一生中确实最重视讲经说法和翻译。虽然我也会建学校,做一些其他善事,但这方面花的精力不多。
在座的堪布、堪姆,所有的居士、出家人,哪怕为了听一节课,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在听一节课后,你的心要稍微有点改变,比如刚才讲的:以后不能看别人的过失,要看自己的过失;以后少说废话,多念咒语;以后尽量地安住下来,不要到处乱跑……这些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教言,但实际上对修行人而言真的很重要。
比较而言,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用藏语讲五部大论、修心窍诀、密法的法师特别多,但在城市里用汉语讲经说法的法师只有极少数,你们应该要意识到当下闻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刚刚学佛的人,要好好修五十万加行,不管是哪一个传承的加行都可以,哪一派上师的传承都可以,比如萨迦派、格鲁派、噶举派、觉囊派都可以。当然,这位上师的传承要清净,应该是比较大的佛教传承,某些所谓个人的传承,“我是伏藏大师,你们修我的加行”,这不一定保险。
在座的居士们,目前的闻法机会很难得。虽说你回去的时候拿点甘露丸、请些法本也重要,法本里面确实有很多精华,但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要有一种改变,要发愿一生好好皈依佛教,好好行持善法,好好做一个佛教徒。有智慧的人,发的誓愿终生不会改变,如果能做到,那么,你这次旅行或听一节课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无谁可信故厌倦,无何实质真伤感,
断定无有如愿时,此三常伴则有益。
在与人交往时,没有可以信赖的、很可靠、很靠谱的人。很多人遭遇欺骗,或者听到一些谎言、上当受骗时,感到世间没有什么意义——“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是个骗子,觉得他是最好的人,结果原以为最真实的语言只是一种虚幻”,从而对轮回非常厌倦。
名声、美色、财富等,刚得到时有种短暂的新鲜感,慢慢就觉得没有什么实质,没有什么意义。名声得到以后仅此而已,世间的财富得到后也仅此而已,因此感到特别伤感。
请您加持我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和梦想,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磕磕绊绊,不会有真正如愿以偿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什么呢?有诚意、有诚心、有实意,做什么都能圆满成功、如愿以偿;如果与此相反,每个人都不太满意。但作者这里说,若这三种心态常常伴随着我们——对谁都不信任、无有任何实质、不能如愿以偿,从修行的角度来讲非常有利益。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开启修心门扉》中,单巴桑吉的得力弟子单巴根噶,在修行时有五个誓言:祈祷上师加持我,不要有故乡和亲人;请上师加持我,不要有饮食和生活资具;加持我不要有朋友、依靠处;加持不要让谁看到我,我一个人待在寂静处;加持不要让我有芝麻许的福德。
从世间角度来讲,这是最大的诅咒:没有亲人朋友、缺乏饮食,甚至连一点福德都没有。我们平时都是祈祷上师加持我福报多多地有,钱多多地赚,子孙满堂,幸福快乐等,一直这样发愿、祈祷,但他祈祷的却是大家最无法忍受的景象。
喀绕巴格西曾说:“名声是魔鬼的奉承,利养是束缚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我想很多人对此都接受不了,接受不了也没关系。这里是说,长期要有一种厌倦、伤感,觉得现在没什么希望——想得到钱财、朋友,或是修行境界,却什么都得不到,轮回是真的很苦啊!如果有这样的体会,对你的修行很有帮助,对你的人生也有利益。
快乐皆无今乐尽,不愿受苦依法断,
坚信苦乐宿业致,今于谁亦不希忧。
现在众生的福报已经消尽,“苦才是人生”,快乐稍微有一点,但碰一下就全都破灭了。人世间那些看似短暂的快乐,其本体与行苦不可分割,终究会指向痛苦。如果你不愿意感受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依靠佛法来断除,因为佛法的修行能从根本上断除行苦,吃安眠药或止痛药,看电影、喝美酒,这样暂时断苦的方式并不究竟。长期坚持闻思修行,断除无我、证悟空性,人间的痛苦并非不能断除。
苦乐皆是自作自受
大家对因果应该具有特别坚定的信心,要坚信苦乐都是宿业所致,众生的痛苦和快乐并非从别处而来,应该是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恶业与善业,如今开始成熟相应的果。
业的力量很强大,我昨前天也讲了,业力就像泥石流,众生的业力一旦出现,道德、戒律、法律,都阻挡不了。但这种业一定与你的前世有关,如果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果不可能来到你的身上。诚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业的力量非常强大,但它不会跟随没有造作的人,如果你从来都没有做过恶事,那痛苦不会来追你。
《诸法集要经》云:“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众生的业跟自己的造作有关,从未见过没有造恶因却感受痛苦果报的,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都没有见到。这个规律,凡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用圣者的智慧来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痛苦,也来自于我的恶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快乐,比如寒冷的冬天,阳光照射到身体上而感觉到温暖,这也是做善事的果报。我们经常说因果不虚,大家应该谨慎因果。
因此,如今对任何人都不要抱有希望,对任何事都不必担忧,因为众生该受的业肯定会有果报现前的时候,谁也阻挡不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业,则不可能相遇。很多人总是在期待什么、担心什么,每天都活在希望和担忧当中,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因缘也不会发生,有因缘就很难阻挡。
所以,自由自在的修行人确实比较潇洒,人世间如同游戏一样的苦乐,各自都有其因缘,这些因缘具足时,果报一定会现前,一旦现前时,你说“我不愿意感受这样的痛苦”,恐怕谁也没办法,前面的因已经造了,你不得不感受,这是规律,也是事实。
过冀于人笑莹莹,多求于己谋所需,
多筹所作希忧心,今当无作顺其然。
很多人过于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为了给自己多谋求利益,讨好别人、让别人开心,一直假笑到抽筋。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我明天做什么,明年做什么,我要赚很多钱,我要过美满的生活,等等,其实所有的这些筹谋、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和担忧之心,这样下去,恐怕真正的修行无法成功。所以,作为修行人,应该是“今当无作顺其然”——无有造作,顺其自然,它怎样发生都可以,不要贪著。发生什么事情时,你去挡也不一定挡得住,也许少一点执著更快乐。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云:“‘世尊!谁为乐人?’佛言:‘无贪著者。’”谁是快乐的人?佛陀回答说是没有贪著之人。
确实如此,世人因为贪著带来各种痛苦,没有贪著的人,修行是很快乐的。有些人以前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痛苦,后来有修行的机会,身心都比较放松,感到非常快乐。
我跟一个堪布接触的时候好像也有这种感觉,觉得遇到了佛法、遇到了上师,看到了这个世间的真相,真的很好,一起喝个茶、晒个太阳,就已经足够了,现在各方面都很满足,有这种感觉。
当然,从世间角度来讲,要有梦想,要努力奋斗,要有一种竞争、追求,不能都是悲观的思想,不能什么都不做。包括我们佛学院,考试、备课、讲课,或是背诵、研讨,这些都是需要的。但从修行或出离心的角度来讲,你离开世间时,所有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弄来弄去也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自己安心修行是最快乐的。
顺其自然、随缘,可能反而更好。我个人不敢说大的方面,但一生中也遇到过各种事情,例如身体上的疾病,或者身边的人、弟子的邪行,或是上面的各种强迫的压力等,在别人眼中都是很重大的事情,但如果顺其自然,无论发生什么都唯一祈祷上师三宝,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很多违缘、痛苦也消于法界。大圆满修行当中也说,到了一定境界时,没有任何担心和希望,甚至连堕恶趣的担忧也没有,转生到清净的刹土的希望也没有,这是最高境界。
《四分律》中有个公案:跋提比丘喜欢独自一人在树下禅定,他经常在晚上莫名其妙地说:“我太快乐了!太快乐了!”因为他以前在家时经常享受五欲,所以其他比丘认为他可能是想起了世间欲妙,就将此事禀报给佛陀——你看,佛陀时代也有告状的,所以有些人也不要抱怨:“你是不是给堪布告状了?”
佛陀唤来跋提比丘,问他:“你为什么天天说‘很快乐’?”跋提比丘回答:“我真的很快乐!以前我在俗家时,拿着各种兵器,很多人保护我,我还是很恐惧,害怕怨敌来夺我性命。现在我手中没有任何武器,独自坐在树下也无有恐惧,我因忆念出离之乐,所以自言自语地说‘很快乐’。”用现在的话来讲,非常有安全感。佛陀赞叹了他的修行。
今死不悔轮回法,百岁不喜韶华过,
死活今生无所谓,唯修后世法为要。
即使现在死去也一点都不后悔,因为死亡并非只是哪一个人的痛苦,只要还在轮回,生际必死,所有人最终一定会死亡。若是不幸,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或是已到癌症晚期,如果有办法还是尽量治疗,如果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活到现在已经不错了,应该有满足感。就像我们要去其他地方,亲朋好友来送行,把车窗拉下来,与所有的亲朋好友说声“拜拜……”与此类似,当某天面临死亡时,亲朋好友围绕着你,有些哭泣,有些高兴,你就可以用这种方式与他们道别。死亡也没什么不高兴的,这是轮回的规律。
世人觉得百岁老人特别稀有,但长命百岁也不一定值得欢喜,因为韶华和青春都已逝去。而且人老了以后,眼花耳聋,体力衰弱。我看到有些百岁老人生不如死,身体的六根都在衰减,身边的人也讨厌他。如果在人间造了恶业,即使活着也没有太大利益。
所以这里作者说,今生无论是死是活都无所谓,现在唯一重要的什么呢?就是修持有利于后世的法要。
我们以前学过的《快乐之歌》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造的《修行欢歌》中也讲过,作为修行人,死也可以,因为此生已经行持了很多善法;如果清净戒律、修持善法,特别有福报,再住世一段时间也可以。如同圣天论师所说:“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法王晚年常说:“我特别耽著每天上课时与僧众共同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对生生世世都很重要。其他世间法方面,我没有筹划,佛法方面稍微有点规划,但今世和来世相比较起来,我更重视来世。”
如果让法王选择,今世和来世,法王更重视为来世行善积德。在座各位也想一想,我们自诩为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每一个人扪心自问,你是以来世的修善为主呢,还是更重视今生的健康、名声?
每个人的修行程度确实不相同,以前学院有位丹珠喇嘛,我在讲《普贤行愿品》时提到过他的故事,他圆寂前念了六亿遍观音心咒。所以,人与人确实不同,出家人看起来头都是光光的,身体穿着同样的红色袈裟,但内在的精进心、出离心、所作所为有很大差别。
在获得了人身、能自由自在修行之此时,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天天散乱。雪域高原的夏天,虽然盛放的鲜花很美丽,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但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偶尔看一下可以,不要耽著。每个人一定要珍惜时间,晚年一定要在行持善法中度过,尽量不要造恶业,若不小心造了恶业,要立即忏悔。否则,浪费这么好的人身特别可惜。
临死时可能会有各种情况,因为死因不定,也许是翻车而死,也许是坠河而死,但如果平时长期修行善法,应该不会堕入恶趣。《别译杂阿含经》中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出家后,释迦族的释摩男继承王位,他当国王时,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国家,一次他跟佛对话时说:“虽然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但我天天担心一件事情:假如狂象撞到我,或者野人害我,或是以其他原因导致突然死亡,我可能会失去正念,忘失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若在那时忘失三宝,命终后我将转生于何处?感受何种果报?”
佛陀说:“你不用怖畏,命终之后你将转生于善趣,不会堕入恶趣感受恶报。比如有一棵树,最初生长时稍微偏向东方,有一天长成了大树,被人用斧子砍断后,它自然而然会倒在东方,不会倒在西方。同理,如果长夜行持善法,死后不会堕入恶趣。”
这句话大家还是要记住啊!我也经常担心:我死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死?到时会不会失去正念?很多人可能也这么想:我一辈子待在学院,最后会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死亡?
死时可能有各种因缘,也许自己把自己杀了,但一辈子长期行善,这种善业是不会耗尽的,因为平时的善行让我的“树”倒向善趣,而不会倒向恶趣。
所以,长期行善很重要,心要尽量地长期趋入善法。
我们寺院有个老和尚一辈子行持善法,在一次倒垃圾时滑倒了,滑倒后再也没有站起来,当场就在那里死了。很多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平时的境界、祈祷,不一定能想得起来,但如果想起了佛陀的这个公案或是比喻——若一棵树从小都往东方长,那最后砍断时,肯定从东方倒下。同样,我们平时长期行持善法,死的那一刻必定会有正知正念。所以,我们要为了后世好好修行。
这以上是关于出离心方面的教言,从明天开始讲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的修法,这很重要。每天下课,我们先念一些观音心咒,然后再做回向。